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王郭富城在近日上映的電影《麥路人》再飆演技高峰,他飾演的角色阿博曾是金融才俊,因虧空公款而入獄,出獄還不幸罹患ALK基因突變的肺腺癌,雖然已經有特效藥物問世,卻因為藥價過高無法負擔,最後撒手人寰。一部電影除了讓人看盡小人物辛酸,更讓癌友慶幸,還好這款藥物在台灣並非遙不可及。
台灣每年將近有九千人死於肺癌,在癌症死亡當中肺癌始終居高不下,雖然只知環境污染、廚房油煙、抽煙可能是造成高風險的因子,到底該怎麼預防?如今《美國醫學學會腫瘤期刊》發現,其實採取高纖維的飲食模式再搭配多攝取優酪乳,在肺癌風險上可以下降33%。
胃癌常年居國人十大癌症之列,發生率和死亡率皆居高不下,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近五年來,台灣每年胃癌新增人數都維持在近4,000人左右,而最新公布的108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胃癌共奪走2,379人生命,平均每天有6.5人死於胃癌,顯示胃癌防治亟需各界重視。
染髮劑在現代社會已經普遍使用,各式各樣的染髮劑也層出不窮。據統計,在美國和歐洲,大約有50-80%的婦女和10%的40歲以上的男子,會使用染髮劑。染髮劑的致癌風險具有重大的意義,但由於已發表的流行病學研究有限,目前的證據還遠沒有定論。
乳癌一直是台灣女性癌症中的前幾名,每年至少新增約一萬四千多名個案,成長的比例還在逐年攀升當中,乳癌當中有將近12.4%的患者是「三陰性乳癌」,也是乳癌當中最棘手的問題。醫師說:「因為治療選擇少之外,容易復發、轉移,但並非無藥可醫,如今發現運用免疫療法搭配化療的結果,可以降低4成的惡化、死亡風險。」也為患者開了一個新的選項。
郭富城《麥路人》道盡肺癌患者辛酸…醫慶幸:ALK突變患者有藥可醫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香港天王郭富城在近日上映的電影《麥路人》再飆演技高峰,他飾演的角色阿博曾是金融才俊,因虧空公款而入獄,出獄還不幸罹患ALK基因突變的肺腺癌,雖然已經有特效藥物問世,卻因為藥價過高無法負擔,最後撒手人寰。一部電影除了讓人看盡小人物辛酸,更讓癌友慶幸,還好這款藥物在台灣並非遙不可及。 | ||
最新癌登結果顯示肺癌死亡率蟬聯第一位,且超過六成肺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存活期常常無法超過1年。不過,近年來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將肺癌細分成更多種類,有望透過每種肺癌細胞的特徵,找到最適合的藥物治療。 | ||
舉例來說,《麥路人》主人翁郭富城罹患的ALK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目前已經有新一代ALK標靶藥物,能夠將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F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時間拉長至34.8個月,更能有效抑制肺癌惡化,而且副作用並不明顯。 | ||
肺癌治療趨向多元,治療前先精準分類 | ||
要怎麼治療癌症,這還需要從癌症的分類說起。林口長庚肺腫瘤及內視鏡科主治醫師李適鴻表示,肺癌患者中,非小細胞肺癌大約佔了所有肺癌的85%。其中還可以以病理分類,主要分為肺腺癌(adenocarcinoma)、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與大細胞癌(large-cell carcinoma)。 | ||
「這3種非小細胞肺癌的差別,主要在於腫瘤細胞型態及好發的生長位置,舉例來說,鱗狀細胞癌會長在肺部中央;大細胞癌及肺腺癌容易長在肺部的邊緣。」 | ||
4成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不具有EGFR突變,治療陷入困境 | ||
李適鴻醫師指出,如果確定是非小細胞肺癌,醫師通常會針對腫瘤組織進行進一步基因檢測,也就是所謂的分子分類。「這樣的好處在於,如果找到肺癌細胞上特定的突變,就可以透過抑制這些突變來對抗癌症,也就是所謂的標靶治療。」 | ||
他進一步解釋,標靶藥物是一種精準醫療,患者先經過基因檢測,事先找出患者癌細胞是否擁有特定的基因突變,才能針對特定的基因突變對症下藥。最重要的就是先區分基因突變的類型,再依基因突變類型選擇標靶藥物。 | ||
亞洲人最常見EGFR基因突變,大約佔6成,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但是如果沒有EGFR突變的病人,過去只能選擇相對治療效果較差、副作用較大的化療來進行治療。 | ||
ALK突變患者取得新契機,別讓年輕家庭垮台 | ||
不過,沒有EGFR突變的病患先不用灰心,因為另一個致癌基因「ALK」,也被發現是啟動肺癌病變的關鍵。 | ||
如果你屬於ALK基因突變的病人,現衛福部已經准許新一代ALK標靶藥物列入第一線治療,而且健保署已經開放給付 3 個藥物(Crizotinib, Ceritinib and Alectinib)於一線使用,讓這一類肺癌患者的存活率大幅增加。新一代藥物的存活率是62%,有意義的延長了ALK陽性病友的存活期。 | ||
李適鴻醫師表示:「ALK突變者常見都是年紀較輕,這些人往往在 40 歲發病,對於家庭的打擊難以估算。」ALK突變藥物納入後,現在只要把這些病人找出來投藥,治療成效就能大逆轉,從最差變成最好。 | ||
癌症治療更加多元,醫籲充分嘗試找出治療最佳策略 | ||
李適鴻醫師表示,健保也是看見了治療的趨勢,盡可能提供最全面的評估和治療方式。「適用ALK突變患者的藥物幾乎是國際FDA一核可,台灣也快速取得健保給付,這些病人不必面對像電影主角那樣用不起藥的窘境,真的是非常幸運。」 | ||
「最終的選擇權還是在病人,但是治療方式越來越多元,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是鼓勵患者應該要儘量多元嘗試,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李適鴻醫師指出,期盼標靶藥物的應用,能夠讓許多家庭找回希望。 | ||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 ||
吃對也能減少罹癌率!《JAMA》發現降低肺癌機率達33%的飲食法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台灣每年將近有九千人死於肺癌,在癌症死亡當中肺癌始終居高不下,雖然只知環境污染、廚房油煙、抽煙可能是造成高風險的因子,到底該怎麼預防?如今《美國醫學學會腫瘤期刊》發現,其實採取高纖維的飲食模式再搭配多攝取優酪乳,在肺癌風險上可以下降33%。 | ||
多吃蔬果、優酪乳讓腸道健康!連肺部也跟著健康 | ||
此項研究是由范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所進行,他們對來自美國、歐洲、亞洲總共140萬成年人的數據進行的分析得出的新發現,原來透過飲食習慣也可以預防肺癌。 | ||
根據參與者攝入的纖維纖維和優酪乳的數量,總共分為五組,發現每天飲用優酪乳的人得肺癌的比率下降19%;但如果不喝優酪乳,每天卻吃下大量蔬菜、水果的高纖維飲食模式者,肺癌比率也降低15%。 | ||
即使是僅攝入少量優酪乳的人,罹患肺癌的風險也比不喝的參與者降低了15%。但如果喝優酪乳同時也吃大量高纖維的族群,比起兩者都不吃的人比起,得到肺癌的風險比率降低33%,此項研究結果也刊登在《美國醫學學會腫瘤期刊》(JAMA Oncology)上。 | ||
健康飲食促進腸內有益微生物生長 | ||
為什麼單靠飲食就有這麼大的改變?研究負責人同時是英格拉姆癌症中心癌症流行病學研究計劃舒博士( Xiao-Ou Shu,MPH)指出:「可以帶來這樣的健康益處,可能源於纖維中的益生元能幫助促進腸內有益微生物生長,加上優酪乳中益生菌特性,都能讓腸胃道更健康,間接也提升人的免疫力。」 | ||
其實研究的論點也等同於支持美國2015-2020年飲食指南,建議使用高纖維和優酪乳飲食,這樣飲食不只是預防肺癌,他們認為對於心血管疾病和胃腸道疾病都是有益作用。 | ||
益生菌抑制肺癌細胞生長與減緩人體發炎 | ||
儘管許多人對於「腸道」與「肺部」兩者健康之間存在關係抱持著疑惑,越來越多研究證據指出兩著有一定相關性,曾有研究已指出腸道菌群是可能影響肺部炎症,因為腸道是培養免疫細胞的中心,部分益生菌有助於抑制肺癌細胞生長與減緩人體發炎。 | ||
過往乳製品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醫界抱持著不同的看法,但研究團隊強調,人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乳製品對人體的潛在好處,在適度地飲食下可能帶來不同的好處。 | ||
參考文獻 | ||
Association of Dietary Fiber and Yogurt Consumption With Lung Cancer Risk: A Pooled Analysis | ||
Contributions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me in lung immunity | ||
文/王芊淩 圖/何宜庭 | ||
胃癌100%可以預防!醫師列舉胃癌症狀、自我篩檢及治療方式一次看 胃癌100%可以預防!醫師列舉胃癌症狀、自我篩檢及治療方式一次看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胃癌常年居國人十大癌症之列,發生率和死亡率皆居高不下,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近五年來,台灣每年胃癌新增人數都維持在近4,000人左右,而最新公布的108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胃癌共奪走2,379人生命,平均每天有6.5人死於胃癌,顯示胃癌防治亟需各界重視。 | ||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血液腫瘤科醫師賴基銘表示,胃癌是一種可被「預防」的癌症!只要避開致癌因素,就能降低罹癌風險與機率。 | ||
胃癌是「吃出來」的,6大高風險因子自我篩檢 | ||
研究顯示,胃癌與飲食習慣、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密切相關,如果平時能減少攝取醃製、煎炸、燒烤和煙燻類食物,遵循「高纖、低脂、天天蔬果彩虹579」的原則,同時保持勤洗手的衛生習慣,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如果感染則要積極治療,去除風險因素。 | ||
其實也可以靠著簡單的自我篩檢,了解自己是不是高風險的人。如果以下6個問題,你的答案都是「是」,就需要更加注重胃癌的問題。 | ||
1. 喜歡吃醃漬類的食物? | ||
2. 日常生活飲食,蔬菜鮮果類攝取量低於動物性脂肪類攝取? | ||
3. 喜歡吃醃燻、燒烤、高香料的肉類食品? | ||
4. 曾被診斷是萎縮性胃炎、胃酸缺乏、惡性貧血? | ||
5. 曾經有慢性胃炎併幽門螺旋桿菌浸潤? | ||
6. 曾經接受過多次全胃切除者? | ||
輕忽胃口差、莫名變瘦 近6成確診已是晚期 | ||
除了正確的飲食和衛生習慣之外,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表示,胃癌的早期症狀,例如食慾不振、吞嚥困難、消化不良等,跟胃炎、消化性潰瘍或腸胃功能障礙十分類似,一般人容易輕忽,加上國人較少照胃鏡檢查的習慣,因此,近6成患者初次診斷即為晚期胃癌。另外,體重下降也是晚期胃癌的常見警訊。 | ||
晚期胃癌化療副作用大?健保新給付新型口服化療顛覆刻板印象 | ||
值得注意的是,晚期胃癌患者由於癌細胞已經轉移,無法手術,往往主要靠化療續命。不過,趙毅表示,臨床發現,患者在接受前線針劑化療時,容易出現厭食、噁心、腹瀉、體力虛弱、手足症候群、皮疹、心悸、胸悶、肝功能異常、白血球或血小板下降等副作用,因此影響後線治療的意願。 | ||
慶幸的是,最近政府接軌國際,將新型口服化療藥納入健保,讓晚期胃癌的後線治療有新武器。 | ||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指出,這是一個送給患者最好的聖誕禮物,也是讓醫師感到欣慰的消息。健保新給付的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主要由1種有效成分和1種保護成分所組成,有效成分能直接嵌入癌細胞的DNA,造成DNA損傷,進而抑制癌細胞生長;保護成分則可以保護有效成分不被體內酵素分解,強化其抑制腫瘤的能力。 | ||
陳明晃表示,研究發現,晚期胃癌患者在針劑化療失效後,改用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不僅可讓超過4成的病友控制疾病不惡化,幫助延命,還能幫助維持良好的日常體能表現和活動度超過4個月,病友可以自由走動,甚至從事一般的家務或辦公室工作,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另外,患者也因為口服劑型方便,不用住院打針,更願意使用。 | ||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 ||
染髮劑真的致癌嗎?《BMJ》:女性3種癌症風險增加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染髮劑在現代社會已經普遍使用,各式各樣的染髮劑也層出不窮。據統計,在美國和歐洲,大約有50-80%的婦女和10%的40歲以上的男子,會使用染髮劑。染髮劑的致癌風險具有重大的意義,但由於已發表的流行病學研究有限,目前的證據還遠沒有定論。 | ||
現代染髮劑包括氧化(永久)染料、直接(半永久或臨時)染料和天然染料。在眾多染髮劑中,永久性染髮劑在美國和歐洲的市場份額約為80%,在亞洲比例更高,是最為廣泛使用的類型。因此,永久性染髮對於癌症的影響可說是最為重要。 | ||
哈佛 36 年隨訪 11萬女護士,找出染髮與癌症關聯 | ||
2020年9月2日,美國布列根和婦女醫院和哈佛醫學院Eva S Schernhammer團隊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發表了題論文,研究了美國女性使用永久性染髮劑與癌症風險和死亡率的關係。 | ||
研究組從1976年開始,經歷了36年調查和隨訪,共招募了 117200 名女護士。這些參與者需報告個人從1976年開始,使用永久性染髮劑的情況,包括當前或過去的使用情況以及首次使用時的持續時間、頻率和年齡,數據每兩年更新一次。 | ||
所有參與者在開始實驗時都沒有癌症。為了評估永久性染髮劑使用的累積劑量,研究人員將平均使用頻率(每年次)乘以使用持續時間(年),並去除了其他常見的癌症影響因子。 | ||
研究人員對特定的實體癌進行了分析,包括基底細胞癌、皮膚鱗狀細胞癌、膀胱癌、乳癌、黑色素瘤、腸癌、卵巢癌、腎癌和肺癌。此外,還對血液癌的主要亞類和組織學亞型進行了單獨的分析,包括總體非霍奇金淋巴瘤、總T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見的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 | ||
染髮導致基底細胞癌、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增加 | ||
與未使用者相比,使用永久性染髮劑的參與者,罹患實體癌和造血系統癌症的風險均未顯著增加。但使用染色劑的參與者與未使用者相比,基底細胞癌風險略有增加。另外,染髮劑累積劑量與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呈正相關。天生深髮色的女性中霍奇金淋巴瘤的風險增加,而天生淺髮色的女性中基底細胞癌風險較高。 | ||
總而言之,個人使用永久性染髮劑,與大多數癌症風險和死亡率並不相關,但基底細胞癌、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有所增加。 | ||
皮膚科醫師趙昭明則是建議,染燙頻率不能太高,染髮應間隔3個月,燙髮至少半年,否則容易傷及頭皮及髮質。此外,最好不要同時燙髮與染髮,兩者應間隔1星期以上,以減少頭皮與頭髮的負擔。如曾有過敏反應,如頭皮、頸、臉等部位出現腫脹、受傷、過敏、發炎狀態、皮膚疾病,應避免燙髮。 | ||
參考資料:Personal use of permanent hair dyes and cancer risk and mortality in US wome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 ||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 ||
別再怕三陰性乳癌 免疫療法合併化療可降低4成惡化風險!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乳癌一直是台灣女性癌症中的前幾名,每年至少新增約一萬四千多名個案,成長的比例還在逐年攀升當中,乳癌當中有將近12.4%的患者是「三陰性乳癌」,也是乳癌當中最棘手的問題。醫師說:「因為治療選擇少之外,容易復發、轉移,但並非無藥可醫,如今發現運用免疫療法搭配化療的結果,可以降低4成的惡化、死亡風險。」也為患者開了一個新的選項。 | ||
三陰性乳癌標靶藥有健保了 | ||
由於三陰性乳癌是荷爾蒙受體ER、PR、HER2三者全部陰性的患者,因為無法用荷爾蒙治療,過去只能仰賴化療,近年標靶藥問世,健保署日前才宣布要將口服PARA抑制劑納入健保中,預計今年11月開始生效,至少有上百名患者可以受惠。 | ||
除了口服PARA抑制劑外,近年來更加講求三陰性乳癌「精準治療」,能過精準抑制癌細胞特定抗原。長庚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醫師陳訓徹教授解釋:「當喚醒自身免疫能力來消滅癌細胞,同時可以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與複製,進而達到疾病治療和控制的效果。」 | ||
只是到底什麼是癌症免疫療法? | ||
免疫療法聽起來很複雜,以比喻就像是身體內癌細胞透過隱形斗篷的方式,讓自己躲過免疫T細胞的毒殺,而在體內存活下來。但免疫療法就可以癌細胞的隱形斗篷拿掉,讓癌細胞現形。 | ||
目前免疫治療建議搭配「化療」使用,因為化療在殺死癌細胞的過程中,會釋放出一些訊息,一方面讓免疫細胞更清楚辨識敵人及其所在地,另一方面也能更精準地進行攻擊。 | ||
陳訓徹教授表示,研究發現,晚期三陰性乳癌患者中,約4成屬於PD-L1陽性族群,適用於免治療法,且併用化療可延命逾2年,降低近4成疾病惡化風險和死亡風險。 | ||
三陰性乳癌使用免疫合併化療的好處 | ||
●喚醒自身免疫系統 | ||
●幫助現有的化療有效 | ||
●幫助現有的化療有效 | ||
●延長整體存活期 2 年 | ||
陳訓徹教授分享臨床上癌友的故事,59歲的阿芳罹患三陰性乳癌後,總共前後做了6次化療,但不到5個月就復發,癌細胞甚至轉移到肺部,再次化療後雖然癌細胞消失,但在一年後又出現腫瘤。最後阿芳選擇接受免疫療法加上化療,目前腫瘤已經消失。 | ||
雖然不能保證未來不能復發,但研究已經證實,三陰性乳癌最容易復發期其實是在五個年內,如果撐過5年以後復發風險就和一般乳癌一樣,風險非常的低。如今藉由免疫療法,也許替極易復發的三陰性乳癌開了另一個可能性。 | ||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