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之旅

治療

 

 
  胃癌的治療  
 

圖片來源:華人健康網

圖片來源:健康樂活

 
 

手術治療:手術為最重要的胃腫瘤局部控制手段和治療方式。

化學藥物治療:用細胞毒性藥物來消滅或抑制體內癌細胞生長、分裂,有口服和靜脈注射劑型,常合併兩種以上藥物一起使用。常見藥物如:fluorouracil (5-FU), capecitabine (Xeloda), S-1, cisplatin, oxaliplatin, decetaxel (Taxotere), paclitaxol (Taxol), irinotecan, epirubicin、

亞洲針對第Ⅱ、Ⅲ期胃癌治療性手術切除(D2 Gastrectomy)患者的大規模第3期臨床試驗研究【如: ACTS-GC(日本),CLASSIC(韓國、台灣、中國)】證實→術後追加輔助性的化學藥物治療,可以有效的減少復發和改善5年存活率。

手術中針對已有腹膜轉移的病人,有些醫院可以同時施行腹腔內溫熱化學療法(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HIPEC),運用特殊溫熱設備,灌注攝氏41-42度的生理食鹽水和化學藥物於腹腔內,藉以殺死腹腔內手術拿不乾淨,殘存的癌細胞。

放射線治療:利用高能量的X光射線或粒子來殺死癌細胞,可做為手術後輔助性的局部加強治療、症狀緩和性治療、或與化療同步施行、等方式不同的治療角色。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嘔吐/噁心、食慾降低、胃灼熱悶痛、胃腸道粘膜潰瘍、胃腸道沾黏或蠕動不良、肝臟纖維硬化等。

標靶治療:對胃癌腫瘤細胞HER2過度表現者 (約20%),可加賀癌平(Herceptin)合併化學藥物使用。目前賀癌平獲美國FDA許可可用於治療胃癌轉移的晚期患者。

免疫療法2017年9月22日美國FDA已經批准PD-1抑制劑吉舒達(Keytruda)用於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胃癌及胃食管交界處腺癌的患者。PD-1抑制劑keytruda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病情,提高整體存活率。

延伸閱讀: 嘉義長庚癌症希望基金會

 
 
  胃癌_手術  
 

資料來源:有緣居士

圖片來源:拓普九州

 
 

手術為最重要的胃腫瘤局部控制手段,並藉此確定腫瘤形態及病理診斷,並可作為隨後輔助性治療(如: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等)之依據。胃癌的手術治療一般需切除部分(或全部)胃部、周邊被侵犯的組織或器官(如:胰臟、脾臟)以及二級胃區域淋巴結廓清術(D2 dissection)。

內視鏡手術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和內視鏡黏膜下分離術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主要應用於僅浸潤至黏膜層的早期胃癌,通常由胃腸科內視鏡專家進行手術。

部分或次全胃切除 (partial or subtotal gastrectomy) 切除遠側端的胃及十二指腸的一部分,剩下的胃在於小腸(十二指腸或空腸)吻合重建。

全胃切除(total gastrectomy)切除整個胃部,然後食道在於空腸吻合重建。

淋巴廓清術lymph node dissection):胃癌常合併有區域淋巴轉移,侵犯至胃壁深度至肌肉層以外者淋巴腺轉移的機率>50%,目前的標準手術為做二級(D2)的區域淋巴廓清術;而在早期胃癌其淋巴腺轉移的機率較低,並且很少會轉移至二級淋巴腺,故可僅做到一級(D1)的區域淋巴廓清術。因此,藉此淋巴擴清術可達到癌腫瘤完全切除(R0)的治療目標並且進一步確定癌症病理分期。

一級(D1)區域淋巴廓清術:指廓清癌腫瘤附近的淋巴腺。

二級(D2)區域淋巴廓清術:指不僅廓清癌腫瘤附近的淋巴腺,而且也把支配胃的大血管週遭的淋巴腺清除。

腹腔鏡輔助下胃切除術Laparoscopy-assisted gastrectomy:胃腺癌之浸潤侷限於胃黏膜層約有4%淋巴結侵犯之機率,胃腺癌之浸潤侷限於胃黏膜下層約有9%淋巴結侵犯之機率, 適合於早期胃癌(T1)和未侵犯至肌肉層以外的進行性胃癌(T2),屬於微創手術。【至於其它中、晚期胃癌,腹腔鏡手術與傳統手術的優劣比較,則仍在進行前瞻性的臨床試驗中】

切除後重建術式次全胃切除術或部份胃切除術以後,以胃十二指腸吻合術(Billroth I)或胃空腸吻合術(Billroth Ⅱ or Roux-en-Y)之一選擇施行。胃全切除術後則以食道空腸吻合術為主,以Y形空腸吻合(Roux-en-Y)型態或空腸間置術來避免膽汁的逆流入食道。

延伸閱讀: 嘉義長庚一般外科拓普九州趙毅醫師

 
 
  胃癌_術後照護  
 

圖片來源:華人健康網

 
 

胃癌術後併發症如傷口發炎、腹內膿瘍、術後出血、膽囊炎、腸道黏連阻塞、胃腸吻合口滲漏以及胃癱是胃癌術後較常見的併發症之一,且隨著手術徹底性越高,其出現的可能性越大,其原因可能與迷走神經切斷及胃張力改變有關。這些併發症常發生於術後開始進食或飲食結構發生改變時,易有腹脹、胸悶、上腹不適等症狀。

一、術後短期注意須知

     1. 傷口方面:

  • 手術後傷口通常會有引流管留置以利傷口血水引流,傷口外面以無菌紗布覆蓋,倘若傷口滲液滲濕,請告知護理人員予以換藥。
  • 術後三天內傷口疼痛指數高,適時予以止痛劑使用,並建議使用束腹帶固定傷口減輕疼痛,以利翻身活動深呼吸咳嗽。
  • 傷口約7~10天拆線,若有特殊狀況未拆線就出院,可在出院後第一次返院門診時再拆線即可。

     2. 引流管方面:

  • 鼻胃管:為抽吸胃液減少胃液對縫合處的浸潤,建議多翻身活動或坐高以利引流。之後於排氣時移除。
  • 傷口引流管:主要目的為傷口血水引流,建議多翻身活動或坐高以利引流,且活動時請小心管路的固定,以免反折及滑脫。引流管勿固定床旁,以避免翻身活動時拉扯出,約在進食後移除。
  • 導尿管:主要目的為使患者於臥床期間方便尿液排出;請勿將尿袋置於高於膀胱處,以避免發生逆行性膀胱炎,待術後傷口疼痛較緩解可下床時移除。
  • 灌食空腸造廔管:高齡患者或預計進食量少、營養不佳者,選擇性置入。
  • 為了維持病人身體水分平衡,請配合護理人員指導,記錄尿量、引流管量及進食量。

     3. 體液補充與抗生素使用:

     手術後至排氣前為禁食期間,此時絕對不能吃任何食物,以免胃部傷口受到損害及腹脹不適;若覺得口乾不適,可以棉籤沾開水潤口。
     禁食期間,醫師會由靜脈注射點滴補充體液,或以中心或週邊靜脈營養滴注,並依醫囑給予抗生素注射以預防傷口感染。

     4. 活動與運動:

     手術後1~2天內盡量臥床休息但應約2小時協助病人翻身拍背,以促進血液循環及傷口引流,由於疼痛導致許多人不敢下床,此時請在床上自行活動,如足踝、膝蓋等關節處,或以手扶床欄移動身體及翻身。
     手術後第二天,可以下床活動,請以漸進式下床法下床活動,即先坐起,頭不 暈時再下床,並注意在下床前,先以束腹帶固定傷口以免牽扯,造成疼痛及傷口損傷。

     5. 飲食:

  • 經口飲食:約束後3-5天排氣後,依醫師指示開始進食,採漸進式方法開始進食,水→軟食→固體,建議高蛋白質、高卡路里飲食ex.魚、肉、蛋、奶並遵從少量多餐原則,避免刺激性食物ex.菸、酒、咖啡、辛辣物。若患者營養差進食量少時,建議Glutamine配合進食,以利增加營養吸收。
  • 管灌飲食:連續管灌:每3~4小時使用50ml開水沖洗管路,確認消化情形,亦即每次管灌前先反抽造廔管,以知消化狀態。灌食袋冰塊應適時更換,以維持灌食飲品新鮮度,灌食袋應每日更換,以減少細菌滋生。
  • 間歇管灌:食物應保持新鮮,市售的管灌食物打開後請於2小時內灌完,或以保鮮膜蓋好放冰箱,可保存24小時。亦可管灌去渣流質ex.新鮮果汁、湯品等,灌食時間以20~30分為宜,約2~4小時灌食一次。詢問患者飽足感度來調整時間及量,藥物食物必須分開灌食,灌食中若發生嘔吐情形,請將病患臉側向一邊並停止灌食,防止嗆到。

 二、術後長期注意須知
      胃切除病人依切除部位及胃腸道重建方式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營養問題。術後營養問題的發生,有些是於進食後迅速發生,另外有些問題是長期胃功能失調所造成。

  1. 傾食症候群:胃切除後常發生此合併症,尤其施行Billroth-II吻合手術患者,乃因病人攝食高糖類食物快速進入空腸造成。
    症狀:進食後約5~60分鐘或2~3小時後,出現頭暈、心跳加快、冒汗、蒼白、腹脹、噁心、腹瀉情形。
    照顧原則:選擇高蛋白、適量脂肪、低醣的食物,可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以減輕胃部的負荷,並增加營養的吸收率。為了減緩胃排空速率,進餐時,可採半坐臥的姿勢,餐後向左側平躺三十分鐘;液體食物如湯或飲料宜在餐後一小時或兩餐間飲用。
  2. 脂肪痢:接受胃空腸吻合術的病人大約10%會有脂肪痢的狀況,可能是因胃切除後,迷走神經破壞或因胃空腸吻合術使胃內容物直接進入空腸,致膽汁及胰液的分泌減少,直接影響脂肪消化而造成脂肪痢。所以建議吃少油飲食,如果擔心熱量攝取不足,可選用高蛋白食物如各類瘦肉、魚、蛋、脫脂奶等。
  3. 腹瀉:胃癌患者手術後會出現腹瀉。只要在餐間不飲用液體、不進食含乳糖的食物、少量多餐、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就可改善腹瀉的症狀。如果術後腹瀉嚴重且持續不止,採內科治療止瀉藥物控制。
  4. 貧血:胃切除後因鐵質、維生素B12、和葉酸的吸收不良,而容易出現貧血。建議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如肝及內臟類、蛋黃、瘦肉、貝類、海藻類、豆類、全穀類、葡萄乾、綠葉蔬菜等。攝取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可促進鐵的吸收ex. 深綠及黃紅色蔬菜、水果如青辣椒、番石榴、柑橘類、番茄、檸檬等。減少含草酸的食物,以避免與鐵形成不溶性複合物,而降低鐵的吸收。進餐時不要同時飲用茶與咖啡,因為茶中的鞣酸會與鐵形成不溶性之鞣酸鹽,而影響鐵的吸收。此外,葉酸不會貯存在體內,所以必須每天攝取足量新鮮的綠色蔬菜、肝、腎、瘦肉及部分水果如檸檬、香蕉、甜瓜等。
  5. 代謝性骨病變(軟骨症或骨質疏鬆):此問題少見,導因於患者因長期脂肪或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不良、食量減少、鈣攝取不足或吸收不良而發生代謝性骨病變。建議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如魚肝油、蛋黃、乳酪、魚類、肝、添加維生素D之牛奶與富含鈣質的食物如奶、魚類、紅綠色蔬菜及豆類製品。

      胃癌患者行胃切除手術後,其胃容積減少及其消化吸收亦會受影響,再加上體重減輕、胃傾倒症候群、脂肪痢等等的副作用,因此更須加強注意飲食的調理,並重新建立新的飲食習慣。後續有無需要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須依據病理報告期別來界定,若需要輔助性化學治療患者,建議採局部麻醉方式,植入皮下注射器即人工血管,可避免因長期重複做靜脈注射而破壞血管。相信透過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並配合醫師治療方針,且養成規律生活釋放焦慮,必定能重拾良好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張瑋庭護理師台北榮總護理部新光醫院

 
 
  胃癌_放療  
 

圖片來源:壹讀

 
 

放射療法是使用高能游離輻射線去殺死癌細胞。胃癌的放射治療通常在手術後,利用輻射照射手術前腫瘤生長區域,及附近淋巴區域,以殺死無法割除或是殘留的癌細胞,以達到增加局部控制之目的。 當您在接受放射治療時,感覺如同照X光檢查一樣,放射線並不會引起任何顯著的熱量或電擊感,照射後在體內也不會有任何的放射物質。在放射治療前需先進行「模擬定位攝影」,醫師會在您需要照射的部位皮膚上畫線做記號,以達照射之準確。

放射治療的時間通常安排在每週一至週五,每週五天,每天一次,而每次治療時間約需 5 至 10 分鐘,整個治療療程約需持續五至六週。治療期間您的主治醫師會每週診視您一次,針對您因放射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作適當的醫療處置。

胃癌的放射治療可依治療目的概分為三類:

一、手術後輔助加強的放射線治療

若胃腫瘤侵犯深度超過整層胃壁,或摘除的淋巴腺有轉移的病人,可考慮在手術後接受輔助加強放射治療及合併化學治療。而美國的研究結果顯示這類病人加入術後輔助治療,可增加局部控制率及存活率。術後輔助放射治療,以照射原胃腫瘤部位及可能轉移的附近淋巴區域為主,進行每日一次,每週五次,為期五週的治療。由於胃附近有許多的正常器官,包括未切除的胃本身、十二指腸、肝臟、腎臟及脊髓等,所以治療設計須注意放射線對正常器官的影響。

美國等西方國家手術時,對局部淋巴結的清除有限,因此術後的輔助治療可能是必要的。但日本、韓國、及台灣等東方國家手術時對局部淋巴結會做大範圍的廓清,因此手術後是否要接受放射線治療尚無定論。

二、腫瘤無法切除時的放射治療

當局部腫瘤侵犯過廣,以致超出手術可切除的範圍時,以放射治療照射局部胃腫瘤及淋巴區域,就成為治療選擇之一,通常在病人情況許可下,會同步給予化學治療,以加強放射治療的效果。

三、症狀緩和放射線治療

當病人出現胃局部區域以外的遠端轉移,如:肺、肝、腦、骨骼或腹部轉移等,此時全身性的化學治療成為治療主軸,而轉移性的疼痛及腫瘤所引起的消化道阻塞或阻塞性黃疸等,則可以用短療程的症狀緩和性放射治療,來緩解病人的痛苦。

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及照顧方法

「急性副作用」:多在療程中的第二至三週左右出現,可能會出現嘔吐或噁心。其次是食慾下降及胃灼熱悶痛,可能與放射線對胃及十二指腸的發炎性刺激有關。治療期間醫師會視您不適的狀況,開立止吐劑來改善您的不舒適感,而這段期間建議您採少量多餐方式進食且應細嚼慢嚥,若噁心不適時,可於放射治療前後一小時空腹,來改善噁心感。體重的維持於治療期間是相當重要的,盡量攝取高蛋白質、高熱量、清淡低油脂的食物,以維持穩定體重,正常血球計數及肝腎功能。另外,應避免刺激性食物,例如,煙、酒、咖啡等。放射治療區域的皮膚通常不會有不適反應,治療期間治療期間照射區域可用清水清洗後毛巾輕拭即可,宜穿著棉質寬鬆衣物。治療區域皮膚上的線條記號需保持,不可自行洗掉,治療區域也不可自行塗抹任何藥膏。因同時接受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故治療期間您會感覺到較疲累,治療期間應有充足的睡眠及休息,以利正常細胞可快速的修補。

「慢性副作用」:(治療結束後追蹤期間少數病人可能的風險,並非所有人皆發生):主要與正常器官被放射線照射的劑量有關,較常見的包括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腸道沾黏阻塞或狹窄等。故醫師會依據病人的病情及需要,作審慎的評估,當然副作用的風險亦在考慮項目之中,所以請不要因為恐懼副作用的產生而影響必要治療的決定。

延伸閱讀:高醫台大

 
 
  胃癌_化療&藥物  
 

圖片來源:謝孟樵醫師

圖片來源:癌症希望基金會胃癌手冊
 
 

胃癌基本上還是以手術根除性切除為治癒癌病的不二法門。因此,除非身體狀況不佳,或已經遠處轉移,不然只要有機會開刀,儘量不要放棄。有時如果局部腫瘤較大,但無遠處轉移,只是外科認為立刻切除有潛在困難時,可以先接受手術前化學治療(或合併放射治療),先縮小腫瘤後再去開刀,藉以提升切除機率。

腹腔內溫熱化學治療(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HIPEC):利用加熱(41~43°C)的化療溶液在手術中遞送至腹部直接攻擊破壞可能手術後殘存的顯微癌細胞。[常與腫瘤細胞減量手術(cytoreductive surgery)一起施行]

HIPEC優點(與傳統全身性化療相比較):

  • 允許高劑量的化療
  • 增強和集中化療藥物在腹部的治療
  • 讓身體其他部位化療的曝露最少化
  • 改善化療藥物的吸收與對癌細胞的敏感性
  • 減少某些化療的副作用

目前較合適的適應症:(尤其對未擴散至遠端器官(如:肝臟或肺部)或腹腔外淋巴結的胃癌。)

  • 合併腹膜轉移(peritoneal carcimatosis)
  • 腫瘤性腹水(neoplastic ascites)
  • 晚期胃癌的輔助治療(如:侵犯漿膜層T3/T4)以減少腹膜復發轉移的風險。

術後化療 降低復發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胃癌術後仍須接受治療。早期胃癌手術後只需要定期追蹤,但第2、3期胃癌的患者,手術後約有4成的人在5年內容易復發,術後3年更是復發高峰期,約有9成的復發患者是在這段時間內復發,一旦復發成為晚期胃癌,平均存活低於1年。因此第2、3期的患者術後仍會建議接受術後輔助性化療。目前在亞洲最標準的作法是胃癌手術後接受術後輔助性化療。而這也是目前攸關胃癌術後治癒是否成功的重要關鍵。

如果胃癌已經出現遠處轉移,體力可以的病人,可考慮接受化學治療來控制癌病,延長生命。不過轉移癌的化學治療和前述第二、三期手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有固定治療期間(半年或一年)的情況不同。轉移癌的治療往往是長期的,很像高血壓,糖尿病,不同的地方在於,不是每個人都有療效,即使有效,癌細胞也不容易殺乾淨,常常治療一陣子之後就會出現抗藥性,使得腫瘤又變大,這時醫師不得不建議您要換其他處方來治療,以克服頑固的癌病。

傳統上,可以考慮使用的化學治療藥物包括 5-FU類(包括xeloda, ufur, S1),紫杉醇類(單用太平洋紫杉醇台灣無胃癌適應症需自費使用。歐洲紫杉醇也需自費使用),鉑類製劑,喜樹鹼類(如irinotecan-台灣無胃癌適應症需自費使用),小紅莓(anthracyclines),methotrexate等,單一或兩三種藥物組合使用。整體而言,化學治療可達到延長生命的目標,但不易根治癌病。

胃癌的化學藥物治療,衛生署核准使用治療胃癌,主要的第一線化學藥物有5FU類可分為 (1) 注射型5Fu製劑(健保給付);(2)口服型5FU製劑包括友復(UFUR或UFT; tegagal/uracil,健保給付)、截瘤達(Capecitabine、Xedoda,健保給付)、愛斯萬(TS-1,2014年6月1日健保給付用於胃癌)。

白金類:包括Cisplatin及oxaliplatin,其中Cisplatin與注射型製劑同時使用健保給付,Cisplatin及oxaliplatin與截瘤達(Xeloda) 同時使用健保給付。

紫衫醇類:歐洲紫衫醇Docetaxel(Taxotere)衛生署核准,健保無給付。

另有些藥物國外核准胃癌病患使用,但國內尚未核准的藥物,包括,太平洋紫衫醇(paclitaxel, Taxol)、抗癌妥 (Camptotecan,CPT-11)等。

延伸閱讀:華人健康網癌症希望基金會趙毅醫師

 
 
  胃癌_標靶藥物  
 

圖片來源:火石創造

圖片來源:國衛院胃癌臨床指引

 
 

標靶治療

全身性化學治療迄今仍是轉移或復發胃癌病人的標準治療,全身性化療雖然有相當的進步,可用以延長病人存活期與改善生活品質。然而,以傳統全身性化療治療胃癌病人的成果已達極限與瓶頸,整體「中位數」存活期仍難超過12個月。

癌症「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是癌症治療的新紀元,經由基礎研究了解癌細胞與正常細胞間某些關鍵「標靶」的表現差異,運用抗體或小分子等藥物來有效阻斷癌細胞關鍵標靶路徑達到治療的目的,由於對癌細胞具高度選擇性,對正常細胞影響較小,因此「標靶治療」通常毒性相對較輕,期望能有別於傳統化學治療。

胃癌「標靶治療」主要針對(1) HER-2/neu生長因子接受體路徑、(2)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路徑(EGFR)、(3) 癌「血管新生」(angiogenesis)路徑、(4) mTOR磷酸化激酶路徑、(5) 其他重要路徑等,多已進入臨床試驗研發階段,初步結果方興未艾,這些進展均需要大型的第三期前瞻性臨床試驗來驗證。

第一大類:HER-2/neu生長因子接受體路徑
HER-2/neu生長因子接受體路徑的抑制最初源起於以trastuzumab(Herceptin)治療「HER-2/neu的高度表現的」乳癌,第一個胃癌成功的標靶治療便是trastuzumab併用化學治療,用於治療「HER-2/neu的高度表現的」胃癌。對胃癌腫瘤細胞HER2過度表現者 (約20%),可加賀癌平(Herceptin)合併化學藥物使用。目前賀癌平獲美國FDA許可可用於治療胃癌轉移的晚期患者。

HER-2/neu在國外的胃癌研究顯示約22%左右有高度表現。然而遺憾的是,台灣的胃癌病人「HER-2/neu的高度表現的」(HER-2/neu染色3+陽性,或染色2+陽性且核酸螢光雜合FISH陽性)比率偏低,僅約5%¬-6%,因此對台灣的胃癌病人幫助誠屬有限。

第二大類: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EGFR)路徑抑制

EGFR在50-60%晚期胃癌組織中高度表現與異常活化,EGFR為標靶的抗癌藥物,是胃癌治療的重要發展方向。

研究顯示爾必得舒(Erbitux ; Cetuximab)是一個阻斷表皮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的標靶治療藥劑,對人類胃癌細胞有抑制效果,並且對cisplatin與5-FU有化學治療增敏效果。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EGFR)單株抗體藥劑(cetuximab, Erbitux)合併順鉑cisplatin與每週24小時持續注射高劑量5-FU與活性葉酸leucovorin化學治療(HDFL),用於「第一線」治療轉移性,或復發晚期無法切除的胃癌患者之台灣多中心「第二期」臨床試驗,有相當令人鼓舞的治療效果,有68.6%的腫瘤反應率 (51%至83%, 95%信度區間),中位數整體存活期13個月,且治療毒性耐受性良好,結果也已由台大醫院與台北榮總等合作醫院於西元2009年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2009)首次發布。

第三大類:癌「血管新生」路徑

抑制生長中的癌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是一個治療學的方向,胃癌有證據支持癌血管新生與腫瘤生長與遠處轉移密切相關。

癌思停(Avastin ; bevacizumab)是一個基因重組的人類化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單株抗體併用化學治療,已成功地治療“轉移的結直腸癌”。至於胃癌的治療初步「第二期」研究結果,bevacizumab併用cisplatin與irinotecan有相當令人鼓舞的治療效果。

欣銳擇(Cyramza; ramucirumab)是一個第二型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接受體(VEGFR-2)的單株抗體,最新發表的「第三期」安慰劑(placebo)隨機分配的對照研究(簡稱REGARD研究)結果顯示,用於「第一線」化療platinum類或fluoropyrimidine類已失效的胃癌病人,Ramucirumab用於「第二線」治療可統計上有效延長整體總存活期1.4個月,Ramucirumab組中位存活期5.2個月,安慰劑對照組3.8個月(統計p值= 0.0473 < 0.05)。然而,東亞各國(台、韓、日等)均幾乎例行性給予病人「第二線」的化學治療,如紫杉醇(paclitaxel或docetaxel)、或抗癌妥(irinotecan)等,也可以達到等同Ramucirumab的效果,基於研究倫理的考量,東亞各國醫師們不願意加入有安慰劑對照組的REGARD臨床試驗。

第四大類:mTOR磷酸化激酶路徑
研究顯示「抑癌基因」PTEN的喪失在50-60%的晚期分化不良的胃癌患者出現。PTEN的喪失,理論上隨之下游之Akt活化,繼而造成下游mTOR的活化。目前已有mTOR抑制劑,RAD001(everolimus, Afinitor)等,進入臨床實用階段。台大醫院研究顯示以低濃度的mTOR抑制劑RAD001併用順鉑化合物cisplatin或5-FU,藉此可增進化學治療的效果,此方向值得積極的進一步進行臨床研究。在台灣針對胃癌患者進行以mTOR訊息傳導路徑抑制劑RAD001 (everolimus, Afinitor) 合併cisplatin與每週24小時持續注射高劑量 5-FU與活性葉酸leucovorin,用於「第一線」治療晚期胃癌患者之「第二期」臨床試驗已完成研究,結果有52.5%的腫瘤反應率(37.2%至68.5%, 95%信度區間),有相當不錯的中位數無癌症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6.9個月(95%信度區間,4.9-8.4),整體中位數存活期10.5個月(95%信度區間,8.6-12.3),且治療毒性耐受性相當良好,結果已由台大醫院、台北榮總、成大附醫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等醫院合作於西元2011年歐洲腫瘤醫學會年會(The 16th ECCO- 36th ESMO, 2011)發布。

第五大類:其他重要路徑

針對胃癌,尚有幾大類的分子標靶治療藥物也在研究階段,如:MET抑制劑或單株抗體,FGFR2抑制劑或單株抗體,AKT抑制劑,熱休克蛋白(HSP)抑制劑,細胞基質金屬蛋白酵素 (MMPs)抑制劑,細胞凋亡促進劑(apoptosis promoters), 細胞周期CDK抑制劑,Chk1抑制劑等等,然而,臨床結果尚未成熟,仍待毒性較低的衍生物出現。

目前,胃癌的化學治療學已正式進入高腫瘤緩解率與低治療毒性的時代,宛如一個根基穩健的小巨人。然而,胃癌各大類「標靶治療」藥物的發展,往往需要併用化學治療藥物為基礎,胃癌的「標靶治療」藥物(trastuzumab, ramucirumab等)宛如站在「化學治療」小巨人的肩膀上眺望遠方,目前並不建議單獨使用「標靶治療」藥物。顯示胃癌的「標靶治療」藥劑方興未艾,未來仍有很大的可能發展空間。

延伸閱讀: 葉坤輝醫師

 
 
  胃癌_免疫檢查點療法  
 

圖片來源:JCM

 
 

胃癌免疫療法

目前最常用的抗體,比較重要的臨床研究羅列如下:

  1. KEYNOTE-059 研究1:全球多中心的II期臨床試驗,吉舒達(Keytruda; pembrolizumab單藥用於晚期胃癌的三線治療。在259例患者中,客觀有效率為11.2%。在PD-L1陽性患者中,客觀有效率為15.5%。
  2. KEYNOTE-059研究2:Pembrolizumab+5-FU+順鉑用於進展期胃癌或胃食管結合部癌的一線治療。25例患者中,客觀有效率60%;PD-L1陽性患者中,客觀有效率為68.8%。PD-1抑制劑keytruda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病情,提高整體存活率。
  3. KEYNOTE-059 cohort study 3(追蹤研究):在未經過治療的HER2應性PD-1陽性反應的胃/胃食道接合處癌,單用Keytruda治療的臨床數據。臨床實驗的結果,觀察期間的中位數為14.5個月(1.7-17.9),有效率為26%(95%信賴區間:12-45),完全有效(CR)為3%、部分有效(PR)23%,穩定(SD)29。CR、PR和6個月以上的SD綜合起來,疾病控制率為36%。一共有28人被判斷出腫瘤縮小(86%)。PFS的中位數為3個月(95%信賴區間:2-6)。6個月OS為72.8%,12個月OS率為61.7%。副作用的狀況,3到5級有7人(23%)。因治療產生副作用而中止施打的志願者並沒有出現,但有休藥後繼續治療的有8人(26%)。其中有一位因治療引起的5級副作用(肺炎)。

  4. CHECKMATE 032 EG研究:CheckMate-032研究旨在評估不同劑量與給藥方案的保疾伏(Opdivo; Nivolumab)單藥治療和Nivolumab與益伏(Yervoy; lpilimumab)聯合治療對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結合部癌的安全性和療效。160例患者被分為三組:Nivolumab單藥治療3 mg/kg組;Nivolumab 1 mg/kg與Ipilimumab 3 mg/kg聯合治療組;Nivolumab 3 mg/kg與Ipilimumab 1mg/kg聯合治療組。三組的客觀有效率分別為12%、24%和8%。

2017年9月22日美國FDA已經批准PD-1抑制劑吉舒達(Keytruda; pembrolizumab)用於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胃癌及胃食管交界處腺癌的患者。

延伸閱讀: 嘉義長庚癌症希望基金會每日頭條醫療助手

 
 
  胃癌的預後  
 

分期

五年存活率

第0期

僅需切除並做追蹤

第Ia期

97.6%

第Ib期

94.9%

第II期

70.4%

第IIIa期

56.7%

第IIIb期

31.9%

第IV期

6.5%

資料來源:傑米

 
 

平均的五年存活率是24%左右,當然隨著分期的不同有不一樣的存活率,可從第一期約六成的五年存活率,至第四期約不到一成,而現在因早期胃癌偵測能力的提昇,可使病患在早期就接受適當的治療,進而使早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能更高。

民眾擔心有胃癌的可能,請至醫院和醫師討論進而接受必要的檢查,若證實是胃癌,醫師會為病患做好治療前的分期及建議後續的治療,進而陪病患一起面對並克服它。

癌症的第一次治療非常重要,胃癌的發現時機和首次手術大致已決定病人的預後。國內經過多年的努力,存活率已有顯著的進步;根據統計,五年存活率,第一期約為95%,第二期約為70%,第三期約為45%,第四期約為6.5%;可見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是提高胃癌存活率的最有效方法。特別是胃癌仍是國內高罹患率的癌症,若有胃部不適的症狀,應該勇於接受胃內視鏡的檢查。

分期

簡述

五年存活率

第0期

這是癌症最早的的階段,癌症細胞僅存在於胃內上皮層,又稱之為原位癌。

僅需切除並做追蹤

第Ia期

癌細胞散佈入上皮細胞層之下,例如固有層、黏膜下層,但未侵犯到胃的肌肉層,而且沒有延及任何淋巴結。

97.6%

第Ib期

癌細胞侵犯肌肉層但是不超出,延及一個或者更多的淋巴結,這些淋巴結距離癌症病灶不超過3公分。

94.9%

第II期

第II期又分為三種:
一、癌細胞未侵入肌肉層,但散佈至離腫瘤邊緣3公分以上的淋巴結。
二、 細胞侵入肌肉層,但轉移之淋巴結離腫瘤邊緣在3公分以內。
三、 沒有任何淋巴結的轉移,但是癌細胞穿過肌肉層,侵犯到胃壁的最外層。

70.4%

第IIIa期

有分三種:
一、癌細胞侵入肌肉層,轉移之淋巴結超出腫瘤邊緣在3公分以上。
二、癌細胞侵犯到胃壁的最外層,轉移之淋巴結離腫瘤邊緣在3公分以內。
三、沒有淋巴結的轉移現象,可是蔓延至附近器官,譬如脾臟,肝臟,腎臟,胰臟等。

56.7%

第IIIb期

分為兩種情況:
一、癌細胞侵犯到最外層,並且轉移之淋巴結也位在腫瘤邊緣3公分之外。
二、癌細胞侵犯到最外層與鄰近器官,但轉移之淋巴結都在離腫瘤邊緣3公分之內。

31.9%

第IV期

癌細胞穿過胃壁侵入附近其他器官,有轉移的淋巴結也在離腫瘤邊緣3公分之外,若有卵巢等遠處器官轉移情況都是屬於第IV期。

6.5%

 

延伸閱讀:施翔耀醫師市立仁愛傑米

 
 
  胃癌的轉移  
 

圖片來源:嘉義長庚

 
 

胃癌起初發生於最內層的黏膜細胞,增長的癌細胞其侵犯或傳播的方式,大致可分為三種:

淋巴結轉移:擴散到淋巴結,此為胃癌轉移最常見的型式。

血行性轉移:經血液轉移到其它臟器,如:肝轉移、肺轉移。

腹膜播種性轉移:侵犯至胃的深層。癌細胞由內向外侵犯,一旦穿出最外面的漿膜層,癌細胞會播種至腹膜上。也可能直接侵犯胃的鄰近器官,如:胰臟、大腸、肝臟。

延伸閱讀:嘉義長庚

 
 
  胃癌的追蹤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胃癌病患在手術切除後,有部份病患(約25-35%)在追蹤過程發現腫瘤復發。腫瘤復發病人中,90%病患在手術切除後三年內復發。所以手術切除後追蹤檢查是必要的。

  • 手術切除1-2年,每3-4個月影像學追蹤檢查一次。
  • 手術切除後第3-5年每6個月影像學追蹤一次,超過5年則每年追蹤一次。
  • 對於全胃切除或次全胃切除合併貧血之病患,則必需每月補充維他命B12肌肉注射。

追蹤過程中可以檢查血液中 CEA、Ca199 及一些影像學檢查,像是腹部超音波及電腦斷層等來協助早期診斷胃癌的復發。

延伸閱讀:趙毅醫師國泰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