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精準治療出現重大發展,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日前核准免疫療法pembrolizumab,適應症廣及15種癌症,只要腫瘤基因篩檢出「MSI-H」(DNA結構高度不穩定) ,使用此藥後,疾病控制率高達九成,病情不會持續惡化。
癌症的複雜性也反映在治療方式上,楊志新拿出一張肺癌治療流程,上面密密麻麻的圓圈和箭頭畫出在哪個條件下該如何選擇藥、開刀,而當另一個條件出現,例如檢驗出某種特殊突變,就要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他妙喻:「以往的治療,就只有化學治療單線,現在要做各種分子檢驗,決定治療的方向,產生抗藥性後,又要再檢查,再次規劃治療,像一張地下鐵地圖一樣複雜。」而因為醫療變化快速,「每過兩三個月,這張『地圖』就要再畫一遍,」楊志新說。
50多歲陳先生是親友同事眼中的好好先生,很少動怒,但最近幾個月宛如變了一個人,動不動就罵人,甚至口飆三字經。日前因頭痛而就醫,影像檢查發現,大腦竟有腫瘤,原來是肺癌轉移至腦部。
大腸癌症狀及嚴重度,與癌細胞發生位置有關,左右大不同。台大醫師梁金銅表示,癌細胞侵犯至左邊大腸(乙狀結腸、直腸),症狀嚴重,不易治療,這是豬哥亮罹患直腸癌,後期快速惡化的主因。
綜藝天王豬哥亮因大腸癌延誤治療病逝,近期多位醫師均強調癌患務必及時接受正規療法,醫勞盟臉書今轉載一位崇尚自然療法的許姓開業醫師,在個人臉書批豬哥亮做了最壞示範,強調是西醫的恐怖手術和化療加速他死亡;此貼文引起北榮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吳元宏不滿,怒嗆許姓醫師害癌患家破人亡,甚至有直腸癌患者因相信許而延誤治療,生前癌細胞從肛門爆出體外,發出惡臭最後仍不治。
免疫療法 有效控制癌症不惡化 | ||
2017-05-26 14:01:17〔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原載:元氣網 |
||
癌症精準治療出現重大發展,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日前核准免疫療法pembrolizumab,適應症廣及15種癌症,只要腫瘤基因篩檢出「MSI-H」(DNA結構高度不穩定) ,使用此藥後,疾病控制率高達九成,病情不會持續惡化。 | ||
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說,這項結果是癌症治療史上的重大突破,相較於傳統標靶治療,更往前邁開一大步,不同癌別的患者在接受腫瘤基因篩檢後,只要發現「MSI-H」,也就是該項基因缺陷,就可使用免疫療法。 | ||
趙毅說,研究發現,「MSI-H」陽性反應的大腸癌患者用藥之後,四成腫瘤縮小、五成病情穩定,換句話說,反應率達九成之多。 | ||
至於肝癌、胃癌、頭頸癌、子宮頸內膜癌等其他14種癌症,只要「MSI-H」為陽性,免疫療法的反應率更高,超過九成,五成三腫瘤明顯縮小,疾病獲得控制。 | ||
趙毅解釋,如果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長得太像,自體免疫系統就分不清敵我,無法攻擊敵人,而「MSI-H」基因缺損的癌友體內,腫瘤細胞明顯不同於正常細胞,因此非常適合免疫療法,且療效顯著。 | ||
儘管這項研究成果驚人,但受惠的癌友卻有限,台北榮總累積多年研究發現,台灣大腸癌患者中僅7%「MSI-H」基因缺損,肝癌更低,只有5%。 | ||
相較之下,胃癌及頭頸癌患者則似乎較幸運,「MSI-H」陽性反應率分別為11%、37%。 | ||
趙毅強調,美國在制定此項免疫療法適應症時,態度保守,必須為癌症第四期、且標準治療失敗,始能使用新式免疫療法。他強烈建議國內癌友,務必先接受國內標準療法,若不幸失敗,再考慮此療法。 | ||
楊志新:癌不是單一疾病 確實診斷再治療 | ||||||||
作者:陳俊辰 原載:康健雜誌 |
||||||||
癌症治療每兩三個月就更新一次,變化非常快速,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楊志新指出身處當今癌症精準醫療浪潮中的4大必備觀念。 | ||||||||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楊志新在2017年《康健雜誌》的《癌症趨勢論壇》表示,精準醫療目前當紅,「精準醫療講的是:每個人需要的治療是不太一樣的,」楊志新一語道破核心。他向病友提示現今癌症治療的4個重要觀念: | ||||||||
1.每種癌其實都不是單一疾病 | ||||||||
每一個癌症病人病況、基因突變都差異很大,「癌其實不能當作單一疾病來看待,」楊志新指出,同樣的乳癌、肺癌,「都可以根據基因和臨床症狀再細分成好多類,每一類適用的藥、治療都不同。」以國人常見的肺腺癌為例,同樣的肺癌,有EGFR突變的病人用的標靶藥物就和ALK基因突變的病人完全不同,肺癌已知的關鍵基因突變已有七八種,因此千萬不要用猜的,一定要有確實的分子診斷再開始治療,才能達到好的治療效果。 | ||||||||
2. 沒有完美的標靶藥 | ||||||||
如果有種能精準針對基因缺陷的標靶藥是完美的,通常所對應的癌症要符合3個條件: | ||||||||
|
||||||||
楊志新以可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標靶藥Imatinib為例,追蹤使用Imatinib的病人十多年後,發現病人死亡率跟自然死亡率差不多。楊志新比喻,「這就相當於標靶藥把癌症變成了如同高血壓般的慢性病,只要好好吃藥,病情大多都能控制很好,病人存活期跟正常人差不遠。」但是很可惜的,絕大多數其他癌症並不完全符合這些條件,也因此標靶藥物使用在肺癌、乳癌等多種癌症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產生抗藥性,必須不停換藥,或回過頭重做化療。 | ||||||||
3. 癌症治療進展快,治療原則不停更新 | ||||||||
癌症的複雜性也反映在治療方式上,楊志新拿出一張肺癌治療流程,上面密密麻麻的圓圈和箭頭畫出在哪個條件下該如何選擇藥、開刀,而當另一個條件出現,例如檢驗出某種特殊突變,就要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他妙喻:「以往的治療,就只有化學治療單線,現在要做各種分子檢驗,決定治療的方向,產生抗藥性後,又要再檢查,再次規劃治療,像一張地下鐵地圖一樣複雜。」而因為醫療變化快速,「每過兩三個月,這張『地圖』就要再畫一遍,」楊志新說。 | ||||||||
4. 學會做聰明病人 | ||||||||
在這樣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讓自己能獲得最好的治療?楊志新指出,可以朝2方向進行,第一是挑選有通過國民健康署癌症醫療品質評核的醫院或醫學中心,可以確保接受到一定水準的治療,而且這些醫院的治療基本上是大同小異的的,而且台灣只有一種健保,因此得到的藥物應是相同的。大型醫學中心有較多的試驗性的治療,很多最新的治療必須經過臨床試驗途徑才能取得,如果對未上市的新藥不排斥,不妨聽一下醫師有無最新療法的建議。 | ||||||||
第二,做好功課。楊志新建議,如果對治療有疑惑,例如該不該自費使用新藥,可收集資料、或到其他醫院尋求第二意見。網路上也有很多訊息,例如癌症希望基金會等;如果讀英文沒有困難,可到美國國家整合性癌症資訊網(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網頁查詢,那裏有美國目前所有被認可的療法,或許能提供你方向。 | ||||||||
目前癌症醫學治療,「美國、歐洲、日本可以做的,台灣也可以做,」主持過多個跨國大型新藥臨床研究的楊志新很有信心。不過,他也直言,即使科技這麼進步的美國也還有很多做不到的事,癌症治療的確是日新月異,但是只要癌症病人無法治癒,研究仍要加快腳步,不斷追求另一階段的突破。 | ||||||||
好好先生變大怒神 原來他肺癌轉移腦部 | ||
2017-05-24 10:37〔聯合報/記者李樹人/即時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
||
50多歲陳先生是親友同事眼中的好好先生,很少動怒,但最近幾個月宛如變了一個人,動不動就罵人,甚至口飆三字經。日前因頭痛而就醫,影像檢查發現,大腦竟有腫瘤,原來是肺癌轉移至腦部。 | ||
癌症時鐘指針速度加快,每5分6秒就有1人罹癌,肺癌連續4年穩居罹癌死亡人數之冠。如何延長肺癌病患存活期,值得關注。台北榮總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表示,超過5成肺癌患者於確診時已經轉移至骨頭、肝臟、腦部,增加治療難度。 | ||
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症狀為頭痛、反應遲鈍、半側無力,經過檢查才發現肺癌已經轉移至腦部,而腫瘤位置就在控制肢體行動的部位,除了引發腦水腫,還會出現類似腦中風的症狀。 | ||
事實上,肺癌如能早期診斷、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9成,但早期肺癌症狀不明顯,約6至7成患者因咳不停或胸痛等症狀而就醫,發現時多已晚期,如果不接受治療,從確診到死亡,往往不到1年,5年存活率不到1成。 | ||
晚期肺癌的治療選擇,以化療、免疫療法和標靶治療為主。「晚期肺癌邁入精準醫療時代」陳育民說,患者在用藥前,接受基因檢測,就可知適用哪一種類標靶藥物,精準地給予治療。臨床觀察,約5成晚期肺癌具有EGFR基因突變,適合使用此類標靶藥物。 | ||
然而,第一線EGFR標靶藥物無惡化存活期大約是10-13個月,且部分標靶藥物伴隨治療可能出現嚴重皮疹、腹瀉等副作用。換句話說,使用第一線標靶藥物約10-13個月後會產生抗藥性,癌細胞產生「T790M」的突變,是導致抗藥性產生的主要原因。 | ||
目前已能透過基因檢測找到「T790M」基因突變,至於抗藥性問題,去年底出現第三代TKI標靶藥物可接力治療。根據跨國大型研究顯示,接力使用第三代TKI標靶藥物後,無惡化存活期約10個月,客觀緩解率更高達7成,對於腦轉移的病人,也能保有好的療效,同時極少產生嚴重腹瀉等副作用。 | ||
整體而言,此新藥不僅在療效方面能有效延長無惡化存活期,相對副作用較小。如何運用第三代TKI標靶治療,延長肺癌晚期病患存活期,並協助提升生活品質,已成為醫界矚目的議題。 | ||
驚!大腸癌來襲 左邊比右邊來的凶險凶險 | ||
2017年5月22日 14:01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
||
大腸癌症狀及嚴重度,與癌細胞發生位置有關,左右大不同。台大醫師梁金銅表示,癌細胞侵犯至左邊大腸(乙狀結腸、直腸),症狀嚴重,不易治療,這是豬哥亮罹患直腸癌,後期快速惡化的主因。 | ||
台大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梁金銅表示,大腸癌可區分為大腸癌、直腸癌,以位置區分,一左一右,如果右側大腸(如升結腸)罹癌,容易慢性貧血、體力變差、體重減輕。若癌細胞侵犯至左邊大腸,例如乙狀結腸、直腸等,初期症狀為腹痛、血便、大便習慣改變。 | ||
梁金銅說,大腸長約150公分,位於腹腔,位於骨盆腔的直腸僅有15公分,兩者長度差了10倍,直腸罹癌風險卻高於大腸癌。臨床統計,在大腸直腸癌患者中,三分之一屬於直腸癌,直腸上端25公分的乙狀結腸,又占三分之一。 | ||
換句話說,約有三分之二大腸癌患者,腫瘤是長在左邊,其中一半為直腸癌,由於直腸主要功能為儲藏及排泄糞便,長期飽受毒物刺激,罹癌風險較高,處理棘手。 | ||
民國103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大腸癌九度蟬聯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103年共有1萬5764人確診,為所有發生癌症人數的15%。大腸癌可透過篩檢發現癌前病變。 | ||
在治療上,大腸癌第一期以內科黏膜刮除術,或外科手術為主。第二期及第三期除了外科手術,還會搭配輔助化療。第四期需視患者狀況及腫瘤大小決定是否切除,或選擇標靶治療及化療。 | ||
非正規療法能治癌?直腸癌患癌細胞爆肛奪命 | ||
2017年05月22日22:15 〔蘋果即時/生活中心報導〕 原載:蘋果即時 |
||
綜藝天王豬哥亮因大腸癌延誤治療病逝,近期多位醫師均強調癌患務必及時接受正規療法,醫勞盟臉書今轉載一位崇尚自然療法的許姓開業醫師,在個人臉書批豬哥亮做了最壞示範,強調是西醫的恐怖手術和化療加速他死亡;此貼文引起北榮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吳元宏不滿,怒嗆許姓醫師害癌患家破人亡,甚至有直腸癌患者因相信許而延誤治療,生前癌細胞從肛門爆出體外,發出惡臭最後仍不治。 | ||
許姓醫師在個人臉書表示,自己在2002年確診直腸癌三期,接受醫院的放化療,及他獨創的雞尾酒整合療法(氣功、抗氧化水、科學中藥等),兩個月後腫瘤消失,未再動手術、化療,醫師原推估他只能活3年,結果他活了14年,他因此寫了5本癌症書籍,主張癌症根本不會死人,是死在無知的逃避加上恐怖的西醫治療,「我看過太多豬哥亮們,不該死的死一大堆!」他還強調:「信我者,希望無窮。」 | ||
吳元宏表示,2012年9月他收治一名在許姓開業醫師診治過的直腸癌復發患者,到該院進行安寧緩和放療,患者表示2009年診斷出直腸癌後,到和信、北榮、林口長庚醫院求診,醫師都建議手術治療,接著他又到許姓醫師的診所諮詢,許主張不要開刀,建議病人做氣功、買電解水等另類治療,他花上百萬元買產品治療無效,癌症仍復發。 | ||
吳說,該名患者到院時,癌細胞已從肛門爆出體外,直徑長達20公分,因正常坐姿會壓迫癌細胞,只能在輪椅上放墊子勉強坐下,且醫師不必到診間就能聞到其癌細胞發出的惡臭,放療雖讓他的癌細胞縮小,但因癌細胞已遠端轉移,最後仍病逝。 | ||
吳表示,直腸癌病人約1~4成在接受過合併化學放射治療後,有機會像許姓醫師一樣,不用手術就能長期控制,許自己賭對了,並不代表他可以帶著其他的病人一起賭,害得病人花很多錢卻換來家破人亡的代價,如果他收治的癌患家屬對許提告,他願出庭作證。 | ||
許姓醫師回應,他診治的患者有2萬人,不清楚吳所指的是哪位癌患,且他從未要求病人拒絕正規療法,都是讓病人選擇,至於電解水等,是他自己喝過也成立公司,當然會介紹給病人,但從未公開推銷過。 | ||
因許在臉書上載明其診所的聯絡電話,還提到國內的癌患超過50萬人,希望他們來我診所當面詳談;這段內容遭質疑有廣告之嫌,衛福部醫事司科長呂念慈回應,許姓醫師的狀況該部有掌握,過去要求衛生局處理都沒下文,依法醫師不得在臉書打廣告,許在臉書的陳述已有觸法嫌疑,最重可罰25萬元,如違規3次以上可勒令停業。 |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