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哪些癌症適用「質子治療」?醫師從適用對象、治療準則一次明瞭

2022.08.02

你能躺著20分鐘不能移動做質子治療檢查嗎?哪些癌症適用「質子治療」?肝癌 、頭頸癌與攝護腺癌 快看過來…

夏天體臭別輕忽 這異味是警訊!醫:恐癌症徵兆

2022.07.27

炎夏高溫身體易發出異味,但體臭不只影響社交,事實上,不同的體臭也反映出身體的不同問題,其中一種體臭更恐是癌症的警訊。中醫師陳峙嘉表示,就中醫角度,體臭多因體内濕氣無法順利代謝、產生的臭味,「但某些異味如酸惡臭味,可能是因癌症導致的腫瘤潰瘍滋生的細菌所產生的惡臭。」

頭頸癌是中年男性殺手 晚期患者有決心:不想輸給癌症

2022.07.27

頭頸癌是台灣青壯年男性健康殺手,每年約萬人確診,由於手術治療造成顏面缺損、發聲障礙、進食困難等,造成回歸職場的阻礙。醫師指出,台灣頭頸癌發生率遠高於他國,且6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治療選擇受限。60歲的謝先生罹患頭頸癌10年,經歷手術、化放療等數十次治療,多年後卻轉移復發,但他仍不放棄一絲生機,「不想輸給癌症」,更鼓勵所有病友「不要害怕」,積極面對治療,讓自己有多一個活下去的機會。

公民提案 開放罹癌勞工提早領退休金

2022.06.20

民眾罹患癌症後醫療費用龐大,且癌症有年輕化趨勢,就連民進黨立委余天月薪達19萬餘元,也因女兒的醫療費用大嘆「吃不消」!民眾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上提案,盼修改《勞工退休金條例》,讓未滿60歲的罹癌者可以提早請領新制退休金,已有868人附議。朝野立委多表示支持,但相關細節仍待討論,將督促勞動部、衛福部進一步研議。

胃腸道間質瘤 精準治療縮小腫瘤

2022.06.19

一名60歲婦人,去年因健檢發現胃部有腫瘤,經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GIST),因已轉移,無法手術切除,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及進行栓塞手術後,仍未見好轉;後進行基因檢測,才發現是罕見基因病變所致,經使用「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治療,一個月後腫瘤明顯縮小,腸胃不適症狀也改善了。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哪些癌症適用「質子治療」?醫師從適用對象、治療準則一次明瞭

    
 
  哪些癌症適用「質子治療」?醫師從適用對象、治療準則一次明瞭  
  日期:2022 年 8 月 2 日 作者:王芊淩
原載: Heho健康
 
     
   癌症治療新趨勢!什麼是「質子治療」?   
     
  過往癌症治療以「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為主,加入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熱治療與細胞治療各種療法減少患者副作用,提升治療的成效。質子治療是放射治療中最先進的一種,李欣倫表示:「質子治療會準確在指定目標進行能量釋放,消滅腫瘤但幾乎不會對照射路徑上的健康組織造成傷害。」  
     
  質子治療能進行的適應症越來越多,治療上以肝癌、頭頸癌與攝護腺癌為常用癌別,另外包含肺癌、食道癌、乳癌、胰臟癌、婦科癌症也都能進行治療,特別是文獻指出「兒童癌症」特殊腫瘤治療,有較少的副作用及更多的應用空間。  
     
  兩大條件患者不適用質子治療   
     
 
至於哪些患者如何評估能否適用質子治療?李欣倫說:「患者如果穩定可配合相關檢查,且腫瘤擴散轉移不嚴重,都有機會進行評估,只是需要至有相關經驗質子治療的醫院。」目前國內在長庚體系、北醫體系都有質子治療中心,目前衛福部有核可九個醫療體系可設置質子中心。
 
     
  只是有兩大條件狀況的患者可能不適用質子治療:  
     
 
  •  病人不能配合相關檢查:質子治療對精準度要求非常高,治療前需要精確定位腫瘤,先決條件患者一定要能配合檢查躺著 20 分鐘不能移動。 
 
     
 
  • 全身轉移嚴重的病人:質子治療雖然先進但仍屬「局部治療」的一種,如果患者全身擴散轉移嚴重,超出質子射程範圍,治療也較難有其成效。 
 
     
  北醫質子中心使用的新一代超導型質子治療機配有筆型射束(Pencil Beam)強度調控與即時影像導航(Cone-beam CT)等最新功能,「看哪裡、打哪裡」,有效減少治療副作用並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質子治療搭配其他療法有兩大優勢  
     
   只是除了進行質子治療以外,有些患者還會合併免疫治療、熱治療、細胞治療等治療方式,李欣倫解釋:「因應質子治療主要是局部腫瘤控制,但癌症會有轉移的風險,對於風險比較高的病人,除了局部也要注意遠端控制,這時就會考慮質子治療搭配其他治療方式,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搭配其他治療方式有效「加強遠端控制」以及「局部治療的效果」,至於需要治療多久?其實質子治療的療程跟放射治療的療程時間差不多,主要依據患者病情決定,通常是每週一到五進行治療、六日休息,依據病情安排治療次數至少維持數週的時間。  
     
   質子治療屬自費項目!   
     
  質子治療雖然有效但屬於自費項目,健保目前尚未給付,收費依照療程、技術的複雜度而制定,目前台灣收費介於 60-100 萬,但相較美國、日本同樣的療程費用更為昂貴,可能介於 130-150 萬之間,北醫附設醫院邱仲峯院長表示:「為了讓更多病人有機會接受質子治療,院方也匯集社會各界愛心,募集完成千萬質子治療基金,將以兒童癌症病人為優先補助對象。」   
     
  截至 2021 年底,全球共有 99 家質子治療中心投入臨床服務,近 25 萬人接受過質子治療,雖然亞洲許多地區的質子治療中心仍在規劃,但隨著醫療進步越來越多患者可以得到更良好的治療方針。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夏天體臭別輕忽 這異味是警訊!醫:恐癌症徵兆

    
 
  夏天體臭別輕忽 這異味是警訊!醫:恐癌症徵兆  
  10:12 2022/07/27 中時新聞網 施春美
原載:中國時報
 
     
  炎夏高溫身體易發出異味,但體臭不只影響社交,事實上,不同的體臭也反映出身體的不同問題,其中一種體臭更恐是癌症的警訊。中醫師陳峙嘉表示,就中醫角度,體臭多因體内濕氣無法順利代謝、產生的臭味,「但某些異味如酸惡臭味,可能是因癌症導致的腫瘤潰瘍滋生的細菌所產生的惡臭。」   
     
  陳峙嘉表示,體臭最常見的三大類為狐臭、汗臭和脚臭,對西醫而言,狐臭成因為汗腺分泌旺盛所致;汗臭是因汗液被人體表面的細菌分解所產生的味道;腳臭是因腳部多汗或細菌感染所造成的臭味。   
     
  陳峙嘉說明,以中醫角度來看,體臭多半是體内濕氣、亦即廢物,無法順利代謝掉,隨體臭氣味的不同,也反映出不同的身體問題。他說明,體臭若與生理異常有關,有5大類型。   
     
  1. 尿騷味/氨味(與肝腎代謝性疾病有關)   
  身體在消化處理蛋白質時,細胞和腸道菌會製造阿摩尼亞,需經肝腎排除,並通過尿液排出體外。但肝腎功能不佳者,因尿素或者阿摩尼亞的代謝不正常,阿摩尼亞會在體內沉積,然後通過患者的口氣和汗液排出,造成患者有尿騷味或阿摩尼亞的體味。   
     
  2. 口腔有腐敗酸臭味(與牙周病、鼻竇炎有關)   
  口鼻有酸臭的腐敗味,80%~90%源自牙周病等口腔問題,剩下的10%則因鼻竇炎等其他部位的毛病,多和細菌感染有關。   
     
  3. 酸臭/惡臭味(癌症)   
  肺癌、胃癌患者或有酸臭味,惡臭通常源自於3種情況,包括壞死組織、細菌感染和分泌物。若腫瘤部位出現潰瘍,可能會孳生細菌,進而產生惡臭。但癌症產生的異味要是能聞得出來,多半已達嚴重程度,因肺癌、胃癌較與呼吸道有關, 所以其產生的惡臭較易透過呼吸道傳出,也較易被醫師聞出來。   
     
  4. 水果味/甜味(糖尿病)   
  身體出現水果味、甜味,可能是糖尿病引發的酮酸中毒引起的味道。身體靠燃燒脂肪獲得取能量時,血液中產生大量酮,會導致血液變酸性,並且讓體味出現水果味。   
     
  5. 發酵啤酒味(痛風)   
  有些痛風患者,因為尿酸過高,會使汗水和尿液發出如同發酵啤酒、甚至更酸一點的味道。   
     
     

  頭頸癌是中年男性殺手 晚期患者有決心:不想輸給癌症

    
 
  頭頸癌是中年男性殺手 晚期患者有決心:不想輸給癌症  
  14:07 2022/07/27 中時 王家瑜
原載:中國時報
 
     
  頭頸癌是台灣青壯年男性健康殺手,每年約萬人確診,由於手術治療造成顏面缺損、發聲障礙、進食困難等,造成回歸職場的阻礙。醫師指出,台灣頭頸癌發生率遠高於他國,且6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治療選擇受限。60歲的謝先生罹患頭頸癌10年,經歷手術、化放療等數十次治療,多年後卻轉移復發,但他仍不放棄一絲生機,「不想輸給癌症」,更鼓勵所有病友「不要害怕」,積極面對治療,讓自己有多一個活下去的機會。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說明,頭頸癌是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3名、死亡率第4名,近年來新發生人數不斷上升,每年新增約1萬人確診,由於手術治療可能影響外觀、吞嚥和發聲功能,病友往往因為異樣眼光而很難走出來。   
     
  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楊慕華指出,台灣頭頸癌發生率遠高於他國,且6成以上確診時已是晚期,由於病程進展快,晚期患者五年存活率僅36%。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口腔癌好發於青壯年男性,對個人和家庭都帶來很大的衝擊,最佳預防方式是戒除香菸、檳榔和飲酒,並提供高風險族群每2年一次免費口腔癌篩檢,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篩檢量減少3成,呼籲符合資格者務必定期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楊慕華提到,根據美國癌症治療指引,轉移或復發頭頸癌患者應優先使用免疫治療,但國內健保給付仍停留在二線治療,須和標靶藥物擇一使用,即使治療失敗也不能互換,而且國內頭頸癌患者以藍領階級居多,經濟能力備受挑戰。   
     
  謝先生今年60歲,過去擔任遊覽車司機,每天工時長達18到20小時,為了提神,每天3包菸可說是家常便飯。10年前他突然上顎流血、掉了2顆牙,就醫檢查才得知罹患頭頸癌四期,經歷數十次治療,他的面容受損、無法正常說話、只能食用泥狀食物,更因為擔心嚇到人,只得捨棄熱愛的遊覽車,轉行開貨車。   
     
  沒想到抗癌第8年,謝先生的癌症復發,甚至轉移到肺、鼻咽、舌頭,本來準備住安寧病房了,醫師建議嘗試免疫療法,讓他迎來一線生機。他說,目前使用免疫療法約1年,效果都還不錯,但自費使用一針要價9萬元,每3周就要打一次,幸好自己有商業保險,加上持續工作的收入,才有辦法堅持治療。   
     
  頭頸愛關懷協會理事長楊政杰指出,許多頭頸癌病友和謝先生一樣,背後有著令人心酸的故事,由於外觀上的缺陷,多數病友不願意站在鎂光燈下;7月27日適逢世界抗頭頸癌日,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頭頸愛關懷協會攜手舉辦攝影展,盼喚起各界對頭頸癌的重視和支持,成為癌友們的一線曙光。   
     
     

  公民提案 開放罹癌勞工提早領退休金

    
 
  公民提案 開放罹癌勞工提早領退休金  
  2022年6月20日 週一 上午4:10
原載:Yahoo!新聞
 
     
  民眾罹患癌症後醫療費用龐大,且癌症有年輕化趨勢,就連民進黨立委余天月薪達19萬餘元,也因女兒的醫療費用大嘆「吃不消」!民眾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上提案,盼修改《勞工退休金條例》,讓未滿60歲的罹癌者可以提早請領新制退休金,已有868人附議。朝野立委多表示支持,但相關細節仍待討論,將督促勞動部、衛福部進一步研議。   
     
  依據國健署統計,2019年台灣平均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癌,且有年輕化趨勢,平均每10個癌症病患,就有1人是20至44歲的青壯年。   
     
  余天上月在立院拋出應盡速設立「台灣癌症藥品基金」,協助癌友們取得更好的新藥,他受訪時直言,女兒治療癌症一年動輒2、3百萬元,不要說一般的勞動族群無力負擔,就連他個人都大嘆「吃不消」!足見醫療負擔之沉重。   
     
  民眾5月24日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提案盼修改《勞工退休金條例》,現行規定勞工未滿60歲要提早請領退休金,需為勞保條例所定的失能年金給付或失能等級三等以上之一次失能給付。   
     
  提案人提議開放讓未滿60歲之初次罹癌者,選擇是否提早請領回個人退休金專戶內存款,以利用於治療及生活;即使病患康復後,繼續工作,也不影響持續自聘僱單位應提存退休金的義務。   
     
  民進黨立委張宏陸認同公民的提案,他表示,未來修法可納入研議,但癌症有不同的病理期程,每個期程都有不同的醫療負擔,並非是一罹患癌症就馬上請領,有些病友可能僅是初期還可以工作,應聽從醫師的建議,他將督促勞動部、衛福部等機關研議,有更細部的規畫及方案後即可啟動修法程序。   
     
  「法律本該以民為本!」國民黨立委林德福指出,現行的《勞工退休金條例》僵化,無法顧及罹癌的民眾,後續治療都相當龐大,往往不是勞工階級家庭可以負擔,盼可修法協助罹癌勞工。   
     
  林德福說,法律訂定需人性化,政府有責任守護民眾健康,若要勞工階層家庭獨自負擔龐大醫療費用,不僅拖垮罹癌者家庭,同時也可能衍生其他社會問題,政府不能以擔心勞保破產等理由,延宕勞工請領退休金的權益,況且這些本來就是勞工們自己的錢。   
     
  依規定,公民提案60天內達到5000份附議後,權責機關須於2個月內做出具體答覆。勞動部勞動福祉退休司長謝倩蒨昨表示,癌症有許多樣態,《勞工退休金條例》第24條已有相關規定,只要病理符合勞退的身心障礙與失能者認定標準,60歲前就能提前請領。   
     
  謝倩蒨指出,當勞工符合提前請領的認定標準時,其工作年資滿15年以上者,得請領月退休金或一次退休金;但工作年資未滿15年者,應請領一次退休金。   
     
  謝倩蒨說,民眾的提案,勞動部須針對細部了解後,再做評估。   
     
  葉書宏、李柏澔/台北報導   
     

  胃腸道間質瘤 精準治療縮小腫瘤

    
 
  胃腸道間質瘤 精準治療縮小腫瘤  
  早上04:10 2022/06/19 中國時報 鄭郁蓁
原載:中國時報
 
     
  一名60歲婦人,去年因健檢發現胃部有腫瘤,經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GIST),因已轉移,無法手術切除,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及進行栓塞手術後,仍未見好轉;後進行基因檢測,才發現是罕見基因病變所致,經使用「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治療,一個月後腫瘤明顯縮小,腸胃不適症狀也改善了。   
     
  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台灣每年新增約400例胃腸道間質瘤GIST,約2、3成患者會出現轉移或基因突變,且2%患者對傳統標靶藥物治療反應率不佳,只能仰賴「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但每月藥費高達30-40萬元,需終生服藥,讓患者大嘆「吃到傾家蕩產」,所幸健保署日前通過核准「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健保給付,大幅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葉俊男表示,胃腸道間質瘤是發生在胃腸道粘膜下的惡性腫瘤,既不是胃癌,也不是腸癌,而是一種肉瘤,約有6成是長在胃部,3成在小腸,其次為大腸、直腸,最常發生在50、60歲中老年族群。症狀多以出血(如胃出血、解黑便或貧血等)和胃腸道症狀(如腹脹、噁心或嘔吐等)為主,但因臨床症狀不典型,故不易被察覺或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而延誤診斷及治療。   
     
  葉俊男表示,胃腸道間質瘤分為原發型及轉移型,若屬原發型小腫瘤,可手術切除,通常預後效果好。但若經醫師評估腫瘤太大或轉移,就不適合手術了,則須改成標靶藥物治療,此時建議先進行基因檢測,若確認是PDGFRA(D842V基因變異)的患者,便能使用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來治療。   
     
  收治該名60多歲婦人的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臨床研究科主任顏厥全提醒,民眾若有腹脹、出血等消化道症狀,應及早就醫,即便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現今醫療也能給予良好治療,透過自費基因檢測加上精準治療,讓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也能有健康「胃」來。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