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空汙微粒恐造成癌症、心血管病 家中需要奈米級防護!

2020.03.20

疫情持續拉警報,外出都要緊戴口罩,防禦力最強的,當然就是醫療人員配戴的N95口罩,對於空氣中約0.3微米的細菌微粒,可以提供高達95%以上的過濾效果。其實這樣的防護還是非常不夠,因為在環境空氣中有更多遠比細菌、冠狀病毒還要細小的空汙微粒,隨著空氣流動進我們室內,被我們從肺、皮膚、血液吸收,造成肺癌、膀胱癌、心血管疾病、肺阻塞、甚至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病的死亡率逐年飆升,全球每年致死700萬人!

白天常覺得累、想睡?研究:癌症風險高2倍、糖尿病風險高3倍

2020.03.19

睡眠是人類最主要的行為之一,在一生之中,大概有1/3的時間處於睡眠之中。充足的睡眠,對人類的生存以及神經系統的正常運轉有著重要的作用。通常,人們需要的睡眠量與成年初期所需的睡眠量大致相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睡眠往往會更輕,睡眠時間更短。

黃綠香蕉功能大不同!研究:綠的穩血糖、長斑的具「抗癌力」

2020.03.18

選購香蕉時,你偏好哪種狀態的香蕉呢?是還偏綠、回去可以多放幾天的,還是黃得剛剛好,回家馬上可以吃的呢?其實,香蕉從未熟到全熟,可以分成3大階段,每個階段的香蕉營養不盡相同,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口感、營養價值來食用。

體溫下降免疫力少30%!日本醫學博士:逆轉癌症、病毒感染風險就靠一招

2020.03.16

因為疫情的關係,體溫測量成了我們在這一個月以來最常做的事情之一。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你的體溫好像很久沒有到過37℃?人類的正常體溫應該是在36.0℃ 到 37.2℃之間,但我們目前的體溫都不到37℃的現象,是正常的嗎?

每天2杯咖啡有效預防阿茲海默!

2020.03.16

人手一杯咖啡,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而且有許多研究證實,適量喝咖啡有助促進身體健康。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空汙微粒恐造成癌症、心血管病 家中需要奈米級防護!

  
 
  空汙微粒恐造成癌症、心血管病 家中需要奈米級防護!    
  經濟日報
原載:經濟日報
 
     
  疫情持續拉警報,外出都要緊戴口罩,防禦力最強的,當然就是醫療人員配戴的N95口罩,對於空氣中約0.3微米的細菌微粒,可以提供高達95%以上的過濾效果。其實這樣的防護還是非常不夠,因為在環境空氣中有更多遠比細菌、冠狀病毒還要細小的空汙微粒,隨著空氣流動進我們室內,被我們從肺、皮膚、血液吸收,造成肺癌、膀胱癌、心血管疾病、肺阻塞、甚至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病的死亡率逐年飆升,全球每年致死700萬人!   
     
  WHO:空汙每年致死700萬人!   
     
  2018 年的 10 月 30 日,在日內瓦召開第一次空氣污染與健康全球會議 (Global Conference on Air Pollution and Health)就指出,空氣污染會對人類健康形成巨大傷害,且為現今世界上造成人類過早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空汙中大家最知道的就是PM2.5,是近幾年空污、造成國人肺癌的主因, 據WHO統計:「2012年全球700萬人死亡,與空氣汙染有關,平均每八分鐘就有一個人死於空氣汙染。」 
     
  PM2.5濃度每升一級,壽命減少223天!   
   
  台北胸腔重症蘇一峰醫師指出:「PM2.5濃度每增加10μg/m3,壽命減少223天,空氣污染物質除了懸浮微粒 ( 包括 PM2.5 以及 PM10) 以外, 還有懸浮微粒所夾帶的氣狀污染物質,如二氧化硫 (SO2)、氮氧化物 (NO) 等,這些物質對於呼吸系統和心血管健康具有重大的不良影響。」而現階段,空汙越來越嚴重,關鍵在於選擇的空氣清淨機,能夠濾除的顆粒有多小!   
     
  空汙中大家最知道的就是PM2.5,是近幾年空污、造成國人肺癌的主因, 據WHO統計:「2012年全球700萬人死亡,與空氣汙染有關,平均每八分鐘就有一個人死於空氣汙染。」 
     
  奈米微粒比PM2.5更小、更多、更毒   
   
  蘇一峰醫師補充:「大家都普遍以為只要做到過濾PM2.5就夠了,其實空汙中最可怕的不是PM2.5,而是比PM2.5更小的奈米微粒,充斥在我們日常空氣高達99%的奈米微粒汙染物,對身體的危害非常嚴重且深遠,而且像過敏氣喘、高血壓、心臟病、大腸直腸癌等,一般常見的疾病,不管大小幾乎都跟空氣汙染有關。」   
     
  奈米微粒沉澱在胎盤,毒害下一代   
     
  根據Kumar等人(2014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Volume 66, Pages 1-10 ) 在國際醫學期刊發表,實際上空氣中PM2.5的含量只占有害物質的1%,真正佔空氣中超過99%以上的有害物質,是小於0.3微米(PM0.3)的懸浮粒子,而且可怕的是,顆粒越小,人體的吸收就越多,像是汽機車排放廢氣的多環芳香烴、二手煙的4000多種有毒物質、花崗岩建材釋放的氡氣衰敗物、雷射印表機產生污染物顆粒等等,都是比PM2.5微小好幾百倍的有害物質,透過皮膚、肺、血液吸收進我們的身體,有此可知奈米微粒(UltraFine Particles),對人體的危害是全面性的,並可能遺傳給下一代。    
     
  避免新冠狀病毒、奈米微粒汙染傷害家人,空氣清淨機也要選擇奈米級!   
     
  蘇一峰醫師最後提醒:「要防範空氣汙染進家門,傷害到家人的健康,就要選用濾淨功能足夠,能過濾奈米微粒的空氣清淨機。一般清淨機都標榜使用美國能源部認定HEPA濾網(高效率濾網)能有效濾除到PM0.3,過濾空氣中可能致癌的有害物質PM2.5,當然沒有問題,但無法隔絕空氣中99%的奈米微粒,值得一提的是,一般細菌大小約0.4至1.25微米,若用 PM 來表示就是 PM0.4 至 PM1.25;一般病毒大小約 PM0.08至PM0.09,都在可以被濾除的範圍。   
     
  飛利浦《奈米級空氣清淨機》AC5659採用VitaShield IPS微護盾智慧淨化科技、空氣品質即時顯示燈(藍、深紫、淺紫、紅燈)、智能APP遠端遙控、CADR 500m3/h、3項淨化模式、3種空氣品質數值顯示(PM2.5細懸浮微粒子指數、IAI過敏原指數、Gas有害氣體指數)、5段風速設定(睡眠模式、風速1-3、超高速模式),適用最大坪數23坪空間。   
     
  防疫專輯/勇上最前線 向負壓隔離病房清潔員致敬   
   

  白天常覺得累、想睡?研究:癌症風險高2倍、糖尿病風險高3倍

  
 
  白天常覺得累、想睡?研究:癌症風險高2倍、糖尿病風險高3倍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睡眠是人類最主要的行為之一,在一生之中,大概有1/3的時間處於睡眠之中。充足的睡眠,對人類的生存以及神經系統的正常運轉有著重要的作用。通常,人們需要的睡眠量與成年初期所需的睡眠量大致相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睡眠往往會更輕,睡眠時間更短。    
     
  不過,也有一些人,即使在晚上有了充足的睡眠,但第二天仍然會覺得睏,時不時的打瞌睡,這並不是一個好的跡象,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AN)第72屆年會上發表的一項初步研究顯示,長期白天嗜睡的人,患糖尿病、癌症、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更高。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嗜睡定義為:夜間睡眠達到七個小時或更長時間後,白天仍然覺得睏、打瞌睡,感到非常困倦。    
     
  研究人員對近11000名受試者進行了兩次電話調查,以了解其年齡、睡眠、患病及健康等信息。34%的受試者年齡在65歲以上,兩次調查的時間相隔3年。    
     
  含大量多酚,能延緩衰老。此外,研究顯示啡點越多,免疫活性越高,而且當中的磷脂質,能有助抑制胃潰瘍,幫助消化。    
     
  每天睡7小時以上還是睏?各種疾病風險暴增    
     
  在調整了性別、呼吸中止症等因素後,研究人員分析發現:    
     
  1.嗜睡的受試者,3年後患糖尿病與高血壓的風險,要比那些沒有嗜睡的人高2.3倍;患癌症的可能性要高2倍。    
  2.嗜睡的受試者,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和結締組織疾病(如關節炎、肌腱炎和狼瘡)的患病率,比沒有嗜睡的同齡人高1.5倍。    
  3.嗜睡的受試者,患心臟病的風險比沒有嗜睡的人高2.5倍。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發現表明,嗜睡可能是糖尿病、癌症、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疾病發生發展的早期跡象。研究只是發現了嗜睡與疾病之間存在關聯,並沒有表明嗜睡是導致這些疾病的原因。    
     
  睡眠不足跟過多都會出問題!成年人最佳的睡眠時間是7至9小時    
     
  人體需要規律的、充足的睡眠保障身體各項機能的正常運轉,但也不能睡得太多。白天嗜睡不僅會損害生活品質,降低人體在白天的各項機能和警覺性,還可能與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有關。此外還有研究表明,嗜睡還與精神疾病、認知能力下降和阿茲海默症之間存在關聯。    
     
  睡眠幾乎影響著人類生理的幾乎各個方面,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建議,成年人最佳的睡眠時間是7至9小時。老年人的睡眠時間通常會較短一些,為7至8小時。    
     
  充足的睡眠對健康很重要,如果夜間睡眠時長達到了建議標準,而白天又出現了嗜睡的跡象,都應引起注意,這可能是提示你身體健康出現問題的預警,及時檢查預防,並採取措施,降低疾病風險。睡眠亦大事,值得每個人認真對待。    
     
  參考資料:Are grandma, grandpa sleepy during the day? They may be at risk for diabetes, cancer, more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黃綠香蕉功能大不同!研究:綠的穩血糖、長斑的具「抗癌力」

  
 
  黃綠香蕉功能大不同!研究:綠的穩血糖、長斑的具「抗癌力」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選購香蕉時,你偏好哪種狀態的香蕉呢?是還偏綠、回去可以多放幾天的,還是黃得剛剛好,回家馬上可以吃的呢?其實,香蕉從未熟到全熟,可以分成3大階段,每個階段的香蕉營養不盡相同,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口感、營養價值來食用。    
     
  一、未熟或半青半黃香蕉:    
     
  含有「難消化性麥芽糊精」,一種類似膳食纖維的成分,有穩定血糖作用,而且不易被小腸吸收,但可被腸道細菌發酵,改善腸道健康。    
   
  二、四分之三至全黃香蕉:    
     
  味道香濃而且口感軟滑,含豐富維他命B2、B6及C能促進新陳代謝,具有美白養顏效果。當中所含的鉀及鎂,能消除疲勞,減少運動時抽筋機會。    
     
  三、帶啡點的全熟香蕉:    
  含大量多酚,能延緩衰老。此外,研究顯示啡點越多,免疫活性越高,而且當中的磷脂質,能有助抑制胃潰瘍,幫助消化。    
     
  日本研究證實:全熟香蕉除「抗癌」還有3大好處!    
     
  此外,東京大學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全熟香蕉含可對抗癌細胞的「腫瘤壞死因子」(簡稱TNF),研究人員用老鼠做研究,餵食不同的水果,包括葡萄、蘋果、西瓜、菠蘿、梨、香蕉和柿子,發現食香蕉能增加白血球的數量、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及製造出抗癌物質腫瘤壞死因子。    
     
  報告更指,如果每天吃兩條黑斑點香蕉,持續一個月,除了抗癌,更可以有以下好處︰    
     
  1.降血壓:可平衡體內的鈉,保持血壓穩定。    
  2.增強心臟功能:減低缺血性中風機會達49%。    
  3.改善腸道健康:對胃灼熱、肚瀉及便秘都有幫助。    
     
     
  參考資料:Differences in 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like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Strain and Maturity of Bananas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體溫下降免疫力少30%!日本醫學博士:逆轉癌症、病毒感染風險就靠一招

  
 
  體溫下降免疫力少30%!日本醫學博士:逆轉癌症、病毒感染風險就靠一招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因為疫情的關係,體溫測量成了我們在這一個月以來最常做的事情之一。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你的體溫好像很久沒有到過37℃?人類的正常體溫應該是在36.0℃ 到 37.2℃之間,但我們目前的體溫都不到37℃的現象,是正常的嗎    
     
  1851年,來自德國的內科醫生Carl Wunderlich,透過收集了25000名病人的體溫數據,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為36 – 37 ℃,這項數據一直延續至今。但是,近年來,許多科學家都認為,人類的體溫正處於不斷的下降中。    
     
  而就在2020年的1月7日,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報告,報告中確切的顯示出,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在不到200年的時間內,成年人的體溫已經下降了0.4℃,如今人體的體溫由1851年的37℃降到了現在的36.6℃。    
     
  在我們所不知道的時候,37℃的人體體溫,就已然成為了歷史。    
     
  「體溫下降」並非一件好事!會加重傳染病風險    
     
  從伊波拉病毒、SARS病毒、MERS原型病毒到最新爆發的新冠病毒,都有個共通點:可能起源於蝙蝠。然而集百毒於一身的蝙蝠,為什麼它自己能安然無恙?科學家發現,蝙蝠的通常體溫是在40℃甚至可能還要再高一點,這使得蝙蝠成為一個「長期發燒體」。    
   
  人發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免疫系統工作去殺死病毒細菌的過程,而蝙蝠這高達40℃的體溫,使得大部分病毒根本就不會在蝙蝠身上存活、停留超過24小時。    
     
  這也導致在蝙蝠成為了一個超級病毒篩選廠,它們身上攜帶的都是人體免疫系統很難消滅的病毒,基本上都是人發燒解決不了的,而人體恆定體溫的逐年下降,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這種危機。    
     
  為什麼體溫降低,免疫力也會隨之降低?    
     
  日本醫學博士石原結實指出,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相反地,體溫下降1℃,免疫力少30%。體溫過低,就可能意味著你的代謝系統不太靈。    
     
  血液和循環系統是體溫維持的重要組織,在體溫高時,血液的流速也會加快,白血球就能更加迅速的發現體內的異常,並作出相應的免疫應答,把病原體早早的清除。相反,體溫下降則會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血液的流速就會放緩,白血球的工作效率也會因此大打折扣。    
     
  這種情況下的白血球,很難在第一時間裡發現體內的異物,即使發現了異物,其他白血球反應的速度也會慢,這就給予了病毒可乘之機,也使得機體本身容易感染病毒和細菌,從而引發疾病。    
     
  體溫降低,或許讓癌症和我們的距離變得更近    
     
  事實上,作為免疫系統的主力軍,白血球的作用不僅僅是抵禦外部病毒和細菌的攻擊,它還能監測到體內的癌細胞,及時把癌變細胞殺死。癌症離我們從來就不算很遠,甚至有科學家認為,近年來癌症發病率上升,和人體體溫的下降存在著一定的關係。    
     
  而據科學家的相關推算,如果我們的體溫下降1℃,免疫力就會相應降低近30%,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免疫系統可能每天會漏掉近千個癌細胞,使其可以瘋狂繁殖。   
     
  缺乏運動導致現代人體溫的降低!提升肌肉量才能逆轉體溫溜滑梯    
     
  在170年間,人類的下降了0.4℃,近20年的下降幅度尤其大,科學家認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運動。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好像變得越來越懶了。    
     
  雖然基礎代謝與任何外在活動無關,是一個人甚麼都不做的時候的自然消耗,但肌肉卻是人體內最大的發熱器官。較少的肌肉,意味著一個人較低的體溫和較低的基礎代謝。而一個肌肉含量高的人,即使什麼也不做,相對來講也比肌肉含量低的人消耗的能量要多。    
     
  基礎代謝下降,能量消耗就會減少,內臟脂肪就會增加。而內臟脂肪組織會分泌出超過20種不良激素(或者脂肪細胞因子),會引起血管炎,還會削弱胰島素的功能,從而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導致癌症、高血壓、糖尿病等諸多疾病。    
     
  從飲食、運動訓練肌肉    
     
  肌肉需要靠運動加上飲食雙重訓練,在運動及重量訓練中,肌肉需要承受超出負荷的運動強度,讓細胞產生細微的損傷,讓受損傷的細胞產生一種細胞因子,啟動肌肉修復增長的機制。    
     
  當稍微超出負荷的運動強度,破壞肌肉纖維後,身體就需要攝取蛋白質來修復肌肉,幫助肌肉增長並建構身體組成。如果把增肌比喻成蓋房子,那麼蛋白質就像蓋房子所需要的磚頭,所以若民眾想要達到健身的成效,需要配合科學的飲食,在運動後補充足夠的蛋白質。    
     
  除了攝取蛋白質以外,更要攝取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因為人體約有60%左右的能量是碳水化合物提供的,它可以讓增肌者在中高強度的無氧運動下提供能量,並同時可以防止身體分解蛋白質作為能量來源,避免肌肉流失。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參考資料:    
     
  Body temperature: What is the new normal?    
     
  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每天2杯咖啡有效預防阿茲海默!

  
 
  每天2杯咖啡有效預防阿茲海默!原來是咖啡中包含了這3種成分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人手一杯咖啡,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而且有許多研究證實,適量喝咖啡有助促進身體健康。    
     
  喝咖啡不只預防心臟病,還能預防阿茲海默症    
     
  研究證實喝咖啡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 2015 年心臟學界的權威雜誌《循環(Circulation)》刊出一篇研究,表示喝咖啡的人並沒有較高的心臟疾病風險。另外,2017 年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研究團隊所發表的論文,總結出每天喝 3~4 杯咖啡,對健康利大於弊,相較於不喝咖啡的人,早逝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均較低。    
   
  咖啡除了維持心血管健康外,《Translational Psychiatry》在 2019 年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就是「喝咖啡可降低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此研究發現,在習慣喝咖啡者的大腦中,發現 Aβ 沈積較一般人低,而大腦中的 Aβ 沈積是阿茲海默症的指標之一。這次的研究數據顯示,每天喝 2 杯以上咖啡的人,大腦中 Aβ 沈積明顯低於每天飲用少於 2 杯咖啡的人。     
     
  咖啡內3成分是最大功臣    
     
  畢業於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TAMU)的吳輔祐博士,早期從事食品化學的研究,中期以羊乳及人乳中的機能性成分為主,之後發現到一篇阿茲海默症的用藥市調,發現初乳素竟列在其中,開啟了他後期專注在阿茲海默症元兇Aβ的分子特性研究上。    
     
  他於著作《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症因與預防》中提到,咖啡對於預防阿茲海默症有很大的幫助。這是因為咖啡裡所含的 3 種成分:    
     
  1. 咖啡因(caffeine)    
     
  咖啡因有利腦神經記憶的形成,並能促進大腦血流循環,為咖啡預防阿茲海默症最主要的成分。而且配搭運動還能促進脂肪分解,有利清除血中脂肪。不過每天咖啡因有限,攝取過多會出現心悸、手抖、失眠等情形。建議每天不能喝超過 3 杯(150ml/杯)為佳。    
     
  2. 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    
     
  吳輔祐博士提到綠原酸為咖啡酸和奎寧酸的酯鍵連結,也就是呈現咖啡苦味的主要成分。綠原酸能抑制 α – 澱粉酶,減少醣類的消化吸收而有降血糖的作用。    
     
  3. 咖啡醇(cafestol)    
     
  對於咖啡醇究竟是好還是壞?這目前較有爭議性,但有研究顯示咖啡醇可增加肝臟的去毒酵素活性,而減少肝癌的機率。但也有報告顯示咖啡醇會增加肝指數,及增加血中壞的膽固醇(LDL)和三酸甘油酯。    
     
  吳輔祐博士表示對於沒有肝癌危機的人,咖啡醇可能在還沒肝癌前,反而讓人體血脂增加,增加了血管型失智症的機率。    
     
  不過咖啡醇是二萜類(diterpene),屬親脂性,泡咖啡用的濾紙有助吸附除掉咖啡醇,約剩0.1 mg/杯。但有些咖啡沖泡方式沒有用濾紙,就可能含有較多的咖啡醇。    
     
  雖然喝咖啡的好處多,但卻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喝的,對於特殊風險人群,像是孕婦、骨折高危婦女和咖啡因過敏者,都應當避免飲用咖啡。以避免因過度飲用帶來其他健康問題。    
     
  參考資料: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 Coffee intake and decreased amyloid pathology in human brain     
  期刊小檔案: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由國際科學出版公司 Nature Research 所出版的學術刊。是著名的《Molecular Psychiatry》的姊妹刊。雖然兩種期刊都涵蓋了更大範圍的生物精神病學領域,但《Translational Psychiatry》更側重於「轉化」方面的研。    
     
  文 / 彭幸茹  圖 / 何宜庭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