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之旅

預防

 

 
  胃癌的預防_定期檢查  
 

胃鏡檢查

幽門螺旋桿菌檢查

圖片來源:J&H

 
 

胃癌高居全球癌症發生率第4位,進一步提醒民眾應定期接受檢查,透過初步且具方便性的健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體內若有幽門螺旋桿菌,透過HP除菌治療,就能有效降低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是胃癌的風險。

前台灣胃癌治療面臨兩大困境,首先台灣發現胃癌比例比日韓低很多,近十年,早期確診的病人占比約20%左右,但韓國、日本卻能夠高達6至7成,同樣處在胃癌熱點區、都是已開發國家,這個結果令人感到沮喪,主要是因為患者忽視此疾病的存在,加上衛生單位也沒有積極鼓勵病人做早期篩檢有關。第二個困境則是胃癌病人發現時有3成都已晚期,在治療上比較困難,手術無法完全清除病灶,須以化學治療藥物、標靶治療藥物作輔助,但這些藥物健保通常都沒有給付,對病人來說在經濟上是很大的負擔。

胃癌的好發年齡在50歲至70歲,東亞地區包含韓國、日本、中國大陸是世界上胃癌發生率比較高的地區,確切原因有待驗證。日本人醃製食品吃很多,可能因此導致胃癌成了國病;韓國人則是愛吃醃製泡菜、燒烤食物等;另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者得到胃癌的機會也比一般民眾高。

幽門螺旋桿菌侵入性檢查:(內視鏡檢查)

1. 尿素酶法(Urease-based tests)

  • 優點:快速、不貴、精準。
  • 缺點:若近期施用PPIs(proton-pump inhibitor)、抗生素(antibiotics)、鉍製劑藥品(Bismuth preparations)可能會產生偽陰性結果。
  • 敏感性(sensitivity):> 90%
  • 特異性(specificity):> 95%
  • 介紹:快速尿素酶試驗 (rapid urease test)
  • 原理:
  • 方法:將經由胃鏡檢查採檢之胃黏膜組織,直接放在含有尿素及酸鹼呈色劑的培養基上,因為H. pylori含有豐富的尿素酶,故會在短時間內與尿素作用而使培養基呈現粉紅色,通常20分鐘內即會有陽性反應,若24小時後未變色即判定為陰性;敏感度為95%,特異性為98%。檢體之保存方式為密封保存於25℃或直接先放在35℃環境中。

幽門螺旋桿菌非侵入性檢查(實驗室檢查)

1. 血清學檢查 (Serologic test):

  • 優點:最廣泛使用,花費最少。適合做為「篩檢」的用途。
  • 陰性的結果,應可排除胃幽門螺旋桿感染的可能,可省掉較昂貴的進一步檢查。
  • 缺點:陽性只代表曾經感染過,不一定是最近感染。因為抗體要好幾個月才會消失,不適合用來確認是否治療完全。(將H.pylori殺光)。
  • 敏感性(sensitivity):85%
  • 特異性(specificity):79%
  • 原理:測血清中的 Anti-H. pylori
  • 方法:有 EIA 定量法及 latex 定性法二種,定量法的特異性較佳,而定性法的偽陽性甚高,不建議使用。
  • 檢體處理:血清或血漿 0.5 mL,避免溶血及脂血,室溫可保存 2 天,冷藏 5 天。

2. 尿素呼氣試驗(Urea breath test)

  • 優點:適合做為治療後的追蹤。
  • 缺點:若近期施用PPIs(proton-pump inhibitor)、抗生素(antibiotics)、鉍製劑藥品(Bismuth preparations)可能會產生偽陰性結果。
  • 敏感性(sensitivity):95%
  • 特異性(specificity):95%
  • 原理:利用H.pylori會製造尿素酶(Urease)的特性。
  • 在尿素上標幟碳的同位素C-13或C-14,病人喝下時若內有H. pylori,則其產生的urease將尿素水解為氨和二氧化碳。當在做呼氣試驗時若測到二氧化碳內有碳的同位素,則代表胃內有H.pylori;敏感度幾乎為100%,特異性為92%

3. 糞便抗原檢查(Fecal antigen test): 

  • 優點:以單株抗體(monoclonal-antibody)檢查,可作為治療前後療效的監測。
  • 缺點:若近期施用PPIs(proton-pump inhibitor)、抗生素(antibiotics)、鉍製劑藥品(Bismuth preparations)可能會產生偽陰性結果。需停用PPIs兩週以上、抗生素四週以上、停用H2 receptor antagonists 24小時以上。
  • 敏感性(sensitivity):95%
  • 特異性(specificity):95%

延伸閱讀: 三立健談高醫

 
 
  胃癌的預防_從自己開始  
 

圖片來源:健談

 
 

根據歐美國家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指出,在過去的10至20年間,胃癌發生率及死亡率驟降的原因為飲食習慣的改善、食物的適當貯藏及處理。

胃癌的成因:

  • 食物:常吃高鹽、氮鹽或煙烤處理的食物,及缺少新鮮水果與蔬菜的攝取,被認為是重要的原因。
  • 血型:A血型的人,被發現是罹患胃癌的高危險群。
  • 感染:幽門桿菌的感染會引起慢性胃炎,為致癌的重要因素。幽門桿菌的感染率依年齡增長而增加,40歲以上的感染率高達50%以上,約70%的胃癌病人是因感染而來。
  • 生活習慣:如酗酒、抽煙者,皆被視為可能的高危險群。
  • 胃瘜肉:如有增生的現象,多屬胃癌的前兆。
  • 遺傳: 直系親屬中有罹患胃癌者,為高危險群。 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n cancer)家屬、家族性腺瘤大腸瘜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家屬、波氏嘉哥徵候群 (Peutz-Jeghers syndrome)、李一佛美尼徵候群 (Li-Fraumeni syndrome)的家屬,多為高危險群。
  • 免疫缺乏者:如惡性貧血症(Pernicious anemia)、胃鹽酸缺乏症及萎縮性胃炎症等患者,多屬高危險群。
  • 胃黏膜有異常者:因外來不明因素引起胃黏膜發炎,並有萎縮變化者,亦為高危險群。 15至20年前曾接受局部胃切除手術者,亦為胃癌的好發者。
  • 放射線:如因治療淋巴腺腫瘤、何傑金森氏症(Hodgkin’s disease)等、或日本廣島、長崎原子彈的受害者,在經過12至14年後,皆為癌症的高危險群。

胃癌預防:

胃癌的預防目標就是減低發病率,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尤其是要關注飲食,把好嘴關,防止病從口入,增加癌變機率,同時也要知道胃癌的早期症狀,以便及時的發現病情,及時進行行之有效的治療。

一、從飲食開始做起

  1. 預防胃癌要在生活中要注意好的生活習慣的養成,要戒菸限酒、不酗酒。同時不要過多地吃鹹而辣的食品;不吃過熱、過冷、過期及變質的食品。若飲食不定時定量、暴飲暴食、進食過快過燙,對胃是一個損傷性的刺激,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關係。這個方法也能做到胃癌的預防。
  2. 胃癌的預防要堅決禁食發黴變質的食品,也就是要禁止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如被污染的水,農作物,家禽魚蛋,發黴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綠色有機食品,要防止病從口入。
  3. 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多飲牛奶。新鮮的蔬菜、水果和牛奶富有維生素,可參與修復機體的天然屏障,阻止化學致癌物質在體內的合成。這也屬於胃癌的預防。
  4. 吃粥,但不要吃泡飯。粥是將米徹底煮爛,米中的澱粉溶入了水中,達到了“水乳交融”的狀態,容易消化吸收。泡飯的狀態不同:米是米水是水。而在吃泡飯時人們大多會和吃粥一樣,不多加咀嚼就下嚥,從而給胃帶來較大的負擔,所以常吃泡飯比較傷胃。

二、知道胃癌的早期症狀

  1. 厭食感也是早期胃癌的一種症狀,以厭食肉類尤其是肥肉爲甚,約有50%的病人存在原來愛吃肥肉而今突然厭惡的現象。由於進食少並厭食,病人可在短期內很快消瘦下去。
  2. 胃癌早期上腹部飽脹感一般都是感覺於進食時更加明顯,通常進少量食物即有飽脹感,病人不再多想進食,且常伴有暖氣和噁心。由於位置多在劍突下或偏右的地方,因此有時會被誤診爲膽囊疾病。
  3. 胃癌早期可能會出現心窩部空心痛但是這種疼痛並不嚴重,人們常常都可以忍受,也正因爲如此,這症狀常常被人們忽略,不會跟胃癌產生倆想。另外,這症狀與進食沒有關係,無論進食與否,都有可能發生,假如是安靜休息,則容易表現出來。
  4. 有的胃癌病人在早期也可能會有黑便的情況發生。這是因爲病變破壞了小血管所致。以上的輕微症狀往往會被誤認爲是慢性胃炎而未能引起病人和醫生的重視,因此對年齡在40歲以上突然出現上述症狀的人應及時作胃鏡檢查。

延伸閱讀:台灣癌症基金會健康樹、 三立健談

 
 
  胃癌飲食  
 

圖片來源:華人健康網

 
 

胃癌術後營養飲食原則

目的

  1. 預防體重減輕或減緩體重下降速度。
  2. 修補因治療造成的組織損傷,促進細胞修護進而維持良好營養狀態,增加對 治療的耐受力。
  3. 降低治療所衍生的營養相關副作用。 

胃癌手術治療可能產生的營養問題

  1. 體重減輕。
  2. 傾食症候群 (症狀:飯後 10-15 分鐘,發生腹脹、噁心、冒冷汗、心跳加速及 暈眩、疲乏無力等情形)。
  3. 腹瀉。
  4. 貧血 (因鐵質、維生素 B12、葉酸吸收不良而造成)。
  5. 吸收不良 (影響鈣、鐵質、葉酸、維生素 B12 的吸收)。

飲食原則

  1. 用餐時宜細嚼慢嚥、少量多餐 (每天至少 6 餐以上,以八分飽為準)。
  2. 食物的選擇以溫和、低纖維、易消化的固體食物為主。
  3. 避免溫度太冷、太熱或刺激性 (如咖啡、濃茶、酸辣)的食物。
  4. 攝食高蛋白質、低糖的飲食。
  5. 選擇優質來源的蛋白質,如:蛋、奶、魚、肉、黃豆製品等。
  6. 避免含糖及酒精之食物 (含糖飲料類如果汁、奶茶、養樂多…等)。
  7. 水分補充盡量與正餐間隔開,避免腹脹的不適症狀。
  8. 多攝取富含鐵質、葉酸、維生素 C、維生素 B12 的食物。
  • 鐵質:紅肉、肝臟類、深綠色蔬菜。 
  • 葉酸:豆類、深綠色蔬菜、十字花科食物。 
  • 維生素 C:黃綠色蔬菜、水果類 (如:柳丁、橘子、奇異果、芭樂、蕃茄…)。 
  • 維生素 B12:蛋、魚類、瘦肉、奶類、乳製品。

延伸閱讀: 新光醫院高醫醫訊國泰醫院每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