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常常吃胃藥!男子「胃痛到爆」急就醫…一查竟然已是「癌症晚期」

2022.02.11

57歲的許先生經常腹部悶痛不適,肚子餓會痛、吃飽也痛,服用胃藥後疼痛便會稍有舒緩,因此不以為意,直到一年多前腹痛難耐,才驚覺不對勁,進一步就醫檢查後竟被診斷為晚期胃癌。突如其來的噩耗打亂原本安穩的生活,從沒想過一般的胃痛竟會變得這麼嚴重,所幸在醫師建議下,許先生得以及早使用合適的治療方式,如今已恢復從前活力,重拾熱愛的羽球,積極勇敢抗癌。

這些異樣可能是早期癌症唯一線索!醫師講解:不是皮膚癌卻暗示警訊的皮膚異狀

2022.01.20

腫瘤伴隨皮膚病(Paraneoplastic dermatoses),是伴隨癌症出現的皮膚症狀,可在癌症形成之前、或者之後,這些皮膚症狀可能是早期診斷癌症的唯一線索,相反地,如果患者缺乏對皮膚症狀的覺察意識,臨床醫師也不熟悉皮膚症狀與內在癌症的關聯,將可能延誤癌症的診斷與治療。

低劑量斷層明年納第5癌篩檢

2021.12.28

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明年將成為第五癌篩檢。衛福部長陳時中指出,針對具有肺癌危險因子的重度吸菸者及具有家族史的兩大族群,衛福部已編列三千萬預算,預計明年將肺癌LDCT篩檢納入癌症篩檢。肺癌其他危險因子,例如空汙地區的住民,則先以研究型計畫進行LDCT篩檢,地點遍布雲林、彰化、高雄等空汙嚴重縣市。

晚期肝癌不放棄!醫籲:標靶 + 免疫藥物接力治療,為續命拚生機

2021.12.14

肝臟是一個無聲的器官,因此肝癌被發現的時候常常都已經是晚期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展,晚期肝癌治療有非常多種選擇,積極治療是對抗肝癌的不二法門! 免疫藥物治療引起副作用的原因是因為活化了身體的免疫系統而造成肝炎、肺炎、及其他器官功能的異常等。不過,免疫治療副作用常在治療一段時間後才會發生,時間短至兩三個月、長至一年以上。雖然單獨使用免疫藥物治療發生嚴重副作用的機率很低(大約在 10% 以下),但建議病人還是要定期追蹤、以免造成嚴重症狀而不自知。

慢性疼痛也能從物理治療解決!什麼情況該看復健科?什麼該看物理治療?

2021.12.13

疫情改變民眾的生活習慣,其中最明顯改變之一就是減少在外活動的頻率,根據台灣趨勢研究顯示,疫情期間超過六成民眾改為在家運動,但也因為運動強度不一、姿勢不良造成疼痛增加,只是面對身體疼痛問題到底什麼時候去醫院?什麼時候該去看物理治療呢?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常常吃胃藥!男子「胃痛到爆」急就醫…一查竟然已是「癌症晚期」

    
 
  常常吃胃藥!男子「胃痛到爆」急就醫…一查竟然已是「癌症晚期」  
  Cti110068 2022年2月11日·4 分鐘 (閱讀時間)
原載:Yahoo新聞
 
     
  57歲的許先生經常腹部悶痛不適,肚子餓會痛、吃飽也痛,服用胃藥後疼痛便會稍有舒緩,因此不以為意,直到一年多前腹痛難耐,才驚覺不對勁,進一步就醫檢查後竟被診斷為晚期胃癌。突如其來的噩耗打亂原本安穩的生活,從沒想過一般的胃痛竟會變得這麼嚴重,所幸在醫師建議下,許先生得以及早使用合適的治療方式,如今已恢復從前活力,重拾熱愛的羽球,積極勇敢抗癌。   
     
  胃癌初期症狀難以辨別,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且轉移性胃癌存活期中位數約僅一年,因此要如何延長患者存活期為首要治療目標。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癌症治療有眾多突破性的研究,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學講座教授暨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立宗教授說明:「以免疫療法為例,日前也核准用於HER2陰性晚期胃癌治療,此治療選擇突破存活期不到一年的困境陣容多了一位精兵。」   
     
  胃癌的發生與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菸酒、老化、家族史等皆可能提高罹患胃癌的風險,其中,老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不良的飲食習慣更為亞洲人胃癌致病主因。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胃癌已蟬聯十大癌症超過20年,雖發生人數於十大癌症中排行第九,死亡人數卻位居第六,致死率不容小覷。   
     
  由於胃癌症狀多為非特定性,類似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疾病,除非能儘早進行內視鏡檢查,早期發現十分困難,約有4成胃癌患者確診時癌細胞多已屬無法切除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胃癌,無法透過手術完全清除腫瘤,故晚期胃癌治療中,全身性化學藥物治療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能夠幫助患者控制病情與延長生命,是第一線治療的標準療程,雖然目前已有標靶藥物,但只適用於HER2陽性患者,其餘超過9成HER2陰性患者則不適用。   
     
  陳立宗教授進一步補充:「晚期胃癌患者首要治療目標為延長存活期、延緩疾病惡化及緩解症狀,如果能在身體狀況較佳的情況下接受治療,患者對藥物能有較佳之耐受性,治療能發揮更好的療效,因此癌症第一線治療尤為重要,應於一線治療及早選用合適且效果較佳的治療方式。」   
     
  近年來,免疫療法成為癌症治療新趨勢,相較於過去傳統治療方式多為直接攻擊癌細胞,免疫療法是經由喚醒自身免疫系統加以攻擊或消滅癌細胞,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免疫治療中心陳明晃主任表示:「目前免疫藥物也核准用於晚期胃癌治療,除了可在第三線接力使用外,亦能在第一線與傳統化療藥物合併使用,有望使更多患者受惠。且經最新臨床研究證實,可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能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可謂晚期胃癌治療10年來的重大突破。」   
     
  陳明晃主任進一步說明:「台灣癌登資料顯示,轉移性胃癌患者單用化療整體存活期為7個月、單採手術切除整體存活期為3.9個月,而免疫合併化療突破過往存活期不滿一年的困境,讓晚期胃癌治療困境出現一道曙光,且研究結果顯示,有6成患者腫瘤明顯縮小,相較於傳統化療,有較良好的長期疾病控制,讓患者能夠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1,建議患者盡早與醫師討論免疫治療的可行性。」   
     
  目前晚期胃癌的治療整體預後仍然不佳,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當前面臨的課題。陳立宗教授呼籲:「胃癌好發族群大多為60歲以上之長者,但近年臨床觀察,30至40歲的患者也屢見不鮮,且近年來飲食衛生條件的提升及幽門螺旋桿菌廓清治療的廣泛使用下,胃癌發生人數並未持續減少,民眾平時應多注意健康飲食攝取,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煙燻、醃漬食物。若持續出現腸胃不適症狀,如:胃脹痛、消化不良、食慾差、甚至消瘦等,應盡快就醫檢查,不可輕忽當作只是一般腸胃不適,積極且正確地治療為對抗癌症之不二法門。」   
     
  文/CT WANT   
     
     

  這些異樣可能是早期癌症唯一線索!醫師講解:不是皮膚癌卻暗示警訊的皮膚異狀

    
 
  這些異樣可能是早期癌症唯一線索!醫師講解:不是皮膚癌卻暗示警訊的皮膚異狀  
  張立人(台大醫學院兼任講師暨主治醫師)2022年1月20日·7 分鐘 (閱讀時間)
原載:Yahoo新聞
 
     
  癌症的伴隨皮膚症狀    
  腫瘤伴隨皮膚病(Paraneoplastic dermatoses),是伴隨癌症出現的皮膚症狀,可在癌症形成之前、或者之後,這些皮膚症狀可能是早期診斷癌症的唯一線索,相反地,如果患者缺乏對皮膚症狀的覺察意識,臨床醫師也不熟悉皮膚症狀與內在癌症的關聯,將可能延誤癌症的診斷與治療。以下介紹令人印象深刻的三種:   
     
  惡性黑色棘皮症   
  黑色棘皮症,分為良性與惡性,前者佔了8成,與肥胖、胰島素阻抗、糖尿病、藥物使用等有關。惡性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s maligna, ANM)較少見,病程是突然、嚴重、快速、大面積發展的,在摩擦部位出現對稱的黑色素沉積,包括:腋下、肘窩、乳房下、鼠蹊部、後頸部,也可能是身上其他部位。皮膚病灶呈現天鵝絨般的過度角化斑塊,常被皮膚贅瘤(Acrochordons)給包圍。平均發作年齡為40歲。   
  惡性黑色棘皮症和9成的腹腔癌症有關,6成與胃癌有關,7至9成和各種腺癌(Adenocarcinoma)有關,包括: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肺癌等。很特別的是,它隨著癌症共同進展,當癌症惡化,它也惡化。當癌症因為治療而改善,它就改善;當它出現,可能是出現了癌症的轉移。因此,惡性黑色棘皮症可以作為癌症進展與復發的追蹤指標!   
  因此,若出現此皮膚症狀,應儘速進行腸胃道與癌症相關檢查。當癌症患者被診斷有惡性黑色棘皮症,代表癌症是侵襲性,預後是不樂觀的,平均存活時間只剩下:2年。   
  惡性黑色棘皮症產生的原因,可能是腫瘤細胞分泌數種細胞激素,包括:甲型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alpha,TGF-α)、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1)、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以及甲型黑色素細胞促素(MSH-α)。其中甲型轉化生長因子結構類似甲型表皮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alpha, EGF-α),可與後者在表皮的受體結合而導致角質異常增生。   
     
  匐行性迴紋狀紅斑   
  匐行性迴紋狀紅斑(Erythema gyratum repens, EGR),是一種全身性、多環狀、蛇狀匍匐、年輪狀、漩渦狀的紅斑,在病灶邊緣會脫皮,可以一天1公分的速度快速擴張。被診斷平均年齡為63歲。最早被發現,是一位女性出現此皮膚症狀,果然九個月後被診斷有乳癌(腺癌)。此症狀通常在腫瘤切除後數週後,會自然消退。   
  患者有8成會被診斷有癌症,當中3成是肺癌,其次為食道癌、乳癌,還有其他癌症。8成患者是在被診斷有癌症之前,先被診斷有匐行性迴紋狀紅斑,兩者時間差了4至9個月。   
  匐行性迴紋狀紅斑的原因,可能是免疫系統過度發炎,針對腫瘤抗原的抗體也攻擊了皮膚抗原,也就是自體免疫攻擊,在皮膚可發現免疫複合體、補體C3的沉積。且當免疫系統受到抑制時,此類皮膚病灶也會自然消退。   
  還有哪些皮膚症狀的原因,可能與癌症造成的身體變化有關?下一頁看看醫師的更多詳盡說明   
     
  勒賽爾-崔雷特氏病徵   
  脂漏性角化(Seborrheic keratoses),又稱老人斑,是在銀髮族群十分常見的良性皮膚病灶,呈現為丘疹、疣狀突起般、邊界明顯的色素性病灶,咖啡色、黑色、或棕褐色為主,最常見於胸部、背部,其次是四肢、臉部、腹部、脖子、腋下。   
  但若這些病灶的數目與面積突然增加,有時伴隨搔癢、發炎,就有可能是勒賽爾-崔雷特氏病徵(Leser-Trélat sign),最有關係的癌症是腺癌,佔了5成,3成是腸胃道癌症,最常見是胃癌,其次是大腸直腸癌,2成伴隨淋巴增生異常,也與多種癌症有關。   
  《刺胳針》(Lancet)來自德國埃森大學門診中心的案例報告,描述了71歲女性,身形肥胖且全身出現超過500處脂漏性角化板塊,這是在她被診斷罹患乳癌前數週快速出現的。針對這種爆發性的脂漏性角化,預防與治療潛在的癌症是最重要的。   
  腫瘤細胞可能分泌類似表皮生長因子的細胞激素,刺激角質細胞的生長。此類患者甲型表皮生長因子、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濃度也是高的。   
     
  臉潮紅   
  臉潮紅(Facial ushing),是相當常見且多數是良性的皮膚症狀,也可能由酒糟、更年期、過敏、藥物及其他因素導致,也包括癌症,如神經內分泌瘤、腎細胞癌、甲狀腺髓質癌、支氣管癌等。   
  神經內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s, NETs),起源於小腸、直腸、氣管、肺部等處的腸嗜鉻細胞(Enterochroman cell),會過度地分泌具血管活性的物質與荷爾蒙,包括血清素、物質P、前列腺素,引起臉潮紅、腹瀉、腹痛、瓣膜性心臟病等典型症狀,又稱為類癌症候群(Carcinoid syndrome)。也有非典型症狀,如臉潮紅過久、頭痛、心悸、氣管收縮等,牽涉到血清素前驅物5- 羥色胺酸(5-Hydroxytryptophan,5-HTP),以及組織胺。   
     
  皮膚症狀就是癌症本身    
  佩吉特氏病(Paget's disease)與乳癌   
  乳房佩吉特氏病指的是,在乳頭與乳暈出現搔癢的、溼疹樣的紅斑,伴隨乳頭皮膚的剝落或鱗屑,可能有乳頭內陷、刺痛、燒灼感、或疼痛。病情惡化時,出現破皮、潰瘍、結痂、分泌物。乳頭皮膚切片化驗可見到佩吉特氏細胞,是惡性的、表皮內腺瘤。    
  乳癌患者有1%∼4%出現此皮膚病灶,而大多數的乳房佩吉特氏病患者,則都是乳癌患者。若病灶是雙側性的、侷限在乳暈而不包括乳頭,比較可能是一般性的溼疹。   
  內臟的癌症會影響皮膚、轉移到皮膚上!下一頁看看哪些狀況要注意癌症警訊   
     
  皮下硬塊與腮腺癌   
  報載一名36歲女性在半年前,發現左腮下方有一顆小硬塊,以為是皮下的痘痘,擦藥膏一陣子仍未消退,因為太忙就忽略了。後來該硬塊變大、變痛,求診才發現是下頷腺的腮腺癌!   
  這是一種相對罕見、容易復發、化療無效的惡性腫瘤,經手術切除、配合光子刀放射線療法,才控制住。她為什麼這麼倒霉呢?根據新聞描述,這位女性患者本身從事網路銷售,日夜顛倒,等於是晚上對著螢幕工作,白天睡覺。   
  答案可能在褪黑激素。近年研究發現:褪黑激素長期過少和癌症產生有關,夜間大量分泌的褪黑激素會被3C藍光強烈壓抑。我推測,這不幸的案例可能揭開了:電子商務「光明」時代的「陰暗」面。   
     
  癌症的皮膚轉移   
  皮膚突然出現突起的、纖維化增厚的結節,可能有潰瘍、或過度角化,或是發炎性的,從粉紅色、到紅色,或流血,可以是牢固的、或變硬,需要考慮是癌症的皮膚轉移。原發的腫瘤可透過淋巴、血流、腹腔或其他組織的接觸,而產生皮膚轉移病灶。   
  在皮膚出現轉移性的腫瘤時,最常來自肺癌、腎臟癌、卵巢癌。然而因性別而有所不同,在女性,皮膚的轉移性腫瘤最常來自乳癌(69%)、大腸癌(9%)、黑色素瘤(5%)、肺癌(4%)、卵巢癌(4%),在男性則為肺癌(24%)、大腸癌(19%)、黑色素瘤(13%)、口腔鱗狀細胞癌(12%)。大多數出現在腹壁、前胸、與頭頸部。   
  原發癌症發生皮膚轉移,可能已屬末期癌症,多半預後不佳。   
     
  本文摘自《皮膚營養學全書》/張立人(台大醫學院兼任講師暨主治醫師)/商周出版   
     
     

  低劑量斷層明年納第5癌篩檢

    
 
  低劑量斷層明年納第5癌篩檢  
  2021-12-28 01:16 聯合報 / 記者林琮恩、蔡怡真/台北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明年將成為第五癌篩檢。衛福部長陳時中指出,針對具有肺癌危險因子的重度吸菸者及具有家族史的兩大族群,衛福部已編列三千萬預算,預計明年將肺癌LDCT篩檢納入癌症篩檢。肺癌其他危險因子,例如空汙地區的住民,則先以研究型計畫進行LDCT篩檢,地點遍布雲林、彰化、高雄等空汙嚴重縣市。   
     
  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指出,透過LDCT篩檢,改變國內肺癌病患被確診期別的分布曲線,也就是肺癌早期患者從現今的二成五增加一倍;晚期患者從現今五成,減少一半以上。早期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達八成以上,因此針對高危險族群進行LDCT篩檢,僅須三至五年就能達到肺癌死亡率降低的目標。   
     
  楊泮池認為,肺癌高風險族群如重度菸癮者、家族史每兩年做一次LDCT,與肝癌篩檢花費相當,B、C肝帶原者一年抽血兩次及一次腹部超音波,兩年累積花費,與一次LDCT相差不遠,也等於一顆標靶藥物費用,投資相當划算。   
     
  目前政府補助四大癌症篩檢包括,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有新國病之稱的肺癌也即將納入。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LDCT可找出小至零點三公分的腫瘤或結節,透過早期篩檢,定能提高肺癌存活率及治療效果。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LDCT篩檢「非終生一次即可」,每隔一至二年須再次篩檢,對篩檢後的「偽陽性」問題,也需詳細配套,建議加強民眾衛教、成立諮詢單位。陳時中亦指出,實施大規模篩檢,須考慮偽陽性受試者之配套措施,以及確診者的後續追蹤,將道德、心理危害減到最低,衛福部正密切研議。   
     

  晚期肝癌不放棄!醫籲:標靶 + 免疫藥物接力治療,為續命拚生機

    
 
  晚期肝癌不放棄!醫籲:標靶 + 免疫藥物接力治療,為續命拚生機  
  Cancer 日期:2021 年 12 月 14 日 作者:癌症希望基金會
原載:Cancer
 
     
  肝臟是一個無聲的器官,因此肝癌被發現的時候常常都已經是晚期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展,晚期肝癌治療有非常多種選擇,積極治療是對抗肝癌的不二法門!   
     
  肝癌如何分期    
     
  肝癌的分期主要是根據「BCLC 巴塞隆納分期標準」依據肝臟腫瘤的數目、大小、是否侵犯肝內重要血管、是否遠端轉移及病人的體能狀況等臨床指標將肝癌分成五期:0 期(極早期)、A 期(早期)、B 期(中期)、C 期(晚期)、D 期(末期)。    
     
  晚期肝癌常見症狀    
     
  若出現腸胃不適、疲憊、體重下降或腹水等症狀時,常常代表已進入肝衰竭階段,是現今肝癌治療最困難的地方。病人的存活時間,以及醫師可以選擇的抗癌治療種類,都受到病人肝功能好壞的影響。   
     
  晚期肝癌藥物治療新趨勢    
     
  在過去十幾年的期間經過了許多臨床試驗,讓晚期肝癌藥物多了很多的選擇,對病人是一大福音。   
     
  當肝癌的局部治療無法妥善控制病情時,改用「口服標靶藥物」為目前晚期肝癌治療的第一線治療選擇之一。如果腫瘤惡化,再透過第二線藥物接續治療,可有效延長肝癌病人的存活期。標靶治療的一般原理是鎖定癌細胞上特定的分子異常,或是抑制腫瘤引發的異常血管新生,達到抑制癌細胞增生和蔓延的效果。   
     
  第一線治療    
     
  目前,常用的肝癌第一線治療口服藥物選擇為 sorafenib (蕾莎瓦,Nexavar) 及 lenvatinib (樂衛瑪,Lenvima) 標靶藥物,都已有健保給付,適用於肝功能及體能佳的晚期肝癌病人。   
     
  另外,透過「免疫藥物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也是目前治療轉移或無法切除之晚期肝癌的第一線標準治療選擇,但是目前尚無健保給付,需自費使用。   
     
  第二線治療    
     
  第一線標靶治療失敗後的第二線藥物如 regorafenib (癌瑞格,Stivarga),ramucirumab (欣銳擇,Cyramza) 等目前已開放有條件的健保給付。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僅使用第一線治療的肝癌存活期大約為 8~14 個月左右,但若接續第二線標靶藥物治療者,將有機會進一步延長存活時間。透過一、二線藥物接力治療可以大幅延長晚期肝癌的生活品質與存活。   
     
  晚期肝癌的標靶、免疫藥物治療副作用    
     
  標靶治療的常見副作用為高血壓、腹瀉、皮膚疹、手足症候群等。其中,「手足症候群」對病友的生活品質影響最大,常見的症狀是手腳會麻刺感及嚴重發紅、脫皮,除了用藥期間預防性塗抹保護皮膚的乳液、軟膏外,也應紀錄副作用嚴重程度、規律返診,必要時可尋求皮膚科醫師給予專業建議及治療。   
     
  免疫藥物治療引起副作用的原因是因為活化了身體的免疫系統而造成肝炎、肺炎、及其他器官功能的異常等。不過,免疫治療副作用常在治療一段時間後才會發生,時間短至兩三個月、長至一年以上。雖然單獨使用免疫藥物治療發生嚴重副作用的機率很低(大約在 10% 以下),但建議病人還是要定期追蹤、以免造成嚴重症狀而不自知。   
     
  文 / 臺大癌醫中心分院 腫瘤內科部 許駿主任(整理 / 吳宇祥)、圖 / 巫郡俊   
     
     

  慢性疼痛也能從物理治療解決!什麼情況該看復健科?什麼該看物理治療?

    
 
  慢性疼痛也能從物理治療解決!什麼情況該看復健科?什麼該看物理治療?  
  Heho健康 日期:2021-12-13 作者:王芊淩
原載:HEHO health & hope
 
     
  疫情改變民眾的生活習慣,其中最明顯改變之一就是減少在外活動的頻率,根據台灣趨勢研究顯示,疫情期間超過六成民眾改為在家運動,但也因為運動強度不一、姿勢不良造成疼痛增加,只是面對身體疼痛問題到底什麼時候去醫院?什麼時候該去看物理治療呢?   
     
  「物理治療」跟「復健科差」在哪裡?   
     
  物理治療這幾年蓬勃發展,只是不少民眾有疑問到底什麼樣的情況是該去找物理治療師?而不是醫師?生生優動物理治療所顏筱凡院長解釋:「不同的年齡層都可以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幫忙,比較明確有損傷、疼痛都是適合,差別在於一般復健科醫師、骨科醫師是評估問題,而物理治療師能做的就是治療,不管是用徒手治療、運動治療、功能訓練等。」   
     
  由於復健科醫師偏向診斷病因、組織癒合、手術修復,物理治療則是重建功能、預防再受傷,兩者確實有些不同!生生優動物理治療所林訓正總院長提到:「一般診所醫師有時候患者太多,沒辦法好好看,但在物理治療期間就是會經過完整長時間的評估,根據不同的問題進行適量的訓練。」   
     
  物理治療較多為自費!也能解決慢性疼痛問題   
     
  目前物理治療診所多數都是「自費」居多,一個小時可能落在兩千元上下不等,當然也有部分醫院、診所內也有附設的物理治療,但因為在健保的體制下、時間有限,比較沒辦法做徒手治療,在診所、醫院比較多是利用儀器做輔助性的治療,短波、電療等。   
     
  其實針對物理治療運用的範圍想像的還要大,顏筱凡提到:「像是亞健康族群也很適用,女性常遇到骨盆前傾的問題,就可以利用物理治療找出用力的方式、緊繃的地方,解決身體的困擾。」   
     
  尤其一般民眾的身體機能、反應神經比運動員要差,更應當心活動異常所導致的傷害。林訓正也提到:「運動頻率不足、久坐不動、姿勢不良或動作錯誤均會誘發身體組織僵硬或傷害,若狀況反覆發生將造成肌肉筋膜或關節損傷,即會演變為慢性疼痛。」   
     
  找出問題核心避免錯誤動作反覆發生   
     
  藉由物理治療師早期介入可以有助減輕疼痛,恢復關節活動為目的,增生療法搭配徒手治療則可以正確活動關節、加速恢復。但並不是治療好就沒事,更要藉著運動治療引導個人化功能性動作訓練,後續才能避免反覆錯誤動作、習慣而再次受傷。   
     
  增生療法對於慢性疼痛治療效果高達八成,針對肩頸、膝蓋等關節部位則更為顯著!在為期半年至一年的追蹤中,除臨床指標及關節功能進步,有七成的患者沒有再發生關節退化情形。後續物理治療師則會評估儀態、骨骼排列、動作模式等,找出造成組織不當受力的原因,並利用徒手治療及運動治療等方式緩解疼痛及回復功能。   
     
  如今醫學進展下,面對疼痛問題民眾也有更多選擇,生生優動診所院長鐘英華表示:「患者也須負起照顧自己健康的責任,那麼多數疼痛問題可以在早期就醫,就能避免惡化甚至逆轉。」   
     
  文、圖/王芊淩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