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裡的微生物生態失衡,帶來的可能不僅僅是口臭,還有可能是肺癌!近日國際醫學期刊《BMJ》旗下的Thorax上刊登了一份研究,指出口腔菌群多樣性降低,與肺癌風險升高有關,特定細菌的豐度和種類與肺癌的發病風險有關。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急診科醫師吳昌騰於臉書上分享,國際期刊《NEJM》2021年1月7日刊登一篇論文,日本醫療研究小組報告兩個兒童肺癌病例,這兩個肺癌病例都是男孩(分別為23個月大和6歲大男孩)。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2016年統計報告顯示,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前列腺癌的患病人數在包括日本、新加坡和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急劇上升。
現在醫學非常發達,癌症經由及時治療,多能達到臨床治癒的效果或轉為有效控制。然而,許多病情穩定的病患,卻在心理方面出了問題。根據統計,大約3成的癌症病患需要合併身心科治療,其中大約有半數為憂鬱症。醫師表示,癌症後容易罹患「失志症候群」,若是符合一定條件,需要積極就醫解決。
現在醫學非常發達,癌症經由及時治療,多能達到臨床治癒的效果或轉為有效控制。然而,許多病情穩定的病患,卻在心理方面出了問題。根據統計,大約3成的癌症病患需要合併身心科治療,其中大約有半數為憂鬱症。醫師表示,癌症後容易罹患「失志症候群」,若是符合一定條件,需要積極就醫解決。
《BMJ》嘴裡的微生物竟與肺癌有關!未來有望透過菌類檢測預估肺癌風險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嘴裡的微生物生態失衡,帶來的可能不僅僅是口臭,還有可能是肺癌!近日國際醫學期刊《BMJ》旗下的Thorax上刊登了一份研究,指出口腔菌群多樣性降低,與肺癌風險升高有關,特定細菌的豐度和種類與肺癌的發病風險有關。 | ||
我們都知道,肺癌是是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肺癌的發生是吸煙所致。不過這項研究進一步告訴我們,除了吸菸以外,口腔中乳桿菌目和芽孢桿菌綱細菌的豐度高,與肺癌發生風險升高有關;而擬桿菌門和螺旋體綱細菌的豐度高,與肺癌發生風險降低有關。 | ||
肺癌是現代人常見的癌症之一,其中有高達25%的肺癌患者,並是不吸煙者卻還是罹患疾病。二手煙、空氣污染以及家族史等並不能完全解釋這部分患者的疾病負擔。搞清楚這部分肺癌患者的風險因素,對於肺癌的防治大有裨益。 |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H Dean Hosgood領銜的研究團隊將目標鎖定在了口腔微生物上。微生物與人體健康,尤其是腸道微生物與癌症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近年來,科學家已經注意到口腔微生物的變化與癌症之間也存在一定的關係。例如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口腔共生菌豐度增加與頭頸部鱗狀細胞癌風險降低相關,以及口腔微生物群與胰腺癌的風險也相關。 | ||
實際上,早在2014年的一項小規模的探索性研究中,H Dean Hosgood團隊就利用16S rRNA基因定序發現:不吸煙肺癌患者和對照組痰液樣本的細菌多樣性存在顯著差異。 | ||
具體來看,在從不吸煙的人群中,與螺旋體綱(Spirochaetia)和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豐度低相比,二者的豐度高,都與肺癌風險降低有關。而與芽孢桿菌綱(Bacilli class)和乳桿菌目(Lactobacillales order)的豐度低相比,二者的豐度高,都與肺癌風險升高有關。 | ||
即使排除口腔樣本採集7天前服用抗生素的參與者,以及肺癌確診時間距離採樣時間小於2年的參與者之後,這種差異仍然存在。 | ||
肺癌是否由微生物造成還有待研究 | ||
基於以上研究成果,H Dean Hosgood和他的同事認為,他們的研究成果強調了口腔微生物豐富度的重要性,以及稀有類群與肺癌風險的潛在相關性。 | ||
至於本研究中發現的幾個微生物群體究竟是不是由口腔進入肺部並誘發肺癌,目前仍未可知,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深入探索這些微生物與肺癌之間的關係。 | ||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 ||
國際期刊指「癌症可傳染」!日本2孕婦生產時將癌細胞傳給嬰兒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急診科醫師吳昌騰於臉書上分享,國際期刊《NEJM》2021年1月7日刊登一篇論文,日本醫療研究小組報告兩個兒童肺癌病例,這兩個肺癌病例都是男孩(分別為23個月大和6歲大男孩)。 | ||
驚人的是,他們罹患肺癌的原因,竟是他們罹患子宮頸癌的母親在自然生產時,將癌細胞經產道轉移到他們身上,他們因此罹患肺癌。 | ||
吳昌騰介紹,醫療團隊確認傳播的證據是,這兩個男孩的肺癌癌細胞中均缺乏Y染色體,並與母親的腫瘤共享多個體細胞突變,HPV基因組和SNP等位基因。 | ||
這兩名兒童的母親都在分娩後確診子宮頸癌,分別是在生產後3個月及生產後被診斷出。 | ||
醫療人員對這名23個月大兒童的治療包含使用了化療藥物,及肺葉切除,癌細胞基本上是消失,在肺葉切除術後12個月沒有疾病復發的跡象。另一名6歲大男孩也是給予化療藥物及肺葉切除,並且肺切除術後追蹤了15個月,無疾病復發的跡象。 | ||
產道分娩是可能的癌細胞傳染途徑 | ||
吳昌騰表示,日本的醫療研究人員指出,從理論上來說,產道分娩過程中癌細胞在母嬰中傳播的可能性是有的。 | ||
如果母親患有子宮頸癌,則嬰兒可能會暴露在產道中的液體中的癌細胞中,嬰兒在出生時第一聲哭泣時,吸入了混有母親癌細胞的羊水,並可能將癌細胞吸入肺部。 | ||
因此,在患有子宮頸腫瘤的女性中,母嬰傳播腫瘤可能是產道分娩的風險,但是這需要有關這種母嬰傳播的更多研究數據。 | ||
醫療團隊也指出,若生產前已確認母親罹患子宮頸癌時,可利用剖腹產避免癌細胞轉移。吳昌騰也提醒,這兩個兒童肺癌病例,是很罕見案例而非常態。 | ||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 ||
亞洲男性前列腺癌數量持續增加!研究:多喝咖啡有望降低風險 亞洲男性前列腺癌數量持續增加!研究:多喝咖啡有望降低風險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2016年統計報告顯示,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前列腺癌的患病人數在包括日本、新加坡和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急劇上升。 | ||
過去已有研究證實,飲用咖啡可能與降低患肝癌、腸道癌和乳癌的相對風險有關。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咖啡在降低前列腺癌風險中具有潛在的作用。 | ||
科學期刊《BMJ Open》上,就針對咖啡對於前列腺癌的影響,進行了深度研究中,團隊認為,咖啡的攝取量增加與前列腺癌風險的下降具有正相關。透過評估成年男性咖啡攝入量與患前列腺癌風險之間的關係,可以為未來指導前列腺癌的一級預防策略提供相關依據。 | ||
日趨嚴重的前列腺癌,遺傳、飲食都是高風險因子 | ||
前列腺癌是在前列腺部位產生的惡性腫瘤。大多數前列腺癌生長速度較為緩慢,並且早期可能沒有症狀,因此想要及早發現前列腺癌症是比較困難的事情。隨著病情的發展,癌細胞可轉移到骨頭和淋巴結等部位,患者在前列腺癌晚期,可出現排尿困難、尿血、背痛、骨盆疼痛等症狀。 | ||
前列腺癌的風險因子包含高齡、家族病史、種族等。約99% 的病例中患者年齡超過50 歲。當直系血親有相關病史時,當事人的發病風險較常人高出2-3 倍。其他風險因素包括了,飲食中有大量加工肉製品,或缺乏某些蔬菜等。 | ||
適量增加咖啡攝入量,與前列腺癌風險降低有關 | ||
透過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研究數據庫中搜尋截至2020年9月發表的相關研究,進行相關的薈萃分析研究,本次研究表明:每天喝幾杯咖啡可能會降低患前列腺癌的風險。 | ||
該團隊前期進行了大量的數據蒐集,這些數據報告了前列腺癌風險與咖啡消費量的相關性數據。納入的研究在北美,歐洲和日本進行,包括了超過100 萬名男性(1081586 名),其中有57732 名患有前列腺癌。 | ||
結果指出,與最低咖啡攝入量的人相比,最高咖啡攝入量的人患前列腺癌的風險降低9%。每天多喝一杯咖啡,患病風險就會降低1%。 | ||
進一步將分析細化為局部和晚期前列腺癌,研究表明,與最低咖啡攝入量的人相比,最高咖啡攝入量與局部前列腺癌風險降低7% 有關,而對晚期和致命性前列腺癌的風險則降低12%-16%。 | ||
喝咖啡確實能抗癌嗎? | ||
研究人員承認,由於所納入隊列研究的觀察性設計,原始研究中未衡量或未控制的因素可能會使匯總風險估計值產生偏差。 | ||
喝了多少杯咖啡也有可能被錯誤的記憶,因為這取決於每個人的回憶。在這些研究中,咖啡的類型和釀造方法也有所不同,納入研究的設計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解釋這些發現時應當足夠地謹慎。 | ||
研究人員解釋道,咖啡可以改善葡萄糖代謝,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並影響性激素,所有這些都可能影響前列腺癌的發生和進一步發展。 | ||
但是,仍然有必要通過進一步的研究,來探索咖啡中的潛在機制和活性化合物。如果有研究可以進一步證明這種關聯存在因果關係,未來則會鼓勵男性增加咖啡攝入量,從而降低患前列腺癌的風險。 | ||
參考資料:Coffe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 ||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
癌症好了反而更不舒服?醫:失志症候群比憂鬱症還危險,半數癌友需就醫 | ||
Cancer 作者:林以璿 原載:Cancer |
||
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於表示,從民國103年到107年,台灣十大癌症新發個案的5年存活率已超過5成,顯示癌症慢性病化。然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朱柏全表示根據研究指出,癌症病人自殺風險是一般人的2至4倍,在台灣,將近半數的癌症患者有適應障礙、焦慮、憂鬱、失志等情緒問題。 | ||
失志症候群比憂鬱症更危險!7問題評估風險 | ||
方俊凱表示,失志症候群是2001年發展出來的概念,症狀包括持續存在的絕望、無望感、無助感和生命意義與目的的失落。方俊凱強調,有情緒困擾的癌症病人,半數是憂鬱症,另一半則是失志症候群,失志症候群自殺機率甚至高於憂鬱症。 | ||
失志症候群和憂鬱症不同,憂鬱症患者對任何事物都無力、無感,但失志症候群患者聽到笑話還是會笑,但就是覺得活著沒意義。根據美國和澳洲訂定指引,連續兩周、天天感到無助,歐洲主張應持續一個月,可診斷為失志症候群。 | ||
研究小組的分析顯示,DHA透過過一種叫做鐵依賴性死亡(ferroptosis)的機製作用於癌細胞。鐵依賴性死亡是由於某些脂肪酸的過氧化導致的細胞死亡,正常情況下,在腫瘤的酸性微環境中,細胞會以脂滴(一種保護脂肪酸免遭氧化的束狀物質)的形式存儲脂肪,DHA和相關多不飽和脂肪酸會優先在脂滴中積累。但,當存在大量DHA時,超出腫瘤細胞脂滴存儲容量的DHA會出現過氧化,就導致細胞的鐵依賴性死亡。 | ||
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可利用「失志症候群自我評量表」替自己或家人先做自我評估: | ||
1.每天不容易入睡、失眠 | ||
2.我覺得既難過又悲慘 | ||
3.我對生活感到洩氣 | ||
4.我覺得焦慮煩躁 | ||
5.我覺得無望無助 | ||
6.我對很多事情感到生氣 | ||
7.我喪失生活中的角色跟目標 | ||
楊聰財表示,上述情況若出現五項以上,就有可能出現「失智症後群」,須提高警覺,尋找專業醫師評估,合併藥物治療及紓壓技巧,可幫助患者恢復生活功能。 | ||
憂鬱症、失志症候群都不會「自己好」,需轉介身心科治療 | ||
為什麼許多病情穩定的病患會被轉介到身心科治療?朱柏全表示,當病患得知罹病的消息,一開始會積極嘗試治療,希望立刻藥到病除,但治療過程所經歷的手術、劇痛、副作用甚至是抗藥性等考驗,讓病患心懷恐懼,加上害怕癌症復發的預期心理,更成為日夜纏繞的夢魘。 | ||
總之,研究結果可能為新的綜合治療打開大門。「腫瘤酸性微環境和疾病進展之間的明確聯繫,包括增加侵襲性、耐藥性和免疫逃脫,使得膳食Omega-3多不飽和脂肪酸補充成為一個特別相關的需要實施的策略,」作者建議,飲食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可能作為一種輔助性抗癌療法。 | ||
朱柏全指出,憂鬱症很可能會合併各種身體疾病。許多慢性疾病 或嚴重身體疾病如:癌症、糖尿病、高血壓、中風、 洗腎患者合併憂鬱症的比例都達1/3-1/4,合併憂 鬱症常常使身體疾病的症狀惡化。另外,憂鬱症也 容易合併其他精神疾病,一旦合併憂鬱症會加重了原有疾病的治療。 | ||
「癌症治療不僅僅是解除生理上病痛,情緒調適以及心理照護及陪伴,讓抗癌效果更加乘。」朱柏全鼓勵癌友應該積極就醫,照顧生理健康,也不要忽視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 ||
癌症好了反而更不舒服?醫:失志症候群比憂鬱症還危險,半數癌友需就醫 | ||
Heho健康 日期:2021-04-5 作者:林以睿 原載:HEHO health&hope |
||
現在醫學非常發達,癌症經由及時治療,多能達到臨床治癒的效果或轉為有效控制。然而,許多病情穩定的病患,卻在心理方面出了問題。根據統計,大約3成的癌症病患需要合併身心科治療,其中大約有半數為憂鬱症。醫師表示,癌症後容易罹患「失志症候群」,若是符合一定條件,需要積極就醫解決。 | ||
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於表示,從民國103年到107年,台灣十大癌症新發個案的5年存活率已超過5成,顯示癌症慢性病化。然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朱柏全表示根據研究指出,癌症病人自殺風險是一般人的2至4倍,在台灣,將近半數的癌症患者有適應障礙、焦慮、憂鬱、失志等情緒問題。 | ||
失志症候群比憂鬱症更危險!7問題評估風險 | ||
方俊凱表示,失志症候群是2001年發展出來的概念,症狀包括持續存在的絕望、無望感、無助感和生命意義與目的的失落。方俊凱強調,有情緒困擾的癌症病人,半數是憂鬱症,另一半則是失志症候群,失志症候群自殺機率甚至高於憂鬱症。 | ||
失志症候群和憂鬱症不同,憂鬱症患者對任何事物都無力、無感,但失志症候群患者聽到笑話還是會笑,但就是覺得活著沒意義。根據美國和澳洲訂定指引,連續兩周、天天感到無助,歐洲主張應持續一個月,可診斷為失志症候群。 | ||
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可利用「失志症候群自我評量表」替自己或家人先做自我評估: | ||
1.每天不容易入睡、失眠 | ||
2.我覺得既難過又悲慘 | ||
3.我對生活感到洩氣 | ||
4.我覺得焦慮煩躁 | ||
5.我覺得無望無助 | ||
6.我對很多事情感到生氣 | ||
7.我喪失生活中的角色跟目標 | ||
楊聰財表示,上述情況若出現五項以上,就有可能出現「失智症後群」,須提高警覺,尋找專業醫師評估,合併藥物治療及紓壓技巧,可幫助患者恢復生活功能。 | ||
憂鬱症、失志症候群都不會「自己好」,需轉介身心科治療 | ||
為什麼許多病情穩定的病患會被轉介到身心科治療?朱柏全表示,當病患得知罹病的消息,一開始會積極嘗試治療,希望立刻藥到病除,但治療過程所經歷的手術、劇痛、副作用甚至是抗藥性等考驗,讓病患心懷恐懼,加上害怕癌症復發的預期心理,更成為日夜纏繞的夢魘。 | ||
朱柏全指出,憂鬱症很可能會合併各種身體疾病。許多慢性疾病 或嚴重身體疾病如:癌症、糖尿病、高血壓、中風、 洗腎患者合併憂鬱症的比例都達1/3-1/4,合併憂 鬱症常常使身體疾病的症狀惡化。另外,憂鬱症也 容易合併其他精神疾病,一旦合併憂鬱症會加重了原有疾病的治療。 | ||
「癌症治療不僅僅是解除生理上病痛,情緒調適以及心理照護及陪伴,讓抗癌效果更加乘。」朱柏全鼓勵癌友應該積極就醫,照顧生理健康,也不要忽視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