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英國首席醫療官:每一個癌症病人都應進行DNA測序 避免誤診與無效化療

2017.08.01

英國首席醫療官表示,每一位癌症病人都應該進行DNA測序,以避免錯誤診斷、無效的化療、以及不必要的就診。

抗癌奇藥Opdivo被列入藥品福利計畫

2017.07.30

澳洲聯邦政府已將抗癌奇藥Opdivo(歐普迪沃)列入藥品福利計劃(PBS)中,成千上萬與晚期腎癌和肺癌抗爭的患者將從中受益。

產生抗藥性之「ALK陽性肺癌」患者將有新藥可用,FDA已加速通過

2017.07.27

肺癌初期常因無明顯症狀而未能及時發現,導致許多肺癌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癌症,確診後往往無法存活超過一年。近年來拜分子生物學與基因醫學突飛猛進之賜,新一代「標靶藥物」改寫許多癌症病患的命運,它們能針對致病的突變基因對症下藥,有效提升治療成效、延緩病情惡化並且降低副作用,延長病患壽命、改善生活品質。

食藥署定專法 細胞基因治療產品擬鬆綁

2017.07.26

有些病目前無藥可治,細胞、基因治療可能成救命曙光。食藥署今天預告細胞及基因治療產品管理法草案,除保障安全性,也設暫時核准制,可有條件先讓患者治療。

中醫治療癌症 研究證實可提高存活率

2017.07.25

一名55歲林姓乳癌第一期患者,接受手術切除乳房後,外科醫師建議接受化學治療,徹底清除癌細胞,但林女多年前曾見到母親在化療時因副作用而痛苦不堪,因此拒絕接受化療,最後與醫師討論後,採取中醫治療,並持續追蹤癌指數,目前狀況良好。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王瑜婷表示,目前臨床研究證實中醫治療癌症也可提高存活率。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英國首席醫療官:每一個癌症病人都應進行DNA測序 避免誤診與無效化療

 
  英國首席醫療官:每一個癌症病人都應進行DNA測序 避免誤診與無效化療  
  2017-08-01 〔關鍵評論/文Sarah Knapton/翻譯觀念座標〕
原載:關鍵評論
 
 
 

英國首席醫療官表示,每一位癌症病人都應該進行DNA測序,以避免錯誤診斷、無效的化療、以及不必要的就診。

首席醫療官莎莉・戴維斯女爵(Dame Sally Davies)在年度的報告中表示:終止罹患罕見疾病病人「漫長而曲折的診斷之旅」(diagnostic odyssey)的時刻已經到來——平均起來,他們必須徵詢五位不同醫生的見解,等候四年,才獲得正確的診斷。

莎莉女爵表示,英國健保局有必要欣然接受採納DNA測序——利用血液或唾液的小型樣本,就可以正確辨別疾病種類、以及基因突變——對於治療是否能成功,這樣的知識非常重要。

莎莉女爵的年度報告標題是「基因組世代」(Generation Genome),她表示未來三到五年,英國應該整合基因測試的實驗室,以處理廣泛的DNA測序,病人將會把基因測序視為治療過程的一部份,如同今日的核磁共振掃描(MRI Scan)。

她說:「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的時代已經來到,英國健保局必須採取行動,以確保它在全球醫療的領先地位。」

「這種科技可能會永遠改變醫學的樣貌,但我們需要健保體系的工作人員、病人、一般民眾了解、欣然接受它的潛能。」

「基因組醫學(Genomic medicine)對於了解、治療罕見疾病、癌症、感染有巨大的影響,它不但能終結漫長而曲折的診斷之旅,還能為更多病人量身打造適合的療法。」

「我的心願是:所有罹患癌症的病人,都能夠接受DNA測序。」

目前英國每年有三十五萬人被診斷罹患癌症,因癌症死亡的病人約有十六萬三千人。

傳統上,癌症是由它在體內生長的地點而定義,例如攝護腺、乳房等等,然而科學家漸漸發現:利用基因組合來定義癌症更有幫助。比方說,兩種不同的乳癌,對同一種藥物會有不同反應,但是基因相似的乳房與攝護腺腫瘤,卻可以使用同樣療法成功地治療。

莎莉女爵的報告指出,為個人量身打造的藥物,將會終結癌症藥物的「嘗試錯誤法」(trial and error),副作用也會減少,疾病可以更快進入緩解期,這會節省健保局大筆經費。

最近一個針對乳癌的基因測序研究發現,將近一半的病人在手術後,可以不必再接受化療,因為她們的DNA顯示癌症復發的機率很小。

目前在英國進行DNA測序的實驗室有二十五家,規模都不大,也只針對少數的病症,平均要價是一次六百英鎊。莎莉女爵的報告指出,如果將之整合,有可能大大減少DNA測序的成本。

莎莉女爵呼籲成立一個國立基因局(National Genomics Board),讓所有執業的醫生都接受基因學訓練。

她還表示,在新制度中,應該鼓勵病人同意讓研究人員與與臨床實驗使用他們的基因組資料。至於敏感的DNA資料遭駭客盜取的憂慮,莎莉女爵表示,完整的基因組資料「太龐大」,無法從中央資料庫竊取,而且DNA測序的好處會遠遠超過可能的風險。

什麼是精準醫學?

傳統的癌症治療,是根據疾病種類以及它對特定器官的損害作治療。新的方法則聚焦於造成疾病的受損基因,並使用此一資訊來決定採用哪一種藥物、或者哪些藥物的組合,以對特定的生物目標(biologial targets)作出最好的攻擊。

過去十年中,癌症藥物愈來愈個人化,尤其是指認某些基因——例如女演員安潔莉娜・裘莉所攜帶的BRCA1——變得愈來愈重要,因為此類基因將會增加疾病的風險,對治療方法亦有不同的反應。

然而精準醫學的進步,代表著更進一步從活體組織切片中粹取DNA作定序。倫敦癌症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藥物發展部主任迪波諾(Professor Johann de Bono)表示:「目前我們只是在看細胞,但那不是最佳的資訊。」

「精準醫學代表我們會從腫瘤的活體組織切片中取得DNA,再把它放入定序的機器之中。」

專家表示,特定目標的基因定序,費用是兩百英鎊,完整的基因定序的價格是三千英鎊。

 
 

  抗癌奇藥Opdivo被列入藥品福利計畫

 
  抗癌奇藥Opdivo被列入藥品福利計畫  
  2017-07-30 15:55〔大紀元/記者肖婕/澳洲悉尼編譯報導〕
原載:大紀元
 
 
 

澳洲聯邦政府已將抗癌奇藥Opdivo(歐普迪沃)列入藥品福利計劃(PBS)中,成千上萬與晚期腎癌和肺癌抗爭的患者將從中受益。

據澳新社消息,政府對Opdivo藥物的補貼將從8月1日開始。使用該藥的患者一次治療將只需自付38.80澳元,持醫療優惠卡的患者只需付6.30澳元。

此前,使用Opdivo治療的癌癥患者,一個療程的費用約為5000澳元,每年的全額費用可超過13萬澳元。

這是迄今以來聯邦政府藥品福利計劃提供的最大補貼之一,政府為此投入了11億。

Opdivo是一種免疫療法,有助於使癌細胞更容易受到患者身體自身免疫細胞的攻擊。

「與傳統的治療方法如化療或放療不同的是,這種藥物可以激活白細胞,幫助抵抗疾病,從而抑制患者體內的癌細胞。

它比目前的治療更有效和更安全,可以改善和延長患者的生命。

肺癌是造成澳洲癌癥患者死亡的主要殺手,一年約有8000澳洲人死於肺癌。 每年約有3500名腎癌患者被確診。

 
 

  產生抗藥性之「ALK陽性肺癌」患者將有新藥可用,FDA已加速通過

 
  產生抗藥性之「ALK陽性肺癌」患者將有新藥可用,FDA已加速通過  
  2017-07-27 14:05〔TechNews科技新報/記者Yap Kuo〕
原載:TechNews科技新報
 
 
 

肺癌初期常因無明顯症狀而未能及時發現,導致許多肺癌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癌症,確診後往往無法存活超過一年。近年來拜分子生物學與基因醫學突飛猛進之賜,新一代「標靶藥物」改寫許多癌症病患的命運,它們能針對致病的突變基因對症下藥,有效提升治療成效、延緩病情惡化並且降低副作用,延長病患壽命、改善生活品質。

台灣每年新增約一萬名肺癌病患,以「肺腺癌」佔多數,肺腺癌中又以「表皮生長因子」(EGFR)基因變異患者佔多數(約一半),可以 EGFR 之標靶藥物治療,此外有約 5% 屬於「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變異」(ALK 陽性,註 1),則以 ALK 標靶藥物治療。

最早(2013 年)用於治療 ALK 基因變異之肺癌的標靶藥物為美國輝瑞公司(Pfizer)生產的標靶藥物「截剋瘤」(Crizotinib),相較於傳統化療藥物能延緩病情之惡化且副作用較小,使用此藥物能提高病患生活品質。然而服藥約半年後腫瘤通常會產生抗藥性開始惡化。

約於兩年後(2015 年)諾華公司研發出新一代 ALK 標靶新藥 「立克癌」(Ceritinib),藥效更好,用於治療某些已對截剋瘤產生抗藥性的病人也有療效,可以穩定控制病情超過一年之後才產生抗藥性。

最近日本武田製藥公司(Takeda Pharmaceutical Company)旗下的美國癌症藥品製造商 Ariad 公司進一步研發出一款幾乎可以對付所有已知的截剋瘤抗藥性的新藥 Brigatinib,能幫助病患繼續控制對截剋瘤產生抗藥性之腫瘤,甚至對於將近一半已產生「腦部轉移」的病患也有療效。FDA 基於 Brigatinib 於第二期臨床試驗的優異表現(註 2),已於今年 4 月決定加速批准該藥的審核(註 3),使該藥可儘快上市救治病患。但該新藥之持續核准仍有待後續臨床試驗對治療的效益進一步驗證和描述。武田製藥也承諾將在全球持續開發 Brigatinib,以協助更多需要此藥物的患者獲得有效的治療。

 
 

  食藥署定專法 細胞基因治療產品擬鬆綁

 
  食藥署定專法 細胞基因治療產品擬鬆綁  
  2017-07-26 15:03〔聯合新聞網/中央社/台北26日電〕
原載:聯合新聞網
 
 
 

有些病目前無藥可治,細胞、基因治療可能成救命曙光。食藥署今天預告細胞及基因治療產品管理法草案,除保障安全性,也設暫時核准制,可有條件先讓患者治療。

現行細胞、基因治療產品依藥事法管理,但因產品屬性不同,有另訂專法需求。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預告細胞及基因治療產品管理法草案,明確定義細胞及基因治療產品、確認捐贈者的合適性,並建立確保安全性前提下,核准暫時性許可證機制。

細胞、基因治療等產品若要進到臨床、用於醫療處置,必須經過三期人體試驗,確保安全性、有效性;走完整個流程,最快也要2到3年,但對癌末、罕見疾病、神經退化、自體免疫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漸凍人等,可能沒有足夠時間和新產品研發賽跑。

細胞及基因治療產品管理法草案中明訂,細胞及基因治療產品推定具備有關申請的療效性,與確認安全性者,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審查後,得核發附條件及給予不超過5年效期的暫時性許可證。

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祁若鳳受訪時表示,某些疾病患者面臨無藥可用處境,細胞、基因治療產品的5年暫時核准制,允許還沒走完3期人體試驗,但已有安全性、且有足夠數據可以推論療效者,可先進到臨床使用,讓患者不用再等。但該產品同時仍要持續進行試驗,並將結果提報主管機關,並在期限內重新申請許可證。

草案也明訂捐贈者的合適性,確保用於細胞或基因治療的人類細胞產品符合安全、無傳染性疾病的風險性。

有關細胞治療的運用,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黃彥華受訪時說,如活化T細胞治療癌症,將體內的T細胞分離出來,並在體外刺激、活化,再送回病人體內,讓強大的T細胞對抗癌症;也有實驗室進行間質幹細胞對抗自體免疫疾病的實驗,未來若此法通過,癌末、罕病、漸凍人、自體免疫疾病、失智症等患者,都可能受惠,甚至大面積燒燙傷的傷口處理、糖尿病患者傷口難癒合等醫療未滿足狀況,也都可望有新的突破。

祁若鳳表示,草案經過60天評論期後會送行政院,之後再送立法院完成立法程序,何時上路還沒有定數。

 
 

  中醫治療癌症 研究證實可提高存活率

 
  中醫治療癌症 研究證實可提高存活率  
  2017-07-25 23:22〔自由時報/記者黃文瑜/台南報導〕
原載:自由時報
 
 
 

一名55歲林姓乳癌第一期患者,接受手術切除乳房後,外科醫師建議接受化學治療,徹底清除癌細胞,但林女多年前曾見到母親在化療時因副作用而痛苦不堪,因此拒絕接受化療,最後與醫師討論後,採取中醫治療,並持續追蹤癌指數,目前狀況良好。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王瑜婷表示,目前臨床研究證實中醫治療癌症也可提高存活率。

現今癌症治療方法包含放射線、化療、標靶治療及免疫療法,但因治療方式都會產生副作用,因此有病患害怕實證醫學認可的正規治療,轉而求助另類療法,例如花精、精油、能量水或是自然療法等,反而讓病情惡化,延誤治療黃金期。

王瑜婷指出,近年國內外研究都發現中醫在癌症治療中演重要的角色,透過科學中藥搭配針灸及按摩治療,乳癌及肝癌病人手術後接受中醫療法,可提高五年存活率。病患若為癌症初期,開刀後可與醫師討論採用中醫治療,也可化療與中醫搭配調養身體,但王瑜婷強調,如何選擇治療方式都應由患者與醫師討論,評估後才可進行。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