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之旅

治療

 

 
  皮膚癌的治療方式  
 

圖片來源:Healthline

 
 

皮膚癌侵犯的部位深度和惡性度都決定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黑色素細胞癌由於惡性度較高,手術切除的範圍往往比其他兩者大,另外早期的皮膚癌治療效果較佳。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切除、放射療法、電燒刮除、冷凍療法、局部化學療法、光動力治療、生物治療(免疫治療)等等。如果侵犯的深度較深或是已經轉移,往往需要一個治療團隊包括皮膚科、外科、腫瘤科、放射線科或耳鼻喉科,依據不同的病患設計一個適當的治療計畫。

  • 基底細胞癌以手術切除即可,治癒率高達97%以上。
  • 麟狀細胞癌大多需要以手術切除,晚期發現還要加上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
  • 早期黑色素癌以手術切除即可,若已經轉移至淋巴腺或體內器官,還要加上化學治療或免疫療法 。

延伸閱讀:癌症資訊網馬偕醫院皮膚科

 
 
  皮膚癌-冷凍治療  
 

圖片來源:depositphotos

 
 

超低溫冷凍治療(cryotherapy),是一種治療骨骼肌肉腫瘤相當有效的方法。其最主要的機轉,是藉由迅速冷凍(freezing)與緩慢解凍(thawing)的過程,造成細胞內外之水分子形成冰晶並聚集(ice crystal)來破壞腫瘤細胞。低溫冷凍治療最常見的的冷凍媒介為液態氮(liquid nitrogen)。液態氮擁有攝氏零下負一百九十六度的特性,可以迅速的將被接觸之細胞、組織與腫瘤等降到殺死腫瘤的低溫。但為何一般均使用液態氮呢?

什麼是「液態氮冷凍療法」?

液態氮冷凍療法在皮膚科是一種常見的物理性療法,利用攝氏零下196度的液態氮 (liquid nitrogen),到達皮膚表面約零下20-50度,透過冷凍與回溫數個循環,凍傷破壞病變的表皮細胞,造成病變的皮膚細胞壞死,陸續結痂而後一層層脫落,來達到治療效果。

延伸閱讀:吳博貴醫師王筱涵 醫師

 
 
  皮膚癌-手術  
 

鱗狀細胞癌手術

圖片來源:Drug.com

圖片來源:游懿聖醫師

圖片來源:Cancer

圖片來源:國泰醫院

 
 

皮膚癌的手術治療

對未出現遠處轉移的皮膚癌而言,手術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病灶小則切除範圍小,病灶大則切除範圍變大,而且需要切除的鄰近正常組織範圍也加大、加深,以避免局部再復發,必要時甚至受波及的淋巴組織也得同時摘除。

另外,莫氏手術法 (Mohs’surgery) 可適用於長在顏面且不宜大範圍切除的皮膚癌,此種手術可避免過多組織被切除而造成病人外觀上或功能上的缺憾。

以往我們切除皮膚惡性腫瘤時,在肉眼看的到的腫瘤外緣,會多切除幾公釐、甚至幾公分的邊界,就是怕腫瘤細胞已經長超過肉眼看到的邊界;然而這一道多切除的組織,是不是真的就沒有腫瘤細胞了,其實在手術當下並不知道;腫瘤切下來之後,交給病理科醫師,把一整塊的組織做後續的固定、包埋、切片、染色,最後再用顯微鏡檢查,才知道腫瘤切乾淨了沒有,這一系列病理化驗的手續及流程,往往需要一星期左右,才有結果。

如果按照傳統手術流程,就有可能造成像小芳這樣的情形,切除過了一星期,才發現沒切乾淨,需要把剛縫好的線拆掉,找到原先長腫瘤的位置,再多切除一些組織,重新送病理科檢驗。

其中最讓醫師頭痛的地方在於,我們只知道病人皮膚上還有殘留的癌細胞,卻不知道殘留的位置在哪裡,就算打開傷口、剪掉縫好的線、暴露出當初腫瘤所在的位置,卻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再下手,最後只能盲目的再切除一大圈組織;除此之外,有一些皮膚癌,癌細胞不喜歡成群結隊的擴張勢力,而是一個一個沿著神經纖維偷渡出去,因此每次切除,都會發現殘餘的癌細胞還在,這就造成了反覆開了好幾次,卻始終開不乾淨的困境。

傳說中的莫氏顯微手術

在我還是個菜鳥醫生時,就耳聞過這個威風八面的手術,傳說中,只要當天有安排莫氏顯微手術(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全科的同仁,上至主刀醫師、住院醫師、下至門診技術員,無不嚴陣以待,因為這是個耗費時間與人力的手術。甚麼是莫氏顯微手術呢?簡單的說,就是在切除腫瘤的同時,就用顯微鏡確認,還有沒有癌細胞殘留在組織內,一直到顯微鏡底下,沒有看到任何癌細胞,確認已經把腫瘤切乾淨了,才把傷口縫合。聽起來很簡單啊,但是做起來可不簡單。

大家有玩過拼圖的經驗吧!大部分的拼圖是平面的,也就是一張平面的圖形,只要在水平的桌面上,把圖案左右對齊,就可以拼好;然而同樣的拼圖,如果變成了立體拼圖,難度就會直線上升,因為原來的平面,一下子變成了有六個面的立體柱,要把每一邊都對齊,需要把圖形翻過來倒過去,正面看反面看、上面看下面看,才能確保每一面都接好。莫氏手術的醫師,就是要把立體的皮膚腫瘤,轉化成一層一層的平面組織切片,用顯微鏡觀察這些組織中,是不是還有殘留的癌細胞;如果其中一個方向還有癌細胞,主刀者要知道是哪個方向還有,然後針對殘留癌細胞的方向,繼續切除,一直到各個方向的組織切片中,在顯微鏡底下都看不到癌細胞為止。

因為在手術當下就可以用顯微鏡檢查細胞型態,所以莫氏顯微手術,幾乎可以切除掉百分之百的皮膚惡性腫瘤,也因為切除的夠乾淨,五年後腫瘤復發的比例,可以低到只有百分之二左右。

自製皮膚腫瘤立體圖,並且確認方向、加以標記、切除,只是這複雜手術的其中一個關卡;莫氏顯微手術更大的挑戰,在於費時的冷凍切片,以及主刀醫師必須往返於手術台與顯微鏡之間,一直到鏡檢確認腫瘤乾淨為止。往往一台刀下來,少則四小時,長則一整天八個小時,都耗在一台刀上。

腫瘤切乾淨了,緊接著下一個挑戰來了,腫瘤往往會從預期之外的方向延伸,因此手術後的組織缺口也無法事先預期;主刀醫師往往在開始關傷口的那個時刻,才能開始構思,如何把缺口關上、如何把疤痕修飾到若隱若現。這些眉眉角角,再再都考驗著主刀醫師,唯有熟知腫瘤立體定位、懂得辨認顯微鏡下的癌細胞、熟稔各種重建皮瓣的皮膚外科醫師,才有辦法勝任這複

延伸閱讀:游懿聖醫師國泰醫院

 

 
 
  皮膚癌-免疫/標靶藥物  
 

免疫藥物

標靶藥物

 

 
 

腫瘤免疫治療主要分為兩種:細胞免疫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

細胞免疫療法:把患者體內免疫細胞拿到體外進行改造,讓這些細胞具備對癌細胞更有效、更精準的免疫能力,改造後的免疫細胞回輸到患者體內後,它們會定向消滅癌細胞。

皮膚癌的生物免疫治療

黑色素細胞瘤具強烈腫瘤抗原表現,所以特別適合生物免疫治療法。早期的免疫療法包括在病灶附近注射BCG,藉以導引T淋巴細胞和殺手細胞來攻擊癌細胞。後來又陸續研究注射經特殊處理過的癌細胞當抗原,以引發免疫抗癌作作用,但大部份仍在臨床試驗階段。

使用在黑色素細胞瘤的生物免疫製劑包括干擾素(Interferon)、間白素-2(Interleukin-2)和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等。經大規模臨床研究證實,干擾素和間白素-2具有治療效果。對己經完成根除性手術治療的局部嚴重型黑色素細胞瘤而言,數據顯示術後輔助的干擾素治療可有效改善這些病患的總體存活率,至於使用的劑量和治療期都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益伏 (Yervoy®)、吉舒達 (Keytruda®)、保疾伏 (Opdivo®)、癌自禦 (Tecentriq®)

通俗的說,免疫細胞會產生抑制自身的蛋白小分子。腫瘤細胞利用這種機制,抑制免疫細胞,從人體免疫系統中逃脫存活下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類藥物,可解除這種抑制作用,讓免疫細胞重新激活工作,消滅癌細胞。

2011年,國際藥廠必治妥施貴寶率先推出免疫療法注射藥物「益伏」(Yervoy®)。這個藥物是一種抗體,可以與免疫檢查點蛋白CTLA-4結合,抑制CTLA-4,進而活化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益伏問世,改寫末期黑色素瘤病人的命運,它是第一個能夠延長末期黑色素瘤病人生命的藥。與傳統療法相比,病人接受益伏治療後,死亡風險下降三分之一,且有一小部分病人的腫瘤就此消失,不再復發。

2014年,默克藥廠推出針對抑制另一種免疫檢查點蛋白PD-1的藥物「吉舒達」(Keytruda®),對黑色素瘤病人的治療效果更佳。吉舒達即是卡特總統使用的藥物。研究顯示,用藥一年後,病人的存活率達七四%。

必治妥施貴寶另也與日本小野製藥合作,研發針對免疫檢查點蛋白PD-1的藥物「保疾伏」(Opdivo®),強化生產線的佈局。其他大藥廠,包括羅氏、阿斯特捷利康等,也急起直追,投入免疫療法藥物的研發。光是去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就核准了多種癌症免疫療法的藥物,希望嘉惠更多病人。國內食藥署也分別核准益伏與吉舒達上市。

BRAF抑制劑日沛樂 (Zelboraf®),泰伏樂 (Tafinlar®)

MEK抑制劑:麥欣霓 (Mekinist®),可泰利 (Cotellic®)

在2010年之後,由於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轉移性惡性黑色素瘤在標靶治療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在惡性黑色素瘤細胞中,如果訊息傳遞因子 BRAF 基因在 V600 的位置上產生了突變,會造成 BRAF 基因的活化而刺激腫瘤細胞生長。 現在針對具有 BRAF V600 突變陽性的惡性黑色素瘤已經發展出了有效的標靶藥物,目前已經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核准上市的藥物包括 Vemurafenib (Zelboraf®,日沛樂),Dabrafenib (Tafinlar®,泰伏樂),及抑制BRAF下游傳遞因子MEK 的藥物 Trametinib (Mekinist®,麥欣霓),其中日沛樂也於2014年在台灣上市,並取得健保給付,用於治療BRAF V600突變陽性、WHO體能狀態 ≤ 2且罹患無法切除(第IIIC期)或轉移性(第IV期)黑色素瘤之病人。

延伸閱讀:天下雜誌壹讀

 
 
  皮膚癌-化學療法  
 

圖片來源:Hope

 
 

皮膚癌的化學治療:討論皮膚癌的化學治療時一般會將皮膚癌分為黑色素細胞瘤和非黑色素細胞瘤。

黑色素細胞癌 : 化學治療稍有療效

基本上,化學治療對黑色素細胞瘤雖稍有療效但最後結果仍然不夠理想。對轉移的黑色素細胞瘤以Dacarbaz-ine (DTIC)和Nitrosourea等藥物為主的化學治療約有20%~50%的緩解率其中有1%~2%的病人可以得到較好的長期療效而且若超過兩年不再復發的話,預後極好。對於己經完成根除性手術治療的局部嚴重型黑色素細胞瘤而言研究數據顯示術後的輔助化學治療無法有效改善這些病患的總體存活率。

非黑色素細胞瘤 : 化學治療沒有療效

一般而言化學治療對非黑色素細胞瘤幫助非常有限。在表淺多發性的非黑色素細胞瘤當其不適用於手術或放射線治療時可使用含5-FU的藥膏塗抹患處以改善病變。對於局部嚴重型或己發生轉移的非黑色素細胞瘤目前的抗癌藥物並無法有效的幫助病患延長生命。

延伸閱讀:皮膚癌小檔案

 
 
  皮膚癌-放射療法  
 

圖片來源:SCA specialist

圖片來源:每日郵報

 
 

皮膚癌的放射線治療

依病情的需要大致可分為三類:手術後的「輔助加強性放射線治療」;不採手術或無法手術時的「全程放射線治療」;癌病己發生轉移時的「姑息緩和性放射線治療」。

輔助加強性放射線治療

由於皮膚癌的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腫瘤,手術後是否需要加上輔助加強性放射治療,則由手術切除的腫瘤病理報告結果來決定。

若手術切除的腫瘤邊緣不乾淨,則原腫瘤部位仍殘留癌細胞的風險高,此時可以選擇再次手術,若不適合再次手術時,則以輔助加強性放射線治療,針對原腫瘤部位進行照射,以減少原部位復發的機會。療程通常是每天一次,每週五次,約為四至六週的療程,劑量約為4500-6000雷得。

全程放射線治療

腫瘤不大且位置處在重要部位(如頰面區),而使得手術切除時會拌隨功能或外觀上的障礙,則以全程放射線治療為主要治療方式,以避免功能或外觀上的損害。這類的治療是針對腫瘤部進行照射,以逹到消滅腫瘤的目的。療程通常是每一次,每週五次,約為五至七週的療程,劑量約為5000-7000雷得。這種不手術而直接進行放射線治療的決定,必須和外科醫師充分的討論,且腫瘤不能太大,才可增加直接放射線治療的效果。

姑息緩和性放射線治療

當癌病由血液或淋巴轉移到全身,此時癌症己非原發部位的局部範圍,因此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的局部治療方式己非主角,全身性的化學治療才是治療的主軸。放射線治療在這種情況下僅用於轉移癌病引起的局部症狀,如癌轉移引起的疼痛、肺轉移引起的氣管壓迫等,針對引起症狀的轉移腫瘤,以放射線來抑制其生長。通常療程是每天一之,每週五次,為期二至四週的療程。

放射線藥膏治療

皮膚癌,特別是基底細胞癌,對放射線十分敏感,對磷癌中度敏感。本法也適用於已有或可能有淋巴轉移的部位,作為手術前後的輔助治療。放射治療通常對皮膚癌細胞很敏感,患者可以得到很好的療效,但是治療前,要考慮病人的年齡、性別、腫瘤病史和解剖學部位等,因為很多皮膚癌患者在治療後會出現不易再生的毛髮脫落、汗腺功能喪失、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色素脫失和沉著乾燥等現象。

皮膚癌病人通常透過手術或接受放射性治療來殺死癌細胞,但意大利科學家最近研發出一項突破性無痛新療法,只需將一種含放射性物質的藥膏塗在皮膚癌患處,兩小時後就可消滅癌細胞,估計每年可救活3,000名皮膚癌病人。已有700人接受治療。意大利研究員是利用一種放射性物質錸188(rhenium-188)研製成藥膏。錸過往是一種非常罕有和昂貴物質,但現在可透過法國核子物理學家在研究所內大量生產,作醫療用途。意大利已有700名皮膚癌病人接受新療法,醫生先將一塊手術用金屬薄片貼在病人的癌腫瘤位置,再塗上一層放射性藥膏,約一至兩小時後除下,病人在整個療程中都不會感到痛楚。據報,85%病人在接受1次療程後就已痊癒,而95%病人在3次療程後康復。

意大利的醫療研究員相信,這種放射性藥膏不會影響癌腫瘤周圍的組織,更可激活身體的癒合機制,令健康皮膚重生,因此患處不會留下疤痕,副作用也極小,可用於治療基底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等最常見的皮膚癌,但並不適合治療死亡率最高的皮膚惡性黑色素瘤。

延伸閱讀:皮膚癌小檔案每日頭條每日郵報

 
 
  皮膚癌-光動力療法  
 

圖片來源:聯合影音網

 
 

光動力療法是使用光敏藥物和光活化治療腫瘤的一種新方法。當光敏藥物接觸特定波長的光的照射,藥物產生活性很強的氧對周邊細胞進行殺傷。每種光敏藥物由特定波長的光激活。這種波長決定光能夠在人體中傳遞的距離。所以醫生使用特定的光敏劑與特定的波長的光來治療不同部位。光動力療法治療腫瘤的第一步,是先將光敏藥物注射到血液中。這種藥物被人體中各個部位的細胞吸收,但是藥物依附在腫瘤細胞的時間比正常的細胞更久些。大約在注射24-72小時之後,當大多數的藥物離開了正常細胞但仍在腫瘤細胞上時,腫瘤接受光照射。在腫瘤上光敏藥劑吸收光,並產生活性氧殺滅周圍的腫瘤細胞。

不僅僅是直接殺滅腫瘤細胞,光動力療法還能夠通過兩種方法縮小或摧毀腫瘤。光敏藥劑能夠損傷腫瘤中的血管,從而阻止腫瘤吸收周邊的營養。光動力療法還能夠激活免疫系統攻擊腫瘤細胞。

光動力療法使用的光可以是激光或其他光源。激光能夠通過光纖電纜直接作用於人體的內部區域。例如,光纖電纜能夠通過內窺鏡插入到肺或食管中治療這些器官的腫瘤。其他的光源有發光二極管,這種光源可以用於治療表層腫瘤,如皮膚癌。由於癌細胞對光敏藥物無耐藥性,病人不會因多次光動力治療而增加毒性反應,所以可以重複治療。

體外光分離置換療法(ECP)是一種光動力療法的類型,這種療法使用機器收集病人血細胞,通過使用光敏藥物在體外治療,接受光照射後回輸的病人體內。美國食品與藥物監督管理局(FDA)已經批准體外光分離置換療法用於減輕對其他療法沒有反應的,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症狀。目前正在研究體外分離置換療法對其他血液腫瘤的治療效果,同時,科學家們還在研究減輕器官移植後的排斥反應。

在歐美、澳洲等西方國家,日光性角化症非常常見,以澳洲為例,40歲以上的成人有60%至少會有一個角質不正常增生的病徵,也就是日光性角化症。依據醫學統計,每10個日光性角化症就有一個演變為皮膚癌,為了積極預防癌症的發生,即時、有效而安全的治療日光性角化症,就顯得更為重要。

傳統的治療方法有很多,包括冷凍療法、手術切除、二氧化碳雷射或是放射線療法等,醫師可以針對病灶的大小、位置或是發病史,選擇適合每一位患者的治療方法,大多可以有效去除角質不正常增生的狀況。然而,對於不容易採用傳統療法的部位,或是病灶面積較大、邊緣不清楚、過去曾經治療過又復發,以及接受傳統治療可能會有併發症的患者而言,可選擇光動力療法。

光動力療法發展至今已經將近一個世紀,但是直到最近10年才又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應用在各種癌症的治療。不論是針對早期癌症發生點的螢光定位,或是治療病灶,效果都相當不錯。

美國FDA(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在1999年通過對日光性角化症的治療,歐盟也把光動力療法視為皮膚原位癌及多種表淺皮膚癌的第一線治療準則;但目前健保尚未給付光動力療法。

延伸閱讀:台北長庚皮膚科小蔡醫師

 
 
  皮膚癌的預後  
 

基底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手術治療後

  • 小於一公分,五年存活率99.9%
  • 1~2公分,五年存活率98.4%
  • 大於2公分,五年存活率降到95%

黑色素瘤手術治療後

  • 第一、二期,五年存活率70%
  • 第三期,平均(中位數)為三年
  • 第四期,平均(中位數)為一年
 
 

皮膚腫瘤本身的大小、侵犯的部位、深度、病理特性及患者本身的免疫力,都是決定預後的重要因素。一般說來,基底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的預後較佳,但是由於曾經長過基底細胞癌的病人,有36%-50%會再長出第二個基底細胞癌,因此需定期門診追蹤。亞洲人罹黑色素細胞癌的預後比起白種人差,主因是由於好發東方人的肢端型黑色素細胞癌比較惡性,另外延遲診斷導致延遲治療都是造成預後差的原因。

目前在手術技術純熟的時代,使用廣泛性切除加上立即重建(缺皮補皮、缺肉補肉)已是標準的皮膚癌治療方式,不管任何部位(尤其是五官)都有辦法。依統計,小於一公分的皮膚癌,在積極的手術治療後,五年存活率99.9%,1~2公分的皮膚癌則98.4%,而大於2公分的則降到95%。所以,愈早處理,結果愈好。

原發腫瘤的廣泛切除,是目前最佳的治療方式。根據林口長庚醫院統計最近十年來兩百二十一位黑色素細胞瘤患者的結果顯示,第一、二期的病患十年存活率高達百分之七十。而第三期(轉移到局部淋巴結者)的存活期則明顯降低,平均(中位數)為三年。第四期患者存活期最短,平均在一年左右。轉移至內臟器官者更短,顯示早期發現手術切除仍是最佳的治療方式。對於癒後極差的第四期黑色素細胞瘤,免疫療法是一個較具希望的研究方向,目前全世界正在積極進行白介素、干擾素、顆粒球單核球生長激素、腫瘤浸潤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免疫療法、腫瘤疫苗等新療法,尤其是樹突狀細胞免疫療法,長庚醫院目前正積極進行人體試驗,希望不久能有一更安全有效的治療以佳惠病患。

延伸閱讀癌症資訊網鄭醫師郭綜合高雄長庚

 
 
  皮膚癌的轉移  
 

黑色素細胞癌

  • 肺臟
  • 肝臟
  • 腦部
  • 骨骼
  • 腸道等

資料來源:癌症資訊網

 
 

皮膚癌轉移常見部位

黑色素細胞癌可以轉移到任何器官,除了可以轉移到他處的皮膚、皮下組織以及淋巴節外,最常轉移的器官是肺臟、肝臟、腦部、骨骼、腸道等等。

延伸閱讀:癌症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