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不再是老年人專利,年輕罹癌人數攀升,分析衛福部國健署二○○○年至二○一四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近十五年來,廿到卅九歲新增癌症人數逐年增加,二○○○年有五二七五人,二○一四年為六○七六人,成長率逾百分之十五。
中正大學生物醫學科學系與嘉義基督教醫院研究團隊歷經多年研究,不僅證實市面上常見的抗組織胺感冒藥能有效抑制膀胱癌腫瘤生長,更找出受藥物影響的關鍵基因,只要觀察該基因的活躍程度,就能判斷膀胱癌病人的癒後狀況及降低復發率。該研究成果日前也成功發表於國際知名癌症期刊《Oncogene》,未來將進行人體臨床試驗,希望讓醫師治療膀胱癌時能對症下藥。
年約40歲的黃小姐2009年確診罹患乳癌,在接受化學與荷爾蒙治療之前,先進行冷凍胚胎,雖然停藥半年後已自然懷孕,但希望再懷第二胎卻始終懷不上,經解凍使用7年前冷凍胚胎,成功生下一名男嬰。醫師建議,癌患可預先考慮冷凍胚胎或卵子,為未來生育保留機會。
腹腔惡性腫瘤轉移難控制,溫熱化療搭配手術,幫患者找到一線生機,55歲的張女士,在2004年罹患第四期卵巢癌,接受治療後在2012年起癌症又復發轉移到腹部,到了2016年已經是第4次復發,開了數次的刀和化療,讓她身心俱疲,幾乎想放棄,直到接受嘉義長庚的手術搭配腹腔溫熱化療法,讓她手術切除轉移腫瘤,同時接受溫熱化療後,病情已有效控制,未再復發。
「當初我要是知道吃這個藥會讓我全身上下長滿疹子,且奇癢無比,我寧可不吃,直接去安寧病房等死就好!」肺腺癌患者一方面要接受疾病治療,也希望生活品質能不受影響,上述的案例,因藥物的副作用,導致患者最後寧可放棄治療,也不願再換其他的治療方式,家屬除了感到遺憾,卻也無計可施。
20-39歲新增癌患成長15% 罹癌年齡結構洗牌 | ||
2017-11-24 23:54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記者黃安琪/台北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
||
20至39歲新增癌患成長15% 癌症不再是老年人專利,年輕罹癌人數攀升,分析衛福部國健署二○○○年至二○一四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近十五年來,廿到卅九歲新增癌症人數逐年增加,二○○○年有五二七五人,二○一四年為六○七六人,成長率逾百分之十五。 台灣每年新增一萬多名乳癌患者,其中四分之一屬於HER2陽性,推估全台每年增加3000名HER2陽性乳癌病友,因HER2基因過度表現,以致預後復發轉移的風險大增,癌友身心承受巨大煎熬。事實上,類似張小姐遭遇的乳癌病友不在少數,台灣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醫學會理事長陳訓徹,最近完成了台灣第一分針對早期HER2陽性乳癌患者的大規模的長期追蹤調查,證實標靶藥物對於淋巴結未轉移的早期HER2陽性患者的重要性。 統計國健署近十五年癌症新增人數,女性癌症中,乳癌患者最多,逾一點三萬人、甲狀腺癌突破七千人、大腸癌逾三千人;男性則屬口腔癌患者最多,近七千五百名,肝癌次之,逾五千五百名、大腸癌近三千五百人。整體而言,大腸癌年輕發病者最多,共六八一二人。 癌症年輕化也讓部分癌症年齡結構洗牌,食道癌發病愈顯年輕,十五年來少了五歲,從六十二歲降至五十七歲;肺癌發病年輕兩歲,從七十變為六十八歲。 22歲血便 罹患末期大腸癌 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王輝明曾收治一名年輕大腸癌患者,十八歲的男大生到速食店打工四年,幾乎天天吃薯條、炸雞等油炸物,沒想到才廿二歲,某天如廁排出血便,嚇壞了來就醫,診斷為罹患末期大腸癌,治療不到十一個月離世。 年輕就得癌 治療更加困難 王輝明感嘆,「年輕人罹患大腸癌比年長者更難治」,年輕人免疫力理當比較好,但年紀輕輕就罹患癌症,代表這些年輕發病者免疫力較差,治療更顯困難。臨床統計發現,大腸癌過往集中於六十五歲後發病,近年病例在五十至六十歲間逐漸增多,與飲食離不開油炸、加工、過量紅肉攝取等有關。 至於年輕化趨勢明顯的食道癌,林口長庚胸腔外科主任趙盈凱指出,近來吸菸、喝酒與嚼檳榔的「紅唇族」年齡下降且愈來愈多,食道癌患者多為男性,與後天環境極度相關,不乏卅到四十歲就有人發病;過去認為肺癌的主要罹癌因子是吸菸,但近幾年肺腺癌患者增加,集中於年齡相對較輕的中年女性,推測與空汙、家族史等有關。 衛福部國健署長王英偉指出,癌症是否有年輕化的趨勢,仍需更多本土資料佐證,而預防年輕人罹癌,除了提醒有家族史、潛在危險因子者提早篩檢外,國健署近期已舉行會議,檢討推動早期癌症篩檢的衛教宣傳方式,未來將加強民眾對癌症篩檢主動性,改變宣導策略,但目前暫不調整癌症篩檢年齡。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副組長蔡士智則說,針對肺癌篩檢,已委託台灣肺癌學會進行本土大規模研究,預計明年底收案一點二萬人,包含有肺癌家族史、戒菸逾十五年、暴露二手菸等受試者進行研究,作為日後找出高風險群,制定篩檢政策的參考。 |
||
感冒藥可抑制腫瘤 台灣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 ||
2017-11-22 16:45 〔蘋果即時/記者李宗佑/嘉義報導) 原載:蘋果即時 |
||
中正大學生物醫學科學系與嘉義基督教醫院研究團隊歷經多年研究,不僅證實市面上常見的抗組織胺感冒藥能有效抑制膀胱癌腫瘤生長,更找出受藥物影響的關鍵基因,只要觀察該基因的活躍程度,就能判斷膀胱癌病人的癒後狀況及降低復發率。該研究成果日前也成功發表於國際知名癌症期刊《Oncogene》,未來將進行人體臨床試驗,希望讓醫師治療膀胱癌時能對症下藥。 中正大學生醫系陳永恩教授說,「佩你安」是2、30年前就存在的常見感冒過敏用藥,先前嘉基胃腸肝膽科酆裕民醫師觀察到同時有服用「佩你安」的肝癌病人,腫瘤神奇出現消失的現象。因此當嘉基泌尿外科沈正煌、周詠欽等醫師一聽聞此事,便立即主動與中正大學組成研究團隊,院方負責提供膀胱病患的檢體與臨床資料,並交由中正大學著手驗證抗組織胺藥物「佩你安」對膀胱癌的影響。 陳永恩鑽研癌症表基因體學長達10餘年,特別是膀胱癌,也曾找出引發膀胱癌的基因,幫助醫師診斷與後續追蹤。他表示,雖然膀胱癌死亡率不高,復發率卻高達70%,而「佩你安」價格低廉、容易購買取得,嗜睡的副作用對人體傷害低,若有機會使用在治療膀胱癌上,將是病患的一大福音。 在5年的研究過程中,中正研究團隊首先針對罹患惡性膀胱癌的小鼠進行投藥試驗,發現癌症腫瘤的大小因服用藥物而縮小約50%,證實「佩你安」抗組織胺藥物的確能抑制膀胱癌的腫瘤生長,之後更進一步找到抑制膀胱癌的關鍵基因。 陳永恩說,ANGPTL4基因是毒殺膀胱癌的重要基因,在癌細胞中是被關閉的,但在使用藥物後,讓ANGPTL4基因又「活」了起來,成為醫師判斷膀胱癌病人病情發展及癒後狀況的參考依據。 嘉基周詠欽醫師表示,膀胱癌最擔心的就是復發,如果病人體內的ANGPTL4基因是活躍的,將可控制癌症向外擴散,且較不易復發,提高病人的存活率。 中正大學研究團隊正規劃申請人體臨床試驗,未來將嘗試讓易復發或已轉移第三、四期的膀胱癌病人服用抗組織胺藥物。 陳永恩指出,目前已證實「佩你安」抗組織藥物能有效改善膀胱癌、肝癌病人的病況,顯示對其他癌症也可能產生正面影響,但由於尚未進行人體試驗,他呼籲民眾未經醫師指示不要隨意服用藥物。 |
||
女性罹癌恐影響生育 冷凍胚胎、卵子一圓當媽夢 | ||
2017-11-21 19:38 〔自由時報/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原載:自由時報 |
||
年約40歲的黃小姐2009年確診罹患乳癌,在接受化學與荷爾蒙治療之前,先進行冷凍胚胎,雖然停藥半年後已自然懷孕,但希望再懷第二胎卻始終懷不上,經解凍使用7年前冷凍胚胎,成功生下一名男嬰。醫師建議,癌患可預先考慮冷凍胚胎或卵子,為未來生育保留機會。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美州表示,乳癌發生率增加,也逐漸年輕化,不少女性確診時都處於育齡階段,而部分癌症化學治療的藥物會抑制卵巢的功能,加上療程也需要一定時間,可能錯過合適受孕時機。不過,若可預先冷凍胚胎或卵子,待癌症治療完成,再解凍並植入胚胎,可讓人生規劃有較多選擇。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任陳思原指出,不只是乳癌,其他癌症也可如此做,是國際趨勢,且35歲以下冷凍胚胎或卵子,之後解凍成功懷孕率約可達5至7成。 舉例而言,一名24歲罹患血癌的女性,在接受骨髓移植之前,先進行冷凍卵子,共計38顆,當完成癌症療程後,已完全停經,所幸解凍卵子順利受精,成功生下一名寶貝。 陳美州強調,目前冷凍胚胎或卵子的費用約需要10萬至12萬元,建議有需要的女性癌症患者,可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可行性。 |
||
腹腔轉移腫瘤已失控 溫熱化療給她一線生機 | ||
2017-11-23 11:20 〔蘋果即時/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原載:蘋果即時 |
||
腹腔惡性腫瘤轉移難控制,溫熱化療搭配手術,幫患者找到一線生機,55歲的張女士,在2004年罹患第四期卵巢癌,接受治療後在2012年起癌症又復發轉移到腹部,到了2016年已經是第4次復發,開了數次的刀和化療,讓她身心俱疲,幾乎想放棄,直到接受嘉義長庚的手術搭配腹腔溫熱化療法,讓她手術切除轉移腫瘤,同時接受溫熱化療後,病情已有效控制,未再復發。 收治張女士的嘉義長庚婦產科主治醫師、嘉義長庚溫熱化療團隊副召集人陳兆瑜表示,卵巢癌約有60%~80%的腹膜轉移率,張女士在2004年罹患第四期,接受開刀、化療後因為對藥物反應很好,因此在2012年才又再復發,但到了2016年,已經是第四次復發,連同確診4期卵巢癌時已開了4次刀的她,對化療藥物的反應已十分不好,因此經評估,才讓她選擇能夠讓癌症細胞凋零、讓化療效果變好的腹腔溫熱化療,搭配手術的療法。 嘉義長庚醫院自2015年開始積極發展溫熱化療技術,嘉義長庚溫熱化療團隊召集人、嘉義長庚外科部部長黃文詩表示,相較於傳統的單純化療,溫熱化療能提高約10倍腹腔內化療藥物濃度,讓藥物對於癌症組織作用較深;溫熱本身即能讓癌細胞缺氧,進而破壞癌症細胞的DNA和RNA,讓癌症細胞凋零,因此有抑制癌症組織生長的效果;此外也能讓腹腔內的藥物濃度更均勻分布,因此也會讓化療有更好的效果。 黃文詩表示,造成腹膜癌的成因可分為,原發性的腹膜癌,如腹膜假性黏液瘤及腹膜間質瘤;以及其他癌症轉移而來,其中大腸癌的腹膜癌轉移率有20%、胃癌20%~40%、卵巢癌約60%~80%,過去腹膜癌轉移一旦發現,平均存活率不到一年;陳兆瑜表示,腹腔溫熱化療搭配手術,以大腸癌轉移、卵巢癌轉移患者來說,如果手術清除乾淨,有4到5成患者,可存活超過5年以上。 黃文詩表示,溫熱化療適合大腸直腸癌、卵巢癌、胃癌、假性黏膜瘤的腹膜轉移癌症及罕見原發性腹膜癌患者,但溫熱療法並不是適合所有癌症,如果腫瘤範圍太過廣泛,不適合手術治療,如頭轉移,或是腹腔轉移指數超過20的太過嚴重患者,都不適合此療法。 嘉義長庚團隊自2015年至今已完成超過百例的溫熱化療個案,成果已在今年發表在國際期刊《熱治療》上。 |
||
提高肺腺癌生活品質 第一屆TKI標靶藥物跨團隊接力治療 | ||
2017-11-17 11:01 〔華人健康網/特別報導台北報導〕 原載:華人健康網 |
||
「當初我要是知道吃這個藥會讓我全身上下長滿疹子,且奇癢無比,我寧可不吃,直接去安寧病房等死就好!」肺腺癌患者一方面要接受疾病治療,也希望生活品質能不受影響,上述的案例,因藥物的副作用,導致患者最後寧可放棄治療,也不願再換其他的治療方式,家屬除了感到遺憾,卻也無計可施。 專注於胸腔腫瘤治療的臺北榮總胸腔部主治醫師羅永鴻表示,台灣肺腺癌患者中有五成患者屬於EGFR 基因突變,針對EGFR 基因突變已有第一、第二代,共三種標靶藥物可以選擇。目前臨床研究顯示,三種標靶藥物的效果相近,但安全性有所不同,所產生的副作用,如甲溝炎、腹瀉、皮疹等,嚴重程度也會不同,因此對病患生活品質上也會有不同影響。以往研究顯示,第一代TKI 標靶藥物能較專一抑制突變的EGFR 基因,相對而言,較不會影響到正常的基因,因此第一代EGFR 標靶藥物相較於第二代EGFR 標靶藥物在甲溝炎、腹瀉、皮疹的副作用相對較小。 治療肺腺癌的目的不單單只是為了「治療疾病」,也需讓患者除了治療外,照樣能有生活品質,因此良好的醫病溝通是必要的。羅永鴻表示,在台北榮總就醫的患者,接受醫師確認治療方式後,會「接力」讓肺癌個案管理師與患者保持通暢溝通,協助患者或是家屬更了解疾病及治療方式。除此之外,肺癌個管師會持續追蹤患者的治療狀況,若患者在疾病治療上有突發狀況,個管師也能即時回報,扮演病患與醫師間即時溝通的橋樑,提供患者立即的解決方案,落實視病猶親的精神。 至於如何在「治療疾病」的同時,還能享有如常人般的「生活品質」呢?羅永鴻說,在北榮胸腔科,除了對有專業的醫療團隊及肺癌個管師提供患者合適的治療選擇,及追蹤患者治療狀況。更特別的是,北榮還有很完善的跨單位合作的機制,結合不同科別的專科醫師,幫助患者打造一個能與肺癌和平共處的生活。 羅永鴻也提到,近年來,隨著醫藥產業日新月異,以第一代EGFR 標靶藥物為例,通常患者在使用九至十一個月後,癌細胞會因基因發生變異,而產生抗藥性,然而當中,約有五成屬於T790M 基因突變,目前針對這一類的患者,新一代標靶藥物可接續治療,延長患者的生命。「癌症治療往往是在與時間賽跑,片刻不能等」。因此,北榮胸腔科多年來也致力於提供與世界同步、最先進的癌症醫療科技給病人。 羅永鴻指出「仁心仁術、追求卓越、視病猶親」是台北榮總的核心價值,在北榮胸腔部「醫病溝通」是各個階層的醫護人員一起相互協助的,也因此能給患者更為「精準的醫療」,藉由提供最先進的醫療資訊給患者,讓患者在抗癌的路上少走冤枉路,贏得有品質的抗癌生活。 |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