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流傳許多防癌秘方,包括「喝咖啡可以防癌」,到底日常生活中那些舉動真的對健康有益?國健署指出,目前並沒有明確證據證明咖啡可以防癌,網路上流傳許多抗癌偏方,其實多數人都有錯誤迷思。
維他命C是大家常見的保健食品,但攝取過量恐要當心身體反而會出現問題,醫師江坤俊在節目上表示,有很多女性喜歡補充高單位的維他命C,但最近的醫學研究卻顯示,服用過多維他命C恐會導致白內障,甚至有致癌可能。
每個人都是癌症候選人,不見得年輕人就不會被癌症找上。奇美醫院柳營分院教學副院長暨癌症中心主任黃文聰認為,「學會辨識癌症警訊,一輩子都受用,不只用在自己,也能幫家人、朋友注意。」
如果不想得癌症,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外,恐怕要多刷刷牙或多用牙線了!近日,發表在《BMJ》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告指出:牙齦不健康,罹患胃癌、食道癌等等風險更高。
想要減肥的你,是不是常常煩惱於計算卡路里,其實,現在許多營養師推薦,使用「間歇性斷食」的方式,就能有明顯的減肥效果。近日,在權威期刊《Nature》上,更有一篇新研究指出,間歇性斷食還有助於「抗癌」。
喝咖啡真的防癌嗎 抗癌4件事多數人都做錯 | ||
中國時報 原載:中國時報 |
||
網路上流傳許多防癌秘方,包括「喝咖啡可以防癌」,到底日常生活中那些舉動真的對健康有益?國健署指出,目前並沒有明確證據證明咖啡可以防癌,網路上流傳許多抗癌偏方,其實多數人都有錯誤迷思。 | ||
有研究指出,多酚類物質可降低肝癌、子宮內膜癌等癌症風險,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官網資料顯示,咖啡中雖包含木脂素植物雌激素、類黃酮等多種多酚類物質,但目前仍未有明確實證證明咖啡具有防癌功效,且對於肝癌、子宮內膜癌以外的癌症也還沒有定論。 | ||
國建署指出,下列4件關於預防癌症的迷思,很多人都做錯: | ||
1. 勿過度倚賴營養補充品 | ||
許多人以為吃保健食品就可以強身,但並沒有研究顯示,服用營養補充品可以預防癌症;相對的,服用特定的補充品甚至會增加罹癌風險。因此除非健康因素需服用某些營養補充品,否則均衡飲食就可提供每日所需的各式營養素。 | ||
2. 有計畫的攝取蔬果五穀 | ||
許多人為了減肥,不敢吃米飯、澱粉,但研究顯示,多吃蔬菜、水果、五穀雜糧等植物性食物,有助於抵抗口腔、咽喉、食道、胃、大腸等部位的癌症,因為纖維素、維生素和其他有助於維持體內環境穩定的微量元素,可降低體內細胞變成癌細胞的機率。 | ||
3. 過多紅肉與加工肉品一樣容易致癌 | ||
牛、羊、豬等紅肉雖富含蛋白質、鐵和鋅,但攝取過多的紅肉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此外,加工肉品如火腿、培根和熱狗等經過煙燻、醃製或添加防腐劑的製程,都含有會損害健康細胞的致癌物。 | ||
4. 癌症死亡人口有22%都與菸害有關 | ||
使用菸草不僅對人體造成危害也會致癌,與酒精類飲品併用時,更加劇對人體的危害程度。研究顯示,肺癌患者中高達90%的比例有吸菸的習慣,是導致肺癌的最主要原因,且所有癌症的死亡人口中有22%的比例與菸害有關。此外,實證顯示過度飲用各種酒精性飲料,如:紅酒、白酒、啤酒等都會增加罹癌風險,所有癌症的死亡人口中亦有3.6%的比例與飲酒有關,過度的飲酒不僅會對身體造成負擔也會導致肥胖。 | ||
文章來源:(中時新聞網) |
維他命C吃太多 醫警告:白內障、癌症恐上身 | ||
中國時報 原載:中國時報 |
||
維他命C是大家常見的保健食品,但攝取過量恐要當心身體反而會出現問題,醫師江坤俊在節目上表示,有很多女性喜歡補充高單位的維他命C,但最近的醫學研究卻顯示,服用過多維他命C恐會導致白內障,甚至有致癌可能。 | ||
江坤俊在節目《健康2.0》上指出,很多女性為了養顏、抗衰老都會服用高單位的維他命C,認為這類維他命是水溶性,吃多了會從尿液、汗液中排出,但事實上近期的研究卻顯示,由於維他命C本身是很強劑量的抗氧化劑,服用過多恐怕會造成水晶體氧化壓力增加並導致白內障發生。 | ||
江坤俊提到,第二點是服用過多維他命C恐會讓尿液中的草酸鈣結石;第三點,根據國外的醫學期刊研究,過量的維他命C可能會導致癌症,這是由於人體的免疫系統在清除身體的一些癌細胞時,有時候會製造出氧化壓力,這時候又服用太多的抗氧化劑會造成氧化壓力消除,不利於免疫細胞清除癌細胞。 | ||
最後,江坤俊提醒,維他命C一天建議的攝取量是100-200毫克,若是每天有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就不需要再額外去補充維生素,另外,還要避免補充單一種維生素,只要飲食均衡就可以提供各種均衡的維生素。 | ||
文章來源:擷取影片來源YT頻道《健康2.0》、中國時報網 |
10個癌症警訊太重要 名醫:不管多年輕都要警覺 | ||
中國時報 原載:中國時報 |
||
每個人都是癌症候選人,不見得年輕人就不會被癌症找上。奇美醫院柳營分院教學副院長暨癌症中心主任黃文聰認為,「學會辨識癌症警訊,一輩子都受用,不只用在自己,也能幫家人、朋友注意。」 | ||
黃文聰舉例,雖然大便有血,絕大多數人可能只是便秘,但便秘也影響健康,一樣應該治療。又如胃痛一個月,最大的可能是幽門桿菌,但幽門桿菌是胃癌的成因,治療好也減少一、二十年後演變為胃癌的風險。 | ||
只要有以下10個癌症警訊,就應該提高警覺,不管你多年輕 | ||
■摸到硬塊:不論是乳房、睪丸或其他部位,摸到腫脹、增厚或硬塊,要馬上找醫生診斷。因為睪丸癌的好發年齡是20~39歲,台灣乳癌好發年齡也比歐美國家年輕,約在40~49歲。 | ||
■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子宮內膜癌90%會出現異常出血的警訊,子宮頸癌常會出現分泌物過多或混有血液,常常被女性忽略。大便出血也有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 | ||
■傷口或潰瘍不癒:口腔內有難以治癒的潰瘍,可能是舌癌或口腔癌的徵兆。 | ||
■痣或疣的顏色、形狀或大小改變:皮膚癌是少數可以目視得知的癌症,身上的痣疣明顯變化,如長大、發炎或出血,就要求醫。 | ||
■長期咳嗽或聲音沙啞:雖然咳嗽通常是因為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通常在1~2週內會痊癒,如果超過3週就要注意,尤其是抽菸的人咳嗽習慣改變,如愈咳愈厲害,或本來只有早上咳變成整天咳,就要非常小心。而長期莫名的聲音沙啞也有可能是肺癌或喉癌。 | ||
■吞嚥困難、消化不良:長時間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可能是食道癌、喉癌或胃癌的徵兆。 | ||
■排便習慣改變:沒有原因的便秘或腹瀉,便血或糞便形狀改變,都有可能是大腸直腸癌。 | ||
■不明原因的疼痛:不能否認,疼痛發生在絕大多數的疾病,但也是癌症的第一大警訊。某個部位莫名出現疼痛超過1週以上,就應該查明原因。例如肺癌有可能會胸痛、大腸癌有可能會腹痛,就算是很難發現的胰臟癌也會發生上腹痛或背痛。 | ||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若沒有特意節食或運動消耗,兩週內減輕體重2公斤,或一個月減少5公斤,就必須小心。 | ||
■不明原因的發燒或倦怠:雖然發燒通常因為流感引起,但不明原因癌症擴散到其他器官也會引起發燒。淋巴瘤、白血病也會有發燒徵狀。另外,感覺倦怠是癌症已經發展的徵兆,一般的倦怠是休息就能改善,而癌症引起的倦怠是無論怎麼休息都無法改善。 | ||
年輕人該做哪些健檢? | ||
接受健康檢查,是在身體沒有異狀,為了發現潛在的病變,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台大醫院內科教授張天鈞表示,如果身體有任何地方不舒服,應該直接去看某一科,而不是全身健康檢查。 | ||
醫生一般建議,從40歲開始固定健康檢查。若年輕人想健檢,30~40歲每2年一次,30歲以下每3年一次。 | ||
健檢項目則以一日的標準套餐即可,再依家族病史、個人病史和職業環境加做適合的檢查。 | ||
例如,每天吸菸半包以上或20歲就開始吸菸的人,可以加做胸部X光檢查。 | ||
如果是B、C肝帶原者也需定期做肝功能指數檢查、腹部超音波檢查、胎兒蛋白檢查。 | ||
如果性行為早、性關係複雜,也建議自費每年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 ||
由於台灣乳癌病人比較年輕,乳房醫學會建議,有以下危險因子在35歲開始找醫師檢查,必要時安排超音波檢查。「姊妹們每年也要買一兩件新胸罩,如同把這筆錢來寶貝自己的乳房,」乳癌病友協會祕書長林葳婕建議。 | ||
危險因子包括以下幾點,如有乳癌家族病史、初經早於12歲、沒有生育或30歲後才生第一胎、常吃高脂肪飲食等。 | ||
文章來源:※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
好好刷牙吧!權威期刊:牙周病讓胃癌、食道癌風險飆升50%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如果不想得癌症,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外,恐怕要多刷刷牙或多用牙線了!近日,發表在《BMJ》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告指出:牙齦不健康,罹患胃癌、食道癌等等風險更高。 | ||
這項研究的結論,是基於兩項長期健康研究的數據(口腔微生物組在胃癌中的作用,以及口腔細菌與食道癌的潛在聯繫),牙齦疾病史似乎會增加52%的胃癌和43%的食道癌風險。 | ||
該研究稱,與沒掉牙的人相比,損失兩顆及以上牙齒的人患癌症風險也增加了,胃癌和咽喉癌的風險分別上升33%和42%。 | ||
該研究通訊作者、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臨床流行病學和營養學助理教授Mingyang Song說:「患有牙周病和牙齒脫落較多的人,患這兩種胃腸道癌的風險更高,即使在調整了其他主要風險因素後也是如此。」 | ||
掉牙、牙周病患者的消化道癌症風險較高 | ||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護士健康研究》(1992-2014)的98459名女性和來自健康專業人員隨訪研究(1988–2016)的49685名男性的牙周疾病史與牙齒脫落情況與食道和胃癌風險的關係。在22到28年的隨訪期間,他們記錄了199例食道癌和238例胃癌。 | ||
研究結果顯示,總體而言,有牙齦疾病史的人與從未有牙周疾病的相比,無論有無牙齒損失,其患喉癌的風險增加了59%。在胃癌方面則有一些不同:未掉牙的牙齦疾病患者罹患胃癌的風險增加了50%,而掉了一顆或多顆牙齒的人罹患胃癌的風險增加68%。 | ||
美國癌症協會流行病學研究主任Peter Campbell說:「當然,口腔、食道和胃都是相連的,它們是消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 ||
關鍵原因:牙齦不健康屬於慢性發炎 | ||
牙齦疾病引起的炎症可能是增加癌症風險的一個因素,牙周病患者往往具有較高的全身性炎症,這是癌症發展的潛在機制之一。研究人員指出,不良的口腔健康狀況也可能會促進口腔和牙齦中細菌的生長,從而導致癌症。 | ||
Campbell說:「根據這項研究以及其他類似的研究,似乎導致牙齒脫落和牙齦疾病的某些細菌和相關病原體也與胃部和食道腫瘤有關。」牙齦健康狀況變糟的時間越長,患癌症的風險就越大。 | ||
Campbell說:「根據這項研究以及其他類似的研究,似乎導致牙齒脫落和牙齦疾病的某些細菌和相關病原體也與胃部和食道腫瘤有關。」牙齦健康狀況變糟的時間越長,患癌症的風險就越大。 | ||
Campbell說:「牙周病持續時間越長,患這些癌症的風險就越高,這似乎是合理的。這種相關性的部分原因可能僅僅是與年齡有關,衰老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風險因素,但我們傾向於能更好地解釋這個問題。」 | ||
因此,如果你有牙齦病史並希望降低潛在的癌症風險,Campbell建議你定期去看牙醫,好好照顧你的口腔健康,了解癌症的跡象和症狀,並接受適合年齡的癌症篩查。 | ||
參考資料:Periodontal disease, tooth loss, and risk of oesophageal and gastric adenocarcinoma: a prospective study | ||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
權威期刊《Nature》:間歇性斷食不只減肥還能抗癌症!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想要減肥的你,是不是常常煩惱於計算卡路里,其實,現在許多營養師推薦,使用「間歇性斷食」的方式,就能有明顯的減肥效果。近日,在權威期刊《Nature》上,更有一篇新研究指出,間歇性斷食還有助於「抗癌」。 | ||
關於間歇性斷食對於健康的正面影響,之前已有不少的證據。2019年發表於《NEJM》上的一篇文章表明,無論是限時飲食、5:2輕斷食,或是隔日斷食,都能夠起到良好的減肥效果。而且,持之以恆對於健康有長遠好處。 | ||
近日,《Nature》上一篇研究論文提出,間歇性斷食能增強荷爾蒙療法的治療效果,讓乳癌治療的效果更好。而且,研究者表明,諸多證據表示這樣的好處並不限於乳癌。 | ||
人體實驗證實:斷食讓治療效果更好 | ||
研究人員發現,在小鼠腫瘤中,間歇性斷食法能夠增加這兩種藥物在乳癌細胞中的抗腫瘤活性。另外,這種飲食方式,還可以預防由藥物引起的子宮內膜增生問題。 | ||
在進一步實驗中,研究人員對36名使用荷爾蒙療法的乳癌患者,進行了周期性的模擬斷食與荷爾蒙療法的聯合治療。結果表明,模擬斷食是安全的,並且大部分患者在模擬斷食的輔助治療後,治療效果都有提升。 | ||
在研究的最後,研究人員提出,除了乳癌之外,間歇性斷食未來還可以用於治療對胰島素或瘦素敏感的其他癌症。「腫瘤治療領域或許將發生新的變化,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痛苦,將能夠得到有效緩解。」團隊指出。 | ||
營養師最推薦初學者的斷食方式:168斷食 | ||
偏激的斷食方式不是人人適合,也很難讓人持之以恆。蘇政瑜推薦,大家一開始可以先嘗試最容易的「168斷食」。他解釋,所謂的168斷食,就是一天24小時中,16個小時不進食,將一整天的飲食時間,控制在8個小時之內。 | ||
「這個方法最容易做到,其實現在許多人晚起不吃早餐,中午12點吃午餐,那麼只要在晚上8點前把晚餐吃完,就有做到168斷食了。」蘇政瑜表示。 | ||
閒歇性斷食的水分跟蛋白質控制很重要! | ||
間歇性斷食期間,如果輕度脫水,會導致疲勞、口渴和頭痛,因此飲用足夠的水分,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如果你長期卡路里缺乏,除了消耗脂肪外,也是有可能會失去肌肉的。 | ||
所以,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就是一種保護自己肌肉量的方法。此外,蛋白質及脂肪相對於碳水化合物來說,是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的飽足感,延緩你的飢餓感。 | ||
參考資料: Fasting-mimicking diet and hormone therapy induce breast cancer regression. | ||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