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近半數癌友保險理賠卡在「住院」這關! 病團怒:保單落後10年以上

2023.09.04

健保資源有限,許多新型癌症用藥未能被納入給付,許多癌友只能仰賴商業保險支持,不過受限於癌症保單需「住院」才有理賠,癌友只得請求醫師開立住院證明,以支付高昂藥價,日前差點因為健保的住院審查無法請領,最後在健保署允諾暫停稽核後落幕;病友團體今(9/4)日則將矛頭指向金管會,要求儘速召集保險公司,研議符合現行醫療趨勢的高度替代性醫療方案。

(報版)健保丟包 商保過時 癌友斷求生路

2023.08.26

癌症就醫帳單價格不菲,賣房、借款就醫案例屢見不鮮,有些保了商業保險的癌友,受限於商保綁定「不住院就不理賠」的規定,要求醫院安排短期住院以利理賠。但近期健保署察覺異常,發文盤查,醫院擔心被核刪,要求醫師不得讓自費用癌藥患者採健保短期住院;規定一推行,立刻影響大批癌友就醫。全癌連貼出病友「求救」訊息,指健保盤查等同斷送唯一能減輕醫療負擔的路,健保署也宣布「暫緩盤查」,但事件已凸顯健保困境及商保亂象。

癌友憂健保此舉恐阻斷商保請領 石崇良掛保證暫不影響

2023.08.25

由於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在臉書專頁貼出,一名自費治療病友的「求救」訊息,該病友收到醫院息通知「健保署近日盤查癌症病人兩天一夜以健保身份住院,開立自費癌症用藥的情形。經查個案的健保住院費用恐遭健保署核刪給付,並由醫師支付還款予健保署。即日起,自費用藥住院需以自費身份,無法使用健保」。癌友自費使用癌藥,卻被要求不能以健保身份住院而無法申請商業保險給付,導致癌友恐怕無法負擔高額救命藥物的沉重負擔。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現階段暫時不會要求一定不可以住院」,商業保險減輕醫療負擔原本是好事,但應該是根據病情需要而住院。

癌友怨自費新藥請商保「路被封死」 健保署釋善意:暫不查短期住院

2023.08.25

健保署近期針對自費用藥癌症病友的短期健保住院進行盤查核刪,恐使癌友因而喪失商業保險給付,直嘆「減輕醫療負擔的一條路封死了」。健保署長石崇良今(25)日受訪表示,能理解癌友困境已經決定暫時不針對這部分清查。但他也說,健保住院都是依照病情需求,不會因為保險需要,這仍是不對的事情,應正本清源,將針對商保蒐集癌友意見,再與金管會商討尋求解決之道。全癌連表示,台灣健保因財務衝擊限縮藥品給付條件,跟不上醫療科技發展,以及國際癌症治療指引,不少癌症病友因而無法獲得適當的治療。這幾年來,還好醫界與保險業界有個沒有說破的默契,可以藉由住院來申請保險理賠,獲得自費用藥。如今,一道行政措施,把唯一能協助癌友減輕醫療負擔的一條路封死了。

憂核刪 醫院拒絕癌友以健保身分住院 恐斷治療生機

2023.08.25

癌症新藥不斷出爐,但價格不菲,健保署難以給付所有癌症新藥,癌友面對治療 ,自費比率愈來愈高,百萬抗癌帳單已稀鬆平常。健保署近年倡議「商保補健保」,但最近有癌友自費使用癌藥,被要求不能以健保身分住院,想要住院僅能自費,否則健保將核刪醫院費用,如此一來,自費癌藥無法申請商業保險給付,癌友面臨無法負擔救命藥物的困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於臉書專頁貼出病友「求救」,一位病友目前接受自費治療,但收到來自醫院的訊息:「由於健保署近日盤查癌症病人兩天一夜以健保身份住院,開立自費癌症用藥的情形。經查個案的健保住院費用恐遭健保署核刪給付,並由醫師支付還款予健保署。

新藥出現但預算有限 健保給付如何評估?健保署副署長、英國學者分享交流

2023.05.31

根據健保署資料顯示,台灣健保財務連續5年的赤字問題,終於在2022年轉虧為盈。但從「國民醫療保健支出」資料中可看到,台灣每人年均醫療支出仍有約1,900美元。 在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舉辦的智慧病人領袖學院活動中,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湯澡薰教授、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蒲若芳理事長、楊雯雯秘書長、英國Glasgow大學學者Neil Hawkins教授、Olivia Wu教授等專家,便對於國家醫療保險支出、新藥給付決策進行討論和分享。

國家醫療支出增加是趨勢 強化新藥價值性給付評估

2023.05.26

近日,衛福部公布去年台灣健保財務狀況,結果顯示連續5年的赤字問題終於獲得了解決,健保財務實現了轉虧為盈的突破。然而,根據110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資料,台灣人年均醫療支出仍約為1,900美元,僅為美國的五分之一和韓國的二分之一,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此外,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排名,台灣在各國醫療費用支出排名中大約介於俄羅斯和波斯大黎加之間。對此,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表示,增加健保財源是一項必要的措施。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9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近半數癌友保險理賠卡在「住院」這關! 病團怒:保單落後10年以上

 

 
  近半數癌友保險理賠卡在「住院」這關! 病團怒:保單落後10年以上  
  2023-09-04 18:03 作者 胡順惠
原載:太報
 
 
  健保資源有限,許多新型癌症用藥未能被納入給付,許多癌友只能仰賴商業保險支持,不過受限於癌症保單需「住院」才有理賠,癌友只得請求醫師開立住院證明,以支付高昂藥價,日前差點因為健保的住院審查無法請領,最後在健保署允諾暫停稽核後落幕;病友團體今(9/4)日則將矛頭指向金管會,要求儘速召集保險公司,研議符合現行醫療趨勢的高度替代性醫療方案。  
 
  日前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貼出病友訊息指,接受自費治療後收到來自醫院的訊息「由於健保署近日盤查癌症病人兩天一夜以健保身份住院,開立自費癌症用藥的情形。經查個案的健保住院費用恐遭健保署核刪給付,並由醫師支付還款予健保署。即日起,自費用藥住院需以自費身份,無法使用健保。」讓病友擔心,改以自費身分住院,保險公司就不會理賠癌症用藥了。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指出,台灣健保因財務衝擊限縮藥品給付條件,跟不上醫療科技發展,以及國際癌症治療指引,不少癌症病友因而無法獲得適當的治療。這幾年來,還好醫界與保險業界有個沒有說破的默契,可以藉由住院來申請保險理賠,獲得自費用藥「如今,一道行政措施,把唯一能協助我們減輕醫療負擔的一條路封死了」。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今召開「醫療?保險?癌症醫療保險面臨的困境!」記者會,癌症希望基金會公布調查數據,據基金會在2022年的調查結果,近半數癌友理賠困境就是住院才能申請理賠;副執行長嚴必文指出,健保總額限制導致新藥預算退縮,病友使用自費狀況非常普遍,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去年調查,近2成癌友自費金額已高達百萬元。  
 
  嚴必文指出,基金會每年都會遇到癌友受限於保單理賠條款認定,因為無法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更新,導致不被認賠的狀況非常多,像是以化療舉例,過去舊藥副作用大,且須住院2至3天,但現在化療新藥副作用少,甚至在家或門診就可完成治療,卻因為保單理賠條款落後醫療科技10年以上,無法獲得理賠。  
 
  嚴必文強調,金管會早在民國99年就發現保單設計跟不上醫療發展的狀況,也正式函文載明「為減少醫療資源耗用,及避免因醫療科技進步衍生理賠爭議」,要保險公司「從寬認定高度替代性醫療」,既然發現問題,就該加速與保險公司研議可行的解套方案。  
 
  台灣癌症基金會也說,不能讓癌友因病而貧,因貧而失去治療機會,除了商保補位健保之外,回歸根本則是政府一定要正視癌症藥品的給付速度及涵蓋率,樂見健保署近期提出成立百億元規模的「癌藥基金」,以暫時性支付概念讓病友能提早使用癌症新藥。  
 
  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出,應儘速通過癌症防治法修法工作,給予「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獨立於健保外運作的法制授權,明定基金穩定的預算財源,以及確保2年後通過基金暫時性給付之新藥能順利納入健保等訴求,才能解決癌症病人以及健保資源困境。  
 

(報版)健保丟包 商保過時 癌友斷求生路

 

 
  健保丟包 商保過時 癌友斷求生路  
 
   
 
   
 

癌友憂健保此舉恐阻斷商保請領 石崇良掛保證暫不影響

 

 
  癌友憂健保此舉恐阻斷商保請領 石崇良掛保證暫不影響  
  2023-08-25 09:23 聯合報/記者李青縈/台北即時報導
原載:聯合報
 
 
  癌友自費使用癌藥,卻被要求不能以健保身份住院而無法申請商業保險給付,導致癌友恐怕無法負擔高額救命藥物的沉重負擔。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現階段暫時不會要求一定不可以住院」,商業保險減輕醫療負擔原本是好事,但應該是根據病情需要而住院。  
 
  由於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在臉書專頁貼出,一名自費治療病友的「求救」訊息,該病友收到醫院息通知「健保署近日盤查癌症病人兩天一夜以健保身份住院,開立自費癌症用藥的情形。經查個案的健保住院費用恐遭健保署核刪給付,並由醫師支付還款予健保署。即日起,自費用藥住院需以自費身份,無法使用健保」。  
 
  該名病友向全癌連反映狀況,他擔心若改以自費身分住院,保險公司就不會理賠癌症用藥了。以乳癌患者的自費口服標靶藥物為例,透過每月住院1天,申請私人醫療險實支實付,以繳付1個月6萬多元的口服標靶藥物費用,但若是無法透過住院實支實付,剩下療程費用總計恐怕高達90萬元。  
 
  「此舉凸顯商業保險不合時宜的狀況」,石崇良說,透過商業保險要減輕民眾醫療負擔本來是好的事情,但是不應該一定要透過住院來給付,否則喪失原先美意。民眾已經買了保險卻不好用,不需要住院者卻要透過住院來請領保險,商保補健保在這部分確實有些問題要處理。  
 
  石崇良指出,健保署對於輕症住院一直有監測,而這一次發現問題與商業保險有關。有些病人其實不需要住院,但是為了請領保險,醫院也通融病人讓其用健保身份住院以申請保險。  
 
  石崇良表示,健保署了解癌友狀況,也知道藥物昂貴有經濟壓力。現階段暫時不會強制清查或要求一定不可以住院。健保署已經著手彙整資料並找癌友團體導論,今年底前會主動找保險局、金管會等保險主管機關討論,希望與保險業者好好溝通,找出合理處理方式,才能讓病房跟健保資源永續。  
 
  石崇良日前在研討會也點出商保補健保的障礙,他當時表示,不少保險只針對住院給付、門診並不給付,也就是「保大不保小」。然而現在治療轉向多是以「不住院」處理,例如不少癌症標靶藥物都是口服藥,原本病患期待保險是在罹癌時有醫療險給付,但卻沒辦法支應,甚至病人還要去拜託醫師想要住院,因此產生問題,不少人有醫療險、商業保險而無法申請,因此要先破除障礙。  
 

癌友怨自費新藥請商保「路被封死」 健保署釋善意:暫不查短期住院

 

 
  癌友怨自費新藥請商保「路被封死」 健保署釋善意:暫不查短期住院  
  2023年08月25日 13:10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原載:ETtoday新聞雲:健康雲
 
 
  健保署近期針對自費用藥癌症病友的短期健保住院進行盤查核刪,恐使癌友因而喪失商業保險給付,直嘆「減輕醫療負擔的一條路封死了」。健保署長石崇良今(25)日受訪表示,能理解癌友困境已經決定暫時不針對這部分清查。但他也說,健保住院都是依照病情需求,不會因為保險需要,這仍是不對的事情,應正本清源,將針對商保蒐集癌友意見,再與金管會商討尋求解決之道。  
 
  癌症病友自費使用癌症新藥,高額藥費需靠商業保險才能負擔,但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於臉書發布訊息指出,有癌友接獲醫院通知健保署將盤查癌症病人短期健保住院,有這樣情況將核刪給付,並由醫師支付還款予健保署,所以即起必需用自費身份住院。但癌友指出,若改以自費身份住院,保險公司就不會理賠癌症用藥。  
 
  全癌連表示,台灣健保因財務衝擊限縮藥品給付條件,跟不上醫療科技發展,以及國際癌症治療指引,不少癌症病友因而無法獲得適當的治療。這幾年來,還好醫界與保險業界有個沒有說破的默契,可以藉由住院來申請保險理賠,獲得自費用藥。如今,一道行政措施,把唯一能協助癌友減輕醫療負擔的一條路封死了。  
 
  石崇良受訪強調,健保對於輕症住院都是要依照病情安排,不是因為保險需要,也因此一直都有再做相關的醫療資源使用監測,確定短期住院的適當性。但也能理解癌症病友的需求,健保署願意予以協助,暫時不針對這部分清查,請癌友放心。  
 
  「長期困境也必需解決。」石崇良強調,健保資源、醫療資源都是有限,單純因為保險要住院,是不被同意的;然而保險給付問題造成醫療制度扭曲更是不對的事情,應該要正本清源,商業保險給付困境,主動尋求保險業的主管機關商討。  
 
  石崇良分析,現在的醫療和過去已經不一樣,以前一定要住院才能治療,現在很多門診就可以做標把藥物、口服藥物,但是因為過去保單沒有與時俱進,一定要健保住院才能給付,將和癌友蒐集意見,並盡快和金管會等主管機關反映。  
 

憂核刪 醫院拒絕癌友以健保身分住院 恐斷治療生機

 

 
  憂核刪 醫院拒絕癌友以健保身分住院 恐斷治療生機  
  2023-08-25 07:03 聯合報/記者李樹人、陳雨鑫、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
原載:聯合報
 
 
   
  醫院要求自費使用癌藥癌友需自費住院,如此藥費恐無法申請實支實付醫療險,經濟負擔無疑大增。圖/取自全癌連臉書  
 
  癌症新藥不斷出爐,但價格不菲,健保署難以給付所有癌症新藥,癌友面對治療 ,自費比率愈來愈高,百萬抗癌帳單已稀鬆平常。健保署近年倡議「商保補健保」,但最近有癌友自費使用癌藥,被要求不能以健保身分住院,想要住院僅能自費,否則健保將核刪醫院費用,如此一來,自費癌藥無法申請商業保險給付,癌友面臨無法負擔救命藥物的困境。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於臉書專頁貼出病友「求救」,一位病友目前接受自費治療,但收到來自醫院的訊息:「由於健保署近日盤查癌症病人兩天一夜以健保身份住院,開立自費癌症用藥的情形。經查個案的健保住院費用恐遭健保署核刪給付,並由醫師支付還款予健保署。即日起,自費用藥住院需以自費身份,無法使用健保。」這位病友向全癌連反映,他若改以自費身分住院,保險公司就不會理賠癌症用藥了。  
 
  全癌連秘書長齊秀惠說,癌症用藥愈來愈貴,不少癌症用藥是口服劑型,雖然不需住院,但藥價不菲,如果不靠商業保險,根本難以負擔。大部分腫瘤科醫師同情癌友遭遇,每個月安排一天住院,病友有了健保住院紀錄,就可跟保險公司申請實支實付,申請住院理賠等,一直以來商業保險公司與健保署都不說破這件事,加減幫助癌友續命。  
 
  但最近健保署經查多名以健保身份住院、兩天一夜的癌症患者身體及用藥狀況,發現個案並無住院必要,因此核刪住院給付,甚至要求主治醫師歸還款項。為此,輔大、林口長庚等醫院已要求院內醫師,即日起,必須嚴格審查住院資格,如果想透過實支實付保險支付自費藥物,就不能以健保資格住院,需換成自費身份。  
 
  齊秀惠說,健保署的動作讓許多癌友跳腳,因為依照保險規定,必須以健保身份住院,才能請領實支實付,如果是自費住院,與理賠規定相左,就不予以理賠。這一兩天已有癌友被醫師告知不能以健保身分住院。但依照保險規定,必須以健保身份住院,才能請領實支實付。  
 
  1名40多歲乳癌患者在使用健保給付的多種藥物後,治療無效,在醫師建議下,自費換成口服標靶藥物,去年起透過每月住院1天,申請私人醫療險實支實付,以繳付1個月6萬多元的口服標靶藥物費用。  
 
  但昨天就醫時,醫師告知收到醫院通知,必須嚴格把關住院資格,無法再以健保身分住院。如此一來,藥費恐也無法再由實支實付支應,該項療程為兩年,她還剩下1年多,每月6萬多元,恐需八九十萬元,無力支付。部分腫瘤科醫師也表示,收到通知時,內心煎熬,不知如何向病友開口。  
 
  全癌連表示,看到病友提供訊息,非常震驚與氣憤。台灣健保因財務衝擊限縮藥品給付條件,跟不上醫療科技發展以及國際癌症治療指引,不少癌症病友因而無法獲得適當的治療。這幾年來,還好醫界與保險業界有個沒有說破的默契,藉由住院來申請保險理賠,獲得自費用藥。如今,一道行政措施,把唯一能協助癌友減輕醫療負擔的路封死了。  
 
  全癌連得知這項噩耗後,昨緊急與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聯繫,告知健保這項措施,可能斷送了許多癌友的求生之路。近一年來,健保署力推「商保補健保」,但這項行政命令卻反而讓許多癌友治療過程變得更卡。希望健保署可以對此措施重新商榷,給病患一條生路。  
     

新藥出現但預算有限 健保給付如何評估?健保署副署長、英國學者分享交流

 

 
  新藥出現但預算有限 健保給付如何評估?健保署副署長、英國學者分享交流  
  2023-05-31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
原載:Yahoo!新聞
 
 
  根據健保署資料顯示,台灣健保財務連續5年的赤字問題,終於在2022年轉虧為盈。但從「國民醫療保健支出」資料中可看到,台灣每人年均醫療支出仍有約1,900美元。  
  在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舉辦的智慧病人領袖學院活動中,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湯澡薰教授、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蒲若芳理事長、楊雯雯秘書長、英國Glasgow大學學者Neil Hawkins教授、Olivia Wu教授等專家,便對於國家醫療保險支出、新藥給付決策進行討論和分享。  
     
  國家醫療支出增加 學者分享英國新藥給付決策  
  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建立了享譽全球的癌藥基金制度,英國Hawkins教授以他同時為NICE學者專家身分,分享英國國家保險支付經驗。  
  他表示,醫療科技帶來驚人的療效,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國家醫療保險支出也會因為人民壽命延長,而預算越來越高,如近期CAR-T或免疫療法等新藥費用,必須考量醫療支出若集中於少數人,是否影響其他人的權益,就價值及價格的合理性(value-based pricing)進行科學討論。  
  而近期英國經濟衰退,英國Wu教授則提到,即便稅收短少,但國家並未降低健康預算。一旦NICE建議給付某項藥品,法令規定三個月內必須要讓民眾可以取得;在當年度預算固定的狀況下,勢必要有其他管理因應措施,例如減少其他醫藥福利項目的支出。  
  Hawkins教授補充說明,NICE在考慮新藥給付的決策時,必定會考量其成本效果指標 ICER (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的大小,而ICER的閾值是反映一個國家的願付新技術價值標準,但並不等於某個病患族群的願付價值。  
     
  台灣藥物給付 應主動評估、檢視缺口  
  目前,台灣健保給付評估是透過專家會議評估療效,於健保共擬會議討論更多財務衝擊。而台灣目前新藥給付有哪些困境?  
  以台灣某肺癌標靶新藥為例,蔡淑鈴副署長表示,2020年開始給付於有特定基因突變的4期肺癌病患,但後來因為超過原定2億的財務衝擊限額,甚至申報數是原定預計的30倍,便於2022年調整給付條件為腦轉移的4期肺腺癌患者,第一線適用人數直接砍半。  
   
     
  蒲若芳理事長強調,由於預算有限,許多有價值的新藥在共擬會議上,尚未被同意給付或是限縮其給付範圍,就好像先將未結帳的物品暫放在購物車上,遲遲無法下單。  
  她認為,為了更全面關照民眾健康,相關單位應主動定期檢視、盤點這些藥品,才有助於政策前瞻規劃,另外,系統性地檢視各疾病領域在治療照護的缺口,也是政府應盡的責任。  
  而對於台灣醫療費用支出,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認為,增加健保財源也是一項必要的措施。  
     

國家醫療支出增加是趨勢 強化新藥價值性給付評估

 

 
  國家醫療支出增加是趨勢 強化新藥價值性給付評估  
  2023-05-26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
原載:健康醫療網
 
   
  智慧病人領袖學院邀請健保署與英國學者共同交流健保財務政策。  
 
  近日,衛福部公布去年台灣健保財務狀況,結果顯示連續5年的赤字問題終於獲得了解決,健保財務實現了轉虧為盈的突破。然而,根據110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資料,台灣人年均醫療支出仍約為1,900美元,僅為美國的五分之一和韓國的二分之一,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此外,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排名,台灣在各國醫療費用支出排名中大約介於俄羅斯和波斯大黎加之間。對此,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表示,增加健保財源是一項必要的措施。   
     
  全癌連辦智慧病人領袖學院邁第八年 邀國際學者與病團領袖交流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持續八年推動智慧病人教育,於本月17日舉辦了智慧病人領袖學院活動。本次活動由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湯澡薰教授擔任學院院長,並邀請了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和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蒲若芳理事長、楊雯雯秘書長及英國Glasgow大學學者Neil Hawkins教授及Olivia Wu教授等專家進行討論和分享,由十數個病團領袖共同參與。湯院長在活動中提到,根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無論是先進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國家支付醫療費用佔比逐年增加成為國際趨勢。   
     
  蔡副署長說明,台灣健保給付評估是透過專家會議評估療效,於健保共擬會議討論更多財務衝擊。Hawkins教授以他同時為NICE學者專家分享英國國家保險支付經驗,例如愛滋病、白血病及C肝等創新藥物,醫療科技帶來驚人的療效,但在資源有限,國家醫療保險支出也由於人民壽命延長因此預算越來越高,如近期CAR-T或免疫療法等新藥的費用,必須考量醫療支出若集中於少數人,是否影響其他人的權益,就價值及價格的合理性(value-based pricing)進行科學討論。   
     
  英國學者分享國家保險經驗 優先考量新藥價值與價格合理性   
     
  近期英國經濟衰退,Wu教授提到即便稅收短少,但國家並未降低健康預算。一旦NICE建議給付某項藥品,法令規定三個月內必須要讓民眾可以取得;在當年度預算固定的狀況下,勢必要有其他管理因應措施,例如減少其他醫藥福利項目的支出。   
     
  Hawkins教授補充說明,NICE在考慮新藥給付的決策時,必定會考量其成本效果指標 ICER (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的大小,而ICER的閾值是反映一個國家的願付新技術價值標準,但並不等於某個病患族群的願付價值。英國目前的ICER閾值為二萬到三萬英鎊之間,而最早是提出使用三萬英鎊,這是參考當年洗腎的ICER而訂的。另外針對癌藥則為五萬英鎊、罕病是十萬英鎊等,針對藥品仍會有支付額上限。   
     
  台灣健保財務問題影響新藥給付 專家共商解方   
     
  蔡副署長以台灣某肺癌標靶新藥為例,該藥號稱「天使之藥」,於2020年開始給付於有特定基因突變的四期肺癌病患,但後因超過原定兩億的財務衝擊限額,甚至為原定預計申報數30倍,於2022年則調整給付於腦轉移的四期肺腺癌患者,第一線適用人數直接砍半。也由於增加新藥納入給付或擴大適應症,不得不討論財務衝擊及新藥擴大支出,近兩年政府從稅收結餘挹注健保預算,有助健保總額預算編列,但若在國家經濟成長的前提下,能持續以稅收補助健保,對能持續支應昂貴之新藥仍有助益。   
   
  ▲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分享台灣健保財務困境與對策。  
     
  蒲若芳理事長強調,由於預算有限,許多有價值的新藥在共擬會議上,尚未被同意給付或是限縮其給付範圍,就好像先將未結帳的物品暫放在購物車上,遲遲無法下單。為了更全面關照民眾健康,相關單位應主動定期檢視、盤點這些藥品,方能有助於政策前瞻規劃。另外,系統性地檢視各疾病領域在治療照護的缺口,也是政府應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