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之旅

疾病、篩檢

 

 
  肝病三部曲  
 

資料來源:元氣網

資料來源:SSME量化自我

 
 

何謂肝病三部曲?

一般肝病若惡化,常是以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順序進展,即所謂的三部曲。

肝病三部曲---B、C肝炎是肝癌的重要致病原 

台灣有三百萬B肝帶原者,通常是經過母親的垂直感染給嬰兒,在30年之後,會變成慢性肝炎,40年之後變成肝硬化,50年後約有15~20%的人會變成肝癌,另外,台灣有4.4%C型肝炎帶原者,慢性C型肝炎患者經過20到30年之後,約有百分之20-30%會進展到肝硬化;之後每年有2-5%之肝硬化患者會產生肝癌。所以在台灣,肝癌是一個很重要的疾病。

延伸閱讀:陳俊欽 醫師 

延伸閱讀:http://www.liver-health.us/prodshownews.asp?ProdId=12105112617&LarCode=Consulting

 
 
  肝炎  
 

資料來源:晨星健康網

 
 

肝炎泛指肝臟的主成份肝細胞因病毒等微生物的感染,或受到幅射、高燒、酒精、藥物、毒素、其他不明生理病理因子之傷害,造成細胞壞 死、白血球浸潤及肝組織變質等發炎現象,依據病程變化而有急性、慢 性之分。

急性肝炎的症狀都很像,大都不離發燒;噁心、嘔吐;輕微黃疸、肝腫大,不易從臨床表徵來區別,醫師只能透過病因、病史問診和實驗室檢查才能一窺初貌,因此,透過定期檢查可日發現、早日治療。

肝炎、肝硬化、肝癌演進「肝病三步曲」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肝臟細胞會發生癌症病變,其中約有85%的案例是由病毒性肝炎引起,而平均每天更有33人死於肝病。衛福部這幾年所公佈的資料,肝癌一直是男性、女性癌症死亡率的前兩名。在台灣, 每年約有五千人死於肝癌、四千人死於肝硬化,有如此高的死亡率,與起因於B型肝炎所「吹奏」出的行進三步曲絕對脫離不了關係。 簡單說,病毒性肝炎是指肝臟遭受肝炎病毒侵入,在肝細胞內繁殖,經過一段潛伏期後所引起的肝臟發炎。至於肝炎在急性期過後未完全康復,加上其他因素(如沒好好休養、勞累工作或酗酒),使得肝細胞被B 肝、C肝等病毒不斷破壞而長期處在發炎的狀態(慢性肝炎)。已受損的肝細胞雖可不斷地修復,但過程中也會引發肝細胞內的纖維質增加而形成如「疤」一般的硬組織,且細胞無法有再生能力。最後,整個肝臟的功能喪失殆盡,無法將身體的廢物排除、分解毒素及合成人體重要的蛋白質。

當肝細胞長期纖維化、功能不良,導致細胞癌變作用,甚至會影響肝內膽管。有些人受到B肝、C肝病毒感染後會發展成慢性肝炎,而是否會進一步轉為肝硬化或肝癌則視治療效果而定。

 
 
  肝硬化  
 

資料來源:觀點傳媒

 
 

持續性肝炎會使肝細胞死亡,當發炎太厲害時,肝臟會用本身的纖維組織修補。纖維組織會包圍再生的肝細胞形成小結節,最後使肝臟變小、變硬,就成了肝硬化。

初期會疲倦、厭食、消化不良,有時也會便秘、腹瀉、嘔吐、腹脹、右上腹疼痛。晚期會出現門脈高壓,造成腹水、下肢水腫、黃疸,腹壁、胃與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蜘蛛狀血管瘤,甚至出現紅斑、肝性腦病變、併發腹膜炎,最後導致肝癌。

東部山區民眾因為飲酒習慣,當地常見酗酒引起的肝硬化及肝癌;值得一提的是,生活習慣改變,國人肥胖率升高,西南沿海、東部山區已見到肥胖引起脂肪肝問題。酒精性肝炎及脂肪肝引起的肝硬化、肝癌將成為下波致病主因,脂肪肝伴隨肥胖而來,目前脂肪肝盛行率約26%-34%,高於B (15%-20%)、C (2%-6%)型肝炎,男性患脂肪肝人數是女性的2倍。

脂肪肝(Fatty Liver )由肝臟細胞積聚脂肪而成。當飲食攝取的脂肪多過人體所能應付時,肝臟便會漸漸積聚脂肪組織。如果脂肪佔肝臟5%以上,這情況便為脂肪肝。單純性的脂肪肝,通常不會令肝臟受損,影響身體狀況。然而,肝臟一旦積聚脂肪,便很容易繼續受損,導致肝臟發炎和結疤。對高經濟所得之國家而言,脂肪肝是最常見的肝病。酗酒者,70﹪會得到脂肪肝,營養肥胖所帶來之脂肪肝,在成年人,估計在20﹪以上。一般而言,脂肪肝比較好發於男性,大約30﹪的男性及15﹪的女性有脂肪肝,女性較低脂肪肝原因,是因為女性有女性荷爾蒙保護之故,一旦停經以後,脂肪肝之發生率就可能接近男性。

延伸閱讀:觀點傳媒

延伸閱讀:gigacircle

 
 
  肝硬化  Child-Pugh score 評分  
 

資料來源:麗妤美
 
 

Child-Pugh score是臨床上常用來評估肝硬化嚴重程度的評分系統,下表5個項目加起來的總分越高,表示肝功能越差

總分<7分 → Child-Pugh A class;

總分7~9分 → Child-Pugh B class;

總分>9分 → Child-Pugh C class。

Child-Pugh為肝硬化常用的分類法,也就是依照病人肝臟機能的變化分為A、B、C三期,而A期大多屬於「肝硬化初期」,C期就是指肝硬化程度比較嚴重,一般而言就是「肝硬化末期」。

 
 
  肝癌  
 

資料來源:林漢邦

 
 

不同於人體的其他器官或組織,肝臟神經分布在表面,肝臟內部少有,因此,當肝臟長出小顆腫瘤時,幾乎不會疼痛,身上也不會出現任何症狀,如果沒有定期篩檢,非常容易忽略。

小型肝癌就像是無聲的殺手,在沉默中進擊,等到出現症狀時,通常已是肝癌晚期。臨床上小型肝癌早期發現的例外,是因為腫瘤正好長在膽管附近而引起黃疸,才提前被發現。

肝癌直到晚期才會出現腹痛、食慾差、黃疸等症狀

腫瘤大於5公分就稱為大型肝癌,這時候通常才可能會出現症狀。例如腫瘤大到觸碰表面包膜而觸發神經、引起疼痛;太大的腫瘤也會阻塞血管,影響養分吸收,因此會逐漸變瘦。另外,也有人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例如發燒、疲倦、頭暈、食慾差,以及黃疸(上眼瞼覆蓋的眼白變黃)、右上腹疼痛、腹脹、體重減輕,或出現肝硬化相關症狀如腹水、下肢水腫、食道靜脈瘤等,通常已是晚期,較不利於治療。肝癌死亡率高,最大原因就是診斷時已太晚,所以無法早期治療。有時肝癌已經很大,卻還被當作一般的肚子痛,病人只覺得肚子「堵堵的」,自行買胃腸藥、止痛藥吃,直到發現好不了才來看醫生,結果都太遲了。

肝癌轉移時不一定會出現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不但肝癌毫無早期、中期症狀,肝癌轉移也不一定會有症狀,就算有,也可能會被誤判或忽略。因此,肝癌患者若身體出現異狀,應請醫生仔細檢查,不要自行判斷。

最常發生的肝癌轉移是「肝內轉移」,例如左肝的肝癌跑到右肝,或肝癌細胞已侵犯到肝門靜脈。「肝外轉移」則可能發生在全身任何部位,最常發生肝外轉移的器官是淋巴結、肺臟及骨頭。

轉移的症狀通常依轉移部位而定,例如轉移到骨頭可能會出現骨頭疼痛;轉移到肺臟,可能出現咳嗽、喘等症狀;轉移到淋巴結而壓迫到神經,也會引起疼痛。

延伸閱讀:康健

 
 
  肝的大小事  
 

資料來源:元氣網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其位於腹腔右上方的肋骨後面,右側橫膈膜的下方,成人肝臟重約 1200~1500 公克, 約為體重的 1/50。在嬰兒時期,肝臟所佔的比例比成人要大得多,約為體重的 1/18。肝臟的外觀分為左右兩葉,兩 葉間有一部份是連在一起,其中右葉較大,佔整個肝的 3/5。 進入肝臟的血管有二條,一為肝門靜脈,提供肝臟 3/4 的血流; 一為肝動脈,提供肝臟 1/4 的血流。在肝臟內的血流聚集後成為肝靜脈,離開肝臟注入下腔靜脈,再回流到心臟。 另外,肝臟左右二葉中間被鐮狀韌帶及肝圓韌帶隔開,膽囊位於肝臟右葉內面。

延伸閱讀:肝病的預防與治療

 
 
  肝癌的臨床症狀  
 

資料來源:siasat

 
 

※肝癌患者的症狀:

  1. 無特殊臨床症狀型 
  2. 明顯型:患者甚至可自己摸到腹部腫塊,且常並有倦怠、食欲不振、體重減輕
  3. 肝硬化型:突然在短期內病情惡化,如黃疸加深、產生腹水等
  4. 其他的臨床表徵:
    • 出現類似急性肝炎的黃疸、噁心
    • 急性腹痛
    • 阻塞性黃疸
    • 肺部會呼吸因難、骨頭會疼痛

延伸閱讀:癌症關懷諮詢網

 
 
  肝癌的危險因子  
 

資料來源:MED-BIO Talk

 
 

肝癌的危險因子

  • 肝炎病毒:
    • 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 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
  • 生活習慣
    • 喝酒
    • 抽菸
    • 嚼食檳榔
  • 飲食習慣:黃麴毒素,例如發霉的麵包、玉米、醃漬類食品
  • 其他危險因子:糖尿病與肥胖
  • 遺傳基因
    • 一等親家族癌症病史
    • 血鐵沉積症
延伸閱讀:基隆市衛生局
 
 
  肝癌風險預測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資料來源:台灣醫療網

 
 

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楊懷壹表示,預測肝癌發生率四大指標為性別、年齡以及肝功能(S-GPT)以及B型肝炎e抗原(HBeAg),各有各的給分。

如以48歲男性為例,男性為2分、年齡為3分,他肝功能大於45算3分、B型肝炎e抗原為陽性算4分,分數加總為12分,未來十年罹患肝癌機率為10%至25%。

健保署李伯璋指出,副總統陳建仁為國際肝疾防治權威專家,他在1991至2004年長期追蹤七鄉鎮3600名B肝感染者,整理出一套本土肝癌預估模式,能夠精準預估未來十年罹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