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夜燈睡覺已證實會抑制大腦分泌褪黑激素,導致人體免疫功能降低,包括刺激乳癌細胞產生抗藥性。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進一步在小鼠身上做實驗,發現脛骨被植入人類乳癌細胞的小鼠,若全天候置身在光線之中,其腫瘤明顯長得較大,骨骼也受到更大損傷。團隊推論,若乳癌患者夜間暴露在光線下,癌細胞恐更容易轉移至骨骼
已蟬聯35年之久!根據衛福部資料統計,癌症仍是台灣10大死因之首,去年光是因癌症死亡人數就有4萬7760人,占死亡人數27.7%,換算成時間,顯示平均每11分2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
罹患癌症的患者會出現很多症狀,例如易疲倦、嗜睡、憂鬱、食慾不振,而這些症狀往往會讓病患變得體力衰退,甚至抵抗力變差。一旦出現進食障礙,就可能產生營養不良、體重減輕,體能不堪負荷,而出現「癌症惡病質」現象,成為在癌症治療過程中必須及早診斷與處理的重要問題。
乳癌在台灣,近十年來發生率及死亡率皆為癌症之首,堪稱癌症雙冠王,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國約有83萬名女性遭受乳癌威脅,每天約有31名婦女被診斷出罹患乳癌、6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在三八婦女節前夕,高雄醫學大學醫療體系和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共同發表乳癌患者生活品質調查,「醫」起打擊婦女頭號健康殺手。
肺癌是非常容易轉移的癌症,常見的遠端轉移包含腦部、骨頭、肝臟、腎上腺、淋巴結等,但成大醫院也診斷過轉移至腎臟、胃及卵巢的肺腺癌個案,這些少見的轉移,與常見遠端轉移一樣,也都是以疼痛來表現,但無法藉由常規的胸部X光或胸部電腦斷層掃描察覺。
美國研究:開夜燈睡覺 恐誘使乳癌擴散 | ||
自由時報 Libert Times Net 原載:自由時報 |
||
在美內分泌學會年度會議上發表 這項初步研究由路易斯安那臨床與轉譯科學中心(LACATS)、路易斯安那癌症研究聯盟(LCRC)及美國杜蘭大學晝夜生理機制中心合作資助,成果發表於廿三至廿六日紐奧良市的美國內分泌學會(ENDO)年度會議。研究團隊創造出罹患骨轉移性乳癌的雌鼠,而這些雌鼠與人類一樣,其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也受到生理時鐘變化的強烈影響。褪黑激素已證實具抗癌效果,也能改善睡眠。 團隊在實驗鼠的脛骨中,注射雌激素受體陽性的人類乳癌細胞,所有實驗鼠每天都保持在光照下十二小時,接著再讓其中三隻處於黑暗中十二小時,刺激牠們產生更多內源性褪黑激素;另三隻則暴露在微弱燈光中十二小時,以抑制褪黑激素的生成。團隊說明,微弱燈光的照度為○.二勒克斯,比夜間照明和手機顯示燈的光線還微弱。 杜蘭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安巴拉甘(Muralidharan Anbalagan)指出,X光影像顯示,比起處在明/暗分明環境中的實驗鼠,全天候暴露於標準光/微弱光的實驗鼠,具有更大顆腫瘤,骨骼損傷情況也更嚴重。他指出,該研究確立了完整的夜間生理時鐘褪黑激素抗癌訊號,在抑制骨轉移性乳癌生成上的重要性。團隊接下來將致力找出減緩這種轉移情形的方法。 夜間微弱光線 將致生理時鐘紊亂 安巴拉甘強調,這是首次有研究發現,夜間的微弱光線將導致生理時鐘紊亂,進而增加骨轉移性乳癌生成的機率。他認為研究成果具警示意味,因為許多乳癌患者可能會因壓力、睡眠不足、使用行動裝置或夜間工作,而過度暴露在光線中。 轉載/自由時報
|
癌症篩檢該怎麼做? 1 張圖告訴你重點檢查有哪些!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已蟬聯35年之久!根據衛福部資料統計,癌症仍是台灣10大死因之首,去年光是因癌症死亡人數就有4萬7760人,占死亡人數27.7%,換算成時間,顯示平均每11分2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 人口老化、不健康生活型態與癌症篩檢推廣,是導致台灣癌症發生人數持續攀升的主要三大原因。 為增加民眾篩檢意願,衛福部自2010年開始,透過健康捐擴大推廣現行的「四癌篩檢」,即為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乳癌(乳房攝影檢查)、口腔癌(口腔黏膜檢查)、子宮頸癌(子宮頸抹片檢查)4個項目,民眾可藉由免掛號、免收費的方式到醫療院所進行篩檢,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治療後可以降低死亡率外,還可以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 病發期即為現行篩檢工具,可以偵測到早期癌症的時間長短。 以肺癌為例,像是若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精密篩檢出肺部的肺結節、毛玻璃,因此能相當早期發現肺癌,病發期可延長至5~10年。 台大醫院肺癌權威醫師陳晉興建議,「肺癌高危險55到65歲之間,往前10歲合理,鼓勵經濟許可、45歲以上『還有在呼吸的人』都需要檢查。」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可參考以下篩檢方式 十大癌症死亡率排行固然驚人,但若是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則能有效增加存活率。 以排行第一的肺癌為例,建議選擇能精準判別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有效延長病發期,因此會建議高風險族群進行篩檢,有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癌症患者有50%會出現這種症狀,死亡率還高達2成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罹患癌症的患者會出現很多症狀,例如易疲倦、嗜睡、憂鬱、食慾不振,而這些症狀往往會讓病患變得體力衰退,甚至抵抗力變差。一旦出現進食障礙,就可能產生營養不良、體重減輕,體能不堪負荷,而出現「癌症惡病質」現象,成為在癌症治療過程中必須及早診斷與處理的重要問題。 而出現癌症惡病質的患者體重會在6個月內下降超過5%或BMI低於20,較瘦弱的病人體重下降超過2%,嚴重時看起來就是俗稱的「皮包骨」。出現癌症惡病質後,病患容易發生感染、栓塞、心衰竭和死亡的危險,也會影響睡眠與社交等生活品質的問題。 臨床研究顯示,特別是頭頸癌病人在治療前後,約有60-70%的患者可能發生癌症惡病質現象,比例相當高。根據台灣癌症治網的衛教資訊顯示,癌症病人有30~87%會有惡病質的症狀,有22%病人是死於惡病質而非腫瘤本身。 引發癌症惡病質的原因
而引起惡病質的原因主要有下面5個: 一、因癌症導致的新陳代謝改變: 在癌細胞當中代謝的模式,葡萄糖代謝最主要是轉變成乳酸,來供給癌細胞的生長或者是分裂。而癌症病人因體內細胞激素、脂肪移動因子及蛋白質移動因子使得代謝速率改變,導致基本代謝紊亂,病人會有基本代謝速率增加、肝醣分解增加,並會使用到蛋白質產生負氮平衡、葡萄糖不耐症、胰島素拮抗、脂肪及肌肉組織分解增加,而導致營養耗損問題。 二、腸胃道腫瘤或腸胃道病變: 若有腸胃道腫瘤或病變,會直接影響到病患對於食物的攝取、消化與吸收等功能,使得病患變得快速消瘦、體力衰退。 當癌症病患出現例如疼痛、味覺改變、口腔炎、口乾等症狀,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對食物的攝取就會產生影響,也會導致食慾不振,讓體重下降、營養不良。 包括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外科手術等都會有不同度與反應的症狀,例如化學治療會導致噁心、嘔吐、味覺改變及倦怠,這些都會影響患者進食的意願,進而造成營養不足而導到體力衰退與抵抗力變弱。 癌症與其併發症狀會影響病患的情緒,出現沮喪、憂慮、焦慮等反應,也會導致食慾不振或倦怠,進而出現體重下降的狀況。 陳芳銘表示,CDK4/6抑制劑藥物主要是透過阻斷細胞生長週期,使腫瘤細胞凋亡,對乳癌局部晚期、復發轉移後一、二線治療皆有顯著的成效,同時也能兼顧患者的生活品質,為患者帶來多元的治療選擇。但CDK4/6抑制劑尚未通過健保給付,目前仍需自費 ,希望未來能盡快獲得健保給付,讓更多患者能受惠。 癌症病患出現病惡質的症狀,可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3個階段: 1、前期:會出現厭食、體重下降(小於5%)、代謝異常等症狀,但由於這些症狀和化放療引起的食慾不振、疲倦等副作用症狀相當類似,很容易被忽略。 2、本期:大多會出現食量下降、體重大幅減輕(大於標準體重5%),以及BMI值低於20(正常值是18.5到24)與體內發炎物質增加等現象。 3、頑固性三期:在此階段的病患肌肉組織往往已被大量分解、代謝,所以不僅會有體能低落、皮包骨的現象,甚至可能連面對抗癌治療的體力也沒有。 通常進入頑固性惡病質頑固性三期的病人,在三個月內的死亡率就非常高。 癌症惡病質的醫療改善方式有3種 面對癌症惡病質的狀況,一般的醫療理改善方式有3種,分別是: 一、正確的補充營養: 包括每天或每餐提供不同而喜愛的食物,以增加進食意願。此外,當病人感到飢餓時就提供食物,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至於食物的內容,最好是不需太過咀嚼的食物,並給予高熱量、優質高蛋白質的飲食替代品,同時鼓勵病患多攝取水分。 由於癌症病人罹癌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也會增加,因此,建議出現惡病質的患者選擇低醣飲食,並降低及避免精緻糖類攝取。 二、藥物治療: 現在最主要是提供黃體素或類固醇這2類藥品供患者服用。其中黃體素可以增加食慾及體重,但可能會出現水腫、陽萎、血栓、陰道出血等副作用,只要是符合癌症引起的惡病質,即可獲得健保給付藥物 。而類固醇類藥品則可增加食慾及改善病人的精神,其副作用則有失眠、高血糖、抑制免疫系統、肌力無力等、水腫等。 三、行為治療: 多給予病人鼓勵,而且不斷評估病人的需求,進行有效的溝通及有計劃的會談,有助於病患心理建設,保持樂觀與正面思考。 文/陳亦云
|
乳癌晚期復發轉移 新標靶藥物可延長存活率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乳癌在台灣,近十年來發生率及死亡率皆為癌症之首,堪稱癌症雙冠王,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國約有83萬名女性遭受乳癌威脅,每天約有31名婦女被診斷出罹患乳癌、6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在三八婦女節前夕,高雄醫學大學醫療體系和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共同發表乳癌患者生活品質調查,「醫」起打擊婦女頭號健康殺手。 現年62歲的王女士,去年確診乳癌第四期。過去看到朋友曾因乳癌化療副作用,終日飽受噁心、嘔吐感纏身,甚至嚴重到無法正常生活。當下的震撼,讓王女士對化療蒙上一層陰影。當自己被確診時,縱使了解化療的成效,但對化療十分抗拒的她,面對醫師唯一要求仍是:「不要使用化療,希望能好好活著」。 |
肺癌罕見轉移預後較差 異常疼痛勿輕忽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肺癌是非常容易轉移的癌症,常見的遠端轉移包含腦部、骨頭、肝臟、腎上腺、淋巴結等,但成大醫院也診斷過轉移至腎臟、胃及卵巢的肺腺癌個案,這些少見的轉移,與常見遠端轉移一樣,也都是以疼痛來表現,但無法藉由常規的胸部X光或胸部電腦斷層掃描察覺。 成大醫院這幾年,有因發生轉移後被發現的肺癌病人,因在治療中或治療後發生其他部位的疼痛問題,透過其他影像學及切片檢查,發現已轉移至腎臟、胃及卵巢。林建中指出,經文獻回顧,這些肺癌合併有少見的轉移的病人預後較差,當病人有不典型的症狀時,除了胸部電腦斷層掃描以外,需要更進一步影像及切片檢查是否為轉移性肺癌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