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9成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避免被感染請改掉共食習慣

2020.05.18

日前知名金融教授沈中華因胃癌辭世,享壽 60 歲。沈中華的太太在接受綜合媒體訪問時,有提到沈教授與癌細胞奮鬥許多,原控制的不錯,但近半年來病況卻出現惡化!

28歲金鶯主砲曼西尼罹患「大腸癌第三期」!醫師:小心大腸息肉癌變率高

2020.05.14

去年敲出35轟的大聯盟金鶯主砲曼西尼(Trey Mancini)昨天在《球員論壇》上自己透露,已經罹患大腸癌第三期,已經在4月13日進行化療,他說:「如果2020年棒球賽季開打了,那可能沒有我。」因為他將必須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化療。

台灣每年超過四萬感染症案例!mNGS 有望替「未知病原」找答案

2020.05.13

人類被各種疾病威脅,很多患者病程已經進入危急,卻還找不到病源,醫師只能依照臨床經驗嘗試可能的抗生素,但沒有對症下藥的結果,病情往往很難順利控制,全球一年有超過 1,400 萬人死於感染性疾病。如今科技利器提供幫助,在這場「未知病原」戰役中,利用病原高通量基因定序(mNGS)檢測方式有望突破這樣的困境。

癌症不是一天造成的!身體這7種疾病症狀,就是癌症的徵兆

2020.05.11

癌症已經蟬聯37年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台灣每年有超過4.8萬人因為癌症而死亡,每年新增加的癌症人數,更超過10萬人。

甲狀腺癌好發於女性 定期超音波檢查

2020.05.08

藝人李明依驚傳罹患甲狀腺癌,經由手術治療返家休養,據悉她有甲狀腺結節,今年安排健檢發現結節有異狀,後續接受病理檢查確認為惡性,及時切除治療恢復中。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9成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避免被感染請改掉共食習慣

  
 
  9成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避免被感染請改掉共食習慣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罹患胃癌的高危險因子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胃癌是台灣十大癌症的第 8 名,每年至少新增約有 3,700 名的確診案例,好發於男性,好發率是女性的 2 倍。    
     
  根據《ESPN》報導指出,年僅28歲的曼西尼,是因為與隊友一起進行健康檢查,醫生才發現他的鐵含量太低,沒想到第二次結果依舊不正常鐵含量更低,經過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大腸癌第三期。  
     
  起初大家對它並沒有重視,但其實幽門螺旋桿菌會在胃粘膜上定居,進而造成破壞導致胃炎的發生,如果沒有將其消滅了話,胃炎就會反覆性的發作,久而久之下來,容易導致胃部病變,成為胃癌。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早已將此菌歸為致癌物。    
     
  而容易引發胃癌的危險因子,如吃太鹹、常吃醃漬食物、抽煙喝酒、有家族史、飲食衛生等外,經研究發現,在確診為胃癌的患者中,有 9 成曾經感染過幽門螺旋桿菌,被視需要注意的危險因子!      
     
  幽門螺旋桿菌是什麼?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種螺旋狀並帶有纖毛的細菌。 1983 年被澳洲學者馬歇爾及華倫發現,可在慢性胃炎中發現此種細菌的身影。其實早在 1893 年幽門螺旋桿菌就在狗和貓的胃裡被發現,後來在人體解剖上發現類似細菌,但因為無法培養出來,所以一直沒被證實,直到馬歇爾醫師培養出來為止。    
     
  而幽門螺旋桿菌上的螺旋結構和纖毛,讓它可鑽入胃黏液去到胃黏膜上,又因為黏液與黏膜之間的酸鹼值呈中性,再加上此細菌本身會分泌尿素脢來保護自己,所以可以在人體的胃內存活,不被胃酸給消滅。    
     
  起初大家對它並沒有重視,但其實幽門螺旋桿菌會在胃粘膜上定居,進而造成破壞導致胃炎的發生,如果沒有將其消滅了話,胃炎就會反覆性的發作,久而久之下來,容易導致胃部病變,成為胃癌。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早已將此菌歸為致癌物。    
     
  「共食」容易被感染    
     
  華人的飲食文化中,習慣採用桌菜的方式來進食,比如說大家會在用餐時間裡,齊聚在餐桌上,想用三菜一湯以上的菜色。通常都會用筷子直接夾取盤子裡的菜,然後放入碗中,或是直接吃進口裡。    
     
  如果家中有成員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了,那一起共食的家人們會有 50% 的機率會被傳染。除了吃桌菜會發生共食的情形外,外出與朋友吃一大鍋的共煮火鍋時也會有這樣的傳染風險,這一項飲食行為,在年輕族群裡是容易被忽略的。    
     
  幽門螺旋桿菌主要是經過糞口傳染,於是大家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吃下被幽門螺旋桿菌污染的食物及飲水而遭受感染,加上多數人在感染後並不會出現症狀,所以也不易察覺。    
     
  參考來源:    
     
  衛福部國健署 – 健康保「胃」戰! 根除幽門螺旋桿菌 遠離胃癌風險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 胃幽門螺旋桿菌是什麼菌?好菌或壞菌? nbsp;  
     
  文 / 彭幸茹  圖 / 何宜庭    
   

  28歲金鶯主砲曼西尼罹患「大腸癌第三期」!醫師:小心大腸息肉癌變率高

  
 
  28歲金鶯主砲曼西尼罹患「大腸癌第三期」!醫師:小心大腸息肉癌變率高 2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去年敲出35轟的大聯盟金鶯主砲曼西尼(Trey Mancini)昨天在《球員論壇》上自己透露,已經罹患大腸癌第三期,已經在4月13日進行化療,他說:「如果2020年棒球賽季開打了,那可能沒有我。」因為他將必須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化療。    
     
  根據《ESPN》報導指出,年僅28歲的曼西尼,是因為與隊友一起進行健康檢查,醫生才發現他的鐵含量太低,沒想到第二次結果依舊不正常鐵含量更低,經過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大腸癌第三期。  
     
  但事實上,曼西尼3月才開刀治療結腸癌,如今又傳出噩耗,即使大聯盟今年球季延後開打,他也無法上場,加上現在是新冠肺炎的流行期,接受癌症治療是額外的挑戰。他說:「我獨自在巴爾的摩的一家醫院接受化療,任何人都不能跟我來,因為不希望其他人因靠近我而暴露在任何危險之下。」    
     
  尤其在急重症患者常常有病原不明情況,重症肺炎有 15% – 25% 找不到原因,腦膜炎更高達 40% – 60% 病原不明,但這些患者都屬於病情嚴重,等待傳統感染檢測法,檢出率只有 10 – 30%,檢測時間又長,難以及時協助臨床醫師診斷。亞洲準譯股份有限公司李定寰營運長也對此解釋:「因傳統檢測限制,醫師只能依照過去的經驗先猜測患者可能是什麼樣的感染,但如果你一但猜錯,你就要反覆調整檢驗方法,也出現抗生素濫用的問題。」     
     
  家族基因遺傳下一代罹病高出5成    
     
  但其實曼西尼的父親在58歲那年,曾經被診斷出大腸癌二期,因為家族有癌症病史本來就是屬於高風險因子。因為大腸癌多數由大腸的息肉癌變造成,其中會長息肉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家族基因遺傳,只要爸媽其中一人有這個基因,下一代罹病機率就高達5成。    
     
  但近年來,其實身受大腸癌之苦的名人非常多,包含:藝人賀一航、豬哥亮、戲劇大師李國修、導演楊德昌、法醫楊日松、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夫人陳萬水均因為大腸癌病逝。    
     
  大腸息肉2-3年內就會變成惡性腺瘤    
     
  台灣癌症金會公布調查,發現大腸出現息肉的年齡已降低的趨勢。基金會執行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賴基銘過去採訪時曾提出警訊,如果檢查發現大腸息肉卻不理會,「一年、兩年內就有可能變成大腸癌,不會超過五年」。    
     
  他表示,在自己診治的經歷中偶而會碰到大腸裡長息肉卻不肯切除的病人,結果有人一年就查出罹患大腸癌,如果不管息肉的發展,至少2到3年內一定會往惡性腺瘤的方向走,「這是絕對的」。    
     
  尤其「家族性大腸息肉症」(FAP)是顯性遺傳,息肉會在15歲或青春期過後逐漸出現,可以長到數千顆以上,而有90%以上的人,在45歲以前息肉會轉變成癌,因此30幾歲就得癌症的機率很高。    
     
  文、圖/王芊淩    
   

  台灣每年超過四萬感染症案例!mNGS 有望替「未知病原」找答案

  
 
  台灣每年超過四萬感染症案例!mNGS 有望替「未知病原」找答案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人類被各種疾病威脅,很多患者病程已經進入危急,卻還找不到病源,醫師只能依照臨床經驗嘗試可能的抗生素,但沒有對症下藥的結果,病情往往很難順利控制,全球一年有超過 1,400 萬人死於感染性疾病。如今科技利器提供幫助,在這場「未知病原」戰役中,利用病原高通量基因定序(mNGS)檢測方式有望突破這樣的困境。    
     
  傳統檢測有三大限制!
     
  台灣每年有超過四萬起感染性疾病,其中兩成的患者屬於在加護病房急重症的案例,可是臨床上遇到感染性疾病時,必須仰賴醫師預先假設可能的感染源進行培養,若假設錯誤,選擇了不適合之檢驗則無法檢出。圖爾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劉君豪執行長說:「如果以次世代定序 (mNGS) 的方式進行檢測,以往要靠經驗猜測,現在不用猜,全部定序後比對資料庫,中間的差距顯而易見。」    
     
  尤其在急重症患者常常有病原不明情況,重症肺炎有 15% – 25% 找不到原因,腦膜炎更高達 40% – 60% 病原不明,但這些患者都屬於病情嚴重,等待傳統感染檢測法,檢出率只有 10 – 30%,檢測時間又長,難以及時協助臨床醫師診斷。亞洲準譯股份有限公司李定寰營運長也對此解釋:「因傳統檢測限制,醫師只能依照過去的經驗先猜測患者可能是什麼樣的感染,但如果你一但猜錯,你就要反覆調整檢驗方法,也出現抗生素濫用的問題。」     
     
  及早確定病原,把握救治時間    
     
  如今利用基因定序的方式,全部定序後比對資料庫,包含 12,593 種病原包括細菌、病毒、真菌與寄生蟲,精準分析出感染源,其中新冠病毒這回能短時間確定是冠狀病毒的一種,也是利用此技術比對後發現和 SARS 相似度高達 79%,而同樣的方法也將運用在更多感染性疾病上。    
     
  劉君豪說:「至少先知道他是什麼病原,再來找他的應對方式,針對新發病原體,這種未知的疾病利用基因定序的技術,在很早期就可以得到答案,如果這樣的方式變成常規了,不明感染疾病的威脅就可能大幅降低。」    
     
  mNGS 臨床上已穩定運用三大項目    
     
  其實 mNGS 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美國和中國多運用在臨床上,加上近年來市場價格下修,未來有機會越來越普及,對此李定寰也分享:「2014 年 NEJM 發表案例,美國有一名14歲免疫不全的小朋友出國回家後,莫名高燒外出現腦炎甚至引發併發症,醫師在六個星期內試了 38 種檢驗,換了 5 種抗生素都沒有改善,直到後來利用 mNGS 才發現是鉤端螺旋體的感染,醫師依照報告調整用藥後,小男孩才鬼門關前走了一圈,32 天後順利康復。」    
     
  mNGS 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技術是一個非常新的技術,台灣至今已有一些廣為人知的臨床運用,如:癌症患者的用藥篩選、產前無創篩檢、罕見疾病篩檢。但這樣檢測法不但敏感度高,加上以高通量方式一次定序出上千萬條核酸序列,為了避免樣品有機會交叉感染,亞洲準譯打造台灣首間 P2 結合負壓,且符合法規的醫學實驗室,來進行此項技術。    
     
  新技術替「未知感染」疾病找解答    
     
  劉君豪解釋:「mNGS 相較於傳統的檢測方式具有明顯的優勢,加上衛福部也剛於四月初提出『實驗室開發檢測納入特管辦法的修正草案』,相信很快這項對於病原微生物檢測的重量級技術就能在台灣實行。」    
     
  過去人類在面臨有生命危險的感染性疾病,有 62% 的個案依照常規,是無法確定病原體的。近年來還有各種新興流行疾病,mNGS 技術有望在複雜的病原界中,協助臨床醫師精準掌握感染病原。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癌症不是一天造成的!身體這7種疾病症狀,就是癌症的徵兆

  
 
  癌症不是一天造成的!身體這7種疾病症狀,就是癌症的徵兆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癌症已經蟬聯37年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台灣每年有超過4.8萬人因為癌症而死亡,每年新增加的癌症人數,更超過10萬人。    
     
  在得到癌症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都是「怎麼會是我」?但癌症是一種慢性病,得到癌症之前通常會有一些徵兆,而有幾種看起來不太致命的疾病,其實就是癌症的警訊之一。    
     
  身體這7種疾病症狀,就是癌症的徵兆    
     
  一、大腸息肉    
     
  台大醫院內科教授李宜家說,「大部分的大腸癌不是『突然』變成癌症,而是從息肉開始變化,所以有息肉就一定要處理,同時做後續的檢查。」    
     
  息肉分3種    
     
  增生性息肉:良性、最常見,根據統計,50歲以上的人有一半都有增生性息肉;但幾乎不會變成癌症,通常長在直腸、乙狀結腸2處。 癌症不是一天   
     
  發炎性息肉:良性,但跟癌症腫瘤很像,血管都很豐富,可能會因為摩擦造成出血,所以會建議切除。    
     
  腺瘤:容易變惡性、癌症,整條大腸直腸都可能出現,無論大小都建議切除,並持續追蹤。   
     
  而有95%以上的大腸癌,都是從腺瘤變成的,但光靠大腸鏡,無法判斷到底是不是腺瘤,所以看到腸壁上長了息肉,李宜家認為,建議切除,而且一定要問醫師切片化驗的結果,來決定自己之後要怎麼追蹤。雖然息肉長得很慢,可能需要5~10年才會變成癌症,但讓身體產生癌變的可能,也是一種傷害。    
     
  二、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則是一個特別容易被忽略的「食道癌」因子,很多人會認為自己有胃食道逆流代表自己會得「胃癌」,卻不知道胃食道逆流其實首先會影響的是「食道」。 nbsp;  
     
  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黃天佑表示,食道在經過胃酸反覆的侵蝕後,有可能演變成早期食道癌的「癌前病變」,也就是俗稱的「巴瑞特氏食道」。    
     
  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BE)    
     
  靠近胃賁門的食道黏膜細胞在正常狀態下,是平滑、扁平的,但在反覆的刺激下,會一個一個豎起變成「柱狀」,而這就稱為「巴瑞特氏食道」;多半是因為胃食道逆流而引起,而食道腺癌有50%就是這種食道症候群引起的。    
     
  所以如果有胃食道逆流,最好可以盡快做治療跟檢查,不要覺得只要吃胃藥就好,反覆的侵蝕對於食道是很大的損害。    
     
  三、病毒性肝炎,如B型肝炎、C型肝炎    
     
  肝癌是台灣十大癌症中的第二名,而且5年無復發的存活率只有25~35%左右,等於每4個肝癌患者,就有1個會復發而且死亡。    
     
  而根據統計,因肝癌死亡的患者中,有50%是B肝感染引起,40%是C肝感染引起,2者加起來就佔了9成肝癌的危險因子,而B、C肝不只容易誘發肝癌,也讓肝癌的預後變得非常不好。    
     
  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高嘉宏說,雖然B、C肝要變成肝癌,需要20~30年的時間,但B、C肝病毒還是會在肝臟內持續造成發炎,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肝臟細胞持續被攻擊,就容易產生變質,長成癌細胞,「所以要預防肝癌,先確定自己是不是有B或C肝,早點抽血檢查、如果有感染要趕緊來治療。」    
     
  四、膽囊大息肉    
     
  跟大腸息肉很類似,膽囊的息肉也可能會變成膽囊癌,不過機率非常低,檢查出膽囊息肉,大約只有7%的機會變成癌症。    
     
  但膽囊癌的早期治癒率跟晚期治癒率差非常多,第一期膽囊癌的5年存活率有85%,但第二期到第四期,分別只有25%、10%、2%,所以如果有膽囊息肉,尤其是只有1個的膽囊息肉,惡性率就比較高,最好還是要定期追蹤,如果有異狀就建議切除。    
     
  五、口腔白斑    
     
  口腔癌也是十大癌症之一,而口腔白斑是臨床常見的「口腔癌前病變」,大約有10%的口腔白斑會變成口腔癌。    
     
  通常比較薄、分佈比較均勻的口腔白斑,變成口腔癌的機率比較低,而厚、而且分佈不均、感覺混雜比較多雜質的白斑,變成口腔癌的機率比較高。但當病灶突然快速變大、出血或形成長久不癒的潰瘍時,更容易變成口腔癌。    
     
  而有口腔白斑的人,會看到自己的口腔內頰黏膜,或是舌頭表面出現白斑,而口腔的底部黏膜、牙齦、顎部等地方,也會看到白白的條紋。建議要趕快到耳鼻喉科或是牙科做檢查,避免拖太久而變成口腔癌。    
     
  六、慢性胰臟炎    
     
  一般慢性胰臟炎,可能是胰臟急性反覆發炎造成,也可能是基因突變,導致胰臟沒辦法製造分解酶,只要一喝酒、一吃油膩的食物就會發炎,或是因為長期喝酒引起;胰臟在長期受到損傷之下,就容易得到胰臟癌。    
     
  而如果產生慢性胰臟炎,通常會用「高血糖」的症狀來表現,或是診斷糖尿病,如果平常飲食正常,而血糖突然飆高、變成糖尿病,或是超過50歲才確診糖尿病,建議都可以多做腹部超音波,或是電腦短層、核磁共振來檢查是否有胰臟炎或胰臟癌。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甲狀腺癌好發於女性 定期超音波檢查

  
 
  甲狀腺癌好發於女性 定期超音波檢查   
  聯合新聞網
原載:聯合新聞網
 
     
  藝人李明依驚傳罹患甲狀腺癌,經由手術治療返家休養,據悉她有甲狀腺結節,今年安排健檢發現結節有異狀,後續接受病理檢查確認為惡性,及時切除治療恢復中。   
     
  甲狀腺位在頸部氣管的前方及兩旁,形狀像美麗的蝴蝶結。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放射診斷科主任醫師沈彥君表示,甲狀腺結節在超音波檢查中相當常見且多為良性,但其中約有5%結節可能藏有癌細胞,因此切勿掉以輕心。   
     
  當超音波檢查發現結節的形態有疑慮時,必須安排進一步的細針穿刺及細胞學檢查來評估是否有癌細胞存在。   
     
  根據衛福部2016年台灣癌症發生率統計,甲狀腺癌在10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位居第7名,為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男性罹患甲狀腺癌為899人,女性罹患人數為2,780人,台灣女性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為男性的3倍,在女性10大癌症發生排名第4名,顯示甲狀腺癌好發於女性。   
     
  沈彥君指出,甲狀腺癌根據病理診斷不同,疾病的發展和預後也會有差異,主要包括5種類型: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濾泡癌、甲狀腺髓質癌、甲狀腺未分化癌、甲狀腺淋巴癌。   
   
  2019美國血液學會年一項研究發現,以daratumumab併用lenalidomide/dexamethasone(現行療法)的   
     
  大多數人罹患的甲狀腺癌是乳突癌(占8成以上,好發於20至45歲女性),其次為濾泡癌(近1成,好發於40至50歲年齡層),這兩種類型的甲狀腺癌,若能早期診斷並接受治療,預後不錯,10年存活率可達90至95%。   
     
  但若發現較晚,癌細胞往往已經由淋巴或血液轉移到其他組織器官,第四期10年存活率僅約50%。。   
   
  甲狀腺的評估,除了理學檢查的視診及觸診,最重要且方便的影像檢查是甲狀腺超音波。沈彥君提醒,甲狀腺癌在早期大多無明顯不適,單靠症狀相當難以察覺,需定期以超音波檢查才有機會早期診斷。   
     
  當出現脖子有局部腫大或腫塊、頸部疼痛、吞嚥困難、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就醫安排檢查,以確認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惡性腫瘤所致。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