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獨/MCL淋巴瘤用藥給付延長!元旦起病人可省138.6萬元

2021.12.09

明年元旦,健保署放寬被套細胞淋巴瘤(MCL)第二線標靶藥物Ibrutinib使用規定。原本每人給付13個月,元旦起放寬至20個月。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簡任技正張惠萍表示,此藥要價不菲,每顆1922元,一天吃四顆,一個月藥費逾20萬。放寬後,估健保每年多支出6100萬元藥費,可幫助44名病人多吃七個月的藥,為每人省下138.6萬元。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 /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位居第一 癌症影響國人壽命超過29萬年!

2021.12.07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持續蟬聯第一名。

肺癌病友群像/拼搏一生卻罹癌 車行頭家:錢若花光,當如何?

2021.11.17

為了持續支付高額藥費,結束在台北榮總的治療出院後,阿煌哥搭上客運,直奔他在台南的車行,繼續工作;店裡的他,開朗地與客人搏感情,和醫院中削瘦的模樣判若兩人。

日本研究:癌症治療+口腔護理 可降低近5成併發症風險

2021.11.07

北醫大口腔衛生學系主任周幸華指出,接受化療、放射性治療後的口腔黏膜相當脆弱,清潔時應先用溫度不高的水濕潤口腔,再用海綿清潔。

長期化療藥物的患者有福了!醫:靠「人工血管」減少挨針的痛苦

2021.10.30

如果接受針劑靜脈注射的方式來給予化療藥物,長期注射下容易導致血管栓塞、靜脈炎或因藥物滲漏而造成對血管及周遭組織的傷害。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獨/MCL淋巴瘤用藥給付延長!元旦起病人可省138.6萬元

    
 
  獨/MCL淋巴瘤用藥給付延長!元旦起病人可省138.6萬元  
  2021-12-09 16:17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明年元旦,健保署放寬被套細胞淋巴瘤(MCL)第二線標靶藥物Ibrutinib使用規定。原本每人給付13個月,元旦起放寬至20個月。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簡任技正張惠萍表示,此藥要價不菲,每顆1922元,一天吃四顆,一個月藥費逾20萬。放寬後,估健保每年多支出6100萬元藥費,可幫助44名病人多吃七個月的藥,為每人省下138.6萬元。    
     
  根據台灣癌症希望基金會資料,被套細胞淋巴瘤 (Mantle cell lymphoma, MCL) 是B細胞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一種,其中85%為B淋巴球癌化而來。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柯博升表示,MCL的復發率高於其他淋巴瘤,相較於其他較緩和的淋巴瘤,MCL的惡性度也較高。   
     
  布魯頓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 BTK)在B細胞發展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也與其增生異常及惡化有關,也是藥物治療的標的。柯博升表示,Ibrutinib是一種小分子的BTK抑制劑,幾年前納入給付時,只有第二期臨床試驗及部分第三期試驗資料,因此當時健保署先設定給付於第二線,每人限給付13個月。   
     
  柯博升表示,近年大型臨床試驗完成,也有各國國家真實世界數據累積,證實有助延長無疾病存活期及整體存活期。張惠萍表示,這次放寬是由廠商提出申請,更新臨床試驗數據顯示,無疾病存活期中位數是25個月,真實世界使用數據大約也有22個月,綜合考量下,10月21日共擬會決定放寬到20個月。    
     
  根據12月6日最新公告上網之給付規定,明年元旦起,曾接受過一種化療或標靶治療無效,或是復發的MCL病人,經事前審查,每位病人最多可給付20個月的用藥,每天可處方四顆。    
     
  首次事前審查療程以4個月為限,之後每3個月申請一次,申請時須附上前次治療的結果評估資料。如果疾病進展或病人無法耐受副作用,則須停止使用。常見副作用包括腹瀉、疲倦、噁心、呼吸困難,少數MCL病人對ibrutinib沒有反應,或是會產生抗藥性。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 /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位居第一 癌症影響國人壽命超過29萬年!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 /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位居第一 癌症影響國人壽命超過29萬年!  
  2021-12-07 10:39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文/梁敏萱
原載:元氣網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持續蟬聯第一名。   
     
  39年過去,癌症依舊是國人生命的最大威脅   
     
  109年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資料,癌症持續蟬聯第一名,至目前為止已有39年,心臟疾病及肺炎則位居第二、三名。探查過去2000年與2010年資料發現,除了癌症持續威脅國人健康,肺炎、高血壓疾病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   
     
  衛福部數據更指出,若排除癌症死因,國人最多可以增加4.02歲,顯示疾病防治的重要性。   
     
   
  從上圖可以發現,109年台灣人主要死因仍以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及肺炎位居前三名。若比較近20年死因排名,可以發現肺炎從第八名攀升到第三名,死亡率為58.2,高血壓疾病則從十名以外爬升到第七名,死亡率為28.4。   
     
  雖然普遍民眾認為罹患癌症年齡應是中壯年以後,但探查各年齡前五大死因,發現除了自殺或事故傷害,癌症皆排在前三名,25歲以後更成為主要威脅國人生命的原因,45歲至64歲壯年階段罹癌人數更遠超過其他死因的總和。   
     
  衛福部109年統計指出,因癌症死亡的70 歲以下人口平均損失11.2年壽命,全台總和超過29萬年,不論是對家庭或社會都是莫大的損失。   
     
  為什麼癌症過了39年,仍然持續威脅我們?衛福部癌症防治計畫報告指出,除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壓力與環境,接觸不明的感染源也可能是罹患癌症的原因之一,例如B、C 型肝炎引起的肝癌,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子宮頸癌以及胃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胃癌等。   
     
  探查各年齡癌症死因,從數據中可以發現兒童及青少年罹癌人數雖然較少,但仍受血癌及腦癌威脅;25歲以後的男性主要受口腔癌與肝臟相關癌症影響、女性則受乳癌威脅;65歲以上的高齡長者不分性別,皆受呼吸器官相關癌症影響存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表示,包含癌症在內的慢性病,共同危險因子為吸菸、酗酒、不健康飲食、身體活動不足。根據國健署調查,國人有規律運動習慣人口至107年度已提升至33.5%,較鄰近國家高,但國人蔬果仍普遍攝取不足,除了導致營養不均衡外,亦會造成癌症之發生。   
     
  為預防癌症發生,政府近年透過癌症篩檢與疫苗施打,有效降低部分癌症的發生率,但要讓一般大眾提升自我健康意識、定期接受篩檢,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一條漫長的路。   
     
  癌症篩檢能做嗎?條件與自我檢測報給你知   
     
  雖然癌症對國人威脅高,但近年醫療進步下,已有不少癌症可以在藥物的治療下獲得控制,只要提早發現、早期接受治療,治療成效與結果都會較晚期發現來的佳。   
     
  國健署自2010年推動四大癌症篩檢,以增加民眾治療和存活的機率,依據症狀與部位,篩檢與自我檢測方式皆有不同,以下根據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劉秉芬醫師的整理,分享哪些族群適用政府篩檢補助,其他年齡層也有可以透過自我健康意識提升與警覺,達到早期發現與治療的結果。   
     
  一、大腸癌    
     
  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常見癌症之一,每年篩檢大腸癌篩陽性個案約8 萬,每年約有75%完成大腸鏡後確診。ㄧ早期發現幾乎沒有明顯的病徵,但還是可以透過以下方法觀察相關症狀,及早進行檢查與治療。   
  1.排便習慣改變。   
  2.不規則腹痛。   
  3.血便、黏液便。   
  4.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5.不明原因貧血。   
  6.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   
     
  雖然以上症狀並非大腸癌的絕對原因,但如果有發現自己符合多項症狀描述,無法恢復又查不出原因,建議要進行檢測追蹤。   
     
  目前政府針對50歲至未滿75歲之一般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測,會採樣少量的糞便檢測是否有出血的情況,並分辨是否有不正常組織增生,或是單純痔瘡、良性息肉等造成之出血。   
     
  二、乳癌    
     
  乳癌是台灣女性常見的癌症,也是65歲之前女性癌症死亡率的前三名,30歲以上的女性都應該要提高警覺。雖然早期乳癌不一定有症狀,但女性可以透過觸診與觀察,若是有下列發現,劉秉芬醫師建議可進一步檢查確認:   
  1.無痛性腫塊。   
  2.乳房外觀改變,如突出或凹陷。   
  3.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是溼疹、紅腫及潰爛的情形。   
  4.乳頭有異常分泌物,如帶血乳汁、血液等。   
  5.乳頭凹陷。   
  6.腋下淋巴結腫大。   
     
  目前政府針對45至69歲婦女;或是40歲以上,二等親內家人有罹患乳癌之病史者,提供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檢驗結果若有出現異常,後續會安排乳房超音波、切片等檢查。對於年齡較輕、但對乳房健康有意識的女性,建議可以透過平時自我觸診與乳房超音波的方式檢測。   
     
  三、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過去是目前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近年對女性的威脅有趨緩,但女性朋友仍要提高警覺。   
     
  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研究指出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感染後多數人會自動痊癒,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因持續感染引發的慢性刺激、加上其他癌症因子而轉變為癌症。   
     
  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子宮頸癌之死亡率;而外國的研究則指出三年一次的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   
     
  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女性補助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以提早發現與治療。若女性朋友平時有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有顏色或氣味之異常、夾雜血絲、停經後的出血等,都需要提醒自己就醫檢查。   
     
  四、口腔癌    
     
  根據衛福部數據,口腔癌為威脅25歲以後男性前三名的癌症,造成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嚼檳榔」、「抽煙」、「喝酒」;此外不良的口腔衛生、蛀牙、長期配戴不適合的假牙等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   
     
  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統計上來說,吃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吃檳榔配上抽菸則罹癌率提升到89倍!因此有相關習慣的人平時應多注意自己的口腔健康,並留意是否有以下情形:   
  1.口腔內部或周圍有硬塊、腫脹、脫皮、變色(包括紅、白斑)等。   
  2.嘴唇或口腔有長期(超過兩週)無法癒合之潰瘍。   
  3.口腔內部或附近有原因不明的麻木、疼痛或觸痛。   
  4.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   
  5.舌頭活動受阻、或是張口困難(嘴巴張不開)。   
  6.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   
  7.咀嚼或吞嚥時感到疼痛及困難。   
  8.拔牙傷口不易癒合、牙齦腫脹等。   
     
  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或吸煙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提供兩年一次的口腔黏膜檢查,提早發現的口腔癌存活率大多在七成以上,也因此高風險的民眾建議一定要定期追蹤篩檢!   
     

  肺癌病友群像/拼搏一生卻罹癌 車行頭家:錢若花光,當如何?

    
 
  肺癌病友群像/拼搏一生卻罹癌 車行頭家:錢若花光,當如何?  
  2021-11-17 15:35 聯合報 / 記者林琮恩/台北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從事機車修理業近二十年,在台南經營車行,還拿到全台僅約千人取得的乙級機車修護技術士執照,四十五歲的阿煌哥猜想,一生投入的事業,可能是令他罹患肺癌的原因。如今,他因確診肺癌四期,每隔三週就必須南北往返,赴台北榮民總醫院接受治療。    
     
  化療、免疫藥物、血管新生抑制劑,能做的治療阿煌哥都努力嘗試,各項治療中,僅有化療獲健保給付。每月高達十七萬的治療費用,正啃噬著他辛苦打拼而來的積蓄。他感嘆,初罹癌時,積極接受治療之外,他也坦然接受,跟著朋友遊山玩水;誰知抗癌兩年,治療與生活費幾乎花光他的積蓄,他現已轉念:「既然上天留我,要趁還能工作,多存點錢,留給之後治療用。」   
     
  然而,看著漸漸縮水的存款、逐步逼近的商業保險給付上限,阿煌哥眼裡隱約透露著迷茫,「要是有一天,錢都花光了,我該怎麼辦?」為了減輕經濟壓力,他和主治醫師討論,藉由減低血管新生抑制劑劑量,降低每月需支付的藥費。   
     
  「沒想過會罹癌」 為空汙把關卻罹肺癌    
  二〇一九年,阿煌哥因頭痛急診住院,竟被檢出腦瘤。腦中遍佈8顆腫瘤,最大者達3.8公分,他苦笑:「當時想說,哪顆如果破掉,我大概也完蛋了。」幸好,阿煌哥自費於台北榮總接受加馬刀治療,腦瘤已萎縮消失,只剩一顆約一公分的腫瘤。然而,進一步檢查卻發現,腦中的腫瘤是肺部轉移而來,左側肺部靠近心臟處,有一顆近五公分的腫瘤,醫師告知,已是肺癌四期。   
  「之前都想說,自己不會得癌症。」阿煌哥苦笑著說,因為車行協助執行機車排氣定期檢驗,台南市政府也補助機車行的工作人員,定期進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他卻因為覺得不會罹癌,而未赴檢查。阿煌哥說,家族中無人罹癌,反倒是機車修理的同行中,他不是唯一罹患肺癌者,不少機車行老闆、老闆娘,皆被發現罹患肺癌。他想,比起基因致癌,所處環境可能才是造成他罹癌的主要原因。    
     
  未檢出致癌驅動基因 新型藥物皆需自費    
  然而,因未檢出肺癌致癌驅動基因,阿煌哥的治療幾乎都須自費。血管新生抑制劑、免疫藥物以及化療中,僅化療可以有健保給付。阿煌哥感嘆,當時治療腦瘤的加馬刀,健保給付上限為三顆腦瘤,他腦中有八顆,故需全額自費,花了近十七萬,「那時很難理解,為什麼不能健保幫我出三顆(腦瘤治療費用),其他五顆我可以自己出?」事實上,其他藥物亦是如此,面對健保「非全有、即全無」的給付機制,阿煌哥語氣中透露著無奈。   
  除了加馬刀,癌症新藥價格更是高昂,他認為,若能部分負擔,健保出一點、自己再出一點,「一定能減輕我們(病友)的壓力。」阿煌哥靠著工作累積的存款,加上年輕時為支持保險業朋友而投保的商業保險,支付龐大藥費。然而,他仍擔心,這樣會不會「坐吃山空」?    
     
  為付可觀藥費 重回崗位工作   
  初罹癌那一年,阿煌哥專注於治療,將台南的機車行的業務交給妹婿及另一位師傅。阿煌哥透露,或許是他的手藝較好,也可能是老客戶在店裡看不見他的身影,誤以為店家易主,一年內收入僅剩原先的三分之一。營業額從原先近二、三十萬,下滑至不到十萬   
  為穩定收入來源,阿煌哥今年開始,重新回到店裡工作,生意也才開始有了起色。不少老客戶間接得知他罹癌,看著他每天仍在店內忙進忙出,心生不忍,「他們都跟我說,都已經生病了,如果能不要做,就不要做了。」阿煌哥感激客戶的體貼,但他也說,他們不知道我的治療細節,為了支付高額藥費,甚至預先存下一些「救命基金」,很需要經濟來源,不可能放下車行不管。他說,在店裡,已不敢拿下口罩,深怕再次吸入致癌物質。   
     
  近年來,吸菸造成的肺癌已逐漸下降,肺癌發生率卻不減反增,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空汙環境是導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說,PM2.5是一種非常細小的懸浮微粒,是頭髮直徑的28分之1,可以輕易經肺泡組織穿入微血管而進入人體;和阿煌哥一樣,長期暴露於空汙環境中的工作者、民眾,屬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   
     
  打破全有全無疆界 病團提癌藥部分負擔   
  新藥新科技不斷創新突破,醫師有許多更好的治療武器,然而,肺癌新藥如阿煌哥使用的血管新生抑制劑、免疫治療等,價格極高,且給付門檻高,患者常須面對若健保沒有給付,就需全額自費,此種「非全有,即全無」之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直言:「在全有、全無之間,應研議一個以額外財源支持癌症新藥之基金,從政府、癌友、藥廠之多元參與形式,同時兼顧照顧經濟弱勢病友,並確保健保永續發展。」   
  為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納入癌友共同負擔機制,並推動多元參與,讓病友、健保、藥廠三方共同支付藥費,在救急、救命的同時,減輕病友經濟負擔。   

  日本研究:癌症治療+口腔護理 可降低近5成併發症風險

    
 
  日本研究:癌症治療+口腔護理 可降低近5成併發症風險  
  2021/11/07 中時 陳人齊
原載:中時 新聞網
 
     
  許多癌症患者在接受治療時,經常忽視口腔健康管理,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指出,接受化療、放射性治療的患者,容易因口腔黏膜受傷出現口乾、吞嚥困難、疼痛、口腔黏膜炎等問題,讓原本就受損的傷口更難癒合,增添感染風險,建議癌症患者先接受牙科評估,再進行化療與放射性治療,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今天與東京醫科齒科大學舉辦國際癌症口腔照護研討會,指出頭頸部癌症的晚期患者,若能接受良好的口腔照護,可大幅降低手術後的口腔併發症風險,接受化療、放射性治療前,更應進行蛀牙、牙周病檢查,必要時還得先拔牙阻斷感染因子。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主任吳家佑表示,據統計,約有4成癌症病患接受化療或放射性治療後會引發口腔黏膜炎,於口腔或口腔周邊部位進行放射線治療的患者,百分之百會出現口腔問題,而根據日本的研究顯示,進行口腔護理可降低近5成的術後併發症。   
     
  根據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研究,未接受口腔護理的頭頸部晚期癌患者,高達6成4的比例會出現術後併發症,接受口腔護理的晚期患者,僅有1成6的比例出現併發症。    
     
  這些併發症包含口腔黏膜炎、念珠菌感染、牙周病等,吳家佑指出,癌症病患本身抵抗力就較差,需要補充適度營養,因此一旦口腔出問題,不只容易發炎造成全身性感染,還無法進食維持身體機能,病況就容易越來越差。    
     
  今年上半年國內發生大規模的本土新冠疫情,吳家佑坦言有不少口腔癌患者受影響,疫情前早期與晚期的比率約各半,但疫情後發現晚期的比例約上升到7、8成,而口腔癌只要進入晚期,除手術切除外,還需接受化療、放射性治療等療程。    
     
  吳家佑表示,有些患者會用溫鹽水、含有酒精的漱口水進行消毒,或聽信偏方用茶水漱口,其實都是錯誤觀念,反而會造成口腔黏膜刺激,延緩癒合的反效果。    
     
  北醫大口腔衛生學系主任周幸華指出,接受化療、放射性治療後的口腔黏膜相當脆弱,清潔時應先用溫度不高的水濕潤口腔,再用海綿清潔,等傷口癒合可用牙刷時,再正確潔牙,才能有效預防口腔黏膜炎發生。   
     
     

  長期化療藥物的患者有福了!醫:靠「人工血管」減少挨針的痛苦

    
 
  長期化療藥物的患者有福了!醫:靠「人工血管」減少挨針的痛苦  
  信傳媒編輯部 2021年10月30日
原載:yahoo新聞信傳媒
 
     
  在台灣醫療的進步下,癌症雖然持續蟬聯台灣十大死因榜首,但隨著近年來治療的進步,患者存活率和生活品質已大幅提升,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先進的化學及標靶藥物治療。但如果接受針劑靜脈注射的方式來給予化療藥物,長期注射下容易導致血管栓塞、靜脈炎或因藥物滲漏而造成對血管及周遭組織的傷害。目前的共識是對於需要長期接受化療藥物的患者,可藉由一個植入在身上的人工血管注射裝置來給予治療。    
     
  人工血管注射座植入是個局部麻醉的手術,手術時間約40分鐘,最常見的做法是由外科醫師在鎖骨下開立一個約3公分的傷口,找到合適的靜脈後,把人工導管的一端置入,另一端則連接到注射座並將其隱藏在皮膚下。當要接受化療時,醫護人員可藉由手觸摸皮膚下的注射座,將專用針具穿刺入注射座後給予藥物。另外,人工血管座也能夠進行患者的抽血,減少挨針的痛苦。   
      
  (更多癌症相關新聞:婦女癌症首位》如何在乳癌初期就找到合適治療方式?醫推這款Line聊天機器人)    
     
  在癌症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定期的電腦斷層追蹤病況及併發症也是治療很重要的一環。對於特定病兆的診斷及追蹤,顯影劑的注射常常是需要的。但因為顯影劑藥劑的黏稠特性,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時需要耐高壓的管路才能讓顯影劑在既定的時間內抵達器官,而產生清晰的顯影。目前大部分注射顯影劑時,仍是從四肢靜脈放置留置針注射。然而,對於需常常接受斷層掃描檢查而放置靜脈留置針的患者而言,這是極大的心理壓力。同時,多數病友因病況所需,已經常常接受靜脈注射,造成血管硬化、脆弱、易破,「打針」便成為醫護人員與病人共同的惡夢。   
      
  傳統的人工血管座因無法承受高壓,如果用來注射顯影劑,可能導致管壁破裂或滲漏。殘留在皮下組織的顯影劑可能會造成局部發炎或缺血, 嚴重時還可能需要接受清創治療。   
     
  近年來醫療科技的進步,有新式抗壓型人工血管座的產生;不僅可以使用於化療藥物治療,只要配合合適的針具,也可用於電腦斷層檢查之顯影劑注射,大大減少患者面對追蹤檢查的不適。此外,近年來人工血管座的材質也不斷改良,不但能減少因藥劑侵蝕而破裂受損,注射座的設計及材質也更輕薄柔軟,減少病人的不適感。目前新型人工血管座已有健保給付, 對於需要的病人是一大福音。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 心臟外科 顏羽彤醫師,本文轉載自第359期《新光醫訊》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