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75歲張姓男子10個月前喝水時,無法控制水從右嘴角流出,求醫診斷罹患顏面神經麻痺,治療8個月卻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轉介到衛福部彰化醫院,確診為下頷腺癌,因腫瘤小,摸不出來,癌細胞早已擴散,已經第四期,無法手術清除,只能透過化療和放射線治療減緩惡化速度。
消化科醫師范峻維表示,早期消化道癌症往往只是微小的病灶,在早期就能以內視鏡發現
癌症患者與家屬面臨的難題之一,就是癌症的高復發機率,在經過成功的切除手術與放、化療後,癌友還是要定期追蹤,才能在癌症復發早期,就檢查出並進行治療。然而要多久做一次檢查,以及是否真的能在癌症復發早期就發現,也是大家常見的疑問,幸好現在已經有循環腫瘤DNA檢測(液態切片)檢測技術,透過兩套NGS檢測分析,就能從血液中找出癌細胞的蹤跡。
黑色素瘤為皮膚癌當中高度惡性且死亡率很高的癌症,早期可能只是一顆沒有明顯症狀的黑痣,等到患者驚覺有異就醫時多數已為晚期,甚至出現轉移。
「卵巢癌通常只有一次治療機會,最好不要復發,一旦復發,永遠都會再復發。」卵巢癌容易復發的特性,是患者與醫師的棘手難題,不過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癌科主任陳子和表示,邁入精準治療的時代,患者盡可能完成手術、化療標準治療後,目前已有標靶藥物可施行維持性治療,有助於預防癌症復發,並提升療效,呼籲患者不要放棄希望。
喝水嘴角流出被當顏面神經麻痺 轉診檢出下頷腺癌四期 | ||
聯合報 / 記者簡慧珍 原載:聯合新聞網 |
||
彰化縣75歲張姓男子10個月前喝水時,無法控制水從右嘴角流出,求醫診斷罹患顏面神經麻痺,治療8個月卻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轉介到衛福部彰化醫院,確診為下頷腺癌,因腫瘤小,摸不出來,癌細胞早已擴散,已經第四期,無法手術清除,只能透過化療和放射線治療減緩惡化速度。 | ||
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今天表示,下頷腺是眾多唾液腺之一,下頷腺癌雖然少見,但是惡性比例高,一般顏面腫瘤只要夠大就摸得出來,張先生的腫瘤卻較小,無法從嘴巴下面的下頷處摸出來,癌細胞順著腫瘤四周的綿密神經路徑流竄轉移,這種腫瘤小卻已擴散的情況較罕見,顯見癌細胞相當惡性。 | ||
張姓男子告訴醫師,10個月前右嘴角麻痺,喝水時不自覺的從右嘴角流出水,連家人都覺得奇怪,就醫時被當作「貝爾氏麻痺」治療,那位醫師告知那是一種很常見的顏面神經急性發炎,應該很快痊癒好,可是他一直沒復原,進行顏面復健仍不見改善,直到兩個月前聲音沙啞、嗆咳,連吞嚥都有困難,轉介到彰化醫院檢查,沒想到是癌症。 | ||
許嘉方說,若顏面神經麻痺治療無效,就要警覺可能是癌細胞作祟,內視鏡檢查發現張先生的右側聲帶麻痺,只有左側會動,這種聲帶麻痺的狀況在臨床上常是癌症引起,肺癌、甲狀腺癌、食道癌或顏面方面的癌症都有可能發;彰化醫院耳鼻喉科安排頸部電腦斷層及正子攝影,發現張先生下頷腺有一個約2.5公分大的腫瘤,觸診摸不出來,切片確定是惡性腫瘤,已經往外擴散侵犯到顏面神經導致嘴角麻痺,無法控制飲水時水從嘴巴流出,也造成聲帶痲痺及聲音沙啞。 | ||
許嘉方又說,顏面神經麻痺造成嘴歪眼斜,經藥物治療後,大部分3個月內痊癒,但如果好不了,就要警覺可能是其它問題造成,顏面某部位有癌細胞的可能性很大;過去臨床病例出現老人的下頷腺腫瘤很大,但患者較胖,以為那是雙下巴,太晚發現已難治療,大部分的顏面腫瘤只要比較大一點就可摸得到,民眾如果摸到下巴處摸到腫塊,一定要馬上就醫,沒摸到什麼卻顏面神經麻痺,那就是警訊,應趕快找耳鼻喉科檢查。 | ||
胃酸逆流就醫檢查出早期癌變 內視鏡手術切除保住器官 | ||
聯合報 / 記者陳斯穎 原載:聯合新聞網 |
||
新竹一名60歲男子因胃酸逆流不適到醫院接受胃鏡檢查,發現除了因胃酸過多,造成的食道發炎之外,在胃與食道交接處發現了一處不到1公分的癌變,醫師判斷為最早期癌變,透過內視鏡做癌變處切除即可,不須切除器官,男子術後1天便能開始進食,第3天就出院回家,目前只須定期追蹤。 | ||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消化科醫師范峻維表示,早期消化道癌症往往只是微小的病灶,在早期就能以內視鏡發現,再經過仔細評估後,無論手術開刀治療或是用內視鏡完整切除,都能讓病人存活率大大提升。 | ||
以內視鏡手術,大部分早期消化道的癌症,都可以透過一般胃鏡與大腸鏡搭配特殊電刀就可以做完整的切除,不需要如傳統手術一般的切除部分器官.保留完整器官,保有完整消化道功能,就不至於影響日後的生活品質。 | ||
而以這名男子為例,透過內視鏡手術,不需要開刀、不用切胃,即可完整切除早期癌變,手術並沒有在身體外觀或腹部造成任何傷口,也不會因傷口疼痛感到不適。 | ||
【Heho微動畫】追蹤癌症怎麼選?兩套NGS精準檢測找蹤跡!不漏網更安心! | ||
Cancer 作者:Roy 原載:Cancer |
||
臨床上,檢查癌症是否復發的方式,不外乎透過癌細胞代謝有關的生化指標,或使用醫學影像來尋找可能存在的腫瘤,但這些指標與判斷方式,在真正發現腫瘤復發時,癌細胞都已經長大,或擴散到一定程度才能被檢測出來,不過醫學不斷進步,新的檢測技術,能透過分析血液中癌細胞掉落的細小基因片段,在癌細胞仍相當微量的狀態即做出警訊,讓醫師與患者進行更密切的追蹤與治療,將癌症復發阻斷於早期階段,提升患者的治療成功率。 | ||
循環腫瘤DNA檢測又稱為液態切片,只要抽血,透過高靈敏度的NGS深度定序方式,從血液中找到腫瘤細胞代謝釋放出來的微量DNA,找出潛在的腫瘤跡象,這是已經相當成熟的技術,而且有很多功能,像是針對早期復發監測、提早發現腫瘤突變、標靶藥物配對、進行藥物治療追蹤,無法進行傳統手術切片的人都可以使用。 | ||
在血液中,除了癌細胞釋放出的異常DNA突變外,血液裡面大部分懸浮的DNA其實來自白血球。市面上的液態切片檢測產品有許多種,雖然原理都是以檢測血液中的異常DNA片段為主,但有可能會偵測到老化白血球所掉落的DNA片段,如果只看血漿中的游離懸浮DNA片段,當發現DNA突變時,其實並沒有辦法知道突變到底是來自白血球還是腫瘤細胞。 | ||
兩套NGS檢測方式就是同時檢測血漿和白血球的DNA分子,如果兩邊同時出現相同DNA突變,就是白血球突變,但當只有血漿這邊的DNA出現突變,那麼就代表是腫瘤細胞的基因突變了,避免偽陽性率過高的情形,使得患者收到報告時反而增加擔心與憂慮。 | ||
因此治療後癌症患者,可以依據醫師建議,搭配現行臨床檢查定期追蹤檢測,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就能讓癌後康復之路更安心。 | ||
文/李佩諠、動畫/巫俊郡、羅伊 | ||
黑色素瘤治療新進展!四成患者採免疫療法助延存活期達五年 | ||
Heho癌症 日期:2021-08-19 作者:黃慧玫 原載:Cancer |
||
黑色素瘤為皮膚癌當中高度惡性且死亡率很高的癌症,早期可能只是一顆沒有明顯症狀的黑痣,等到患者驚覺有異就醫時多數已為晚期,甚至出現轉移。 | ||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皮膚科林聖堯醫師表示,黑色素瘤的治療過去一直沒有明顯進展,傳統化療不僅副作用強烈,效果也不佳,所幸免疫療法問世後,不僅有助於延長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存活期,更能降低復發率,為黑色素瘤患者帶來一線生機。 | ||
黑色素瘤患者年輕化,症狀不明顯使確診多晚期、死亡率高 | ||
黑色素瘤每年新增的案例僅約兩百多例,但死亡率卻超過一半,屬於極惡性的癌症之一。林聖堯醫師表示,臨床上常見患者以中老年族群為主,但近幾年,高醫皮膚癌團隊發現,患病年齡有下降的趨勢。 | ||
黑色素瘤剛開始可能只是一顆無明顯症狀的黑痣,呈現不規則症狀且表面容易凹凸不平,有時可能呈現不均勻的黑,大多出現在手掌、腳掌等容易被忽略的地方,許多患者往往直到腫瘤逐漸變大才驚覺有異,就醫確診後多為黑色素瘤後期,甚至出現癌細胞的轉移,使治療選擇受限。 | ||
免疫療法助延生存期、降復發率,為治療帶來一大進展 | ||
林聖堯醫師針對治療晚期黑色素瘤表示,傳統化療不僅效果不佳,且強烈的副作用更可能影響患者生活品質;新興的標靶治療則需有 BRAF 基因突變,僅不到兩成的患者適合使用,患者治療選擇受限。 | ||
所幸,近年免疫療法問世後,根據國際大型臨床研究顯示,晚期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一線採用免疫療法,約四成左右的患者總生存期可達五年,且即使在停止治療期間,兩年內的疾病復發率也較低,為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療帶來一大進展。 | ||
轉移性黑色素瘤患採免疫療法,成效看的見、生活更提升 | ||
他分享臨床上印象最深的兩個案例,其中一位為接受腸胃鏡檢查的男性患者,意外發現大腸出現黑色素瘤,甚至已轉移至肝、腦部,在接受手術後,雖然當時健保並無給付免疫療法,考量到經濟狀況許可,在醫師的建議下使用免疫療法兩年,完成治療後一年多都仍未出現癌症復發。 | ||
而另一位黑色素瘤女性患者,則是在就診時發現左大腿佈滿明顯黑色素瘤,已出現癌轉移,雖然經檢查後發現有基因突變適合使用標靶藥物,而選擇自費治療。但治療剛開始有效果,卻因經濟負擔過於沉重而停止治療,最後在和醫師的討論下,選擇申請健保來使用免疫療法。治療後,病況明顯好轉、不再惡化,更重要的是,整體治療狀況穩定,沒有出現不適感,兼顧了良好生活品質。 | ||
林聖堯醫師表示,免疫療法主要為透過活化體內的免疫系統來抵抗癌細胞,萬一確診黑色素瘤晚期也不要灰心,目前醫療科技發達,建議積極與醫師討論病情,選擇適合且對身體負擔較小的治療方式,而採用免疫療法約一兩年就能看出整體的優勢,千萬不要等到太晚體力不佳,或是癌細胞轉移到很多地方才開始治療,就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 | ||
文 / 黃慧玫、圖 / 何宜庭 | ||
卵巢癌邁入精準治療時代 維持性治療防復發 |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原載:健康醫療網 |
||
「卵巢癌通常只有一次治療機會,最好不要復發,一旦復發,永遠都會再復發。」卵巢癌容易復發的特性,是患者與醫師的棘手難題,不過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癌科主任陳子和表示,邁入精準治療的時代,患者盡可能完成手術、化療標準治療後,目前已有標靶藥物可施行維持性治療,有助於預防癌症復發,並提升療效,呼籲患者不要放棄希望。 | ||
寧靜殺手卵巢癌 有症狀發現多晚期 | ||
卵巢癌的危險族群,包含家族史、肥胖、初經早、停經晚、晚生育或不孕、長期子宮內膜異位症等。陳子和醫師指出,卵巢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有症狀也難察覺,僅「肚子脹脹的」,誤以為吃太飽、月經週期相關症狀等等。等到腹部嚴重不適求醫檢查才確診,3/4患者發現時已晚期。 | ||
完整標準治療 決定後續復發風險 | ||
針對卵巢癌的標準治療,陳子和醫師說明,是以「減積手術」盡可能清除腫瘤組織,後續再透過6-8次化療根除手術無法清除、潛藏的癌細胞,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甚至有些患者經評估手術風險高,也可能施以術前化療,使腫瘤縮小後再開刀。 | ||
「標準治療能否完成,影響後續復發風險。」陳子和醫師強調,手術、化療對於卵巢癌治療至關重要,不過醫療有其極限,統計顯示7成卵巢癌患者3年內可能復發。醫師進一步指解釋,標準治療後最擔憂患者體內仍存有「冬眠」癌細胞,若這些癌細胞「甦醒」,還產生抗藥性,原本有效的化療藥物逐漸失效,即使更換藥物,也可能反覆復發,是卵巢癌治療的瓶頸。 | ||
維持性治療 預防癌症復發 | ||
為預防卵巢癌復發,過去研究嘗試許多化療藥物,進行「維持性治療」,不過化療難以長期使用,病人接受度也不高。所幸現今邁入精準治療時代,已有標靶藥物能進行長期的維持性治療。 | ||
所謂維持性治療,陳子和醫師解釋,當癌症的臨床治療都已完成,且病人對治療完全滿意,透過影像檢查、抽血檢查都沒有腫瘤的跡象,再透過藥物持續治療,「保持原先的治療成效,不讓癌症復發,就是『維持性治療』。」 | ||
陳子和醫師指出,化療屬於「傷敵一千,自損七百」,精準治療則根據癌細胞特殊之處,設計標靶藥物加以攻擊,癌細胞受傷的程度就遠高於正常細胞,精準治療使維持性療法有很大進展。 | ||
目前有兩類標靶藥物 可為卵巢癌的維持性治療: | ||
抗血管新生抑制劑: | ||
抗血管新生抑制劑,是利用腫瘤血管新生旺盛的特性,精準打擊癌細胞,適用於已經化療,暫時沒有疾病的個案,一個月施打一次,根據病人狀況調整。醫師手頭上就有維持超過一兩年的個案,但要小心高血壓、蛋白尿等副作用,大部分適應都不錯。 | ||
PARP抑制劑: | ||
根據統計,約10-15%卵巢癌帶有BRCA基因突變,影響其中一套癌細胞的DNA修復機制,若透過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阻斷癌細胞另一套DNA修復機制,癌細胞將累積無法修復的DNA而凋亡。 | ||
陳子和醫師強調,PARP抑制劑針對BRCA基因突變的卵巢癌患者,治療成效很好,是卵巢癌治療很大的突破;但是BRCA突變患者,健保則已有條件給付PARP抑制劑,且效果幫助很大,若願意檢測至少留有一線治療希望。 | ||
晚期卵巢癌別放棄 精準治療助續命 | ||
陳子和醫師方享,有一名女性因肚子越來越脹,體重卻越來越輕,就診發現竟是晚期卵巢癌。後來欲參加臨床試驗,意外發現具有BRCA突變,雖被排除於臨床試驗外,所幸碰巧健保剛通過給予該突變患者給付,順利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維持性治療。至今控制半年,副作用、治療情況良好,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 | ||
陳子和醫師說,卵巢癌治癒率不高,也容易復發,很多病人失望之餘,不想拖累家人,常常不太想治療,呼籲患者不要放棄希望,精準治療時代來臨,治癒率相對提高,也能降低復發機率,千萬不要拒絕治療。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