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癌症悲歌不斷上演! 病友團體盼設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

2023.03.28

13日立法院審議《癌症防治法》第十六條設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獲得逾六十名立委支持。無奈最終仍因衛福部認為自身籌備不足,導致法案暫時擱置,病友團體深感遺憾,故而發起記者會向政府喊話。現場除病友團體外,更聚集約30名癌症病友呼喊口號。全癌連吳卉汝理事長更是呼籲,基金的成立必須用更人道的觀點看待。宛如救生圈理論,當看到一個人溺水,旁邊若有救生圈,大家都會想把救生圈丟下去,而不是計較救生圈有多貴。等籌到錢,那人可能都已經滅頂。

救命不能等 生死的拔河

2023.03.21

癌症已是全球死亡主因之一,在台灣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但相對地醫療科技也不斷進步。近20年來治療癌症的方式更多元,像是標靶治療,針對特定基因突變點,開發標靶藥,近年更有免疫療法,以驅動自我免疫系統方式,對抗癌症。但不論新科技或新藥的誕生,費用都非常昂貴,像治療肺癌的標靶藥物泰格莎,一顆要價4132元,病友一個月光是藥費就要付12萬以上,一年破百萬元的高額費用,一般家庭根本難以負荷,曾有病友就感嘆,難不成,真的是有錢判生、沒錢判死嗎? 抗癌之路不只要面臨身心持久戰,恐怕還是一場金錢消耗戰。

年燒百萬治療費!病友團體籲政府儘速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

2023.03.20

立法院於3月13日審議《癌症防治法》第十六條設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獲得逾60名立委支持,無奈最終仍因衛福部認為自身籌備不足,導致法案暫時擱置。對此,病友團體深感遺憾,今(20日)舉辦記者會向政府喊話,現場除病友團體外,更聚集約30名癌症病友呼喊口號。全癌連理事長吳卉汝更是呼籲,基金的成立必須用更人道的觀點看待。宛如救生圈理論,當看到一個人溺水,旁邊若有救生圈,大家都會想把救生圈丟下去,而不是計較救生圈有多貴。等籌到錢,那人可能都已經滅頂。

癌症家庭陷生命掙扎困境 十三病團聯名呼籲設置癌症新藥基金

2023.03.13

自立法以來20年未曾修訂的癌症防治法,將於13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進行修法審查。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癌症防治法第十六條,癌症病友團體倡議多年的「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設置條例授權。包括台灣癌症基金會、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癌症希望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台灣病友聯盟、肺長壽協會、台灣腸治久安協會、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台灣乳房重建協會、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台灣髓緣之友協會共十三個病友團體發佈聯合聲明,期盼政府聆聽病友心聲,參考國際經驗設置癌症新藥專屬基金,以緩解癌症家庭日益沈重的財務負擔。

健保資料助個人化醫療 病團倡病歷擴大自主應用

2022.10.27

「就醫紀錄都靠藥袋,這些都不敢丟」許多癌友就怕忘記用過哪些藥、看過哪些醫師。智慧病人領袖學院湯澡薰院長表示,健保資料庫的紀錄與呈現數據的方式不斷演進,除了讓民眾可查看自己的數據,許多公衛決策都是基於健保資料庫的分析得來。在疫情衝擊下,數位科技發展改變了醫療照護,病人數據亦是全球化的議題,政府對於個人健康數據從統治壟斷會走向共享應用,再進一步建立產業標準與市場治理,而個人在大數據內的權利及共享角色,也是未來的挑戰。

癌友推動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 減輕自費新藥負擔

2022.05.26

立委劉建國、蘇巧慧今天舉辦推動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立法公聽會,仔細聆聽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發言。包括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等多個病友團體和醫界、公衛專家共同呼籲政府,應儘速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在健保體制外另籌財源,以減輕癌症家庭必須自費新藥的經濟負擔。

癌症病友連線 治療中病人爭優先施打疫苗

2021.06.25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共同呼籲治療癌症病人應列入新冠疫苗施打優先順序: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及癌症病友團體呼籲,應將目前需予積極治療之癌症病友,列入7月起的疫苗施打對象。和信疫苗小組召集人王詠醫師及血液與腫瘤內科部主任褚乃銘醫師呼籲,癌症病人應在主治醫師依據下述標準評估下,將其納入疫苗較優先施打對象,包括正在接受化學治療中或一年內接受過化療的病人、正在接受放射治療的病人、任何罹患癌症第4期的病人以及正在接受標靶治療中的病人。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9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癌症悲歌不斷上演! 病友團體盼設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

 

 
  癌症悲歌不斷上演! 病友團體盼設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  
  2023-03-28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
原載:健康醫療網
 
 
  13日立法院審議《癌症防治法》第十六條設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獲得逾六十名立委支持。無奈最終仍因衛福部認為自身籌備不足,導致法案暫時擱置,病友團體深感遺憾,故而發起記者會向政府喊話。現場除病友團體外,更聚集約30名癌症病友呼喊口號。  
 
  高額癌症治療費用 病友無力負擔想放棄治療  
  癌友徐女士與其丈夫邵先生分享自身故事,因罹患非小細胞肺癌,醫師告知有適合的雙標靶藥物,但須每月負擔21萬。高額負擔讓徐小姐曾一度想放棄治療,不想債留子女;而已故的癌友詠晴,其丈夫更在記者會上哽咽,每個月上百萬的醫療費用讓他們完全無力負擔,雖然醫院與網友共同協助募款,但最終仍錯過治療黃金時機。  
 
  我國癌症防治各項指標 落後日本、韓國  
  面對癌症用藥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表示,癌症是與高齡社會高度相關的疾病,未來需求只會比現在更迫切。我國癌症防治各項指標,如標準化死亡率、五年存活率,近幾年已經轉變為落後日本、韓國。而我國健保制度的主要參考國之一的英國,早就為癌症治療科技創新做準備,並於2011年設立癌症藥品基金(CDF),在2016年改革後,已成功在符合財政紀律的前提下,大幅減少癌症家庭對於新醫療科技的負擔,有效提升新藥可近性。  
 
  八十萬癌症家庭在吶喊 盼能救急和救窮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吳卉汝理事長更是呼籲,基金的成立必須用更人道的觀點看待。宛如救生圈理論,當看到一個人溺水,旁邊若有救生圈,大家都會想把救生圈丟下去,而不是計較救生圈有多貴。等籌到錢,那人可能都已經滅頂。  
 
  另外髓緣之友、乳癌防治基金會、頭頸愛協會、腸治久安協會、台灣病友聯盟紛紛提出,希望政府能聽見八十萬癌症家庭的吶喊,能夠「救急」和「救窮」,擔起照顧重症病人的責任。  
 

救命不能等 生死的拔河

 
  救命不能等 生死的拔河  
  2023-03-21【熱線追蹤】   | 資料來源:【TTV台視新聞節目】YouTube頻道  
 
   
     
  《請點擊 YouTube 播放》  
  癌症已是全球死亡主因之一,在台灣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但相對地醫療科技也不斷進步。近20年來治療癌症的方式更多元,像是標靶治療,針對特定基因突變點,開發標靶藥,近年更有免疫療法,以驅動自我免疫系統方式,對抗癌症。但不論新科技或新藥的誕生,費用都非常昂貴,像治療肺癌的標靶藥物泰格莎,一顆要價4132元,病友一個月光是藥費就要付12萬以上,一年破百萬元的高額費用,一般家庭根本難以負荷,曾有病友就感嘆,難不成,真的是有錢判生、沒錢判死嗎? 抗癌之路不只要面臨身心持久戰,恐怕還是一場金錢消耗戰。  
 

年燒百萬治療費!病友團體籲政府儘速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

 

 
  年燒百萬治療費!病友團體籲政府儘速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  
  錢亮均 2023年03月20日 18:04:00
原載:上報
 
 
  立法院於3月13日審議《癌症防治法》第十六條設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獲得逾60名立委支持,無奈最終仍因衛福部認為自身籌備不足,導致法案暫時擱置。對此,病友團體深感遺憾,今(20日)舉辦記者會向政府喊話,現場除病友團體外,更聚集約30名癌症病友呼喊口號。  
 
   
  跨黨派立委、病友代表徐女士與陳先生、病友團體齊呼籲。(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癌友徐女士與其丈夫邵先生分享自身故事,因罹患非小細胞肺癌,醫師告知有適合的雙標靶藥物,但須每月負擔21萬。高額負擔讓徐小姐曾一度想放棄治療,不想債留子女。  
 
  已故的癌友詠晴,其丈夫更在記者會上哽咽,每個月上百萬的醫療費用讓他們完全無力負擔,雖然醫院與網友共同協助募款,但最終仍錯過治療黃金時機。倘若當時有癌症基金,或許就可以更早用藥。只要能多陪伴心愛的人,哪怕一天,也是彌足珍貴的。  
 
  面對癌症用藥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對於法案獲得60位立委連署仍被擱置深表遺憾。癌症是與高齡社會高度相關的疾病,未來需求只會比現在更迫切。我國癌症防治各項指標,如標準化死亡率、五年存活率,近幾年已經轉變為落後日本、韓國。  
 
  蔡麗娟也提到,我國健保制度的主要參考國之一的英國,早就為癌症治療科技創新做準備,並於2011年設立癌症藥品基金(CDF),在2016年改革後,已成功在符合財政紀律的前提下,大幅減少癌症家庭對於新醫療科技的負擔,有效提升新藥可近性。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黃淑芳理事長則表示,商業保險的保護範疇與保護力遠遠不足,呼籲政府重視癌友的生存用藥權。  
 
  年輕病友協會劉桓睿副理事長直指,台灣曾為四小龍之一,然而在癌症防治方面卻是最後那一條蟲。台灣的醫師擁有最精良的專業訓練,卻常感嘆沒有好的癌症治療手段,宛如「拿著一把步槍去打坦克」。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強調,健保開辦28年之後,「因病而貧」的魔咒再次回到病友身上,希望癌症病友的大團結能讓政府看到基金成立的急迫性。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更是呼籲,基金的成立必須用更人道的觀點看待。宛如救生圈理論,當看到一個人溺水,旁邊若有救生圈,大家都會想把救生圈丟下去,而不是計較救生圈有多貴。等籌到錢,那人可能都已經滅頂。另外髓緣之友、乳癌防治基金會、頭頸愛協會、腸治久安協會、台灣病友聯盟紛紛提出,希望政府能聽見八十萬癌症家庭的吶喊,能夠「救急」和「救窮」,擔起照顧重症病人的責任。  
 
  厚生基金會執行長陳柏同最後指出,20年前訂定癌症防治法時,曾有立委抨擊癌症防治法將成為錢坑法案,然而20年後,誰還敢說癌症防治法是錢坑?  
 
  至於衛福部提及的財政紀律法考量,陳柏同認為,財政紀律法的設立目的旨在管控不當財政支出行為,並非不可突破的關卡,畢竟在醫療經濟與正義人權的考量下,成立基金的條件充足。目前跨黨派立委已經形成共識,相信不久的將來再回顧,各方都會認同當初決定設置基金的決定。  
 

癌症家庭陷生命掙扎困境 十三病團聯名呼籲設置癌症新藥基金

 
  癌症家庭陷生命掙扎困境 十三病團聯名呼籲設置癌症新藥基金  
  2023-03-13 Yahoo!新聞/編輯中心
原載:Yahoo!新聞
 
  自立法以來20年未曾修訂的癌症防治法,將於13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進行修法審查。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癌症防治法第十六條,癌症病友團體倡議多年的「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設置條例授權。包括台灣癌症基金會、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癌症希望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台灣病友聯盟、肺長壽協會、台灣腸治久安協會、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台灣乳房重建協會、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台灣髓緣之友協會共十三個病友團體發佈聯合聲明,期盼政府聆聽病友心聲,參考國際經驗設置癌症新藥專屬基金,以緩解癌症家庭日益沈重的財務負擔。  
   
  十三個病友團體13日發佈聯合聲明,期盼政府聆聽病友心聲,參考國際經驗設置癌症新藥專屬基金(圖/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癌症已連續40年成為國人死因的第一位,且每4分19秒就有一人罹癌,全國80萬癌症家庭,超過七成以上癌症病友等待癌症新藥救命。然而新藥價格不菲,健保體制無法全盤納入,導致病友等不到新藥納保,也因自費高昂用不起而殞命。  
     
  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為癌症病友團體多年來的期盼。自2019年來,癌友團體自發性組成團隊展開研究工作,進行全台癌友狀況調查、專家與政府機關訪談、籌組討論工作坊與研討會,並與吳玉琴委員、立法院厚生會共同組成推動小組,最終提出《癌症防治法》第十六條修法提案。盼政府參考國際經驗與台灣現況,於健保體制外設立支持基金,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三大癌症防治戰略目標,包括:  
 
助癌友不陷入治療經濟困境:「透過基金支持,讓癌友在面對醫師建議採用健保尚未給付之癌症治療建議時,所需負擔得以控制在一般癌症家庭可承受的範圍內」。
提供真實世界數據幫助健保資源有效運用:結合科學證據搜集尚有不確定性之癌症新藥,讓資源花在刀口上,協助提升健保給付效益。
真正落實癌症防治法精神:落實癌症防治法第四條第一項第三款「提供以癌症病人為中心之正確治療、適切照護,以及後續追蹤計畫」之精神,完善癌症醫療照護體系。目前該修法已獲得包括吳玉琴、劉建國、蘇巧慧、邱議瑩、徐志榮、王婉諭、余天等60名立委支持,將在13日於立法院衛環委員會進行審查
 
     
  依據十三個病友團體的聯合聲明表示,我國癌症新藥可近性惡化,已讓癌友家庭陷入生命掙扎的困境。依據近年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癌症希望基金會、乳癌病友協會分別進行的各項自主調查發現,癌症家庭面對高額的藥物自費負擔已經成為常態,至少有七成五的癌症家庭必須面臨自費使用新藥的艱難抉擇;另根據長達十年針對健保的追蹤統計,病友面對癌藥進入健保的平均等藥期也在逐漸惡化,至2022年已達787天,且就算通過給付,也因限縮條件,約僅3成病友能獲得用藥資格。「等不到」與「用不起」成為病團在第一線癌友關懷服務時的親身感受。病友團體憂心,當醫療平權不再,唯「有錢人才有好醫療」時,我國癌症醫療照體系恐已經邁向崩壞邊緣。     據悉,成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已獲得跨黨派立委共識。當前修法的最大阻礙,在於依「財政紀律法」第7條、第8條及「中央政府特種基金管理準則」第7條之規定略以,如欲新設基金,不得將政府既有收入以成立基金方式限定專款專用,且應具備政府既有收入或國庫撥補以外新增適足之財源。換言之,必須另尋覓專屬的新財源。依立法院「提升台灣癌症新藥可近性推動委員會」專家團隊對於基金規模需求的估計,約為每年40億元。行政院主計總處對此表示,如衛福部評估應設置癌症新藥多元支持或癌症診斷及治療基金,則應一併籌妥既有收入以外新增適足之財源予以支應。  
     
  據悉,成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已獲得跨黨派立委共識。當前修法的最大阻礙,在於依「財政紀律法」第7條、第8條及「中央政府特種基金管理準則」第7條之規定略以,如欲新設基金,不得將政府既有收入以成立基金方式限定專款專用,且應具備政府既有收入或國庫撥補以外新增適足之財源。換言之,必須另尋覓專屬的新財源。依立法院「提升台灣癌症新藥可近性推動委員會」專家團隊對於基金規模需求的估計,約為每年40億元。行政院主計總處對此表示,如衛福部評估應設置癌症新藥多元支持或癌症診斷及治療基金,則應一併籌妥既有收入以外新增適足之財源予以支應。  
     

健保資料助個人化醫療 病團倡病歷擴大自主應用

 

 
  健保資料助個人化醫療 病團倡病歷擴大自主應用  
  2022-10-27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
原載:健康醫療網
 
   
  (左起)采照策略顧問公司總經理張向昕、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李伯璋、智慧病人領袖學院院長湯澡薰、醫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組研究員蔡欣宜。  
 
  「就醫紀錄都靠藥袋,這些都不敢丟」許多癌友就怕忘記用過哪些藥、看過哪些醫師。智慧病人領袖學院湯澡薰院長表示,健保資料庫的紀錄與呈現數據的方式不斷演進,除了讓民眾可查看自己的數據,許多公衛決策都是基於健保資料庫的分析得來。在疫情衝擊下,數位科技發展改變了醫療照護,病人數據亦是全球化的議題,政府對於個人健康數據從統治壟斷會走向共享應用,再進一步建立產業標準與市場治理,而個人在大數據內的權利及共享角色,也是未來的挑戰。  
 
  病人數據隱私與賦權成為重要議題  
  全民健保於民國84年開辦,個人就醫紀錄從早期在紙質卡上蓋院所章、製發IC健保卡串聯健保資料庫,到新冠肺炎時期推出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不只記錄就醫次數與院所,更可在健康存摺查看自己的就醫歷史、用藥紀錄等。  
 
  截至目前,台灣每年平均累積約3.5億筆就醫申報紀錄,每日門診約100萬筆、住院1萬筆;健保醫療影像倉儲資料庫收載量累積達45億筆。健康及醫療資料不僅是大數據產業的重要資產,個人就醫紀錄、檢驗數據、影像資料、健保卡資料等的經濟財產權如何授權跨院所二次使用,促動產官學病界討論。  
 
  然而,健保資料二次利用分析與隱私保障問題,政府與立法部門正研議未來將授權民眾行使健保資料使用的退出權。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創辦人林葳媫說明,目前有關健康數據的應用皆著重在公共及國家使用,卻較少著重病人的資料自主權來討論,病人數據賦權成為重要的議題。  
 
  90.5%民眾支持健保資料做學術利用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李伯璋表示,90.5%的民眾其實都支持健保資料做學術利用,健保資料的組成不是從民眾角度出發的就醫紀錄,更包含了健保的成本使用、醫療資源使用分析、藥品的成本效益分析、醫療過程紀錄等等,以健保資料庫為源的國際學術發表篇數的統計,更多達8,152篇。  
 
  醫療大數據目前在臨床研究及醫療運用已相當成熟,亦發展出許多AI人工智慧應用,例如台大醫院世界首例胰臟癌辨識人工智慧模型,對於台灣發展新興醫療技術及智慧醫療服務有很大的助益,能幫助病人治療的決策應用系統。  
 
  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中的健康存摺,將健保資料庫的個人資料交給民眾自主應用,並透過授權予第三方進行加值應用,相較於目前個人病歷向醫療機構申請程序複雜及自主應用不易,健康存摺讓官方個人資料變成雲端可攜應用,開啟病人自主應用醫療資料的先河。  
 
  不過,目前多數健康大數據幾乎都是以公益應用來討論,個人自主應用的發展不多,尤其是醫療資料病人取得困難,目前的作法都是要去向醫院申請病歷程序,主要應用在理賠或官方文書,並不能成為個人健康資產。  
 
  采照策略顧問公司總經理張向昕說明,現在透過區塊鏈數據技術,除了可以將個人醫療資料交還給個人保存,並能讓個人自主授權利用,利用健康存摺加值應用,已開發出了PATIENTSFORCE醫病通APP,透過去識別化個人資料管理,經二次加密程序保護隱私,確保資料可信度授權,使病人可安全使用健康資料,並透過資料驗證取得更多健康福利。  
     

癌友推動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 減輕自費新藥負擔

 

 
  癌友推動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 減輕自費新藥負擔  
  2022-05-26 16:05|邱德祥
原載:聯合新聞網
 
  立委劉建國、蘇巧慧今天舉辦推動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立法公聽會,仔細聆聽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發言。包括台灣癌症基金會、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等多個病友團體和醫界、公衛專家共同呼籲政府,應儘速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在健保體制外另籌財源,以減輕癌症家庭必須自費新藥的經濟負擔。  
 
  【中央社/台北26日電】  
  癌症新藥費用高昂,病友及家庭常面臨龐大醫療支出。民進黨立委劉建國等人今天舉行「推動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立法公聽會,盼仿效英國制度設立癌症新藥基金,在健保體制外另籌財源,減輕癌友負擔。  
 
  民進黨立委劉建國、蘇巧慧、余天今天共同舉行「推動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立法」公聽會,並邀請台灣癌症基金會、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等團體,以及學者專家與會。  
 
  劉建國表示,近年來台灣罹癌人數不斷上升,但病友等待新藥獲得健保給付的空窗期,加上癌友家庭龐大的醫療費用支出,往往苦不堪言,政府應盡速解決癌友面臨新藥困境的問題與需求。  
 
  英國有癌症藥品基金(Cancer Drugs Fund,CDF),劉建國表示,病友團體與專家學者自主研究,參考英國制度與台灣現況提出「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規劃構想,在健保體制外另籌財源,為癌症家庭減輕負擔;今天公聽會凝聚立法共識後,他也會盡快提出修法草案。  
 
  蘇巧慧提出,近年來癌症治療的新藥新科技發展迅速,加上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人口結構劇烈改變,政府應投注更多資源在癌症健康。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健保署雖陸續提出多項改革方案,但癌症新藥等待健保給付的時間,仍遠高於其他新藥,且往往只有部分適應症能獲得給付。  
 
  蔡麗娟表示,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3月1日國情咨文中提到,終結癌症必須投入國家資源,讓癌症成為可治療的疾病,提供病人和家屬更多支持;癌症長期高居台灣10大死因首位,政府應以國家戰略的思維,思考創新制度,盡速成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降低癌症家庭的經濟負擔,縮短癌友與新藥的距離。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指出,癌症新藥基金不僅能減輕癌症家庭負擔,更有蒐集真實數據功能,與健保審議制度相輔相成;不過未來基金應由非健保的第三方獨立機構運作,避免與健保制度疊床架屋,反而導致新藥給付曠日廢時。  
     

癌症病友連線 治療中病人爭優先施打疫苗

 

 
  癌症病友連線 治療中病人爭優先施打疫苗  
  23:19 2021/06/25 |中時|陳祐誠
原載:中時新聞網
 
  治療中的癌症病人因無法等待治療,必須頻繁進入醫院,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比平常人更高,一旦染病還容易導致重症或死亡,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及癌症病友團體呼籲政府,應將目前需予積極治療的癌症病友,列入7月起的疫苗施打對象。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指出,癌症的治療樣態以及癌症病人在治療之間的身體免疫力起伏,不若一般慢性疾病病人,依處方箋領藥,遵循醫囑服藥即可保持疾病的控制。癌症的治療,需依治療週期抽血檢驗或安排相關影像檢驗來評估病人的身體狀況、副作用影響,以及腫瘤變化,來決定病人需不需要調整劑量或治療方式以持續或接續治療。  
 
  而癌症的治療多需專業人員操作下才能給予,例如化療、放療、標靶等,舟車往返於醫院,到院檢查及治療是癌症病人治療時期的生活常態及寫照。多數癌友的身體較為虛弱或因白血球低下而易於被感染,這讓大多數病友於疫情期間出入醫療院所,或者必須倚賴大眾交通工具的接觸感染風險,最近就有許多癌友反映,「為了要命,得到院治療,但到院呢?又有染疫風險,可能會沒命。是去,還是不去呢?」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表示,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絡(NCCN)在2021年6月9日所發佈的「癌症與COVID-19接種」(Cancer and COVID-19 Vaccination)就明確建議,治療中的癌症病人在獲得其主治醫師評估且建議施打新冠疫苗時應得優先順序,儘快施打疫苗給予保護力。  
 
  中央流行疫情流行指揮中心6月22日公佈7月起新冠疫苗接種的對象名單,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卻僅列第9位,排在體健之65至74歲國民之後。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及癌症病友團體呼籲,應將目前需予積極治療之癌症病友,列入7月起的疫苗施打對象。和信疫苗小組召集人王詠醫師及血液與腫瘤內科部主任褚乃銘醫師呼籲,癌症病人應在主治醫師依據下述標準評估下,將其納入疫苗較優先施打對象,包括正在接受化學治療中或一年內接受過化療的病人、正在接受放射治療的病人、任何罹患癌症第4期的病人以及正在接受標靶治療中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