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肛門長「疔仔」,可能是「肛門瘻管」作祟!專家提點:不治療恐引發癌病變

2022.04.28

36 歲的陳先生,因為右臀近肛門處長出顆腫痛的「疔仔」,以為只是痔瘡發作未予理會,某天卻忽然破裂流出膿汁與鮮血,這才驚覺應就醫診治。經醫師診斷後,發現患部已形成肛門瘻管需開刀切除。

兇猛血癌病況進展快!醫師提醒:有 4 症狀快就醫,別耽誤治療黃金期

2022.04.21

4 月 21 日「世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人最常見的急性血癌,其病況嚴峻,總是發作快、病情凶猛,讓人措手不及。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每年新增約 850 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AML) 患者。

健保癌藥給付資格限縮 醫界譁然

2022.04.04

歷經五年申請,晚期肺癌第三代標靶藥物「泰格莎」終於在二○二○年四月納入給付,對象為EGFR T790M基因突變、無腦轉移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但健保署最近更改規定,四月一日起,僅能用於「腦轉移的第四期肺腺癌患者第一線治療」,大幅限縮給付資格,肺癌病友討論炸鍋,醫界也一片譁然。

有膽囊息肉免驚 膽囊癌機率僅10萬分之2

2022.03.27

根據國外研究結果,膽囊息肉的盛行率約5%,分為良性息肉與惡性息肉。大部分膽囊息肉皆為良性,並以膽固醇性息肉約65%最常見,其次是腺肌增生約20%、發炎性息肉約10%及腺瘤約5%,其中腺瘤有演變成惡性腫瘤之可能性,仍須定期追蹤檢查。惡性息肉,也就是膽囊癌,發生率僅每人年10萬分之2,但膽囊癌與其他癌症相比預後較差,醫師提醒仍要小心。

世紀之毒1/台灣人吃糖「比標準多3倍」 7大癌症跟著來「全因2關鍵」

2022.03.27

[周刊王CTWANT] 藝人朱芯儀在3月8日生日當天宣布罹患乳癌,透露右側胸部長了3顆大腫瘤,目前是乳癌二至三期,預計5月時完全切除右胸防止癌細胞轉移。由於才36歲,朱芯儀曾一度不解「為何癌症患找上她」?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肛門長「疔仔」,可能是「肛門瘻管」作祟!專家提點:不治療恐引發癌病變

    
 
  肛門長「疔仔」,可能是「肛門瘻管」作祟!專家提點:不治療恐引發癌病變  
  日期:2022 年 4 月 28 日 作者:黃慧玫
原載:CANCER
 
     
  36 歲的陳先生,因為右臀近肛門處長出顆腫痛的「疔仔」,以為只是痔瘡發作未予理會,某天卻忽然破裂流出膿汁與鮮血,這才驚覺應就醫診治。經醫師診斷後,發現患部已形成肛門瘻管需開刀切除。    
  「肛門瘻管」並不少見,知名藝人金剛、屈中恆等人,都曾飽受肛門瘻管所苦。金剛甚至以為自己罹患大腸直腸腫瘤,經檢查才知是肛門瘻管作祟;而屈中恆則以為是痔瘡發作,直到流膿才知是肛門瘻管,只能緊急手術處理。    
     
  什麼是「肛門瘻管」?先注意是否發生肛門膿瘍    
  究竟什麼是「肛門瘻管」?豐榮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鄭智勇表示,肛門瘻管形成前,會先出現肛門膿瘍,主要原因是細菌感染肛門齒狀線附近之腺體出現膿瘍。膿瘍形成後,有的會自動破裂出膿,有的則須切開引流。    
  而膿瘍所在的位置會形成了一個隧道,由肛門內側通到肛門周邊皮膚,就是所謂的「肛門瘻管」。患者在急性發病前,常有肛門周圍疼痛、紅腫症狀,甚至可以摸到硬塊,觸壓時會更加疼痛,部分人更是完全無症狀,而沒有就醫診治。    
     
  肛門瘻管好發男性,危險因子為久坐不運動    
  鄭智勇醫師指出,肛門瘻管多好發於男性,依據 2019 年一篇國外文獻的報告,肛門瘻管發生率約 0.7~37%,男性是女性發生率的兩倍。    
  久坐、便祕、熬夜、抽煙丶高血糖、不運動都是危險因子;其他慢性病,如結核菌感染、科隆氏疾病、潰瘍性大腸炎、骨盆腔膿瘍、直腸或肛門癌、慢性肛門潰瘍等也是。    
     
  注意肛門瘻管早期症狀,及早治療為上策    
  肛門瘻管發生早期是以膿瘍為主,肛門周圍會出現紅、腫、熱、痛之症狀,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發燒、坐立難安、排便疼痛,若未能及早處理,有可能會發生敗血症或壞死性筋膜炎。    
  鄭智勇醫師說明,治療膿瘍是將受到感染的空腔內的膿瘍引流出來,會在肛門附近的皮膚做個切口以減輕壓力。手術雖然簡單,但仍有潛藏的併發症,建議尋求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診治。    
     
  肛門瘻管不診治,長期下來恐誘發癌病變    
  他解釋,若膿瘍破裂流出,或經過引流後,約 50~60% 會形成「肛門瘻管」。此時,肛門周圍會形成瘻管外口,出現肉芽組織增生,以及分泌物流出,使得內褲隨時都有黃色分泌物沾黏,除了造成肛門疼痛不適,也會有潮濕和搔癢感。    
  肛門瘻管若不處理恐引起慢性發炎、反覆有膿狀分泌物或膿瘍產生,導致肛門周搔癢腫痛,甚至因膿瘍需反覆接受切開引流而形成複雜性廔管,使後續手術的困難度和危險性提高,也加長傷口復原時間。    
  鄭智勇醫師語重心長地說,長期放任肛門瘻管反覆發作不治療,也可能因為身體處於長期發炎狀態下引起細胞病變,進而形成癌症的發生。他說:「這也是瘻管應早期治療的原因之一!」    
     
  治療怎麼作?視複雜程度有不同手術方式    
  治療上以外科切除為主,包括瘻管切開術、瘻管切除術。因為不管是膿瘍或瘻管,都與直腸相通,糞便和細菌都會持續污染,單靠保守療法是無法根治的。他說:「必須正確的找到肛門瘻管的外口、路徑、內口和發炎組織予以切除。」    
  鄭智勇醫師表示,手術會依據瘻管的複雜程度而有所不同。在表淺位置的單純型的肛門瘻管可簡單實行瘻管切開術,即可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穿過括約肌的複雜型瘻管則必須考慮使用括約肌保留術。而雷射消融手術也是另種選擇。    
     
  肛門瘻管再復發,竟與 5 原因有關    
  肛門瘻管手術後,通常可在 1 個月內復原,如果超過 2 個月以上仍然有滲出物或膿瘍產生,表示瘻管復發,這時候必須找醫生評估再進行一次手術。之所以有部分患者會有再復發的現象,原因可能為:    
  1.其他的肛門腺發炎。
2.特殊的細菌如結核菌、放腺菌引起的發炎。所以,切除的組織應送病理檢查,若有特殊細菌,須配合對抗的藥物治療。
3.手術時沒有找到肛門腺的內開口。
4.手術後未能好好追蹤,深部組織未癒合前表皮就癒合了,以致再造成瘻管。
5. 有惡性腫瘤存在。  
 
     
  醫師提點 6 招,預防肛門瘻管發生    
  如何預防肛門瘻管的發生呢?鄭智勇醫師建議,採用簡易 6 方法,杜絕肛門瘻管上身。    
  1.如廁後應維持肛門整潔,便後搭配溫水沖淨,不要過度用力擦拭肛門。
2.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攝取適量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炸。
3.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避免反覆便秘及腹瀉。
4.避免便秘或腹瀉,以免過度刺激肛門。
5.每天進行溫水坐浴數次,促進肛門血液循環、放鬆肛門括約肌。
6. 避免長時間久坐、少熬夜、多運動等,增強免疫力。
7.若發現肛門周圍出現膿瘍或分泌物應盡早就醫治療。  
 
     
  鄭智勇醫師呼籲,當肛門出周邊現紅、熱、腫、痛及膿性分泌等症狀時,應該及早尋求專業有經驗的專科醫師診療。一旦確認是肛門膿瘍或瘻管惹禍,唯有及早治療才是聰明的選擇。    
     
  文 / 黃慧玫、圖 / 巫俊郡    
     
     

  兇猛血癌病況進展快!醫師提醒:有 4 症狀快就醫,別耽誤治療黃金期

    
 
  兇猛血癌病況進展快!醫師提醒:有 4 症狀快就醫,別耽誤治療黃金期  
  日期:2022 年 4 月 21 日 作者:黃慧玫
原載:CANCER
 
     
  4 月 21 日「世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人最常見的急性血癌,其病況嚴峻,總是發作快、病情凶猛,讓人措手不及。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每年新增約 850 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AML) 患者。    
  過去,大家都視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為「絕症」,連續劇與電影亦經常將此病加入劇本,更增添這項疾病難以治癒的刻板印象。然而,這樣印象可望被打破,隨醫療進步,除了大幅改善存活期,病患甚至有機會被治癒!    
     
  注意 4 症狀及早就醫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醫師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症狀不具特異性,卻常惡化快速,若延遲治療恐有生命危險。及早就醫確診、積極治療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救命關鍵。    
  周文堅提醒,如果出現以下 4 大症狀,應儘速尋求醫療,雖然大部分的情況是良性疾病,但是血液癌症也是鑑別診斷之一。一旦確診,應把握治療黃金期積極治療。    
  1.臉色蒼白疲倦
2.不明原因發燒
3.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
4.骨骼疼痛  
 
   
     
  血液出問題對健康影響大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侯信安醫師指出,患者因骨髓內未成熟的芽細胞大量增生,遍布在血液及骨髓中,同時取代正常血球,導致血液組成出了問題,可能引發以下症狀。    
  1.紅血球若不夠,會導致臉色蒼白、氣喘如牛。
2.白血球若不足,易感染發燒。
3.異常血球若大量增生在骨髓,則會造成骨髓膨脹、關節疼痛。
4.血小板若不足,凝血功能變差,可能有異常流鼻血、牙齦出血、拔牙後血流不止,或不明原因瘀青,女性則會出現經血量突然大增,或經期拉長。  
 
  上述症狀因不具特異性,容易被忽略。侯信安說,臨床觀察,有患者長時間發燒、疲倦,以為感冒遲遲未癒;也有患者牙齦持續出血,以為罹患牙周病,找牙醫檢查,牙口卻很健康;也有人血尿以為是結石。    
  他說:「最後都是透過血液檢查發現血球異常,進一步進行骨髓檢查而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因病情惡化快速,若是延遲就醫,恐引起嚴重感染或大量出血等併發症,少數患者可能因此一送醫就住進重症加護病房。    
     
  標靶藥物可望治癒血癌    
  所幸可隨醫療進步,現在可透過感染控制,同時進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以控制病情。近年也陸續有多款標靶藥物上市,大幅改善存活期,病患甚至有機會治癒。「把握治療黃金期,可降低疾病對身體的衝擊。」    
  侯信安表示,過去治療武器僅有化學治療與幹細胞移植,病患存活狀況並不理想。尤其是年長者或有共病症的體弱病患,難以承受標準化療,存活期不到半年,近幾年有多款創新標靶藥物登台,可突破上述治療瓶頸。    
  他進一步說明,對年長或共病患者而言,療效好、副作用少、耐受性高,存活期大幅延長;年輕患者也能透過精準治療,強化治療深度,讓骨髓移植效果更佳,大幅提升痊癒機會。    
  雖如此,目前患者面臨的是:藥物尚未給付或給付條件過於嚴苛,導致許多患者仍需自費才能使用。侯信安指出,希望政府能夠正視患者迫切需求,期待未來能加速與放寬健保給付,讓病患們獲得更好治療成效。    
     
  文 / 黃慧玫    
     
     

  健保癌藥給付資格限縮 醫界譁然

    
 
  健保癌藥給付資格限縮 醫界譁然  
  2022-04-04 01:27聯合報 / 記者 李樹人 、 陳雨鑫 、 沈能元 、 魏忻忻 /台北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歷經五年申請,晚期肺癌第三代標靶藥物「泰格莎」終於在二○二○年四月納入給付,對象為EGFR T790M基因突變、無腦轉移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但健保署最近更改規定,四月一日起,僅能用於「腦轉移的第四期肺腺癌患者第一線治療」,大幅限縮給付資格,肺癌病友討論炸鍋,醫界也一片譁然。   
     
  百人適用 僅卅人獲給付   
     
  給付限縮也是癌友經常面臨的困境,調查發現,取得衛福部食藥署許可證的癌症新藥,適用對象如有一百人,經過兩三年,甚至更久的審查後,最後僅卅人可獲得給付。   
     
  嚴格限縮給付範圍,追根究柢,仍是健保財務困頓,錢必須省一點用。健保署藥物共用擬訂會議主席陳昭姿表示,今年健保總額僅提供廿八億元做為新藥給付之用,但其中包括標靶藥物、免疫藥物等癌症新藥,未來類似「泰格莎」緊縮給付的案例,只會多,不會少。   
     
  雙和醫院副院長、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李岡遠表示,根據臨床研究,泰格莎確實在患者尚未出現腦轉移前使用,有預防效果,但對於已腦轉移者,控制效果也佳;泰格莎給付條件改變後,前後有資格使用者是兩組相反的病人,為何調整給付條件,應該與財務有一定的關係。   
     
  健保署三年前取消肝癌與胃癌免疫療法給付,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表示,胃癌與肝癌患者接受免疫療法,在真實世界的治療結果與臨床試驗一致,若非考量財務,應無有取消的理由;取消給付後,礙於自費,先請患者使用健保給付藥物,待失效再建議免疫療法,負擔得起的病人不到一成。   
     
  給付新藥 不該只看金額   
     
  主持藥物共擬會議多年的陳昭姿說,以前評估新藥給付的關鍵為療效,近幾年卻是藥物經濟學領軍,透過數學模式統計花了多少錢,可得到多少好處,再乘以病患人數,看似科學,對癌友來說,卻不公平。但從健保財務觀點來決定是否給付新藥,似乎成為共擬會議原則之一,新藥一年花費逾兩億元,過關難度就相當高。   
     
  「金額不應該是考慮給付新藥的主要標準。」陳昭姿說,應該估算該藥物給付後,帶給癌友哪些好處,例如,提高生活品質、重返職場、生活自理等,這些看不見、較難量化的改變,對整體社會更為重要。   
     
  今年健保總額提供新藥給付廿八億元,即使加上罕病、血友病、愛滋病等幾個小總額,全部藥費都不到治療上呼吸道疾病(感冒)三百億元的一半。陳昭姿表示,新增癌症人數逐年攀升,每個人都可能罹癌,如果健保給付可朝向「保大、不保小」,省下治療感冒的醫療費用來給付癌症新藥,或可減少許多人間悲劇。   
     
  健保署兩年前給付「泰格莎」,預計管控藥費對財務衝擊於兩億元內,近八五○名無腦轉移的肺癌患者受惠。目四月一日更改規定後,健保署科長連恆榮說,新制預計受惠者二九四到三七四人,但四月一日前已使用「泰格莎」的患者,不受影響。   
     
     

  有膽囊息肉免驚 膽囊癌機率僅10萬分之2

    
 
  有膽囊息肉免驚 膽囊癌機率僅10萬分之2  
  04:102022/03/27 中國時報
原載:中國時報
 
     
  根據國外研究結果,膽囊息肉的盛行率約5%,分為良性息肉與惡性息肉。大部分膽囊息肉皆為良性,並以膽固醇性息肉約65%最常見,其次是腺肌增生約20%、發炎性息肉約10%及腺瘤約5%,其中腺瘤有演變成惡性腫瘤之可能性,仍須定期追蹤檢查。惡性息肉,也就是膽囊癌,發生率僅每人年10萬分之2,但膽囊癌與其他癌症相比預後較差,醫師提醒仍要小心。   
     
  何正中醫師說明診斷膽囊息肉方式,包括腹部超音波檢查、電腦斷層檢查(CT)及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其中以非侵入性、無輻射劑量的腹部超音波檢查為主。若經腹部超音波檢查後有惡性腫瘤之疑慮時,會再加上電腦斷層檢查(CT)或內視鏡超音波檢查,進一步釐清病灶特徵與發展程度。現治療方式多採腹腔鏡手術,此技術已相當純熟及安全,且相較於傳統手術,不需橫斷病人右側腹直肌,術後可以迅速恢復。   
     
  膽囊息肉目前尚無明確發生原因,多數民眾在診斷出有膽囊息肉前並無症狀,僅少數人會有噁心、嘔吐、上腹脹氣、右上腹痛,或在飯後出現不適感等。因此,若民眾有上述症狀、經健檢發現有膽囊息肉或家族有膽道疾病史者,應儘速至消化外科或肝膽腸胃科門診進行諮詢、評估及追蹤,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提供)   
     
     

  世紀之毒1/台灣人吃糖「比標準多3倍」 7大癌症跟著來「全因2關鍵」

    
 
  世紀之毒1/台灣人吃糖「比標準多3倍」 7大癌症跟著來「全因2關鍵」  
  周刊王CTWANT |張雅淳 2022年3月27日 週日 上午10:08
原載:Yahoo新聞
 
     
  [周刊王CTWANT] 藝人朱芯儀在3月8日生日當天宣布罹患乳癌,透露右側胸部長了3顆大腫瘤,目前是乳癌二至三期,預計5月時完全切除右胸防止癌細胞轉移。由於才36歲,朱芯儀曾一度不解「為何癌症患找上她」?   
     
  老公衛斯理積極找原因,在找過敏源時發現甜食會造成朱芯儀身體嚴重發炎,偏偏朱芯儀從小就是「螞蟻人」,非常愛吃甜點,再加上有乳癌家族史,所以才罹患乳癌。   
     
  一份法國研究從2007年到2019年,總共收集約十萬人的大型世代研究,發現常喝含糖飲料的人,得癌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18倍,得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2倍。   
     
  隨著飲食習慣西化的改變,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更早,約在45~64歲之間,近年來更有年輕化的趨勢,目前乳癌是國內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已經連續17年蟬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108年最新資料更顯示,乳癌已成為女性致死癌症排名第三名,而且跟前一年相比,是所有癌症中發生率增加最多的冠軍。   
     
  這或許跟攝取過多糖分有關,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每年消費的總糖量約為60萬公噸,每人每年平均吃掉26公斤的糖,換算成每天的攝取量為72克,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糖份攝取量(25克)的將近3倍。   
     
  「攝取過多的精緻糖會導致體重增加,體脂肪也會跟著一併升高,而脂肪是荷爾蒙雌激素的來源,過多的脂肪就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營養師程涵宇說,吃下大量的糖也會增加高血糖和胰島素的產生,其中胰島素會刺激體內已知會促進乳腺癌的許多生物學變化,同時會增加身體發炎機率,並可能導致胰島素阻抗,這2個關鍵都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事實上,除了乳癌之外,近來許多名人罹患的「癌王」胰臟癌,以及連續14年發生率最高的大腸癌,都跟糖息息相關,主要是因為高血糖會損害胰臟,而且可能會造成胰臟基因突變,增加罹患胰臟癌的機率;而糖分也會導致大腸息肉的發生,進一步增加大腸癌風險。   
     
  不只如此,還包括食道癌、胸膜癌、小腸癌、子宮內膜癌等,研究證實也都與攝取過多糖有關。程涵宇說,「以子宮內膜癌為例,每週食用甜麵包和餅乾超過 3次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是每週食用這些食物少於0.5次的女性的 1.42 倍。」由此可見,精緻糖進入體內後造成的危害,恐怕超乎你的想像。   
     
   
  文/CT WANT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