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罹患癌症後醫療費用龐大,且癌症有年輕化趨勢,就連民進黨立委余天月薪達19萬餘元,也因女兒的醫療費用大嘆「吃不消」!民眾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上提案,盼修改《勞工退休金條例》,讓未滿60歲的罹癌者可以提早請領新制退休金,已有868人附議。朝野立委多表示支持,但相關細節仍待討論,將督促勞動部、衛福部進一步研議。
一名60歲婦人,去年因健檢發現胃部有腫瘤,經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GIST),因已轉移,無法手術切除,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及進行栓塞手術後,仍未見好轉;後進行基因檢測,才發現是罕見基因病變所致,經使用「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治療,一個月後腫瘤明顯縮小,腸胃不適症狀也改善了。
36 歲的陳先生,因為右臀近肛門處長出顆腫痛的「疔仔」,以為只是痔瘡發作未予理會,某天卻忽然破裂流出膿汁與鮮血,這才驚覺應就醫診治。經醫師診斷後,發現患部已形成肛門瘻管需開刀切除。
4 月 21 日「世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人最常見的急性血癌,其病況嚴峻,總是發作快、病情凶猛,讓人措手不及。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每年新增約 850 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AML) 患者。
歷經五年申請,晚期肺癌第三代標靶藥物「泰格莎」終於在二○二○年四月納入給付,對象為EGFR T790M基因突變、無腦轉移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但健保署最近更改規定,四月一日起,僅能用於「腦轉移的第四期肺腺癌患者第一線治療」,大幅限縮給付資格,肺癌病友討論炸鍋,醫界也一片譁然。
公民提案 開放罹癌勞工提早領退休金 | ||
2022年6月20日 週一 上午4:10 原載:Yahoo!新聞 |
||
民眾罹患癌症後醫療費用龐大,且癌症有年輕化趨勢,就連民進黨立委余天月薪達19萬餘元,也因女兒的醫療費用大嘆「吃不消」!民眾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上提案,盼修改《勞工退休金條例》,讓未滿60歲的罹癌者可以提早請領新制退休金,已有868人附議。朝野立委多表示支持,但相關細節仍待討論,將督促勞動部、衛福部進一步研議。 | ||
依據國健署統計,2019年台灣平均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癌,且有年輕化趨勢,平均每10個癌症病患,就有1人是20至44歲的青壯年。 | ||
余天上月在立院拋出應盡速設立「台灣癌症藥品基金」,協助癌友們取得更好的新藥,他受訪時直言,女兒治療癌症一年動輒2、3百萬元,不要說一般的勞動族群無力負擔,就連他個人都大嘆「吃不消」!足見醫療負擔之沉重。 | ||
民眾5月24日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提案盼修改《勞工退休金條例》,現行規定勞工未滿60歲要提早請領退休金,需為勞保條例所定的失能年金給付或失能等級三等以上之一次失能給付。 | ||
提案人提議開放讓未滿60歲之初次罹癌者,選擇是否提早請領回個人退休金專戶內存款,以利用於治療及生活;即使病患康復後,繼續工作,也不影響持續自聘僱單位應提存退休金的義務。 | ||
民進黨立委張宏陸認同公民的提案,他表示,未來修法可納入研議,但癌症有不同的病理期程,每個期程都有不同的醫療負擔,並非是一罹患癌症就馬上請領,有些病友可能僅是初期還可以工作,應聽從醫師的建議,他將督促勞動部、衛福部等機關研議,有更細部的規畫及方案後即可啟動修法程序。 | ||
「法律本該以民為本!」國民黨立委林德福指出,現行的《勞工退休金條例》僵化,無法顧及罹癌的民眾,後續治療都相當龐大,往往不是勞工階級家庭可以負擔,盼可修法協助罹癌勞工。 | ||
林德福說,法律訂定需人性化,政府有責任守護民眾健康,若要勞工階層家庭獨自負擔龐大醫療費用,不僅拖垮罹癌者家庭,同時也可能衍生其他社會問題,政府不能以擔心勞保破產等理由,延宕勞工請領退休金的權益,況且這些本來就是勞工們自己的錢。 | ||
依規定,公民提案60天內達到5000份附議後,權責機關須於2個月內做出具體答覆。勞動部勞動福祉退休司長謝倩蒨昨表示,癌症有許多樣態,《勞工退休金條例》第24條已有相關規定,只要病理符合勞退的身心障礙與失能者認定標準,60歲前就能提前請領。 | ||
謝倩蒨指出,當勞工符合提前請領的認定標準時,其工作年資滿15年以上者,得請領月退休金或一次退休金;但工作年資未滿15年者,應請領一次退休金。 | ||
謝倩蒨說,民眾的提案,勞動部須針對細部了解後,再做評估。 | ||
葉書宏、李柏澔/台北報導 | ||
胃腸道間質瘤 精準治療縮小腫瘤 | ||
早上04:10 2022/06/19 中國時報 鄭郁蓁 原載:中國時報 |
||
一名60歲婦人,去年因健檢發現胃部有腫瘤,經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GIST),因已轉移,無法手術切除,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及進行栓塞手術後,仍未見好轉;後進行基因檢測,才發現是罕見基因病變所致,經使用「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治療,一個月後腫瘤明顯縮小,腸胃不適症狀也改善了。 | ||
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台灣每年新增約400例胃腸道間質瘤GIST,約2、3成患者會出現轉移或基因突變,且2%患者對傳統標靶藥物治療反應率不佳,只能仰賴「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但每月藥費高達30-40萬元,需終生服藥,讓患者大嘆「吃到傾家蕩產」,所幸健保署日前通過核准「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健保給付,大幅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 ||
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葉俊男表示,胃腸道間質瘤是發生在胃腸道粘膜下的惡性腫瘤,既不是胃癌,也不是腸癌,而是一種肉瘤,約有6成是長在胃部,3成在小腸,其次為大腸、直腸,最常發生在50、60歲中老年族群。症狀多以出血(如胃出血、解黑便或貧血等)和胃腸道症狀(如腹脹、噁心或嘔吐等)為主,但因臨床症狀不典型,故不易被察覺或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而延誤診斷及治療。 | ||
葉俊男表示,胃腸道間質瘤分為原發型及轉移型,若屬原發型小腫瘤,可手術切除,通常預後效果好。但若經醫師評估腫瘤太大或轉移,就不適合手術了,則須改成標靶藥物治療,此時建議先進行基因檢測,若確認是PDGFRA(D842V基因變異)的患者,便能使用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來治療。 | ||
收治該名60多歲婦人的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臨床研究科主任顏厥全提醒,民眾若有腹脹、出血等消化道症狀,應及早就醫,即便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現今醫療也能給予良好治療,透過自費基因檢測加上精準治療,讓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也能有健康「胃」來。 | ||
肛門長「疔仔」,可能是「肛門瘻管」作祟!專家提點:不治療恐引發癌病變 | ||
日期:2022 年 4 月 28 日 作者:黃慧玫 原載:CANCER |
||
36 歲的陳先生,因為右臀近肛門處長出顆腫痛的「疔仔」,以為只是痔瘡發作未予理會,某天卻忽然破裂流出膿汁與鮮血,這才驚覺應就醫診治。經醫師診斷後,發現患部已形成肛門瘻管需開刀切除。 | ||
「肛門瘻管」並不少見,知名藝人金剛、屈中恆等人,都曾飽受肛門瘻管所苦。金剛甚至以為自己罹患大腸直腸腫瘤,經檢查才知是肛門瘻管作祟;而屈中恆則以為是痔瘡發作,直到流膿才知是肛門瘻管,只能緊急手術處理。 | ||
什麼是「肛門瘻管」?先注意是否發生肛門膿瘍 | ||
究竟什麼是「肛門瘻管」?豐榮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鄭智勇表示,肛門瘻管形成前,會先出現肛門膿瘍,主要原因是細菌感染肛門齒狀線附近之腺體出現膿瘍。膿瘍形成後,有的會自動破裂出膿,有的則須切開引流。 | ||
而膿瘍所在的位置會形成了一個隧道,由肛門內側通到肛門周邊皮膚,就是所謂的「肛門瘻管」。患者在急性發病前,常有肛門周圍疼痛、紅腫症狀,甚至可以摸到硬塊,觸壓時會更加疼痛,部分人更是完全無症狀,而沒有就醫診治。 | ||
肛門瘻管好發男性,危險因子為久坐不運動 | ||
鄭智勇醫師指出,肛門瘻管多好發於男性,依據 2019 年一篇國外文獻的報告,肛門瘻管發生率約 0.7~37%,男性是女性發生率的兩倍。 | ||
久坐、便祕、熬夜、抽煙丶高血糖、不運動都是危險因子;其他慢性病,如結核菌感染、科隆氏疾病、潰瘍性大腸炎、骨盆腔膿瘍、直腸或肛門癌、慢性肛門潰瘍等也是。 | ||
注意肛門瘻管早期症狀,及早治療為上策 | ||
肛門瘻管發生早期是以膿瘍為主,肛門周圍會出現紅、腫、熱、痛之症狀,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發燒、坐立難安、排便疼痛,若未能及早處理,有可能會發生敗血症或壞死性筋膜炎。 | ||
鄭智勇醫師說明,治療膿瘍是將受到感染的空腔內的膿瘍引流出來,會在肛門附近的皮膚做個切口以減輕壓力。手術雖然簡單,但仍有潛藏的併發症,建議尋求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診治。 | ||
肛門瘻管不診治,長期下來恐誘發癌病變 | ||
他解釋,若膿瘍破裂流出,或經過引流後,約 50~60% 會形成「肛門瘻管」。此時,肛門周圍會形成瘻管外口,出現肉芽組織增生,以及分泌物流出,使得內褲隨時都有黃色分泌物沾黏,除了造成肛門疼痛不適,也會有潮濕和搔癢感。 | ||
肛門瘻管若不處理恐引起慢性發炎、反覆有膿狀分泌物或膿瘍產生,導致肛門周搔癢腫痛,甚至因膿瘍需反覆接受切開引流而形成複雜性廔管,使後續手術的困難度和危險性提高,也加長傷口復原時間。 | ||
鄭智勇醫師語重心長地說,長期放任肛門瘻管反覆發作不治療,也可能因為身體處於長期發炎狀態下引起細胞病變,進而形成癌症的發生。他說:「這也是瘻管應早期治療的原因之一!」 | ||
治療怎麼作?視複雜程度有不同手術方式 | ||
治療上以外科切除為主,包括瘻管切開術、瘻管切除術。因為不管是膿瘍或瘻管,都與直腸相通,糞便和細菌都會持續污染,單靠保守療法是無法根治的。他說:「必須正確的找到肛門瘻管的外口、路徑、內口和發炎組織予以切除。」 | ||
鄭智勇醫師表示,手術會依據瘻管的複雜程度而有所不同。在表淺位置的單純型的肛門瘻管可簡單實行瘻管切開術,即可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穿過括約肌的複雜型瘻管則必須考慮使用括約肌保留術。而雷射消融手術也是另種選擇。 | ||
肛門瘻管再復發,竟與 5 原因有關 | ||
肛門瘻管手術後,通常可在 1 個月內復原,如果超過 2 個月以上仍然有滲出物或膿瘍產生,表示瘻管復發,這時候必須找醫生評估再進行一次手術。之所以有部分患者會有再復發的現象,原因可能為: | ||
1.其他的肛門腺發炎。 2.特殊的細菌如結核菌、放腺菌引起的發炎。所以,切除的組織應送病理檢查,若有特殊細菌,須配合對抗的藥物治療。 3.手術時沒有找到肛門腺的內開口。 4.手術後未能好好追蹤,深部組織未癒合前表皮就癒合了,以致再造成瘻管。 5. 有惡性腫瘤存在。 |
||
醫師提點 6 招,預防肛門瘻管發生 | ||
如何預防肛門瘻管的發生呢?鄭智勇醫師建議,採用簡易 6 方法,杜絕肛門瘻管上身。 | ||
1.如廁後應維持肛門整潔,便後搭配溫水沖淨,不要過度用力擦拭肛門。 2.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攝取適量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炸。 3.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避免反覆便秘及腹瀉。 4.避免便秘或腹瀉,以免過度刺激肛門。 5.每天進行溫水坐浴數次,促進肛門血液循環、放鬆肛門括約肌。 6. 避免長時間久坐、少熬夜、多運動等,增強免疫力。 7.若發現肛門周圍出現膿瘍或分泌物應盡早就醫治療。 |
||
鄭智勇醫師呼籲,當肛門出周邊現紅、熱、腫、痛及膿性分泌等症狀時,應該及早尋求專業有經驗的專科醫師診療。一旦確認是肛門膿瘍或瘻管惹禍,唯有及早治療才是聰明的選擇。 | ||
文 / 黃慧玫、圖 / 巫俊郡 | ||
兇猛血癌病況進展快!醫師提醒:有 4 症狀快就醫,別耽誤治療黃金期 | ||
日期:2022 年 4 月 21 日 作者:黃慧玫 原載:CANCER |
||
4 月 21 日「世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人最常見的急性血癌,其病況嚴峻,總是發作快、病情凶猛,讓人措手不及。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每年新增約 850 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AML) 患者。 | ||
過去,大家都視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為「絕症」,連續劇與電影亦經常將此病加入劇本,更增添這項疾病難以治癒的刻板印象。然而,這樣印象可望被打破,隨醫療進步,除了大幅改善存活期,病患甚至有機會被治癒! | ||
注意 4 症狀及早就醫 | ||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醫師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症狀不具特異性,卻常惡化快速,若延遲治療恐有生命危險。及早就醫確診、積極治療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救命關鍵。 | ||
周文堅提醒,如果出現以下 4 大症狀,應儘速尋求醫療,雖然大部分的情況是良性疾病,但是血液癌症也是鑑別診斷之一。一旦確診,應把握治療黃金期積極治療。 | ||
1.臉色蒼白疲倦 2.不明原因發燒 3.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 4.骨骼疼痛 |
||
![]() |
||
血液出問題對健康影響大 | ||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侯信安醫師指出,患者因骨髓內未成熟的芽細胞大量增生,遍布在血液及骨髓中,同時取代正常血球,導致血液組成出了問題,可能引發以下症狀。 | ||
1.紅血球若不夠,會導致臉色蒼白、氣喘如牛。 2.白血球若不足,易感染發燒。 3.異常血球若大量增生在骨髓,則會造成骨髓膨脹、關節疼痛。 4.血小板若不足,凝血功能變差,可能有異常流鼻血、牙齦出血、拔牙後血流不止,或不明原因瘀青,女性則會出現經血量突然大增,或經期拉長。 |
||
上述症狀因不具特異性,容易被忽略。侯信安說,臨床觀察,有患者長時間發燒、疲倦,以為感冒遲遲未癒;也有患者牙齦持續出血,以為罹患牙周病,找牙醫檢查,牙口卻很健康;也有人血尿以為是結石。 | ||
他說:「最後都是透過血液檢查發現血球異常,進一步進行骨髓檢查而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因病情惡化快速,若是延遲就醫,恐引起嚴重感染或大量出血等併發症,少數患者可能因此一送醫就住進重症加護病房。 | ||
標靶藥物可望治癒血癌 | ||
所幸可隨醫療進步,現在可透過感染控制,同時進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以控制病情。近年也陸續有多款標靶藥物上市,大幅改善存活期,病患甚至有機會治癒。「把握治療黃金期,可降低疾病對身體的衝擊。」 | ||
侯信安表示,過去治療武器僅有化學治療與幹細胞移植,病患存活狀況並不理想。尤其是年長者或有共病症的體弱病患,難以承受標準化療,存活期不到半年,近幾年有多款創新標靶藥物登台,可突破上述治療瓶頸。 | ||
他進一步說明,對年長或共病患者而言,療效好、副作用少、耐受性高,存活期大幅延長;年輕患者也能透過精準治療,強化治療深度,讓骨髓移植效果更佳,大幅提升痊癒機會。 | ||
雖如此,目前患者面臨的是:藥物尚未給付或給付條件過於嚴苛,導致許多患者仍需自費才能使用。侯信安指出,希望政府能夠正視患者迫切需求,期待未來能加速與放寬健保給付,讓病患們獲得更好治療成效。 | ||
文 / 黃慧玫 | ||
健保癌藥給付資格限縮 醫界譁然 | ||
2022-04-04 01:27聯合報 / 記者 李樹人 、 陳雨鑫 、 沈能元 、 魏忻忻 /台北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
||
歷經五年申請,晚期肺癌第三代標靶藥物「泰格莎」終於在二○二○年四月納入給付,對象為EGFR T790M基因突變、無腦轉移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但健保署最近更改規定,四月一日起,僅能用於「腦轉移的第四期肺腺癌患者第一線治療」,大幅限縮給付資格,肺癌病友討論炸鍋,醫界也一片譁然。 | ||
百人適用 僅卅人獲給付 | ||
給付限縮也是癌友經常面臨的困境,調查發現,取得衛福部食藥署許可證的癌症新藥,適用對象如有一百人,經過兩三年,甚至更久的審查後,最後僅卅人可獲得給付。 | ||
嚴格限縮給付範圍,追根究柢,仍是健保財務困頓,錢必須省一點用。健保署藥物共用擬訂會議主席陳昭姿表示,今年健保總額僅提供廿八億元做為新藥給付之用,但其中包括標靶藥物、免疫藥物等癌症新藥,未來類似「泰格莎」緊縮給付的案例,只會多,不會少。 | ||
雙和醫院副院長、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李岡遠表示,根據臨床研究,泰格莎確實在患者尚未出現腦轉移前使用,有預防效果,但對於已腦轉移者,控制效果也佳;泰格莎給付條件改變後,前後有資格使用者是兩組相反的病人,為何調整給付條件,應該與財務有一定的關係。 | ||
健保署三年前取消肝癌與胃癌免疫療法給付,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表示,胃癌與肝癌患者接受免疫療法,在真實世界的治療結果與臨床試驗一致,若非考量財務,應無有取消的理由;取消給付後,礙於自費,先請患者使用健保給付藥物,待失效再建議免疫療法,負擔得起的病人不到一成。 | ||
給付新藥 不該只看金額 | ||
主持藥物共擬會議多年的陳昭姿說,以前評估新藥給付的關鍵為療效,近幾年卻是藥物經濟學領軍,透過數學模式統計花了多少錢,可得到多少好處,再乘以病患人數,看似科學,對癌友來說,卻不公平。但從健保財務觀點來決定是否給付新藥,似乎成為共擬會議原則之一,新藥一年花費逾兩億元,過關難度就相當高。 | ||
「金額不應該是考慮給付新藥的主要標準。」陳昭姿說,應該估算該藥物給付後,帶給癌友哪些好處,例如,提高生活品質、重返職場、生活自理等,這些看不見、較難量化的改變,對整體社會更為重要。 | ||
今年健保總額提供新藥給付廿八億元,即使加上罕病、血友病、愛滋病等幾個小總額,全部藥費都不到治療上呼吸道疾病(感冒)三百億元的一半。陳昭姿表示,新增癌症人數逐年攀升,每個人都可能罹癌,如果健保給付可朝向「保大、不保小」,省下治療感冒的醫療費用來給付癌症新藥,或可減少許多人間悲劇。 | ||
健保署兩年前給付「泰格莎」,預計管控藥費對財務衝擊於兩億元內,近八五○名無腦轉移的肺癌患者受惠。目四月一日更改規定後,健保署科長連恆榮說,新制預計受惠者二九四到三七四人,但四月一日前已使用「泰格莎」的患者,不受影響。 |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