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之旅

疾病、篩檢

 
  乳房的生理結構  
 

圖片來源:全民健康基金會

 
 

乳房的基部位於第二至第六胸肋骨(rib)之間,左右乳房分別在胸骨(sternum)和腋中線之間,絕大部分貼在胸大肌筋膜(superficial fascia)上,一小部份往上方及側面延伸至腋下。

乳房中央隆起的部位稱為乳頭(nipple),乳頭周圍由一圈顏色較深的皮膚圍繞,稱為乳暈(areola),除此之外,乳房的主要結構便是乳腺(mammary glands)。

乳腺是由15-20個乳葉( lobes)所構成,每個乳葉有許多乳腺小葉(lobule),乳葉以乳頭為中心呈放射狀分佈,每個乳葉均有單獨的泌乳管(excretory lactiferous duct),泌乳管到了接近乳頭的位置,會膨大擴張形成泌乳竇(ampulla,sinus),末端變細並開口於乳頭;在哺乳時,乳汁會暫時聚集於泌乳竇,等到嬰兒ㄚ吸奶時,泌乳竇旁邊的平滑肌才會將乳汁從乳頭上泌乳管的開口處擠出(Snell R. S., 1995)。

乳房除了乳腺外,內部尚有支撐乳房結構的脂肪組織和由纖維組織形成的懸韌帶、神經、血管、淋巴組織等等。癌細胞經常是循著淋巴管移動到淋巴結進而轉移並散佈到其他組織或部位(張金堅, 2007)。

男性和未發育女性的乳房在結構上很相似,到了青春期,由於卵巢的動情素分泌量增加,使得女性的乳腺開始發育,脂肪和結締組織堆積、泌乳管生長及分枝增加,故乳房變大、乳頭變明顯,在此同時,男性的乳房則維持平坦。乳腺是唯一人體在懷孕時,結構和生理會發生激烈變化的器官,這是由於女性在懷孕期間,動情素、黃體激素、催乳素、人類胎盤生乳激素(human placental lactogen)的共同作用,使得乳腺快速生長,並準備分泌乳汁以哺乳,當哺乳期結束後,乳腺開始退化並恢復到懷孕前的休止狀態,直到下一次的懷孕和哺乳才開始進行分化和分泌乳汁。女性停經後,由於停止分泌女性荷爾蒙,故乳腺會變小、退化,及萎縮(Junqeira LC, 2000)。

延伸閱讀:基隆市衛生局

 
 
  乳癌  
 

圖片來源:香港乳癌及乳病治療中心

乳癌好發位置

圖片來源:台安醫院

 
 

乳癌(英語:breast cancer)是由乳房組織發展成的癌症。乳癌的徵象包括乳房腫塊、乳房形狀改變、皮膚凹陷、乳頭分泌物或是皮膚出現紅色鱗屑狀斑塊。而出現遠端轉移的病患,可能會有骨痛、淋巴結腫大、呼吸困難或黃疸的情形。

乳癌是由乳房乳腺管細胞或是腺泡細胞不正常的分裂後,繁殖而形成的惡性腫瘤。這些惡性腫瘤除了侵犯乳房,更可能轉移到遠處器官,如骨骼、肺、肝、腦等,而破壞重要器官的功能,造成身體健康之損害,甚至危害生命。

早期乳癌通常不會引起疼痛;事實上,當乳癌開始形成時,可能完全沒有症狀,醫師觸診時也無法觸摸得到;但是隨著癌症的生長,它會造成異常,而女性朋友也應該會發現以下症狀:

  • 乳房有腫塊,但不會感覺疼痛(但仍有少部分會疼痛)。
  • 乳頭出現異樣分泌物,尤其是帶血分泌物。
  • 乳房有局部或全面性凹陷。
  • 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紅腫或潰爛。
  • 腋下淋巴腺紅腫。
  • 在乳房附近或腋下的區域有腫塊或變厚。
  • 乳房大小或形狀改變。
  • 乳癌的好發部位

※以上顯示之比率為原則性,各家醫院都有出入。只表示外上方較多,但其實乳房各部位都有可能發生。

延伸閱讀:維基百科台安醫院Chia

 
 
  乳癌的危險因子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乳癌的危險因子

一、年齡與種族

年齡是影響女性罹患乳癌的主要因素(Vogel,1991; Vogel, 2003; Vogel, 2004; Gierach等人, 2004; Althuis等人, 2004; Ferrer等人, 2005)。隨著年齡的增長,罹患乳癌的風險亦隨之而增加。在美國,80-85歲婦女的乳癌年發生率高出30-35歲婦女達15倍之多 (Gail等人, 2007;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 (SEER) Program, 2008)。韓國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在30歲以上婦女相對於30歲以下婦女罹患乳癌勝算比(Odds ratio)為2.18-4.15倍 (Lee 等人, 2008)。

種族因子則會修飾年齡別的乳癌發生率。也就是說,不同種族的婦女其不同年齡的乳癌的發生率不同。例如觀察低於50歲的婦女,非裔美國婦女的乳癌發生率較美國白人婦女為高;若觀察年老的婦女,則非裔美國婦女的乳癌發生率較美國白人婦女為低。居住於北美洲的西班牙裔婦女的 乳癌發生率僅為非西班牙裔白人婦女的40-50%。自小生長居住於亞洲的亞洲婦女,終其一生,乳癌的發生風險均相當低;而這群亞洲婦女的姊妹,若是出生並居住於北美洲者,其乳癌的發生風險則和美國白人婦女的風險一樣高。目前為止,尚無確切的理論可解釋,為何同一個家庭的兩個姊妹,因為生長居住的地區、環境不同,在乳癌的發生風險上會有如此大的差異(Vogel,2008)。

二、生育因子

生第一胎年齡、生育次數以及初經年齡均是一般熟悉的乳癌風險因子,這些因子的強度會因為婦女罹患乳癌的年齡而有所不同。

2002年,Tryggbadóttir等人,對於參加研究計畫的冰島婦女依照出生年和年齡進行配對,追蹤於1979-1995年間參加的婦女,於計畫結束時,共計1,120名婦女罹患乳癌,罹患乳癌年齡為26-90歲;配對的控制組則有10,537名婦女。結果發現,罹患乳癌時年齡小於40歲的婦女,初經年齡每增加一歲,其罹患乳癌的風險和控制組婦女相比,勝算比為0.82 倍(95%信賴區間0.68-0.99),亦即對於罹患乳癌時年齡小於40歲的婦女,初經年齡每增加一歲,可達到18%的保護效果;若不依年齡分層,則這1,120位罹患乳癌的婦女,初經年齡每增加一歲,罹患乳癌的風險減少9%(勝算比=0.91;95%信賴區間0.87-0.96)。

Tryggbadóttir等人亦發現,罹患乳癌時年齡小於40歲的婦女,生第一胎年齡每增加一歲,其罹患乳癌的風險和控制組婦女相比,勝算比為1.10倍(95%信賴區間1.02-1.18);若不依年齡分層,則這1,120位罹患乳癌的婦女,生頭一胎年齡每增加一歲,則罹患乳癌的風險和控制組婦女相比,勝算比為1.03倍(95%信賴區間1.01-1.05)。

針對生育次數這項因子,Tryggbadóttir等人發現,若不依年齡分層,則這1,120位罹患乳癌的婦女,生育次數每增加一次,則罹患乳癌的風險降8% (勝算比=0.92(95%信賴區間0.88-0.97)。

此外,若觀察所有追蹤完成的個案,可發現30歲以上生頭一胎且只生育一胎的婦女,和同年齡未曾生育過的婦女相比,其罹患乳癌的勝算比為1.62倍(95%信賴區間1.12-2.34)。且可發現若生育次數達三次以上,生頭一胎年齡在30歲以下,和同年齡未曾生育過的婦女相比,則其罹患乳癌的勝算比介於0.62-0.77倍之間。Barlow等人於2006年,針對2,392,998名35-84歲,參加乳房攝影篩檢的婦女,進行乳癌危險因子的研究則發現,在停經後婦女(55歲以上或45-54歲間自然停經)這一組,生頭一胎年齡為顯著的乳癌危險因子。若以小於30歲 時生育第一胎的婦女作為比較基準時,生第一胎年齡大於30歲者,其罹患乳癌的勝算比為1.21倍(95%信賴區間1.09-1.33),若從未生育過的婦女,其罹患乳癌的勝算比為1.18倍(95%信賴區間 1.09-1.27)。

三、家族乳癌病史

乳癌家族史是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所有乳癌個案中,將近5%和基因有關,其中又有25%的個案是在30歲之前便被診斷出罹患乳癌(Thull等人, 2004; Rubinstein, 2004)。

目前已知腫瘤抑制基因BRCA1與BRCA2的突變和癌症有關。未曾罹患乳癌的婦女,若在檢測後發現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則其罹患乳癌的機率較高。若家族中,有一等親屬(母親、女兒)罹患乳癌,則該名民眾罹患乳癌的機率便會大幅增加。家族中在50歲之前罹患乳癌的親屬人數越多,則該民眾的累積終身罹患乳癌風險(cumulative lifetime risk)可高達50%。

帶有BRCA1或BRCA2突變基因的人,四十歲之前罹患乳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00倍,70-80歲罹患乳癌的風險則是一般人的15倍。其終身罹患乳癌的風險為50-85%。帶有BRCA1突變基因且在年輕時便罹患乳癌的人,其罹患卵巢癌的風險較高,同時,罹患大腸癌、攝護腺癌的風險也較高帶有BRCA2突變基因的人,罹患卵巢癌、男性乳癌、攝護腺癌、胰臟癌、喉頭癌的機率均較高(Antoniou等人, 2006)。

此外,荷蘭與英國的研究人員發現,除了BRCA1與BRCA2以外,大約有1%的乳癌發生與另一個和 DNA修復有關的基因即CHEK-2基因的突變有關,但CHEK-2基因突變需同時結合其他基因的突變方會表現,但究竟需與哪些基因突變結合,目前仍未知 (The CHEK-2 Breast Cancer Consortium, 2002)。

另外亦發現兩個ATM突變基因(Ataxia telangiectasis mutated gene),帶有這種突變基因的人,其罹患乳癌的風險比一般人多出約16倍(Chenevix-Trench等人, 2002)。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基因之外,尚有其他與乳癌相關的基因。攜帶不同的基因,罹患乳癌的風險也不同,下表將與乳癌相關的基因分為高風險基因和中低風險基因兩大類,帶有高風險基因的人,罹患乳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0倍以上,而帶有中低風險基因的人,罹患乳癌的風險則是一般人的2-5倍(De Grève等人, 2008)。

 

 
 

高風險基因

中風險基因

(1)BRCA1與BRCA2

(1)CHEK2

(2)Lynch症候群

(2)ATM

(3)PALB2 (2007年曾經報導,新型2%,某些變異)

(3)PALB2

(4)ATM(特殊變異)

(4)NBS1

(5)Li-Fraumeni symdrom (與p53基因有關)

(5)RAD50

(6)Peutz-Jeghers syndrome(與STK11基因有關)

(6)BRIP1

(7)PTEN

(7)RAP80

(8)CDH1

(8)BRAD1(錯義突變, missense mutation)

(9)BRAD1(極罕見,truncating mutation)

 

 
 

四、口服避孕藥

許多的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和世代研究(cohort study)結果均顯示,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會小幅度的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但Marchbanks等人於2002年針對35-64歲的婦女,進行的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則發現,相對不曾服用口服避孕藥婦女,研究時(六個月內)正在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婦女,罹患乳癌的相對危險性(Relative risk, RR)為1.0倍(95%信賴區間0.8-1.3);研究之前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婦女的相對危險性為0.9倍(95%信賴區間0.8-1.0)。此研究結果顯示罹患乳癌的相對危險性和當時或曾經口服避孕藥沒有統計上的顯著相關。

五、荷爾蒙替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WHI)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的婦女健康促進計畫(Women’s Health Initiative)下,曾針對50-79歲婦女進行大型隨機試驗,共計隨機分派8,506名婦女作為實驗組,進行荷爾蒙替代療法,服用雌激素 (Estrogen) 與黃體素(Progestin),另外8,102名婦女作為控制組,服用安慰劑。追蹤5.2年後,發現實驗組婦女罹患侵襲性乳癌的涉險比 (Hazard ratio)為1.27倍(95%信賴區間1.00-1.59)。

由於停經後婦女使用雌激素(Estrogen) 與黃體素(Progestin)進行荷爾蒙替代療法的情況相當普遍,過去曾有數個流行病學方面的研究結果報導,罹患乳癌的風險在使用雌激素(Estrogen) 加上黃體素(Progestin)的婦女身上,較只單獨使用雌激素(Estrogen)的婦女高。PEPI trial(Postmenopausal Estrogen/Progestin Interventions)的結果曾報導(Greendale等人, 1999),觀察乳房攝影結果發現,使用三種雌激素搭配黃體素的婦女,其乳房緻密度(乳癌風險因子之一)比只使用雌激素的婦女高。

WHI的大型隨機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婦女(使用雌激素與黃體素)中,有無乳癌家族病史或是否具備其他相關乳癌風險因子的婦女,其罹患乳癌的風險並不因此而有顯著增加的情形,反而是之前是否曾經進行過停經後荷爾蒙替代療法者,罹患乳癌的風險顯著較高。這項結果顯示,停經後婦女發生乳癌的風險和其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的時間長短,可能具有累積效應。

六、乳房良性病徵

乳房良性病徵包括慢性囊腫乳腺炎(chronic cystic mastitis)、纖維瘤(fibroadenoma)、纖維囊腫病(fibrocystic disease)以及相關病灶等(Arpino等人, 2005)。一般均認為乳房細胞組織增生病灶(proliferative breast lesion),尤其是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和乳癌有相關性。有非典型增生病史之病患,其兩側乳房罹患乳癌的風險均會增加,且兩側乳房罹患乳癌風險增加的幅度幾乎是一樣的。除此之外,先前有良性乳房病灶例如非典型性增生的婦女,其於罹患乳癌時的組織病理學型態和之前的良性病兆組織病理學型態經常是不一致的(Jacobs 等人,2001)。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有乳房良性病灶的婦女,未來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但良性病灶並不會直接演變成為惡性乳癌。

七、乳房緻密程度(Breast density)

乳房緻密度主要和構成乳房的細胞間質類型(parenchymal pattern)有關,細胞間質包括膠原蛋白(collagen)、結締組織、神經及些微的上皮細胞等。2002年,Boyd等人利用澳洲與美國同卵雙生及異卵雙生姊妹進行的研究證實,乳房緻密度約60-70%與遺傳有關。

早在1976年,Wolfe便將乳房緻密程度分類,建立了最早的乳房緻密度分類系統,研究乳房緻密程度與罹患乳癌風險間的關係。Wolfe依照乳房細胞間 質類型及在X光下看到的結果,將乳房緻密度分為以下四類:

 
 

類別

風險程度

細胞間質類型與乳房攝影結果

N1

最低

正常,基本上由脂肪所組成,少部份會有乳房纖維化的現象,見不到乳管物。

P1

主要由脂肪組成,在乳房前端上方1/4部位,可明顯看到乳腺管,同時可能看到細長帶狀小管延伸至乳房其他象限(quadrant)

P2

超過1/4的乳房範圍內可明顯看到管狀物

DY

最高

嚴重纖維化情形,經常因此掩蓋住下層的管狀物

 
 

Wolfe(1976)利用此分類系統,進行回溯性實驗,將7,214名30歲以上婦女,依照其乳房X光攝影結果分成以上四類,發現風險最高的婦女(DY) 其乳癌發生率與風險最低婦女(N1)的乳癌發生率可高達37倍之多,相對危險性(Relative risk, RR)則為31,而風險低的婦女(N1+P1)較風險高的婦女(P2+DY)乳癌發生率的相對危險性為6倍。

Wolfe之後的其他研究者,使用此分類系統進行婦女乳房緻密度與乳癌發生風險之研究,發現婦女乳房緻密度和乳癌發生風險關係之強度不及Wolfe先前的實驗,有些研究結果甚至顯示兩者間沒有顯著相關(Witt等人 1984)或者此一相關性只局限於50歲以下婦女,對50歲以上婦女的研究結果顯示,乳房緻密度和罹患乳癌風險無顯著相關( Threatt等人, 1980)。

除了此分類系統外,美國放射科學會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在其乳房影像報告和資訊系統(BI-RADs,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中,將乳房緻密程度分為四類:

 
 

類別

緻密程度

說明

ACR 1

<25%

幾乎均為脂肪

ACR 2

25-50%

散布纖維腺體組織

ACR 3

51-75%

非均質性緻密

ACR 4

>75%

極度緻密

 
 

其他亦有利用平面乳房X光攝影影像,依緻密組織佔乳房面積百分比主觀的將乳房緻密程度分為6個(Boyd等人, 2002)或21個等級(Cuzick等人, 2004)的方式;亦可以受過訓練的專業放射師,於數位化的乳房攝影影像上,描繪緻密區域,再利用電腦計算緻密區域佔全部乳房面積的百分比。

由於針對乳房緻密度與罹患乳癌風險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故McCormack等人於2006年將過去的42個研究計畫,共涉及226,000位非乳癌患者 及超過14,000位乳癌患者的結果進行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發現乳房越緻密者,罹患侵襲性乳癌的風險也越高,且該研究中,乳房最緻 密的婦女,和乳房最不緻密的婦女相比,前者罹患乳癌的風險為後者的4-5倍之多。而Cummings等人亦在2006年針對McCormack之後發表的 5個回溯性研究結果,共計28521名乳癌個案,進行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發現乳房緻密度和罹患乳癌間有高度相關,BI-RADs 5相對於BI-RADs 1者,罹患乳癌的相對危險性為4.03倍(95%信賴區間3.10-5.26);緻密區域占整個乳房面積超過75%者相對於占乳房面積低於5%者,罹患乳癌的相對危險性為4.20倍(95%信賴區間3.61-4.89)。

Barlow等人於2006年發表的報告中指出,不論停經前或停經後婦女,乳房緻密度和乳癌間有相關性,Tice等人於2004年發表的報告中則發現,乳房緻密度和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及荷爾蒙受體陰性乳癌有關。Gill等人於2006年的報告中指出,乳房緻密度越高,發生原位乳癌的風險也越高。Hwang 等人於2007年的報告中指出,發生原位乳癌(DCIS)的患者,乳房緻密度越高者,對側罹患侵襲性乳癌的風險也越高。

直到西元2000年,至少已有15個世代研究的結果顯示,那些乳腺最緻密的人,罹患乳癌的風險是乳腺最不緻密的人罹患乳癌風險的1.8-6倍,這15個研究當中的8個研究結果甚至顯示此風險為至少4倍(Boyd等人, 2002)。而不論使用Wolfe分類法、BI-RADs分類法或是以緻密面積占乳房面積百分比的分類方式,研究的結果發現,乳房最緻密的比上最不緻密的婦女,其罹患乳癌的相對危險性約3.98倍~4.2倍。

八、荷爾蒙

Key等人(2002)針對九個回溯性世代研究,發現體內雌二醇(estradiol)或Testosterone(睪固酮)濃度較高的女性(前25%) 相對於體內含雌二醇或睪固酮最低(後25%)的女性,發生乳癌的相對危險性分別為2.00倍(95%信賴區間1.47-2.71)及 2.22倍(95%信賴區間1.59-3.10)。在此之後有六個回溯性研究結果發表,共計2581名乳癌患者,Cummings等人(2009)整理這六個研究結果後發現,停經後的婦女,其體內雌二醇和睪固酮的濃度與乳癌發生的風險具有統計上的顯著相關性,若將受試者(停經後婦女)體內雌二醇或睪固酮濃度分為五個等級,則雌二醇濃度最高的一級相對於濃度最低該級的受試者,其罹患乳癌的相對危險性約在2.0-2.9倍;睪固酮濃度最高的一級相對於濃度最低該級的受試者,其罹患乳癌相對危險性約在1.85-5.1倍。此外,尚有兩個回溯性研究發現(Zeleniuch-Jacquotte等人,2004;Cummings等人,2005),內生性雌二醇和睪固酮濃度與動情素受體陽性(estrogen receptor positive)乳癌發生的危險性有關。Kaaks等人(2005)亦曾經報導停經前婦女體內睪固酮和雌激素濃度與乳癌的關係。

九、生活習慣

   ※ 運動

Monninkhof等人(2007)整理過去35個相關試驗結果,發現這些病例對照試驗(case-control study)結果顯示,休閒活動和降低乳癌的發生之間具有相關性,但是針對總活動量和停經前婦女罹患乳癌的關係,由於各研究的結果不一,故尚無法下定論。而Cummings等人(2009)則收集了共計6,564名乳癌患者的三個回溯性世代研究,這三個研究結果均顯示,增加總活動量和身體休閒娛樂的活動量,對停經後婦女罹患乳癌的相對危險性約為0.80-0.86倍,對於停經前婦女,罹患乳癌的相對危險性則為0.71倍(95%信賴區間0.55-0.90)(Dallal等人, 2007, Lahmann等人, 2007, Bardia等人, 2006)。

 飲酒

Key等人(2006)曾經將過去有關飲酒與乳癌的觀察研究資料進行整合分析(Meta-analysis),並報導有飲酒的停經後婦女較那些不飲酒的停經後婦女,其罹患乳癌的相對危險性高出22%,(95%信賴區間9%-37%),這些研究資料同時顯示,每天每額外攝取10公克的乙醇(酒精),則其罹患乳癌的相對危險性便增加10%(95%信賴區間5%-15%)。除了Key等人分析報導的這些研究之外,Cummings等人(2009)亦針對2004至2007年發表的七個大型回溯性研究,總計85,898名乳癌病患,發現增加酒精攝取量與罹患乳癌相對危險性的升高間的確有顯著關係,其中六個研究的資料並顯示,每天習慣性飲酒兩次的患者,和不飲酒或每週飲酒少於三次的患者相比,前者罹患乳癌的相對危險性是後者的1.28-1.5倍。

 體重

Cummings等人(2009)針對1995-2006年間,共計18,508名乳癌病患的九個大型回溯性世代研究進行整理,發現不論是停經前或停經後婦女,從年輕到年老,體重的增加與罹患乳癌相對危險性的增加有顯著相關,相對危險性如下表。

»»我想知道自己是否過胖?»»

 
 

參考文獻

研究個案數

結果

Eliassen,2006

4,393名停經後婦女

體重增加超過10公斤相對於體重未增加者,罹患乳癌相對危險性為1.18倍(95%信賴區間1.03-1.35);體重增加超過25公斤,相對於體 重未增加者,罹患乳癌相對危險性為1.45倍(95%信賴區間1.27-1.66)

Harvie,2005

1,987名停經婦女

18至30歲間體重不變或減輕,且自30歲至停經間體重減輕者相對於自18歲起體重持續增加者,罹患乳癌相對危險性為0.36(95%信賴區間 0.22-0.60);自30歲至停經期間體重不變或減輕,且自停經後體重減輕者,相對於自18歲起體重持續增加者,罹患乳癌相對危險性為0.48倍(95%信賴區間0.22-0.65)

Lahmann,2005

264名停經前婦女及1,094名停經後婦女

18歲後體重增加15-20公斤者(已停經者未服用女性荷爾蒙)相對於體重增減2公斤以內者,罹患乳癌相對危險性為1.50倍(95%信賴區間1.06-2.13)

Feigelson,2004

1,934名停經婦女

18歲後體重增加21-30公斤者相對於體重增減在5公斤以內者,罹患乳癌相對危險性為1.4倍(95%信賴區間1.1-1.8)

Radimer,2004

回溯性世代研究,2,873名停經婦女

25歲後體重增加20-25公斤者相對於體重穩定者,罹患乳癌相對危險性為2.6倍(95%信賴區間1.4-5.1);25歲後體重增加15-20 公斤者相對於體重穩定者,罹患乳癌相對危險性為1.8倍(95%信賴區間1.0-3.5);

Huang,1997

1,000名停經前婦女及1,517名停經後婦女

18歲後體重增加超過20公斤(已停經者未曾服用女性荷爾蒙)相對於體重穩定者,罹患乳癌相對危險性為1.99倍(95%信賴區間1.43-2.76)

Van den,Brandt1997

626名停經婦女

20歲後體重增加超過25公斤者相對於體重未改變者,罹患乳癌的相對危險性為1.57倍(95%信賴區間0.99-2.47)

Barnes-Josiah,1995

769名停經婦女

開始參加研究時,BMI<20.5者,18歲後體重增加超過19.1公斤者相對於體重未增加者,罹患乳癌的相對危險性(RR)為1.92倍(95%信 賴區間1.45-2.53);開始參加研究時,BMI>20.5者,18歲後體重增加超過19.1公斤者相對於體重未增加者,罹患乳癌的相對危險性為1.59倍(95%信賴區間1.19-2.12);

Ahn,2007

2,111名停經婦女

停經後未服用女性荷爾蒙的婦女中,體重增加10-19公斤相對於體重不變者,罹患乳癌的相對危險性為1.27倍(95%信賴區間 0.90-1.87);體重增加30-39公斤相對於體重不變者,罹患乳癌的相對危險性為1.87倍(95%信賴區間1.29-2.72); 體重增加超過50公斤相對於體重不變者,罹患乳癌的相對危險性為2.15倍(95%信賴區間1.35-3.42)

 
 

飲食習慣:

(一)水果與蔬菜的攝取:Cummings等人(2009)針對2001-2007年的六個研究結果(共計20,987名女性乳癌患者)整理後發現,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攝取對於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沒有顯著關係。

(二)低脂飲食:美國衛生國家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的女性健康方案(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WHI)中一項大型隨機試驗研究結果顯示(Prentice等人,2006),低脂飲食似乎可以減少9%罹患乳癌的相對危險性(95%信賴區間 -1%~+17%),但未達統計顯著意義。另一項針對早期乳癌患者的大型隨機試驗結果指出,減少攝取18-19公克的脂肪,可降降低24%乳癌復發的風險(涉險比=0.76;95%信賴區間0.60-0.98) (Chlebowski等人,2006)。

延伸閱讀:基隆市衛生局賴鴻文 醫師 

 
 
  乳癌的篩檢  
 

主要方法

•臨床觸診 (CBE)
•乳房超音波 (BUS)
•乳房X光攝影 (XMG)

輔助方法

•乳房自我檢查(SBE)
•乳癌血液腫瘤標記 (CA153、CEA)
•核磁共振掃描 (MRI)、正子掃描 (PET)
•乳癌相關基因(BRCA-1、BRCA-2)
 
 

資料來源:公共電視

 
 

乳癌可經由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其5年存活率將近9成,國民健康署所提供之「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唯一經過大型臨床試驗,被證實能夠有效降低乳癌死亡率的乳癌篩檢工具,可偵測出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世界衛生組織實證指出,婦女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2至3成的乳癌死亡率,故婦女平時即應養成定期篩檢的好習慣,才能在身體尚未出現症狀前,藉由檢查來提早發現潛在病灶,接受適當治療而重獲健康,切勿等到有症狀才來做篩檢。 此外,癌症防治最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目前已知的乳癌危險因子包括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或30歲後才生第1胎,以及未曾哺乳、有乳癌家族史者、有乳癌變異型致病基因、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因此,女性們除了多加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所提及的乳癌風險外,更應該從年輕時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飲食均衡,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並適時釋放身心壓力。

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一種使用低輻射劑量X光(約為0.7毫西弗)、高解析度透視乳房的技術,不需要注射顯影劑,只要將乳房放在儀器上,壓迫乳房,以固態感光元件將X光轉換為電子信息,原理類似數位相機,獲取的影像再由放射線診斷科醫師判讀結果,得知是否有鈣化點或潛在病灶;不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仍有他的限制,約有15%的乳癌是乳房X光攝影無法偵測到,所以即使檢查結果正常,在下次定期檢查前,如有發現異狀,仍應儘速就醫。

延伸閱讀:國民健康署

 
 
  乳癌的篩檢_乳房X光攝影  
 

圖片來源:國民健康署

圖片來源:葉明宏

 
 

1. 乳房攝影可降低3成乳癌死亡率。

2. 為一種X光檢查,過程中女性放射師會以壓迫板緊壓乳房, 以獲得清晰的影像,並減少輻射劑量,所以會有疼痛感。

3.檢查結果 (1)若無異常,請持續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2)若有無法確定診斷之變化,需再做其他影像檢查 (3)若有疑似良性變化,請3-6個月進行追蹤內檢查。

延伸閱讀:國民健康署

 
 
  乳房自我檢查_543  
 

圖片來源:華歌爾

 
 

「乳房自我檢查 5 部曲」分享簡易自我檢查重點;讓大家關愛自己,並落實乳癌防治工作在日常生活,及早做預防。

♥ 第一部曲:檢查時機
1. 生理期過後一星期內,1 次 / 月。
2. 更年期與子宮切除者,1 次 / 月。

♥ 第二部曲:「看」外觀
面對鏡子,檢視乳房形狀是否對稱、外觀有無異常或分泌物。

♥ 第三部曲:「摸」硬塊
手上塗抹肥皂或乳液潤滑增加敏感度,沿著頸部、鎖骨、腋下等淋巴結範圍摸摸看有無硬塊。

♥ 第四部曲:「擠」分泌物
以食指和大拇指輕輕壓擠乳房、乳暈、乳頭,留意有無分泌物及其顏色。

♥ 第五部曲:就醫原則
1. 發現硬塊、出現分泌物,務必立即就醫。
2. 年滿 35 歲婦女,每年請專科醫師檢查。

延伸閱讀:華歌爾

 
 
  乳房自我檢查_543  
 

圖片來源:華歌爾
 
 

 4 步驟乳房自我檢查!
 
♥ 步驟 1:面對鏡子看
高舉雙手,確定乳房兩側大小對稱。
放下雙手,確定乳頭無凹陷、乳房無異常突起或溼疹。
 
♥ 步驟 2:沐浴時觸壓
一手高舉置放後腦勺,另一手塗抹肥皂潤滑後,以三根指頭(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腹觸壓乳房,從乳頭為起點,順時鐘方向往外延伸三至四圈,確定乳房無硬塊。
 
♥ 步驟 3:平躺後觸壓
平躺,一手置放後腦勺,並在身體下方墊個枕頭重複步驟 2 檢查,確定乳房無硬塊或淋巴腫大。(留意枕頭要墊至身體胸後方,才不會影響觸壓結果喔〜)
 
♥ 步驟 4:檢查腋下淋巴,並且確定無分泌物
仔細確認無腋下淋巴腫大,同時乳頭無分泌物。

延伸閱讀:華歌爾

 
 
  乳房自我檢查_543  
 

圖片來源:華歌爾

 
 

乳房自我檢查 3 指法;透過每天洗澡時動動手檢查,我們一起為自己的健康再把關!
 
♥ 指法 1:併攏五根指頭,用指腹按摩。
 
♥ 指法 2:施予壓力,先輕壓後再深壓。
 
♥ 指法 3:包含鎖骨下方、胸骨中線、肋骨下緣、腋下所圍成區域範圍,確實檢測。

延伸閱讀:華歌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