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螢光影像手術治婦癌 患者隔天能下床

2018.01.30

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平均每5分鐘就有1人罹癌,「癌症時鐘」比前一年加快6秒;慈濟醫院使用達文西螢光影像系統,透過螢光標註細胞組織,讓外科醫師動刀時,更準確切除腫瘤,尤其是婦癌分期手術中很重要的「淋巴結切除」更加精確,大幅降低病患手術風險。

乳癌理賠案件多 多重定額給付 補強癌復發經濟風險

2018.01.29

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為台灣女性癌症年發生率第1名 ,而在癌症與重大疾病險的理賠案件中,乳癌居多,由於該病為女性健康大敵,民眾平日透過維持健康生活習慣以及定期篩檢外,避免致癌因子,壽險業者建議可考慮透過保險轉移風險,並針對癌症復發、轉移的可能性,就預算加強定額給付的保障。

EGFR 標靶藥物對某些基因檢測陰性患者仍有效,新加坡科學家提出可能原因

2018.01.27

國人肺腺癌病患有近一半 EGFR 基因檢測為陽性反應,適合以 EGFR 標靶藥物治療。口腔癌病患 EGFR 則鮮少發生對標靶藥物敏感的突變,但是臨床經驗卻發現有少部分基因檢測為陰性的病患以 EGFR 標靶藥物治療仍然非常有效,但是確切原因卻不清楚。最近新加坡的科學家找出了可能原因,將提供治療口腔癌病患時用藥選擇的參考依據。

口服標靶藥接軌 晚期肝癌有望延命

2018.01.25

國內肝癌患者平均每年增加一萬人,約三成為晚期肝癌,標靶藥物問世,為患者帶來一線曙光。一位62歲女性患者,歷經多次肝癌治療,包括手術切除、栓塞仍復發,改用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轉移的癌細胞消失,爭取更長的存活時間。

克服罕病又罹癌 他把這故事寫成勇氣之書

2018.01.20

現年24歲的黃奕勝,在8歲時確診罹患罕病「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在他18歲那年,因心臟衰竭,得住進病院靠葉克膜維生,3個月後竟奇蹟等到肺臟移植,戰勝罕病。但前年9月,奕勝久躺病床導致的褥瘡,怎樣都醫不好,經檢查才發現罹患皮膚癌,全家遭逢2次打擊,之後靠罕病基金會協助,才讓他們決定「永不放棄」。黃奕勝父母將兒子與疾病的奮戰史寫成書,今舉辦新書發表,希望傳遞更多勇氣。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螢光影像手術治婦癌 患者隔天能下床

 
  螢光影像手術治婦癌 患者隔天能下床  
  2018-01-30 23:45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記者王燕華/花蓮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平均每5分鐘就有1人罹癌,「癌症時鐘」比前一年加快6秒;慈濟醫院使用達文西螢光影像系統,透過螢光標註細胞組織,讓外科醫師動刀時,更準確切除腫瘤,尤其是婦癌分期手術中很重要的「淋巴結切除」更加精確,大幅降低病患手術風險。

宜蘭48歲張姓婦人因為罹患子宮內膜癌,由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龐渂醛為她作達文西婦癌分期手術,她昨天回花蓮慈院分享心得表示,術後隔天就可以下床,不到一周出院,很快恢復正常生活。

慈濟婦產部團隊昨天分享使用達文西螢光影像治療,龐渂醛說,達文西螢光影像系統是指靛氰綠在近紅外光照射下發出綠色的螢光,1957年開始運用在醫學上,像是心血管造影、肝功能檢查,近年來也運用在婦科的子宮內膜癌和子宮頸癌手術中。

龐渂醛表示,「淋巴結切除」是在婦癌分期手術中很重要技術,若切太少可能低估癌症期別或因治療不完全,影響病人存活,若切太多,可能造成病患不必要創傷,透過達文西螢光影像,讓醫師能更精準地切除需要切除的淋巴結,降低腫瘤復發機率。

至於達文西機器手臂治療子宮內膜癌,術後3到5天就能出院。龐渂醛提醒婦女若有經期不規律、停經後出血、行房時出血等異常出血狀況,應儘速到婦產科門診檢查。

 
 

  乳癌理賠案件多 多重定額給付 補強癌復發經濟風險

 
  乳癌理賠案件多 多重定額給付 補強癌復發經濟風險  
  2018-01-29 17:56 〔ETtoday新聞雲/記者李蕙璇/台北報導)
原載:ETtoday新聞雲
 
 
 

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為台灣女性癌症年發生率第1名 ,而在癌症與重大疾病險的理賠案件中,乳癌居多,由於該病為女性健康大敵,民眾平日透過維持健康生活習慣以及定期篩檢外,避免致癌因子,壽險業者建議可考慮透過保險轉移風險,並針對癌症復發、轉移的可能性,就預算加強定額給付的保障。

根據康健人壽2016年理賠原因統計發現,乳癌已連續三年成為癌症險與重大疾病險的罹病理賠原因之首,約占理賠案例的五分之一。

商品開發與行銷傳播部副總經理唐家舜表示,過去被視為絕症的癌症,因為各種新式療法與藥物的出現而逐漸轉變為可治療、控制的疾病,但醫藥與治療的支出卻也因此大幅增加。

唐家舜指出,針對癌症持續、復發、轉移、新癌症等保障缺口,民眾可以考慮透過創新的商業保險商品,規劃「全面防癌」的定期保險專案,這也是台灣第一張針對癌症復發、轉移提供多重定額給付的創新保險商品,也就是指每2年可申請的續次侵襲性癌症保險金。

以繳費20年、保障20年為例,從確定罹癌到續期治療,最高給付新台幣410萬。

410萬元係指於第1保單年度(含)後領取的初次罹患原位癌保險金10萬元+初次罹患侵襲性癌症保險金且符合保單條款所定特定癌症130萬元+每2年可申請的續次侵襲性癌症保險金30萬元×9次=270萬元,共為10萬元+130萬元+270萬元=410萬元。

 
 

  EGFR 標靶藥物對某些基因檢測陰性患者仍有效,新加坡科學家提出可能原因

 
  EGFR 標靶藥物對某些基因檢測陰性患者仍有效,新加坡科學家提出可能原因  
  2018-01-27 00:00 〔TECHNEWS科技新報/作者YAP KUO)
原載:TECHNEWS科技新報
 
 

國人肺腺癌病患有近一半 EGFR 基因檢測為陽性反應,適合以 EGFR 標靶藥物治療。口腔癌病患 EGFR 則鮮少發生對標靶藥物敏感的突變,但是臨床經驗卻發現有少部分基因檢測為陰性的病患以 EGFR 標靶藥物治療仍然非常有效,但是確切原因卻不清楚。最近新加坡的科學家找出了可能原因,將提供治療口腔癌病患時用藥選擇的參考依據。

口腔癌是我國癌症死因的第五位(男性癌症死因第四位),近年來口腔癌發生仍呈現成長趨勢,這和其他癌症多半為下降狀態相較時格外突兀。此外,口腔癌的死亡年齡集中在 50 多歲,明顯低於多數癌症。由於口腔癌病患日益增加,發生的年齡又有下降趨勢,因此亟需醫療、衛生部門更加關注。

口腔癌病患癌細胞多半會表現高量的 EGFR,且通常表現量愈高的病人病情會愈嚴重,因此以 EGFR 抑制藥物治療病患曾被期待能有效幫助對抗口腔癌。美國 FDA 早已核准使用 EGFR 標靶藥物(Gefitinib 艾瑞莎,Erlotinib 得舒緩)於治療復發及轉移的口腔癌病患,然而由於口腔癌病患 EGFR 鮮少發生於肺癌病患常見的標靶藥物敏感性突變,因此醫師很難預測哪些病患使用標靶藥物比較有效。最近新加坡國家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Centre Singapore)的科學家抽絲剝繭,找出能預測口腔癌病患使用 EGFR 標靶藥物治療會較有效的「生物標記」,該研究已於近期(2017 年 10 月)刊登在頂尖醫學研究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研究團隊於先前的臨床試驗發現,有兩位末期的口腔癌病患給予 EGFR 標靶藥物後治療效果非常好,沒有意外地他們癌細胞 EGFR 基因檢測呈陰性反應。他們決定進一步找出其他尚未發現的生物標記以預測病患對 EGFR 標靶藥物的反應。當研究人員更詳細檢視這兩位病患癌細胞 EGFR DNA 序列時發現,他們都有一個 G 變成 A 的突變,但此突變並不會改變 EGFR 的氨基酸序列。也就是說 EGFR 蛋白並沒有因此突變發生任何變化,但 EGFR 標靶藥物卻對其發生作用。面對此匪夷所思的發現,研究團隊決定接受挑戰,找出隱藏背後的祕密。

進一步深入探討前,研究團隊蒐集了更多口腔癌病患的腫瘤組織,一方面檢驗他們 EGFR 的 DNA 序列,同時也將腫瘤組織培養為細胞株,並測試對 EGFR 標靶藥物的反應。結果確認了當此鹼基對發生 G/A 突變時,標靶藥物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

當比對此突變點於染色體上的基因相對位置時,研究團隊發現除了位在 EGFR 基因區域內,也同時位於一「長鏈非編碼 RNA」(long non-coding RNA,EGFR-AS1)基因內。進一步實驗顯示,G/A 突變細胞內的 EGFR-AS1 穩定性會下降,使其於細胞內的表現量大幅減少至趨近零。後續實驗更證明 EGFR-AS1 是影響標靶藥物療效的關鍵,因為若以 RNAi 技術將未發生 G/A 突變的癌細胞內 EGFR-AS1 表現壓低,此時標靶藥物即能較有效地抑制癌細胞生長;反之在發生 G/A 突變的癌細胞大量表現 EGFR-AS1 時,標靶藥物抑制其生長的能力會降低。

本次研究發現,除了先前已知的 EGFR 突變可預測病患是否能受惠於 EGFR 標靶藥物,G/A 突變及 EGFR-AS1 表現高低,也有潛力開發為另一種預測 EGFR 標靶藥物療效的生物標記。甚至只要能成功抑制癌細胞內 EGFR-AS1 的表現,連原本標靶藥物無效的病患也能以此藥物治療了!

 
 

  口服標靶藥接軌 晚期肝癌有望延命

 
  口服標靶藥接軌 晚期肝癌有望延命  
  2018-01-25 00:21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李金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及消化外科主治醫師)
原載:聯合新聞網
 
 

國內肝癌患者平均每年增加一萬人,約三成為晚期肝癌,標靶藥物問世,為患者帶來一線曙光。一位62歲女性患者,歷經多次肝癌治療,包括手術切除、栓塞仍復發,改用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轉移的癌細胞消失,爭取更長的存活時間。

臨床上,肝癌患者使用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四成患者穩定控制,平均可延長壽命三到四個月。適用對象以栓塞、電燒後效果不佳,手術切除仍復發且評估肝功能尚可者,目前健保採有條件給付,患者若服用藥物兩個月後,經檢查病況未惡化,可繼續申請使用。

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無效患者,過往只能症狀治療。第二線口服標靶藥物可抑制癌症惡化,據臨床試驗資料,維持腫瘤穩定機率約六成。國外文獻發表,第一線口服標靶藥加上第二線口服標靶藥,晚期肝癌患者整體存活期中位數達26個月,可降低近4成死亡風險,有效延長存活期並延緩疾病惡化。

最近有位70歲男性肝癌患者,使用第一線口服標靶藥後,癌細胞仍轉移至肺部,與醫師討論,用第二線口服標靶藥物,國內醫學中心也積極投入第二線口服標靶藥物成效研究,期望提供更多實證。

口服標靶藥物主要是利用阻斷癌細胞生長路徑,抑制癌細胞,讓癌細胞凋零死亡。多數用藥患者,可能有手足皮膚乾裂起泡、皮疹等副作用,需額外使用保濕品、穿襪子等,降低副作用造成的不適。

除了標靶藥物,其他肝癌治療方式,據國衛院資料,建議以手術切除為優先;其次,小於1公分的肝癌,可採射頻燒灼術(RFA),但有復發機會。另一種栓塞治療,主要是阻斷肝動脈血流,把癌細胞養分堵死,並搭配化學藥物殺死癌細胞,通常用於不適合手術者。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抗癌準則。勿延遲就醫、誤信偏方,只要積極治療不放棄,並遵醫囑,生命就有延續的機會。

 
 

  克服罕病又罹癌 他把這故事寫成勇氣之書

 
  克服罕病又罹癌 他把這故事寫成勇氣之書  
  2018-01-20 11:22 〔蘋果即時/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原載:蘋果即時
 
 
 

現年24歲的黃奕勝,在8歲時確診罹患罕病「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在他18歲那年,因心臟衰竭,得住進病院靠葉克膜維生,3個月後竟奇蹟等到肺臟移植,戰勝罕病。但前年9月,奕勝久躺病床導致的褥瘡,怎樣都醫不好,經檢查才發現罹患皮膚癌,全家遭逢2次打擊,之後靠罕病基金會協助,才讓他們決定「永不放棄」。黃奕勝父母將兒子與疾病的奮戰史寫成書,今舉辦新書發表,希望傳遞更多勇氣。

黃奕勝的爸爸黃文照說,奕勝在接受器官移植前的那段期間久躺病床,身體長出了褥瘡,移植之後數年,褥瘡的傷口經治療卻一直無法痊癒,進一步病理切片才發現罹患皮膚癌鱗狀上皮細胞癌,讓他們家中遭逢2度打擊。

黃文照說,其實他們至今仍無法完全接受兒子歷經10幾年的罕病折磨,接受器官移植克服罕病後,又再度罹癌的事實,他身為一家之主,在知道的當下只能強迫自己對奕勝,太太說正向的話,私下卻躲在家中的書房痛哭。確診罹癌的當下,亦勝擔憂爸媽無法接受,在病房中打了電話給罕病基金會,而他與太太也因擔心兒子無法承受,幾乎同時間在家中撥打電話向基金會求助。

經罕病基金會的協助,亦勝開始認真治療,並與媽媽約定「永不放棄,會持續與疾病戰鬥」,過去奕勝剛接受器官移植戰勝罕病,曾經到罕病基金會與病友分享,他發現原來自己的經歷也能帶給其他人勇氣,因此他和父母討論後,決定將他的對抗疾病的故事寫成書《報告老師  我才不會放棄!》分享給更多人,希望帶給其他病友更多正能量。

奕勝因為曾接受器官移植,需要服用會降低免疫力的抗排斥藥物,容易影響皮膚癌化療藥物的治療效果,現仍與病魔奮戰。書中為奕勝寫信的名導演魏德聖留言說:「生命的河也許波瀾壯闊,也許細水長流,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活的豪邁,活的燦爛。黑暗會讓我們看見光。」深深相信奕勝可以克服難關。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