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將近有九千人死於肺癌,在癌症死亡當中肺癌始終居高不下,雖然只知環境污染、廚房油煙、抽煙可能是造成高風險的因子,到底該怎麼預防?如今《美國醫學學會腫瘤期刊》發現,其實採取高纖維的飲食模式再搭配多攝取優酪乳,在肺癌風險上可以下降33%。
每一位罹癌者的希望,就是找到一種方法可以完全治癒自己的癌症!而現有癌症治療有外科手術切除、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等方式來遏止癌細胞繼續曠散。後來醫學界也發現,對抗癌細胞並不是一昧的撲殺,若能提升自體免疫細胞的戰力,對於抑制癌細胞是有用的。
現今大家對健檢越來越重視,多數人都會定期做健檢,其中,50 歲以上的男性需特別注意「攝護腺細胞產生的蛋白質指數(PSA)」,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指出:「當 PSA 介於 4 到 10 之間,有 25% 的機率會得攝護腺癌,大於 10 則會再提升 25% ,也就是有一半的人容易罹患攝護腺癌。」
台灣每4個人就有一個脂肪肝,很多人體檢報告中,都會因為「脂肪肝」問題而出現紅字。但因為平時沒什麼症狀,所以大多數人都不會當一回事。有人想著,以後減肥自然就好了,於是一拖再拖,危險的種子自此就埋下。
健保署今天宣布,將多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包括治療黑色素瘤、三陰性乳癌、前列腺癌、多發性硬化症、偏頭痛等的新成分新藥,以及抗黴菌劑、用於抗藥性細菌治療的抗生素新藥納入給付。
吃對也能減少罹癌率!《JAMA》發現降低肺癌機率達33%的飲食法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台灣每年將近有九千人死於肺癌,在癌症死亡當中肺癌始終居高不下,雖然只知環境污染、廚房油煙、抽煙可能是造成高風險的因子,到底該怎麼預防?如今《美國醫學學會腫瘤期刊》發現,其實採取高纖維的飲食模式再搭配多攝取優酪乳,在肺癌風險上可以下降33%。 | ||
多吃蔬果、優酪乳讓腸道健康!連肺部也跟著健康 | ||
此項研究是由范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所進行,他們對來自美國、歐洲、亞洲總共140萬成年人的數據進行的分析得出的新發現,原來透過飲食習慣也可以預防肺癌。 | ||
根據參與者攝入的纖維纖維和優酪乳的數量,總共分為五組,發現每天飲用優酪乳的人得肺癌的比率下降19%;但如果不喝優酪乳,每天卻吃下大量蔬菜、水果的高纖維飲食模式者,肺癌比率也降低15%。 | ||
即使是僅攝入少量優酪乳的人,罹患肺癌的風險也比不喝的參與者降低了15%。但如果喝優酪乳同時也吃大量高纖維的族群,比起兩者都不吃的人比起,得到肺癌的風險比率降低33%,此項研究結果也刊登在《美國醫學學會腫瘤期刊》(JAMA Oncology)上。 | ||
健康飲食促進腸內有益微生物生長 | ||
為什麼單靠飲食就有這麼大的改變?研究負責人同時是英格拉姆癌症中心癌症流行病學研究計劃舒博士( Xiao-Ou Shu,MPH)指出:「可以帶來這樣的健康益處,可能源於纖維中的益生元能幫助促進腸內有益微生物生長,加上優酪乳中益生菌特性,都能讓腸胃道更健康,間接也提升人的免疫力。」 | ||
其實研究的論點也等同於支持美國2015-2020年飲食指南,建議使用高纖維和優酪乳飲食,這樣飲食不只是預防肺癌,他們認為對於心血管疾病和胃腸道疾病都是有益作用。 | ||
益生菌抑制肺癌細胞生長與減緩人體發炎 | ||
儘管許多人對於「腸道」與「肺部」兩者健康之間存在關係抱持著疑惑,越來越多研究證據指出兩著有一定相關性,曾有研究已指出腸道菌群是可能影響肺部炎症,因為腸道是培養免疫細胞的中心,部分益生菌有助於抑制肺癌細胞生長與減緩人體發炎。 | ||
過往乳製品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醫界抱持著不同的看法,但研究團隊強調,人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乳製品對人體的潛在好處,在適度地飲食下可能帶來不同的好處。 | ||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 ||
對抗癌症不可缺少的防禦軍隊!一次認識6種免疫細胞功能及應用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每一位罹癌者的希望,就是找到一種方法可以完全治癒自己的癌症!而現有癌症治療有外科手術切除、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等方式來遏止癌細胞繼續曠散。後來醫學界也發現,對抗癌細胞並不是一昧的撲殺,若能提升自體免疫細胞的戰力,對於抑制癌細胞是有用的。 | ||
於是近年來也出現了「免疫細胞治療」,隨著 2018 年諾貝爾生醫獎頒給了發現調控免疫機制的抗癌療法的 2 位免疫學家,美國德州大學教授詹姆士·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後,進入了用免疫細胞來治療癌症的時代! | ||
針對晚期癌症,台灣開放6種免疫細胞 | ||
在 2018 年台灣開放 6 種免疫細胞,主要針對實體癌第四期的患者來申請使用,如常見的肝癌、肺癌、乳癌等。根據各家醫院所研發的免疫細胞療法技術不同,目前國內超過百家的醫院向衛福部提出免疫細胞的癌症治療計畫。 | ||
「這 6 種免疫細胞有什麼不一樣呢?」、「又能用在哪一種癌症上?」通常是大家對於免疫細胞療法最想知道的事。對此,健眾細胞生醫執行長張薏雯博士就特別用比喻的方式,來介紹這 6 種強大的人體免疫細胞: | ||
1. NK細胞 | ||
是我們身體的第一道防線,全名叫做「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用比喻來形容它的話,有點像是我們過海關時的盤查人員,會去比對體內的細胞,是否符合該細胞的樣子,如果 NK 細胞發現某個細胞有問題,就會號召一群細胞來擊殺它。 | ||
特性:防禦先鋒部隊、具有簡單辨識能力、需群體攻擊、若數量不夠多,會無法發揮效果。 | ||
2. CIK細胞 | ||
全名叫做「細胞毒殺型T細胞」,屬於淋巴細胞的其中一種,因為經過特定激素培養,所以對腫瘤的辨識力較強,還能像導彈一樣的攻擊癌細胞,避免去傷害周圍的正常細胞。簡單來說,CIK 細胞可以去辨識偽裝起來的癌細胞,而且是會主動的去尋找可疑的細胞進行盤查,並且在第一間發動攻擊來清除。 | ||
特性:具有偵查能力、會自動攻擊 | ||
3. DC細胞 | ||
全名為「樹突細胞」,是免疫細胞中的司令官,會向其他免疫細胞發出通緝令。最大特色就是它很會辨別細胞,當它一發現有些許不對勁時,就會直接將不好的細胞吞噬掉,並且在自己的表面長出該細胞的樣子,好告知其他免疫細胞,若是在身體的某部位發現它,就可以直接做消除的動作。 | ||
特性:記憶力佳、號召免疫細胞軍隊發動攻擊 | ||
4. DC-CIK細胞 | ||
以上 3 種免疫細胞看似都擁有很強的防禦能力,但變化多端的癌細胞也不遑多讓,於是就有了 DC-CIK 細胞,透過實驗室的培養,將具有精準攻擊能力的 T 細胞,結合樹突細胞的指揮能力,藉此達到較強的攻擊力,對於癌症的治療也可以更廣了。 | ||
特性:具有導彈及司令官的指揮能力。 | ||
5. TILs細胞 | ||
全名叫做「腫瘤浸潤型淋巴細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以切除腫瘤組織後再分離其中的淋巴細胞,透過特殊技術篩選出對腫瘤具有高細胞毒性的成熟 T 細胞進行培養和數量擴增,藉此達到消滅癌細胞的作用。但這群細胞數量比上述免疫細胞來得少,也需要較長的培養時間,目前也僅對黑色素皮膚癌的治療有反應,故此免疫細胞的運用會比較侷限一些。 | ||
6. Gamma-DeltaT細胞 | ||
屬於免疫細胞中的特種部隊,和NK細胞都屬於免疫細胞的先鋒,不僅具有偵查能力、攻擊特定的腫瘤,甚至只要單顆細胞就能作戰。但最大的缺點就是數量非常少,如果已經是罹癌的患者,不一定能培養得起來,或是因數量不足,無法達到強大的消滅能力。 | ||
由於免疫細胞療法屬於新興顯學,許多治療果效都還無法保證,所以若是想要透過免疫細胞療法達到治癒癌症的果效,目前還可能有限制,故目前在臨床上都會合併正規的癌症療法來進行治療,藉此減少復發或轉移的機率,達到延長患者存活率。 | ||
文 / 彭幸茹 影 / Heho影音 圖 / 巫俊郡 |
攝護腺癌年增 4000 人,醫提醒:健檢 PSA 數值大於 10,半數會得病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現今大家對健檢越來越重視,多數人都會定期做健檢,其中,50 歲以上的男性需特別注意「攝護腺細胞產生的蛋白質指數(PSA)」,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指出:「當 PSA 介於 4 到 10 之間,有 25% 的機率會得攝護腺癌,大於 10 則會再提升 25% ,也就是有一半的人容易罹患攝護腺癌。」 | ||
男性過了 50 歲後可能會開始出現與攝護腺有關的健康問題,像是攝護腺肥大的情形,而其中攝護腺癌是一大殺手,且到了 60 至 70 歲,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又更高。 | ||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 106 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攝護腺癌為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第 6 多的癌症,若單看男性的癌症發生人數則是第 5 名,且近年來攝護腺癌的發生率急遽上升,台灣每年逾 4000 人新診斷為攝護腺癌。 | ||
前期症狀不明顯,出現「排尿困難」要小心 | ||
攝護腺癌在剛開始出現症狀的時候和良性的攝護腺肥大很像,最主要的症狀就是排尿困難。 | ||
排尿困難的症狀 | ||
1. 尿急 | ||
2. 開始排尿時尿不出來 | ||
3. 尿流變細 | ||
4. 尿流斷斷續續 | ||
5. 尿完後滴尿 | ||
6. 膀胱無法排空的感覺 | ||
7. 夜尿 | ||
8. 血尿 | ||
而當癌細胞侵犯到其他生殖器官的部位,像是儲精囊,會出現精液帶血、射精疼痛的現象;若是發生骨轉移,可能會引起骨骼疼痛、骨折,或是脊椎受到壓迫出現神經的症狀,經常使病人感到非常疼痛。 | ||
體檢數值 PSA>10 有一半機率為攝護腺癌 | ||
PSA 是攝護腺細胞產生的一種蛋白質(醣蛋白),在正常、沒有生病的情況下,男性體內的 PSA 會<4ng/ml,而當 PSA 介於 4-10ng/ml 時,有 25% 的機率會得攝護腺癌;PSA >10ng/ml 有 50% 的機率會得攝護腺癌。 | ||
不過,周固指出:「在攝護腺癌患者當中,有 15% PSA<4ng/ml,因此不一定每位攝護腺癌患者的 PSA 都會大於 4。」但對於有攝護腺癌家族史者,當 PSA>2.5ng/ml 時,就應特別注意並追蹤。 | ||
有許多因素會影響 PSA 短期或持續的升高。 | ||
1.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PSA 升高。 | ||
2. 尿路感染:泌尿道系統感染會造成 PSA 升高。 | ||
3. 射精:射精後 1 小時內 PSA 會升高。 | ||
4. 攝護腺大小:當攝護腺肥大程度已引起症狀者,PSA 通常會升高。 | ||
5. 攝護腺受傷:會陰部遭撞擊、騎車,PSA 也會上升。 | ||
6. 攝護腺炎:攝護腺發炎使攝護腺細胞受損害,導致 PSA 上升。 | ||
7. 接受內視鏡檢查及手術:進行檢查或是手術會也會使 PSA 上升。 | ||
PSA 異常,需進行相關檢查 | ||
不過,並非 PSA 異常就可以斷定為攝護腺癌,通常醫師還會做以下檢查。 | ||
1. 肛門指診:了解攝護腺大小、有無壓痛及硬塊。 | ||
2. 攝護腺超音波或磁振造影:辨認攝護腺大小、變化及邊緣狀況。 | ||
3. 攝護腺切片:透過針刺切片檢查是否有癌細胞,不過,切片沒有癌細胞不代表一定沒有攝護腺癌,仍要積極追蹤。 | ||
早期發現攝護腺癌的 5 年存活率接近 100%,但若已有轉移、擴散,5 年存活率降至 30%,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相當重要。 | ||
周固提醒,近年來民眾健康意識上升,許多人都有定期健檢的習慣,當檢查發現 PSA 升高時應找泌尿科醫師進行相關檢查,確認是否有異,一切正常建議仍須積極定期追蹤。 | ||
文、莊筱彤/圖、蘇鈺婷 | ||
脂肪肝變肝癌只要3步驟!減肥節食反而讓脂肪肝惡化更快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台灣每4個人就有一個脂肪肝,很多人體檢報告中,都會因為「脂肪肝」問題而出現紅字。但因為平時沒什麼症狀,所以大多數人都不會當一回事。有人想著,以後減肥自然就好了,於是一拖再拖,危險的種子自此就埋下。 | ||
脂肪在肝臟內過度蓄積,容易誘發肝炎、肝細胞腫脹、炎細胞浸潤、正常的肝結構被破壞。未來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簡單來說,從脂肪肝到肝癌只要3個步驟,分別是「肝炎、肝硬化、肝癌」。 | ||
除此之外,脂肪肝還會引起血糖、血脂、尿酸等代謝異常,2型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高尿酸血症、腎臟疾病都可能接踵而至。因此,輕度脂肪肝雖不可怕,可如果放任不管,終有一天會發展到我們控制不了的局面。 | ||
4個認知迷思,使脂肪肝更加嚴重 | ||
1.脂肪肝是因為攝入脂肪多了 | ||
雖然脂肪肝聽起來好像是油脂攝入過多,但其實酒精、營養不良、素食、過度減肥、糖尿病等都可能會誘發脂肪肝。 | ||
脂肪肝可以分為三種:酒精引起的脂肪肝成為酒精性脂肪肝,其基本診療方案是戒酒;營養不良、素食、過度減肥導致關鍵營養素缺乏,例如膽鹼缺乏,導致營養不良性脂肪肝;肥胖、糖尿病、多坐少動的生活方式導致的脂肪肝叫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最常見的脂肪肝。 | ||
脂肪在肝臟中代謝,當代謝中的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出現脂肪堆積在肝細胞裡,攝入脂肪過多只是原因之一。因此,要首先明確脂肪肝的原因,然後才能製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 ||
2.控制飲食卻不戒酒 | ||
有些人查出脂肪肝後會改成清淡飲食,卻完全不會考慮酒精的因素。其實酒精進入人體,需要先由肝臟來處理,大量的酒精分解產物對肝細胞有明顯的毒性。早期的肝損傷就可能表現為酒精性脂肪肝,俗稱酒精肝。因此,對於飲酒多且出現脂肪肝的人,首先要戒酒! | ||
3.想透過節食給肝臟瘦身 | ||
過度節食、偏食,會導致內熱量攝入的嚴重不足、血糖降低。人體會將其他部位儲存的脂肪、蛋白質動用起來,轉化為能量(葡萄糖),從而導致血清中游離脂肪酸增高。大量脂肪酸從脂肪組織中釋出進入肝臟,最終導致肝內脂肪積蓄,加重脂肪肝。控制體重是預防和逆轉脂肪肝的有效途徑,但過分節食減重反而會加重病情。 | ||
4.懶得動,吃保健品、保肝藥控制脂肪肝 | ||
有些人查出脂肪肝,自行購買保肝藥,還有人自己買來保健品吃。保肝藥在脂肪肝防治中的作用仍有爭議,目前並不推薦患者常規使用這類藥物,自行購買服用的行為更不可取。保健品也不能治病,配方不明的保健品可能會加重肝臟負擔,對肝功能造成損害,使病情更加嚴重。 | ||
預防和控制脂肪肝沒有捷徑,必須堅持控制飲食和適量運動 | ||
單純輕度的脂肪肝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力量逆轉,一方面控制熱量攝入,一方面增加運動。像是每天吃兩餐,加一餐水果,每頓飯七分飽就可以了,至少堅持三個月。少吃高油、高糖、高脂的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比如穀物、高纖維蔬菜,多吃綠色蔬菜,既能補充營養,飽腹感強,也能減少身體代謝負擔。 | ||
並且,每週堅持150分鐘的有氧運動,以心率加快、微微出汗為宜,比如游泳、跑步、快走、乒乓球等。運動要堅持循序漸進,加強體內的脂肪消耗,而不是短時間的劇烈運動。對於中、重度脂肪肝,在控制熱量和增加鍛煉的基礎上,醫生往往會根據患者俱體情況開一些藥物,合併治療。 | ||
已經確診脂肪肝的患者,建議每半年進行一次檢查,包括:超音波檢查、肝功能、血脂、血糖等檢查,判斷肝臟的健康情況及其他可能的代謝紊亂。脂肪肝可以逆轉,治療脂肪肝我們缺少的並不是方法,而是堅持下來的決心!放任脂肪肝發展為肝硬化時,我們就很難控制了。所以,治療脂肪肝要趁早行動! | ||
文、林以璿/圖、蘇鈺婷 | ||
乳癌、黑色素瘤、偏頭痛多款新藥 下月起納入健保給付 | ||
自由健康網 原載:自由健康網 |
||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健保署今天宣布,三月起將多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包括治療黑色素瘤、三陰性乳癌、前列腺癌、多發性硬化症、偏頭痛等的新成分新藥,以及抗黴菌劑、用於抗藥性細菌治療的抗生素新藥納入給付。 | ||
BRAF為皮膚黑色素瘤最常見的致癌基因(oncogene)之一,且臨床資料顯示台灣BRAF突變的黑色素瘤病人,高達八成以上為V600E突變。健保署藥物共擬會議同意將治療BRAF V600突變的雙標靶藥物dabrafenib/trametinib納入健保給付,可用於治療無法切除或轉移性惡性黑色素瘤,及惡性黑色素瘤病人術後輔助治療。 | ||
共擬會議也將第二個口服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talazoparib納入健保給付,可用於治療BRCA1/2基因突變的接受化療失敗之三陰性乳癌。此藥納入給付後可增加臨床用藥選擇,預計五年內每年將有約40多至50多名病患受惠。 | ||
另外,共擬會議也將多項藥品納入健保給付:一、治療「高風險非轉移性去勢抗性前列腺癌(nmCRPC)」及「轉移性去勢敏感性前列腺癌(mCSPC)」的含apalutamide新成分新藥,對於「轉移性去勢敏感性前列腺癌(mCSPC)」的治療為新藥理機轉用藥,可增加臨床用藥選擇,預計五年內每年將有400多至800多名病患受惠。 | ||
二、治療次發展型多發性硬化症的含siponimod新成分新藥,為口服劑型可提升病人使用治療方便性,預計五年內每年將有約40多至50多名病患受惠。 | ||
三、用於預防成人偏頭痛的含galcanezumab新成分新藥,為新的治療機轉,預計五年內每年將有約400多至900多名病患受惠。 | ||
四、治療侵犯性麴菌症及白黴菌症的含isavuconazole新成分新藥,特別是在治療麴菌感染方面,在肝臟、眼睛、皮膚及皮下組織副作用較現有治療藥品小。 | ||
五、對於抗藥性綠膿桿菌及抗藥性大腸桿菌具療效的含ceftolozane/tazobacctam成分抗菌劑,可減少carbapenems類抗生素使用,進而可能減緩抗生素抗藥性的散布,對於抗藥性細菌的治療具臨床重要性,預計五年內每年將有約1,000多至4,000多名病患受惠。 | ||
六、治療癌因性疲憊症之含polysaccharides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新成分新藥,在臺灣為國際間第一個上市,預計每年約有500多名病患受惠。 |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