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之旅

疾病、篩檢

 

  皮膚的構造  
 

圖片來源:黃幸琳醫師

 
 

【皮膚的構造】

  •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覆蓋在人體表面
  • 由外至內分為三層:表皮、真皮、皮下組織
  • 重量:約佔體重5%~15%
  • 面積:成人約1.5~2平方米
  • 顏色:因人種、性別、年齡、季節而異
  • 厚度:0.5~4毫米(腳掌最厚,眼瞼最薄)
  • PH值:5.5(汗水+油脂形成的酸性保護膜)
  • 皮膚角化過程:細胞自基底層→角質層脫屑
  • 新陳代謝週期:約28天(角化過程)
  • 附屬器官:毛髮、指甲、腺體(皮脂腺、汗腺)

【皮膚的紋理】

皮膚的表面有許多小凹凸,凹的部分為(皮溝),凸的部分為(皮丘),皮溝的交叉點處為(毛孔)是油脂及汗水混合物的排出口,皮丘的中心位置有(汗孔)單純分泌汗水。皮溝與皮丘交錯構成皮膚的紋理,總稱(皮野),紋理上面散佈之毛孔及汗孔,合稱(皮孔)

  • 細嫩的皮膚=皮溝的面積窄且淺的肌膚。
  • 粗糙的皮膚=皮溝的面積深且廣的肌膚。

【表皮】Epidermis

表皮為最外層之皮膚,覆蓋全身,具有保護作用。主要功能是更新細胞、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及細胞的再生。表皮沒有血管,抓破不會流血,但有許多感覺神經末梢,可以感知外界各種刺激。表皮層共有五層: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有棘層、基底層。

1.角質層:

由15-20層扁平(無核的死細胞)組成,完全沒有生命,排列非常緊密,會不斷的自然剝落、遞補。
天然保濕因子(N.M.F)是存在於角質層內能與水結合的一些低分子量物質的總稱(包括氨基酸、乳酸鹽、尿素、尿酸以及吡咯烷酮羧酸...),N.M.F可減少皮膚水分丟失,水溶性極強,約佔角質層細胞基質的10%。皮膚外表的柔軟光滑與彈性取決於角質層的含水量,10%-20%為最理想,含水量低於10% ,即屬於乾燥皮膚。

2.透明層:

由2-3層很薄的透明扁平細胞組成。排列緊密,界限不清。細胞核退化消失,細胞質中透明角質顆粒已液化而透明。折光性強,能防止水分、電解質和化學物質的透過。此層在表皮中幾乎不存在,只有手掌、足底皮膚最明顯。

3.顆粒層:

由2至3層扁平梭形、衰退近死之細胞所組成。含有大量嗜鹼性透明角質顆粒。稱為角質蛋白。可反射光線、防止異物進入表皮之內層。此層是有生命細胞→死角質細胞的第一階段。

4.有棘層:

表皮當中最厚的一層,具免疫作用的蘭格罕氏細胞(Langerhans cell)也在其中。由數層多角形的細胞排成行列,可以隨著表皮突起的形狀,隨時矯正基底層的波形,促使與皮膚的表面呈平行狀態;而細胞與細胞之間有很多棘橋,利用棘橋來作為鄰近相互之聯繫,又叫做細胞間橋,而細胞之間就是靠這間橋來養育,故若將此切斷,細胞便會死亡。此層有許多感覺神經末梢,可以感知外界各種刺激。細胞空隙充滿淋巴液,專責營養補給的工作,有助頭髮及指甲生長。

5.基底層(萌芽層/生發層):

表皮的最下層,會行有絲分裂,具繁殖能力。與真皮層波浪式相接,藉此接觸而從微絲血管吸取營養。細胞間夾雜黑色素形成細胞,會產生(麥拉寧色素),隨著陽光的曝曬而加速分裂,使黑色素增加。黑色素細胞在基底層裡的數量和普通細胞比例為1:10

【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

基底膜位於基底層下方,是表皮層和真皮層的橋樑,主要組成成分為第四型膠原蛋白。負責傳送養分、排除老舊廢物、及細胞間傳遞訊號等,並維持表皮與真皮間之構造,使皮膚保持正常。基底膜是一個半滲透膜的結構,它可以防止大分子物質或各種微生物滲入真皮。另外,由於表皮沒有血管,表皮所需的營養成分、抗體和白細胞則由真皮滲過基底膜到達表皮。而表皮的新陳代謝廢物則通過基底膜滲回到真皮中去,再通過汗腺排出體外。
  

【真皮】Dermis

真皮為皮膚的內層,厚度約0.3 ~ 3mm,佔皮膚總厚度約95%,在人體以背部的真皮最厚。真皮與表皮連接,提供營養給表皮及支撐著皮下組織,其厚度會因性別及部位不同而有所差異,它隆起成凹凸狀,在手指及腳趾尖最明顯,此乃(指紋)

真皮由(結締組織纖維、基質、細胞)三大部分構成。主要成份為(膠原纖維)佔結締組織的90%,強韌的纖維性蛋白,能提供皮膚支撐的力量,有修補組織的作用,是皮膚重要的支撐結構。

  • 結締組織纖維(膠原纖維、彈力纖維、網狀纖維)
  • 基質(無定型物質,充填在纖維和細胞間,主要的成分為醣蛋白質,玻尿酸即其中之一)
  • 細胞(纖維母細胞、肌纖維母細胞、巨噬細胞、脂肪細胞、肥大細胞、及其它未分化的間葉細胞)

結構中含有汗腺、皮脂腺、毛細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因為表皮層中沒有血液循環組織,所以表皮層的營養供給及廢物排泄,完全依賴真皮層中的毛細血管、淋巴管來輸送及替換。真皮可分為兩層,表層為乳頭層,深層為網狀層:

1.乳頭層(Papillary Layer):

直接在表皮底下,是由較鬆散的結締組織構成,成波浪乳頭狀凸入於表皮的真皮乳頭,使表皮和真皮不分開。乳頭層有許多毛細血管,供應基底層的養分,幫助基底細胞分裂順暢,是真皮組織中,水分最多的地方,皮膚老化時,乳頭層會萎縮。乳頭層也含有一些黑色素。

2.網狀層(Reticular Layer):

位於真皮的深層,與乳頭層無嚴格界限,是真皮中最厚的部份。主要由粗大的膠原纖維束和彈性纖維束組成,是一個堅韌而有彈性的網狀組織。因年齡增長、陽光曝曬、缺乏保養會使之萎縮,皮膚鬆弛而產生皺紋。網狀組織中包含(脂肪細胞、血管、淋巴管、皮脂腺、汗腺、毛囊、豎毛肌)

 

【皮下組織】Subcutis

位於皮膚最底層,含有多量脂肪,稱「皮下脂肪」,脂肪有供應能量、減少體溫散發和緩衝外來壓力等作用,脂肪層因人種、性別、氣候、健康狀態不同亦有種種的變化。

一般說來,女性的皮下組織較男性為厚,居住寒帶氣候者較居住熱帶者較厚,皮下脂肪與美容上之曲線美有深切關係,脂肪層多時體型胖,少時則體型瘦。皮下脂肪過少時,皮膚易鬆馳、缺乏彈性。

延伸閱讀:Angelia吳志賢醫師

 
 
  黑色素生成  
 

圖片來源:知道日報

 
 

皮膚分為表皮層和真皮層。厚度僅有0.1-0.3毫米的表皮層,又分為四層,從上到下分別為角質層,顆粒層,棘層和基底層。約每36個基底層細胞中就分佈著一個黑色素細胞。

皮膚結構

再仔細瞭解一下黑色素的生成過程,可分為四個部分:

  1. 當皮膚受到紫外線、摩擦、壓力、激素等外界刺激時,向黑色素細胞發出合成黑色素的指令。
  2. 黑色素細胞中,酪氨酸酶被活化,進而產生黑色素,黑色素在細胞中的黑素小胞體中蓄積。
  3. 這些黑素小胞體通過黑色素細胞的樹狀突起再移動到皮膚棘層的角化細胞中,阻止紫外線等外界因素引起更嚴重的細胞DNA損傷,起到保護細胞核的作用。
  4. 表皮細胞通過分裂、擠壓最後變化成沒有細胞核的角質,將黑色素排出。黑色素從形成到排出,這個新陳代謝的週期大約需要28天。

黑色素的過度增加,就會導致皮膚呈現出色素沉著的現象,這並不是人們所希望的結果。然而,隨著年齡增長,以及受到太陽光中紫外線的過度照射,又或者因為現代生活造成的新陳代謝紊亂等原因,即使經過了這個28天的新陳代謝週期,也不能完全除去皮膚中的黑色素。它積蓄在皮膚中,從而引起皮膚發黃、斑點等問題。

引起皮膚新陳代謝紊亂的因素包括壓力大,荷爾蒙紊亂,睡眠不足,年齡增長,長年化妝,營養不均衡等等。

延伸閱讀:知道日報

 
 
  皮膚癌的種類  
 

 

圖片來源:healthlifemedia

圖片來源:盧靜怡醫師

圖片來源:盧靜怡醫師

圖片來源:元氣網CARE愛健康

 
 

民國102年癌症登記年報,皮膚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3.69%,當年因此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0.61%。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8位、女性為第8位;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19位、女性為第21位。民國102年初次診斷為皮膚惡性腫瘤者共計3,655人;當年死因為皮膚惡性腫瘤者共計274人。

最常見且重要的皮膚癌有三種,發生率最高但惡性度最低的為基底細胞癌,約佔全國皮膚癌的58%。發生率及惡性度居中的為麟狀細胞癌,約佔全國皮膚癌的27%。發生率最低但惡性度最高的是黑色素瘤,約佔全國皮膚癌的6%。在皮膚內循環的白血球也可能產生癌病變,形成所謂的皮膚淋巴癌。這些雖然比較少見,但也佔了總共約9%的皮膚癌。

皮膚癌大致可分為三種: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瘤。東方人較常見的鱗狀細胞癌雖不太會轉移,但比起基底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的轉移機率是大了許多。然而不管是哪一種皮膚症,一經發現就必須馬上治療,因為它們的病程進展都是侵犯鄰近的組織,造成不可逆性的腫瘤轉移。

以下針對皮膚癌的種類作詳細的介紹:

  • 基底細胞底 :

又稱侵蝕性潰瘍,主要是由於過度曝曬所導致,是一種生長非常緩慢的癌症,最常見於皮膚白皙的人。通常的表現是光亮如蠟質呈珍珠色的細小丘疹,因生長緩慢有時經數月或數年後丘疹才長大,表面會變得蒼白發亮,之後會形成結痂然後再變成潰瘍。其好發於在陽光照射的部位,如頭、臉、頸和手部,病患以中老年人為主。雖然這種癌症不常轉移到其他部位,但容易在皮膚局部向下侵犯擴散,侵入肌肉骨骼,所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很重要。

  • 鱗狀細胞癌

又稱上皮細胞癌,源自於表皮中層的皮膚癌,較基底細胞癌少見。其造成因素包括了過度曝曬、反覆受傷或發炎胞癌少見。其造成因素包括了過度曝曬、反覆受傷或發炎造成的慢性皮膚損偒等等。它的表現比較多樣,有時皮膚上面會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痂皮,有沒有痂皮,但會有病癥部位泛紅並不斷的脫皮現象,因此時常會被認為是濕疹。

鱗狀細胞癌最常出現於臉部、手部等陽光容易長期照射的部位,以中老年人居多。除此之外,一些長期使用抗排斥藥的病人(如:腎臟移植病患、砷中毒的病人或長期使用化學藥物的病人)及長期皮膚傷口癒合不好的病人也可以見到。除了由慢性傷口長出、砷中毒病或長在黏膜部位的病灶外, 鱗狀細胞癌很少發生轉移。

  • 黑色素細胞瘤

這是由黑色素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雖然不常見,但惡性度卻是最高且非常容易轉移的,主要可分為四種:

  1. 惡性曬斑型:在剛開始時是異常黑色素細胞的增生,之後再往上生長充滿整個表皮或往下生長侵犯到真皮層和脂肪組織。好發部位主要是受傷光照射的頭頸部及肢體皮膚,其外觀為棕色或黑色的斑,看起來類似外觀不規則的曬斑。
  2. 表面擴散型:白種人在黑色素細胞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其症狀主要發生在軀幹及下肢。腫瘤的外觀通常是一個多角形的斑塊,其表面是平整的,有時會有一些丘疹在其中,通常是不太均勻顏色分布, 斑塊多半是棕色、黑色或紅色。
  3. 結節型:是白種人在黑色素細胞瘤中第二常見。男性好發部位以軀幹為主,女性則常出現在肢體。腫瘤外觀為半圓形藍莓似的結節,表面平滑,顏色是均勻的藍黑色。其生長速度較快,癒後較差。
  4. 肢端型:在東方人,它是所有黑色素細胞瘤中最常出現的一種,也是最容易死亡的一型。可能長在手掌、腳掌或指甲下面。

延伸閱讀:eva123lee盧靜怡醫師康健知識庫

 
 
  皮膚癌的危險因子  
 

圖片來源:健談

 
 

皮膚癌危險因子:

  • 皮膚出現不明腫塊、開始流血、出現久不癒合的傷口,或痣變色或變大,都是徵兆。
  • 大部分皮膚癌發生在臉、頸、前臂和手背等,常曝曬的部位。
  • 紫外線對皮膚造成的影響,被認為是皮膚癌形成的基本因素。
  • 嚴重曬傷、曾經燙傷、曝露在放射線下、長期接觸焦煤和砷,或家族有病史者,都是高危險群。
  • 基底細胞癌主要的危險因子是日曬。
  • 麟狀細胞癌主要的危險因子有日曬、放射線照射、長久不癒合的傷口、慢性砷中毒等。
  • 黑色素癌主要的危險因子有日曬、白種人皮膚、曾曬傷到起水泡、工作大多在室內但喜愛戶外活動又不作防曬保護、家中曾有人得過黑色素癌等。

最容易造成皮膚癌發生的原因是紫外線的傷害,因此在長期日曬的人們如農夫,工人等,在曝曬部位都是皮膚癌最常見的發生位置,包括基底細胞癌、麟狀細胞癌及黑色素瘤都會發生。第二是常常檢查手掌及腳掌的黑痣。因為在東方人大部份的惡性黑色素瘤都是發生在手部及腳部。因此如果發現手掌及腳掌的黑痣有不正常快速的長大,一定要儘速就醫。第三是要注意長期無法癒合的潰瘍傷口,這些潰瘍可能轉變為麟狀細胞癌。尤其是家中的老人家,因年紀大了,腳部的血液循環往往較差,如果有小腿或腳踝或腳趾的傷口,往往癒合較慢,發現有超過一個月無法癒合的傷口,應該請醫師診治。第四是如果有特殊病史的人,如曾接受過長期放射線照射的病人,在照射部位出現皮膚癌的機會較高。第五是曾經喝含砷地下水的居民,如烏腳病流行地區,在慢性砷中毒後,約10~20年後皮膚會慢慢出現多發性皮膚癌,包括基底細胞癌、麟狀細胞癌及波文氏症(麟狀細胞癌的零期癌)。

做指甲 美甲燈或指甲油都對人體不好

指甲油裏頭,也有許多化學物質,隨時都可能造成皮膚發炎的症狀,而抹去指甲油的去光水,也含有大量的甲苯或是丙酮等,長期接觸對指甲、肌膚、甚至健康,恐怕都會造成危害。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出現黑色素細胞瘤的危險因子包括:

  • 家族內曾經有人得過黑色素細胞瘤。
  • 身上出現一些容易變性的病灶,如先天性母斑。
  • 膚色較白的人。
  • 容易曬傷卻不容易曬黑的膚質。
  • 長期受陽光破壞的皮膚。
  • 一般看到肢端如手、腳掌的斑塊或痣有形狀改變、邊緣變不規則、色素變化或突然變化、潰瘍、發炎 , 就要提高警覺,快找皮膚科診治。

延伸閱讀:吳育弘醫師eva123lee

 
 
  皮膚癌篩檢_ABCDE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小蔡醫師

 
 

如果發現不正常的斑點或腫塊,可以找皮膚科醫師檢查。皮膚癌的診斷一般由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都可以用肉眼判斷,非常早期的皮膚癌還需要皮膚鏡的輔助觀察,但所有懷疑是皮膚癌的病灶都需要皮膚切片做病理檢查,來確定腫瘤的種類及惡性度,才能決定進一步的治療方法。

皮膚腫塊是否為良性或惡性的一個簡易判別方式為

ABCDE自我檢查的方法:

  • A (asymmetry):不對稱性。惡性腫瘤大多看起來不對稱。
  • B (border):邊緣。惡性腫瘤大多邊緣不平滑、不規則。
  • C (color):顏色。惡性腫瘤大多邊顏色不均勻。
  • D (diameter):大小。後天發生的腫瘤直徑超過0.6公分要特別注意。
  • E (elevation):隆起。惡性腫瘤生長快速,會在數週至數個月內快速隆起。

延伸閱讀:吳育弘醫師小蔡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