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少油多蔬果 醫師:乳癌患者也能享受烤肉

2018.09.21

中秋假期許多人準備烤肉,不過一些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病患在美食當前仍要注意健康;醫師提醒,乳癌患者接受化療、或療停經後接受芳香環轉化酶藥物治療,就容易骨質疏鬆,建議少碰高油食物、多吃高纖高鈣的蔬果。

「細胞治療」正式開放,來認識這個新療法吧!

2018.09.20

2018 年 9月,台灣衛生福利部正式宣布修法開放「細胞治療」。這項新的療法被視為可以嘉惠病人之外,也可以推動醫療生技的發展。究竟細胞治療是什麼?目前開放的六大項項目適用於哪些用途?在細胞治療之前需要有哪些認知?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罹患乳癌仍有機會生育 抗荷爾蒙療法帶來新希望

2018.09.16

國內乳癌患者的好發年齡集中在45-55歲,比國外提早10歲,且臨床上發現,乳癌有日益年輕化的趨勢。不少2、30歲女性罹患乳癌,在接受治療與保存生育功能之間顯得兩難。不過,近來國外有研究報告發現,使用抗荷爾蒙療法,有機會幫助病患保留卵巢功能。

器官移植傳播癌症!她捐器官給3人全乳腺癌死亡

2018.09.14

德國杜賓根大學(Eberhard Karls Universität in Tübingen)與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U)聯合發布病例研究報告,指出3名器官受贈者使用同1名女性器官捐贈者的肺臟、肝臟與腎臟,相繼得到乳腺癌去世,研究發布在《美國移植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健保署回應:病友團體的聲音,我們完全聽到

2018.09.14

《蘋果日報》即時論壇今(14)日刊登全癌症病友連線林葳婕理事長投書,為紫斑症孩童爭取免疫球蛋白可獲健保給付,健保署充分體會病友團體的心聲,願藉此說明近來有關藥品給付改革作法,盼與社會大眾一起努力。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少油多蔬果 醫師:乳癌患者也能享受烤肉

 
  少油多蔬果 醫師:乳癌患者也能享受烤肉  
  自由時報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
原載:自由時報
 
 
  中秋假期許多人準備烤肉,不過一些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病患在美食當前仍要注意健康;醫師提醒,乳癌患者接受化療、或療停經後接受芳香環轉化酶藥物治療,就容易骨質疏鬆,建議少碰高油食物、多吃高纖高鈣的蔬果。

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副院長杜世興說,長期化學藥物治療下,會抑制卵巢分泌女性荷爾蒙的功能,導致體內的女性荷爾蒙下降,加速骨質疏鬆,因此建議少碰高油脂食物,多品嚐高纖高鈣的蔬果。

為了讓乳癌病友也能儘情享受中秋烤肉的樂趣,北醫設計一套包括高鈣食材及自製健康醬料的中秋烤肉食譜,分別由絲瓜、櫻花蝦和黑木耳組成的「絲瓜櫻花蝦」;由里肌肉、洋葱和甜椒組成的「里肌蔬菜串」;以及由五香豆干、青葱和香菇組成的「豆干青葱串」。

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營養師李慧真說,「絲瓜櫻花蝦」中的櫻花蝦是高鈣食材,黑木耳富含維生素D,兩者和鮮甜的絲瓜搭配,再以鋁箔紙包起來碳烤,滋味鮮美甘甜,又有助於整體鈣質的吸收。

「里肌蔬菜串」選用的是脂肪含量較低的豬里肌肉,比五花肉好,洋葱和甜椒都是抗癌食物,這三種食材串在一起燒烤,有助於提高營養的均衡密度。

李慧真提醒,享受烤肉美食時,如果覺得口渴儘量別喝可樂及酒,因可樂中的碳酸較易和含鈣食物結合成碳酸鈣,而碳酸鈣無法被人體吸收,將隨其他物體排出體外,長期容易造成鈣質流失,而喝酒也容易造成鈣質流失。

  「細胞治療」正式開放,來認識這個新療法吧!

 
  「細胞治療」正式開放,來認識這個新療法吧!  
  PanSci 文/Jaffer Yang
原載:自由時報
 
 
  2018 年 9月,台灣衛生福利部正式宣布修法開放「細胞治療」。這項新的療法被視為可以嘉惠病人之外,也可以推動醫療生技的發展。究竟細胞治療是什麼?目前開放的六大項項目適用於哪些用途?在細胞治療之前需要有哪些認知?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細胞治療是什麼?

細胞治療的原理簡單來說,是將自己的細胞也就是「自體(autologous)細胞」,或別人的細胞也稱為「同種異體(allogeneic)細胞」,經過體外培養或加工程序之後,再將這些處理過的細胞引進患者體內使用,以達到治療或預防疾病之目的。

舉兩個例子讓大家比較容易理解:

一、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一般使用的就是「同種異體細胞」來進行治療,罹患白血病或再生不良性貧血等血液疾病的患者,由於疾病導致體內缺乏正常的造血幹細胞,需要靠他人捐贈正常的造血幹細胞(由骨髓獲取)移植到自己體內。然而,屬於身體防禦機制的免疫系統會攻擊外來物質,所以移植前必須確認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的配對相符,才不會引發嚴重的排斥反應,而骨髓移植配對成功率這麼低的因素,出自於每個人 HLA 的差異不小。

二、臍帶血:

臍帶血是為了避免上述發生的排斥問題、解決骨髓移植配對率低所發展出的方法,其使用的就是「自體細胞」。利用嬰兒剛出生時,臍帶內含有豐富的造血幹細胞,預先將這些正常的自體幹細胞保存起來,以防範未來不時之需。這也一如俗諺所說的道理:「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靠自己最好。」

開放了哪些,其來有自──關於細胞治療的六大開放項目

目前細胞治療總共開放六大項目,在衛福部發佈的新聞稿裡,開宗明義的提到開放項目是:

國外已施行、風險性低,或已經於國內實施人體試驗累積達一定個案數,安全性可確定、成效可預期之細胞治療項目。

從上述這段說明,我們可以理解開放重點在於「安全至上」。而六大開放項目也全部都為排斥風險較低、安全較高的「自體細胞」療法。

六大項目看似繁雜,其實以目的論來看,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詳見下圖):「治療疾病」與「修復組織」。周邊血幹細胞與免疫細胞這兩項,大多是運用於治療癌症;而其他四項的細胞類型則屬於再生醫學,以幫助組織再生或修復為目標。

根據治療癌症、修復組織的兩大目的,接下來也舉兩個例子,來讓大家更方便理解細胞治療的細節與優點:

一、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癌症:

T 細胞輸入療法的原理,簡單來說是先從患者體內分離出 T 細胞及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 DC),在體外一起培養後,篩選出具備識別腫瘤能力的 T 細胞,再將這些有作戰能力的精英 T 細胞擴大培養後,回輸到患者體內以殺死腫瘤細胞。此療法突破了一些傳統癌症治療的困境,例如無法進行手術切除的腫瘤(生長部位複雜或血癌等非實體癌)。此外,由於使用的是自體細胞,較無嚴重副作用產生,免疫細胞天生具有的記憶能力還可以抑制癌症的復發。

二、間質幹細胞移植修復膝關節:


間質幹細胞先從患者體內分離出來,因間質幹細胞經過誘導能分化成軟骨細胞,待在體外增生到足夠的數量後,就能移植到需要治療的關節軟骨。此療法的好處在於,因為關節軟骨自身修復能力很差,而現行的治療方法僅能緩解關節炎的症狀,就算是置換人工關節也有使用年限等問題。幹細胞幫助軟骨修復與再生的方式,能保持關節軟骨的壽命,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的病程。

細胞治療特管法到底開放了哪些疾病?

衛服部發布的「特管法」的全名是《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在 2018 年 9 月 6 日正式公告上路。雖然名稱看起來很複雜,但其實本次的修正條文,最重要的是放寬了條件讓更多患者能夠受惠。例如原本在草案中,自體免疫細胞治療只限用於實體癌的第 4 期患者,現放寬為對於「第 1-3 期」實體癌標準治療無效的患者,以及血液惡性腫瘤經標準治療無效的患者。除此之外,其他自體細胞類型也增加了不少可以治療的項目,所有現在核准可以治療的疾病(詳見下表)。

從這六項細胞治療的類型可以看出,幹細胞取得來源除了原本已運行多年的胎兒臍帶血,更擴大到了成人體內的幹細胞來源。讓沒有保存過臍帶血的人,也有機會接受細胞治療,可以想見不遠的未來有許多銀髮族,都能受惠於關節退化或脊髓損傷的細胞治療;或者是燒燙傷患者除了自體皮膚移植外,還多了自體幹細胞移植的選項;以及血癌患者除了骨髓移植,還多了自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的方法。

細胞治療有哪些注意事項?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細胞治療特管法,雖然推行的比國外相關法規來得慢,但現今終於等到解禁時刻。然而,首先要強調的觀念是「新方法不一定是最適合你的治療方式」。為何細胞治療在各國都以這種「暫時性許可證」的方式運行?最大的原因就是每種細胞療法的治療成效不一,無法像一般藥物在連續三期的臨床試驗中,呈現充足的數據來驗證其療效與安全性,並適用於一定數量的患者後,正式核准上市銷售。細胞治療也有不少正在面臨的挑戰,例如體外細胞培養導致基因不穩定而有致瘤性(tumorigenicity)、處理過程繁複與細胞保存條件嚴格、穩定度保持不易等問題。除此之外,細胞治療也是種高難度又耗費實驗室人力的個人化醫療服務,可以想見其治療費用絕不便宜,口袋的深度也是不得不考量的要素。因此,現在最大的好消息應是台灣的患者終於又多了一種治療選擇,不用為此再遠渡海外求醫;細胞治療正式上路,也讓台灣相關的生技產業有發展空間並跟國際接軌。

提供細胞治療服務的醫院尚待衛福部公佈

雖然特管法已正式上路,但除了目前還沒有醫院可以提供服務,患者們最關心的「如何申請」也都還沒有頭緒。接下來要先由各個醫院擬定計畫,並經由衛福部核准後,才可以執行細胞治療,所以未來可提供細胞治療服務的醫院尚待衛福部進一步公佈。衛福部也表示過去若是做過相關細胞實驗的實驗室,將可以加速審查,預計在 2018 年底陸續會有合格的醫療單位申請通過。

在此之前,打算進行細胞治療的患者,必須認知到細胞療法並非是萬靈丹或唯一療法,也不是每位患者都適合使用,建議現階段仍需遵循並配合身邊主治醫師的治療建議,才不會導致病情有所延誤。除了以上的技術性問題,細胞治療的費用也十分昂貴,衛福部目前提出的初步想法是,未來希望以治療療效來收取費用,意指有效者的收費會比無效者高(尚未定案)。

在尚未公佈提供細胞治療服務的醫院之前,接納現有醫師之治療建議就是最好的方案,相信當能實行細胞治療的時刻到來,醫護人員會主動對適合的患者提供指示與協助。

  罹患乳癌仍有機會生育 抗荷爾蒙療法帶來新希望

 
  罹患乳癌仍有機會生育 抗荷爾蒙療法帶來新希望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原載:華人健康網
 
 
  國內乳癌患者的好發年齡集中在45-55歲,比國外提早10歲,且臨床上發現,乳癌有日益年輕化的趨勢。不少2、30歲女性罹患乳癌,在接受治療與保存生育功能之間顯得兩難。不過,近來國外有研究報告發現,使用抗荷爾蒙療法,有機會幫助病患保留卵巢功能。

新竹馬偕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張建仁表示,門診中曾遇過一個30多歲的婦女,發現罹患乳癌時,最擔心日後無法生育,經評估後認為患者病情適用抗荷爾蒙療法。經過治療後,該婦女病情控制良好,並順利懷孕產下一對兒女,圓了生育夢。

但張建仁醫師也曾遇過一位20多歲年輕女性,檢查出早期乳癌,卻不願治療,再回院時已經發生骨轉移,為時已晚,不僅沒能保住生育能力,年輕的生命也因此消逝,讓人惋惜。

張建仁醫師指出,對於停經前女性來說,乳癌治療除了考量存活率,還未生育過的女性最在意的多半是之後的生育問題。乳癌患者如果早期發現、沒有淋巴轉移、復發機率低、腫瘤病理報告屬於荷爾蒙強陽性,若日後還有生育考量,會建議採用抗荷爾蒙療法,保留一線生育希望。

張建仁醫師解釋,抗荷爾蒙治療的機轉之一是類似「卵巢假性休眠」,也就是「人工停經」。大部分的人在停藥一段時間後,仍可能恢復月經。這與化療不同,化療藥效強,對卵巢的破壞也不可逆,因此若病情較嚴重需要化療,可考慮事先冷凍胚胎或卵子,保留日後生子的機會。

在副作用方面,抗荷爾蒙治療的副作用類似停經症狀,包括熱潮紅、燥熱、情緒變化、失眠等,多數患者皆可以承受,只有少數人需要其它藥物輔助。同時,抗荷爾蒙治療也不像化療會掉髮。女性多半介意外觀改變帶來的身心衝擊,因此對抗荷爾蒙治療的接受度也較高。

張建仁醫師表示,一旦符合抗荷爾蒙治療的條件,有口服藥物和針劑可選擇。針劑的藥物如類性腺激素釋放素,一般會建議採用4周施打一次的治療方式,且病患可每月回醫院評估療效,持續追蹤確認病情是否有復發之虞。

106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乳癌位居第四名。但張建仁醫師強調,目前政府推動包括乳癌篩檢在內的「四癌篩檢」,有助於早期發現癌症。早期乳癌的治療效果甚佳,對於0-1期的乳癌,5年整體存活率高達95%,鼓勵婦女不要因為害怕而拒絕治療。

  器官移植傳播癌症!她捐器官給3人全乳腺癌死亡

 
  器官移植傳播癌症!她捐器官給3人全乳腺癌死亡  
  自由時報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
原載:自由時報
 
 
  德國杜賓根大學(Eberhard Karls Universität in Tübingen)與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U)聯合發布病例研究報告,指出3名器官受贈者使用同1名女性器官捐贈者的肺臟、肝臟與腎臟,相繼得到乳腺癌去世,研究發布在《美國移植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綜合外媒報導,捐贈者是1名享年53歲的女性,於2007年因中風死亡,並將腎臟,肺,肝臟和心臟捐贈給4名需要器官的患者,1名接受肺臟移植的女性最先被診斷出得到乳腺癌,她的新肺被驗出乳腺癌細胞,擴散到她的骨骼,最後轉移到肝臟,她於2009年8月去世。

1名接受捐贈者肝臟的女子在2011年被檢測到肝臟長腫瘤,但她拒絕切除得來不易的肝臟,而後又拒絕治療因此在2014年往生;另名接受左腎捐贈的女性在2012年也發現得到癌症並死亡;唯獨第4名接受右腎捐贈的男性,雖然在2011年被診斷腎癌,但經過治療並將腎臟摘除後,從2012年至今沒有復發癌變現象。

研究表明,上述患者均因相同來源的乳腺癌細胞引發癌症,可見癌症可透過器官移植傳播,但將受贈器官去除後,人體免疫力可逐漸恢復,最終癌症情況可獲得完全改善。

  健保署回應:病友團體的聲音,我們完全聽到

 
  健保署回應:病友團體的聲音,我們完全聽到  
  戴雪詠/中央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
原載:蘋果即時
 
 
  《蘋果日報》即時論壇今(14)日刊登全癌症病友連線林葳婕理事長投書,為紫斑症孩童爭取免疫球蛋白可獲健保給付,健保署充分體會病友團體的心聲,願藉此說明近來有關藥品給付改革作法,盼與社會大眾一起努力。

首先,健保署代表在13日公聽會上回應,今年3月通過免疫球蛋白可用於紫斑症懷孕婦女,但紫斑症病友希望開放18歲以下孩童使用,健保署已接到病友團體來函,會儘速依程序再次提專家會議討論。

有關開放免疫球蛋白用於18歲以下紫斑症孩童,在106年12月健保專家會議及107年2月健保共同擬訂會議,會中均引據美國血液學會之治療指引,認為初診斷急性且達需治療之紫斑症病人,可在免疫球蛋白或類固醇間擇一使用。

與會代表在考量臨床治療效果兩者相當,但費用卻有極大差別下,做出不開放之最後決定,但對於血小板低於一定程度,且屬於危急狀態或需緊急手術之病患仍可使用免疫球蛋白。

健保資源有限,對於每一種新藥是否列入給付或擴增適應症,都是透過各領域的頂尖醫藥專家組成之健保專家會議,再提到多元團體組成共同擬訂會議,經由反複且冗長討論及辯論後,做出最終決定。大家首先考量的是,該藥品的藥效是否比現有給付的藥品更好,其次則是考量可能增加的成本,包括病人數量及健保支出。

對於病患團體之聲音,健保署已全然聽到並感同身受,二代健保的宗旨之一在擴大民眾參與,於104年4月已建置病人意見平台,自105年開始針對再次建議給付之藥物,病友團體亦可於共同擬訂會議列席表達意見,這是健保署充分回應病人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鑑於近年已有許多上市藥品之臨床效益陸續提出新的驗證,健保署去年10月主動函請51個醫學會全面盤點現行16,000項給付藥品,進一步檢視有無放寬給付限制或擴充其他病症之臨床用藥需求,以便照護更多被保險人。在上個月,健保署也決定給付第一個癌症免疫療法藥品,並將儘速修法援用歐美近年已實施之藥品給付協議(Managed Entry Agreement)議價手段,期待能用最節省的經費買到最好的新藥,即是健保藥品給付改革作法之一。

健保是台灣之寶,惟資源有限,健保署身負重任,願意站在病人的立場,與所有醫藥專家及病患團體合作,在科學實證基礎下對於每個藥品給付與否,作出最明智且最佳的選擇。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