「病從口入」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不僅用在急性腸胃炎或慢性疾病,用在「食道癌」也非常貼切。台東馬偕放射腫瘤科醫師曹志鉦表示,許多病人可能只是覺得喉嚨卡卡、聲音沙啞,檢查之後,才發現是食道癌。
「糖尿病」在一些人看來,不過是需要控制的慢性病,不過,如果糖尿病人合併有癌症,就需要特別小心血糖的問題了。根據臨床觀察,糖尿病癌友回家休養後,常會出現低血糖的現象,輕則影響治療效果,重則危及生命,需要格外留意。
內臟脂肪是健康殺手,也是導致癌症的原因之一
腸癌在年輕化,有糖尿病的年輕人,更是要開始注意大腸癌了。近日,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等著名研究機構,分析了超1261萬人的臨床數據,發現與普通人相比,糖尿病患者群體達到腸癌篩查風險閾值的時間會提前5年;有腸癌家族史的糖尿病尤甚,更是提前了12-21年。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上。
蕭惠樺主任提醒,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雖治療棘手但非絕症,只要配合醫師積極治療持續追蹤,仍可有機會將病情穩定控制。
火鍋、燒烤「邊煮邊吃」最會誘發食道癌!醫師點名:菸酒檳榔外還有5大危險族群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病從口入」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不僅用在急性腸胃炎或慢性疾病,用在「食道癌」也非常貼切。台東馬偕放射腫瘤科醫師曹志鉦表示,許多病人可能只是覺得喉嚨卡卡、聲音沙啞,檢查之後,才發現是食道癌。 | ||
曹志鉦指出,食道癌是標準的「壞習慣造成的癌症」。目前台灣食道癌成因有九成之多是因為長期接觸菸、酒、檳榔導致。 | ||
曾有本土的研究指出吸菸又喝酒,罹患食道癌的機會是未曾吸菸和喝酒者的20倍;若針對同時有喝酒及嚼食檳榔習慣者,罹患食道癌的機會為不具有此兩種習慣者的31倍;若同時有菸、酒及嚼檳榔者其罹患食道癌的機率為沒有這三種嗜好的人的79倍。 | ||
除了菸酒檳榔,還有五大食道癌危險族群 | ||
1.胃食道逆流 | ||
常見的消化道疾病「胃食道逆流」與食道癌有關,主要是因為胃酸逆流灼傷食道,在長期反覆灼傷壞死又增生的過程之中,很可能致癌並好發腺癌類型,病灶部位主要在食道的下段,與胃食道逆流高度相關。 | ||
據美國的統計資料顯示:肥胖加上胃食道逆流,罹患食道癌是一般人的144倍。隨著飲食西化、生活壓力大,國人罹患胃食道逆流的患者也有增加情況,要避免步上西方國家後塵。 | ||
2.「邊煮邊吃」燙口熱食熱飲 | ||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界定為可能的致癌因子。當飲食時覺得燙舌頭,就是不利食道健康的溫度。 | ||
間歇性斷食期間,如果輕度脫水,會導致疲勞、口渴和頭痛,因此飲用足夠的水分,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如果你長期卡路里缺乏,除了消耗脂肪外,也是有可能會失去肌肉的。 | ||
外蒙古地區被發現食道癌的盛行率高,且不分男女都一樣好發,研究發現該地區居民在天寒地凍的冬天,大家習慣聚集在蒙古包內吃熱騰騰的大鍋菜,一面煮一面吃,燙口下肚,很可能是食道癌的好發主因。曹志鉦指出,邊煮邊吃的食物,像是火鍋、燒烤,都是容易導致食道癌的食物類型。 | ||
3.醃漬及加工食物 | ||
食物內若含有「亞硝酸成分」,是經證實的致癌物質,因此有的女性患者納悶自己不菸不酒,卻得到食道癌,追查下發現三餐嗜吃醬菜。日本也曾做過研究,好發食道癌的居民,尿中的亞硝酸成分高,因此少碰醃漬類食物、經加工處理的肉品,也是遠離食道癌的好方法。 | ||
4.食道曾受傷 | ||
有一些患者則是曾過度飲用烈酒,誤食鹼粽水、農藥等腐蝕性液體,造成食道灼傷,雖然經過治療痊癒,不過因為食道曾被劇烈破壞,很可能在10幾20年後,發生食道癌。 | ||
5.食道蠕動障礙 | ||
另外有些人食道先天構造異常,或後天自體免疫疾病,導致食道弛緩不能、蠕動障礙,食物易堆積在食道裡,長時間造成食道黏膜的發炎,也容易致癌。 | ||
預防食道癌,多吃維他命C | ||
曹志鉦指出,想要預防食道癌,關鍵是「別吃什麼」,不過,多攝取維他命C,也是被證實可以降低食道癌的發生。 | ||
維生素C是一種抗氧化劑,能夠保護身體避免氧化,且有助於組織修復。大家或許都聽過,缺乏維生素C會造成「壞血病」,所以維生素C也可以用來預防或治療壞血病。建議維他命C可以分兩次吃,早餐時吃一半,晚餐時再吃一半,這樣才會維持血液中的為他命C含量。 | ||
不過,胃藥和為他命C不要同時服用,否則腦部、骨骼會吸收太多鋁離子,導致腎衰竭患者很容易發生鋁中毒。另外,攝取過量維他命C易腹瀉、增加腎結石風險。建議每日口服為他命C攝取量不要超過2000毫克。 | ||
許多水果都含有維生素C,像芭樂、聖女番茄、柳丁、柑橘等。透過天然食物補充維他命C,也是不錯的選擇。 | ||
曹志鉦也提醒民眾,若有吞嚥困難,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咳血、解血便、胸悶、胸痛,不明原因長期咳嗽、聲音沙啞等症狀,應儘速至醫院檢查,以便提早發現及早治療。 | ||
曹志鉦醫師,專長:頭頸部腫瘤、肺癌、肝癌放射線治療、食道癌, 現職:台東馬偕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 | ||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
糖尿病癌友出院小心:低血糖影響療效!專家教你營養、運動控血糖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糖尿病」在一些人看來,不過是需要控制的慢性病,不過,如果糖尿病人合併有癌症,就需要特別小心血糖的問題了。根據臨床觀察,糖尿病癌友回家休養後,常會出現低血糖的現象,輕則影響治療效果,重則危及生命,需要格外留意。 | ||
糖尿病癌友為什麼會有低血糖的問題?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吳明順解釋,病人住院時,因為治療加上病情,通常胃口狀況不佳。這時候就會施打營養針,並且減少降血糖藥的使用。 。 | ||
「但是出院後,醫生會把病人的血糖藥再加回來,但是病人在家裡吃得少,又沒有打點滴,所以有糖尿病的病人,就可能會出現低血糖的症狀。」吳明順指出。 | ||
出現這些低血糖症狀,需要特別留意 | ||
吳明順表示,所謂的低血糖,定義是隨機血糖值量測小於70 mg/dL。另外,低血糖的症狀還包括意識狀況改變、頭暈、頭痛、心悸、冒冷汗、顫抖等,嚴重的甚至會昏倒。但是,這些症狀通常在吃含糖的食物後會有所改善。 | ||
「比較危險的是有些低血糖患者開始不舒服時會選擇臥床休息,如果陷入昏迷比較難被發現,因此不只是病人本身,家屬也要對低血糖的症狀有所認知並警覺。」吳明順提醒。 | ||
當出現低血糖症狀時,常見的急救方法有吃方糖、喝果汁、喝可樂等,簡單來說就是快速補充高含糖物質,若已呈現昏迷狀態,無法由口進食,要立刻去急診室由靜脈注射葡糖液,以改善低血糖的問題。 | ||
血糖忽高忽低,癌症治療效果不佳 | ||
輕微的低血糖可能只是引起身體不適,但是長期的血糖不穩定,會導致癌症的治療效果不好。吳明順表示,癌症病人手術後,血糖太高傷口會不容易癒合;太低的話則是導致身體狀況不好,全身機能變差。 | ||
「像是化療、放療都會引起食慾不振,所以血糖會太低。血糖低又會導致全身不適,甚至引發細菌感染、敗血症。所以,病人千萬不要輕忽血糖不穩定的問題。」吳明順指出。 | ||
控制血糖平穩,專家首推「水溶性膳食纖維」 | ||
吳明順建議,病人回家後,建議要固定時間檢測血糖,掌握自己的血糖動態。除了藥物控制,飲食跟運動也是重要的調控因素。 | ||
亞太腫瘤暨慢性病營養學會理事長李松欽指出,想要讓血糖平穩,飲食方面首推水溶性膳食纖維,包括黑木耳、秋葵、燕麥、愛玉、洋菜、海帶、水果…等。 | ||
李松欽指出,水溶性膳食纖維有以下5點好處。 | ||
1.促使糞便成形:吸收水分,使大便體積增加,緩解輕度腹瀉。 | ||
2.穩定血糖:有減緩醣類的吸收,進而控制餐後血糖上升。 | ||
3.增加飽足感:延長食物在胃中停留時間,使飢餓感較慢產生。 | ||
4.降低膽固醇:可與膽酸、膽鹽結合,增加膽酸、膽鹽的排泄,促使肝臟將膽固醇轉變為膽酸,達到降低血膽固醇效果。 | ||
5.促進腸內益生菌生長,強化腸道免疫力。 | ||
李松欽表示,癌症病人普遍胃口不佳,建議使用高濃縮熱量及高蛋白的營養補充品,以滿足每天熱量,營養素和組織修復的需求。但是在使用這類產品時,如果癌友又有高血糖的問題時,就要注意了,因為市售的癌症專用營養品,由於著重在熱量和營養素的補充,反而會引起血糖的飆高,因此最好選擇含有5克以上水溶性纖維的營養補充品或同時攝取至少5克的水溶性纖維,才能讓血糖起伏較為平穩。 | ||
癌症病人運動也能控制血糖!醫師推薦快走、伸展運動 | ||
吳明順表示,運動對於癌症病人的全身機能活化,起到了重要的效果。只要身體能力許可,任何種類的癌症患者都應該適度運動,如果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疑慮,可以先諮詢復健科醫師或是物理治療師的意見。 | ||
「快走、伸展運動都是不錯的運動選擇,如果體力不行的話,也可以改成散步。」吳明順提醒,雖然游泳也是很好的運動,但是治療期間癌友容易收到感染,還是建議先改成其他運動較佳。 | ||
吳明順醫師,病毒性肝炎與肝硬化、消化道潰瘍及肝膽胰腫瘤 現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內科部消化內科主任 | ||
文/林以璿 圖/阿巫 |
人為何會得癌症?竟因體內這數值超標 還害死亡率多一倍 | ||
三立新聞網 _生活 |記者郭奕均/台北報導 原載:三立新聞網 |
||
現代人最害怕的健康課題,就是癌症了。癌症似乎總無聲無息突然出現,並無情打亂人的生活,甚至可能狠狠奪命。而我們每天的生活習慣、環境汙染和飲食,可能都讓我們和癌症的距離更靠近。日本代謝名醫池谷敏郎就提醒大家,人會得癌症,可能都是內臟脂肪引起的,因此預防癌症的關鍵之一,就是要想辦法擊退內臟脂肪!池谷敏郎醫師也為大家推薦整理五大好食物,是內臟脂肪的剋星。 | ||
池谷敏郎醫師在著作《15天抖掉內臟脂肪》中透露,脂肪雖然是人體重要的熱能之一,但一旦攝取過量,經長年累月的累積,就會有罹病的風險。肥胖分為兩種: | ||
●皮下脂肪──全身上下都是脂肪(皮膚下面附著脂肪)。 | ||
隨著飲食習慣西化的改變,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更早,約在45~64歲之間,近年來更有年輕化的趨勢,目前乳癌是國內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已經連續17年蟬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108年最新資料更顯示,乳癌已成為女性致死癌症排名第三名,而且跟前一年相比,是所有癌症中發生率增加最多的冠軍。 | ||
●內臟脂肪──脂肪集中在肚子(內臟附近囤積的脂肪) | ||
若人的內臟屯積太多脂肪,不只會變胖,更可怕的是,脂肪便會釋放有害健康的物質,進而引起重症,像是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因此池谷敏郎醫師也警告:「你該關心的不是體重,是腰圍,肚子大一寸,死亡率就多一倍。」 | ||
癌症,可能都是內臟脂肪引起的 | ||
也許各位讀者不相信內臟脂肪竟然可能引起癌症,但事實上,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曾經針對四萬多人進行一項調查,結果證明內臟脂肪確實與罹癌有關。 | ||
內臟脂肪可能引發的癌症多達十種,如大腸癌、食道癌、胃癌、肝臟癌、膽囊癌、胰臟癌、子宮癌、卵巢癌、腎臟癌與乳癌等。換句話說,腰圍越寬的人,越有可能罹患癌症。 | ||
內臟脂肪之所以引起癌症,是因為內臟脂肪會釋放各種發炎物質,讓身體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慢性發炎,於是罹癌人數增加。內臟脂肪中,有一項物質近年受各界矚目,那就是鹼性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研究證明該物質極有可能引發癌症。 | ||
其實,越胖越容易罹癌,在美國已經成為一種共識。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曾有報告指出:「在所有罹癌的風險中,減肥已經超過禁菸,成為最容易控管的因素。」由此可見,預防癌症的關鍵之一,就是擊退內臟脂肪。 | ||
一、兒茶素——每天喝就能消耗熱量 | ||
文/CT WANT | ||
年輕糖尿病患者當心大腸癌!1200萬人研究:好發期會提前5年報到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腸癌在年輕化,有糖尿病的年輕人,更是要開始注意大腸癌了。近日,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等著名研究機構,分析了超1261萬人的臨床數據,發現與普通人相比,糖尿病患者群體達到腸癌篩查風險閾值的時間會提前5年;有腸癌家族史的糖尿病尤甚,更是提前了12-21年。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上。 | ||
雖然腸癌是一種可預防的疾病,但仍然成為全球第三大常見癌症,在癌症致死原因中,位居第二。放眼全球,腸癌的發病率在40-50歲這個年輕的群體中,增長迅速。不過,導致年輕人腸癌發病率上升的風險因素問題,目前的研究還很少。 | ||
1200萬人研究指出:罹患糖尿病,大腸癌風險平均提前5年 | ||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研究人員使用了瑞典幾個全國性登記處的數據,時間跨度是從1964年開始到2015年底結束,最長的隨訪達51年。整體來看,分析中共納入了12614256人,其中51%為男性,基線年齡範圍為0~107歲。在這些人中,有162226人是腸癌患者。此外,559375人是糖尿病患者,其中101135人(18%)在50歲之前被診斷為糖尿病。 | ||
結果指出,沒有腸癌家族史,但在50歲之前被診斷為糖尿病的男性,大腸癌風險提前5年;而沒有腸癌家族史,但在50歲之前被診斷為糖尿病的女性,大腸癌風險提前4年。有糖尿病和腸癌家族史的男性和女性,則是分別在32歲(提前18年)和38歲(提前12年)達到普通人群50歲時的10年累積風險。 | ||
糖尿病、有家族史者,可以提前進行大腸癌篩檢 | ||
整體來說,這項超大規模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達到大腸癌篩查風險閾值的時間,比各國指南推薦的50歲提早了5年,對於那些有腸癌家族史的人而言,更是提前12-21年。 | ||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研究成果首次為糖尿病患者大腸癌的最佳篩查起始年齡提供了證明,建議臨床醫生將這種可能性告知糖尿病患者(無論有無腸癌家族史),並鼓勵他們對腸癌篩查進行個體化諮詢。 | ||
參考資料: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 Swedish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 ||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 ||
中年男常疲憊易感冒 就診竟確診急性血癌 | ||
健康醫療網 原載:健康醫療網 |
||
現年50多歲的老王(化名),長期忙於工作,對身體健康未特別重視。兩年前起經常容易感疲倦勞累、且經常感冒,但掛心著工作,他總習慣到藥局購買成藥自行服用;直到後來症狀突然加劇,且合併出血症狀,他才到附近診所檢查,診所醫師評估檢查報告後驚覺不對,立刻安排轉診至高醫血液腫瘤科,經詳細檢查,老王確診罹患急性血癌中的B細胞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 ||
成人急性血癌難對付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最佳治療武器! | ||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內科蕭惠樺主任指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若發生在兒童身上,治療效果都不錯,但在成人治療上相對棘手,且預後不佳。過程中有3至5成的患者會復發,復發後就需使用其他第二線藥物幫助穩定病況,並爭取造血幹細胞移植機會,才能有效達緩解。 | ||
蕭惠樺主任分享,該病患起初採常規化療為主,雖曾感到不適,也因些微感染而短暫住進加護病房,但仍順利挺過四次療程。治療團隊雖曾建議及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然而該病友有所顧慮而作罷,治療團隊只好繼續以藥物控制,但不到兩年隨即復發。 | ||
該病患復發後,在醫師說明下同意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但在等待移植之前,該病患也面臨如何治療的抉擇。蕭惠樺主任說明,「他因先前化療的不好經驗,因此很排斥再次接受化學治療,為避免再次承受化療之苦,便自費使用新型抗體藥物複合體藥物,治療過程中雖曾有輕微副作用,但最終成功將癌細胞壓制;也幸而在第二療程結束後,順利找到配對對象,於療程結束後接續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至今病情穩定控制並持續回診追蹤。」。蕭惠樺主任補充,新型ADC藥物是抗體結合化療藥物,可先透過抗體辨認9成以上患者會表現於B細胞的獨特抗原CD22,再結合化療藥物精準毒殺癌細胞,藉以達到最佳療效。 | ||
健保給付新型ADC藥物 提升治療成效達七成以上 | ||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屬治療較棘手的疾病,過去僅能採化療,或以化療為基礎合併標靶藥物治療,對患者而言,化療副作用大且過程辛苦,醫病雙方都渴求有新藥物可改善此困境。 | ||
所幸新型ADC藥物已獲健保給付,適用於復發或頑固型、CD22為陽性B細胞前驅因子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且計畫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成人患者。蕭惠樺主任解釋,新型ADC藥物針對大量表現CD22的不正常B細胞來作用,抑制效果大幅提升且副作用也較少,經試驗證實,相較傳統治療僅三成的腫瘤完全緩解率,新型ADC藥物可達7成以上治療佳績,相對也提供患者進一步接受移植的機會;此外,新型ADC藥物使用簡單方便,甚至在門診即可完成施打,不需為此住院,大幅提高病人生活品質。 | ||
蕭惠樺主任提醒,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雖治療棘手但非絕症,只要配合醫師積極治療持續追蹤,仍可有機會將病情穩定控制。除了醫療團隊的協助外,患者平時也應保持心情愉快,維持足夠營養,做好良好的自我照護,減少感染與出血機會,最重要的是,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儘管療程結束,仍應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並定期回診追蹤。 |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