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台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早10歲!醫分析「荷爾蒙療法」適用情形

2020.11.26

根據108年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女性癌症死因排名的第四位。好發年齡約在45至64歲之間,比歐美國家提早8至10歲。當中又以45至49歲婦女的發生率為最高。顯示乳癌是各個年齡層女性都需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

3個月暴瘦16公斤竟是癌腫瘤堵住胃!這些「初期症狀」最容易被忽視

2020.11.18

胃癌位居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九位、世界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好發於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惡性貧血、胃腺瘤性瘜肉以及嗜鹽醃、煎炸、炙烤,煙燻魚、肉和高香料食品者,由於罹癌初期沒有特異性症狀,因此病人易忽略脹氣、食慾不振、疲倦、體重減輕等警訊,但胃癌進程快,若等到出現嚴重症狀才就醫,病情多已延誤。

就是這個基因讓你得癌率100%!同一家族女性得乳癌,男性大腸癌風險也提升

2020.09.07

大家都知道,會不會得癌症跟「家族史」也非常有關係,像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大腸癌,如果父母親都有大腸癌,子女得到大腸癌的機率就增加4倍之多。

治療C肝「一箭三鵰」!台灣研究:降低7成肝癌、淋巴癌、胃癌風險

2020.09.07

肝臟是沈默的器官,肝炎更是默不吭聲的殺手,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有2.9億人尚未意識到已感染病毒性肝。專家更指出,慢性肝炎如果沒有治療控制,最後會演變成癌症。世界肝炎日在即,國健署以及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呼籲,「篩檢」是最有效的管控方式。

有癌症又有糖尿病該怎麼辦?五大營養原則兼顧營養與血糖穩定

2020.09.07

許多癌友知道要吃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才有足夠體力和免疫力去應付一連串的治療。但是,除了癌症也可能同時有腎臟病或是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煩惱著要兼顧不同疾病的前提下,到底應該怎麼吃,才有足夠熱量又不影響到腎臟或血糖狀況?在此跟大家分享,同時有癌症又有糖尿病該怎麼吃才是正確的呢?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台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早10歲!醫分析「荷爾蒙療法」適用情形

    
 
  台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早10歲!醫分析「荷爾蒙療法」適用情形    
  HEHO
原載:HEHO
 
     
  根據108年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女性癌症死因排名的第四位。好發年齡約在45至64歲之間,比歐美國家提早8至10歲。當中又以45至49歲婦女的發生率為最高。顯示乳癌是各個年齡層女性都需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   
     
  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威宇指出,目前的乳癌治療方法可分為「局部」與「全身性」治療。局部治療有外科手術和放射線治療,全身性治療有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療法。    
     
  通常,治療方案會將「局部」與「全身性」治療進行整合,乳癌病人在進行手術切除後,八至九成病人須接受輔助性藥物治療,以預防癌細胞復發或轉移,並延長總存活期。輔助性治療有化學、荷爾蒙及標靶等藥物。    
     
  陳威宇表示,其中荷爾蒙治療多為口服方式,具備便利性、低副作用及高療效等特色,病人的接受度較高,常用於乳癌細胞呈現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病人的治療。    
     
  乳癌的發生與荷爾蒙關係密切,調節荷爾蒙兼具治療與預防    
     
  乳癌形成的原因與女性荷爾蒙有密切關係。雌激素(estrogen,又稱動情素)是女性荷爾蒙的一種,約2/3的女性乳癌病人,癌細胞呈現雌激素接受體陽性。因此,如果能阻斷雌激素對癌細胞的刺激,就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這就是一般所謂的荷爾蒙治療,或更精確說法應該是「抗荷爾蒙治療」。    
     
  陳威宇表示,目前荷爾蒙治療有許多藥物可供選擇,過去最常使用的傳統藥物是Tamoxifen(泰莫西芬),可有效減低復發機會,但缺點是有引起陰道出血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新型藥物有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簡稱AI),包括Exemestane(諾曼癌素)、Anastrozole(安美達錠)、Letrozole(復乳納膜衣錠),副作用有骨質疏鬆、關節疼痛等。現行三種芳香環酶抑制劑皆可有效的減少乳癌的復發,也減少對側乳癌的發生,兼具治療與預防效果。    
     
  治療乳癌可能需要搭配利用停經針讓卵巢停工    
     
  陳威宇指出,在2014年多項研究證實,以停經針(GnRH-a)結合口服荷爾蒙藥物,可達到更理想的治療成果。結合停經針的使用,能全面的降低荷爾蒙的作用。    
     
  研究顯示,新型藥物有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的治療效果,只適用於停經後的病人,歐美國家以停經後的乳癌病人為多,但台灣乳癌病人的年齡則介於45至55歲,停經前的乳癌病人比例並不低,這時利用停經針讓卵巢停工,再結合使用新型藥物有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能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荷爾蒙副作用較化療小,適合還有生育計畫者    
     
  如果病人是荷爾蒙受體陽性、但淋巴未轉移、或淋巴轉移但不超過3顆,這時選擇荷爾蒙治療,效果不會比化療差,而且副作用更低。對於年輕、高危險病人(例如淋巴轉移>3顆、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惡性度高)即使乳癌術後完成化療,也建議再合併停經針和泰莫西芬或新型藥物有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治療。    
     
  較年輕的乳癌病人,也可能還有生育的考量。現代人由於晚婚,35歲甚至40歲才生第一胎的情況並不少見,以荷爾蒙治療取代化療,可減少化療的副作用,保護生育力。停經針能讓卵巢進入休眠狀態,即使必需接受化療的病人,也可以用停經針來保護卵巢。    
     
  荷爾蒙療法搭配CDK4/6抑制劑,延長晚期乳癌存活    
     
  陳威宇表示,對於荷爾蒙受體陽性且HER2陰性的晚期乳癌病人,標準治療為荷爾蒙治療,近二、三年來,多個大型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針對這群病人,第一線給予荷爾蒙治療加上CDK4/6抑制劑可延緩乳癌惡化的時間。    
     
  CDK4/6抑制劑具有顯著的療效和相對輕微的副作用,提供荷爾蒙受體陽性且HER2陰性晚期乳癌病人一項新的治療選擇。過去CDK4/6抑制劑未納入健保給付,藥費相當昂貴,對乳癌病人是一大經濟負擔。去(108)年10月CDK4/6抑制劑通過健保給付,希望能造福更多晚期乳癌的病人。    
     
  早期乳癌五年存活超過九成    
     
  陳威宇提醒,近年來乳癌發生率雖逐漸上升,但乳癌的治療選項也愈來愈多元,病人不見得一定要先進行手術,或先進行化學治療,醫師會考量病人的腫瘤、健康狀況而做不同的建議。    
     
  若病人及早治療並與醫師密切配合,有機會達到不錯的治療成效,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已經可以超過九成,呼籲民眾應注意自身身體狀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3個月暴瘦16公斤竟是癌腫瘤堵住胃!這些「初期症狀」最容易被忽視

    
 
  3個月暴瘦16公斤竟是癌腫瘤堵住胃!這些「初期症狀」最容易被忽視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60歲工作穩定、作息正常的曾先生平常沒有健檢習慣,也幾乎不看醫生。日前他出現疲倦、無力、沒食慾的情況,原以為多休息就會好,但體重卻開始不明原因減輕,三個月的時間就下降約16公斤,後來更因持續嘔吐、無法進食,才前來台北慈濟醫院。    
     
  檢查發現曾先生已是第四期胃癌,腫瘤侵犯至周邊臟器,胃腸肝膽科醫師會診一般外科評估手術可行性。考量嚴重的營養不良將影響治療成效,醫師陳家輝先以腹腔鏡進行胃腸改道,提升營養狀況,再安排化療、放療縮小腫瘤,之後,再執行根除性的「次全胃切除及淋巴擴清術」,曾先生恢復良好,恢復進食,目前定期回診追蹤。    
     
  胃癌位居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九位、世界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好發於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惡性貧血、胃腺瘤性瘜肉以及嗜鹽醃、煎炸、炙烤,煙燻魚、肉和高香料食品者,由於罹癌初期沒有特異性症狀,因此病人易忽略脹氣、食慾不振、疲倦、體重減輕等警訊,但胃癌進程快,若等到出現嚴重症狀才就醫,病情多已延誤。    
     
  根除性切除手術是胃癌最好的治療方式   
     
  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家輝表示,臨床上,「根除性切除手術」是目前治療胃癌的主流方式,陳家輝指出,胃的構造從上到下可分為胃底、胃體、胃竇三部分,治療胃癌最好的方式是依照腫瘤位置執行「次全胃切除」或「全胃切除」,再合併淋巴廓清,才能有好的預後。    
     
  而部分癌症晚期的病人雖無法進行根除手術,但也能針對腫瘤造成的出血、穿孔及阻塞進行姑息性治療,如腸胃繞道、輔助性療法縮小腫瘤,手術切除部分腫瘤,以提升生活品質。    
     
  術前提升營養,術後7天即可平安出院   
     
  以曾先生為例,他的腫瘤長在胃竇處,導致胃下半段出口處完全阻塞,食物無法通過,甚至侵犯至胰臟,若直接手術,與胰臟交接處的腫瘤將無法徹底切除乾淨,加上長時間未進食的緣故,曾先生的體重不僅不到50公斤,營養指數更僅有2.4g/dL(正常為3.5g/dL),營養不良的狀態下,腫瘤切除手術的風險極高。    
     
  為此,醫療團隊先以提升營養狀況為目標,除了給予靜脈營養,也用腹腔鏡將小腸上拉,與胃體相接,完成胃腸改道;此種作法免除過去腸胃道阻塞患者要做小腸造口灌食的不適,讓曾先生得以進食,再甫以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輔助性療法,縮小腫瘤。    
     
  5個月後,曾先生營養指數上升至3.8g/dl,體力變好,病灶範圍明顯縮小,與胰臟的界線清晰,醫療團隊再以微創方式進行根除性手術,切除二分之一的胃、清除周邊淋巴;術後七天,曾先生已能由口進食,兩周後平安出院,定期返診追蹤。    
     
  胃癌手術存活率明顯提升,胃部不適快就醫    
     
  近年醫療技術進步,胃癌手術存活率明顯提升,第一期就手術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0%,儘管是第四期胃癌,五年存活率也有10%,但陳家輝說明,並非所有第四期患者皆能以此種方式治療,醫療團隊必須視病灶的擴散程度、營養狀況加以評估,與病家討論最適切方式的治療方式。    
     
  陳家輝同時提醒民眾:「胃癌的發現時機和首次手術攸關病人預後,因此民眾如有胃部不適症狀,應儘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就是這個基因讓你得癌率100%!同一家族女性得乳癌,男性大腸癌風險也提升

    
 
  就是這個基因讓你得癌率100%!同一家族女性得乳癌,男性大腸癌風險也提升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大家都知道,會不會得癌症跟「家族史」也非常有關係,像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大腸癌,如果父母親都有大腸癌,子女得到大腸癌的機率就增加4倍之多。    
     
  但對於某一群人來說,身上帶有一種基因,得到大腸癌的機率可以說是100%,平均從15歲開始就會長出幾百顆、幾千顆「腺瘤」,而有95%以上的大腸癌,都是從腺瘤變成的,整條大腸、直腸又都可能出現,所以等於10年、15年後就會面臨到大腸癌的威脅。    
     
  就是這個基因讓你得癌率100%!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發病原因:腺瘤性息肉(APC)基因中的生殖細胞突變而導致的,位置在第 5 染色體長臂上的APC 基因。    
     
  特殊症狀:腸道黏膜中會長出幾百、幾千個息肉,大約15歲就會開始長。    
     
  癌症年齡:40歲以下。    
     
  發病機率:100%。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勳直言,「這個只要一做大腸鏡,馬上就看出來了!那個腺瘤真的會多到你難以想像、根本無法忽略。看到年輕就有很多腸道症狀的人,我們都會建議他還是要仔細檢查大腸,做大腸鏡,因為年輕型的大腸癌患者通常就是FAP引起的。」    
     
  而只要帶有這個基因的遺傳,因為屬於顯性遺傳,所以100%會發病,而息肉又幾乎可以確定會變成癌症,所以罹患癌症的機率也將近100%。更特別的是,雖然得到大腸癌的人不限女性或男性,但如果家族中有許多人大腸癌,女性發生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機率也會增加。    
     
  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HNPCC)    
     
  發病原因:「錯誤配對修補」的基因發生損壞。    
     
  特殊症狀:無。    
     
  癌症年齡:45歲左右。    
     
  發病機率:80%。    
     
  台灣精準醫學學會創會理事長張廷彰、同時也是婦癌的權威,他表示,HNPCC分成2種類別,一種是只有大腸疾病,另一種則包含大腸以外的各種癌症,像是最常出現、關聯性最高的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攝護腺癌,還有同樣是消化道癌症的胃癌、小腸癌,以及腎細胞癌都有出現過。    
     
  「通常是男性會得到大腸癌,女性就有卵巢癌跟子宮內膜癌,雖然發生率不高,但也不能說不常見,所以我們在做檢查的時候,也會同時檢查這幾種癌症。」張廷彰說,所以如果家族中有男性得到大腸癌,張廷彰就會建議5等親以內的血親男性來檢查大腸、攝護腺,女性來檢查子宮、卵巢;或是直接請他們做基因檢測來追蹤。    
     
  基因讓人得癌率100%!我該怎麼預防?    
     
  張廷彰說,其實現在基因檢測的技術都很發達,如果家族中有人大腸癌、乳癌、卵巢癌,其實會建議可以做基因檢測來確定自己是不是屬於家族遺傳的疾病,還是只是生活習慣不良造成;提早發現,預防的機率就越高。    
     
  像是子宮內膜癌可以靠避孕藥來預防,乳癌、卵巢癌跟攝護腺癌都可以持續追蹤,及早發現癌前病變,這都是積極性的作為。    
     
  「並不是說,有這樣的基因就一定要把大腸割掉,或是像安潔麗娜裘莉一樣,發現自己有基因缺陷就把乳房、卵巢摘掉,但你知道自己有這個可能,就可以提早追蹤、提早規劃自己的人生,想生孩子的儘早生,如果有徵兆就早點治療,其實治癒率還是可以提高的。」張廷彰說。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治療C肝「一箭三鵰」!台灣研究:降低7成肝癌、淋巴癌、胃癌風險

    
 
  治療C肝「一箭三鵰」!台灣研究:降低7成肝癌、淋巴癌、胃癌風險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肝臟是沈默的器官,肝炎更是默不吭聲的殺手,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有2.9億人尚未意識到已感染病毒性肝。專家更指出,慢性肝炎如果沒有治療控制,最後會演變成癌症。世界肝炎日在即,國健署以及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呼籲,「篩檢」是最有效的管控方式。    
     
  肝炎是國人常見的健康殺手,慢性肝病以及肝硬化在國人死因排行第10名;肝癌甚至蟬聯癌症死亡前2名達40年,根據統計,有8成的肝癌發生是由B、C型肝炎所造成。    
     
  台灣新發現:清除C肝減低罹癌風險    
     
  C型肝炎感染是國人僅次於B型肝炎引起肝硬化及肝癌的主因,根據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余明隆教授最新研究顯示,清除C型肝炎病毒,可明顯降低肝癌的風險。「精確的數字來說,原本每年每萬名C感病人,大約有260萬人會變成肝癌,控制後可以大幅下降到60人。」    
     
  另外,消滅C肝也可以明顯降低胃癌的風險,由每年每萬人口10人下降至每年每萬人口3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發生率,亦可顯著由每年每萬人口8人下降至每年每萬人口3人。    
     
  余明隆表示,清除C型肝炎病毒,成功清除病毒可分別下降7成3罹患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及7成罹患胃癌的風險。另外,數據顯示,如果沒受到幽門桿菌感染的C型肝炎患者,亦可減少6成7的胃癌罹癌風險。    
     
  余明隆表示:「對於C型肝炎治療,應該越早越好,除了可減少肝硬化、肝癌等肝臟相關併發症外,還可進一步降低形成肝外惡性腫瘤的風險。」    
     
  8成肝癌為B、C肝引起 政府有補助篩檢及治療    
     
  台灣衛福部為了找出慢性肝炎病人,為國人提供一生一次的免費檢查。國健署指出,國民健康署今年提供45歲至54歲的民眾,可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終身一次B、C型肝炎篩檢補助,108年放寬40-60歲原住民可接受篩檢補助。    
     
  而中央健康保險署於106年將C型肝炎口服新藥治療,納入健保給付,且病人只要確認感染慢性C肝,不論有無肝纖維化,均可成為給藥對象,且治癒率達97%。國民健康署提醒若民眾不清楚自己是否有B、C型肝炎,請把握現有資源接受篩檢服務;如有B、C型肝炎,須依醫囑進行後續追蹤治療。    
     
  肝功能正常不代表未罹患C型肝炎   
     
  余明隆指出,肝功能正常並不代表未罹患C型肝炎。在C型肝炎患者中,有45%的人肝功能正常,這群顯示肝功能正常的C型肝炎患者中,其實已有23%的人呈現顯著肝纖維化第三或第四期,正邁向肝功能衰竭等嚴重病變。    
     
   國民健康署與財團法人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攜手,共同呼籲護肝三招-「去篩檢、要治療、肝會好」,提醒民眾「即篩即治」的重要性。    
     
  為呼應世界肝炎日「找出失蹤的百萬病患」口號,財團法人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將在今年下半年於高雄出發、以高屏澎東為主,將舉辦百場免費篩檢活動。醫療總監戴嘉言教授說明,活動將於7月展開,深入地方推廣護肝三招「去篩檢 / 要治療 / 肝會好」,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肝更好。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有癌症又有糖尿病該怎麼辦?五大營養原則兼顧營養與血糖穩定

    
 
  有癌症又有糖尿病該怎麼辦?五大營養原則兼顧營養與血糖穩定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許多癌友知道要吃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才有足夠體力和免疫力去應付一連串的治療。但是,除了癌症也可能同時有腎臟病或是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煩惱著要兼顧不同疾病的前提下,到底應該怎麼吃,才有足夠熱量又不影響到腎臟或血糖狀況?在此跟大家分享,同時有癌症又有糖尿病該怎麼吃才是正確的呢?    
     
  糖尿病友怎麼吃?    
     
  糖尿病的飲食原則,就是均衡飲食原則之下發展出來的。均衡飲食就是每一天都要吃到每一類的食物,才算均衡。飲食類別可區分為六個大類別,全榖雜糧類(主食類或澱粉類)、豆魚蛋肉類(黃豆製品、魚、蛋類、雞、鴨、牛、豬肉)、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乳品類。除了每天應該要吃到六大類食物,還要加上一個份量的概念,就是吃的要適量,不可過量。根據性別、年齡、身高、體重、活動量及身體狀況不同,每個人每天可以吃的份量也就不同。    
     
  癌症+糖尿病怎麼吃?   
     
  以癌友來說要吃高熱量的食物,不外乎就是澱粉多、油脂多的食物,但別忘記還要控制血糖,因此建議飲食上要聰明選擇與搭配:   
     
  選擇纖維含量高的全榖全麥類食物取代精緻過的白米飯、麵或麵包,但是份量還是要注意適量。此外,如果沒有食慾不振的問題,建議避免使用精製糖,例如一些砂糖、黑糖、蜂蜜、冰糖、以及含有這些的甜品、飲料等等。    
     
  多攝取黃豆及其製品和蔬菜類食物,這些是屬於纖維含量高的食物,可以推遲飯後血糖上升。建議每天攝取的蔬菜量生重須達到 300 克(煮熟後約 1.5 碗)才足夠。    
     
  每天攝取的水果量為 1-2 份,1 份大約是一個飯碗(200c.c.)的八分滿,或是一個棒球的大小,水果重要的是攝取的量,而不是甜度高低,治療中的癌友們要選擇可以削皮或剝皮的水果,將水果洗淨去皮後再食用。    
     
   乳品部分,建議選用無調味的低脂乳品,避免一些調味牛奶、優格或優酪乳。每天建議飲用一杯  240c.c.即可,過量飲用牛奶,也會影響到血糖的穩定。    
     
  最後要提醒的是,要多多喝水,並保持每天運動的習慣。    
     
  亞太腫瘤暨慢性病營養學會理事長李松欽也特別分享,癌症患者若是同時合併血糖問題是比較複雜的狀況,建議患者及家屬不要自行隨意限制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攝取,容易造成熱量攝取不足進而導致營養不良。當然也不是放任癌友隨便亂吃、不控制血糖,最好的方式還是諮詢臨床營養師,讓營養師依照患者的狀況來指導正確的飲食,調整攝取的營養素比例及份量,才能獲得足夠營養,又不會讓血糖失控。    
     
  李松欽理事長 專長:疾病營養專家、腫瘤營養Total Solution專家、亞洲健康營養管理專家 現職:亞太腫瘤暨慢性病營養學會理事長   
     
  文/劉菊秀營養師、整理編輯/心安營養團隊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