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難怪癌症那麼難治!《細胞》研究發現:癌細胞會全體冬眠躲化療

2021.04.26

癌症為什麼難治?其中一大原因在於,癌細胞會利用一切能想到的機制,逃脫化療藥物和標靶藥物的追殺。這也正是為什麼很多癌症治療一陣子後,身體會對藥物產生耐受性,最終導致治療失敗和腫瘤復發的原因。

大腸癌很多是吃出來的!台中榮總醫師點名:人造食品、冰冷食物要少吃

2021.04.26

大腸直腸癌已經蟬聯13年台灣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很多人會把原因歸咎於紅肉、青菜量吃不足,雖然這些的確也是風險之一,但不良的飲食習慣可能正藏在我們周圍。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林俊余說,大腸癌跟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很多人吃得不好,不是說食物沒營養,而是會讓身體沒有養分、能量。」

冬天不防曬癌症風險更大!研究:86%皮膚癌歸因爲「曬太陽」

2021.04.26

黑色素瘤是皮膚癌的一種,可以擴散到人體其他器官,而且惡性程度高、進展迅速、病情險惡、預後極差。最近發表在《Lancet》期刊上的研究指出,過度曝曬是造成黑色素瘤的關鍵因素。

得了直腸癌能保留肛門嗎?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評比 3 種手術優缺點!

2021.04.26

大腸直腸癌是台灣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根據 107 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07 年就有 1 萬 6525 人得到大腸直腸癌,其中屬於直腸癌跟肛門癌的,就佔了 1/3,共有 5976 人。雖然對於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患者來說,多半會選擇用「手術」直接切除腫瘤,但手術也不全然是萬能的,尤其對於直腸癌的患者來說,即使可以用手術切掉腫瘤,但卻有可能無法保住肛門。

葡萄是「可食用防曬乳」!研究:14天皮膚抗紫外線能力提升74.8%

2021.04.26

皮膚癌是可以預防的疾病!這種癌症最常見的原因是過度暴露於紫外線下,因此,我們需要透過物理以及化學防曬來避免身體累積太多的傷害。近日的一份研究指出,防曬除了防曬乳、撐傘,「吃葡萄」也有良好的助益。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難怪癌症那麼難治!《細胞》研究發現:癌細胞會全體冬眠躲化療

    
 
  難怪癌症那麼難治!《細胞》研究發現:癌細胞會全體冬眠躲化療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癌症為什麼難治?其中一大原因在於,癌細胞會利用一切能想到的機制,逃脫化療藥物和標靶藥物的追殺。這也正是為什麼很多癌症治療一陣子後,身體會對藥物產生耐受性,最終導致治療失敗和腫瘤復發的原因。    
     
  近日,國際頂尖期刊《Cell》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們發現,癌細胞竟會進入一種類似「冬眠」的狀態,幾乎不需要任何營養,非常低調地撐過化療階段,等待捲土重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針對這種耐藥性的抗癌策略。    
     
  癌細胞會進入「冬眠」狀態,逃過化學治療    
     
  過去,科學家已經發現小鼠的胚胎發育,有一種被稱為「滯育」(diapause)的奇妙現象。科學家們發現,包括小鼠在內的100多種哺乳動物可以在高溫、寒冷或缺乏食物等不利條件下,讓胚胎暫停發育,等到環境條件轉好後,再讓妊娠繼續。    
     
  專門研究消化道癌症的加拿大瑪格麗特公主癌症中心(Princess Margaret Cancer Center)的Catherine O’Brien博士將這個概念聯想到了癌症細胞下,並推測癌細胞會不會是利用這種生存機制在惡劣的化療環境中活下來?    
     
  為了驗證這個說法,研究人員將一些來自腸癌患者的腫瘤細胞放在培養皿中培養,並用化療藥物進行處理。原本快速增殖的癌細胞分裂速度減慢,代謝大大降低。利用先進的定序技術,檢查這些癌細胞的基因表達譜發現,它們與滯育小鼠胚胎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結合定序結果和數學模型的分析還顯示,能夠進入類似滯育狀態的癌細胞並非只是具有特定基因表達特性的一小群細胞,而是所有癌細胞。    
     
  「腫瘤就像一個完整的生物體,能夠進入緩慢分裂的狀態,節省能量,提高存活能力。」O’Brien博士描述道。「你可以把這些癌細胞想像成進入冬眠的熊,」另一位研究作者Aaron Schimmer補充說。    
     
  癌細胞會進入「冬眠」狀態,逃過化學治療    
     
  冬眠的熊會醒來,在停止使用化療藥物處理後,癌細胞們也會再次全速增殖。    
     
  那麼,有辦法不讓冬眠的熊醒來嗎?進一步探索背後的機制,研究人員發現,與滯育的胚胎相似,處於緩慢分裂狀態的癌細胞,需要活化一種叫作「自噬」(autophagy)的細胞過程。也就是說,它們會循環使用自身的蛋白質或細胞成分,以便在化療導致的惡劣環境中活下去。    
     
  順著這個思路,研究人員發現了治療的機會:如果在化療中,干擾癌細胞的自噬,是不是就能降低癌細胞的生存能力,避免癌症的複發?後續實驗證實了這一點。研究人員測試了一種抑制自噬的小分子化合物。而失去自噬功能的癌細胞,終於被化療藥物成功殺死。這項思路將有望讓癌症的治療效果更加有效,並避免化療失敗的情形。    
     
  參考資料:Colorectal Cancer Cells Enter a Diapause-like DTP State to Survive Chemotherapy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大腸癌很多是吃出來的!台中榮總醫師點名:人造食品、冰冷食物要少吃

    
 
  大腸癌很多是吃出來的!台中榮總醫師點名:人造食品、冰冷食物要少吃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大腸直腸癌已經蟬聯13年台灣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很多人會把原因歸咎於紅肉、青菜量吃不足,雖然這些的確也是風險之一,但不良的飲食習慣可能正藏在我們周圍。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林俊余說,大腸癌跟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很多人吃得不好,不是說食物沒營養,而是會讓身體沒有養分、能量。」    
     
  而這些平常常吃的食物,可能正在打造一個適合癌症生長的身體,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大腸癌大部分是吃出來的!    
     
  林俊余醫師說,目前在醫學上所知會造成大腸癌的,主要是油炸、燒烤等食物,還有飲食西化的關係,像是紅肉經過高溫油炸或是燒烤後,就容易產生致癌物質。    
     
  但除了這些食物之外,林俊余醫師也認為有些外食族常吃的食物,如果吃太多會讓身體造成很多負擔,也會讓消化系統、像是腸胃道受到危害:    
     
  人造食品、組合肉   
     
  奶精、人造味精    
     
  過期不新鮮食物    
     
  辣、過度刺激食物    
     
  醃漬物    
     
  冰冷的食物    
     
  不好油脂    
     
  林俊余醫師說,加工重組的食物,缺乏自然的養分,雖然可以充飢,但長久下來,身體的營養會變得不均衡,包括組合肉等:而過多的紅肉攝取,會代謝出許多硫化物,都會破壞大腸中的生態,造成壞菌繁殖較快、益生菌不足;而非天然成分的奶茶、人造奶油,會累積許多壞油脂在血管內,造成病變,同時破壞腸道修復,導致黏膜被破壞,長期發炎的腸道就有癌化、長瘜肉的可能。    
     
  而比較特別的一部分,是太過冰冷的食物。林俊余醫師說,冰冷的食物也是影響血液循環、造成風險、病變,影響消化,不利於油脂的吸收,雖然身體會自行調節體溫,但太常吃冰冷的食物還是會影響消化的能力。建議這些食物都不要太常吃。    
     
  大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醫師:注意排便相關症狀及生活作息    
     
  不過大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林俊余醫師表示,除了定期篩檢之外,也要注意自己是不是有體力變差、臉色暗淡或蠟黃的狀況,「像有些人一走進診間,就可以感覺氣色不太好,不過這也是醫師的經驗,一看到不太對勁的,就會有這樣的感覺。」    
     
  但如果有排便改變的症狀的話,林俊余醫師還是建議儘早找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檢查看看,或許不一定是大腸癌,但也可能有其他腸道的問題需要解決。「要顧好自己的腸道,需要花一點心思,但很重要。」    
     
  水瀉(拉水便)    
     
  好幾天才大便    
     
  肚子不舒服    
     
  任何排便習慣改變    
     
  沒有原因食慾不振    
     
  除了維持良好的飲食、排便的習慣之外,其實正確的生活作息、平穩的心情也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林俊余醫師說,身體具備了一切修復治療的功能,但錯誤的使用身體,讓它沒辦法修復,日積月累下來,就變成疾病。    
     
  而不論是抽血指數異常,或長出腫瘤,都是經過很長的累積,林俊余醫師說,等到這時候要治療,得花費許多精神、時間,而且很辛苦,所以平時善待身體,愛惜獨一無二的身體,仔細聆聽身體發出的訊號、找出原因,是非常重要而且必須在日常就做到的事。    
     
  林俊余醫師 專長:大腸直腸外科-達文西機械輔助手術、發炎性腸炎、克隆氏症、痔瘡、廔管、微創痔瘡手術    
     
  現職:台中榮民總醫院 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    
     
  文/盧映慈 圖/巫俊郡    

  冬天不防曬癌症風險更大!研究:86%皮膚癌歸因爲「曬太陽」

    
 
  冬天不防曬癌症風險更大!研究:86%皮膚癌歸因爲「曬太陽」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黑色素瘤是皮膚癌的一種,可以擴散到人體其他器官,而且惡性程度高、進展迅速、病情險惡、預後極差。最近發表在《Lancet》期刊上的研究指出,過度曝曬是造成黑色素瘤的關鍵因素。    
     
  60%的黑色素瘤由良性痣產生    
     
  黑色素瘤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癌,有60%黑色素瘤是良性痣的癌變產生,目前確切的病因還無法肯定,但推測主因是由紫外線暴露造成,其他原因可能為痣的慢性摩擦導致的損傷,或是皮膚反覆曬傷所致。    
     
  黑色素瘤容易擴散全身,引起發其他癌症,例如:腦癌、肝癌、腎臟癌,且一旦擴散存活率將低於5成以下,使人聞風喪膽。    
     
  若能早期發現,進行切除手術的話,患者的5年的存活率高達90%~99%,但到末期時,生存率將下降到只有15%~20%,就算進行切除手術,患者也容易因為黑色素瘤復發而致死。因此,黑色素瘤的辨識檢測至關重要!    
     
  ABCDE五點檢查法找出你的皮膚癌風險    
     
  英國皮膚基金會建議人們可以使用簡單的ABCDE五點檢查法:    
     
  A – Asymmetrical / 不對稱性:黑色毒瘤與一般痦子或痣不同,往往由兩部分組成;    
     
  B – Border / 多邊性:兩部分邊緣呈不規則狀態;    
     
  C – Colours / 顏色不均:各部位呈不同顏色;    
     
  D – Diameter / 直徑較大:大小直徑往往超過6毫米;    
     
  E – Enlargement / 擴大:形狀變大、顏色變化或體積增加。    
     
  亞洲人如果罹患黑色素瘤,好發部位為四肢末端,初期因為不痛不癢,因此很容易疏忽,但黑色素瘤一旦病發,治療效果與預後普遍不佳,因此還是建議必須從自我檢測做起,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冬天、陰天一樣有紫外線,全年防曬才能安心!    
     
  預防黑色素瘤,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防曬,需要提醒的是,防曬絕對不只是夏天才要做到的事情。因為紫外線它有分成很多種,包括、UVA、UVAB、UVAC。雖然陰天、冬天時,UVB會比較低,但大部分接收到的紫外線都是屬於UVA,冬天降低的幅度並沒有這麼高,所以還是比較需要做防曬。    
     
  不論夏天冬天,甚至在室內,紫外線都存在。皮膚癌不分季節,是長期累積下來的病變,尤其身體有皮膚癌病變因子斑點或是黑痣的人,更要注意防曬。若是冬天沒有做足防曬,皮膚於冬天大量曝光在紫外線中,累積的癌變風險更高。因此,陽光比較強的時候,需要戴帽子或太陽眼鏡,或是皮膚上可以擦一些防曬乳液,全年做足防護避免皮膚癌找上你。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得了直腸癌能保留肛門嗎?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評比 3 種手術優缺點!

    
 
  得了直腸癌能保留肛門嗎?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評比 3 種手術優缺點!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大腸直腸癌是台灣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根據 107 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07 年就有 1 萬 6525 人得到大腸直腸癌,其中屬於直腸癌跟肛門癌的,就佔了 1/3,共有 5976 人。雖然對於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患者來說,多半會選擇用「手術」直接切除腫瘤,但手術也不全然是萬能的,尤其對於直腸癌的患者來說,即使可以用手術切掉腫瘤,但卻有可能無法保住肛門。    
     
  「直腸癌的手術很困難,因為直腸剛好在骨盆腔內,空間特別小,而骨盆腔又有膀胱、攝護腺等其他的器官,加上血管很多,要正確的找到腫瘤、切除乾淨,真的很不容易。」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林俊余說。    
     
  得了直腸癌一定要裝人工肛門嗎?    
     
  在這樣艱難的手術條件下,不少患者確診直腸癌之後,就會面臨「能否保留肛門」的狀況。但在腹部開一個造口作為人工肛門的位置,對患者來說還是一個心理壓力,好像從此沒辦法過健康的生活。    
     
  林俊余說,有些患者會疑惑,為什麼得了直腸癌好像就需要裝人工肛門?其實現在醫學技術進步許多,直腸癌患者接受手術切除後,許多人仍然可以保留肛門,恢復正常生活,不過需要跟醫師詳細的討論、作最適合的治療計畫。    
     
  人工肛門    
     
  有時因階段性的目的暫時需要人工肛門,或情況太嚴重時,就需要做永久人工肛門。醫師會在腹部上開一個「人工造口」,將腸道接過來,用造口袋承接糞便。因為取代了直腸跟肛門的功能,又被稱為「人工肛門」。    
     
  所以一般來說,只要腫瘤在下段直腸靠近肛門 3 公分以內,或是腫瘤太大、需要切除的地方太多,要做人工肛門的機會就增加很多。不過隨著手術方式不斷進化,能保存肛門、保存部分直腸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了。    
     
  我該選擇哪一種手術?    
     
  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洪基翔則說,一般來說能不能保存肛門或直腸,還是要看癌症走到第幾期,如果還在最早期,腫瘤沒有侵犯到其他部位,甚至可以直接從肛門進行手術,就不需要開腹大動刀,恢復的速度也可以比較快。    
     
  常見的大腸直腸癌手術方式有 3 種,包含傳統開腹手術、一般腹腔鏡手術,還有使用機器手臂的達文西手術。    
     
  傳統開腹手術    
     
  傳統的大腸直腸癌手術,是從腹部開刀,將腸道拿出來切除腫瘤。不過因為骨盆腔很狹小,所以常常會有一些死角的部分看不到。洪基翔說,這種手術的缺點就是,不只是協助開刀助手,連主刀的醫師都不見得看得到全部的腫瘤位置、腫瘤邊界,所以很依賴醫師的經驗。    
     
  林俊余則說,這就是吃「外科醫師的手感」,就像把兩手伸進狹窄的保溫杯裡面,最深處的杯腳處絕對看不到,只能憑經驗與手感,對周圍器官傷害較大。    
     
  一般腹腔鏡手術    
     
  一般腹腔鏡手術則改善了傳統手術看不到的缺點,因為使用內視鏡,所以細微的地方也能看得比較清楚,而且器械也變小了,可以到達更深處的地方。    
     
  洪基翔說,進行腹腔鏡手術時,醫師會在患者身上製造幾個小傷口,放上套管,讓細長的攝影機及器械可以進到患者的腹腔內;而攝影機會將腹腔內的影像傳輸到手術室裡的螢幕上,醫師就能看著螢幕,操縱各式各樣的器械,將患者體內的病灶切除。    
     
  林俊余說,腹腔鏡手術的感覺就像拿著一根筷子伸進保溫杯的深處,可以解決很多以前的限制,但是最深處仍須助手與主刀醫師默契良好才能達成。    
     
  不過腹腔鏡還是有缺點,因為腸道是彎曲的,並不是一直線,所以拿著一根筷子般的內視鏡,還是會有無法到達的死角,「像是直腸前方就是攝護腺,內視鏡太直,很容易就會傷到,所以有些患者在切完腫瘤之後,開始有些排尿不順的問題,其實就是傷到攝護腺。」林俊余說。    
     
  達文西手術    
     
  而達文西手術其實也算是腹腔鏡手術的一種,只是它的感覺,就像從「筷子」變成了「手」,操作起來更細緻。林俊余說,達文西的好處是能到深處、又能看得清楚也能親自處理,不再需要依賴跟助手的默契。「像是之前有一個患者腫瘤長在離肛門只有 2~3 公分的地方,非常近,一般來說是要切掉肛門的,但因為達文西可以抓到非常精細的邊界,最後還是順利保住肛門。」    
     
  洪基翔則說,達文西手術系統的機器手臂比較靈巧,有7個自由度,又提供清晰的 3D 影像,讓醫師可以在狹小的空間內進行精準的手術。如果以達文西系統進行低位直腸癌的手術,順利完成的機會比使用傳統的腹腔鏡手術高,通常只要經濟能力許可、腫瘤較低位的患者,都會推薦他們可以考慮做達文西手術。    
     
  不過如果腫瘤擴散到周邊器官,為了要完整移除病灶,必須合併「多重器官切除及重建」,目前的醫界的共識是不適合用微創手術(包含傳統腹腔鏡及達文西手術),而建議接受傳統開腹手術。    
     
  另外,曾經做過多次腹部手術、有嚴重腸道沾粘狀況,或是凝血功能異常且無法在術前矯正的患者,在手術中可能會有一直流血的狀況,就建議可以用傳統開腹手術;至於心肺功能差的患者,因為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手術需要在腹部打氣,可能會影響心肺功能,所以也可以諮詢醫師之後再決定。    
     
  文/盧映慈 圖/巫俊郡    

  葡萄是「可食用防曬乳」!研究:14天皮膚抗紫外線能力提升74.8%

    
 
  葡萄是「可食用防曬乳」!研究:14天皮膚抗紫外線能力提升74.8%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皮膚癌是可以預防的疾病!這種癌症最常見的原因是過度暴露於紫外線下,因此,我們需要透過物理以及化學防曬來避免身體累積太多的傷害。近日的一份研究指出,防曬除了防曬乳、撐傘,「吃葡萄」也有良好的助益。    
     
  最近《美國皮膚病學會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葡萄可能有助於保護健康成年人免受太陽紫外線輻射對皮膚造成的傷害。研究人員發現19名健康的受試者口服一種凍乾葡萄粉14天後,皮膚的自然保護能力提高了74.8%。研究人員稱葡萄為「可以吃的防曬乳」,指出可以透過食用葡萄增進皮膚健康。    
     
  每天食用3份葡萄,14天後「耐曬」指數提升74.8%    
     
  該研究招募了19名健康的志願者,每天服用3次25公克葡萄粉,溶於水飲用14天。研究者表示,一份新鮮葡萄(126克或0.75杯)相當於23克凍乾葡萄粉,因此這些志願者形同每天吃3份新鮮葡萄。這些志願者在服用凍乾葡萄粉前後,進行了最少紅斑劑量(MED)測試,也就是紫外線敏感性的測量。    
     
  研究結果表明,11名志願者的MED增加,換句話說就是「更耐曬」了,而7名志願者的MED保持不變,只有1名志願者的MED減少。整體來說,平均MED增加了74.8%。    
     
  研究人員表示,這可能歸因於在葡萄以及其他水果和蔬菜中發現的天然化合物「多酚」,多酚可以防止急性和慢性紫外線(UV)輻射引起的炎症和DNA損傷。    
     
  此外,研究還表明,使用一種由葡萄籽多酚製成的局部提取物「原花青素」可以減少曬傷細胞的形成。初步結果顯示,葡萄可能也有助於預防皮膚癌,不過在得出結論之前,還需要進行更多這方面的研究。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艾倫·奧克博士表示:「食用葡萄可能會起到防曬的作用,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代替防曬霜,但它們可能提供額外的保護,我們會繼續了解更多,最終可能會出現一種來自天然來源的口服光保護產品。」    
     
  除了吃葡萄,防曬3件事也很重要    
     
  1.防曬不只在晴天    
     
  一般來說,從上午10時到下午3時之間,紫外線照射強度最大。陰天的紫外線強度相對較小,對人的傷害也小,但紫外線也仍然存在。另外,雲層薄厚和空氣質量的好壞對紫外線強度均有影響。空氣品質越差,紫外線的散射越多。因此,防曬這件事不能只在晴天進行,一年四季都應該做。    
     
  2.兩大指標PA和SPF    
     
  目前,普遍被認可的防曬方法是外用防曬乳。PA和SPF,這正是選擇防曬霜的兩個重要指標。    
     
  PA(Protection UVA):UVA防止效果測定法標準,其防禦效果被區分為三級,即PA+、PA++、PA+++。其中,PA+表示有效、PA++表示相當有效、PA+++表示非常有效。    
     
  SPF(Sun protection factor):防曬係數,主要是衡量防護UVB(中波紫外線)的水平。產品包裝​​上標註SPF為15、30、50的防曬霜,分別吸收的UVB輻射量為93%、97%、98%。    
     
  應優先選擇能充分防護UVA和UVB的廣譜防曬霜產品。通常,SPF15、PA+至PA++的防曬乳可每日使用。從事戶外工作、戶外運動和戶外娛樂活動的人群,建議使用SPF≥30、PA+++的廣譜防曬霜。    
     
  防曬乳的防曬係數並不是越高越好。防曬乳的SPF>50時,防護紫外線輻射的效果幾乎不會再增加。同時,防曬係數高的產品,往往含有大量物理和(或)化學防曬劑,對皮膚造成的負擔也相對會大一些。    
     
  3.塗抹量很重要    
     
  如果想達到防曬產品上標註的SPF值,所需防曬霜的用量為2mg/cm 2 。當只塗抹了建議劑量的一半時,防曬效果就只能達到所標註SPF值的大約1/3。    
     
  其次應在受日曬前15-30分鐘塗抹,以便皮膚表面能夠形成防護膜,此後至少每兩個小時再次塗抹。此外,由於游泳或出汗可以沖掉防曬乳,即使產品上標有防水,每次游泳或大量出汗後仍需再次塗抹。    
     
  參考資料:Dietary table grape protects against UV photodamage in humans: 1. clinical evaluation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