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不怕頭頸癌復發日本核准新療法!台大醫師:侵入性低、副作用小

2021.01.18

頭頸部的構造複雜,若是出現癌病變,會因原發位置不同,呈現許多不同的表現,常見的包含口腔癌、口咽癌與喉癌等。衛福部曾統計頭頸癌發生率為台灣第四名,麻煩的是如果復發能選擇的治療相對少,如今日本厚生勞動省日前核准最新的頭頸癌治療藥品,確實能幫助殺死癌細胞。

未婚未生子乳房竟分泌乳汁!加上「月經不規律」腦內長瘤風險高

2021.01.18

沒有懷孕生子,乳房也可能會分泌乳汁或是出現分泌物。一位28歲的未婚女性,半年來月經只來兩次,甚至發現雙乳有分泌乳汁現象,從婦產科轉診新陳代謝科找真相,經抽血檢查發現她的泌乳激素的濃度竟高出正常值的12倍,進一步追查出她的腦下垂體有一顆1.2公分的巨泌乳素瘤,是罹患「高泌乳激素血症」的原凶。

這項食材抗發炎也抗癌!《分子與細胞腫瘤學》:一小時內讓癌細胞凋亡

2021.01.18

現代人的疾病多與飲食息息相關,怎麼吃得健康、營養,是每個必學的課題。從生活中選擇好的食材,其中過去「橄欖油」已被證實能幫助抗氧化、降低血膽固醇,如今國際研究指出對癌症患者有所幫助,因為橄欖油內含的特殊成分,能夠在一小時內就使癌細胞凋亡!被視為抗癌的新利器。

天冷吃辣喝酒喝熱湯「食道癌」風險飆升!WHO:超過65度就有致癌因子

2021.01.10

喉嚨覺得卡卡、吞嚥困難嗎?小心是食道癌的症狀!「電音女王」謝金燕日前驚爆因吞嚥時有異物感擔心是癌症,慶幸經檢查後是胃食道逆流造成的不適感。綜藝主持天王胡瓜日前也在節目中自爆,前一陣子他懷疑自己得了食道癌,並自揭有吃宵夜的壞習慣,所幸醫生檢查過後,診斷為喉嚨發炎。

市議員鍾沛君確診肺腺癌!醫呼籲:有家族史者40歲就該做LDCT

2021.01.08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鍾沛君,近日在例行年度健檢發現右肺異常增生變化,因為她的的母親、阿姨都因肺腺癌過世,因此決定立刻動刀,手術一切順利,今(8)日順利出院。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不怕頭頸癌復發日本核准新療法!台大醫師:侵入性低、副作用小

    
 
  不怕頭頸癌復發日本核准新療法!台大醫師:侵入性低、副作用小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頭頸部的構造複雜,若是出現癌病變,會因原發位置不同,呈現許多不同的表現,常見的包含口腔癌、口咽癌與喉癌等。衛福部曾統計頭頸癌發生率為台灣第四名,麻煩的是如果復發能選擇的治療相對少,如今日本厚生勞動省日前核准最新的頭頸癌治療藥品,確實能幫助殺死癌細胞。    
     
  台灣男性常見的癌症!罹癌後造成顏面損傷    
     
  頭頸部包含了許多器官和組織,一旦罹病會出現許多不便,臺大醫院耳鼻喉科部主治醫師婁培人醫師也說:「對於頭頸癌患者來說,罹病後疾病、治療過程將影響患者們的外觀甚至聲音,使得患者對於自信、自尊遭受打擊。」    
     
  頭頸部是台灣男性常見的癌症之一,婁培人分享臨床上的經驗,過去有位患者因罹癌造成顏面損傷後,竟長達4-5年足不出戶,甚至也不願意回診,直到最近因疫情人人都帶口罩,才願意踏出家門。    
     
  復發後治療選擇有限!新療法對患者是新機會    
     
  目前對於頭頸癌的治療,雖然有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婁培人醫師說:「但治療後若不幸復發,可選擇的治療方式相當有限,在日本獲得核准的新療法,侵入性低、副作用小,若未來有機會讓台灣的病人使用,對患者而言是新的機會。」    
     
  如今日本核准最新的頭頸癌治療藥品,可用於「無法切除的局部晚期或局部復發性頭頸癌」,透過藥物注射,選擇性地將光敏感劑攜帶到特定癌細胞部位,再透過照射紅外線,來選擇性地殺死癌細胞。    
     
  對此藥品進行臨床試驗,發現最佳緩解率為43.3%,其中4例(13.3%)完全緩解,9例(30.0%)部分緩解。在醫學發展進步下,讓高居我國男性惡性腫瘤個案數第4位的頭頸癌,未來也許能有更好的預後及治療。    
     
  【婁培人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生、腫瘤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 專長:頭頸部腫瘤及癌症手術、鼻咽癌、口腔癌、喉癌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未婚未生子乳房竟分泌乳汁!加上「月經不規律」腦內長瘤風險高

    
 
  未婚未生子乳房竟分泌乳汁!加上「月經不規律」腦內長瘤風險高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沒有懷孕生子,乳房也可能會分泌乳汁或是出現分泌物。一位28歲的未婚女性,半年來月經只來兩次,甚至發現雙乳有分泌乳汁現象,從婦產科轉診新陳代謝科找真相,經抽血檢查發現她的泌乳激素的濃度竟高出正常值的12倍,進一步追查出她的腦下垂體有一顆1.2公分的巨泌乳素瘤,是罹患「高泌乳激素血症」的原凶。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黃怡文表示,這位女性已有結婚對象,近半年來深受生理期不規則困擾,尤其對雙乳分泌乳汁更為驚恐,不但不能向男友啟口,也遲遲不敢訂出婚期,以為自己是生了難症,經求診婦產科確認不是婦科方面的毛病後,轉診新陳代謝科。    
     
  乳頭出現異常分泌物,可抽血檢查泌乳激素    
     
  黃怡文表示,經抽血檢查泌乳激素的濃度,發現患者的泌乳激素(prolactin)的濃度高達300 ng/ml,是正常者(小於25ng/ml)的12倍,確診為典型的高泌乳激素血症,這麼高的濃度可能還有病源頭,立刻安排了腦部的核磁共振造影,發現腦下垂體有一顆1.2公分的巨泌乳素瘤,是這顆巨泌乳素瘤導致泌乳激素的濃度遽升。    
     
  黃怡文說,高泌乳激素血症前期會已生理期不規則呈現,當泌乳激素濃度飆高到300 ng/ml以上,可能會出現「乳漏」情形,通常雙乳會分泌乳汁,浸濕內衣很不舒適,更增加病人的恐慌感,沒生孩子竟能分泌乳汁,擔心是乳房出了什麼問題。    
     
  高泌乳素血症是年輕女性常見的腦下垂體疾病    
     
  其實高泌乳激素血症並不是罕見疾病,更不是惡性疾病,尤其核磁共振沒有看到巨泌乳素瘤且泌乳激素只是輕度升高的患者,甚至不見得需要治療,如果需要處理,後續也以吃藥並門診追蹤即可。    
     
  高泌乳素血症是年輕女性常見的腦下垂體疾病。在未經篩選的正常人當中,約0.4%有高泌乳激素血症;原發性無月經病患中,約10%∼25%存在高泌乳激素血症。而在無月經伴有乳漏的病患中,則高泌乳激素血症高達75%。15%的無排卵婦女同時有高泌乳激素血症,43%無排卵伴有乳漏婦女存在高泌乳激素血症。    
     
  黃怡文指出,高泌乳激素血症的患者,通常以月經異常來表現,除了腦下垂體疾病外,藥物影響、末期腎衰竭、肝硬化、原發性甲狀腺低下、腎上腺功能不足等病患,也有可能出現高泌乳激素血症。    
     
  乳癌也可能導致乳頭出現分泌物,4特徵要留意    
     
  一般來說,如果有分泌物問題,應該是雙側乳房都會有,所以如果只有單側乳房有分泌物,或是有符合以下的情形,就要小心可能有些狀況。    
     
  1.分泌物顏色不對、帶血    
     
  2.有乳房疼痛、腫塊,或是只有單側乳頭有分泌物    
     
  3.分泌物有異味    
     
  4.超過生育年齡、乳房攝影檢查有異常    
     
  要做到真正的乳癌防治,可遵守護乳5招,包括:「蔬果彩虹579(多元蔬果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適時放鬆」,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做到「定期篩檢」。 因此鼓勵國人婦女應善加利用政府提供的免費乳癌篩檢良政,45歲以上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的乳房攝影檢查,若有家族史(二等親以內)之女性則為40歲起開始篩檢,以維護自己的健康。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這項食材抗發炎也抗癌!《分子與細胞腫瘤學》:一小時內讓癌細胞凋亡

    
 
  這項食材抗發炎也抗癌!《分子與細胞腫瘤學》:一小時內讓癌細胞凋亡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現代人的疾病多與飲食息息相關,怎麼吃得健康、營養,是每個必學的課題。從生活中選擇好的食材,其中過去「橄欖油」已被證實能幫助抗氧化、降低血膽固醇,如今國際研究指出對癌症患者有所幫助,因為橄欖油內含的特殊成分,能夠在一小時內就使癌細胞凋亡!被視為抗癌的新利器。    
     
  「橄欖油刺激醛」釋放溶解酶!導致癌細胞加速凋亡    
     
  長期以來,已知橄欖油對心臟、心血管疾病有許多益處,但橄欖油不只如此,根據《分子與細胞腫瘤學》研究中發現,橄欖油中的化合物「橄欖油刺激醛」(oleocanthal),會讓癌細胞在一個小時內凋亡。一般而言,正常細胞凋亡的過程約需16~24小時。    
     
  研究員同時也是營養科學家保羅·布雷斯林發現,「橄欖油刺激醛」(oleocanthal)會讓癌細胞斷裂外,同時釋放溶解酶,當溶酶體中的酵素釋放到細胞中,就會分解生命所需的有機物質,導致細胞自殺。    
     
  研究組從1976年開始,經歷了36年調查和隨訪,共招募了 117200 名女護士。這些參與者需報告個人從1976年開始,使用永久性染髮劑的情況,包括當前或過去的使用情況以及首次使用時的持續時間、頻率和年齡,數據每兩年更新一次。    
     
  健康細胞不受影響!研究人員:未來治療癌症新選擇    
     
  但並非所有細胞都會死亡,「橄欖油刺激醛」不會損害健康細胞,健康細胞反而會進入休眠狀態,並在約24小時之後重啟,但對細胞凋亡的情況並不限於單一種類的癌細胞,而是所有觀察種類的癌細胞都發生。    
     
  其實早在這項研究發表前,美國羅格斯大學環境與生物科學院當時已經初步了解,橄欖油中物質具有殺死癌細胞的作用,只是沒料到癌細胞會以如此快的速度凋亡。在更進一步的研究中,研究者更發現癌細胞被自己的酵素殺死。    
     
  研究員之一的保羅·布雷斯林博士說:「它可能被證明是未來治療癌症治療的新選擇,有效殺死癌細胞和又能保護身體健康組織,但目前治療從此方向著手,此論文對癌症治療具有特殊的意義。」    
     
  想改吃橄欖油專家教你這樣挑    
     
  橄欖油刺激醛這同時也有抗發炎的效果,研究人員甚至直言:「對於生病的人不妨開始改吃橄欖油。」過往在飲食中最常食用橄欖油的非地中海美食莫屬,因為飽和脂肪含量極低,omega3 脂肪酸則含量較高,可大為降低心臟病風險,但怎麼挑適合的橄欖油也很重要。    
     
  根據《超級大腦飲食計畫》(大雁出版)書中指出,尼可拉斯.柯曼(Nicholas Coleman)是舉世少有的「橄欖油專家」之一,他指出幾個找到好橄欖油的祕訣。首先,油的顏色與品質無關。要判斷一種油的好壞,最佳方法就是品嚐它。好的冷壓初榨橄欖油,嚐起來應該有青草味,絕不能有油膩的感覺。    
     
  初榨橄欖油的辛辣味來自橄欖油刺激醛,因此油裡面是否富含橄欖油刺激醛,可以從辛辣程度判斷。比較辛辣的油,甚至會辣到讓你咳嗽——但這其實是橄欖油品質的一種分級方式!下次你喝到「咳三下」等級的油,就知道找到守護者了,你的大腦會感謝你的。    
     
  文、王芊淩/圖、巫郡俊    
     
  參考文獻Oleocanthal rapidly and selectively induces cancer cell death via lysosomal membrane permeabilization    
     

  天冷吃辣喝酒喝熱湯「食道癌」風險飆升!WHO:超過65度就有致癌因子

    
 
  天冷吃辣喝酒喝熱湯「食道癌」風險飆升!WHO:超過65度就有致癌因子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喉嚨覺得卡卡、吞嚥困難嗎?小心是食道癌的症狀!「電音女王」謝金燕日前驚爆因吞嚥時有異物感擔心是癌症,慶幸經檢查後是胃食道逆流造成的不適感。綜藝主持天王胡瓜日前也在節目中自爆,前一陣子他懷疑自己得了食道癌,並自揭有吃宵夜的壞習慣,所幸醫生檢查過後,診斷為喉嚨發炎。    
     
  食道癌可以說是一種吃出來的癌症,若有吞嚥困難、吞嚥疼痛、食道常有異物感、胸骨悶痛、不明原因長期咳嗽及體重下降,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安排檢查。    
     
  每年近3000台灣人罹患食道癌,關鍵原因:菸酒檳榔!    
     
  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每年食道癌新發生個案有2,700人、死亡人數約1,800名,其中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是男性癌症發生率第6位、108年癌症死因排名為第9位。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提醒,食道癌好發於50~70歲,雖主要以男性居多,但國人罹患食道癌有高達9成是鱗狀細胞癌,其誘發的主要原因與抽菸、喝酒、含亞硝胺的食物(香腸、臘肉等)、溫度過熱的飲食有關。    
     
  衛福部曾公布,根據台灣社區世代研究發現,菸、酒、檳對食道癌之終身風險,有飲酒、吸菸、嚼檳榔者,罹患食道癌與無上述三項不良習慣者的機率分別為的3.80、2.29、2.62倍。    
     
  美國史丹佛醫學院也曾發表研究,臺灣是全世界ALDH2缺乏比率最高的地方,有將近一半人口缺乏一種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LDH2),會導致代謝乙醛速度緩慢,造成血液中乙醛濃度升高。而乙醛已經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列為人類的一級致癌物。倘若喝酒會臉紅的人每天喝兩杯紅酒,罹患食道癌的機率高比不喝酒的人高達50倍!    
     
  熱飲也會提高致癌風險!WHO:超過65度C就有風險   
     
  梁程超副院長表示食道癌可以說是一種吃出來的癌症,若愛喝熱湯也要當心溫度過高可能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率,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超過攝氏65度C的熱飲界定為可能的致癌因子。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的致癌物清單中,超過65度C的熱飲被放在2A致癌物,依據2A致癌物的定義是指有明確動物實驗證據,也有致癌機制佐證,但對人類致癌性的證據仍然不足。    
     
  喝了溫度超過65度C的飲料時,飲料在通過食道的時候,有可能因為溫度過高,對食道的粘膜細胞造成灼傷、紅腫等發炎症狀。    
     
  雖然人體食道的粘膜有自然復原的能力,但對於經常在喝熱飲的民眾來說,食道粘膜復原的速度,可能已經趕不上因熱飲刺激而發炎的速度,長久下來受傷的食道反覆受到刺激,就有突變、致癌的疑慮。    
     
  除此之外,在食道粘膜受傷的情況下,吃了其他刺激性的食物,如麻辣火鍋等,同樣會讓發炎的狀況更嚴重,至於抽菸、喝酒這類本身就是食道癌的高危險因子,更是要注意食道粘膜的發炎狀況。    
     
  胸悶、異物感增加,用內視鏡檢查罹癌病灶    
     
  最後梁程超也提醒民眾若有吞嚥困難、吞嚥疼痛、食道常有異物感、胸骨悶痛、不明原因長期咳嗽及體重下降,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安排檢查。    
     
  梁程超建議可安排無痛舒眠腸胃內視鏡檢查,利用窄頻內視鏡的特性,可清楚觀察食道黏膜組織型態,快速、準確判斷是否為早期癌症病變,麻醉舒眠過程放鬆、安全且完全不會有不適感,是篩檢食道癌的最佳工具。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市議員鍾沛君確診肺腺癌!醫呼籲:有家族史者40歲就該做LDCT

    
 
  市議員鍾沛君確診肺腺癌!醫呼籲:有家族史者40歲就該做LDCT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鍾沛君,近日在例行年度健檢發現右肺異常增生變化,因為她的的母親、阿姨都因肺腺癌過世,因此決定立刻動刀,手術一切順利,今(8)日順利出院。    
     
  鍾沛君的主治醫師北榮胸腔外科醫師許文虎表示,去年鍾議員健檢發現肺部有結節,而且還有實體性變化,研判是惡性機會比較高。「再加上她家族又有病史,因此建議快點切除。」    
     
  這次是採用微創手術方式,把腫瘤很快切掉。許文虎表示,好在得的是肺腺癌零期,切掉就沒有問題,存活率達100%。    
     
  許文虎解釋,肺癌主要分兩大類: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小細胞癌腫瘤小但擴散惡性度很高,多半透過化療、電療處置,手術少;非小細胞癌有四、五種,肺腺癌最常見,抽菸也常見鱗狀上細胞癌。「非小細胞的肺腺癌,尤其女性若有直系家族必史更要小心。」臨床上他只要遇到病人有肺腺癌史,一定建議家人都要來做檢查。    
     
  國健署針對45-75歲,有抽菸、家族史高風險族有推動LDCT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早期發現結節,定期追蹤就能早期發現,許文虎則認為,有直系肺癌家族史篩檢年齡可自動提早到40歲以下。    
     
  高危族群定期進行LDCT篩檢    
     
  台灣肺癌學會陳育民理事長強調,肺癌高危險族群除了重度吸菸族之外,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也是不容忽視的高危險族群之一,應當定期篩檢、小心防範。    
     
  研究指出肺癌的發生率與家族病史息息相關,若一等親內曾罹患肺癌罹癌的風險將會增加。同時也提醒大眾,若有抽菸習慣或家族有肺癌病史的民眾,應建立每年定期肺癌篩檢的習慣,避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是目前唯一具有國際實證可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陳理事長提醒,如何在癌症轉移之前就找到早期肺癌病人進行治療,是改善肺癌高死亡率最重要的關鍵,也是肺癌防治的主要目標。    
     
  陳理事長也說明,為改善肺癌高死率的現況,國健署與肺癌學會聯手共同推廣高危險群應定期進行 LDCT 肺癌篩檢,提早發現肺癌病灶,有利醫師進一步治療,降低肺癌患者死亡率。    
     
  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余忠仁院長表示,非吸菸者肺癌患者為台灣的肺癌大宗,此點與國外大相逕庭,因此國外吸菸與肺癌關聯的研究並不適用於台灣。在國人殷殷期盼政府將LDCT納入癌症篩檢的呼聲中,如何界定高風險族群、確認LDCT篩檢的成本效益及其標準作業程序、後續追蹤、處置,成為醫界的當務之急。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