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20年來發生率多3倍!快看看自己有沒有罹患食道癌的5大因子

2020.03.02

民以食為天,但吃的東西、方式不對,卻可能讓身體長出癌症。根據衛福部2018年的統計資料,連續37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的癌症,雖然發生率最高還是大腸直腸癌,但發生人數年年下降;而值得注意的是,食道癌在20年來,發生率已經漲到3倍,死亡率也在增加。

國際研究:高齡癌症病人感染新冠肺炎風險更高

2020.03.01

新冠肺炎疫情惡化,《Lancet Oncology》2020年2月發表研究指出,高齡癌症病人,尤其抽菸族,感染新冠肺炎風險更高,預後也更差。癌症病人本來就是需要特殊關照的病人,因化療或原發病導致機體的細胞免疫或體液免疫受損,也使癌症病人是新冠肺炎感染的高危人群,且預後較差。

耳朵痛竟是扁桃腺癌!加上這5個症狀要小心

2020.02.29

料想不到,耳朵痛居然是扁桃腺癌!南投1名年約50歲的張姓男子近一個月常趕到右耳痛,自行塗抹「小護士」軟膏,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痛,至醫院檢查後竟是扁桃腺癌。

每年220萬人因「傳染」得罹癌!50%人都有的幽門桿菌是最大兇手

2020.02.21

癌症壓根就不屬於傳染性疾病的範疇,然而導致癌症的病因,卻完全可以傳染。在近期的《Lancet Global Health》期刊上,世衛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所的團隊公佈了一項新的分析:全球13%的癌症發病、220萬人的患癌,都得歸因於「傳染性疾病」!

發燒、咳嗽、呼吸困難…這種超像肺炎的癌症最愛找「年輕人」!

2020.02.19

最近大家肯定非常害怕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困難的症狀,深怕武漢肺炎找上自己。如果你出現這些問題,檢查後沒有發現武漢肺炎或是流感,別高興的太早,因為有一種最愛找年輕人的癌症—何杰金氏淋巴瘤,症狀跟肺炎與流感也非常像。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20年來發生率多3倍!快看看自己有沒有罹患食道癌的5大因子

  
 
  20年來發生率多3倍!快看看自己有沒有罹患食道癌的5大因子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民以食為天,但吃的東西、方式不對,卻可能讓身體長出癌症。根據衛福部2018年的統計資料,連續37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的癌症,雖然發生率最高還是大腸直腸癌,但發生人數年年下降;而值得注意的是,食道癌在20年來,發生率已經漲到3倍,死亡率也在增加。    
     
  而食道癌跟大腸癌不同的地方是,除了「飲食習慣不良」之外,還多了一個危險因子是「胃食道逆流」,被腐蝕的食道在多年之後,就可能變成癌症,比起更需要注意。    
     
  會讓你罹患食道癌的5大因子    
     
  一、愛吃超過攝氏65度的熱湯、熱飲    
     
  世界衛生組織(WHO)下轄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曾經發布報告,如果喝65°C以上的熱湯、熱飲,可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因為被燙傷的食道黏膜,在不斷修復的過程中,很可能發生「錯誤」,反而長出不該長的癌細胞。  
     
  人體的黏膜、表皮基本上都有自我修復的功能,會把老舊、壞死的細胞剔除,用新的細胞進行「複製」,來修補缺損的地方。    
  但這個「複製」的過程,有很小很小的機率會出錯,在一般情況下,身體可以自行毀掉出錯的細胞,不過如果身體不斷受傷、出錯的數量增加,來不及毀掉,就會讓這些出錯的細胞再繼續複製、變成不正常增生的癌細胞。    
     
  所以如果一直喝熱飲來刺激、傷害食道,就很有可能在10年後變成食道癌;而只要舌頭覺得燙,其實就是對食道不好的溫度。    
     
  由伊朗、美國、英國組成的研究團隊,也在2020年發布了一篇研究,每天喝60°C以上的茶700毫升,食道癌的風險會增加90%、幾乎達到2倍。    
     
  二、愛吃醃漬類或是加工過的食物    
     
  醃漬類的食品、或是加工過的食物,為了讓保存期限變長、食物還可以保持不變質,都會含有「亞硝酸鹽」。雖然亞硝酸鹽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長、保存食物,但同時也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證實的「致癌物質」。    
     
  每天吃這類食物,基本上對食道來說就是一種可怕的刺激,等於每天讓食道泡在致癌物質中,而且不只食道,口腔、胃部也都會受到同樣的刺激而誘發癌症,所以建議真的要少吃。    
     
  三、有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則是一個特別容易被忽略的「食道癌」因子,很多人會認為自己有胃食道逆流代表自己會得「胃癌」,卻不知道胃食道逆流首先會影響的是「食道」。    
     
  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黃天佑表示,食道在經過胃酸反覆的侵蝕後,有可能演變成早期食道癌的「癌前病變」,也就是俗稱的「巴瑞特氏食道」。    
     
  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BE)    
  靠近胃賁門的食道黏膜細胞在正常狀態下,是平滑、扁平的,但在反覆的刺激下,會一個一個豎起變成「柱狀」,而這就稱為「巴瑞特氏食道」;多半是因為胃食道逆流而引起,而食道腺癌有50%就是這種食道症候群引起的。    
     
  四、食道有蠕動障礙    
     
  不過除了真正的胃食道逆流患者之外,其實還有一部份的人,會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是因為食道蠕動過慢、食道收縮不正確,造成胃酸容易逆流,或是食物會堆積在食道跟胃部的交接口,形成另一個不斷的刺激。    
     
  而有這個問題的人,症狀會跟胃食道逆流非常相似,所以如果胃食道逆流在治療之後一直沒有改善,其實可以到有胃食道逆流中心的醫院,做「食道功能蠕動壓力測試」的檢查,來看看自己的食道是不是有蠕動的障礙。    
     
  五、有菸、酒、吃檳榔的習慣    
     
  台灣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書銘說,其實早在2017年的研究中,他就發現酒精會提高癌症的風險,像是食道癌風險會增加20倍以上;「這個機制有2個,一個是酒精本身就屬於刺激性的物質,另一個是酒精不耐症導致的。」    
     
  因為食道的黏膜細胞比較扁平、容易因為刺激而脫落,再生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出錯、產生癌變;而如果有酒精不耐症,致癌物乙醛隨著血液跑到全身,也會造成癌症。   
     
  而菸、檳榔也早就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規定的「致癌物質」,同樣會帶來跟熱飲一樣的刺激效果,所以能避免還是盡量避免,最好可以戒菸、戒酒、戒檳榔。  
     
  參考資料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ea drinking temperature and risk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國際研究:高齡癌症病人感染新冠肺炎風險更高

  
 
  國際研究:高齡癌症病人感染新冠肺炎風險更高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原載:民報
 
     
  新冠肺炎疫情惡化,《Lancet Oncology》2020年2月發表研究指出,高齡癌症病人,尤其抽菸族,感染新冠肺炎風險更高,預後也更差。癌症病人本來就是需要特殊關照的病人,因化療或原發病導致機體的細胞免疫或體液免疫受損,也使癌症病人是新冠肺炎感染的高危人群,且預後較差。    
     
  《Lancet Oncology》的一篇文章,針對感染新冠肺炎的癌症病人的臨床特點進行分析,並提出3點建議:   
     
  第一、在疾病流行地區,對於穩定期癌症病人,應考慮「推遲」輔助化療或擇期手術;    
     
  第二、應為癌症病人或康復中的癌症病人制定更嚴格的個人防護規則;  
     
  第三、癌症病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時,應考慮加強監護或治療,尤其是老年或有其他合併症的病人。炎症及感染本來就是癌症病人的生死關鍵,新冠肺炎疫情當下,癌症病人還需做好特殊時期的防護措施,臨床醫生也應更加密切關注新冠肺炎癌症病人,防止病情迅速惡化。   
     
  新冠肺炎所致死亡多因多器官功能障礙   
     
  新冠肺炎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嚴重急性呼吸系統冠狀病毒(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MERS)相比,新冠肺炎所致死亡更多是由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症導致,而非呼吸衰竭。    
     
  感染新冠肺炎的癌症病人臨床特點分析   
     
  1、1590例新冠肺炎病人中,1%(18例)有癌症病史,似乎高於中國總人口的癌症發病率(根據2015年癌症流行病學資料,為0.29%)。肺癌最為常見(5/18[28%])。    
     
  2、癌症病人年齡更大、更多發生呼吸急促、基線(baseline)CT更嚴重 。與非癌症病人相比,癌症病人的平均年齡更大(63.1歲vs 48.7歲),更可能有吸煙史(2% vs 7%),更多發生呼吸急促(47% vs 23%),基線CT表現更為嚴重(94%,71%),但在性別、其他基線症狀、其他合併症或基線X線嚴重程度上,無顯著差異。   
     
  3、癌症病人嚴重事件風險更高。與未接受化療或手術的病人(43%)相比,過去一個月內化療或手術的病人(75%)發生臨床嚴重事件的風險更高。校正年齡、吸煙史和其他合併症風險因素後,進一步證實了上述風險。   
     
  4、癌症病人,高齡是嚴重事件的唯一風險因素。癌症史是發生嚴重事件的最高風險因素。在癌症病人中,高齡則是發生嚴重事件的唯一風險因素。與其他類型癌症病人相比,肺癌病人發生嚴重事件的概率並不高。   
     
  5、癌症病人病情惡化速度更快。此外,研究人員發現,與非癌症病人相 比,癌症病人惡化速度更快。   
     
  與非癌症病人相比,癌症病人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可能更高;此外,癌症病人發生新冠肺炎後結局更差。這也提醒臨床醫生,應當更加密切關注新冠肺炎癌症病人,防止其病情迅速惡化。   
   

  耳朵痛竟是扁桃腺癌!加上這5個症狀要小心

  
 
  耳朵痛竟是扁桃腺癌!加上這5個症狀要小心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料想不到,耳朵痛居然是扁桃腺癌!南投1名年約50歲的張姓男子近一個月常趕到右耳痛,自行塗抹「小護士」軟膏,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痛,至醫院檢查後竟是扁桃腺癌。    
     
  這名病人平時菸酒不離身,且患有糖尿病,起初他有先至診所檢查出外耳道破皮發炎,不過藥物治療後沒有改善,在友人建議下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耳鼻喉科。由於張先生表示耳朵疼痛,醫師吳昭寬檢查患者並未發現發炎情況。    
     
  經驗使然,吳昭寬請患者張嘴,果然在右側扁桃腺下緣發現有一約3*1公分的潰瘍,切片送檢後確診為第二期扁桃腺癌。    
     
  吳昭寬表示,扁桃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病人,與抽菸、酗酒及因口交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有關。扁桃腺癌初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直到腫瘤侵犯到周圍組織,才可能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  
     
  患者容易誤認以為是感冒,也因為喉嚨和耳道有部分神經連結在一起,像是第九及第十對腦神經,所以扁桃腺潰爛的疼痛會反射到耳朵,使得部分朋友會誤以為是耳朵發炎,而延誤診斷。    
     
  所以如果一直喝熱飲來刺激、傷害食道,就很有可能在10年後變成食道癌;而只要舌頭覺得燙,其實就是對食道不好的溫度。    
     
  耳朵痛合併以下5症狀!趕緊就醫    
     
  吳昭寬提醒,民眾如果有以下5個症狀,應儘早就醫,接受專科醫師的檢查與診斷。    
     
  1.單側喉嚨痛兩週以上    
  2.頸部固定不動腫塊    
  3.扁桃腺不對稱腫大    
  4.無法治癒之耳痛    
  5.扁桃腺腺潰爛及張口困難    
     
  扁桃腺癌的治療,吳昭寬表示,癌症初期以手術為主,放射線治療輔助;晚期患者的治療則多安排放射線、化學藥物同步治療。第一、二期的扁桃腺預後不錯,五年存活率大於45%,若為晚期則五年存活率降至三成以下。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每年220萬人因「傳染」得罹癌!50%人都有的幽門桿菌是最大兇手

  
 
  每年220萬人因「傳染」得罹癌!50%人都有的幽門桿菌是最大兇手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癌症壓根就不屬於傳染性疾病的範疇,然而導致癌症的病因,卻完全可以傳染。在近期的《Lancet Global Health》期刊上,世衛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所的團隊公佈了一項新的分析:全球13%的癌症發病、220萬人的患癌,都得歸因於「傳染性疾病」!    
     
  這項研究的數據,來自全球癌症流行病學數據庫《GLOBOCAN》在2018年的統計結果。統計結果指出,會導致或是間接影響癌症的細菌、病毒,前 5 名分別是幽門螺桿菌、HPV病毒、B肝病毒、C肝病毒和EB病毒。    
     
  在前 5 名當中,B肝已經有疫苗,C肝也已經有了健保給付的根治藥物,政府更是預估在2025年就可以消除C肝;而HPV疫苗現在也被列為公費施打項目。然而,排在第一位、高達 50 %的人都有的幽門桿菌,近年來反而被大家所忽略    
     
     
  50 %的台灣人曾感染幽門桿菌,胃癌機率高 5 倍!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是人類最常見的慢性細菌之一,台灣有50%的人曾經感染,而且多半在幼兒期就已經感染。幽門桿菌的傳染途徑是透過糞便、唾液,幼兒期很容易因為父母餵食的口水、或是親近家中寵物的糞便、換尿布時沾染沒有清洗乾淨等,感染到幽門桿菌。    
     
  研究發現,有25%的感染者會出現胃部潰瘍等消化道潰瘍疾病,長期破壞之下,黏膜會產生異變,造成未來罹患胃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國際癌症研究組織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級人類致癌物」,確認跟癌症明確相關。    
     
  「吹一口氣」就知道是否得幽門桿菌!沒有症狀追蹤即可    
     
  如何檢測自己是否有幽門桿菌,只要進行兩次呼氣,第一次將氣吹進收集袋裡,接下來喝幽門桿菌的檢測劑,30分鐘後再將氣吹進另一個收集袋;如果檢測後發現是帶菌者,但沒有任何症狀,可以選擇不做殺菌治療,但沒有發現潰瘍,並不代表未來不會出現,所以還是要定期追蹤。    
     
  邱展賢表示,帶原者應該定期追蹤感染情況,但如果沒有發炎的狀況,不一定需要進行除菌。「因為除菌後仍然有復發或再感染的風險,沒有症狀單純想除菌的人,有時候會沒有動力完成整個療程,反而導致幽門桿菌產生了抗藥性。」    
     
  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病的人,只要 2 星期抗生素即可治療    
     
  不過,還是有特定的群體需要積極接受除菌,比如醫生檢查已經有發炎問題的,或是患有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胃黏膜性淋巴瘤的人,特異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患者以及患有原因不明的缺鐵性貧血的人,或是患有萎縮性胃炎,胃癌手術後仍有幽門桿菌的人,以及胃癌患者的一等親,還是建議積極治療。  
     
  目前,治療方式是使用制酸劑加上抗生素(三合一或是四合一)用藥7-14天,除菌治療除了降低胃癌風險的長期效果之外,短期成效還可以顯著降低消化性潰瘍的風險。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參考資料:Global burden of cancer attributable to infections in 2018: a worldwide incidence analysis  

  發燒、咳嗽、呼吸困難…這種超像肺炎的癌症最愛找「年輕人」!

  
 
  發燒、咳嗽、呼吸困難…這種超像肺炎的癌症最愛找「年輕人」!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最近大家肯定非常害怕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困難的症狀,深怕武漢肺炎找上自己。如果你出現這些問題,檢查後沒有發現武漢肺炎或是流感,別高興的太早,因為有一種最愛找年輕人的癌症—何杰金氏淋巴瘤,症狀跟肺炎與流感也非常像。    
     
  台灣平均每天就要新增一名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李啟誠醫師表示,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0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多為「年輕族群」,超過4成的患者,年齡是介於15歲至34歲。而且,癌症的症狀,大多是不明原因反覆發燒、頸部出現腫塊、莫名變瘦、夜間盜汗、皮膚癢及咳嗽。    
     
  因此,如果排除了其他傳染病原因,症狀仍然持續了 2 週以上,最好到血液腫瘤科進行檢查。    
     
  和信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譚傳德指出,何杰金氏淋巴瘤是淋巴瘤的一種,形成的原因是淋巴系統運作異常,導致淋巴球過度增生,聚集在頸部、腋下或是鼠蹊部的位置。「淋巴瘤可以分成何杰金氏淋巴瘤以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種,治療的方式大同小異,差別就是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癌細胞具有長得像貓頭鷹眼睛的CD30抗原,針對這個抗原,得以開發出更好的治療工具。」    
     
  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癒率超高!   
  李啟誠表示:「何杰金氏淋巴瘤是痊癒率非常高的癌症,如果1、2期,有70-90%的治癒率,3、4期也有70-80%的治癒率。但是,這種癌症最麻煩的是它的復發率。會有五成的患者無法完全達到緩解,而在這群復發的患者之中超過九成,再治療後的兩年內,何杰金氏淋巴瘤會再度來犯。」    
     
  追究復發的原因,李啟誠解釋,因為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治療原理,就是先用高劑量的化療、枋寮或是標靶藥物消滅癌細胞,但是即便治療完在血液中找不到癌細胞,不代表癌細胞就沒有了,而是可能還有低於檢測值的癌細胞,在停止治療的一段時間後,還會再讓疾病崛起。    
     
  化療後接受「CD30標靶治療」降低復發率    
  因此,臨床上建議高復發風險頑固型或復發型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應在自體幹細胞移植後接受「CD30標靶治療」作為鞏固治療,降低再次復發的可能。    
     
  根據跨國臨床試驗顯示,高復發風險患者接受「CD30標靶治療」作為鞏固治療,有近六成患者「五年無復發存活率」大幅增加,提升病友治癒的機會。且今(109)年2月1日起,健保給付高復發風險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自體幹細胞移植後的鞏固治療。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