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醫師生病後,自己注意到身體變化,提醒醫療團隊考慮其他可能性,同時也要避免妄作推斷,誤導主治醫師或醫療團隊,才能做一個稱職的病人。
一位醫師因為遇到相當有主見、不容易與醫護人員溝通的病人,使他想到「為什麼不考慮誠心接納,順著病人的主張來進行,再加上持續耐心和關懷,設法探索他的內心世界?」。
乳癌為台灣婦女發生率第一位、死亡率為第四位的癌症。每年約 1 萬 3 千名女性罹患乳癌,逾 2,655 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約有 31 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 位婦女因乳癌失去寶貴性命。
台灣今年推動《淋巴癌攻略》數位工具,響應每年 9 月 15 日的「世界淋巴癌日」,用 LINE 智慧聊天機器人為主軸,提供最新治療方式與用藥訊息,其中「我的就醫筆記」功能,為病友打造個人化的訊息提供,協助病友在不同治療階段檢視病況與治療方式。
前些日子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許多卵巢癌的患者擔心進出醫院會提升染疫風險而止步。不過婦癌專家提醒,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確診時常有轉移擴散的現象,且晚期卵巢癌的復發率高,患者更應該把握時機,盡早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醫病平台/醫生可以變成更稱職的病人 | ||
udn / 元氣網 2021-10-01 11:50醫病平台 James(醫師) 原載:元氣網 |
||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難得的收到了三篇來自不同背景的醫師寫出他們「跨越醫病之間的高牆」的經驗。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寫出與一位老年癌末病人溫馨的互動,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另一位醫師因為遇到相當有主見、不容易與醫護人員溝通的病人,使他想到「為什麼不考慮誠心接納,順著病人的主張來進行,再加上持續耐心和關懷,設法探索他的內心世界?」。最後一位醫師生病後,自己注意到身體變化,提醒醫療團隊考慮其他可能性,同時也要避免妄作推斷,誤導主治醫師或醫療團隊,才能做一個稱職的病人。 | ||
我記得在六年前胃鏡檢查發現感染幽門桿菌接受治療之後,需每三年定期追蹤檢查。兩年前,胃鏡檢查中發現了一個小的(0.8公分)潰瘍,當時醫師看完初步評估是良性的,但是不放心,決定再進一步檢查,醫師在潰瘍處邊缘做了四個切片。第二天,報告證實有一片發現胃腺癌。當時心裡是非常平靜的,並沒有因為罹患癌症而感到恐懼。經過期別檢查,確認病灶沒有轉移。一星期內進行內視鏡下部分胃切除,病理報告為IA期,表示沒有侵犯到黏膜。術後恢復的非常快,四天後就出院了。生活作息恢復正常,上班也沒有問題。然而,一個半月後的凌晨三點,突然間感到肚子一陣絞痛,當時我認為可能是腸子出了問題,上個大號或許可以排除這個疼痛,可是排不出來,只好等到上班時間。我先到急診室做檢查及腹部X光,發現有一段腫脹的小腸。九點多,突然間嘔吐,吐完後肚子更痛了,我心裡想,這不妙,可能發生腸阻塞。經過腹部電腦斷層檢查後確定是腸阻塞,但是程度不明確,只能繼續在急診室觀察,可是我自己發現肚子越來越痛,給予嗎啡注射也沒有辦法緩解疼痛,所以當時跟主治醫師商量,我認為剖腹探查是避免不了的,結果決定當天下午六點進行手術。等到要手術麻醉時,我已經無法平躺,只能側身等麻醉師給我施打麻醉劑後,才能把我放平,當時連腳都無法伸直。醫師在肚子切開15公分後,發現腸子其中一段有扭轉,表面已經有點狀出血,還好還沒有壞死,等到把那些沾黏的組織切除後,整個腸子很快就恢復到正常的顏色,所以不需要將腸子切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 | ||
術後第一天,被告知要對著吹氣器認真吹氣,並盡量把痰咳出來。但是並沒有告知以什麼方法最好?肚子上有傷口,無法用腹部用力去咳嗽,因為自己有醫學的常識,我用自己的方法,平躺下來、頭低腳高,再轉向左側側躺,利用引流的方式,很快地順利將第一口痰給吐出來。第二天,尿管移除後,護理人員建議可以多下床走走,比較容易排氣,但沒有告知走多久?我繞著病房外的走道走,發現走一圈是250步,走完兩個病房是600步,第三天終於排氣了,護理人員告知可以少量多餐開始進食,早餐給300 CC的粥,由於多天未進食,感覺非常饑餓,立刻就吃完了;中午也是300 CC的粥、晚上五點還是300 CC的粥,吃完了以後發現肚子脹得一塌糊塗,護理人員說可以擦薄荷油按摩,增加腸蠕動、減少脹氣,結果我對簿荷油過敏,整個肚子變成紅肚子,到了晚上十一點還是沒有改善腹脹感,只好自己用催吐的方式吐出一點,直到第二天才慢慢不脹。第四天起就自己準備流質飲食了,此時才知道,少量多餐是多麼空洞的一句話,應該盡量數字化才能夠讓病人能夠接受。 | ||
經過兩次的住院,第一次是內視鏡手術切除胃的病灶,檢查發現是初期癌,可見定期身體檢查的重要性,尤其是有幽門桿菌的病史;第二次住院發現,自己對自己身體的感受、觀察非常重要,因為一般人要做剖腹探查,常常要有合適的適應症,對一個影像檢查有懷疑,但阻塞程度不明確的病人,有時候觀察或許會解除他的阻塞,但是在嘔吐完以後卻更痛,同時持續越來越嚴重的腹絞痛,這時應當有自己的警覺,並主動跟醫護人員反應,盡快接受進一步的處理,而不是再觀察等待,否則會失去最適當的手術時機。在病房的照顧上,要量化,不管要咳出第一口痰、走多久的路?少量多餐的定義?量化能讓病人能夠有依據可遵循,這次住院中最好笑的是,第四天主治醫師查房看肚子的時候說怎麼會有一個紅紅的肚子? | ||
當我從醫生的身份轉變成病人時,從提供醫療照顧者變成接受醫療照顧者,心情上有很大的落差與衝擊,但是心情平靜下來後,我想我應該盡量做好一個好病人,更嚴謹正確的提供我的症狀、發生經過、誘因、程度、頻率、對於身體的影響及改變,會讓主治醫師能夠即時的診斷及治療。當醫師面對病人時,他能以他的醫學專業迅速地做診斷及決定治療的方式,但如果他的病人也是一位醫師,那他會再三考慮,希望能夠得到十分充足的證據或症狀,才決定治療的方式。 | ||
我想,當一個稱職的病人,是每一個人生病時的職責,尤其是當醫師變成病人時,更應該放下當醫師的身段,好好認真的去扮演病人的角色,據實紀錄自己注意到的身體異常之處,以提醒醫療團隊考慮其他可能性,同時也要避免對非自己專業的醫學領域妄作推斷,誤導主治醫師或醫療團隊。 | ||
醫病平台/我原本以為我只還剩下三個月可以活... 胃癌病人的笑傲生死一線間 | ||
udn / 元氣網 2021-09-29 11:00醫病平台 王裕文(放射腫瘤科醫師) 原載:元氣網 |
||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難得的收到了三篇來自不同背景的醫師寫出他們「跨越醫病之間的高牆」的經驗。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寫出與一位老年癌末病人溫馨的互動,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另一位醫師因為遇到相當有主見、不容易與醫護人員溝通的病人,使他想到「為什麼不考慮誠心接納,順著病人的主張來進行,再加上持續耐心和關懷,設法探索他的內心世界?」。最後一位醫師生病後,自己注意到身體變化,提醒醫療團隊考慮其他可能性,同時也要避免妄作推斷,誤導主治醫師或醫療團隊,才能做一個稱職的病人。 | ||
心裡一直掛念著一位很有個性的病人,是昨天住院進來的。今天我想到他晚一點就要出院回歸山林,搭了電梯就上樓。他太太曾說,他的個性有一份執拗,不可理喻,有時甚至無法預測。踏入病房前,我心裡真有點擔心半年多沒見面,沒先問一下就去看,會不會不妥? | ||
進房拉開床簾,見他在冷氣房裡還打著赤膊躺著,我笑著問他說,方便來看你一下嗎?他說沒問題的。看今天他還開心,我就安心坐了下來。先問他做標靶有沒有不舒服,他說沒有。他緊接著很感恩地說他的腫瘤好像真的都沒有了;之前瘦到53公斤,現在體重已經回到從前的61公斤,命好像真是的撿回來了。他描述了一下內科專家們看到影像和胃鏡當下的驚訝到說不出話的表情,直說他真的還好沒去開刀。 | ||
記憶回到了九個多月前,那時候術前放化療剛做完,初步評估是局部消得不錯。雖然有一顆肝轉移,但也都燒灼處理過,其他沒再看到有問題。當時趁勝追擊,應該是要開刀了。外科醫師說,這種情況「不開很可惜!」。 發病年齡才47歲,在內科醫師也有共識的情況之下,雖然病人曾經希望胃不要全切,我們還是一路鼓勵他去開,要「盡量拿乾淨」。 | ||
幾週後,外科醫師突然跟我說,病人住進來,護理人員兩次打不上留置針他就整個翻臉。喊著不開,竟就自動出院了“!「從來沒見過病人是這個樣子的!」聽得出來真的好委屈,他甚至表示,就算這個病人哪一天又回來想再要開,他也不敢接。之後他乖乖回到放腫,讓我補了幾次放療。如我預期,病人放療完一次都沒再回來放腫追蹤。他雖然有在血腫醫師那邊做標靶,卻做不化療。其實我們最怕是他發起性來就來個甚麼都不做,任意偏離既定的治療規劃,使原本可以期待的治療勝算變得蕩然無存。因此突然主動去找他時我還有點真擔心。 | ||
不過病人今天心情算好,他侃侃而談。自然就說到在外科的逃院風波,臉上還是露出無辜的表情,再次分辨說,「連續打兩次針都沒打上,我那時候的感覺就是刀開下去就一定完蛋! 」。聽他這樣說完,我能確定他並不怪罪病房的護理人員讓他白挨兩針,狀況比較像是病人在恐慌時失控的反應。 | ||
真的是還好後續病人腫瘤消得順利,放療過後的一個多月他再做胃鏡,原來的地方只剩下一點潰瘍,切片也沒看到癌細胞。最近的斷層也看不出明顯的腫瘤。他跟他家人對能有這局面都非常感恩,他說:「我原本以為我只還剩下三個月可以活。」 | ||
想到初診斷時他問我還能活多久,我曾當面慢慢地翻開書本,指著存活曲線,對應他的狀況,說活一年的機會約一半。加上醫藥進步,結果或許會更好一點。記得他聽完回了我一句話,「就是還有一年的意思?」我只能回以苦笑。事業如日中天的男人,聽到是罹患少見型態的胃癌加上肝轉移,箇中驚駭誰能完全了解?這驚慌對後續決策的影響真大!縱使我慢條斯理地說明,他收到的訊息竟還有如此落差。 | ||
我問他說:「我們從開始治療到現在多久了?」他回答:「約快一年了。」說到這裡,我們停住,彼此相視,笑了一下。我接著說,現在各種跡象顯示狀況是比預期來得好,或許更長更棒的控制可以期待。至於沒開刀有沒有影響,我也只能提醒說:「癌症病人的治療成果要看很多人治療下來的統計分析才有辦法分出高下。你所特別經歷到的,是你個人的經驗。我覺得你可以感謝上帝!」 | ||
在科學訓練下,我面對癌症病人時總是想著能有甚麼醫學實證。好的實證醫療加上最積極的支持配合,可以預期病人治療的整體結果會較好。有好的結果,醫師與團隊也比較能夠去面對評鑑壓力。雖然病人曾經拒絕過我們所謂的「最佳策略」,現在他卻活生生在我面前跟我對話,眼前看得出他至少活得好且久,我們就一起感恩與惜福吧!有時候真的想那麼多,事情進展就會更順利嗎?畢竟病人有自己對選項的偏好,也有主張自己身體的終極權利!記得老師教過,每個病人的親身際遇都是獨一無二的;而已經發生的,意義上都已經不再是機率問題。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一開始的怎麼做會有多少的機率會有什麼後果,然後還塞一堆統計數字給他,為什麼不考慮誠心接納,順著病人的主張來進行,再加上持續耐心和關懷再去設法探索他的內心世界?這樣子會不會比較好?真的求上帝使我們心更有智慧! | ||
我問他在山上種茶不是很辛苦嗎?他說:「都交代兒子處理,我只負責出一支嘴」。感覺上人生重擔也差不多都能卸下,要無事一身輕了。轉眼主護過來說出院辦好了,人家要回到海拔1500公尺的山上老家過日子。我是有點羨慕他,但真的還是不敢再多聊,只能深深祝福他。 | ||
罹患「乳癌」不害怕!專家解析診斷、治療、術後護理 | ||
Heho健康 日期:2021-09-27 作者:黃慧玫 原載:HEHO health&hope |
||
乳癌為台灣婦女發生率第一位、死亡率為第四位的癌症。每年約 1 萬 3 千名女性罹患乳癌,逾 2,655 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約有 31 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 位婦女因乳癌失去寶貴性命。 |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表示,國人乳癌發生率雖然一直居高不下,但死亡率並沒有隨著發生率而增加,因為乳癌治療發展非常快速且多元化,五年存活率相當的高,因此,就算是罹患了乳癌,也不用特別緊張。 | ||
造成乳癌原因多,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 | ||
造成乳癌的原因眾多,目前已知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12 歲以前)、停經晚(55 歲以後)、家族病史、沒有生育、生育晚(超過 35 歲),或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肥胖等;而環境荷爾蒙、雌激素相關保健品攝取等目前仍無定論。 | ||
劉良智進一步說明,大部分早期乳癌沒有症狀,也不會疼痛,患者多半是觸摸到乳房腫塊或接受乳房攝影篩檢後,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才發現。若是乳房才會出現以下變化,有很高機率是較晚期的乳癌,此時應立即就醫,接受詳細的理學或影像檢查。 | ||
乳癌症狀: | ||
1.出現有局部凹陷或凸出變大。 | ||
2.出現異樣帶血分泌物。 | ||
3.乳房皮膚出現橘皮、潰爛、紅腫等。 | ||
4.乳頭凹陷或表皮發癢、變紅、潰瘍等。 | ||
5.乳房或腋下出現腫塊。 | ||
6.乳房疼痛、背部疼痛等。 | ||
乳癌常見 3 種檢驗方式 | ||
1.乳房自我檢查:建議每個月檢查一次。於月經結束後進行,以指腹平壓檢查,瞭解乳房是否有異常硬塊。 | ||
2.乳房超音波檢查:每半年進行一次。利用超音波反射原理來檢查乳房內有無腫塊,有助分辨乳房腫塊的類別,進行初步的腫瘤診斷與評估。 | ||
3.乳房 X 光攝影檢查:40~44 歲,二等親以內有乳癌病史;以及 45~69 歲婦女,每兩年進行一次。乳房攝影使用低輻射劑量 X 光透視乳房,可以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腫瘤,有助於早期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 | ||
依據乳癌的分類、分期,制定治療計畫效果佳 | ||
劉良智提到,乳癌分為四個類型、兩個亞型,共五型;並會依照腫瘤大小、腋下淋巴結轉移與否、遠處是否轉移等,分為五期。醫師會依據其分類、分期,制定治療計畫,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 ||
![]() |
||
劉良智說明,乳癌治療通常會依據病人的情況,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結合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抗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綜合治療 | ||
常見的乳癌治療方式 | ||
1.手術治療:惡性腫瘤的手術切除,一直是癌症治療的首要考量及方法,目的在於完全切除腫瘤和腋下淋巴結廓清。淋巴結是否有乳癌細胞轉移,是乳癌病患最重要的預後因子,有了正確的分期,才能計畫術後的治療,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 ||
2.放射線治療:利用高能量射線來局部性消滅癌細胞。部分患者於乳房切除後,需給予輔助放射治療,以減少病患局部腫瘤復發的可能性 。 | ||
3.化學治療:利用化學藥物將體內惡性腫瘤細胞,殺死或抑制其發育,但也會殺死正常細胞。 | ||
4.抗荷爾蒙治療:利用抗荷爾蒙藥物來阻斷其對癌細胞的刺激,透過抑制雌激素作用從而減緩或停止癌細胞生長。 | ||
5.標靶治療:針對癌細胞的特定生長因子發展出的藥物,不會一併殺死正常細胞,副作用較少。對特定的癌細胞具有針對性,能識別、鎖定並攻擊癌細胞。 | ||
6.免疫治療 & 細胞治療: 包含以免疫調節點抑制劑為主的藥物治療,或以細胞治療為主的治療。其概念是建立患者擁有較完整的免疫系統機制,攻擊癌細胞使其凋亡,提升存活率。 |
||
主流治療方式,將腫瘤先縮小再手術 | ||
劉良智說:「有別於過去乳癌治療直接採手術治療,目前較為主流的方式是:先採用化學治療、抗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將腫瘤體積縮小後再進行手術,可大幅縮減傷口的大小,並保留較多的乳房。」 | ||
為了降低身體外觀改變對乳癌患者的衝擊,如果是早期乳癌,且沒有明顯廣泛性淋巴腺轉移,則可採用內視鏡微創手術,這時候通常會從腋下、乳暈、乳房下緣這三處下刀取腫瘤,將手術傷口隱藏於較不明顯的位置。 | ||
不過,如果腫瘤生長的位置較差,或有癌細胞轉移疑慮,也是有需要進行全乳及腋下淋巴結切除的可能性,這時候就會在胸前留下 15~20 公分的長傷口;若使用傳統的乳房保留手術,也會在胸前、腋下留下 3~5 公分的傷口。 | ||
傷口修護要趁早,阻斷疤痕形成過程 | ||
術後不管疤痕大小,多少都會影響患者自信心,因此,傷口照護非常重要。他強調:「如何讓疤痕不明顯,照護第一步是傷口護理,避免讓傷口反覆發炎影響癒合,因此,在拆線前應定期消毒、清潔、換藥,並保持傷口乾燥。」 | ||
劉良智指出,皮膚具有張力,如果被外力切開時,會有一個向外的張力,呈現翻開感。這也是為何手術後、傷口過大時,都需要縫合及美容膠帶,都是為了降低傷口張力,避免疤痕的產生。 | ||
對抗疤痕的發生,關鍵在於:盡早使用除疤產品、長期使用耐心等疤消失。他說明:「大概在拆線後,傷口無組織液滲出後,就可以開始使用除疤產品;如果是不用拆線的傷口,大約是術後 7~14 天開始使用,才能阻斷疤痕形成過程。」 | ||
而且使用除疤產品時間要足夠,基本上,必須不間斷地使用 3~6 個月,也可依據個人傷口修護狀態拉長使用時間,以達到滿意的效果。劉良智提醒,但也有人因為先天體質關係,而有除疤不彰的情形發生。 | ||
選對除疤商品,讓疤痕徹底消失 | ||
市售除疤產品多樣,該怎麼選擇?他提到,臨床研究發現,使用矽膠是良好的除疤方法。在 2002 年的國際疤痕指南,以及 2013 年出版的亞洲疤痕的臨床指南中,都建議使用矽膠類除疤產品來覆蓋傷口,讓疤痕徹底消失。 | ||
由於乳房相關手術,傷口位置多在不平整的部位,比較不適合使用矽膠貼片,他建議患者可使用矽膠凝膠,除了使用上較為便利,也能避免貼片類的悶熱感、預防皮膚過敏之發生。 | ||
劉良智建議,選擇產品時多留意產地,例如,是否為原裝進口;並了解產品是否有國際認證,如美國 FDA 核可等;抑或是相關的臨床研究佐證其除疤的效果,才能確保除疤產品的品質。 | ||
此外,疤痕除了有傷疤高度、寬度的問題,也會因色素沉澱留下難以抹滅的痕跡。他說:「添加酯化維他命的除疤產品,能降低色素沉澱、增強淡化疤痕效果,也是挑選時考慮的要件之一。」 | ||
而蟹足腫體質者,使用除疤凝膠有效嗎?劉良智呼籲,「如果真的是蟹足腫體質的病患更要加強傷口、疤痕護理,避免蟹足腫的狀況更加嚴重。」 | ||
文 / 黃慧玫、圖 / 何宜庭 | ||
治療方式選擇多!「淋巴癌」最新治療資訊、用藥訊息,問 Line 就知道 | ||
Cancer 文∕莊筱彤 圖∕蘇鈺婷 原載:Cancer |
||
台灣今年推動《淋巴癌攻略》數位工具,響應每年 9 月 15 日的「世界淋巴癌日」,用 LINE 智慧聊天機器人為主軸,提供最新治療方式與用藥訊息,其中「我的就醫筆記」功能,為病友打造個人化的訊息提供,協助病友在不同治療階段檢視病況與治療方式。 | ||
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黃泰中醫師說,淋巴癌(惡性淋巴瘤)確診人數逐年攀升,10 年內人數增長已達 4 成,且淋巴癌分類複雜程度居全癌之冠,不同種類、特性,就會有不同治療方式,但積極治療 5 年存活率高達 70% | ||
淋巴癌是少見能「完全康復」的癌症 | ||
癌症希望基金會王正旭董事長說,淋巴癌是少數可以治療好的癌症,淋巴癌有很多種治療法,也有些是不需要治療的,非常多變。 | ||
淋巴癌可以分成兩大類,分別是何杰金氏與非何杰金氏,但這兩大類底下有多達 80 多種次分型,依照其細胞型態分成 B 細胞或 T/NK 細胞型態,依照侵襲性與生長速度又可以分成低惡性度(和緩性)或高惡性度(侵襲性)。 | ||
早期的淋巴癌會出現持續性(約 3 到 4 個星期)、不明原因的「燒、腫、癢、汗、咳、瘦」6 個症狀,只要有其中一個症狀就有可能是淋巴癌,其中又以「腫」最常見。 | ||
淋巴瘤跟其他腫瘤不同的地方是,人體全身上下除了頭髮跟指甲,其他地方都有可能長淋巴瘤,且淋巴瘤的硬塊可以移動,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王銘崇說:「硬塊通常不會痛,有時候也會自己消掉,大部分的人都會自己察覺有凸起,這時候就可以去看血液腫瘤科。」 | ||
《淋巴癌攻略》提供個人化訊息,使醫病不卡關 | ||
《淋巴癌攻略》的 Line 聊天室有完整、全方位的淋巴癌資訊,包含淋巴癌的詳細介紹、治療方式等,且還有「我的就醫筆記」功能,融入「醫病共同決策」與「就醫提問單」概念,針對病友的健保給付、自費接受度、治療效果、副作用、生活品質期望、生殖問題、性生活問題、工作影響等重要面向進行評估,協助病友在不同治療階段檢視病況與治療方式, | ||
由血液專科醫師擔任顧問群的《淋巴癌攻略》,能提供正確、專業的資訊,定期更新維護,確保內容持續更新,另外,網頁版也附有語音播放功能,方便年齡較長的病患或家屬聆聽就能使用。 | ||
走過淋巴癌近 10 年的陳先生回想當初確診時的心情,是腦袋一片空白,且一開始不太會上網的夫妻倆很驚慌。不過在主治醫師詳細說明、住進醫院治療,拿到癌症希望基金會出版的「淋巴癌」衛教手冊,對淋巴癌就有了基本認識。 | ||
康復後的他成為病友關懷志工,從志工服務中更深切體認,對剛確診的病人或家屬,取得資訊對心理的安慰有很大的幫助。 | ||
《淋巴癌攻略》Line:https://line.me/R/ti/p/%40487fofcd | ||
《淋巴癌攻略》電腦版:https://www.lymphoma-ecancer.org.tw | ||
致死率最高的婦癌是它!醫:晚期卵巢癌治療不能停! | ||
Cancer 作者:陳 美蓉 原載:Cancer |
||
台大醫學院婦產科魏凌鴻教授指出,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卵巢癌標準化發生率約每 10 萬人中有 8 名患者,每年新診斷的卵巢癌患者達 1300 名,且逐年增加。至於患者的好發年齡,相比於歐美國家的 65 歲,台灣患者約落在 55 歲左右,有年輕化的趨勢。在台灣,卵巢癌的致死率及死亡人數均是婦科癌症的首位,初期症狀不顯著,且腫瘤細胞易擴散至腹腔,往往確診時已為晚期癌症。 | ||
即使如此,台灣的早期診斷率與全球相比相對是高的。魏凌鴻教授說明,目前已有很多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與部分卵巢癌有高度關聯性,特別是卵巢亮細胞癌。在台灣,臨床上有一部份較為年輕的患者,因巧克力囊腫之子宮內膜異位症,在日常就有定期追蹤與治療,不少患者因此在例行的檢查中發現卵巢有腫瘤,而得以及時進行治療。 | ||
魏凌鴻教授進一步說明,傳統上卵巢癌以手術治療為優先選擇,盡可能將腫瘤切除乾淨後,進行輔助性化學治療,療程結束後,若相關指數正常、電腦斷層未發現殘存腫瘤,之後就是持續追蹤;對於已發生擴散的卵巢癌患者,經醫師評估不適合開刀的患者,則會建議以化學治療將殘存在體內的癌細胞,或是難以切除的癌細胞降到最低,再進行手術。 | ||
卵巢癌復發機率高 延緩復發為患者首要目標 | ||
然而,卵巢癌在三年內復發的機率相當高,魏教授指出,倘若卵巢癌復發,則需要再接受化療,少數病人也可能得進行第二次或第三次手術。卵巢癌一旦復發,後續再復發的間隔時間會一次比一次短,因此,延緩復發是目前治療卵巢癌的首要目標。針對延緩復發所發展的維持性標靶治療,則是近期卵巢癌治療的新突破。 | ||
魏教授呼籲,早期卵巢癌雖有較佳的預後,晚期卵巢癌的死亡率卻相當高。婦女若有不明腹痛,應及早尋求專科醫師協助,更年期婦女或是有家族病史的高危險群婦女,則應定期接受檢查,唯有及早診斷與治療才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此外,當前處於疫情期間,建議患者應配合中央政策施打COVID-19疫苗,目前已有研究證實,COVID-19疫苗可大幅降低感染轉重症風險,配合遵守預防新冠肺炎的生活指南,患者應可安心回診,定期接受追蹤。 | ||
本衛教訊息由諾華協助刊登 |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