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罹肺癌高空彈跳活得精彩!第一代標靶藥緩解不適

2017.05.04

有長期咳嗽不癒的情況,別再誤為感冒,小心肺癌上身。根據衛福部公布103年發生人數較高的前十大癌症,肺癌僅次於大腸癌排名第二,目前治療肺癌的第一代標靶藥物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讓患者勇敢正面迎戰肺癌。

癌症時鐘快轉12秒!大腸癌蟬聯9年癌症之首

2017.05.04

癌症時鐘又快轉12秒!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今天公布2014年癌症登記報告,癌症新發人數為10萬3174人,平均每5分06秒就有1人罹癌,較前一年增快12秒,增加4004人。依據發生人數,大腸癌連續9年蟬聯冠軍,其次是肺癌、乳癌與肝癌,人數皆破萬。而國健署也宣布,往年都是公布前二年的癌症登記報告,今年要拚年底就提前公布2015年的癌症登記報告。

聞出腸癌警訊! 屁味不對快就醫

2017.04.18

大腸直腸癌連續多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藝人豬哥亮也因大腸癌惡化治療中,最近有醫師指出,從屁的味道中,可以提早嗅出大腸癌的警訊,怎麼分辨?一起來了解。

沒病死可能被藥費嚇死 免疫療法治肺癌兩年729萬

2017.04.17

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教授蔡俊明指出,癌症免疫療法改變傳統癌症治療的觀念,有效延長整體存活期,國內已通過晚期黑色素癌及晚期肺癌等適應症,多項癌症臨床實驗正在進行中。

癌友別再當「忍」者了 醫師:癌症疼痛可控制

2017.04.13

「痛死了!」對許多癌症病人來說,不只是一個口頭禪,而是極其殘酷的親身經歷。以疼痛評估量表區別,從0到10分,很多病人指「癌症疼痛比生小孩還痛,10分仍不足以形容!」不定時可能發作或時刻存在的疼痛感,患者往往難以招架、生不如死。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罹肺癌高空彈跳活得精彩!第一代標靶藥緩解不適

 
  罹肺癌高空彈跳活得精彩!第一代標靶藥緩解不適  
  2017年5月4日 14:57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原載:華人健康網
 
 
  有長期咳嗽不癒的情況,別再誤為感冒,小心肺癌上身。根據衛福部公布103年發生人數較高的前十大癌症,肺癌僅次於大腸癌排名第二,目前治療肺癌的第一代標靶藥物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讓患者勇敢正面迎戰肺癌。  
 
  肺癌部落客分享抗癌 4大秘訣  
  1名38歲的肺癌部落客星希亞,5年前因出現咳嗽症狀,被當成感冒、鼻竇炎、肺炎、支氣管炎來治療,直到半年後才被確診為肺腺癌四期。雖然後來癌細胞轉移到腦部後,目前仍持續與癌共處,微笑面對肺癌、活出人生的光彩。

星希亞罹病當時,病情惡化速度相當快,肺積水、腳水腫、咳不停、吃嗎啡止痛,最後趁意識清晰時,她邊哭邊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幸好治療與活下去的意志力加乘發揮效果,兩年前癌細胞轉移到腦部後,目前仍持續與癌共處。

雖然歷經化療帶來的痛苦副作用,包括胃痛、嘔吐等,但是,她卻樂觀微笑、正向面對、抗癌分享、積極治療,這也是星希亞成為長期肺癌戰友的4大秘訣。
 
 
  肺癌患者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 改善生活品質  
  還有1名95歲的陳爺爺,去年6月跌倒後一直感到背痛送急診檢查,意外發現肋膜積水,轉胸腔內科後發現有7公分大的腫瘤,合併肋膜轉移,診斷為肺腺癌第四期。患者出現喘、咳症狀嚴重到無法下床,甚至腫瘤大到壓迫靜脈,整隻左手腫到無法活動,病情一度被認為不樂觀無法撐過半年。

經過送醫檢查之後,義大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魏裕峰醫師發現陳爺爺具有EGFR基因變異,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於是建議陳爺爺使用第一代TKI標靶藥物後,患者的腫瘤在半年內由7公分縮小至1.5公分,且手部腫脹也獲得改善。治療過程中,沒有明顯副作用,適應良好。

魏裕峰醫師表示,以往研究顯示,第一代TKI標靶藥物能較專一的抑制突變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而較不影響未突變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因此第一代標靶藥物普遍而言,副作用相對較小。經過第一代TKI標靶藥物治療後,有4成以上肺癌患者的症狀,例如胸悶、呼吸困難及食慾不振等生活品質指標,在兩週內皆獲得改善。
 
 
  「微笑肺活,讓愛飛揚」徵文活動起跑  
  為了讓更多肺癌前輩分享自己積極治療與癌共處經驗,以鼓勵罹癌的學弟學妹們能正面迎戰疾病帶來的衝擊,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品質。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林葳媫表示,特別舉辦「微笑肺活,讓愛飛揚」的徵文活動,邀請肺癌病友、家屬及照護者,透過200字文字及1分鐘語音檔,分享對抗肺癌時,如何化解低潮積極治療,創造出有品質的生活,鼓舞更多的癌友,微笑面對肺癌、活出人生的光彩。

星希亞也響應全癌連的徵件活動,並且擔任評審。她說:「相對於文字,聲音對於癌友的感染力會更強,更能將能量傳達給他們。人生只有一回,所以你有義務要盡最大努力,活得精彩。像我在罹癌後有心願清單,高空彈跳、考取潛水證照、穿白紗、爬萬里長城、玩飛行傘,46項心願清單已經超過4成達成率」。
 
 

  癌症時鐘快轉12秒!大腸癌蟬聯9年癌症之首

 
  癌症時鐘快轉12秒!大腸癌蟬聯9年癌症之首  
  2017-05-04 12:00〔自由電子報/記者林彥彤/台北報導〕
原載:自由電子報
 
 
  癌症時鐘又快轉12秒!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今天公布2014年癌症登記報告,癌症新發人數為10萬3174人,平均每5分06秒就有1人罹癌,較前一年增快12秒,增加4004人。依據發生人數,大腸癌連續9年蟬聯冠軍,其次是肺癌、乳癌與肝癌,人數皆破萬。而國健署也宣布,往年都是公布前二年的癌症登記報告,今年要拚年底就提前公布2015年的癌症登記報告。

男性癌症發生人數前三名分別是大腸癌、肝癌與肺癌;女性則是乳癌、大腸癌與肺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子宮頸癌、皮膚癌與胃癌的發生率大為下降。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今年癌症時鐘快了12秒主要原因是人口的老化以及癌症篩檢的推廣。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肝癌發生人數明顯下降,且下降趨勢已連續5年,但乳癌的發生人數卻增加,主要原因是肝炎納入健保的追蹤與治療,而女性則是因怕痛,願意篩檢人數不到4成,導致發生人數增加。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預防癌症唯一的方法是定期篩檢。以大腸癌來說,好發於50歲以上的成人,但若經篩檢發現有高達95%以上的人是屬於癌前病變及0到2期的早期癌症,若及時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7成以上。

同時,吳建遠也提到,不僅早篩檢,正確生活習慣也很重要。根據統計,男性整體發生率較女性多1.3倍,其中吸菸、飲酒與嚼檳榔息息相關的口腔癌與食道癌兩種癌症皆發生在男性居多。另外吸菸與菸害也是導致國人肺癌高居第二的主要原因,因為根據國外研究,有高達8成甚至9成肺癌起因為吸菸與二手菸,而過去我國吸菸率很高。

王英偉說,降低吸菸率需要一段時間,而近幾年包含提高菸稅以及修正《菸害防制法》等就是為了降低國人吸菸率,目前關於修正《菸害防制法》已公告2個月,行政院也要求要先和相關人士進行說明會。

吳建遠提醒,預防癌症,免費篩檢項目包含提供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接受1次抹片檢查、提供50到未滿75歲民眾做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提供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篩檢,以及45到69歲婦女、40到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X光乳房攝影。
 
 

  聞出腸癌警訊! 屁味不對快就醫

 
  聞出腸癌警訊! 屁味不對快就醫  
  2017/04/18 19:37 華視新聞 綜合報導/台北市
原載:華視新聞
   
 
  大腸直腸癌連續多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藝人豬哥亮也因大腸癌惡化治療中,最近有醫師指出,從屁的味道中,可以提早嗅出大腸癌的警訊,怎麼分辨?一起來了解。 醫師指出,如果你的屁味道像壞掉的雞蛋,代表體內的肉類蛋白質吃太多,如果屁帶有血腥味,可能是消化道腸道出血,但如果有嚴重的肉腐敗的臭味,就有可能罹患腸癌。 目前針對治療大腸癌,有新療法,用基因檢測知道,病患適合哪種標靶藥物,有名患者原本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經過化療加上標靶藥物,抓緊時間對抗癌細胞,醫師檢測RAS基因看有沒有突變。 雖然醫學科技進步,治療癌症更有效,但醫師叮嚀,平常多注意自己身體的警訊,從屁味嗅出異常,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沒病死可能被藥費嚇死 免疫療法治肺癌兩年729萬

 
  沒病死可能被藥費嚇死 免疫療法治肺癌兩年729萬  
  2017-04-17 12:06 聯合報 記者李樹人╱即時報導
原載:聯合報
 
   
肺癌被稱為惡癌之首,晚期肺癌患者只剩化療一途,五年存活期僅約4.3%,免疫療法則讓癌友重現生機,五年存活率達21.5%,衛福部核准免疫療法用於二線治療晚期肺癌,但費用驚人,如以體重75公斤計算,治療兩年需729萬元。

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教授蔡俊明指出,癌症免疫療法改變傳統癌症治療的觀念,有效延長整體存活期,國內已通過晚期黑色素癌及晚期肺癌等適應症,多項癌症臨床實驗正在進行中。

蔡俊明表示,免疫療法是以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統來殺死癌細胞,只要能夠透過藥物喚醒免疫細胞,就有機會抗癌,甚至達到痊癒,與化療、標靶藥物等外來抗癌方法截然不同。

蔡俊明進一步解釋,癌症免疫療法的機轉在於喚醒自身T細胞的「PD1免疫檢查點」,以自身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發動攻擊,臨床顯示,只要PDL1篩檢分數越高,反應效果就越好,如能分數超過75%,則有效反應率達45.4%。

蔡俊明指出,晚期肺癌患者如果接受化學治療,五年存活期僅4.3%。但同一個試驗中的患者如果換成癌症免疫療法,則五年存活率可達21.5%,幾乎是傳統療法的五倍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醫界對於肺癌腦轉移患者可說是束手無策,但免疫療法卻可以讓被喚醒的T細胞通過血腦屏障,直接狙殺癌細胞,增加患者存活期。

台灣病理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分子病理科主任周德盈指出,為了確定免疫療法的治療效果,患者在用藥之前,應接受免疫組織化學染色,作為醫師評估用藥的重要參考。

免疫療法可延緩晚期患者存活率,但費用高的嚇人,依體重計算,每25kg打1瓶藥劑,藥價單瓶七萬元,每三周打一次,打到復發為止,目前適應症建議持續施打兩年,如以75公斤計算,一年364萬,兩年則需729萬元。50公斤者兩年得花486萬。
 

免疫療法為癌症治療最新趨勢,但費用驚人,醫師建議,患者應先接受基因檢測,作為醫師評估用藥的重要參考。記者李樹人/攝影
 
 

  癌友別再當「忍」者了 醫師:癌症疼痛可控制

 
  癌友別再當「忍」者了 醫師:癌症疼痛可控制  
  2017年04月13日 上午08:30 常春月刊 409期(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
原載:蕃新聞
文章連結 華人健康網
 
 
  根據2016年衛福部公布的國人10大死因,癌症蟬聯34年榜首,癌症除了可能奪命外,無法忍受的疼痛,甚至可能讓人喪失求生意志。

52歲的李先生因肝癌擴散,癌症疼痛如影隨行,一開始是右腹部疼痛,之後胸口也痛,腫瘤壓迫的內臟悶脹疼痛,加上癌細胞轉移的骨頭、神經疼痛,痛不欲生,有一回,顧不得大男人的尊嚴,痛到大叫、在地上打滾,家人看了非常心疼,請求醫師協助。

「痛死了!」對許多癌症病人來說,不只是一個口頭禪,而是極其殘酷的親身經歷。以疼痛評估量表區別,從0到10分,很多病人指「癌症疼痛比生小孩還痛,10分仍不足以形容!」不定時可能發作或時刻存在的疼痛感,患者往往難以招架、生不如死。 【半數以上癌症病人遭受疼痛折磨】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腫瘤科主治醫師劉宗灝表示,稍微的疼痛就可讓人無法正常工作與享受生活,如常見的頭痛或牙齒疼痛;無法忍受的疼痛,甚至可能讓人喪失求生意志。人體的生命徵象(vital sign)有4項,分別是脈搏、體溫、呼吸和血壓,很多專家認為,「疼痛」應列為第5大生命徵象,即是提醒醫事人員跟病患良好疼痛控制的重要性。

2014年底,台南發生一起人倫悲劇。一名男子不忍癌末老母親遭受劇痛折磨而將其勒斃,這起慘案震驚社會,也反映出癌症疼痛的可怕與妥善控制的重要性。

劉宗灝表示,癌症所衍生的症狀及合併症,隨侵犯的部位及範圍有所不同,疼痛是常見的症狀之一。根據統計,55%的癌症病患有程度不等的疼痛,各種癌別依病程以及嚴重性都可能會發生,其中以頭頸部癌症患者的7成最高,若是末期病人,更有9成會遭受疼痛襲擊,有人甚至受不了疼痛而輕生。

事實上,醫學不斷進步,經由適當的治療,高達90%的癌症疼痛患者都可以獲得有效的控制,遺憾的是,仍有病人因為抗拒疼痛控制,例如擔心嗎啡類藥物會成癮、副作用等迷思,直至臨終前一刻仍被疼痛折磨。
 
 
 
  【癌症疼痛的3大原因】  
  劉宗灝表示,癌症病患疼痛的原因大致可歸納如下:
1. 癌細胞壓迫侵蝕或轉移造成的疼痛
體感性疼痛(somatic pain):
  癌細胞侵犯體表、肌肉或是骨骼受損所引發,患者會感覺到酸酸緊緊的,明確位置的痛感,怎麼動都不對勁。
內臟性疼痛(visceral pain):
  癌細胞壓迫臟器、阻塞器官造成的疼痛,表現的痛常為較不明確位置的悶痛絞痛。以轉移至肝臟的癌症來說,肝臟雖是沉默器官,但當癌細胞侵犯到肝臟表層的膜或是轉移至腹膜,都會感到疼痛難耐。
神經病變疼痛(neuropathic pain):
  腫瘤壓迫到神經組織造成的不適,表現的痛為刺痛、電擊痛、燒灼痛,神經疼痛會造成極大的不適,這種神經痛常常讓人忍不住失控大叫。
2. 治療過程造成的疼痛 雖然化學、放射線與手術治療會帶來不適,但屬於治療的必要手段之一,且若腫瘤獲得控制,腫瘤引起的疼痛可望大幅改善,癌症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多半隨著治療停止而緩解或完全消失。
化療:
  化療可能引發一些副作用,但隨著預防副作用藥物的進步,副作用的發生率已大幅降低。常見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血球低下、口腔炎等。
放療:
  副作用的性質和程度因人以及照射部位而異。有些人很少有副作用,也有人比較嚴重,舉例來說,頭頸部的放療,可能會造成口乾、口腔黏膜潰爛疼痛等副作用;若是下腹部的放療,則有可能出現腸胃道不適或排尿疼痛的副作用。
手術治療:
  可能會因為術後傷口發炎、日後傷口攣縮等問題產生不適。
3. 治療後的疼痛:
  癌症病患的心情、求生意志均可能影響其對疼痛的感受,即便在癌症治癒之後,身體已經沒有癌細胞,但是仍舊有疼痛的感受。歐洲地區的調查發現,有3成癌症術後患者還是會感到疼痛,國內調查則約54%患者在癌症治療之後持續感到程度不等的疼痛。

可能的因素包括術後傷口孿縮纖維化、感覺神經受損。舉例來說,有軟組織惡性肉瘤患者腳部已切掉,仍會感覺到腳很痛,產生類似「幻肢痛」;也有頭頸部癌患者已切除病灶,仍舊會感到程度不一的疼痛。然而大部分屬於此類癌症治癒後殘留的疼痛,都不至於過度嚴重,而且多可用藥物獲得良好的改善。 【3大類癌症疼痛】
 
 
  依據癌症疼痛的發作時間、頻率等,可分為以下三類:  
 
1. 急性疼痛:
  為急性因素所引起,如組織損傷或發炎,常見如開刀傷口或電療區域發炎、腫瘤切片等疼痛。一般而言,疼痛嚴重性不致難耐,而且在急性因素解除後即可緩解。
2. 慢性疼痛:
  指持續6個月以上的疼痛。例如腫瘤原發部位或轉移部位的疼痛,包括骨骼轉移、內臟轉移及其他影響部位所引起的疼痛等。該部位的腫瘤越不受控制,其疼痛程度可能越嚴重。
3. 突發性疼痛:
  超過一半以上的癌症病人會發生突發性癌症疼痛,特點是在發生的幾分鐘內,即達到強烈疼痛高峰,其原因往往是該疼痛部位的腫瘤沒有控制良好,持續變大的話,則越有可能受到突發性疼痛的襲擊。
 
 
  【4大類癌症止痛藥物】  
 
1. 非鴉片類止痛藥-乙醯胺酚)和NSAIDs(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
  此類藥物又稱非麻醉性或非鴉片類止痛劑,僅限於輕度疼痛,例如體感性疼痛、骨轉移疼痛等,對於內臟疼痛的緩解效果較弱。
2. 弱效鴉片類止痛藥:
  像是Codeine(可待因)、Tramadol等藥物,對於輕度的癌症疼痛有緩解之效。
3. 強效鴉片類止痛藥:
  屬於WHO癌症疼痛治療指引第三階段藥物,目前國內有4種藥物可選擇,包括Morphine(嗎啡)、Hydromorphone、Fentanyl、Oxycodone等。口服藥劑型最為常見,另也有針劑、貼片等劑型,方便患者使用。
4. 輔助型藥物:
  可視病人情況與上述用藥合併治療,使癌症疼痛控制更具效果。包括抗憂鬱劑、抗痙攣劑、皮質類固醇、雙磷酸鹽、RANK ligand抗體等藥物。
 
 
  【使用止痛藥3原則】  
  癌症疼痛的治療方式不少,除了藥物治療以外,還包括侵入性的神經阻斷法、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局部放射線治療等。以藥物治療而言,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準則,好的止痛藥使用有以下3點原則:  
 
1. 循序漸進:
  依照疼痛的種類與強度做劑量的調整。一般而言,良好的疼痛控制是痛起來不超過量表的3分、1天不痛超過3次,太多次或太強烈的疼痛代表未妥善控制。
2. 選擇病人最合適的劑型:
  一般以口服藥物最為常用,若是無法服藥或難以吸收的病患,有皮膚貼片或口頰溶片的特殊劑型可選擇。
3. 定時使用:
  必須按時服用,維持血液中穩定的藥物濃度,不可因不痛而自行停藥。若是有突發性的疼痛,可以額外搭配速效型藥物來隨時緩解。
 
 
  【妥善控制疼痛 提高生活品質】  
  劉宗灝表示,鴉片類止痛藥是運用最廣泛的癌症止痛藥,根據研究顯示,鴉片類藥物用於控制癌症疼痛,具有高度安全性且成癮的風險極低。雖然藥物都可能有副作用,包括便秘、噁心嘔吐、暈眩、倦怠、呼吸抑制等,但這些副作用都可以透過藥物或正確給藥方式來緩解,例如搭配使用止吐劑、軟便劑等,或是經由調整劑量使副作用發生率降到最低。

只要接受治療,多數病人可以不必痛、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無奈的是,還是有不少病人或家屬一聽到鴉片類藥物、嗎啡等字眼,甚至看到藥品包裝「管制藥品」等字樣,就避之惟恐不及,甚至藥物拿回家也不敢吃、不敢貼,使得癌症疼痛無法受到良好對治。

根據歐洲2014年的調查,仍有3成左右的癌症患者未獲良好的疼痛治療,國內的數據應該也不相上下,呼籲患者要打破迷思,疼痛即應向醫師反映,並且遵照醫囑放心用藥。除藥物之外,也可與主治醫師討論,搭配物理治療,例如按摩、穴道指壓、針灸、復健運動等,或是聽音樂放鬆心情等方式,多管齊下,把癌症疼痛不適的影響降到最低。
 
 
  【詳述疼痛狀況,方便醫師診斷】  
  「沒有任何一個癌症病人應該受到疼痛的折磨,每個病人都該得到良好的疼痛控制治療。」劉宗灝說,病人就診時可以依據以下6種情況,向醫師描述疼痛的狀況,以方便醫師診斷及用藥,使疼痛得到最佳的控制。包括疼痛部位、疼痛強度(可依據0~10分的數字量化)、疼痛持續時間與頻率、疼痛性質、誘發原因及緩和因素等。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