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肝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常見癌症的第五位,而致命癌症的第二位,在台灣、中國及日本等亞洲國家的發生率比較高。除了避免脂肪肝、肝炎,也可以透過飲食,降低肝癌的風險。
年僅43歲的電影「黑豹」男星大腸癌病逝。醫師表示,近年年輕大腸癌患者增近2成,民眾若發現便便有深紅血液、便便變細、突然便秘、肚悶脹、貧血、體重異常減輕等,應提高警覺。
大腸癌發生率已連續 12 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雖然推行糞便潛血檢查之後,大腸癌的發生率有微微下降,但還是一直維持在高點。而除了糞便潛血檢查之外,其實更準確的檢查是利用「大腸鏡」檢查,而如果發現大腸息肉,也可以利用大腸鏡直接切除。
聽到「癌症」,浮現在腦海的可能是掉髮、臉色蒼白、噁心嘔吐等病弱的軀體,那是因為癌症化療的副作用,不只是讓癌細胞,同時也會讓健康的細胞受到損傷。但其實越來越多的技術發現,強化自己身體的免疫細胞,利用這種「免疫細胞療法」的方式,其實也可以抗癌成功。
調整飲食和增加運動,是很多人減重、瘦身時會選擇的途徑。但是如果生活方式沒有發生重大變化,體重卻突然減輕了,而且還找不到原因,這時候就應該注意了,可能是身體出現了潛在的疾病,比如癌症。
降低40%肝癌風險!17萬人研究:豆類等 2 種食物天天都要吃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肝癌是肝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常見癌症的第五位,而致命癌症的第二位,在台灣、中國及日本等亞洲國家的發生率比較高。除了避免脂肪肝、肝炎,也可以透過飲食,降低肝癌的風險。 | ||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助理教授Xuehong Zhang的團隊在美國肝病研究學會(AASLD)旗下的期刊《Hepatology》上發表研究,他們對美國的衛生專業人員隨訪研究和護士健康研究這兩個大型隊列的17萬人進行了長達32年的隨訪,發現,替代性健康飲食指數(AHEI-2010)高的志願者肝癌相對風險下降了39%! | ||
「替代健康飲食指數」(AHEI-2010)包括11種成分:水果、蔬菜、全穀物、堅果和豆類、長鏈(n-3)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含糖飲料和果汁、紅肉和加工肉類、反式脂肪酸、鈉以及含酒精飲品。每一種的得分按照攝入頻率為0-10分不等,總分為0-110分,前6種攝入頻率越高,得分越高,後幾種則相反。 | ||
AHEI-2010飲食評分最高者,肝癌風險降低39% | ||
在長達32年的隨訪期間,研究人員每4年給參與研究的志願者們做一次關於攝入頻率的問卷調查,問卷會根據不同的時期進行調整,在隨訪期結束時,有160人被確診為肝癌。 | ||
對於每種評分,研究人員按照得分將志願者等分為3組,可以大致理解為:幾乎完全遵守健康飲食、一般遵守和隨便吃喝不怎麼遵守。在調整了種族、運動情況、BMI、整體熱量攝入和2型糖尿病這些因素之後,研究人員得出結果。對於AHEI-2010來說,評分最高組與最低組相比,肝癌的風險降低了39%。 | ||
堅果豆類、不飽和脂肪酸等 2 類食物最為重要 | ||
研究人員對肝癌風險有明顯影響的AHEI-2010評分進行了更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堅果和豆類,以及不飽和脂肪酸這兩類與肝癌風險降低關係更加密切,相對風險分別會下降8%和16%。 | ||
不飽和脂肪酸具健康價值,對身體有益。因此在家裡開火時,應該儘量選擇Omega-3或Omega-9較豐富的油類。富含Omega-3的亞麻籽油、核桃、胡桃、魚油,以及富含Omega-9的酪梨油、橄欖油、苦茶油、茶籽油、芥花油以及玄米油,可以列為選擇。 | ||
對於這次的研究結果,Zhang教授表示,在世界範圍內,肝癌引起的死亡在所有癌症中位列第二。不過,研究得出的結果還需要進行機制方面的探索,以及在其他的種族人群中進行驗證。 | ||
參考資料:Dietary Patterns and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mong U.S. Men and Women | ||
文/林以璿 圖/ | ||
電影黑豹男星大腸癌逝 醫呼籲年輕族群注意6大警訊 | ||
udn 原載:udn |
||
年僅43歲的電影「黑豹」男星大腸癌病逝。醫師表示,近年年輕大腸癌患者增近2成,民眾若發現便便有深紅血液、便便變細、突然便秘、肚悶脹、貧血、體重異常減輕等,應提高警覺。 | ||
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主角查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4年前經診斷罹患大腸癌,今天因癌症病逝,享年43歲。 | ||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大腸癌已連續11年高居10大癌症首位,全台每年有1.5萬人確診為大腸癌,平均37分鐘就有1人。 | ||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全台每年新增的大腸癌患者雖有多達1.5萬人,但死亡率卻位居10大癌症第3名,主要原因就在於是由大腸息肉演變而成,從息肉演變成癌症至少得花上5到10年,只要能及早發現、切除,都有機會治癒。 | ||
糠榮誠說,過去大腸癌患者年齡層主要落在60到70歲,但近年明顯出現年輕化趨勢,臨床觀察發現,20至40歲就發現息肉的族群增加約2成,年輕大腸癌患者也增加近2成,若錯過黃金治療期,拖到50、60歲才發現,恐怕為時已晚。 | ||
糠榮誠指出,癌症年輕化和許多危險因子有關,包括本身有致癌基因、致癌物暴露等,最近門診就有2名28歲女性同時確診大腸癌,其中一人因工作因素經常喝烈酒,另一人每天下班都有吃鹹酥雞的習慣,確診時都已是第三期。 | ||
大腸癌其實有跡可尋,糠榮誠說,很多人都知道大便出血是最重要警訊,但實際上,大便帶血多達90%以上都是痔瘡,若糞便和血液分開、大完便才流血或擦屁屁時出現鮮紅色鮮血,都有較高機率是痔瘡;不過,若便便裡帶有深紅色血液,是腫瘤的機會就比較高。 | ||
其次,大便習慣改變也是重要警訊,糠榮誠指出,一個平時排便順暢的人突然便秘就應提高警覺,另外像是肚子悶脹、便便突然變得很細、嚴重貧血、體重異常降低等,都是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症狀,務必儘速就醫。 | ||
糠榮誠建議,一般民眾年逾50歲後,可以每5年做一次大腸鏡,及早切除息肉,避免演變成癌症;至於父母有大腸癌病史、兄弟姊妹有息肉者,則應提高警覺,時刻關注身體狀況、定期做健檢,平時也應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少吃油炸、燒烤等食物,少碰菸酒,降低罹癌風險。 | ||
無痛大腸鏡不是人人都能做!麻醉科醫師:肥胖、氣喘、腎功能不良等 7 種人建議避免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大腸癌發生率已連續 12 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雖然推行糞便潛血檢查之後,大腸癌的發生率有微微下降,但還是一直維持在高點。而除了糞便潛血檢查之外,其實更準確的檢查是利用「大腸鏡」檢查,而如果發現大腸息肉,也可以利用大腸鏡直接切除。 | ||
不過大腸鏡長度約 160 公分,要從腸道伸進去做檢查,不少人會「怕痛」,所以選擇做「無痛大腸鏡」,也就是利用全身麻醉來讓檢查過程中處於中重度鎮靜的狀況,不會感覺到不舒服或是疼痛。 | ||
無痛大腸鏡最適合這些人做! | ||
根據國泰健康管理中心 2019 年度的統計資料顯示,有將近 2 萬人願意做無痛腸胃鏡檢查,不過全身麻醉還是有一定的風險,所以必須要由「麻醉專科醫師」進行麻醉跟監測,才能確保安全。 | ||
國泰健檢麻醉科醫師葉珮安說,所謂無痛腸胃鏡檢查,就是在檢查過程中,由靜脈注射全身麻醉的藥物,不需動用肌肉鬆弛劑,也不會使用到氣管內管及呼吸器這些輔助設備。檢查結束約 5~10 分鐘後,受檢者很快就能恢復意識,而且很少有麻醉後噁心嘔吐,暈眩頭痛,肌肉酸痛等後遺症。通常有以下幾個特色: | ||
(1)短效 | ||
(2)使受檢者處於中重度鎮靜。 | ||
(3)不影響到自主呼吸狀況,維持在類似睡眠的狀態。 | ||
(4)讓受檢者在檢查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焦慮、躁動不安等狀況,而引發高血壓,心臟病發等問題。 | ||
(5)腸胃科醫師也不會受到情緒反應、肢體反抗等干擾,可以專心進行詳細的檢查。 | ||
不過在做檢查時,不一定要選擇無痛,如果本身腸道狀況很健康,疼痛忍耐度高,其實也可以選擇一般型。但葉珮安也提到,因為大腸鏡比較長,如果腸道本身有沾黏,或是比較彎曲的類型,進行檢查的困難度、疼痛程度跟時間都會增加,甚至可能因為「太痛了」就放棄檢查,所以建議以下幾種狀況可以考慮無痛: | ||
(1)腹部曾動過手術 | ||
(2)有骨盆腔發炎病史 | ||
(3)子宮內膜異位沾黏 | ||
(4)體型較胖或過瘦的受檢者 | ||
麻醉科醫師:肥胖、氣喘、腎功能不良等 7 種人建議避免無痛麻醉 | ||
但在麻醉時,要評估麻醉的過敏風險,全程監控、調整藥量、觀察心跳、血壓及血氧濃度,了解呼吸心跳的狀況是否正常,所以如果本身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無痛的腸胃鏡檢查。 | ||
葉珮安表示ㄝ在安排檢查之前,健檢中心的健管師會確認受檢者的過去病史,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肺疾病、冠狀動脈疾患、中風、藥物過敏、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腹部手術等相關病史,並安排十二導程心電圖、胸部 X 光,來監測心肺功能的狀況,交由麻醉醫師進行術前評估。 | ||
不過在評估之後,仍有部分需進一步評估或不建議施打麻醉的人: | ||
1.嚴重的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 ||
2.最近半年內曾發生胸痛、胸悶、不穩定心絞痛,或有心肌梗塞病史 | ||
3.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患者 | ||
4.過度肥胖(BMI 大於 35 以上) | ||
5.末期腎衰竭、洗腎(透析)病患 | ||
6.有嚴重的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症狀 | ||
7.孕婦 | ||
葉珮安提醒,如有遇到上述狀況,務必要「詳實告知」麻醉專科醫師,進行風險評估和專業分析,才能針對個人的特殊狀況,幫助選擇最安全恰當的檢查方式。 | ||
文/盧映慈 圖/蘇鈺婷 |
用CAR-T細胞治療淋巴瘤!三軍總醫院開啟臨床試驗、力拚2025年上市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聽到「癌症」,浮現在腦海的可能是掉髮、臉色蒼白、噁心嘔吐等病弱的軀體,那是因為癌症化療的副作用,不只是讓癌細胞,同時也會讓健康的細胞受到損傷。但其實越來越多的技術發現,強化自己身體的免疫細胞,利用這種「免疫細胞療法」的方式,其實也可以抗癌成功。 | ||
2018 年,台灣通過《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特管辦法),讓細胞治療變成合法的標準治療,三軍總醫院是率先設立細胞治療中心的幾家醫學中心之一,早在 2018 年就跟宇越生醫合作進行細胞治療的研發,將身體中負責毒殺癌細胞的 T 細胞分離出來,進行強化,藉此讓免疫細胞可以準確的殺死癌細胞。 | ||
CAR-T 是什麼?三總行政副院長:強化後的免疫細胞 | ||
三總行政副院長、執行官何景良上校說,T 細胞是人體內負責毒殺外來感染、癌細胞的主要免疫細胞,但癌細胞會透過各種方式來逃避 T 細胞的追殺。而 CAR-T 細胞治療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從病人的血液中分離出 T 細胞,在實驗室裡進行基因改造,讓 T 細胞變得更強,達到殺死癌細胞的效果。 | ||
而改造後的 T 細胞,上面會「嵌合」一種特異抗原受體,稱為嵌合抗原受體(CAR),能專一精準辨識癌細胞的 CD19 陽性抗原並加以毒殺。 | ||
不過 CAR-T 治療因為是用免疫細胞,所以可能產生「免疫風暴」的副作用。何景良說,就像 COVID-19(新冠肺炎)造成的免疫風暴一樣,免疫細胞過度反應,不只攻擊癌細胞,同時也攻擊其他的細胞,導致身體出現快速的器官衰竭。「這是最危險、最可怕的,我們希望可以盡量避免。」 | ||
目前包含血液腫瘤、還有部分的實體瘤如肺癌,都是 CAR-T 的應用範圍,何景良說,因為血液腫瘤的抗原比較特別、比較好找,所以 CAR-T 的運用比較早;不過未來還是有機會運用在不同層面。 | ||
CAR-T 治療力拚 2025 年上市! | ||
宇越生醫副總經理郭正宜博士說,其實 CAR-T 細胞療法在小鼠實驗的效果非常好,而且在先前人體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腫瘤完全緩解率可以達到 50%,治療副作用又低,不會像化療一樣有很多不同的副作用。 | ||
而台灣每年約新增 2500 位淋巴瘤的相關病例,一般在使用化療等傳統治療後的復發率,是 30% 左右,但「我們之前在中國大陸進行人體實驗,有患者在 2017 年接受治療後,2020 年還活著、而且沒有復發。」郭正宜說。 | ||
同時,CAR-T 只需打一次就完成治療,不需要重複施打。軍醫局副局長蔡建松將軍表示,CAR-T 細胞治療 B 細胞淋巴瘤的療法,早在 2017 年美國 FDA 就已經全球首次批准上市臨床使用,但生產時間長、技術門檻高、收費貴,台灣發展自己的 CAR-T 療法已經是必要的研發。 | ||
目前,三總預計招募 20 位受試者進行臨床試驗,如果進展順利,2025 年就取得上市許可,並正式於醫療系統使用,台灣就能向 CAR-T 等免疫細胞治療方法再往前邁進一步。 | ||
文/盧映慈 圖/海倫 |
牛津研究:「太好瘦」可能和癌症有關,同時出現3種疼痛更要警惕!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調整飲食和增加運動,是很多人減重、瘦身時會選擇的途徑。但是如果生活方式沒有發生重大變化,體重卻突然減輕了,而且還找不到原因,這時候就應該注意了,可能是身體出現了潛在的疾病,比如癌症。 | ||
異常的體重減輕從來不是一件好事情,過去有統計指出,像是糖尿病、胃潰瘍以及精神疾病都會讓體重驟降,而這些忽然變輕的人, 6 個月內裡還癌症的風險也顯著提高。 | ||
在線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中,來自牛津大學的團隊進一步分析了體重突然減輕會伴有哪些症狀,以及罹患哪些癌症的風險會變大。 | ||
研究作者之一、牛津大學Paul Aveyard教授指出:「醫生面臨進退兩難的境地,他們知道體重忽然減輕可能是癌症前兆,但是單單是體重減輕還不構成進一步檢查的證據。這項研究就是找出一些其他的合併症狀,幫助加快確診速度。 | ||
體重異常減輕,最常見癌症為肺癌、腸癌與胃癌 | ||
團隊使用了英國出擊保健電子健康紀錄數據庫中,總共 6.4 萬人的資料進行分析,統計了受試者出現體重突然減輕後,進行診療時的臨床症狀。此外,還收集了受試者抽煙、飲酒等生活方式訊息,以及疾病史和診療後 3 – 6 個月內癌症發病情況。 | ||
結果發現,在體重突然減輕診療後的6個月內,共有908名受試者罹患癌症,最常見是肺癌,其次是結直腸癌、胃癌、食管癌、胰臟癌和淋巴瘤;體重突然減輕的受試者最常見的臨床特徵包括咳嗽、腹痛、背痛、胸部感染和疲乏。 | ||
在調整了抽煙、飲酒等因素影響後,進一步分析發現,體重突然減輕的受試者在6個月內,患癌症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尤其是在男性中。體重突然減輕受試者的患癌可能性,是體重沒有突然減輕受試者的2倍;在男性中,是3倍;在女性中則相差不大。 | ||
3 大合併症狀要留意:咳嗽、腹痛、背痛 | ||
研究團隊指出,在所有受試者中,最常見的合併症狀為咳嗽、腹痛以及背痛。另外根據男性女性分類,又可分別列出常見的合併症狀以及癌症機率。 | ||
男性:體重突然減輕並伴有這10種臨床症狀,使患癌症的可能性增加了198%-510%。 | ||
包括腹痛(118%)、食慾不振(196%)、吞嚥困難(246%)、咳血(326%)、非心源性胸痛(86%)、腹部腫塊(510%)、胸部症狀(441%)、缺鐵性貧血(396%)、黃疸(467%)、淋巴結疾病(162%) | ||
女性:體重突然減輕並伴有11種臨床症狀,使患癌症的可能性增加了86%-1990%。 | ||
腹痛(130%)、食慾不振(157%)、背痛( 62%)、排便習慣改變(254%)、消化不良(155%)、腹部腫塊(448%)、胸部症狀(1080%)、缺鐵性貧血(270%)、黃疸(1990%)、淋巴結病(138%)、靜脈血栓栓塞(540%) | ||
特定部位疼痛,全身癌症風險都上升 | ||
研究人員分析發現,通常一些臨床特徵,常被認為與單個部位的癌症相關,但一些臨床特徵與體重突然減輕同時出現時,與多個部位的癌症可能性增加有關。 | ||
例如:患有消化不良和體重突然減輕的女性,患胃或食管、腸、胰腺、肺、骨結締組織或軟組織、淋巴瘤、乳腺、中樞神經系統和白血病等類型或部位的癌症可能性都會增加。 | ||
埃克塞特大學Willie Hamilton教授,也是該研究作者之一,他補充指出:「這項研究對改善癌症診斷很重要,我們都知道體重突然減輕可能是癌症。現在我們知道還應該詢問患者哪些事情,以及尋找哪些癌症。」 | ||
體重突然減輕的患者,在他們的癌症被發現之前,經常會去不同的門診那裡進行診療,這項研究能改善這個過程,在更早的階段檢測出更多的癌症。 | ||
對於體重突然減輕的人而言,除了要及時進行診療外,還應將自己的其他症狀詳細告知醫務人員,進行相關檢查,排除癌症可能,或者及時發現癌症,儘早治療,以提高生存率。 | ||
參考資料:Prioritising primary care patients with unexpected weight loss for cancer investigation: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y | ||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