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團隊發現,靈芝多醣萃取物F3抗癌的關鍵「岩藻醣」可促進各種免疫細胞增生,提升自然殺手細胞毒殺能力,進而消滅癌細胞。在動物試驗中,把F3注入肺癌小鼠體內,證實可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生成。但這代表癌症病患吃靈芝就會好嗎?國健署要提醒大家兩件事。
癌症連續蟬連國人10大死因之首,每人莫不聞癌色變,雖然截至目前為止,大部分癌症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但也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癌症的發生與個人飲食及不當的生活習慣包括抽菸、過度勞累及緊張壓力等因素有關,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
女性十大癌症之中,卵巢癌逐年上升,雖然佔比沒有子宮頸癌那麼多,但因為卵巢癌症的死亡率例比例相較比較高,原因就在於卵巢癌不容易被發現,常見症狀因為是腹脹,多數都以為是消化問題。英國Target Ovarian Cancer曾經做過一項調查顯示,如果女性出現類似狀況時,多數人都會先改變飲食,因此常常延誤就醫。
不少人似乎都對癌症篩檢有所誤解,其實篩檢有好處也有壞處。「做越詳細的檢查,越能明確找出疾病,這樣不是比較好嗎?」、「年輕的人都該去做篩檢比較好吧?」多數人大概都有這種想法,事實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NO」。
根據大規模健檢資料,約有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受檢者患有脂肪肝。10~20%的脂肪肝患者會合併脂肪性肝炎,持續有脂肪性肝炎者10年內可能高達3成會惡化成肝硬化。近年台灣國衛院發表的研究指出,含有這三項:脂肪肝、高三酸甘油脂、糖尿病,易導致非病毒性肝炎之肝癌,因此這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得癌症吃靈芝會好?國健署提醒2件事 | ||
YAHOO 原載:YAHOO |
||
中央研究院團隊發現,靈芝多醣萃取物F3抗癌的關鍵「岩藻醣」可促進各種免疫細胞增生,提升自然殺手細胞毒殺能力,進而消滅癌細胞。在動物試驗中,把F3注入肺癌小鼠體內,證實可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生成。但這代表癌症病患吃靈芝就會好嗎?國健署要提醒大家兩件事。 | ||
自古相傳靈芝有延年益壽之效,中央研究院團隊發現,「岩藻醣」是靈芝多醣萃取物F3抗癌的關鍵,而癌細胞表面Globo H醣分子則扮演「引兵入關」的角色,吸引F3在血液產生的抗體毒殺癌細胞,達到抗癌效果。這項研究成果曾登上《美國國家科學院會報》。 | ||
然而,靈芝會是癌症病患的解藥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表示,雖然有實驗研究和少數的動物試驗顯示靈芝具有免疫調節特性,甚至有抗癌症活性的潛在機制,但是目前臨床試驗仍不足以證實靈芝能夠有效預防或對抗癌症,且靈芝是否有助於延長癌症存活率,也未有定論。 | ||
國健署提醒,目前市面上有許多標榜含有靈芝成分的健康食品,保健功效大多標示為「免疫調節功能」,這是因為靈芝有增強腫瘤反應和刺激宿主免疫的潛力,已有人把靈芝當作癌症治療時的輔助營養品,但建議癌症患者食用前洽詢醫師,進行綜合評估,避免治療過程中發生不良反應。 | ||
如果民眾手邊有靈芝健康食品,想知道合格與否可上「衛福部食藥署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網頁>整合查詢服務>食品>核可資料查詢>衛生福利部審核通過之健康食品資料」查詢。 | ||
7種癌都跟吃有關 幾個飲食壞習慣要避開 | ||
中國時報 原載:中國時報 |
||
癌症連續蟬連國人10大死因之首,每人莫不聞癌色變,雖然截至目前為止,大部分癌症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但也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癌症的發生與個人飲食及不當的生活習慣包括抽菸、過度勞累及緊張壓力等因素有關,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 | ||
國人發生率最高的前7大癌症,大腸癌、肝癌、肺癌、乳癌、口腔癌、胃癌、攝護腺癌的發生,與飲食及烹調習慣都有一些直接或間接的關連性。 | ||
第1名 大腸癌:油炸、燒烤物易致癌 | ||
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理事長王正旭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跟飲食有相當的關係,目前文獻已知紅肉中含有左旋苯丙胺酸及肌胺酸,經過油炸或是燒烤後,所產生的致癌物質異環胺,會導致大腸直腸癌,不僅如此,由於紅肉的纖維質很低,如果沒有搭配高纖維食物,很容易引起便祕,便祕會影響膽汁及膽酸的中和,使得大腸上皮細胞受到刺激,因而癌化。 | ||
而除了低纖維質飲食之外,有研究顯示高熱量及高脂肪的攝取,尤其是動物性脂肪,會增加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這可能與高脂食物會促進膽鹽的分泌,造成腸內細菌代謝成腫瘤誘發因子有關尤其是「沙發上的馬鈴薯」,是罹患大腸直腸癌最高風險族群。 | ||
值得注意的是,嗜吃燒烤食物也與食道癌有關,加上抽菸及喝酒,使得食道癌的罹癌人數及發生率在最近這幾年有突然增加的情形。 | ||
第2名 肝癌:食物存放不當生毒素 | ||
罹癌人數跟大腸直腸癌只差一點的是肝癌,也是男性罹患癌症人數最多的癌症。肝癌主要與感染B、C型肝炎有關,但花生、玉蜀黍及榖類等物資的貯存環境如果沒有特別注意,很容易受到黴菌所污染,進而分解出黃麴毒素,其為肝癌的主要致癌物質。 | ||
此外,醃漬類的食品包括豆腐乳及豆瓣醬等,也會因為處理不當,受到黴菌污染產生黃麴毒素,所以吃醃漬類食品時要特別留意,看看東西是否已經變質、變味。 | ||
第3名 肺癌:與吸入炒菜油煙有關 | ||
肺癌的發生率在台灣一直都在前5名內,死亡率卻位居所有癌症的第一位,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肺癌雖然跟食物的關連性不大,但炒菜所用的油在高溫之下,會產生多環芳香烴(PAH),一般認為,肺癌與吸入炒菜油煙及拜拜的香煙有相當關係,如果廚房通風不佳,在炒菜的同時也吸入了PAH;此外,PAH也被懷疑會吸附在食物上,一併被吃下肚,會增加致癌的風險。 | ||
第4名 乳癌: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相關 | ||
乳癌一直是女性罹癌人數最多的癌症,雖然乳癌跟食物沒密切的關係,但也有研究指出,由日本移民到美國的日本人,乳癌的發生率較住在日本的日本人增加了1倍,認為乳癌的發生,與飲食西化有關。 | ||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停經後的肥胖是罹患乳癌的高危險因子,肥胖會使血液循環中雌激素濃度增加,進而促進乳癌細胞加速繁殖,尤其停經後婦女脂肪細胞是雌激素生成的重要場所,如果體重過重,脂肪細胞數大量增加,脂肪細胞生成的雌激素濃度就會升高,進而加速乳癌細胞的生長。 | ||
所以,停經後的婦女,要少吃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多吃高纖維的食物,控制體重、多運動,不要讓自己胖起來。 | ||
第5名 口腔癌:檳榔是第一類致癌物 | ||
口腔癌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有密切關係,尤其嚼檳榔、抽菸與喝酒更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 | ||
台灣與西方國家在罹患口腔癌的危險因素上,最不一樣的就是嚼檳榔,根據統計,口腔癌的病人中約有88都有長期嚼檳榔的習慣,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於2003年宣布檳榔是第一類致癌物。 | ||
第6名 胃癌:醃漬食物使致癌物生成 | ||
胃癌的罹癌人數及發生率在國內最近這幾年都已退居到前5大之外,林杰樑說,日本曾經做了一個研究,日本人移民夏威夷,結果發現老一代較多罹患胃癌,主要與其食用較多的醃漬物有關,但移民夏威夷的年輕一代,則是較多人罹患大腸癌,主要是年輕一代接受西方炸雞、薯條及漢堡飲食所致。 | ||
胃癌跟大腸直腸癌是可以從飲食習慣中去預防的兩種癌症之一,尤其是醃漬類的食物最好避免食用。另外,儲存的肉類食物像是香腸、火腿等,常使用亞硝酸鹽做為保色及防腐劑,其若與含有胺類或是乳酸的食物一起食用,容易促進致癌物質亞硝胺的生成另外,亞硝胺也直接存在煙燻或鹽醃的肉類中,如鹹魚及鹹肉等,而含亞硝酸鹽的食物例如香腸、臘肉及培根等,直接加熱如油炸煎、烤等,也會引起亞硝胺致癌物的生成。 | ||
第7名 攝護腺癌:吃大量蔬菜可預防 | ||
至於攝護腺癌,於男性癌症排名中也一直高居不下,在有關攝護腺癌的研究報告中,攝護腺癌和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具相關性,攝取大量的蔬菜是可以降低罹患率的。 | ||
國人的肝癌仍以B肝、C肝為多,雖和飲食的相關性較低,唯若食物儲存不當分解出黃麴毒素,則成肝癌致癌物質。肺癌和抽菸或準備食物的空間及烹調方式可能相關,目前無法確認和飲食的關連性。 | ||
文/徐秀娥 文章來源:常春月刊 |
腹脹不只是「消化不良」可能是卵巢癌前兆!多女性選擇改變飲食延誤就診 | ||
Yahoo 原載:Yahoo |
||
女性十大癌症之中,卵巢癌逐年上升,雖然佔比沒有子宮頸癌那麼多,但因為卵巢癌症的死亡率例比例相較比較高,原因就在於卵巢癌不容易被發現,常見症狀因為是腹脹,多數都以為是消化問題。英國Target Ovarian Cancer曾經做過一項調查顯示,如果女性出現類似狀況時,多數人都會先改變飲食,因此常常延誤就醫。 | ||
「持續腹脹」不應忽略!僅34%女性會前往就診 | ||
英國平台YouGov曾對1140名婦女進行了調查,如果身體出現腹脹等不適現象,最多數50%一半的人則選擇改變飲食,例如減少麵製品或乳製品,多吃益生菌、優格等;43%的女性會選擇Google症狀。 | ||
但最終只有34%的女性會去看醫生,有23%的人選擇使用非處方藥,22%的人則想從事更多的運動來改善,只有少數女性有意識到「持續性腹脹」可能是卵巢癌的症狀之一。 | ||
卵巢癌初期常被民眾誤會為「腸胃不適」,主要以「消化道」症狀為最初表現,常見就是腹部腫脹感、下腹部不舒服、消化不良、噁心感、食慾不振等。其他潛在症狀包括疲勞、噁心、便秘、經期不順。 | ||
過去一項關於卵巢癌的研究發現,41%的婦女在接受癌症檢查前至少看過3次醫生,但有時醫師可能也沒懷疑是卵巢癌,通常是因為腹脹情況反覆發作,進行影像檢查時才被發現,但通常這時癌症已經擴散到其他部位。 | ||
目前對於卵巢癌的確切原因不是很清楚,這些因素可能增加風險: | ||
•患有子宮內膜異位 | ||
•肥胖 | ||
•使用生育藥、激素療法的使用 | ||
•沒有懷孕史 | ||
•卵巢癌家族史 | ||
卵巢癌的死亡率是婦癌中最高的癌症,早期發現是降低死亡率最好的方法。民眾若有持續性腹部腫脹,腸胃不適症狀,不要忘了卵巢腫瘤的可能性,除了看腸胃科外,不要忘了婦科也需檢查。 | ||
參考資料 Many Women Mistake Common Symptom of Ovarian Cancer for Indigestion | ||
文/王芊淩、圖/海倫 |
做愈詳細檢查,愈能明確找出疾病? 你可能錯了!癌症醫師吐真心話 | ||
Yahoo 原載:Yahoo |
||
不少人似乎都對癌症篩檢有所誤解,其實篩檢有好處也有壞處。「做越詳細的檢查,越能明確找出疾病,這樣不是比較好嗎?」、「年輕的人都該去做篩檢比較好吧?」多數人大概都有這種想法,事實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NO」。 | ||
決定該不該做癌症篩檢,必須看「將利弊放到天秤上衡量後,哪一個分量比較重」。 | ||
而經過評估之後的結果會「隨著個人有不同答案」,這一點相當重要。也就是說,非常有可能因為各自的價值觀不同,而出現完全相反的結論。 | ||
所以接下來我會先分析癌症篩檢的利與弊,最後再從我的價值觀出發,說出我個人心中的結論。 | ||
癌症篩檢可及早發現並治療 | ||
我們就先從癌症篩檢的好處開始說吧。 | ||
做篩檢的好處是「有助於預防因癌症而死亡」。面對癌症,原則上只要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能夠治癒,但是,當病情「超過某一個時間點,即便醫師是華佗再世,有一手最精湛的醫術也束手無策」。 | ||
那麼這個時間點落在哪裡呢?很遺憾地,醫界也無法明確指出「就是這個時候」。受到每位罹癌患者自身的條件、患者所得的癌症種類、或療法不斷進化的影響,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 ||
不過我們可以大致預測出一個時間。以我的專業領域大腸癌為例,處於第Ⅰ期的患者若接受標準治療,5年後還能存活的機率超過97%,而到了第Ⅱ期就變成90%,到第Ⅲ期會降至84%,然後一旦變成第Ⅳ期,狀況會急轉直下,竟驚人地僅剩20%左右而已。 | ||
沒錯,癌症發展到第Ⅳ期,狀況會急遽惡化。不只是大腸癌有這個狀況,很多種癌症也是如此,這並不意外,因為癌症分期的設定一方面也是反應生存率。 | ||
更深入解說的話,大部分癌症第Ⅳ期通常是指「已出現遠端轉移」的情況。遠端轉移的意思是「癌細胞從原先出現癌症的內臟器官,轉移到遠離該處之部位的狀態」,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惡質」吧。 | ||
估算癌細胞惡化程度 觀察、病理檢查能做到 | ||
那我們要如何估算癌細胞的惡性程度呢?大家肯定都希望能有這樣的檢查,其實現代醫學手上正握有兩種武器。 | ||
第一種是「觀察疾病發展」這項武器。做法是透過時間觀察,推測「癌症擴展速度」有多快。例如,即使都是原只有1公分的癌細胞,一個月就長到5公分並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症,比經過2年只變大成1.2公分的癌症更難對付。一旦發現癌症,最好不要放著不管,絕對要馬上治療。可是,由於各類檢查所需時間以及患者工作的緣故,有可能會晚一兩個月才進行治療,我有時會因此發現增生異常快速的癌細胞,無意間見識到它們的惡性程度。 | ||
另一種是名為「病理檢查」的武器。做法是取出要調查的癌細胞,用顯微鏡觀察該細胞,推測它的惡性程度。目前有些針對乳癌等癌症的治療法,會因「病理檢查」結果而有所修正。 | ||
癌症篩檢是透過定期檢查,讓我們知道體內是否出現癌症,所以這對極度惡性的癌細胞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即使你每隔一年都會做篩檢,若不幸罹患了發病半年就惡化到無法處理的癌症,那這個篩檢就不具效益了。 | ||
可是現在的醫學仍無法確定「誰會有多大機率罹患惡性癌症」,因此才用年齡做為區隔,讓全民一起接受檢查。其中也許會有人幸運及早發現病症,接受治療並恢復健康,這便是做癌症篩檢的好處。 | ||
癌症篩檢少為人知的2害處 但別過度恐慌 | ||
那麼做癌症篩檢對身體又有什麼樣的危害呢? | ||
1. 過度診斷、過度治療 | ||
第一個可能的壞處是「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如同名稱上的「過度」兩個字,兩者指的是本來沒有問題的人卻在接受檢查之後反倒產生壞處。 | ||
舉個實際範例來解釋,如乳癌篩檢項目中的乳房攝影檢查,這種檢查會使用X光來拍攝乳房。假設有一個人經過篩檢後「發現疑為癌症的腫塊」,接著到醫院做詳細檢查接受診斷,同時進行抽血、超音波、MRI(磁振造影)等檢查手續。他可能會得到一份報告表示「現在看起來屬於良性,馬上就能治癒」,或者「有可能是惡性腫塊,要做穿刺切片檢查」。所謂穿刺切片檢查,便是用針刺入可疑腫塊,取出約一公釐的腫塊,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含有癌細胞或癌組織。若是確診為癌症,就要著手進行手術或抗癌藥物治療,如果確定不是癌症,那醫師就會說:「沒有問題,太好了。」事情就此平安落幕。 | ||
倘若這個人沒有接受篩檢,事情會有何不同呢?那麼他就不需要去醫院看診,也不必聽從醫師的指示做各種檢查,更不需要受針刺等這類皮肉痛。 | ||
上述的情況就是過度診斷,如果事情到此告一段落倒是還好,如果報告顯示「無法否定是惡性腫瘤」,當事人就必須動手術,只不過手術刀一下,也有機率得到「這是良性腫瘤」的結果,這就是過度治療。不同的人對於這件事的態度有極大差異,有人認為自己很幸運,相對地也有人會覺得這樣豈不是從頭到尾都是白費工夫。 | ||
2. 因癌症篩檢引發的併發症 | ||
第二個壞處是因為篩檢而引發的併發症,所謂的併發症就是「因為進行檢查或治療而發生不好的狀況」。雖說機率不定,但世上所有的治療或檢查都有一定比率會觸發併發症,有些是兩人之中就有一人會發生,也有些機率比被隕石擊中還低(例如因接種流感疫苗而死亡),情況各有不同。 | ||
癌症篩檢是一種身體檢查,因此也會有伴隨檢查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以胃癌篩檢為例,胃癌篩檢分別有胃鏡與上腸胃道檢查的方式。日本於2016年發表的全國調查報告指出(2008到2012年間),胃鏡檢查會引發的併發症之中,因檢查前的準備(如鎮靜劑等等)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三萬六千人中會出現一人(0.0028%),而總死亡人數紀錄為九人,比例是兩百萬人中才會出現一人(0.00005%)。另外胃鏡檢查(包含切片檢查)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七千人之中會出現一人(0.014%),其併發症狀為出血或是腸胃道、食道出現破洞。 | ||
由上述可見,接受胃鏡檢查而死亡的可能性並非為零,並且也會引起併發症。儘管機率不高,但確實有一定程度的病例。 | ||
文/王芊淩、圖/海倫 |
小心脂肪肝變癌症 「地中海型飲食」加3招有效改善 | ||
tvbs 原載:tvbs |
||
根據大規模健檢資料,約有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受檢者患有脂肪肝。10~20%的脂肪肝患者會合併脂肪性肝炎,持續有脂肪性肝炎者10年內可能高達3成會惡化成肝硬化。近年台灣國衛院發表的研究指出,含有這三項:脂肪肝、高三酸甘油脂、糖尿病,易導致非病毒性肝炎之肝癌,因此這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 ||
怎知我有脂肪肝? | ||
脂肪肝大多抽血肝功能是正常,診斷脂肪肝主要是藉由肝臟超音波。正常肝臟實質是偏黑色,但脂肪肝呈現偏白色。若超音波的遠端衰減現象明顯,也就是淺層肝臟較白,但深層肝臟因較多脂肪緣故而轉黑,會判定為中度或重度脂肪肝。 | ||
其他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可診斷脂肪肝,但因耗時且昂貴,不會用來做第一線的檢查。一旦知道脂肪肝後,應立即做肝纖維化檢測,以往常須要肝切片才能得知纖維化程度,目前高醫肝膽內科有無痛的非侵襲性肝纖維檢查儀器,自費千餘元,5分鐘內可完成檢查。 | ||
我有脂肪肝,該怎麼辦? | ||
●體重控制:一般保肝藥對脂肪肝並無療效,減重才是最好的治療。減重大於3%,可開始讓肝炎改善,減重大於10%,可以消除肝纖維化。一位70公斤的成年人,約需減重2~7公斤就能解決肝病。減重速度每週約1公斤,若減太快會引起膽結石,也可能反過來加重脂肪肝。 | ||
減重主要是「七分靠飲食,三分靠運動」,飲食可以採取「地中海型飲食」,亦即多攝取蔬果、堅果,肉類是白肉(如:魚肉)較紅肉(如:豬肉)為佳,油脂宜選擇橄欖油或魚油。亦可嘗試多喝咖啡,咖啡能改善肝臟纖維化並減少肝癌。 | ||
●治療三高:脂肪肝患者大多併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因此需要定期量測血壓、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飲食方面宜少鹽少糖、戒菸酒,並養成每週運動的習慣。若有長期偏高應就診考慮服藥。有些降血脂肪的藥物可能會引起輕微肝炎,不過有脂肪肝的病人無須擔心服用此藥會增加肝炎風險。 | ||
●服用藥物:針對無法以體重控制與治療三高達到改善嚴重脂肪肝之效果者,目前可嘗試Pioglitazone與維他命E。前者是治療糖尿病的老藥,後者屬於氧化劑。無糖尿病者可用維他命E注射(每天400~800單位),但長期注射不切實際,過量可能會死亡率上升、出血性中風、些許攝護腺癌風險的增加。Pioglitazone會造成水腫、心衰竭等副作用,也有致膀胱癌的疑慮。因此,欲使用此二藥,需先施行肝切片,並照會肝膽專科醫師評估利弊方得使用。 | ||
所幸,目前有進入臨床第三期試驗的新藥:Obeticholic acid,初步報告能改善肝功能、肝纖維化,且副作用偏低(皮膚癢),此藥核准上市指日可待。 | ||
脂肪肝不僅影響肝臟,造成肝炎、肝硬化與肝癌,也跟三高、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很多患者反而最後是受到心血管事件的危害(如中風、心肌梗塞)。調整生活習慣、體重控制、規則運動與妥善控制三高,才是治療脂肪肝的根本之道。已知有肝纖維化者,請每半年接受超音波檢查,不能因抽血正常就以為肝臟沒問題,若有肝腫瘤才能藉此早期發現並早期治療。 | ||
文章:朱育嫻 原文來自https://health.tvbs.com.tw/special/324792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