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10個癌症警訊太重要 名醫:不管多年輕都要警覺

2020.08.11

每個人都是癌症候選人,不見得年輕人就不會被癌症找上。奇美醫院柳營分院教學副院長暨癌症中心主任黃文聰認為,「學會辨識癌症警訊,一輩子都受用,不只用在自己,也能幫家人、朋友注意。」

好好刷牙吧!權威期刊:牙周病讓胃癌、食道癌風險飆升50%

2020.08.02

如果不想得癌症,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外,恐怕要多刷刷牙或多用牙線了!近日,發表在《BMJ》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告指出:牙齦不健康,罹患胃癌、食道癌等等風險更高。

權威期刊《Nature》:間歇性斷食不只減肥還能抗癌症!

2020.07.21

想要減肥的你,是不是常常煩惱於計算卡路里,其實,現在許多營養師推薦,使用「間歇性斷食」的方式,就能有明顯的減肥效果。近日,在權威期刊《Nature》上,更有一篇新研究指出,間歇性斷食還有助於「抗癌」。

火鍋、燒烤「邊煮邊吃」最會誘發食道癌!醫師點名:菸酒檳榔外還有5大危險族群

2020.07.18

「病從口入」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不僅用在急性腸胃炎或慢性疾病,用在「食道癌」也非常貼切。台東馬偕放射腫瘤科醫師曹志鉦表示,許多病人可能只是覺得喉嚨卡卡、聲音沙啞,檢查之後,才發現是食道癌。

糖尿病癌友出院小心:低血糖影響療效!專家教你營養、運動控血糖

2020.07.14

「糖尿病」在一些人看來,不過是需要控制的慢性病,不過,如果糖尿病人合併有癌症,就需要特別小心血糖的問題了。根據臨床觀察,糖尿病癌友回家休養後,常會出現低血糖的現象,輕則影響治療效果,重則危及生命,需要格外留意。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10個癌症警訊太重要 名醫:不管多年輕都要警覺

    
 
  10個癌症警訊太重要 名醫:不管多年輕都要警覺    
  中國時報
原載:中國時報
 
     
  每個人都是癌症候選人,不見得年輕人就不會被癌症找上。奇美醫院柳營分院教學副院長暨癌症中心主任黃文聰認為,「學會辨識癌症警訊,一輩子都受用,不只用在自己,也能幫家人、朋友注意。」   
     
  黃文聰舉例,雖然大便有血,絕大多數人可能只是便秘,但便秘也影響健康,一樣應該治療。又如胃痛一個月,最大的可能是幽門桿菌,但幽門桿菌是胃癌的成因,治療好也減少一、二十年後演變為胃癌的風險。    
     
  只要有以下10個癌症警訊,就應該提高警覺,不管你多年輕    
     
  ■摸到硬塊:不論是乳房、睪丸或其他部位,摸到腫脹、增厚或硬塊,要馬上找醫生診斷。因為睪丸癌的好發年齡是20~39歲,台灣乳癌好發年齡也比歐美國家年輕,約在40~49歲。    
     
  ■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子宮內膜癌90%會出現異常出血的警訊,子宮頸癌常會出現分泌物過多或混有血液,常常被女性忽略。大便出血也有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    
     
  ■傷口或潰瘍不癒:口腔內有難以治癒的潰瘍,可能是舌癌或口腔癌的徵兆。    
     
  ■痣或疣的顏色、形狀或大小改變:皮膚癌是少數可以目視得知的癌症,身上的痣疣明顯變化,如長大、發炎或出血,就要求醫。   
     
  ■長期咳嗽或聲音沙啞:雖然咳嗽通常是因為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通常在1~2週內會痊癒,如果超過3週就要注意,尤其是抽菸的人咳嗽習慣改變,如愈咳愈厲害,或本來只有早上咳變成整天咳,就要非常小心。而長期莫名的聲音沙啞也有可能是肺癌或喉癌。    
     
  ■吞嚥困難、消化不良:長時間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可能是食道癌、喉癌或胃癌的徵兆。    
     
  ■排便習慣改變:沒有原因的便秘或腹瀉,便血或糞便形狀改變,都有可能是大腸直腸癌。    
     
  ■不明原因的疼痛:不能否認,疼痛發生在絕大多數的疾病,但也是癌症的第一大警訊。某個部位莫名出現疼痛超過1週以上,就應該查明原因。例如肺癌有可能會胸痛、大腸癌有可能會腹痛,就算是很難發現的胰臟癌也會發生上腹痛或背痛。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若沒有特意節食或運動消耗,兩週內減輕體重2公斤,或一個月減少5公斤,就必須小心。    
     
  ■不明原因的發燒或倦怠:雖然發燒通常因為流感引起,但不明原因癌症擴散到其他器官也會引起發燒。淋巴瘤、白血病也會有發燒徵狀。另外,感覺倦怠是癌症已經發展的徵兆,一般的倦怠是休息就能改善,而癌症引起的倦怠是無論怎麼休息都無法改善。    
     
  年輕人該做哪些健檢?   
     
  接受健康檢查,是在身體沒有異狀,為了發現潛在的病變,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台大醫院內科教授張天鈞表示,如果身體有任何地方不舒服,應該直接去看某一科,而不是全身健康檢查。    
     
  醫生一般建議,從40歲開始固定健康檢查。若年輕人想健檢,30~40歲每2年一次,30歲以下每3年一次。    
     
  健檢項目則以一日的標準套餐即可,再依家族病史、個人病史和職業環境加做適合的檢查。   
     
  例如,每天吸菸半包以上或20歲就開始吸菸的人,可以加做胸部X光檢查。    
     
  如果是B、C肝帶原者也需定期做肝功能指數檢查、腹部超音波檢查、胎兒蛋白檢查。    
     
  如果性行為早、性關係複雜,也建議自費每年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由於台灣乳癌病人比較年輕,乳房醫學會建議,有以下危險因子在35歲開始找醫師檢查,必要時安排超音波檢查。「姊妹們每年也要買一兩件新胸罩,如同把這筆錢來寶貝自己的乳房,」乳癌病友協會祕書長林葳婕建議。    
     
  危險因子包括以下幾點,如有乳癌家族病史、初經早於12歲、沒有生育或30歲後才生第一胎、常吃高脂肪飲食等。    
     
  文章來源:※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好好刷牙吧!權威期刊:牙周病讓胃癌、食道癌風險飆升50%

    
 
  好好刷牙吧!權威期刊:牙周病讓胃癌、食道癌風險飆升50%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如果不想得癌症,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外,恐怕要多刷刷牙或多用牙線了!近日,發表在《BMJ》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告指出:牙齦不健康,罹患胃癌、食道癌等等風險更高。    
     
  這項研究的結論,是基於兩項長期健康研究的數據(口腔微生物組在胃癌中的作用,以及口腔細菌與食道癌的潛在聯繫),牙齦疾病史似乎會增加52%的胃癌和43%的食道癌風險。    
     
  該研究稱,與沒掉牙的人相比,損失兩顆及以上牙齒的人患癌症風險也增加了,胃癌和咽喉癌的風險分別上升33%和42%。    
     
  該研究通訊作者、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臨床流行病學和營養學助理教授Mingyang Song說:「患有牙周病和牙齒脫落較多的人,患這兩種胃腸道癌的風險更高,即使在調整了其他主要風險因素後也是如此。」    
     
  掉牙、牙周病患者的消化道癌症風險較高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護士健康研究》(1992-2014)的98459名女性和來自健康專業人員隨訪研究(1988–2016)的49685名男性的牙周疾病史與牙齒脫落情況與食道和胃癌風險的關係。在22到28年的隨訪期間,他們記錄了199例食道癌和238例胃癌。    
     
  研究結果顯示,總體而言,有牙齦疾病史的人與從未有牙周疾病的相比,無論有無牙齒損失,其患喉癌的風險增加了59%。在胃癌方面則有一些不同:未掉牙的牙齦疾病患者罹患胃癌的風險增加了50%,而掉了一顆或多顆牙齒的人罹患胃癌的風險增加68%。    
     
  美國癌症協會流行病學研究主任Peter Campbell說:「當然,口腔、食道和胃都是相連的,它們是消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原因:牙齦不健康屬於慢性發炎    
     
  牙齦疾病引起的炎症可能是增加癌症風險的一個因素,牙周病患者往往具有較高的全身性炎症,這是癌症發展的潛在機制之一。研究人員指出,不良的口腔健康狀況也可能會促進口腔和牙齦中細菌的生長,從而導致癌症。    
     
  Campbell說:「根據這項研究以及其他類似的研究,似乎導致牙齒脫落和牙齦疾病的某些細菌和相關病原體也與胃部和食道腫瘤有關。」牙齦健康狀況變糟的時間越長,患癌症的風險就越大。    
     
  Campbell說:「根據這項研究以及其他類似的研究,似乎導致牙齒脫落和牙齦疾病的某些細菌和相關病原體也與胃部和食道腫瘤有關。」牙齦健康狀況變糟的時間越長,患癌症的風險就越大。    
     
  Campbell說:「牙周病持續時間越長,患這些癌症的風險就越高,這似乎是合理的。這種相關性的部分原因可能僅僅是與年齡有關,衰老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風險因素,但我們傾向於能更好地解釋這個問題。」    
     
  因此,如果你有牙齦病史並希望降低潛在的癌症風險,Campbell建議你定期去看牙醫,好好照顧你的口腔健康,了解癌症的跡象和症狀,並接受適合年齡的癌症篩查。    
     
  參考資料:Periodontal disease, tooth loss, and risk of oesophageal and gastric adenocarcinoma: a prospective study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權威期刊《Nature》:間歇性斷食不只減肥還能抗癌症!

    
 
  權威期刊《Nature》:間歇性斷食不只減肥還能抗癌症!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想要減肥的你,是不是常常煩惱於計算卡路里,其實,現在許多營養師推薦,使用「間歇性斷食」的方式,就能有明顯的減肥效果。近日,在權威期刊《Nature》上,更有一篇新研究指出,間歇性斷食還有助於「抗癌」。    
     
  關於間歇性斷食對於健康的正面影響,之前已有不少的證據。2019年發表於《NEJM》上的一篇文章表明,無論是限時飲食、5:2輕斷食,或是隔日斷食,都能夠起到良好的減肥效果。而且,持之以恆對於健康有長遠好處。    
     
  近日,《Nature》上一篇研究論文提出,間歇性斷食能增強荷爾蒙療法的治療效果,讓乳癌治療的效果更好。而且,研究者表明,諸多證據表示這樣的好處並不限於乳癌。    
     
  人體實驗證實:斷食讓治療效果更好    
     
  研究人員發現,在小鼠腫瘤中,間歇性斷食法能夠增加這兩種藥物在乳癌細胞中的抗腫瘤活性。另外,這種飲食方式,還可以預防由藥物引起的子宮內膜增生問題。    
     
  在進一步實驗中,研究人員對36名使用荷爾蒙療法的乳癌患者,進行了周期性的模擬斷食與荷爾蒙療法的聯合治療。結果表明,模擬斷食是安全的,並且大部分患者在模擬斷食的輔助治療後,治療效果都有提升。    
     
  在研究的最後,研究人員提出,除了乳癌之外,間歇性斷食未來還可以用於治療對胰島素或瘦素敏感的其他癌症。「腫瘤治療領域或許將發生新的變化,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痛苦,將能夠得到有效緩解。」團隊指出。    
     
  營養師最推薦初學者的斷食方式:168斷食   
     
  偏激的斷食方式不是人人適合,也很難讓人持之以恆。蘇政瑜推薦,大家一開始可以先嘗試最容易的「168斷食」。他解釋,所謂的168斷食,就是一天24小時中,16個小時不進食,將一整天的飲食時間,控制在8個小時之內。    
     
  「這個方法最容易做到,其實現在許多人晚起不吃早餐,中午12點吃午餐,那麼只要在晚上8點前把晚餐吃完,就有做到168斷食了。」蘇政瑜表示。    
     
  閒歇性斷食的水分跟蛋白質控制很重要!   
     
  間歇性斷食期間,如果輕度脫水,會導致疲勞、口渴和頭痛,因此飲用足夠的水分,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如果你長期卡路里缺乏,除了消耗脂肪外,也是有可能會失去肌肉的。    
     
  所以,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就是一種保護自己肌肉量的方法。此外,蛋白質及脂肪相對於碳水化合物來說,是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的飽足感,延緩你的飢餓感。    
     
  參考資料: Fasting-mimicking diet and hormone therapy induce breast cancer regression.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火鍋、燒烤「邊煮邊吃」最會誘發食道癌!醫師點名:菸酒檳榔外還有5大危險族群

    
 
  火鍋、燒烤「邊煮邊吃」最會誘發食道癌!醫師點名:菸酒檳榔外還有5大危險族群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病從口入」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不僅用在急性腸胃炎或慢性疾病,用在「食道癌」也非常貼切。台東馬偕放射腫瘤科醫師曹志鉦表示,許多病人可能只是覺得喉嚨卡卡、聲音沙啞,檢查之後,才發現是食道癌。    
     
  曹志鉦指出,食道癌是標準的「壞習慣造成的癌症」。目前台灣食道癌成因有九成之多是因為長期接觸菸、酒、檳榔導致。   
     
  曾有本土的研究指出吸菸又喝酒,罹患食道癌的機會是未曾吸菸和喝酒者的20倍;若針對同時有喝酒及嚼食檳榔習慣者,罹患食道癌的機會為不具有此兩種習慣者的31倍;若同時有菸、酒及嚼檳榔者其罹患食道癌的機率為沒有這三種嗜好的人的79倍。    
     
  除了菸酒檳榔,還有五大食道癌危險族群    
     
  1.胃食道逆流    
     
  常見的消化道疾病「胃食道逆流」與食道癌有關,主要是因為胃酸逆流灼傷食道,在長期反覆灼傷壞死又增生的過程之中,很可能致癌並好發腺癌類型,病灶部位主要在食道的下段,與胃食道逆流高度相關。    
     
  據美國的統計資料顯示:肥胖加上胃食道逆流,罹患食道癌是一般人的144倍。隨著飲食西化、生活壓力大,國人罹患胃食道逆流的患者也有增加情況,要避免步上西方國家後塵。    
     
  2.「邊煮邊吃」燙口熱食熱飲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界定為可能的致癌因子。當飲食時覺得燙舌頭,就是不利食道健康的溫度。    
     
  間歇性斷食期間,如果輕度脫水,會導致疲勞、口渴和頭痛,因此飲用足夠的水分,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如果你長期卡路里缺乏,除了消耗脂肪外,也是有可能會失去肌肉的。    
     
  外蒙古地區被發現食道癌的盛行率高,且不分男女都一樣好發,研究發現該地區居民在天寒地凍的冬天,大家習慣聚集在蒙古包內吃熱騰騰的大鍋菜,一面煮一面吃,燙口下肚,很可能是食道癌的好發主因。曹志鉦指出,邊煮邊吃的食物,像是火鍋、燒烤,都是容易導致食道癌的食物類型。   
     
  3.醃漬及加工食物    
     
  食物內若含有「亞硝酸成分」,是經證實的致癌物質,因此有的女性患者納悶自己不菸不酒,卻得到食道癌,追查下發現三餐嗜吃醬菜。日本也曾做過研究,好發食道癌的居民,尿中的亞硝酸成分高,因此少碰醃漬類食物、經加工處理的肉品,也是遠離食道癌的好方法。    
     
  4.食道曾受傷    
     
  有一些患者則是曾過度飲用烈酒,誤食鹼粽水、農藥等腐蝕性液體,造成食道灼傷,雖然經過治療痊癒,不過因為食道曾被劇烈破壞,很可能在10幾20年後,發生食道癌。    
     
  5.食道蠕動障礙    
     
  另外有些人食道先天構造異常,或後天自體免疫疾病,導致食道弛緩不能、蠕動障礙,食物易堆積在食道裡,長時間造成食道黏膜的發炎,也容易致癌。    
     
  預防食道癌,多吃維他命C    
     
  曹志鉦指出,想要預防食道癌,關鍵是「別吃什麼」,不過,多攝取維他命C,也是被證實可以降低食道癌的發生。    
     
  維生素C是一種抗氧化劑,能夠保護身體避免氧化,且有助於組織修復。大家或許都聽過,缺乏維生素C會造成「壞血病」,所以維生素C也可以用來預防或治療壞血病。建議維他命C可以分兩次吃,早餐時吃一半,晚餐時再吃一半,這樣才會維持血液中的為他命C含量。    
     
  不過,胃藥和為他命C不要同時服用,否則腦部、骨骼會吸收太多鋁離子,導致腎衰竭患者很容易發生鋁中毒。另外,攝取過量維他命C易腹瀉、增加腎結石風險。建議每日口服為他命C攝取量不要超過2000毫克。    
     
  許多水果都含有維生素C,像芭樂、聖女番茄、柳丁、柑橘等。透過天然食物補充維他命C,也是不錯的選擇。    
     
  曹志鉦也提醒民眾,若有吞嚥困難,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咳血、解血便、胸悶、胸痛,不明原因長期咳嗽、聲音沙啞等症狀,應儘速至醫院檢查,以便提早發現及早治療。    
     
  曹志鉦醫師,專長:頭頸部腫瘤、肺癌、肝癌放射線治療、食道癌, 現職:台東馬偕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糖尿病癌友出院小心:低血糖影響療效!專家教你營養、運動控血糖

    
 
  糖尿病癌友出院小心:低血糖影響療效!專家教你營養、運動控血糖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糖尿病」在一些人看來,不過是需要控制的慢性病,不過,如果糖尿病人合併有癌症,就需要特別小心血糖的問題了。根據臨床觀察,糖尿病癌友回家休養後,常會出現低血糖的現象,輕則影響治療效果,重則危及生命,需要格外留意。    
     
  糖尿病癌友為什麼會有低血糖的問題?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吳明順解釋,病人住院時,因為治療加上病情,通常胃口狀況不佳。這時候就會施打營養針,並且減少降血糖藥的使用。 。   
     
  「但是出院後,醫生會把病人的血糖藥再加回來,但是病人在家裡吃得少,又沒有打點滴,所以有糖尿病的病人,就可能會出現低血糖的症狀。」吳明順指出。    
     
  出現這些低血糖症狀,需要特別留意    
     
  吳明順表示,所謂的低血糖,定義是隨機血糖值量測小於70 mg/dL。另外,低血糖的症狀還包括意識狀況改變、頭暈、頭痛、心悸、冒冷汗、顫抖等,嚴重的甚至會昏倒。但是,這些症狀通常在吃含糖的食物後會有所改善。    
     
  「比較危險的是有些低血糖患者開始不舒服時會選擇臥床休息,如果陷入昏迷比較難被發現,因此不只是病人本身,家屬也要對低血糖的症狀有所認知並警覺。」吳明順提醒。    
     
  當出現低血糖症狀時,常見的急救方法有吃方糖、喝果汁、喝可樂等,簡單來說就是快速補充高含糖物質,若已呈現昏迷狀態,無法由口進食,要立刻去急診室由靜脈注射葡糖液,以改善低血糖的問題。    
     
  血糖忽高忽低,癌症治療效果不佳    
     
  輕微的低血糖可能只是引起身體不適,但是長期的血糖不穩定,會導致癌症的治療效果不好。吳明順表示,癌症病人手術後,血糖太高傷口會不容易癒合;太低的話則是導致身體狀況不好,全身機能變差。    
     
  「像是化療、放療都會引起食慾不振,所以血糖會太低。血糖低又會導致全身不適,甚至引發細菌感染、敗血症。所以,病人千萬不要輕忽血糖不穩定的問題。」吳明順指出。    
     
  控制血糖平穩,專家首推「水溶性膳食纖維」    
     
  吳明順建議,病人回家後,建議要固定時間檢測血糖,掌握自己的血糖動態。除了藥物控制,飲食跟運動也是重要的調控因素。    
     
  亞太腫瘤暨慢性病營養學會理事長李松欽指出,想要讓血糖平穩,飲食方面首推水溶性膳食纖維,包括黑木耳、秋葵、燕麥、愛玉、洋菜、海帶、水果…等。    
     
  李松欽指出,水溶性膳食纖維有以下5點好處。    
     
  1.促使糞便成形:吸收水分,使大便體積增加,緩解輕度腹瀉。    
     
  2.穩定血糖:有減緩醣類的吸收,進而控制餐後血糖上升。    
     
  3.增加飽足感:延長食物在胃中停留時間,使飢餓感較慢產生。    
     
  4.降低膽固醇:可與膽酸、膽鹽結合,增加膽酸、膽鹽的排泄,促使肝臟將膽固醇轉變為膽酸,達到降低血膽固醇效果。    
     
  5.促進腸內益生菌生長,強化腸道免疫力。    
     
  李松欽表示,癌症病人普遍胃口不佳,建議使用高濃縮熱量及高蛋白的營養補充品,以滿足每天熱量,營養素和組織修復的需求。但是在使用這類產品時,如果癌友又有高血糖的問題時,就要注意了,因為市售的癌症專用營養品,由於著重在熱量和營養素的補充,反而會引起血糖的飆高,因此最好選擇含有5克以上水溶性纖維的營養補充品或同時攝取至少5克的水溶性纖維,才能讓血糖起伏較為平穩。    
     
  癌症病人運動也能控制血糖!醫師推薦快走、伸展運動    
     
  吳明順表示,運動對於癌症病人的全身機能活化,起到了重要的效果。只要身體能力許可,任何種類的癌症患者都應該適度運動,如果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疑慮,可以先諮詢復健科醫師或是物理治療師的意見。    
     
  「快走、伸展運動都是不錯的運動選擇,如果體力不行的話,也可以改成散步。」吳明順提醒,雖然游泳也是很好的運動,但是治療期間癌友容易收到感染,還是建議先改成其他運動較佳。    
     
  吳明順醫師,病毒性肝炎與肝硬化、消化道潰瘍及肝膽胰腫瘤 現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內科部消化內科主任    
     
  文/林以璿 圖/阿巫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