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每年新增5千多名病患,據2015年健保資料顯示,30%已是晚期、轉移性攝護腺癌,有80%至90%轉移到骨頭。台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一般泌尿科主任張延驊表示,攝護腺癌初期無明顯症狀,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相似,容易被忽略,確診時已是晚期,合併骨轉移機率高。
大腸癌已連續9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的首位,尤其有症狀才就醫者多屬晚期,讓治療變得相當棘手。不過,即使是轉移性大腸癌,仍有希望治癒!醫師表示,若患者接受基因檢測符合標靶用藥條件,就有機會控制疾病,甚至還能開刀切除縮小腫瘤、治癒癌症。
一項新研究的領頭科學家今天表示,選擇替代療法癌症患者的死亡可能性,比選擇標準治療方式患者高出多達5倍。
李芝卉6年前乳房有硬塊且有分泌物,但她拖3年不敢就醫;直到她媽媽聽到女兒罹癌嚎啕大哭,她才接受治療。醫師今天說,乳癌治療多有健保,別輕言放棄。
早期肺癌無明顯症狀,患者確診時,約七成在診斷時,均已屬於晚期肺癌,醫師提醒,晚期肺癌目前有多種標靶藥物治療,但服藥後如果出現咳嗽、呼吸急促加劇等情形,可能是間質性肺炎徵兆,恐導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攝護腺癌骨轉移 不是沒得救 | ||
2017-08-22 23:01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記者吳貞瑩/台北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
||
攝護腺癌每年新增5千多名病患,據2015年健保資料顯示,30%已是晚期、轉移性攝護腺癌,有80%至90%轉移到骨頭。台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一般泌尿科主任張延驊表示,攝護腺癌初期無明顯症狀,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相似,容易被忽略,確診時已是晚期,合併骨轉移機率高。 與其他癌症相比,攝護腺癌死亡率較低,一期到三期患者,經確診治療後,10年存活率達95%,但到四期、轉移後才發現,10年存活率降到48%。 張延驊指出,攝護腺癌療法主要為手術切除、放射治療、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一段時間後,癌細胞可能產生抗藥性,化學治療常用在去勢抗性的病患。即使晚期合併骨轉移的攝護腺癌,仍有不同治療方式可提升存活率。 72歲的林老先生出現頻尿、尿流細小等症狀,原以為是老化,後來因骨頭疼痛、就醫後確診為晚期攝護腺癌,已發生骨轉移。由於攝護腺癌成因與男性荷爾蒙有關,起初患者用荷爾蒙療法,1年後產生抗藥性,骨頭又劇烈疼痛,攝護腺癌復發。後來用較新的「同位素療法」,完成鐳223療程後,已能行走,生活品質改善。 張延驊分析,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會產生生骨性病灶,癌細胞破壞骨骼,骨頭變得脆弱、疼痛,易發生病態性骨折、脊椎塌陷嚴重,不少晚期病患因骨折離世。 同位素療法是將二氯化鐳Ra-223靜脈注射至體內,因鐳223與骨骼重要成分「鈣」化學結構相似,會跑到有骨轉移的病灶,鎖定癌細胞,釋放強大放射線,引發高頻率能量讓雙鏈DNA斷裂,殺死癌細胞。同位素療法便利性高、無痛,副作用多為腹瀉,適合骨轉移且骨頭疼痛的病人,但不適合轉移到其他內臟器官的患者。 張延驊建議,40歲以上男性應定期做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指數檢查(PSA)和肛門指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除了定期篩檢,適當運動、抒解壓力,養成低脂高纖的飲食習慣。 |
||
轉移大腸癌精準治療 早期發現提高疾病控制率 | ||
2017-08-22 10:30 〔HiNet新聞/全民健康網〕 原載:Hinet新聞 |
||
大腸癌已連續9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的首位,尤其有症狀才就醫者多屬晚期,讓治療變得相當棘手。不過,即使是轉移性大腸癌,仍有希望治癒!醫師表示,若患者接受基因檢測符合標靶用藥條件,就有機會控制疾病,甚至還能開刀切除縮小腫瘤、治癒癌症。 一名在高雄碼頭擔任搬運工的55歲男子,因血便誤以為是痔瘡舊疾發作,一開始不以為意,直到大便變細、出血量變多,就醫竟在肛門口摸到3公分以上腫塊,檢查確診是大腸癌。由於男子急欲返回工作崗位,選擇腹腔鏡手術直接切除大腸腫瘤,追蹤發現右側肝臟也有兩顆6公分腫瘤,進一步確認為大腸癌肝轉移。 收治這名個案的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胃腸及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范文傑表示,由於男子肝腫瘤較大、不易切除,他後來做RAS基因檢測呈現無突變結果,符合健保第一線給付標靶藥物條件,接受6次標靶藥治療後,肝腫瘤縮小至3公分,順利切除右肝兩顆腫瘤,術後追蹤一年均未有任何復發跡象,大腸癌肝轉移已完全治癒。 「轉移性大腸癌患者如果可以手術,有機會可完全治癒轉移病灶。」范文傑說,臨床觀察發現,患者如果等到出現症狀才就醫,有65%的人屬於三期以後的晚期大腸癌,其中20%是第四期的轉移性大腸癌,癌細胞很容易跑到肝臟及肺臟。值得一提為,儘管是轉移性大腸癌也毋需失意喪志!范文傑說,若腫瘤出現於乙狀結腸或直腸、位置較靠近肛門口的遠端大腸,一旦RAS基因檢測結果是無突變,在使用標靶藥物後可縮小腫瘤或穩定控制病情,待腫瘤縮小後就有機會切除、治癒病灶,雖然有皮膚乾燥、皮疹等副作用,但可以透過藥物治療和保濕乳液等,讓患者保有生活品質。 雖然晚期轉移性大腸癌仍有很多治療方式可選擇,但范文傑強調,大腸癌還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最好,且開刀治癒癌症機率更高。他提醒,55歲以上民眾每兩年可做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有異狀需進一步做大腸鏡。 此外,一旦察覺排便習慣改變,或感覺頭暈易喘,經常腹脹腹痛,同一地方摸到有不會移動的腫塊,最好趕緊就醫檢查。平時也要儘量少吃燒烤油炸及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適時運動、避免肥胖及減少飲酒,才能降低大腸癌的風險。 |
||
美研究:非傳統醫療治癌 死亡風險更高 | ||
2017-08-19 19:06 〔聯合財經網/中央社陳奕偉譯/巴黎18日綜合外電報導〕 原載:聯合財經網 |
||
一項新研究的領頭科學家今天表示,選擇替代療法癌症患者的死亡可能性,比選擇標準治療方式患者高出多達5倍。 法新社報導,研究報告首席作者、耶魯醫學院人員強生(Skyler Johnson)表示,確診罹癌5年後的死亡風險,最高的是乳癌與結腸癌,分別高出5.6倍及4.6倍。 拒絕手術、放射或化學治療,改用草藥、維他命、順勢療法、特殊飲食或其他非正統療法的肺癌患者,在診斷出罹癌5年後,死亡可能也高於選擇標準治療方式患者超過一倍。強生於上週的「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報告相關研究發現。 與其面臨預後難測或化療痛苦過程帶來的嚴重惡心、虛弱,許多癌症患者將希望,優先寄託在一系列被大多數醫師斥為無用的替代醫療上面。 這些替代醫療包括益生菌、維他命與礦物質、像阿育吠陀(Ayurvedic)與針灸等傳統印度及中國醫學、順勢療法和自然療法、脊椎按摩治療或整骨,以及瑜珈、太極、氣功等涉及呼吸控制等療法。 由強生帶領的研究人員,美國找出281名患有乳癌、前列腺癌、肺癌及結腸癌等4種最常見癌症類型,且於確診罹癌後轉向一種或多種前述替代療法的患者,與其他560名選擇標準治療的年齡相近癌症患者,分成兩組做比較。 研究發現,平均而言,走替代療法該組,在確診罹癌5年內死亡的可能性,高出2.5倍。 |
||
罹乳癌怕治療拖3年 聽媽媽大哭才清醒 | ||
2017-08-15 19:40 〔中央通訊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5日報導〕 原載:中央通訊社 |
||
李芝卉6年前乳房有硬塊且有分泌物,但她拖3年不敢就醫;直到她媽媽聽到女兒罹癌嚎啕大哭,她才接受治療。醫師今天說,乳癌治療多有健保,別輕言放棄。 乳癌為女性十大癌症之首,乳癌依基因表現可分為管腔細胞A型、管腔細胞B型、HER2陽性型及底細胞型。其中以HER2陽性型具有高復發風險。 高雄市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今天在記者會表示,早期乳癌患者只要好好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即使是最惡性的HER2陽性乳癌,只要接受標靶治療,也能減少約4成復發率。 西元2010年開始,健保給付早期HER2陽性且有淋巴轉移者使用抗HER2標靶治療;不過根據侯明鋒研究發現,乳癌手術後HER2陽性且淋巴轉移患者中,接受HER2治療的比率約87.5%,換言之,有約12%的HER2陽性乳癌病患沒有接受正規治療。 51歲的李芝卉是HER2陽性乳癌病人,她6年前發現右乳房有腫塊,且乳頭凹陷,不斷分泌出液體,她隱約覺得不妙,上網搜尋發現乳癌開刀、化療好像很可怕,不敢面對現實,一拖就拖了3年。直到她有一次和爸媽去按摩,推拿師一按就驚呼不對勁,要她快去就醫,李芝卉的媽媽在門外聽到也大哭,拜託她治療。 李芝卉說,她沒有小孩,本以為罹癌不治療也沒關係,可以到安寧病房不會痛苦,但沒想到乳癌會造成全身性的傷害、疼痛,加上不捨「媽媽的眼淚」,讓她有面對現實的勇氣。經過治療,副作用沒有想像中那麼不適,也讓她懊悔,「為什麼拖了3年才治療?」讓腫瘤變大,必須接受更多療程,因逃避多走很多冤枉路。 侯明鋒說,台灣每年約新增1萬名乳癌患者,其中約2成HER2成陽性反應,推估每一年約有近1000名HER2陽性病人符合健保給付標準,應接受1年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卻礙於某些原因沒有接受治療。 他說,沒有積極治療的患者可能跟「自認年紀大」、「害怕治療副作用」有關,其中以年紀大比例最高;但女性的平均餘命很長,65歲以上女性仍有很長遠的路可走,千萬不要放棄治療或誤信偏方。 |
||
注意! 肺癌標靶治療 咳嗽、喘加劇恐間質性肺炎恐致命 | ||
2017-08-14 19:35 〔SET三立新聞網/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原載:三立新聞網 |
||
早期肺癌無明顯症狀,患者確診時,約七成在診斷時,均已屬於晚期肺癌,醫師提醒,晚期肺癌目前有多種標靶藥物治療,但服藥後如果出現咳嗽、呼吸急促加劇等情形,可能是間質性肺炎徵兆,恐導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血液腫瘤科主任鄭企峰表示,根據統計,癌症數十年來一直為我國十大死因之首,而其中肺癌雖發生率非為最高者,但是卻為十大癌症死亡率的第一位。最主要原因在於早期的肺癌並無明顯症狀,大部分肺癌約七成左右在診斷時,均已屬於晚期肺癌。 鄭企峰指出,根據研究統計,有無照過胸部X光的肺癌患者存活率無差別,原因與腫瘤位置、大小有關,目前低劑量電腦斷層被視為能夠早期發現肺癌的檢測工具,但該篩檢方式的放射性遠高於X光,可能提高癌症風險,且須自費約6000元,建議肺癌高危險群再進行篩檢,包含癮君子,一天一包菸,得肺癌的機會是沒抽菸的20倍、家族有人得肺癌、環境中的毒素,如二手菸,、石綿、砷中毒、PM2.5、輻射線、肺纖維化者。 不適合外科手術的的晚期肺癌患者,傳統治療方法是以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為其首選,但隨醫療科技及藥物發展,目前晚期肺癌有多種標靶藥物可提供有效治療。鄭企峰說,使用標靶藥需有特定基因突變才會有效,健保也才會給付,可每天在家口服使用,只能抑制腫瘤生長與擴散,無法完全根除癌細胞,患者一旦停藥,癌細胞又會長回來。 傳統化學治療對於晚期肺癌的治療效果不佳且容易出現副作用,包含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也可能會掉髮、腹瀉、食慾不佳,甚至因為骨髓抑制所造成的免疫力低下而感染,對於生活品質影響甚大。標靶藥物相對於化學治療產生的副作用較少,其常見副作用為皮膚起疹,尤其於臉部,也有可能產生甲溝炎、皮膚變乾、脫皮或者小裂傷。腸胃道方面為腹瀉或者肝功能受影響。 鄭企峰提到,最常被使用的標靶治療藥物為上皮生長因子按受體之抑制劑,其有效率約為七成左右;不過標靶治療10至14個月就會失敗,主要是因為有另外一個基因突變而出現抗藥性。他表示,晚期肺癌標靶藥物治療已發展至第三代,當患者使用至第三代又再產生抗藥性時,會建議進行化學治療。目前第四代肺癌標靶藥物正在進行研發中,尚未進行大規模臨床試驗。 值得注意的是,少數病患使用標靶藥物可能出現嚴重副作用。鄭企峰曾有一位肺癌併腦部轉移女患者,經切片診斷及分子生物學檢查後,為表皮生長因子突變的肺腺癌,經標靶藥物治療後,腫瘤迅速縮小,但卻在數週後,發燒、咳嗽、呼吸急速,進而呼吸衰竭診斷為間質性肺炎,經使用類固醇後順利康復。 鄭企峰強調,肺癌患者如果使用標靶藥物後發現咳嗽、喘、發燒等症狀加劇,可能是間質性肺炎上身,為肺癌標靶治療的嚴重副作用,應盡速就醫診治,以免導致呼吸衰竭有致死危機。 鄭企峰也提醒,檢查確定罹患癌症後,唯有面對現實、尋求正確醫治,才能使病情獲得控制,減輕痛苦。千萬不要輕信密醫、偏方或自行購買成藥,因為這麼做不但浪費金錢,更會耽誤治療時間,甚至癌細胞可能因而發生轉移,使得病情更加惡化。病人及其家屬須明瞭肺癌治療計畫因人而異,治療方法將因疾病的期別、個人的健康情況與選擇而有不同,因此需要與醫療團隊充分討論,以獲得最適當的治療及照護方式。家人的陪伴對患者在治療期間也很重要。 |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