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掉晚上進食習慣 可降低36%乳癌復發風險
在形形色色的膳食輔助抗癌療法中,魚油Omega-3脂肪酸成分一直被人們所關注。無獨有偶,近期的一項研究表明,DHA和相關脂肪酸還能起到「消滅癌細胞」的作用。
胰臟癌是一種早期難發現、無特異症狀及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且大部分的胰臟癌患者確診時,腫瘤已是晚期或是遠處轉移。到目前為止,手術依然是治療這種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然而,僅有大約10%的患者能夠在早期階段被診斷出來,從而能夠及時接受手術來移除腫瘤。
方法避免癌症轉移,是治癒癌症的一個重要挑戰。即使經過看似成功的治療,經過數年後,患者體內殘留的腫瘤細胞也有可能發生轉移,導致復發。
我們都知道,免疫力是我們的人體的第一道防衛線,可以抵擋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入侵身體,可以說,免疫力強大,是隔絕各種疾病的最好方式。
治療後仍可能復發乳癌?研究:少做這件事讓復發風險高 | ||
2021年7月8日·3 分鐘 (閱讀時間)新聞中心藍若水 原載:Yahoo新聞 |
||
【藍若水報導】現代醫學進步,癌症已非不治之症,但對許多抗癌成功的病友來說,即使痊癒返家,復發或轉移如同夢魘壓在心頭。其中,女性發生率第一的乳癌,也是容易再次復發癌症類別之一;因此,定期追蹤是每個患者的必要功課之一。而有研究指出,夜間禁食可以幫助降低復發風險。 | ||
改掉晚上進食習慣 可降低36%乳癌復發風險 | ||
這項研究是引申過去的研究結果,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表示,曾有實驗顯示,晚上沒有食用任何東西的老鼠,可以避免血糖、發炎、體重的增加,有助於降低癌症復發風險;根據這實驗成果,研究團隊再追查1995年到2007年間,患有乳癌、沒有糖尿病史且年齡介於27~70歲的婦女,計有2413筆女性資料,期間受測者若是再被診斷新腫瘤,則平均追蹤7年,如果因乳癌或其他因素死亡,資料追蹤則再往前11年 | ||
透過分析發現,每晚禁食不到13小時的人,對比每晚不吃東西超過13小時的人,復發機率上升36%,換句話說,夜間禁食可以防止癌症復發的風險。 | ||
為什麼癌症容易復發 | ||
台東馬偕醫院乳房專科醫師魏銓延曾指出,目前醫療技術發達,及早發現的話,乳癌患者存活率高達87%,不過要注意的是,每4個乳癌病患,會有1人在治療後5~10年復發或轉移的可能性。 | ||
根據魏銓延醫師的解釋,乳癌有易復發發、轉移的特性,可能跟乳癌細胞突變並在治療間產生抗藥性,且躲在體內待好幾年後再次行動,另也有可能跟醫療技術還未達到能對抗太精細的乳癌腫瘤,導致治療無法完全發揮。 | ||
預防復發哪些時期與生活重點?下一頁看看遠離乳癌的更多提醒 | ||
此外,有些民眾可能認為,只要摘除乳房就可以杜絕癌細胞,血液腫瘤科主任林哲斌醫師指出,單純進行切除手術,沒有化學治療的話,仍有高機率的復發風險,而高峰期則分別在術後2~3年,及7~9年間,建議聽從專業意見,討論、評估最適合的療程。 | ||
預防復發 重視好情緒、好營養的維持 | ||
抗癌是一條辛苦的路程,一旦痊癒後盡可能還是放寬情緒,降低細胞癌化的可能。根據《高醫醫訊》資料指出,避免腫瘤復發的方法,是維持均衡的營養和適度的運動,建議每天安排30分鐘以上的運動,保持良好免疫力。 | ||
另外有多項研究表示,高壓力、賀爾蒙失調會影響乳癌的預後狀況,因此時常保持樂觀、愉悅的心情很重要,最後提醒患者要定期返院追蹤。 | ||
原文引自:癌症治好,癌細胞還是會復發!一個小動作降36%乳癌復發風險 | ||
魚油有望食療抗癌!研究證實:omega-3能讓癌細胞「自爆」 | ||
Cancer 作者:林以璿 原載:Cancer |
||
1955年,科學家們就發現,給惡性腫瘤小鼠體內注射脂肪酸,omega-3脂肪酸會減少癌細胞,但其原理尚不明確;2016年,有團隊發現,腫瘤的酸性微環境中的細胞,會使用脂質來替代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從而促進它們的增殖;2020年,更證明了這些細胞是最具侵略性的,並具有產生轉移瘤的能力。 | ||
Omega-3脂肪酸讓腫瘤細胞內爆後死亡 | ||
近日,在《Cell Metabolism》上的一篇研究指出,Omega-3脂肪酸與降低癌症發病率有關,其中,DHA和相關脂肪酸會「毒殺」癌細胞,並導致癌細胞「內爆」。在老鼠實驗中,與常規飲食小鼠相比,DHA強化飲食的老鼠腫瘤的發育速度明顯減慢。 | ||
Omega-3脂肪酸,是一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被認為是身體成長和各項功能所必需的,但人體本身不能生產它們。Omega-3通常取自魚類(如鮭魚和鱈魚的魚肝油),在增強大腦功能、視力和調節炎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球狀體的3D腫瘤細胞培養模型。他們發現,在DHA存在下,球體會產生內爆,也就證實了DHA確實會毒殺這些癌細胞。 | ||
研究小組的分析顯示,DHA透過過一種叫做鐵依賴性死亡(ferroptosis)的機製作用於癌細胞。鐵依賴性死亡是由於某些脂肪酸的過氧化導致的細胞死亡,正常情況下,在腫瘤的酸性微環境中,細胞會以脂滴(一種保護脂肪酸免遭氧化的束狀物質)的形式存儲脂肪,DHA和相關多不飽和脂肪酸會優先在脂滴中積累。但,當存在大量DHA時,超出腫瘤細胞脂滴存儲容量的DHA會出現過氧化,就導致細胞的鐵依賴性死亡。 | ||
補充Omega-3脂肪酸可作為抗癌輔助療法 | ||
此外,研究小組還對有腫瘤的老鼠進行了DHA強化飲食。結果發現,與常規飲食小鼠相比,DHA強化飲食的老鼠腫瘤的發育速度明顯減慢。 | ||
總之,研究結果可能為新的綜合治療打開大門。「腫瘤酸性微環境和疾病進展之間的明確聯繫,包括增加侵襲性、耐藥性和免疫逃脫,使得膳食Omega-3多不飽和脂肪酸補充成為一個特別相關的需要實施的策略,」作者建議,飲食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可能作為一種輔助性抗癌療法。 | ||
參考資料:Peroxidation of n-3 and 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the acidic tumor environment leads to ferroptosis-mediated anticancer effects | ||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 ||
癌王「胰臟癌」有望用疫苗預防!諾貝爾獎iPS細胞展現抗癌潛力 | ||
Cancer 作者:林以璿 原載:Cancer |
||
胰臟癌是一種早期難發現、無特異症狀及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且大部分的胰臟癌患者確診時,腫瘤已是晚期或是遠處轉移。到目前為止,手術依然是治療這種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然而,僅有大約10%的患者能夠在早期階段被診斷出來,從而能夠及時接受手術來移除腫瘤。 | ||
儘管科學家們在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胰臟癌對這些藥物製劑具有一定的耐受性,這就使得這類癌症成為了一種難治性的癌症。 | ||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期刊報告上題爲「iPS腫瘤疫苗在胰腺癌中的抗腫瘤作用」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史丹佛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深入探究了使用誘導多能幹細胞製造胰臟癌疫苗的可能性。 | ||
iPS幹細胞是什麼? | ||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幹細胞),是一種能夠分化成構成身體各種細胞(肌肉、骨骼、心臟、肝臟、血管、神經…)的幹細胞,它可以利用極少量的皮膚碎片或血液等製造出來。日本幹細胞科學家山中伸彌正是因為成功將成年細胞逆轉為iPS細胞,於2012年得到了諾貝爾生醫獎的殊榮。 | ||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指出,誘導多能幹細胞和癌細胞共享着基因表達譜。在對iPS細胞系和癌細胞系的RNA定序分析后,研究者發現其二者共享着上調基因,表現出的分子特徵也十分相像,或許具備製造「疫苗」的潛力。 | ||
爲了驗證這一猜想,研究人員隨後利用特殊的iPS來給小鼠接種疫苗,這些iPS經過輻射處理以便其並不會分裂。同時研究者還使用了CpG(二核苷酸序列)佐劑來刺激小鼠體內產生強烈的免疫反應,研究人員希望能訓練小鼠機體的免疫系統來對任何具有類似抗原構成(包括癌細胞)的細胞產生反應。 | ||
小鼠的iPS疫苗或能在體內抑制腫瘤形成 | ||
讓研究人員感到驚喜的是:對接種了這種疫苗的小鼠再進行胰癌細胞注射,有75%的小鼠可以免受胰癌的侵害!經過分析發現:很多免疫細胞在經過這種注射誘導訓練之後,可以對癌細胞產生更強的反應。 | ||
而且關鍵的是,由於這種刺激和誘導會使得多能幹細胞產生多種特徵抗原,可以幫助免疫細胞適應更多種多樣的抗原類型,甚至超過了癌細胞自身的抗原類型,這讓經過訓練的免疫細胞可以對更多種類的癌細胞產生反應,並且反應也可能更持久——當癌細胞產生新的突變的時候,受過訓練的免疫系統也會產生一定的預防作用。更重要的是,這種新型策略或許還適用於與IPS具有相類似抗原組成的其它癌症類型的研究。 | ||
當然,後期研究人員還希望能透過深入研究,了解iPS癌症疫苗在人類體內是否安全且有效的,期望未來能研發出同時還能有效抑制腫瘤生長和再度生長,並能幫助清除已經形成腫瘤的疫苗。 | ||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 ||
癌症復發的原因找到了!《Nature》2 方法催眠癌細胞 | ||
Cancer 作者:林以璿 原載:Cancer |
||
這些癌細胞起源於原來的腫瘤,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後,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處於非活動狀態,就像休眠了一樣。科學家們指出,這個休眠期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治療契機,這個階段控制腫瘤細胞的數量,不讓它們「甦醒」從而導致轉移瘤生長,對於預防癌症復發至關重要。 | ||
近日,瑞士巴塞爾大學(University of Basel)的研究人員對腫瘤休眠背後的機制獲得了重要的洞見。他們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秘了「沉睡」的癌細胞是如何保持休眠的,又是什麼讓它們「甦醒」並最終形成致命轉移瘤。這項研究結果對於開發新的抗癌療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
研究人員先後使用了小鼠模型和人體組織樣本,以確定腫瘤細胞是如何從原來的乳腺腫瘤遷移到肝臟,又是如何保持休眠狀態和醒來的。他們發現,兩種細胞類型在癌細胞的轉變過程中起著關鍵的「開關」作用。 | ||
「催眠」細胞與「喚醒」細胞 | ||
其中,負責「催眠」腫瘤細胞的是「自然殺傷細胞」(NK, natural killer cell)。這類免疫細胞既能夠殺死異常或受感染細胞,也可以減緩其增殖。研究人員發現,NK細胞通過分泌一種信使蛋白,即細胞因子干擾素γ(IFN-γ),控制腫瘤細胞處於休眠狀態。 | ||
而另一類細胞竟會負責「喚醒」腫瘤細胞,它們是肝星狀細胞(the hepatic stellate cell)。當肝星狀細胞被活化時,它們會分泌一種CXCL12分子,與NK細胞上的受體CXCR4結合,從而抑制NK細胞增殖,進而阻止腫瘤細胞繼續休眠,腫瘤細胞因此被「喚醒」並開始增殖。 | ||
2 種方法避免癌細胞「甦醒」 | ||
「肝星狀細胞被活化的原因有很多種,例如體內的慢性炎症或持續感染。」研究人員解釋說,他們將在進一步研究中調查確切原因。 | ||
基於上述發現,論文提出了幾種有望預防癌細胞轉移的方法。 | ||
第一種是設法延長腫瘤細胞的「休眠」狀態,研究表明肝臟中NK細胞的數量決定了腫瘤是否發生休眠或轉移,而白血球介素-15能夠增加組織中NK細胞的數量。類似作用的還有干擾素γ療法,體外實驗表明添加IFN-γ可以推動癌細胞進入休眠狀態。 | ||
第一種是設法延長腫瘤細胞的「休眠」狀態,研究表明肝臟中NK細胞的數量決定了腫瘤是否發生休眠或轉移,而白血球介素-15能夠增加組織中NK細胞的數量。類似作用的還有干擾素γ療法,體外實驗表明添加IFN-γ可以推動癌細胞進入休眠狀態。 | ||
本論文通訊作者Mohamed Bentires-Alj教授說:「我們的研究結果為新型免疫療法增加了希望,這類免疫療法的重點是NK細胞,可以為患者提供一種預防策略,避免休眠的腫瘤細胞增值成為轉移瘤。下一步,我們將驗證刺激NK細胞是否可以幫助患者預防轉移。」 | ||
「這些細胞(NK細胞)是防止肝臟轉移的天然屏障。」 該論文第一作者Anna Correia博士解釋說,「如果它們也能用於防止身體其他部位的轉移,那麼就有可能永久性地防止癌症的複發。」 | ||
參考資料:參考資料:Hepatic stellate cells suppress NK cell-sustained breast cancer dormancy | ||
防疫生活對策 / 要增強防疫生活對策 / 要增強免疫力,先鍛鍊肌肉!研究:肌肉越多,抗病毒能力越好 | ||
Cancer 作者:盧 映慈 原載:Cancer |
||
我們都知道,免疫力是我們的人體的第一道防衛線,可以抵擋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入侵身體,可以說,免疫力強大,是隔絕各種疾病的最好方式。 | ||
但「如何增強免疫力」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有些研究發現,補充維生素D可以幫助增加免疫力,也有各種不同的營養補充品顯示可以幫助身體維持在良好的狀態;而現在,又有研究發現,其實免疫力跟身體的肌肉質量很有關係,肌肉量足夠,對抗病毒感染的能力會越好。 | ||
研究:肌肉越多,抗病毒能力越好 | ||
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Deutsches Krebsforschungszentrum)表示,在研究慢性病毒感染和癌症的時候,常常發現體重下降、肌肉萎縮的「惡病質」,而這也會大大增加患者的死亡機率。 | ||
惡病質 | ||
是指受到感染的細胞、或是癌細胞釋放大量發炎物質,導致患者的代謝出現問題,開始分解肌肉、脂肪來提供身體的能量;久而久之,身體因為失去儲存的能量而變得虛弱,疾病就會變更無法控制,最後導致患者死亡。 | ||
而在過去的研究也發現,負責打擊受到感染的細胞、癌細胞的「免疫T細胞」減少,會導致肌肉流失,所以研究團隊很好奇,如果反過來讓患者增加肌肉量,是否也可以讓 T 細胞增加,進而達到對抗病菌、癌症的效果?結果發現答案是「沒錯」。 | ||
研究團隊用「淋巴球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LCMV)感染了小鼠,這是一種常常使用在感染模型中的病毒;團隊同時比較了肌肉較多、較少的小鼠,結果發現「肌肉更多的小鼠比肌肉較弱的小鼠更能應付慢性病毒感染」,這也刊登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 | ||
主要作者 Jingxia Wu 表示,在慢性感染中,肌肉細胞釋放出更多的「介白素-15」,這是一種傳遞訊息的物質,可以讓T細胞潛藏在骨骼肌中,避免跟太多的感染、發炎接觸;「如果殺手T細胞因為受到持續刺激失去全部功能,那這些潛藏在肌肉中的T細胞就可以轉化成輔助T細胞,重新活化免疫系統,使免疫系統能夠長期、連續對抗病毒。」 | ||
T細胞種類 | ||
1. 細胞毒殺型 T 細胞:就像是殺手部隊,可以對產生特殊抗原反應的目標細胞進行殺滅,一舉消滅被感染的細胞。 | ||
2. 輔助型 T 細胞:就像是輔助與中間人,能活化其他的免疫大軍,協調進一步的攻擊。 | ||
3. 抑制型 T 細胞:免疫反應的煞車器,有時也被稱為調節型 T 細胞。 | ||
4. 記憶型 T 細胞:進行再次免疫,也就是當他們再次遭遇以前曾經遇過的抗原時,就能夠立即的產生反應,連同記憶性 B 細胞一起,分化成為能對付抗原的功能性 T 細胞或能產生抗體的漿細胞。8 | ||
所以訓練肌肉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嗎? | ||
研究團隊表示,實驗看到的結果是,「慢性感染會增加骨骼肌中介白素-15複合物的產生。」而介白素-15 剛好就是一個對免疫系統來說很重要的物質,所以理論上「增加肌肉來增強免疫系統」是可行的。 | ||
而實驗也的確肌肉更多的小鼠比肌肉較弱的小鼠更能應付慢性病毒感染,但是研究團隊也坦言,這個結果是不是能在人類身上複製,還需要更多的實驗、人體試驗才會知道。 | ||
不過研究團隊也強調,肌少症的人,身體胸腺還是會正常製造 T 細胞,這些 T 細胞也還是會去對抗病原體,只是在慢性感染的時候,肌肉太少的人,T 細胞假設被這些病原體打倒,就比較難恢復正常作用,簡單來說,多運動、增強肌肉,對自己絕對沒有壞處。 | ||
期刊小檔案 | ||
《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是一本經同行評審的多學科開放式科學期刊,成立於2015年初,由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該雜誌的範圍包括所有科學領域,包括生命科學,物理科學,社會科學,計算機科學和環境科學。 | ||
參考資料 | ||
參考資料:Skeletal muscle antagonizes antiviral CD8+ T cell exhaustion | ||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