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國家醫療支出增加是趨勢 強化新藥價值性給付評估

2023.05.26

近日,衛福部公布去年台灣健保財務狀況,結果顯示連續5年的赤字問題終於獲得了解決,健保財務實現了轉虧為盈的突破。然而,根據110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資料,台灣人年均醫療支出仍約為1,900美元,僅為美國的五分之一和韓國的二分之一,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此外,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排名,台灣在各國醫療費用支出排名中大約介於俄羅斯和波斯大黎加之間。對此,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表示,增加健保財源是一項必要的措施。

疫情癌症篩少13% 估2.7萬人罹癌未及時篩出

2023.05.01

新冠疫情今(1日)天正式降為第四類,但三年疫情期間,四種癌症篩檢,減少約223萬人次,粗估恐有2.7萬人未及時篩出癌症或癌前病變,其中連15年的榜首癌王「大腸癌」,若晚半年篩出死亡率就會提升22%。

石崇良:健保部分負擔擬分兩階段 第一階段4月上路

2023.02.15

健保部分負擔 擬分兩階段,第一階段4月上路。第一階段先行調整藥費部分負擔: 📍基層診所、地區醫院一般藥費部分負擔維持現狀, 》藥費100元以下免收部分負擔,101元以上依級距收取,上限為200元; 》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新制,第一次在基層診所領取免部分負擔,但若在地區醫院領取,同樣為藥費100元以下免收部分負擔,101元以上依級距收取,上限200元。 📍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藥品部分負擔,上限將調整為300元。急診部分負擔則提高輕症患者、降低急重症部分負擔,讓輕症患者不要到急診就醫。

癌友營養不良恐影響治療!4種飲食建議補充營養

2022.12.26

癌症治療是條漫長的辛苦戰役,接受治療容易使癌友們食慾不佳、沒有胃口進食、味覺改變導致不想吃東西。但營養不良卻使得癌症治療更為難以進行。

骨頭疼痛別大意!恐罹患1癌症 傳已逝英女王晚年得過

2022.12.25

骨頭疼痛別大意!恐罹患多發性骨髓瘤,傳已逝英女王晚年得過…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國家醫療支出增加是趨勢 強化新藥價值性給付評估

    
 
 

國家醫療支出增加是趨勢 強化新藥價值性給付評估

 
  2023-05-26 記者張慈恩報導
原載:健康醫療網
 
     
  近日,衛福部公布去年台灣健保財務狀況,結果顯示連續5年的赤字問題終於獲得了解決,健保財務實現了轉虧為盈的突破。然而,根據110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資料,台灣人年均醫療支出仍約為1,900美元,僅為美國的五分之一和韓國的二分之一,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此外,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排名,台灣在各國醫療費用支出排名中大約介於俄羅斯和波斯大黎加之間。對此,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表示,增加健保財源是一項必要的措施。   
     
  全癌連辦智慧病人領袖學院邁第八年 邀國際學者與病團領袖交流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持續八年推動智慧病人教育,於本月17日舉辦了智慧病人領袖學院活動。本次活動由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湯澡薰教授擔任學院院長,並邀請了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和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蒲若芳理事長、楊雯雯秘書長及英國Glasgow大學學者Neil Hawkins教授及Olivia Wu教授等專家進行討論和分享,由十數個病團領袖共同參與。湯院長在活動中提到,根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無論是先進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國家支付醫療費用佔比逐年增加成為國際趨勢。   
     
  蔡副署長說明,台灣健保給付評估是透過專家會議評估療效,於健保共擬會議討論更多財務衝擊。Hawkins教授以他同時為NICE學者專家分享英國國家保險支付經驗,例如愛滋病、白血病及C肝等創新藥物,醫療科技帶來驚人的療效,但在資源有限,國家醫療保險支出也由於人民壽命延長因此預算越來越高,如近期CAR-T或免疫療法等新藥的費用,必須考量醫療支出若集中於少數人,是否影響其他人的權益,就價值及價格的合理性(value-based pricing)進行科學討論。   
     
  英國學者分享國家保險經驗 優先考量新藥價值與價格合理性   
     
  近期英國經濟衰退,Wu教授提到即便稅收短少,但國家並未降低健康預算。一旦NICE建議給付某項藥品,法令規定三個月內必須要讓民眾可以取得;在當年度預算固定的狀況下,勢必要有其他管理因應措施,例如減少其他醫藥福利項目的支出。   
     
  Hawkins教授補充說明,NICE在考慮新藥給付的決策時,必定會考量其成本效果指標 ICER (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的大小,而ICER的閾值是反映一個國家的願付新技術價值標準,但並不等於某個病患族群的願付價值。英國目前的ICER閾值為二萬到三萬英鎊之間,而最早是提出使用三萬英鎊,這是參考當年洗腎的ICER而訂的。另外針對癌藥則為五萬英鎊、罕病是十萬英鎊等,針對藥品仍會有支付額上限。   
     
  台灣健保財務問題影響新藥給付 專家共商解方   
     
  蔡副署長以台灣某肺癌標靶新藥為例,該藥號稱「天使之藥」,於2020年開始給付於有特定基因突變的四期肺癌病患,但後因超過原定兩億的財務衝擊限額,甚至為原定預計申報數30倍,於2022年則調整給付於腦轉移的四期肺腺癌患者,第一線適用人數直接砍半。也由於增加新藥納入給付或擴大適應症,不得不討論財務衝擊及新藥擴大支出,近兩年政府從稅收結餘挹注健保預算,有助健保總額預算編列,但若在國家經濟成長的前提下,能持續以稅收補助健保,對能持續支應昂貴之新藥仍有助益。   
     
  蒲若芳理事長強調,由於預算有限,許多有價值的新藥在共擬會議上,尚未被同意給付或是限縮其給付範圍,就好像先將未結帳的物品暫放在購物車上,遲遲無法下單。為了更全面關照民眾健康,相關單位應主動定期檢視、盤點這些藥品,方能有助於政策前瞻規劃。另外,系統性地檢視各疾病領域在治療照護的缺口,也是政府應盡的責任。   
     
     

  疫情癌症篩少13% 估2.7萬人罹癌未及時篩出

      
 
 

疫情癌症篩少13% 估2.7萬人罹癌未及時篩出

 
  曹佼人 許猛捷 2023年5月1日
原載:TVBS新聞網
 
     
  新冠疫情今(1日)天正式降為第四類,但三年疫情期間,四種癌症篩檢,減少約223萬人次,粗估恐有2.7萬人未及時篩出癌症或癌前病變,其中連15年的榜首癌王「大腸癌」,若晚半年篩出死亡率就會提升22%。  
     
  記者曹佼人:「疫情三年期間,癌症的篩檢人數受到影響因此降低,有醫師認為,接下來癌症篩檢人數會往上升,因此癌症確診率也會有所攀升。」  
     
  相比疫情前4大癌服務量,總共就減少了13%,其中子宮頸癌少了4.3%,乳癌少3.8%大腸癌少10.9%,口腔癌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減少約50%影響最多,這三年篩檢總人次少了223萬,估算有2.7萬人癌症沒有篩檢出來。  
     
  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做陽追率,陽性應該要追蹤再進一步確診,流失大概20%到25%。」  
     
  去年國人10大癌症排行,第一名的是大腸癌,再來是肺癌,乳癌肝癌和口腔,連15年的癌王大腸癌,如果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大腸癌存活率,就不到2成,診斷的黃金期間,3年內發現沒發現就很危險。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腫瘤)兩倍的大小的時間,從3個月到3年都有,如果你今天,一開始發現是3、4期,2、3個月不治療可能就已經擴散。」  
     
  以台安醫院來說疫情解封後,大腸直腸外科病人增加2到3成,發現癌症比率也增加2成,也有醫師認為,疫情影響癌症篩檢,最嚴峻是前年,現在開始要還債了,延遲確診的病人「還在路上」,等到明、後年癌症登記報告,可以看到更完整數據。  
     
     

  石崇良:健保部分負擔擬分兩階段 第一階段4月上路

      
 
 

石崇良:健保部分負擔擬分兩階段 第一階段4月上路

 
  日期:2023 年 2 月 15 日 記者:沈能元、邱宜君、李樹人
原載: 聯合報
 
 

延宕已久的健保部分負擔新制,預計分兩階段上路,急診及藥費部分負擔最快四月實施,檢驗檢查部分負擔涉及退費等配套,將與醫界、醫改會、消基會等團體進一步溝通後,再決定上路時間。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原訂去年5月15日上路,但受新冠疫情影響暫緩。健保署新任署長石崇良今天接受本報專訪表示,健保部分負擔調整包括藥費、急診及檢驗檢查,於急診及藥費部分負擔調整,醫療院所已準備完畢,預計第一階段先行。

 
     
  但檢驗檢查部分負擔涉及退費等問題,影響層面廣,而各醫院是否都已準備好,「這是我比較擔心的。」石崇良表示,部分負擔不排除分階段上路,待檢驗檢查部分負擔的免收額度、收費上限及相關配套措施等協商完備,再行實施。  
     
 

石崇良指出,部分負擔調整初衷,是為達到分級醫療,讓民眾小病在基層診所看,大病才到大醫院,抑制醫療浪費,目前國人每年看病近15次,遠高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2至3倍以上,期望透過部分負擔調整,降低民眾看病次數。

 
     
  石崇良說,部分負擔調整初衷為達到分級醫療及抑制醫療浪費,但負擔不能過重,以免讓民眾不敢就醫,若讓民眾因貧而病,從小病變大病,並非實施原意。若部分負擔沒有上限,可能有的病人就會想說,「如果因為我生病造成家庭負擔,乾脆去死算了」。  
     
  因此傾向藥費部分負擔調整先行,且基層診所、地區醫院一般藥費部分負擔維持現狀,藥費100元以下免收部分負擔,101元以上依級距收取,上限為200元;至於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新制,第一次在基層診所領取免部分負擔,但若在地區醫院領取,同樣為藥費100元以下免收部分負擔,101元以上依級距收取,上限200元。  
     
  至於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藥品部分負擔,上限將調整為300元。急診部分負擔則提高輕症患者、降低急重症部分負擔,讓輕症患者不要到急診就醫。  
     
  石崇良說,因檢驗檢查未曾收取部分負擔,且多數檢查在醫院執行與分級醫療關聯性不強,目前醫療院所常在檢驗檢查前就先批價,但如果民眾受病情惡化、出國等因素未回院檢查,部分負擔要如何退費?或是要改為做了檢查再收費,這要如何處理?而大醫院抽血量是很可怕的,新制若未做好規劃,醫院批價、掛號櫃台恐出現壅塞,「民眾甚至要像排知名拉麵店一樣,大排長龍。」  
     
  石崇良表示,檢驗檢查部分負擔額度、收費上限及配套措施等,將再與醫界等團體溝通,為確保民眾就醫權益,傾向基層診所檢驗檢查免收部分負擔,並望透過電子支付解決收費、退費問題,但目前全國各醫院電子支付並不普及,且很多患者為高齡長者,對電子支付不熟悉,「這是我比較擔心的。」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淑瓊指出,若基層診所領藥費不收藥品部分負擔,對領藥行為有何影響、能否達成政策目標等,尚無實證基礎。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也說,健保署雖針對各級醫院每次藥費部分負擔設有天花板,但經醫改會試算,多重慢性病但無重大傷病民眾,每年累計金額仍不容小覷,若家裡有多位多重慢病患者,負擔更重。

 
     
  劉淑瓊說,民間團體對部分負擔新制的擔憂和意見,過去已公開表達,盼健保署回應各界意見,特別是「實證基礎」和「決策理念」,應說清楚、講明白。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尊重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分兩階段上路,但改革力道可能因此稍嫌薄弱,近年檢驗檢查費用於健保總額占比愈來愈高,這是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若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取得共識,仍應盡速上路。他也指出,最重要的還是要透過修《健保法》,提高健保費率上限,增加政府對健保醫療投資,才是上策。  
     
  健保費率明年是否調漲?石崇良說,今年費率已確定不調,往後要看上半年健保總額執行情形,下半年才會討論要不要調,「現在任何調或不得調的說法,都是射箭畫靶,太早了」,必須要有客觀資料才能說明。  
     
     

  癌友營養不良恐影響治療!4種飲食建議補充營養

    
 
 

癌友營養不良恐影響治療!4種飲食建議補充營養

 
  日期:2022 年 12 月 26 日 作者:巫俊郡
原載: Cancer
 
     
  癌症治療是條漫長的辛苦戰役,接受治療容易使癌友們食慾不佳、沒有胃口進食、味覺改變導致不想吃東西。但營養不良卻使得癌症治療更為難以進行。   
     
  癌友飲食4原則   
     
  癌友在治療期間,常發生一些食補迷思,包括,不好好吃飯只吃營養保健食品、只喝湯類不吃肉、完全茹素蛋奶都捨棄等狀況,事實上, 單一、不均衡的營養補充方式,反而造成營養不良。   
     
 
  • 少量多餐:食慾不佳的狀況下, 不必強行一次吃下足夠量,可以少量多餐、分次進食。 
 
 
  • 挑選營養價值高的食物:癌友飲食應質重於量,因此,食物的營養價值應該比平時攝取的高,可諮詢營養師,針對每個癌友的狀況設計菜單。 
 
 
  • 避免只攝取單一營養:營養均衡是癌友營養攝取的基礎,別相信單一飲食對抗癌有益, 反而偏廢了其他營養素攝取,將會導致營養不均衡。 
 
 
  • 適時補充專用營養品:從食物中吃到足量營養素,對一般人而言都相當困難了,更別說是癌友。建議可諮詢營養師,適時補充癌友專用營養品。 
 
     
  其實癌症病人不需要特別進補,只要維持飲食均衡即可。根據每個人的體型和活動量,依需求增減攝取量,每日飲食所需的份量,約 3 ~ 6 碗飯; 1 ~ 2 杯牛奶,4 ~ 6 份蛋、豆、魚、肉類;3 ~ 5 碟蔬菜,2 ~ 4 個水果; 2 ~ 3 湯匙的油。   
     
     

  骨頭疼痛別大意!恐罹患1癌症 傳已逝英女王晚年得過

    
 
 

骨頭疼痛別大意!恐罹患1癌症 傳已逝英女王晚年得過

 
  日期:2022 年 12 月 25 日 作者:陳如頤
原載: Now健康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於9月8日與世長辭,當時死亡證明記載死因為「衰老」,但女王夫婿菲利浦親王密友近日出書,文中提及女王晚年罹患骨髓癌,且已到晚期,時日無多。

 
 

 

 
 

外媒報導,布蘭德雷斯(Gyles Brandreth)版新書《Elizabeth: An Intimate Portrait》,書中指出,聽說女王罹患一種骨髓癌,這解釋她晚年為何容易感到疲倦、體重減輕,以及在她逝世前1年行動不便。

 
 

 

 
  曾獲得《21世紀新人歌唱排行榜》校園組冠軍的台語歌手葉勝欽,今年同樣死於骨髓癌,享年47歲。媒體報導,葉勝欽在前年發現罹患骨髓癌,即接受治療,不幸於2月26日病逝。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骨髓癌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中的漿細胞惡化、不正常增生所引起的疾病,導致骨質遭受破壞,好發於頭骨、脊椎、手骨、大腿骨等四肢。  
     
 

初期若只出現在單一部位,稱為「單一骨髓瘤」,若同時出現在多部位,就可稱為「多發性骨髓瘤」。賴基銘說,如果骨頭出現病灶,X光顯示,骨頭組織出現一個洞、一個洞的空隙。

 
 

 

 
 

在症狀方面,約2成患者在確診罹骨髓瘤時完全無症狀,其他患者則症狀不一,以骨頭疼痛最為常見,另為貧血(頭暈目眩、全身無力、臉色蒼白)、高鈣血症(噁心、嘔吐、便秘、口渴、意識不清)、重複性感染(肺炎或泌尿道感染)及腎功能異常等。

 
     
 

賴基銘表示,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老年人,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目前致病原因不明,危險因子可能與放射線暴露、殺蟲劑、除草劑、環境汙染等有關。

 
     
 

治療上,賴基銘表示,大部分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是在接受健診血液檢查,報告紅字異常,進一步做腎功能檢查、X光檢查,最後確診。目前已有許多標靶藥物,預後不錯,大幅提升治療的反應率與存活率。

 
     
 

整體來說,年紀較輕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如沒有其他併發症、身體條件較好,治療策略以自體幹細胞為主。如果年紀較長,身體狀況差了些,則以藥物治療為主。

 
     
 

NOW健康 陳如頤/綜合報導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