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歲的屏東東港人鄭福耀至今仍有潛水習慣,身為台灣極早考取執照的潛水員,也是國內較早因潛水病接觸高壓氧艙的民眾,但當時連他都沒想過,在40年後,高壓氧竟助他清除3期末的食道癌,成國內罕見案例,主治醫師許義勇說,癌細胞極多屬「厭氧性」,高壓氧配合化療使用後,還未開刀就已找不到該病患的癌細胞病灶。
近日,癌症治療又一重大突破,除了免疫療法跟基因治療之外,丹麥癌症協會研究中心(Danish Cancer Society Research Center) Jiri Bartek 博士所率領的研究團隊,發現用來幫助酒精濫用(alcohol abuse)患者戒酒的藥物 disulfiram (二硫龍,Antabuse,台灣稱為戒酒發泡錠)治療癌症的機制,此研究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
癌症是新陳代謝疾病、炎症疾病、生活習慣病,就如同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會越來越普遍。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全台灣每五分廿六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
成大醫院口醫部等單位組成的團隊,研發「光學基因剪切技術:分子、細胞及活體之多層次基因編輯應用」獲第14屆國家新創獎,未來癌症治療可以利用光學基因剪刀,把出錯的基因剪除,團隊表示,雖然距離臨床應用還有一段距離,但給未來癌症治療提供一個新的方向。
新型有效的癌症治療方法能像箭一樣準確射進免疫系統的核心,刺激它針對身體內的癌細胞作用。當藥物有效時,免疫系統將會消滅腫瘤細胞,然而這些藥物並非總是有效。事實上,它們有 60~70% 的可能性是失效的,因為這些藥物無法使每位病人的免疫系統產生相同的功效。而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這可能不是免疫系統的問題,而是腸道!
老潛水員食道癌第3期化療 進高壓氧艙竟除去病灶 | ||
2017-12-16 18:41 〔自由時報/記者陳彥廷/屏東報導) 原載:自由時報 |
||
67歲的屏東東港人鄭福耀至今仍有潛水習慣,身為台灣極早考取執照的潛水員,也是國內較早因潛水病接觸高壓氧艙的民眾,但當時連他都沒想過,在40年後,高壓氧竟助他清除3期末的食道癌,成國內罕見案例,主治醫師許義勇說,癌細胞極多屬「厭氧性」,高壓氧配合化療使用後,還未開刀就已找不到該病患的癌細胞病灶。 鄭福耀在民國60年代開始學習水肺潛水,現在仍有潛水習慣,但他去年底潛水後卻發現身體狀況每況愈下,除喉嚨極痛造成進食會吐、連水都無法吞外,體重掉了10幾公斤,經檢查在今年2月發現自己已是第3期末的食道癌,鄭福耀除安排化療和電療,也因潛水病全身酸痛,到東港地區唯一具高壓氧中心的東港安泰醫院就診,沒想到竟意外讓全身癌細胞逐漸消逝。 東港安泰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許義勇指出,3期末的食道癌,一般5年存活率約4成,但該病患的病灶位於食道上段,難開刀更極易擴散,預後最差,一般都採化療加電療縮減病灶後再視情形開刀。 鄭福耀說,在首次化療後因潛水病也進行高壓氧治療,但在該次高壓氧治療後經正子掃描,卻發現癌細胞從2.71公分剩不到0.5公分,認為100%氧氣的高壓環境,吸入的氧能殺死癌胞,卻還要活化原本的好細胞。 「放射線透過氧氣,能夠『更有效』殺死癌細胞。」許義勇表示,癌細胞厭氧的比例很高,但仍得視腫瘤組織中的癌細胞組成狀況而定,他強調,癌症仍以放射線治療為主,高壓氧屬於「輔助使用」,且須經過多專科團隊的會診評估後才建議使用。 約在今年8月左右,鄭福耀經第3次正子掃描後,已無法找到癌細胞病灶,未來只要定期追蹤即可,許義勇說,國外確實有部分高壓氧與癌症治療手法的文獻,但在國內這類的個案仍屬非常罕見,目前正和病患討論發論文可能性;院方則因此案再添購高壓氧艙。 受不了化療痛苦的鄭福耀笑稱自己是「死馬當活馬醫!」,在首次高壓氧療程的第6天後就可進食固體,不管心裡或生裡都大為舒解痛苦及壓力,現在生活回復正常,已經又下水潛水,在潛伴和家人的鼓勵下,他也希望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廣大民眾 |
||
繼免疫療法與基因治療,戒酒藥物竟成抗癌新利器 !? | ||
2017-12-11 〔GENEONLINE) 原載:GENEONLINE |
||
近日,癌症治療又一重大突破,除了免疫療法跟基因治療之外,丹麥癌症協會研究中心(Danish Cancer Society Research Center) Jiri Bartek 博士所率領的研究團隊,發現用來幫助酒精濫用(alcohol abuse)患者戒酒的藥物 disulfiram (二硫龍,Antabuse,台灣稱為戒酒發泡錠)治療癌症的機制,此研究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 1971 年,臨床醫師使用 disulfiram 幫助一個 60 歲的癌症患者戒酒時,卻意外發現 disulfiram 具有抗癌效果。接著,研究人員在動物實驗中,發現 disulfiram 能殺死癌細胞,並且抑制腫瘤生長。1993 年,Dufour 博士研究團隊發現,disulfiram 可以延長切除乳腺腫瘤後的乳癌患者生存期。然而,這種看起來很有發展潛力的抗癌藥物,卻在後續幾十年裡沒什麼知名度,部分原因為科學家們一直沒解開它能治療癌症的分子機制。因此,這項研究,無疑地解決了大部分研究人員的疑惑。 該研究團隊從丹麥國立人口和健康登記(Danish nationwide demographic and health registries)資料中,整理自 2000 年至 2013 年之間,超過 24 萬被確診罹患癌症以及他們的用藥資訊。其中,有 3000 名以上患者服用 disulfiram,結果顯示,1177 名堅持服用 disulfiram 的癌症患者的死亡率,比其他停止服用的癌症患者低了 34%。除此之外,該研究團隊還發現,disulfiram 對前列腺癌、乳癌和結腸癌等其他癌症,都有不錯的效果。 該研究團隊進一步指出,當 disulfiram 與一種銅補充劑共同使用,就能夠減緩小鼠乳腫瘤的生長。更重要的是,當 disulfiram 在小鼠體內被分解後,其主要代謝產物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鈉(ditiocarb)會與銅結合形成一種複合物(ditiocarb–copper complex,簡稱 CuET),而 CuET 能標靶核蛋白定位因子-4(nuclear protein localization protein 4,NPL4),並且使它固定不會移動與泛素融合降解蛋白-1 (ubiquitin fusion degadation protein 1,UFD1)和 p97 结合,因此阻斷了 p97-NPL4 蛋白質降解(degradation)路徑的訊息傳遞,進而干擾癌細胞處理折疊錯誤和廢棄的蛋白質。當癌細胞累積過多廢棄、錯誤的蛋白質,就會死亡。除此之外,該研究團隊更指出,CuET 在腫瘤組織中的含量,比正常組織中高出 10 倍,所以 disulfiram 不會直接傷害正常細胞,以致於病人服藥好幾年也不受影響。 |
||
《健康123》由癌細胞特性 預防及控制癌症復發 | ||
2017-12-11 12:00 〔奇摩新聞/台灣新生報劉輝雄〕 原載:奇摩新聞 |
||
癌症是新陳代謝疾病、炎症疾病、生活習慣病,就如同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會越來越普遍。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全台灣每五分廿六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 隨著對癌症的致病機轉的瞭解與臨床用心的觀察與探討,癌症已經是不必害怕驚慌的惡疾。 癌病是自己身體長出來的,累積長時間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心理壓力所導致,有人擔心癌病會遺傳,但癌病遺傳機率只有5-10%,是病人個人因素所引起的。 本人行醫四十五年,專精胃腸道內視鏡之診斷與治療,當發現病人罹患癌症,便立即轉介至醫學中心,進行手術、化療或做放射線治療。當病人接受完癌腫瘤切除,化療、放療也全部做好了,這樣就好了嗎?留在眼下的問題是……病人如何走下去?如何活下去?如何讓癌病不再復發?甚至於如何做到預防? 針對癌細胞的特性進行療程,使它不易生存、增生,讓癌細胞溫順下來,進而提升病人免疫力或配合其他療法達到最好的效果。 癌細胞有如下的特性:1.癌靠糖生存(Warburg效應),正常體細胞靠氧氣代謝產生熱能生存,癌細胞搶食糖分產生熱能而存活。 2.癌細胞內糖分代謝產生大量乳酸、H+離子要排出細胞外,癌細胞才能繼續生存。H+排出細胞外靠Na+交換,沒有鹽(Nacl)癌細胞會失去生長力。 3.mTOR(癌生長的關鍵因子)會活化並促進癌細胞生長。胰島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會活化mTOR,肥胖、糖尿病都會提高癌症風險,食用乳製品、肉類會活化mTOR。 4.慢性發炎的環境非常適合癌細胞生長,發炎反應持續一段時間稱為「慢性發炎」,肥胖即是一種慢性發炎。炎症反應促進EMT(細胞由表皮特性轉變成間質的特性),會幫助癌症進展。避免過度長期的發炎反應對癌症的預防與治療十分重要。 針對上述癌細胞的特性,檢視病人生活習慣,配合日常飲食內容的調控,減少不該吃而多吃有益食物,去糖去鹽,控制體重,及阻止肥胖等慢性發炎的產生,讓癌細胞在體內無法活下去,便可以達到治療與預防癌症的功效。 |
||
癌症治療最新方向 光學基因剪刀減除錯誤基因 | ||
2017-12-09 18:41 〔元氣網/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即時報導) 原載:元氣網 |
||
成大醫院口醫部等單位組成的團隊,研發「光學基因剪切技術:分子、細胞及活體之多層次基因編輯應用」獲第14屆國家新創獎,未來癌症治療可以利用光學基因剪刀,把出錯的基因剪除,團隊表示,雖然距離臨床應用還有一段距離,但給未來癌症治療提供一個新的方向。 團隊成員包括成大醫院口醫部暨成大特聘教授謝達斌、成大醫院內科蘇五洲醫師、清大化學系胡紀如教授以及成大醫院內科蔡宗霖博士等,今天在台北一同領獎,團隊期望能早日運用此技術,提供患者新的治療方法。 謝達斌解釋,光學基因剪切技術指的是奈米的複合體,很有效率地進入細胞內,將一些錯誤的基因或感染源基因,做專業的剪除和編修。 謝達斌進一步說明,因為奈米的結構可以認識特定基因序列,在體內找到特定基因序列後,奈米結構會被激發,再用激發光照射剪刀,剪刀經激發光啟動後,將目標DNA剪斷,完成任務。 蘇五洲說明,目前癌症標靶治療是針對蛋白質,久了仍會產生抗藥性,光學基因剪切技術直接進入基因,剪除出錯的基因,技術純熟後,癌症治療會更有效果。謝教授表示,此技術除了基因辨識度高以外,還能高度客製化,可以依客戶需求設計客戶所需的編輯產品。 目前此技術仍在實驗室階段,待成熟後,可以解決相當多基因相關如遺傳疾病、感染症和癌症的診斷和治療。例如,切割特定抗藥基因的表現,就可以大幅降低化療投藥劑量和副作用、增強療效與降低癌細胞對處方用藥產生之抗藥性。未來計畫與基因相關產業進行產業合作技術轉移與後續開發,以造福更多人群。 |
||
腸道菌是決定癌症治癒率的關鍵 | ||
2017-12-07 11:39 〔科技新報/作者 Yun-Chu Wang) 原載:科技新報 |
||
新型有效的癌症治療方法能像箭一樣準確射進免疫系統的核心,刺激它針對身體內的癌細胞作用。當藥物有效時,免疫系統將會消滅腫瘤細胞,然而這些藥物並非總是有效。事實上,它們有 60~70% 的可能性是失效的,因為這些藥物無法使每位病人的免疫系統產生相同的功效。而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這可能不是免疫系統的問題,而是腸道! 有些腸道菌可以在接收到癌症免疫療法的刺激之前,先包圍並訓練免疫細胞來對抗癌細胞。如果沒有微生物先啟動這個機制,那麼就算提供藥物治療,也只是徒勞無功。兩篇發表在本週《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顯示,對於缺乏腸道益生菌的癌症患者而言,癌症藥物無法引起任何療效,尤其是在服用抗生素之後。同時也發現對藥物有反應的癌症患者,他們的腸道內部都有益生菌能刺激免疫系統釋放出化學物質,使能夠殺死癌細胞的 T 細胞迫不及待要執行任務。 研究人員將人類癌症患者的腸道菌轉移至患有癌症的無菌小鼠,而這些囓齒類動物將會反映出患者的命運。這些小鼠在得到沒有作用的腸道菌後,對免疫療法也不會有反應,但是這些小鼠若是得到有作用的腸道菌,則反之。而當研究人員將有作用的腸道菌移至原先對免疫療法沒有反應的小鼠時,小鼠竟能夠反擊癌細胞。 德克薩斯州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外科腫瘤學家和遺傳學家 Jennifer Wargo 博士表示:「在研究患者和隨後做的小鼠實驗中,我們發現腸道菌確實會調節全身性和對抗腫瘤的免疫系統。」Wargo 博士正在計劃進行臨床人體試驗,希望可以了解若對癌症患者進行糞便移植,是否能夠提高免疫療法的治癒率。 除了 Wargo 博士的研究,在法國維勒瑞夫(Villejuif)古斯塔夫‧魯西癌症研究所(Gustave Rouss Cancer Campus)免疫學家 Laurence Zitvogel 博士領導的研究中,亦專注於研究一種稱為「PD-1 抑制劑」的癌症治療方法。PD-1 抑制劑是一種檢查點抑制劑。一般而言,PD-1 是 T 細胞表面一種蛋白質。在沒有癌細胞的情況下,它會扮演檢查點的角色,防止過度免疫反應和自體免疫疾病。PD-1 透過和健康細胞表面的蛋白質 PD-L1 結合,PD-L1 會將抑制性訊號傳遞給 T 細胞,使它按兵不動,而不是攻擊健康的細胞。 在免疫療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狡猾的癌細胞常會穿上 PD-L1 當防護罩,因此可以逃脫 T 細胞發動的閃電戰。如果藥物阻礙 PD-1 與癌細胞上的 PD-L1 結合,這樣 T 細胞便能攻擊腫瘤細胞。然而,如同前面所述,PD-1 抑制劑的治療方式常常失效。 在這項新研究之前,Zitvogel 博士和她的同事注意到在最近的小鼠實驗中,腸道菌相在對於癌症的免疫調節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這是事實,那麼他們假設殺菌的抗生素會壓縮 PD-1 抑制劑的影響。為了得知這個假設是否成立,他們觀察了 249 名罹患肺癌、腎癌或膀胱癌的患者,其中一些患者在使用 PD-1 抑制劑治療期間亦接受抗生素治療。研究人員發現免疫治療失敗和使用抗生素之間有明確的關聯。具體而言,與有同樣病症且健康條件類似的患者相比,服用抗生素的 69 名病患其生存期較短,而且沒有明顯的癌症進程。 接下來,研究人員檢查 100 名癌症患者糞便檢體的菌相,其中包含對 PD-1 抑制劑療法有反應和無反應的患者。他們發現在某些類型的細菌豐富度上有很大的差異。結果顯示對 PD-1 抑制劑有反應的患者,比較可能攜帶含有抗發炎性質的腸道菌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簡稱 A. muciniphila)。在小鼠實驗中,A. mimipiphila 會刺激免疫細胞釋放一種稱為 IL-2 的化學訊號,目前已知其能調節 T 細胞並使 T 細胞發動攻擊。亦即,以 A. muciniphila 治療患有癌症的小鼠,可以將無反應的腸道菌相轉變為有反應。 Wargo 博士的研究有類似的發現。他們使 112 名罹患皮膚癌的患者接受 PD-1 抑制劑治療。而研究結果也顯示患者的腸道菌相和免疫療法的成功與否有關。雖然他們的研究中並沒有特別指定 A. muciniphila,但他們也指出有反應者的腸道菌相豐富度較高,也含有較多某些特定類型的細菌。同樣地,他們也發現有些有益的微生物能引發 T 細胞作用的證據。 以上這些研究結果皆表明腸道菌相在免疫療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這仍有很多問題待解決。比如說,這些細菌如何刺激免疫系統對抗癌症、是否存在副作用以及操縱癌症患者體內微生物相的潛在風險。 不過,正如 Wargo 和她的同事所做的結論:這些研究結果突顯出我們能在接受阻斷檢查點免疫療法的患者時,調控這些患者的腸道菌相,而他們也保證會在臨床試驗中對癌症患者進行快速評估。Wargo 博士補充:「你可以改變你的腸道菌相,這真的沒那麼難,所以我們認為這項研究是治癒癌症的新機會。 |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