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時鐘又快轉6秒!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今天公布2015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癌症新發人數為10萬5156人,平均每5分鐘就有1人罹癌,較2014年增快6秒,同時刷新「癌症時鐘」的紀錄。
她已經走了,謝謝大家關心!」在肺癌病友LINE群祖中,最怕看到某位病友家屬貼文告知死訊,50歲四期肺癌病友方小姐表示,一年多之前加入群族,迄今已有十幾個人沒了,不讀不回,並肩作戰的病友一個個倒下,讓人感傷。
原本被視為絕症、不治之症的晚期肺癌,居然有機會被治癒,台大醫院一項最新肺癌臨床研究結果令人振奮,108名腦轉移、病況不佳的晚期肺癌患者,在沒有事先篩選的情況下接受免疫療法,反應率達兩成三,也就是四個病人就有一個人出現顯著療效,腫瘤甚至消失。
美國汽車大廠Ford與德國科隆大學整合癌症中心跨界合作!Ford的汽車研發技術及流程,正式被運用在歐洲最大的癌症治療機構中。同時利用醫院的大數據技術用於Ford在研發未來車款。串起此段意外姻緣的,竟是因車廠一名員工入院治療,開啟了汽車業與醫療業獨特的合作關係。
40歲的郭女士原在診所做乳房攝影檢查出陰影,雖被告知可能是良性纖維瘤,但在同事建議下再至彰化基督教醫院進一步檢查,醫師做病理切片後確診是惡性腫瘤,郭女士得知罹患乳癌錯愕無法接受。後來在彰基乳癌醫療團隊的評估下,病患先進行4次術前雙標靶藥物治療後開刀,腫瘤不僅達到病理的完全反應,原本需要全切的乳房也得以保留,照常工作更保有正常家庭生活。
癌症時鐘再快轉6秒! 每5分鐘就有1人罹癌 | ||
2017-12-28 10:30 〔自由時報/即時新聞/綜合報導) 原載:自由時報 |
||
癌症時鐘又快轉6秒!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今天公布2015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癌症新發人數為10萬5156人,平均每5分鐘就有1人罹癌,較2014年增快6秒,同時刷新「癌症時鐘」的紀錄。 綜合媒體報導,依據新增人數,大腸癌連續10年蟬聯冠軍,其餘9大癌症依序為肺癌、乳癌、肝癌、口腔癌、攝護腺癌、胃癌、皮膚癌、甲狀腺癌及食道癌,與2014年相同。衛福部指出,人口老化及飲食西化、肥胖等因素將使每年新發癌症人數持續上升。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大腸癌雖新增人數雖連續10年蟬聯冠軍,但若按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2015年每10萬人中有302人罹癌,較前一年每10萬人減少1.8人,其新發人數首度下降,為新發人數及發生率下降比例最高的癌症,代表大腸癌篩檢效果顯著。 吳建遠進一步指出,按10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來看,肝癌、胃癌及皮膚癌已連續6年出現下降趨勢,而大腸癌、口腔癌、攝護腺癌及食道癌近年則呈現上下波動,至於乳癌、甲狀腺癌及子宮體癌目前仍有增加的趨勢。 吳建遠提醒,預防癌症免費篩檢項目包含提供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接受1次抹片檢查、提供50到未滿75歲民眾做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提供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篩檢,以及45到69歲婦女、40到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X光乳房攝影。 |
||
癌症免疫療法給付 最快明年6月上路 | ||
2017-12-25 14:09 〔聯合新聞網/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
||
她已經走了,謝謝大家關心!」在肺癌病友LINE群祖中,最怕看到某位病友家屬貼文告知死訊,50歲四期肺癌病友方小姐表示,一年多之前加入群族,迄今已有十幾個人沒了,不讀不回,並肩作戰的病友一個個倒下,讓人感傷。 擬比照韓國 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為主 衛福部健保署明年度編列12.7億元抗癌免疫療法經費,日前邀請專家學者開會,已有初步共識,擬定比照韓國,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為主,預計最快在明年6月上路。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已經有了免疫療法治癌經費,接下來將討論適用在哪一種癌症,以及給付價格,因為免疫療法藥費昂貴,平均每月約20萬元,「錢必須用在刀口」,應謹慎處理。 健保署上周邀請專家以及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討論如何將這筆預算發揮到最大效益,在參考國外經驗後,在適應症以及成本效益等方面,已有雛形規畫。 目前亞洲地區,韓國是唯一給付免疫療法的國家,對象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因此,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友也將成為台灣第一波免疫療法給付對象,初步研議,癌友須接受基因篩檢,表現量達到一定比率,始能獲得給付。 由於藥費昂貴,原本專家建議,癌友部分負擔,分擔一些費用,不過,依照現行法規,罹癌屬於重大傷病,免除藥品部分負擔,修法曠日廢時,恐如法在明年上路。 至於藥價部分,健保署將依「新藥支付標準規範」與藥廠協商,如果比照韓國,則是大刀一揮,藥價對半砍,目前共有三家藥廠免疫療法在台核准上市,就看藥廠願不願意接受。 費用每個月20萬元 不少病友傾家蕩產 癌友方小姐說,免疫療法貴的嚇人,一個月一、二十萬元,經濟能力一般的她根本無力負擔。有不少病友為了一試,幾乎傾家蕩產,賣了房子,只能租屋,晚景悲涼悽慘。 健保署藥品組副組長陳真慧表示,對於癌友需求,可以感同深受,但站在健保立場,仍須謹慎處理,依照行政程序,下一次共擬會議是在明年2月,如果衛福部核定,最快應可在明年6月上路。 |
||
免疫療法問世 晚期肺癌有機會被治癒 | ||
2017-12-21 16:54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記者李樹人/即時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
||
原本被視為絕症、不治之症的晚期肺癌,居然有機會被治癒,台大醫院一項最新肺癌臨床研究結果令人振奮,108名腦轉移、病況不佳的晚期肺癌患者,在沒有事先篩選的情況下接受免疫療法,反應率達兩成三,也就是四個病人就有一個人出現顯著療效,腫瘤甚至消失。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指出,十年前肺癌治療仍以化療、放療為主,隨著標靶藥物、免疫療法陸續問世,讓晚期肺癌患者重燃一線生機,其中免疫療法的臨床成果,令人最為期待。 「免疫療法徹底改變了肺癌的治療模式」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門診累積收治超過一百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沒有挑選病人情況下,反應率約兩成,如能夠持續用藥,有機會治癒的。 陳育民指出,其中一名患者係參與臨床試驗而使用新藥,迄今已經施打了一年半,效果良好,腫瘤幾乎不見了,這在十幾年前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在2000年時,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存活率不到一成,平均存活期僅3、4個月。 陳育民說,免疫療法臨床試驗的成功,證實淋巴球是可以被喚醒的,透過T細胞來殺死癌細胞,恢復自身的戰鬥力,所以對每一種癌症可能都有效,成為最受矚目的癌症治療方式。 陳育民表示,只要T細胞被活化,理論上來看,效果應該可以持續下去,歐洲腫瘤醫學會建議癌友,應該持續接受療法,持續一年以上,效果將更為明顯,甚至有機會治癒。 目前國內核准了三種治療晚期肺癌的免疫療法,各有其特色,有效率均約兩成左右。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指出,目前台灣開放了三種治療晚期肺癌的免疫療法藥物,適應症為二線以後,臨床顯示,約有一成六患者可以存活五年以上,且副作用極低。 免疫療法的適應症越來越多,未來將有更多癌友受惠,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建議,肺癌免疫治療有效的族群可以是長期有效,因此應該要有配套找出這兩成有效的病人,讓健保發揮最大價值。高尚志表示,如何找出治療有效的癌友病患,將是免疫療法治療的一大挑戰,或許也可以討論病友共同負擔的可能性。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柯博升表示,透過生物標記檢測篩選出有效的病人,並不是一個理想的評估系統,生物標記的發展是未來的必要條件,只是現在還沒有成熟到可以是全部適用,因此可以考慮用金融手段,像是風險分攤的方式來解決。 |
||
跳脫框架 Ford與德國科隆大學整合癌症中心合作 | ||
2017-12-19 13:56 〔聯合新聞網/經濟日報記者陳雲上/即時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
||
美國汽車大廠Ford與德國科隆大學整合癌症中心跨界合作!Ford的汽車研發技術及流程,正式被運用在歐洲最大的癌症治療機構中。同時利用醫院的大數據技術用於Ford在研發未來車款。串起此段意外姻緣的,竟是因車廠一名員工入院治療,開啟了汽車業與醫療業獨特的合作關係。 Mike Butler任職於Ford德國科隆汽車組裝廠,為品管主任,在確診罹患癌症後進行治療,Butler除了對治療流程感到新奇外,更看到了一個跨界新契機─將汽車製造廠的作業流程導入醫療體系,使治療流程更加順暢。 「過去5年,不斷進出診療室的日子當中,我一直思考如何讓病患有更好的便利性。有一天靈光乍現,發現可以將汽車製造廠的營運作業系統運用在醫療體系中,讓整體運作更加順暢。於是建立起概念交流的機制,同時能在Ford以及癌症研究之中創造更多的契機。」Butler表示。 Butler和他同事所進行的研究和提議已受歐洲最大癌症治療機構採納及實行,這項提議後續將轉化為雙向的概念交流。以德國最大癌症醫療中心之一著稱,並屢次獲得德國Cancer Aid評為最佳癌症中心的科隆大學整合癌症中心(CIO)與Ford分享其所擁有的大數據相關經驗,以利Ford研發未來車型。 2008年,醫療人員首次參觀了全球最高效能之一的汽車組裝廠─Ford Fiesta科隆廠,並一覽廠內先進的科技與高效製程。當年約有10-15位的Ford工程師和醫院的管理人員、醫師、護理師及病患多次進行會面與討論,以促成這項合作計畫。 Ford汽車製造廠內的作業流程套用於醫院中,已加速病患的流動率近三成之多,其中包含:醫院的牆面和地板皆以彩色線條做標示,讓醫療人員、病患和訪客更清楚各自的動線,以加快治療流程的速度。透過大型螢幕讓主要的醫療人員進行更加便捷且有效的溝通。 |
||
「不用矇著眼開車!」乳癌術前先驗腫瘤反應 | ||
2017-12-19 10:36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原載:華人健康網 |
||
40歲的郭女士原在診所做乳房攝影檢查出陰影,雖被告知可能是良性纖維瘤,但在同事建議下再至彰化基督教醫院進一步檢查,醫師做病理切片後確診是惡性腫瘤,郭女士得知罹患乳癌錯愕無法接受。後來在彰基乳癌醫療團隊的評估下,病患先進行4次術前雙標靶藥物治療後開刀,腫瘤不僅達到病理的完全反應,原本需要全切的乳房也得以保留,照常工作更保有正常家庭生活。 彰化基督教醫院全方位乳房腫瘤中心主任陳達人醫師表示,傳統乳癌治療是先開刀再說,最近幾年已有不同的思維,國際治療趨勢為手術前先用藥,以了解腫瘤對藥物反應狀況,找到最佳治療方式,即時調整治療策略,更能提高乳癌患者的乳房保留機率。陳達人醫師比喻,「直接在腫瘤還在時用藥,就像是張著眼開車,看到牆也不會撞上去,可實際看到藥物治療效果;術後才打藥反而像矇眼開車,不知道何時轉彎。」 由於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榜首,其中約三成癌友屬於HER2陽性乳癌,且有年輕化趨勢,所幸乳癌的藥物長足進展,研究顯示,HER2陽性的乳癌患者用雙標靶加化療治療,約有四到六成的患者腫瘤可完全消失不見。並且透過術前輔助治療,先打藥以降低腫瘤期別,再進行手術,可減少復發、增加存活率,還可以保留乳房。 陳達人醫師說明,彰基醫院乳癌治療團隊利用持續的超音波診斷追蹤,在每次回診都可即時確認腫瘤大小以追蹤病情進展,不僅更精準掌握疾病以利個人化醫療策略,更有效提高治癒率及提升病患治療信心。 由於乳癌治療分工很細,除了開刀之外,從影像診斷、手術、荷爾蒙治療、化療等,跨科不同角色均需參與其中。而患者從就醫到確診,常需要2週以上,等待的不確定感對病患和家屬都是一大折磨。為了節省看診時間,減少來回奔波,彰基乳醫團隊整合了超音波、乳房攝影、切片等檢查手續,致力推廣「同日診療門診」,患者就診時兼做檢查,不必為了做檢查和看報告還得跑好幾趟。 此外,從病情告知開始,即有專任個案管理師陪同協助了解病情,傾聽給予協助,在治療過程中,專科護理師亦全程解說治療過程中各式疑難雜症,即時反饋病人包含生理與心理評估給主治醫師,彰基更特別針對乳癌患者的個人化療程,特有乳房重建個管師、乳癌專屬臨床藥師,另外針對患者不同療程協助照會復健科、皮膚科等,跨科無間合作。 陳達人醫師強調,在醫病之間建立充分信任感,給予病人積極接受治療的信心,讓彰基病人的持續留院治療率高達97%。提醒乳癌患者,和醫師討論,並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針、積極治療,在目前新藥持續發展下,更應勇敢接受治療,不能輕言放棄! |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