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鼻咽癌是沉默的殺手,發現多已晚期!免疫細胞治療露曙光

2021.10.28

鼻咽癌是特屬於華人的疾病,年發生率約十萬分之八,其位在鼻腔後方,因部位特殊,初期的症狀多為分泌物帶血絲並不明顯,60%以上的病人惡化到頸部淋巴轉移才診斷出來。

乳癌的高復發與轉移關鍵竟與年齡有關!醫籲:成功對抗乳癌靠 3 招

2021.10.26

根據 WHO 最新統計顯示,2020 年乳癌已首度超越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惟 2021 年因新冠疫情影響,導致乳癌篩檢與就醫意願大幅降低,篩檢量相較去年同期減少 17.4%!

醫病平台/令我難忘的癌末病人!在安寧病房最後一刻道別對我說:「你以後一定是很好的醫生!」

2021.10.15

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分享持續關懷病人與家屬的心得」。這幾年來,不少醫學教育文獻指出鼓勵醫學生在分科實習後,持續與照顧過的病人與家屬保持聯繫,可以更深入地學習疾病的醫學知識,以及同理病人與家屬因病而苦的感受。我們很高興這三位醫學生同意將他們的報告發表於「醫病平台」,希望透過文字的真情流露,社會大眾可以了解,醫學生在教學醫院的醫師指導下,參與病人的照護,使醫學生獲得實作經驗、病人得到貼心照護,達到雙贏的醫學教育願景。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繼續培育有愛心有能力的好醫師以照顧我們的全民。

下肢腫成兩倍大!她嚇壞求醫 檢查竟是癌症

2021.10.03

下肢如果莫名發生腫脹,原因可能不簡單!一名60多歲的婦人日前因右腳腫成兩倍大,懷疑可能是靜脈栓塞,連忙前往醫院,沒想到經過電腦斷層檢查,卻發現自己得了子宮內膜癌。

不能不知!易誘發食道癌的5大危險因子

2021.10.02

「病從口入」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不僅用在急性腸胃炎或慢性疾病,用在「食道癌」也非常貼切。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鼻咽癌是沉默的殺手,發現多已晚期!免疫細胞治療露曙光

    
 
  鼻咽癌是沉默的殺手,發現多已晚期!免疫細胞治療露曙光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21年10月28日 14:06
原載:華人健康網
 
     
  鼻咽癌是沈默的殺手,也是華人好發癌症!目前已知跟EB病毒感染、有機揮發物質如甲醛、抽菸、飲食其中醃製食物有關,因出現明顯症狀通常已經是晚期,加上透過治療後,生活品質也較正常人差,易有口乾、吞嚥困難等後遺症,因此鼻咽癌被普遍認為是沉默的殺手,讓患者難以回到正常生活。    
     
  為了這群患者,亞東紀念醫院致力研究鼻咽癌的治療方式,培養出針對鼻咽癌的免疫細胞做為新的治療方法,期待能降低治療的副作用,在培養出抗鼻咽癌的免疫細胞後與專注於免疫系統相關研發的富禾生醫合作,共同開發並優化可臨床應用的免疫細胞製程,盼能盡早穩定品質完成實驗上市,造福鼻咽癌患者。   
      
  60%以上鼻咽癌病人診斷出來已經進入第三或四期    
     
  鼻咽癌是特屬於華人的疾病,年發生率約十萬分之八,其位在鼻腔後方,因部位特殊,初期的症狀多為分泌物帶血絲並不明顯,60%以上的病人惡化到頸部淋巴轉移才診斷出來,此時已經進入第三或四期,目前鼻咽癌的治療以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為主,然化療藥物可能影響聽力、讓唾液腺萎縮、頸部肌肉顯纖維化,嚴重影響生活。    
     
  強強聯手研發新免疫細胞治療!為鼻咽癌患者另闢治療路徑    
     
  亞東醫院研發團隊由具有豐富免疫學研究背景的醫學研究部與細胞治療中心主任邱彥霖醫師帶領,於過去幾年來於亞東醫院內部持續測試與優化,建立出針對EB病毒抗原有反應的免疫細胞療法(DC-CIK)。頭頸癌醫療團隊則由完整的醫療人員組成團隊,由耳鼻喉科廖立人醫師帶領,包含各主治醫師為核心,結合整形外科、牙科、肝膽腸胃科、營養師、語言治療師、復健治療師等靈性關懷人員的專才,加上家庭醫學科協助戒菸、戒檳、癌症篩檢,提供良好醫療服務及完善醫療照護。   
      
  未來鼻咽癌創新治療方式,除了免疫功能分析及循環腫瘤細胞液態切片技術協助診斷鼻咽癌,期待亞東醫院利用EBV專一毒殺型T細胞(EBaT8)治療鼻咽癌,共同開發進行臨床試驗,為鼻咽癌患者帶來更有品質的完整醫療服務。   
     
     
     

  乳癌的高復發與轉移關鍵竟與年齡有關!醫籲:成功對抗乳癌靠 3 招

    
 
  乳癌的高復發與轉移關鍵竟與年齡有關!醫籲:成功對抗乳癌靠 3 招  
  Cancer日期:2021 年 10 月 26 日 作者:黃慧玫
原載:Cancer
 
     
  根據 WHO 最新統計顯示,2020 年乳癌已首度超越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惟 2021 年因新冠疫情影響,導致乳癌篩檢與就醫意願大幅降低,篩檢量相較去年同期減少 17.4%!    
     
  同時,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當年度不到 50 歲就新確診乳癌人數竟突破 5 千人,其中「極年輕型」(35 歲以下) 超過 400 人,不到 40 歲確診者更高達 1200 多人!    
     
  年輕型乳癌,惡性度高易轉移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長曾令民醫師表示,根據臨床研究發現,年輕型乳癌普遍具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增生力活躍且易轉移等特性。    
     
  而台灣乳癌年輕化是趨勢,特別是 35 歲以下的極年輕乳癌患者,其復發或轉移的治療預後相較停經後患者較為不良,使年輕型乳癌的病友長期籠罩於復發或轉移的陰影。    
     
  掌握抗癌 3 招,與「癌」共處    
     
  曾令民擔憂,在新冠疫情衝擊下,許多年輕型乳癌更無法早期發現,而錯失早期黃金治療期。但近兩年,在乳癌的各亞型治療上都有顯著進步,若患者不幸面臨乳癌復發或轉移時,一定要掌握抗癌 3 招,才有機會與「癌」和平共處。    
     
  第一招 勇敢面對,尋求醫療照護    
     
  一經確診乳癌復發或轉移,雖然難免感到恐懼、挫折,但是「唯有自己才能戰勝自己」。他說,現在已有完善的醫療團隊能提供精準、多元的照護建議,病友們若能迅速整頓、武裝好自己心態,才能正向、勇敢地迎接長期的抗癌作戰。    
     
  第二招 了解自身疾病與治療計畫    
     
  曾令民指出,乳癌治療包含:化學治療、抗荷爾蒙治療、卵巢抑制、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皆可依據不同亞型打造個人化方針,提醒患者千萬別輕易放棄,透過審慎了解、積極面對自己的治療選擇,仍可繼續延續自己的花漾人生。   
     
  以現在第一線可使用的口服 CDK4/6 抑制劑搭配荷爾蒙治療為例,最新研究數據指出,半數以上荷爾蒙陽性、HER2 陰性之晚期復發或轉移性停經前病患皆有望存活長達近五年,與傳統治療相比更延長近 1 年。   
     
  對於十分在意生活品質的年輕病友,更有助於延緩化療時間超過 4 年、延緩疾病惡化時間長達近 3 年,幫助繼續維持工作與日常生活,緩解經濟壓力、完成生命中更多重要的事。   
     
  第三招 尋求病友團體的支持    
     
  治療猶如漫漫長路,現今乳癌個案管理師配置與社團發展相當成熟。以專為年輕乳癌病友創立的「花漾女孩 GOGOGO」粉專中,就有許多年輕病友,能一同作戰的夥伴相互扶持、傾訴,更多的資源與經驗談分享。   
     
  花樣女孩 GOGOGO 創辦人潘怡伶分享,社團中多數病友皆為正值人生精華時刻,規劃著結婚生子、求學工作與理想實踐,一旦遭遇乳癌復發或轉移,從原本「一期乳癌」跳級成「乳癌四期生」,所有規劃被迫暫停。   
     
  面對關係改變、無法生育、經濟負擔,甚至進入漫無止境的治療當中。病友Tiffany說:「因為參與了病友社團,許多女孩們相互分享經驗、加油打氣,讓我知道我不是『唯一』。了解仍有許多治療選擇,擔憂與害怕就減少很多!」   
     
  文 / 黃慧玫、圖 / 何宜庭   
     
     

  醫病平台/令我難忘的癌末病人!在安寧病房最後一刻道別對我說:「你以後一定是很好的醫生!」

    
 
  醫病平台/令我難忘的癌末病人!在安寧病房最後一刻道別對我說:「你以後一定是很好的醫生!」  
  作者:米田太華志lapai lja lupiliyan (實習醫學生)
原載:Cancer
 
     
  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分享持續關懷病人與家屬的心得」。這幾年來,不少醫學教育文獻指出鼓勵醫學生在分科實習後,持續與照顧過的病人與家屬保持聯繫,可以更深入地學習疾病的醫學知識,以及同理病人與家屬因病而苦的感受。我們很高興這三位醫學生同意將他們的報告發表於「醫病平台」,希望透過文字的真情流露,社會大眾可以了解,醫學生在教學醫院的醫師指導下,參與病人的照護,使醫學生獲得實作經驗、病人得到貼心照護,達到雙贏的醫學教育願景。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繼續培育有愛心有能力的好醫師以照顧我們的全民。    
     
  「 Face reality as it is, not as it was or as you wish it to be. 」 Jack Welch   
     
  「超現實!」當我第一次聽到她的病史那時候,我的感受可以簡化成這一句話。太多現實的殘忍,讓她的這段人生擁有這麼的違和感。相對的,在我面前閉上眼睛,只求著吸到最後幾口空氣的她,外觀上非常的和平。手掌放在她微微顫抖的肩膀上,我在回憶在一般病房看到她的第一天。   
     
  臉帶著微笑,很平靜的說著她家裡的各種小事。這時候的張女士一個人躺在病床。她是一位新診斷出胰臟癌的病人,伴隨多重器官轉移以及腹膜的散播。她這次住院是因左側水腎症合併急性腎盂腎炎,透過經皮腎造口引流術及數天的廣效性抗生素治療,已經有所改善。不過,她的癌症已經緩慢但確實地侵犯著她整個身體。她是一位末期病人。    
     
  張女士原本是一位身心健康的中年女性。她跟先生營業一個小小的早餐店,據說兒子還在大學讀書。幾個月前因為胰臟癌失去了她最愛的母親之後,深深感受癌症這個疾病導致多麼快速又殘酷的致死。於是原本不怎麼去醫院看病的她決定接受在她53年的人生中第一次的健康檢查。結果數據乍看之下是正常,但在腹部超音波卻看到了胰臟尾部有一塊低回音的影像。當下懷疑有腫瘤存在。於是張女士到了我們醫院,這也是她母親接受治療而最後去世的地方。影像檢查證實了超音波影像所發現的腫瘤後,病人接受了病理檢驗加局部控制為目的的腹腔鏡腫瘤切除手術。但是當下無法完全切除腫瘤,腹腔鏡下還發現腫瘤細胞已在腹膜擴散。從健康檢查到她在門診聽到這個壞訊息,僅僅只有數週。    
     
  「那一次門診完要回家時,我老公說他去先把車子從停車場開到醫院門口接我。」張女士用平靜的聲音分享。「可是等了好一陣子還看不到他的車,所以我決定去醫院外面的停車場找他。在路上發現老公躺在地上,旁邊一台急救車跟很多人。他後來沒有救回來。」 「從那個時候到現在時間過的很快。」她又說。現在只剩下她跟她的兒子。經濟上的壓力使張女士不得不把她跟先生的早餐店賣掉。張女士當心她兒子的課業,她決定這次自己一個人住院接受急性症狀的治療。「但我失去老公之後,我覺得沒有什麼人在身邊可以依賴。你覺得合理吧?」 「我兒子嗎?可是他還在讀大學耶!他在這六月就要畢業了。到畢業典禮嗎?你覺得我可以活夠久嗎?」    
     
  在團隊照顧她的那兩個禮拜,我每天都為她的遭遇感到無能為力。這麼多的困境在短時間內發生,當下覺得似乎沒有任何人能夠幫助她減輕內心的陰鬱。實際上,張女士承認失去最愛的母親時,留在心裡的傷痛讓她的精神狀況沒那麼穩定,這樣接二連三遇到喪親跟困難實在很難讓人接受。她需要人陪伴照顧,但她又怕自己的精神狀況會影響身邊的人。「我可以照顧自己。我不需要其他人同情。」每當我們團隊建議張女士請一位家人或看護來照顧她身邊的事情,她就是這麼回答。「可是我覺得我再也不是以前的我了。我失去了太多。」    
     
  於是我決定利用每天離開醫院前的三十分鐘來跟她聊天。每天當我忙完一天的行程之後,我就到她的病房,從她那一天的心情開始問起,聊到她最喜歡的餐廳、興趣,她以前的早餐店的故事,她先生的故事,還有她兒子的事情。「我以前很常跟你這個年紀的年輕人聊天,我們早餐店有很多學生會來吃。」拿著手機看著她跟她先生以前在早餐店上班的樣子,看似她有帶著微笑。我並不預期我們每天聊天的時間帶給她什麼。只是在那三十分鐘,我希望她在她心裡不是一位末期癌症病人,而是早餐店的老闆娘、一個兒子的母親、一個最愛先生的太太。一週之後,張女士順利的出院了。出院的前一個晚上,她提到對回家面對疾病的擔憂,可是在她臉上至少看到了在住院初期沒有辦法看到的燦爛的笑容。我祝福她回家平安,她就離開我們的教學病房了。   
     
  幾個月後,在系統上面看到了張女士的名字。這次,按照她上次住院時的決定,張女士要在安寧病房度過她人生最後的時間。    
     
  我到了安寧病房她的病床邊,張女士的兒子坐在床邊的椅子。當我開門的時候,我們互相打了安靜的招呼,之後一段很長的時間我們兩個人默默地站在張女士的床邊。「她有提到有一個醫學生對她很好。」兒子打破了我們之間的寧靜。我在口罩下對他淺淺一笑。在下午陰暗又安靜的病房裡,我們看著她微弱的生命仍釋放著的光輝,我跟張女士做了最後一刻的道別。「你以後一定是很好的醫生!」雖然有點老套,但她就是這麼對每天傍晚莫名其妙來看她的醫學生講了這句話。在她微細的呼吸聲裡,她曾經講過的這句話慢慢地融入我的心底。    
     

  下肢腫成兩倍大!她嚇壞求醫 檢查竟是癌症

    
 
  下肢腫成兩倍大!她嚇壞求醫 檢查竟是癌症  
  東森新聞 日期:2021-10-03
原載:東森新聞
 
     
  下肢如果莫名發生腫脹,原因可能不簡單!一名60多歲的婦人日前因右腳腫成兩倍大,懷疑可能是靜脈栓塞,連忙前往醫院,沒想到經過電腦斷層檢查,卻發現自己得了子宮內膜癌。    
     
  子宮壁是由3層組織所構成,最內層為子宮內膜,當女性到了生育年齡,子宮內膜每個月就會增厚一次準備讓胚胎著床,如果沒有懷孕,增厚的子宮內膜就會剝落,形成所謂的月經,而子宮內膜癌就是從子宮最內層所長出來的惡性腫瘤。   
      
  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現在子宮內膜癌已超越子宮頸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見的癌症,振興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李偉浩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至60歲女性,尤其是在停經前後最容易發生,而子宮內膜癌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種較常發生在年輕女性,主要受到女性荷爾蒙影響,第二種則為年長女性,可能是早年不良習慣積累,也可能是單純年長產生的癌變。    
     
  李偉浩醫師接著分享一則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位年約60多歲的婦人,因為腳腫成兩倍大,憂心是靜脈栓塞,所以前往血管外科求診,做了血管超音波卻發現不是栓塞,而是淋巴結腫,為了找出病因,後續又做了電腦斷層,才驚覺子宮內膜裡面長了腫瘤。   
      
  婦人隨即轉到婦科治療,得知患病當下,已經是進入第三期的狀況,便透過手術摘除子宮,再用微創手術做前哨淋巴結清除,減少淋巴摘除顆數,減緩術後產生的後遺症,雖然在術後腳腫情況有所改善,但仍需進行後續的化放治療。   
     
  肥胖、初經早跟停經晚都是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若不幸確診,李偉浩醫師建議可以調整生活習慣,如果年輕患者體型豐腴,可從減重著手,油炸、高油脂或是手搖飲要減少食用,更年期婦女常用來補充雌激素的大豆異黃酮、月見草等,也應避免使用。   
     
     
     

  不能不知!易誘發食道癌的5大危險因子

    
 
  不能不知!易誘發食道癌的5大危險因子  
  Heho健康 日期:2021-10-02 作者:艾蜜莉
原載:HEHO health&hope
 
     
  「病從口入」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不僅用在急性腸胃炎或慢性疾病,用在「食道癌」也非常貼切。    
     
  會讓你罹患食道癌的5大因子    
     
  一、愛吃超過攝氏65度的熱湯、熱飲    
  世界衛生組織(WHO)下轄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曾經發布報告,如果喝65°C以上的熱湯、熱飲,可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因為被燙傷的食道黏膜,在不斷修復的過程中,很可能發生「錯誤」,反而長出不該長的癌細胞。    
  所以如果一直喝熱飲來刺激、傷害食道,就很有可能在10年後變成食道癌;而只要舌頭覺得燙,其實就是對食道不好的溫度。   
     
  二、愛吃醃漬類或是加工過的食物    
  醃漬類的食品、或是加工過的食物,為了讓保存期限變長、食物還可以保持不變質,都會含有「亞硝酸鹽」。雖然亞硝酸鹽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長、保存食物,但同時也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證實的「致癌物質」。   
  每天吃這類食物,基本上對食道來說就是一種可怕的刺激,等於每天讓食道泡在致癌物質中,而且不只食道,口腔、胃部也都會受到同樣的刺激而誘發癌症。   
     
  三、有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則是一個特別容易被忽略的「食道癌」因子,很多人會認為自己有胃食道逆流代表自己會得「胃癌」,卻不知道胃食道逆流首先會影響的是「食道」。   
  食道在經過胃酸反覆的侵蝕後,有可能演變成早期食道癌的「癌前病變」,也就是俗稱的「巴瑞特氏食道」。   
     
  四、食道有蠕動障礙    
  除了真正的胃食道逆流患者之外,其實還有一部份的人,會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是因為食道蠕動過慢、食道收縮不正確,造成胃酸容易逆流,或是食物會堆積在食道跟胃部的交接口,形成另一個不斷的刺激。   
  而有這個問題的人,症狀會跟胃食道逆流非常相似,所以如果胃食道逆流在治療之後一直沒有改善,其實可以到有胃食道逆流中心的醫院,做「食道功能蠕動壓力測試」的檢查,來看看自己的食道是不是有蠕動的障礙。   
     
  五、有菸、酒、吃檳榔的習慣    
  台灣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書銘說,其實早在2017年的研究中,他就發現酒精會提高癌症的風險,像是食道癌風險會增加20倍以上;「這個機制有2個,一個是酒精本身就屬於刺激性的物質,另一個是酒精不耐症導致的。」   
  因為食道的黏膜細胞比較扁平、容易因為刺激而脫落,再生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出錯、產生癌變;而如果有酒精不耐症,致癌物乙醛隨著血液跑到全身,也會造成癌症。   
  而菸、檳榔也早就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規定的「致癌物質」,同樣會帶來跟熱飲一樣的刺激效果,所以能避免還是盡量避免,最好可以戒菸、戒酒、戒檳榔。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