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大家注意!治療癌症易嘴破 亂用偏方恐命危

2017.07.23

口腔黏膜炎是常見的癌症治療副作用,很多癌友卻以為只是一般嘴破,自行塗抹西瓜霜、苜藥粉等偏方,恐使發炎更嚴重,甚至危及性命,醫師呼籲應學習正確口腔護理,按醫囑治療。

3款抗癌新藥副作用 意外讓病人白髮轉黑

2017.07.22

不少癌症病人都會因化療或服抗癌藥導致脫髮,然而有研究意外發現,服用3款抗癌新藥的病人頭髮由白變黑,不過專家強調,新癌藥對健康人士有嚴重副作用,不能直接當作黑髮藥服用。

健保保不了陳立宏的腦癌?醫師這麼說

2017.07.15

名嘴陳立宏因腦癌過世,而他生前傳出不少為了治病而經濟拮据的消息,難道健保保不了腦癌?醫界指出,腦癌治療的給付已20年未檢討,在當今已有許多新藥問世下,衛福部應該重新檢討,納入有效新藥,讓民眾即使是搭經濟艙也能到的了目的地。

癌症治療更精準 北醫大引進人工智慧

2017.07.14

醫師面對不同年齡、期程的癌症患者,在治療選擇上常有不同見解。北醫大今天引進人工智慧系統,將患者資料結合研究數據,擬定最佳的治療方案,提供給醫師作為第2意見參考。

卵巢癌不易診斷 癌症基因檢測有助治療

2017.07.06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死亡癌症排行榜,民國105年的卵巢癌死亡人數從104年的第12名升到第10位。醫師指出,卵巢癌早期診斷困難且復發率高,癌症基因檢測可提供個人化治療幫助。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大家注意!治療癌症易嘴破 亂用偏方恐命危

 
  大家注意!治療癌症易嘴破 亂用偏方恐命危  
  2017-07-23 11:13〔三立新聞網/台北報導〕
原載:三立新聞網
 
 
 

口腔黏膜炎是常見的癌症治療副作用,很多癌友卻以為只是一般嘴破,自行塗抹西瓜霜、苜藥粉等偏方,恐使發炎更嚴重,甚至危及性命,醫師呼籲應學習正確口腔護理,按醫囑治療。

一般嘴破和治療癌症導致的口腔黏膜炎有何不同?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專科護理師張杏莉指出,一般的嘴破是因壓力大、飲食刺激造成免疫力低下,僅口腔黏膜的上皮層受損,最多2週就會自然痊癒。

治療癌症導致的口腔黏膜炎,則是因化放療的毒性破壞黏膜細胞的生長,導致細胞發炎,隨著化放療劑量的累積,發炎部位也會擴大、加深,傷及黏膜下層與微血管,恐產生嚴重潰瘍,時間也拉長到3週以上。

台中榮民總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林進清說,口腔黏膜炎依嚴重程度分為4級,第3、4級屬於重度病患,其病理症狀相當於皮膚3度燒燙傷,約有28%的患者需降低化療劑量,間接造成腫瘤控制率下降,且會使患者平均體重下降4公斤,研究顯示,癌患體重每下降5%、存活率就會減少30%。

張杏莉表示,常有癌患將口腔黏膜炎誤以為只是一般嘴破,自行購買西瓜霜、苜藥粉等偏方抹在傷口上,甚至用生薑水、烈酒漱口,如產品滅菌不全恐加劇發炎,過於刺激則會影響黏膜癒合,她曾見過患者未好好治療,拖了4週後口腔裡呈現大片焦黑,口腔黏膜細胞嚴重受損,甚至引發敗血性休克。

林進清指出,凡是2級以上的口腔黏膜炎患者,必須先以類鴉片藥物或消炎噴劑緩解疼痛,接著使用抗生素或碘液漱口水,預防患部發生細菌感染。張杏莉提醒,照護口腔黏膜炎需注意口腔清潔、保持濕潤,建議使用軟毛牙刷清潔,輔以具殺菌效果、刺激性低、不影響傷口癒合的含普維酮碘漱口水漱口,有助緩解口腔黏膜炎症狀。

 
 

  3款抗癌新藥副作用 意外讓病人白髮轉黑

 
  3款抗癌新藥副作用 意外讓病人白髮轉黑  
  2017-07-22 15:59〔蘋果日報/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原載:蘋果日報
 
 
 

不少癌症病人都會因化療或服抗癌藥導致脫髮,然而有研究意外發現,服用3款抗癌新藥的病人頭髮由白變黑,不過專家強調,新癌藥對健康人士有嚴重副作用,不能直接當作黑髮藥服用。

西班牙的專家追蹤52名服用3款免疫療法新藥「Keytruda」、「Opdivo」及「Tecentriq」的肺癌病人,查看他們是否出現不良副作用,意外發現當中14位、部份是年滿70歲的病人,原本的白髮在服藥後,慢慢變成黑或深褐色。有13名病人是一頭白髮完全變色,另外一人局部變黑。

專家同時發現這14位髮色有改變的病人,當中只有一位病情沒有改善,所以他們相信髮色改變,是新藥效果證明。

參與研究的巴塞隆拿自治大學(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Barcelona)皮膚科專家里韋拉(Noelia Rivera)稱,最初以為「白髮變黑」只是個別例子,想不到還有其他服藥病人也出現同樣情況。但奇怪的是,先前有研究指,同款藥物恐讓有黑色素瘤的病人頭髮變白,本次發現讓專家十分困惑。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皮膚科專家魯賓遜(June Robinson)表示,這次結果值得深入研究,但強調要將新抗癌藥當成「白髮救星」是言之尚早。里韋拉也說,要做更多研究確認結果,並指出新抗癌藥會對身體健康的人造成嚴重副作用,不過一旦確認新藥能夠影響髮色,或可以此研發出另一款改善白髮的藥物。

 
 

  健保保不了陳立宏的腦癌?醫師這麼說

 
  健保保不了陳立宏的腦癌?醫師這麼說  
  2017-07-15 13:38〔聯合報/記者黃寅/台北報導〕
原載:聯合報
 
 
 

名嘴陳立宏因腦癌過世,而他生前傳出不少為了治病而經濟拮据的消息,難道健保保不了腦癌?醫界指出,腦癌治療的給付已20年未檢討,在當今已有許多新藥問世下,衛福部應該重新檢討,納入有效新藥,讓民眾即使是搭經濟艙也能到的了目的地。

台中市婦產科醫師呂秉正上午指出,健保最初成立的目的就是要讓一個家庭不會為了治病而傾家盪產,但在陳立宏的這個例子上,讓人納悶何以連經濟收入尚佳的名嘴都負擔不起,弄到最後竟還面臨必須賣房子的窘境,不得不讓人懷疑健保的功能還在嗎?

呂秉正建議,政府應該重新檢討健保政策,真正發揮保大不保小的功能,像是陰道炎、小感冒都由民眾自付,把錢用在保障治療大病上,如此才能保障民眾不會因為1個重大疾病而拖跨全家。

亞洲大學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指出,以往只要是洗腎,很多家庭就負擔不了,有了健保就發揮了功能,但是,不容否認的是,健保是吃大鍋飯,只能給經濟艙而不是豪華艙,如果為了治療腦癌而使用目前很多的新藥、標靶藥,每個月大概都要花數十萬元,的確非一般人負擔得起。

林志隆說,目前而言,腦癌屬於極為惡性的癌症,只要罹患,治療只能延長生命而無法治癒,但即便如此,身為病人都會期盼能全力治療;尤其腦癌的治療流程已20年未檢討,衛福部應該邀神經外科醫學會等組織開會,重新檢討,把一些新藥和新的治療方式納入健保,才可以給國人更多保障。

在此之前,國人要增加自我的醫療保障,除了政府考慮提高健保保費之外,只能考慮私人保險。

 
 

  癌症治療更精準 北醫大引進人工智慧

 
  癌症治療更精準 北醫大引進人工智慧  
  2017-07-14 15:34〔中央通訊社/記者張茗喧/台北報導〕
原載:中央通訊社
 
 
 

醫師面對不同年齡、期程的癌症患者,在治療選擇上常有不同見解。北醫大今天引進人工智慧系統,將患者資料結合研究數據,擬定最佳的治療方案,提供給醫師作為第2意見參考。

台北醫學大學今天率先引進由美國史隆凱特林紀念癌症中心訓練出來的「人工智能癌症治療輔助系統」(IBM Watson for Oncology),6月起北醫體系的台北癌症中心、北醫附醫、萬芳及雙和等醫院的腫瘤科醫師都將投入這項嶄新的醫療模式。

萬芳醫院醫療資訊執行長、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俊佑表示,目前全球每年發表近5萬篇腫瘤研究文獻,到了2020年,醫療資訊量預計每73天就會雙倍成長,醫療知識暴增的速度,已遠遠超出人類可以消化資訊的速度,就算醫師再敬業,也不可能讀完每篇醫學文獻。

陳俊佑指出,這項人工智能系統匯集了300多種醫學期刊、200多本教科書以及近1500萬頁文件資料,只要輸入癌症患者的資料數據,就能提供腫瘤科醫師不同治療方案、用藥和給藥建議。

他說,這些建議並不是無中生有、天馬行空,而是統整各界權威文獻及治療指引,根據不同患者的狀況提出疑問,並提出治療方案和優缺點分析,例如A藥、B藥治療效果差多少,有副作用的風險多高,提供給患者及家屬參考,減少醫療糾紛。

陳俊佑舉例,過去遇到年紀較長的攝護腺癌患者,若是病程已邁入中、後期,經常在侵入性治療或緩和治療間猶豫不決,醫師也僅能依據過去治療經驗做出決定,但利用人工智慧就能給予醫師第2參考意見,甚至可以評估存活年限,讓醫病都更有信心。

不過,這個人工智慧系統也不是所有癌症都能支援,陳俊佑說,目前僅能支援較常見的癌症如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胃癌、肺癌、卵巢癌、攝護腺癌、直腸癌等,但若是患者懷孕、未滿18歲或局部復發等特殊情況,則暫不適用。

 
 

  卵巢癌不易診斷 癌症基因檢測有助治療

 
  卵巢癌不易診斷 癌症基因檢測有助治療  
  2017-07-04 22:00〔中央通訊社/記者楊思瑞/台南電〕
原載:中央通訊社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死亡癌症排行榜,民國105年的卵巢癌死亡人數從104年的第12名升到第10位。醫師指出,卵巢癌早期診斷困難且復發率高,癌症基因檢測可提供個人化治療幫助。

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孫怡虹表示,在女性生殖器官的癌症中,以發生率而言依序是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及卵巢癌;卵巢癌的發生率雖位列第三,死亡率卻為第一名,又稱為「寧靜的殺手」。主要的原因包括早期診斷困難、疾病很快轉移、且復發率高。

孫怡虹表示,卵巢癌的治療主要是手術及化學治療。有新的研究顯示,利用某些標靶藥物加上化療配合,對轉移或腫瘤的生長發展都有抑制作用,很多晚期的病人得到很好控制,甚至能延長存活期5到10年。還有新興的免疫療法,也讓卵巢癌病人多了一些得到治療的機會。

她說,許多研究證實癌症和基因變異之間的關係;目前臨床上已有一定數量的藥物能用來對抗幾種最常見的基因突變。另外,也可藉由針對腫瘤組織的切片進行基因檢測,分析腫瘤細胞對於特定化療藥物或標靶藥物的抗藥性,幫助選擇適合的藥物。

孫怡虹表示,卵巢癌的治療因為近年來已有許多令人振奮的進步。但相關費用以及保險制度,讓這些科技產物在台灣仍然無法普及。如果經濟上或私人保險給付可以支應,可和醫師討論採用這些檢測或相關治療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做出適合個人化醫療的選擇。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