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20%癌友營養不良喪命!專家呼籲營養原則:低醣、優脂、高蛋白

2021.02.01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108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位居榜首連續38年,光是去年就奪走5萬多條人命,人人聞癌色變,也因此成為國人最擔心罹患的疾病;整體罹癌人數不斷向上攀升,根據106年癌症登記報告,癌症新發人數為11萬1,684人,癌症時鐘又再度撥快,平均每4分42秒就有1人罹癌,比105年的4分58秒一口氣快轉了16秒,再次刷新「癌症時鐘」的紀錄,而其中大腸癌蟬聯12年十大癌症之首,不容小覷。

再不好好刷牙,小心你離癌症越來越近!

2021.02.01

口腔是吃東西會經過的第一個器官,可想而知若沒有清潔乾淨,其引發疾病的風險肯定不小,本書作者日本草加家庭牙醫矯正牙醫診所小垣佑一郎指出,最近在多數大腸癌患者的腸道內發現「具核梭桿菌」,是一種時常存在口腔中的菌種,因為沒有保持口腔清潔,導致口腔內的細菌進入腸道,大幅提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本書籍將告訴你更多有關口腔可能會引發的疾病,那些不知不覺就已經在侵蝕你健康的口腔行為有哪些,將一次通通告訴你。

英國癌友染新冠後腫瘤全消失!專家推測:病毒刺激體內免疫細胞

2021.02.01

本月科研期刊《BJH》發布的一篇文章,帶來出人意料的訊息。英國一位61歲的癌症患者從新冠肺炎中康復後,體內腫瘤竟然逐步消退了。科學家推測,這是因為新冠病毒的感染,觸發了人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天冷吃辣喝酒喝熱湯「食道癌」風險飆升!WHO:超過65度就有致癌因子

2021.02.01

喉嚨覺得卡卡、吞嚥困難嗎?小心是食道癌的症狀!「電音女王」謝金燕日前驚爆因吞嚥時有異物感擔心是癌症,慶幸經檢查後是胃食道逆流造成的不適感。綜藝主持天王胡瓜日前也在節目中自爆,前一陣子他懷疑自己得了食道癌,並自揭有吃宵夜的壞習慣,所幸醫生檢查過後,診斷為喉嚨發炎。

胃癌100%可以預防!醫師列舉胃癌症狀、自我篩檢及治療方式一次看

2021.02.01

胃癌常年居國人十大癌症之列,發生率和死亡率皆居高不下,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近五年來,台灣每年胃癌新增人數都維持在近4,000人左右,而最新公布的108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胃癌共奪走2,379人生命,平均每天有6.5人死於胃癌,顯示胃癌防治亟需各界重視。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20%癌友營養不良喪命!專家呼籲營養原則:低醣、優脂、高蛋白

    
 
  20%癌友營養不良喪命!專家呼籲營養原則:低醣、優脂、高蛋白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108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位居榜首連續38年,光是去年就奪走5萬多條人命,人人聞癌色變,也因此成為國人最擔心罹患的疾病;整體罹癌人數不斷向上攀升,根據106年癌症登記報告,癌症新發人數為11萬1,684人,癌症時鐘又再度撥快,平均每4分42秒就有1人罹癌,比105年的4分58秒一口氣快轉了16秒,再次刷新「癌症時鐘」的紀錄,而其中大腸癌蟬聯12年十大癌症之首,不容小覷。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王輝明表示,營養不良是癌症病患會面臨的嚴重問題,其中與治療副作用有關,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方式多樣,包括手術治療、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不同的治療可能遭遇不同的副作用,例如疲倦、噁心、嘔吐、拉肚子、便秘、胃口不好、嘴破、口腔潰瘍等,進而影響癌友進食情形,甚至無法進食,產生營養缺乏的狀況,更可能導致後續治療無法順利進行。    
     
  臨床顯示:每5位癌友就有1人因營養不良而喪命    
     
  王輝明進一步表示,癌細胞會造成身體機能失衡,身體的分解速度大於合成速度,肌肉量不斷分解,人就不斷消瘦下去,根據國外研究調查顯示,約80%癌症病患都曾有營養失調的問題,進而被迫中止治療或降低用藥劑量,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臨床中每5人就有1個癌症患者是死於營養不良非癌症本身。    
     
  此外,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研究顯示,有50%癌症病人會有惡病質症狀,惡病質會讓病人營養狀況變差,其中有近40%的患者因惡病質而死亡。因此除了鼓勵癌友盡量多吃富含營養的食物,在癌症成為慢性病化的趨勢,病友與家人需要一起做好良好照護,正確補充癌症專用營養補充品,讓抗癌之路得到更有力支持。    
     
  營養介入後,7成癌友體重增加,生活品質改善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秘書長糠榮誠指出,癌症治療的效果與病患的營養介入密不可分,因癌細胞會產生誘導發炎的細胞激素,增加蛋白質及脂肪的分解,導致異常的代謝、能量及營養素過度消耗等,加上患者因接受治療會產生食慾不佳副作用,如未及時補充營養,導致營養不良,不僅體重下降、體力不支,更可能影響治療耐受度,嚴重恐無法繼續進行治療。    
     
  一項針對癌症患者的營養介入調查,與全台共45家醫院合作,共計近200位癌友參與,分別在參與營養介入計畫時及介入後訪談。    
     
  其結果顯示:超過7成的癌症患者體重增加、食慾增加,超過8成癌症患者活動力增加與生活品質獲得改善,更有超過9成的癌症患者,因為有完整營養支持,可以維持療程計畫,讓抗癌療程不中斷,可見積極補充正確營養是掌握抗癌致勝關鍵。    
     
  營養補充黃金比例三大關鍵:低醣、優脂、高蛋白    
     
  糠榮誠指出,癌症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營養介入,且介入的時機也非常重要,癌症患者是否能順利度過抗癌期間,就是有沒有正確的補充營養,因此透過治療前後的營養狀態評估,擬定自身所需要的營養需求策略非常重要。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專門為了癌症患者量身訂製的癌症配方營養補充品,其中最重要的三大關鍵就是低醣、優脂、高蛋白。    
     
  癌細胞的熱量來源都是從醣類(碳水化合物)來的,碳水化合物建議攝取佔總熱量來源的30%~40%,且多數癌症患者,常有高血糖的問題,主因是癌症會造成胰島素阻抗性,影響胰島素功能,故不建議攝取過多的醣類。    
     
  同時癌細胞會釋放一些促炎細胞因子及腫瘤因子,使脂肪、蛋白質消失,造成癌症患者肌肉萎縮,因此建議攝取優脂及高蛋白才能協助組織再生及避免營養不良的情形發生,像是脂肪的部分建議攝取佔總熱量來源30%~50% 。    
     
  糠榮誠強調,照顧癌友的過程中發現,手術或化放療造成的食慾不振也是造成營養不良的兇手,因此營養補充不能馬虎,日常持續性的營養介入,可讓治療過程順利,幫助癌症患者打造更強韌的後盾。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再不好好刷牙,小心你離癌症越來越近!

    
 
  再不好好刷牙,小心你離癌症越來越近!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口腔是吃東西會經過的第一個器官,可想而知若沒有清潔乾淨,其引發疾病的風險肯定不小,本書作者日本草加家庭牙醫矯正牙醫診所小垣佑一郎指出,最近在多數大腸癌患者的腸道內發現「具核梭桿菌」,是一種時常存在口腔中的菌種,因為沒有保持口腔清潔,導致口腔內的細菌進入腸道,大幅提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本書籍將告訴你更多有關口腔可能會引發的疾病,那些不知不覺就已經在侵蝕你健康的口腔行為有哪些,將一次通通告訴你。    
     
  使用牙線是養成口腔保健習慣的第一步    
     
  「用牙線牙齦就會出血」並非是使用牙線傷到了牙齦流血,而是因為牙齦中已經有發炎症狀,血管的滲透性急遽提高,隨時處於充血狀態,才會受到牙線稍微刺激一下就出血。    
     
  使用牙線不要太大力,以免將牙線深入到牙齒之間時感到疼痛。牙齒與牙齒之間的牙齦,被稱為「牙間乳頭」,對刺激的承受度較弱。若用力將牙線擠入牙齦中,可能會造成牙齦腫脹。因此,在使用牙線深入齒縫間清潔的時候要小心    
     
  注意,使用包覆蠟膜的牙線輕輕滑過齒間,就不致於造成出血。    
     
  刷牙要保持刷毛尖端不彎曲    
     
  牙刷推薦選擇小刷頭、軟毛的款式,較容易在口腔中移動,而且即使用力也不會造成口腔受傷。若習慣的話,使用電動牙刷也無妨,我也是使用電動牙刷來潔牙。    
     
  牙刷若以五隻手指緊緊握住很難靈活移動,因此如同握筆一般,用兩隻手指拿著就好。刷的時候力道很輕,即使是柔軟刷頭的刷毛尖端也不會彎曲。    
     
  太用力刷牙,會因為牙刷尖端被壓平,變成只是拂過牙齒,無法將髒汙掃掉,也會傷到牙齒的琺瑯質。如果是牙齦比牙齒更凸出的人,很容易因為刷牙太大力導致牙齦受損,造成牙齦萎縮或敏感性牙齒等症狀。    
     
  除了牙齒,舌苔也要記得清    
     
  此外,也請確實清潔舌頭。造成口臭的原因,有 25%是舌頭沒有清潔乾淨。    
     
  舌頭是由肌肉組成的塊狀物,在靈活活動時是不會長苔蘚的。但是換句話說,若舌頭不動(說話減少或老化狀態),就會增加舌苔附著的機會。再加上乾燥或低營養的狀態,造成舌乳頭的皺褶加深,髒汙就更容易停留在舌頭上,導致細菌增殖、舌苔附著等結果,最後引發口臭。    
     
  清除口腔菌叢小撇步    
     
  1.用拿筷子的方式握牙刷。    
     
  2.用刷毛尖端不會彎曲的力道,輕柔地在牙齒表面以一次移動 2mm 左右的小幅度刷牙。    
     
  3.沿著牙齒圓弧以左右→斜角→上下的方式,每面來回刷 10 次,將髒汙徹底清除乾淨。    
     
  4.刷到1/4左右時,用衛生紙將牙刷毛間的髒汙擦乾淨之後再繼續刷。    
     

  英國癌友染新冠後腫瘤全消失!專家推測:病毒刺激體內免疫細胞

    
 
  英國癌友染新冠後腫瘤全消失!專家推測:病毒刺激體內免疫細胞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本月科研期刊《BJH》發布的一篇文章,帶來出人意料的訊息。英國一位61歲的癌症患者從新冠肺炎中康復後,體內腫瘤竟然逐步消退了。科學家推測,這是因為新冠病毒的感染,觸發了人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淋巴癌患者罹患新冠後癌症不藥而癒   
     
  這名61歲的嚴重腎病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療時發現患有晚期霍奇金淋巴瘤,而且身體各處都有活躍的癌細胞。更糟的是,確診不久他又因為呼吸困難再次住院,被診斷出患上了新冠肺炎。在醫院住院11天后,他的症狀得到緩解,出院在家中休養。期間沒有用過任何免疫化療和類固醇治療。    
     
  神奇的是,四個月之後,PET/CT檢測發現他體內的腫瘤大部分都消失了,與腫瘤相關的數值也下降了90%以上。    
     
  這個結果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2020年6月,同樣發表於《BJH》的一篇文章曾經回顧了迄今為止有關血液癌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發生並發症的證據,並提出由於免疫力下降,血液癌患者可能會在感染新冠後遭受更嚴重的臨床結局。    
     
  曾有淋巴癌患者在罹患肺炎、結腸炎後腫瘤消失    
     
  不過,淋巴腫瘤「自癒」的案件並不是第一例。2012年在《Clinical Lymphoma, Myeloma & Leukemia》發布的一篇文章中,一名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在得了肺炎和結腸炎後,腫瘤也自發消失了。當時的研究者猜測,抗腫瘤免疫反應可能是導致腫瘤自發緩解的潛在原因。    
     
  基於之前的案例,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猜測可能是新冠感染引發了患者體內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從而導致腫瘤的消退,作用機制可能是T細胞與腫瘤抗原的交叉反應以及感染時產生的炎性細胞因子,活化了抗癌的免疫細胞。    
     
  疫苗以及病毒感染似乎能活化體內免疫細胞    
     
  並不是說明新冠病毒,或者其它病原體可以用來治療癌症。受到感染後腫瘤消失的病例雖然發生過,但是仍然非常罕見。然而,透過活化人體免疫反應來治療癌症和其它疾病的理念卻已經在試驗中得到證實。    
     
  上世紀20年代開發成功的卡介苗,接種卡介苗的兒童的死亡率比沒有接種疫苗的兒童要低4倍。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死亡率是所有原因導致的死亡率,而不是因為結核病導致的死亡率。    
     
  隨後,研究人員在口服小兒麻痺疫苗,麻疹疫苗中都發現了類似的現象。在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前人研究的系統性分析表明,卡介苗和麻疹疫苗在降低死亡率方面的效果高於單純預防結核病或麻疹得到的預期值,顯示它們可能具有防護其它疾病的潛力。    
     
  除此之外,在食道粘膜受傷的情況下,吃了其他刺激性的食物,如麻辣火鍋等,同樣會讓發炎的狀況更嚴重,至於抽菸、喝酒這類本身就是食道癌的高危險因子,更是要注意食道粘膜的發炎狀況。    
     
  「病毒感染」治療癌症已有前例    
     
  而卡介苗在上世紀80年代取代手術切除,成為治療早期原位膀胱癌的首選療法。只要滿足患者免疫系統正常,腫瘤負荷較小,卡介苗能夠直接接觸到腫瘤,而且用藥劑量足夠的條件,卡介苗治療能夠在70%的患者中消除腫瘤。    
     
  目前,卡介苗作為免疫療法治療早期膀胱癌的機理還沒有得到完全的澄清,不過科學家們認為最可能的機制是卡介苗通過感染腫瘤細胞,激發了人體的免疫反應。這些免疫反應包括干擾素等多種細胞因子的生成,以及細胞毒性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巨噬細胞產生的抗癌免疫反應,從而導致腫瘤的破壞。    
     
  如今新興的「溶瘤病毒」領域也是遵從這一理念,通過感染腫瘤,不但能夠直接殺傷細胞,而且還可以活化人體對腫瘤的免疫反應。儘管目前尚不清楚導致這位淋巴瘤患者腫瘤消退的具體機制,但是這篇報告為人們進一步了解COVID-19的相關信息提供了參考,同時也有助於未來研究人員挖掘出更有效的癌症免疫療法。    
     
  參考資料:SARS‐CoV‐2‐induced remission of Hodgkin lymphoma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天冷吃辣喝酒喝熱湯「食道癌」風險飆升!WHO:超過65度就有致癌因子

    
 
  天冷吃辣喝酒喝熱湯「食道癌」風險飆升!WHO:超過65度就有致癌因子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喉嚨覺得卡卡、吞嚥困難嗎?小心是食道癌的症狀!「電音女王」謝金燕日前驚爆因吞嚥時有異物感擔心是癌症,慶幸經檢查後是胃食道逆流造成的不適感。綜藝主持天王胡瓜日前也在節目中自爆,前一陣子他懷疑自己得了食道癌,並自揭有吃宵夜的壞習慣,所幸醫生檢查過後,診斷為喉嚨發炎。    
     
  食道癌可以說是一種吃出來的癌症,若有吞嚥困難、吞嚥疼痛、食道常有異物感、胸骨悶痛、不明原因長期咳嗽及體重下降,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安排檢查。    
     
  每年近3000台灣人罹患食道癌,關鍵原因:菸酒檳榔!    
     
  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每年食道癌新發生個案有2,700人、死亡人數約1,800名,其中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是男性癌症發生率第6位、108年癌症死因排名為第9位。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提醒,食道癌好發於50~70歲,雖主要以男性居多,但國人罹患食道癌有高達9成是鱗狀細胞癌,其誘發的主要原因與抽菸、喝酒、含亞硝胺的食物(香腸、臘肉等)、溫度過熱的飲食有關。    
     
  衛福部曾公布,根據台灣社區世代研究發現,菸、酒、檳對食道癌之終身風險,有飲酒、吸菸、嚼檳榔者,罹患食道癌與無上述三項不良習慣者的機率分別為的3.80、2.29、2.62倍。    
     
  美國史丹佛醫學院也曾發表研究,臺灣是全世界ALDH2缺乏比率最高的地方,有將近一半人口缺乏一種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LDH2),會導致代謝乙醛速度緩慢,造成血液中乙醛濃度升高。而乙醛已經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列為人類的一級致癌物。倘若喝酒會臉紅的人每天喝兩杯紅酒,罹患食道癌的機率高比不喝酒的人高達50倍!    
     
  熱飲也會提高致癌風險!WHO:超過65度C就有風險    
     
  梁程超副院長表示食道癌可以說是一種吃出來的癌症,若愛喝熱湯也要當心溫度過高可能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率,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超過攝氏65度C的熱飲界定為可能的致癌因子。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的致癌物清單中,超過65度C的熱飲被放在2A致癌物,依據2A致癌物的定義是指有明確動物實驗證據,也有致癌機制佐證,但對人類致癌性的證據仍然不足。    
     
  喝了溫度超過65度C的飲料時,飲料在通過食道的時候,有可能因為溫度過高,對食道的粘膜細胞造成灼傷、紅腫等發炎症狀。    
     
  雖然人體食道的粘膜有自然復原的能力,但對於經常在喝熱飲的民眾來說,食道粘膜復原的速度,可能已經趕不上因熱飲刺激而發炎的速度,長久下來受傷的食道反覆受到刺激,就有突變、致癌的疑慮。    
     
  除此之外,在食道粘膜受傷的情況下,吃了其他刺激性的食物,如麻辣火鍋等,同樣會讓發炎的狀況更嚴重,至於抽菸、喝酒這類本身就是食道癌的高危險因子,更是要注意食道粘膜的發炎狀況。    
     
  胸悶、異物感增加,用內視鏡檢查罹癌病灶    
     
  最後梁程超也提醒民眾若有吞嚥困難、吞嚥疼痛、食道常有異物感、胸骨悶痛、不明原因長期咳嗽及體重下降,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安排檢查。    
     
  梁程超建議可安排無痛舒眠腸胃內視鏡檢查,利用窄頻內視鏡的特性,可清楚觀察食道黏膜組織型態,快速、準確判斷是否為早期癌症病變,麻醉舒眠過程放鬆、安全且完全不會有不適感,是篩檢食道癌的最佳工具。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胃癌100%可以預防!醫師列舉胃癌症狀、自我篩檢及治療方式一次看

    
 
  胃癌100%可以預防!醫師列舉胃癌症狀、自我篩檢及治療方式一次看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胃癌常年居國人十大癌症之列,發生率和死亡率皆居高不下,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近五年來,台灣每年胃癌新增人數都維持在近4,000人左右,而最新公布的108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胃癌共奪走2,379人生命,平均每天有6.5人死於胃癌,顯示胃癌防治亟需各界重視。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血液腫瘤科醫師賴基銘表示,胃癌是一種可被「預防」的癌症!只要避開致癌因素,就能降低罹癌風險與機率。    
     
  胃癌是「吃出來」的,6大高風險因子自我篩檢    
     
  研究顯示,胃癌與飲食習慣、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密切相關,如果平時能減少攝取醃製、煎炸、燒烤和煙燻類食物,遵循「高纖、低脂、天天蔬果彩虹579」的原則,同時保持勤洗手的衛生習慣,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如果感染則要積極治療,去除風險因素。    
     
  其實也可以靠著簡單的自我篩檢,了解自己是不是高風險的人。如果以下6個問題,你的答案都是「是」,就需要更加注重胃癌的問題。    
     
  1.喜歡吃醃漬類的食物?    
     
  2.日常生活飲食,蔬菜鮮果類攝取量低於動物性脂肪類攝取?    
     
  3.喜歡吃醃燻、燒烤、高香料的肉類食品?    
     
  4.曾被診斷是萎縮性胃炎、胃酸缺乏、惡性貧血?    
     
  5.曾經有慢性胃炎併幽門螺旋桿菌浸潤?    
     
  6.曾經接受過多次全胃切除者?    
     
  輕忽胃口差、莫名變瘦 近6成確診已是晚期    
     
  除了正確的飲食和衛生習慣之外,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表示,胃癌的早期症狀,例如食慾不振、吞嚥困難、消化不良等,跟胃炎、消化性潰瘍或腸胃功能障礙十分類似,一般人容易輕忽,加上國人較少照胃鏡檢查的習慣,因此,近6成患者初次診斷即為晚期胃癌。另外,體重下降也是晚期胃癌的常見警訊。    
     
  晚期胃癌化療副作用大?健保新給付新型口服化療顛覆刻板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晚期胃癌患者由於癌細胞已經轉移,無法手術,往往主要靠化療續命。不過,趙毅表示,臨床發現,患者在接受前線針劑化療時,容易出現厭食、噁心、腹瀉、體力虛弱、手足症候群、皮疹、心悸、胸悶、肝功能異常、白血球或血小板下降等副作用,因此影響後線治療的意願。    
     
  慶幸的是,最近政府接軌國際,將新型口服化療藥納入健保,讓晚期胃癌的後線治療有新武器。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指出,這是一個送給患者最好的聖誕禮物,也是讓醫師感到欣慰的消息。健保新給付的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主要由1種有效成分和1種保護成分所組成,有效成分能直接嵌入癌細胞的DNA,造成DNA損傷,進而抑制癌細胞生長;保護成分則可以保護有效成分不被體內酵素分解,強化其抑制腫瘤的能力。    
     
  陳明晃表示,研究發現,晚期胃癌患者在針劑化療失效後,改用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不僅可讓超過4成的病友控制疾病不惡化,幫助延命,還能幫助維持良好的日常體能表現和活動度超過4個月,病友可以自由走動,甚至從事一般的家務或辦公室工作,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另外,患者也因為口服劑型方便,不用住院打針,更願意使用。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