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胃癌100%可以預防!醫師列舉胃癌症狀、自我篩檢及治療方式一次看

2020.12.25

胃癌常年居國人十大癌症之列,發生率和死亡率皆居高不下,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近五年來,台灣每年胃癌新增人數都維持在近4,000人左右,而最新公布的108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胃癌共奪走2,379人生命,平均每天有6.5人死於胃癌,顯示胃癌防治亟需各界重視。

染髮劑真的致癌嗎?《BMJ》:女性3種癌症風險增加

2020.09.17

染髮劑在現代社會已經普遍使用,各式各樣的染髮劑也層出不窮。據統計,在美國和歐洲,大約有50-80%的婦女和10%的40歲以上的男子,會使用染髮劑。染髮劑的致癌風險具有重大的意義,但由於已發表的流行病學研究有限,目前的證據還遠沒有定論。

別再怕三陰性乳癌 免疫療法合併化療可降低4成惡化風險!

2020.09.15

乳癌一直是台灣女性癌症中的前幾名,每年至少新增約一萬四千多名個案,成長的比例還在逐年攀升當中,乳癌當中有將近12.4%的患者是「三陰性乳癌」,也是乳癌當中最棘手的問題。醫師說:「因為治療選擇少之外,容易復發、轉移,但並非無藥可醫,如今發現運用免疫療法搭配化療的結果,可以降低4成的惡化、死亡風險。」也為患者開了一個新的選項。

降低40%肝癌風險!17萬人研究:豆類等 2 種食物天天都要吃

2020.09.12

肝癌是肝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常見癌症的第五位,而致命癌症的第二位,在台灣、中國及日本等亞洲國家的發生率比較高。除了避免脂肪肝、肝炎,也可以透過飲食,降低肝癌的風險。

電影黑豹男星大腸癌逝 醫呼籲年輕族群注意6大警訊

2020.08.29

年僅43歲的電影「黑豹」男星大腸癌病逝。醫師表示,近年年輕大腸癌患者增近2成,民眾若發現便便有深紅血液、便便變細、突然便秘、肚悶脹、貧血、體重異常減輕等,應提高警覺。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胃癌100%可以預防!醫師列舉胃癌症狀、自我篩檢及治療方式一次看

    
 
  胃癌100%可以預防!醫師列舉胃癌症狀、自我篩檢及治療方式一次看 胃癌100%可以預防!醫師列舉胃癌症狀、自我篩檢及治療方式一次看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胃癌常年居國人十大癌症之列,發生率和死亡率皆居高不下,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近五年來,台灣每年胃癌新增人數都維持在近4,000人左右,而最新公布的108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胃癌共奪走2,379人生命,平均每天有6.5人死於胃癌,顯示胃癌防治亟需各界重視。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血液腫瘤科醫師賴基銘表示,胃癌是一種可被「預防」的癌症!只要避開致癌因素,就能降低罹癌風險與機率。    
     
  胃癌是「吃出來」的,6大高風險因子自我篩檢    
     
  研究顯示,胃癌與飲食習慣、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密切相關,如果平時能減少攝取醃製、煎炸、燒烤和煙燻類食物,遵循「高纖、低脂、天天蔬果彩虹579」的原則,同時保持勤洗手的衛生習慣,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如果感染則要積極治療,去除風險因素。    
     
  其實也可以靠著簡單的自我篩檢,了解自己是不是高風險的人。如果以下6個問題,你的答案都是「是」,就需要更加注重胃癌的問題。    
     
  1. 喜歡吃醃漬類的食物?    
  2. 日常生活飲食,蔬菜鮮果類攝取量低於動物性脂肪類攝取?    
  3. 喜歡吃醃燻、燒烤、高香料的肉類食品?    
  4. 曾被診斷是萎縮性胃炎、胃酸缺乏、惡性貧血?    
  5. 曾經有慢性胃炎併幽門螺旋桿菌浸潤?    
  6. 曾經接受過多次全胃切除者?    
     
  輕忽胃口差、莫名變瘦 近6成確診已是晚期   
     
  除了正確的飲食和衛生習慣之外,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表示,胃癌的早期症狀,例如食慾不振、吞嚥困難、消化不良等,跟胃炎、消化性潰瘍或腸胃功能障礙十分類似,一般人容易輕忽,加上國人較少照胃鏡檢查的習慣,因此,近6成患者初次診斷即為晚期胃癌。另外,體重下降也是晚期胃癌的常見警訊。    
     
  晚期胃癌化療副作用大?健保新給付新型口服化療顛覆刻板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晚期胃癌患者由於癌細胞已經轉移,無法手術,往往主要靠化療續命。不過,趙毅表示,臨床發現,患者在接受前線針劑化療時,容易出現厭食、噁心、腹瀉、體力虛弱、手足症候群、皮疹、心悸、胸悶、肝功能異常、白血球或血小板下降等副作用,因此影響後線治療的意願。    
     
  慶幸的是,最近政府接軌國際,將新型口服化療藥納入健保,讓晚期胃癌的後線治療有新武器。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指出,這是一個送給患者最好的聖誕禮物,也是讓醫師感到欣慰的消息。健保新給付的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主要由1種有效成分和1種保護成分所組成,有效成分能直接嵌入癌細胞的DNA,造成DNA損傷,進而抑制癌細胞生長;保護成分則可以保護有效成分不被體內酵素分解,強化其抑制腫瘤的能力。    
     
  陳明晃表示,研究發現,晚期胃癌患者在針劑化療失效後,改用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不僅可讓超過4成的病友控制疾病不惡化,幫助延命,還能幫助維持良好的日常體能表現和活動度超過4個月,病友可以自由走動,甚至從事一般的家務或辦公室工作,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另外,患者也因為口服劑型方便,不用住院打針,更願意使用。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染髮劑真的致癌嗎?《BMJ》:女性3種癌症風險增加

    
 
  染髮劑真的致癌嗎?《BMJ》:女性3種癌症風險增加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染髮劑在現代社會已經普遍使用,各式各樣的染髮劑也層出不窮。據統計,在美國和歐洲,大約有50-80%的婦女和10%的40歲以上的男子,會使用染髮劑。染髮劑的致癌風險具有重大的意義,但由於已發表的流行病學研究有限,目前的證據還遠沒有定論。   
     
  現代染髮劑包括氧化(永久)染料、直接(半永久或臨時)染料和天然染料。在眾多染髮劑中,永久性染髮劑在美國和歐洲的市場份額約為80%,在亞洲比例更高,是最為廣泛使用的類型。因此,永久性染髮對於癌症的影響可說是最為重要。   
     
  哈佛 36 年隨訪 11萬女護士,找出染髮與癌症關聯    
     
  2020年9月2日,美國布列根和婦女醫院和哈佛醫學院Eva S Schernhammer團隊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發表了題論文,研究了美國女性使用永久性染髮劑與癌症風險和死亡率的關係。    
     
  研究組從1976年開始,經歷了36年調查和隨訪,共招募了 117200 名女護士。這些參與者需報告個人從1976年開始,使用永久性染髮劑的情況,包括當前或過去的使用情況以及首次使用時的持續時間、頻率和年齡,數據每兩年更新一次。    
     
  所有參與者在開始實驗時都沒有癌症。為了評估永久性染髮劑使用的累積劑量,研究人員將平均使用頻率(每年次)乘以使用持續時間(年),並去除了其他常見的癌症影響因子。    
     
  研究人員對特定的實體癌進行了分析,包括基底細胞癌、皮膚鱗狀細胞癌、膀胱癌、乳癌、黑色素瘤、腸癌、卵巢癌、腎癌和肺癌。此外,還對血液癌的主要亞類和組織學亞型進行了單獨的分析,包括總體非霍奇金淋巴瘤、總T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見的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    
     
  染髮導致基底細胞癌、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增加    
     
  與未使用者相比,使用永久性染髮劑的參與者,罹患實體癌和造血系統癌症的風險均未顯著增加。但使用染色劑的參與者與未使用者相比,基底細胞癌風險略有增加。另外,染髮劑累積劑量與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呈正相關。天生深髮色的女性中霍奇金淋巴瘤的風險增加,而天生淺髮色的女性中基底細胞癌風險較高。    
     
  總而言之,個人使用永久性染髮劑,與大多數癌症風險和死亡率並不相關,但基底細胞癌、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有所增加。    
     
  皮膚科醫師趙昭明則是建議,染燙頻率不能太高,染髮應間隔3個月,燙髮至少半年,否則容易傷及頭皮及髮質。此外,最好不要同時燙髮與染髮,兩者應間隔1星期以上,以減少頭皮與頭髮的負擔。如曾有過敏反應,如頭皮、頸、臉等部位出現腫脹、受傷、過敏、發炎狀態、皮膚疾病,應避免燙髮。    
     
  參考資料:Personal use of permanent hair dyes and cancer risk and mortality in US wome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別再怕三陰性乳癌 免疫療法合併化療可降低4成惡化風險!

    
 
  別再怕三陰性乳癌 免疫療法合併化療可降低4成惡化風險!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乳癌一直是台灣女性癌症中的前幾名,每年至少新增約一萬四千多名個案,成長的比例還在逐年攀升當中,乳癌當中有將近12.4%的患者是「三陰性乳癌」,也是乳癌當中最棘手的問題。醫師說:「因為治療選擇少之外,容易復發、轉移,但並非無藥可醫,如今發現運用免疫療法搭配化療的結果,可以降低4成的惡化、死亡風險。」也為患者開了一個新的選項。    
     
  三陰性乳癌標靶藥有健保了    
     
  由於三陰性乳癌是荷爾蒙受體ER、PR、HER2三者全部陰性的患者,因為無法用荷爾蒙治療,過去只能仰賴化療,近年標靶藥問世,健保署日前才宣布要將口服PARA抑制劑納入健保中,預計今年11月開始生效,至少有上百名患者可以受惠。    
     
  除了口服PARA抑制劑外,近年來更加講求三陰性乳癌「精準治療」,能過精準抑制癌細胞特定抗原。長庚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醫師陳訓徹教授解釋:「當喚醒自身免疫能力來消滅癌細胞,同時可以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與複製,進而達到疾病治療和控制的效果。」    
     
  只是到底什麼是癌症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聽起來很複雜,以比喻就像是身體內癌細胞透過隱形斗篷的方式,讓自己躲過免疫T細胞的毒殺,而在體內存活下來。但免疫療法就可以癌細胞的隱形斗篷拿掉,讓癌細胞現形。    
     
  目前免疫治療建議搭配「化療」使用,因為化療在殺死癌細胞的過程中,會釋放出一些訊息,一方面讓免疫細胞更清楚辨識敵人及其所在地,另一方面也能更精準地進行攻擊。    
     
  陳訓徹教授表示,研究發現,晚期三陰性乳癌患者中,約4成屬於PD-L1陽性族群,適用於免治療法,且併用化療可延命逾2年,降低近4成疾病惡化風險和死亡風險。    
     
   三陰性乳癌使用免疫合併化療的好處    
     
  ●喚醒自身免疫系統   
     
  ●幫助現有的化療有效    
     
  ●幫助現有的化療有效    
     
  ●延長整體存活期 2 年    
     
  陳訓徹教授分享臨床上癌友的故事,59歲的阿芳罹患三陰性乳癌後,總共前後做了6次化療,但不到5個月就復發,癌細胞甚至轉移到肺部,再次化療後雖然癌細胞消失,但在一年後又出現腫瘤。最後阿芳選擇接受免疫療法加上化療,目前腫瘤已經消失。    
     
  雖然不能保證未來不能復發,但研究已經證實,三陰性乳癌最容易復發期其實是在五個年內,如果撐過5年以後復發風險就和一般乳癌一樣,風險非常的低。如今藉由免疫療法,也許替極易復發的三陰性乳癌開了另一個可能性。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降低40%肝癌風險!17萬人研究:豆類等 2 種食物天天都要吃

    
 
  降低40%肝癌風險!17萬人研究:豆類等 2 種食物天天都要吃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肝癌是肝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常見癌症的第五位,而致命癌症的第二位,在台灣、中國及日本等亞洲國家的發生率比較高。除了避免脂肪肝、肝炎,也可以透過飲食,降低肝癌的風險。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助理教授Xuehong Zhang的團隊在美國肝病研究學會(AASLD)旗下的期刊《Hepatology》上發表研究,他們對美國的衛生專業人員隨訪研究和護士健康研究這兩個大型隊列的17萬人進行了長達32年的隨訪,發現,替代性健康飲食指數(AHEI-2010)高的志願者肝癌相對風險下降了39%!    
     
  「替代健康飲食指數」(AHEI-2010)包括11種成分:水果、蔬菜、全穀物、堅果和豆類、長鏈(n-3)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含糖飲料和果汁、紅肉和加工肉類、反式脂肪酸、鈉以及含酒精飲品。每一種的得分按照攝入頻率為0-10分不等,總分為0-110分,前6種攝入頻率越高,得分越高,後幾種則相反。    
     
  AHEI-2010飲食評分最高者,肝癌風險降低39%    
     
  在長達32年的隨訪期間,研究人員每4年給參與研究的志願者們做一次關於攝入頻率的問卷調查,問卷會根據不同的時期進行調整,在隨訪期結束時,有160人被確診為肝癌。    
     
  對於每種評分,研究人員按照得分將志願者等分為3組,可以大致理解為:幾乎完全遵守健康飲食、一般遵守和隨便吃喝不怎麼遵守。在調整了種族、運動情況、BMI、整體熱量攝入和2型糖尿病這些因素之後,研究人員得出結果。對於AHEI-2010來說,評分最高組與最低組相比,肝癌的風險降低了39%。    
     
  堅果豆類、不飽和脂肪酸等 2 類食物最為重要    
     
  研究人員對肝癌風險有明顯影響的AHEI-2010評分進行了更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堅果和豆類,以及不飽和脂肪酸這兩類與肝癌風險降低關係更加密切,相對風險分別會下降8%和16%。    
     
  不飽和脂肪酸具健康價值,對身體有益。因此在家裡開火時,應該儘量選擇Omega-3或Omega-9較豐富的油類。富含Omega-3的亞麻籽油、核桃、胡桃、魚油,以及富含Omega-9的酪梨油、橄欖油、苦茶油、茶籽油、芥花油以及玄米油,可以列為選擇。    
     
  對於這次的研究結果,Zhang教授表示,在世界範圍內,肝癌引起的死亡在所有癌症中位列第二。不過,研究得出的結果還需要進行機制方面的探索,以及在其他的種族人群中進行驗證。    
     
  參考資料:Dietary Patterns and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mong U.S. Men and Women    
     
  文/林以璿 圖/    
     

  電影黑豹男星大腸癌逝 醫呼籲年輕族群注意6大警訊

    
 
  電影黑豹男星大腸癌逝 醫呼籲年輕族群注意6大警訊   
  udn
原載:udn
 
     
  年僅43歲的電影「黑豹」男星大腸癌病逝。醫師表示,近年年輕大腸癌患者增近2成,民眾若發現便便有深紅血液、便便變細、突然便秘、肚悶脹、貧血、體重異常減輕等,應提高警覺。   
     
  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主角查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4年前經診斷罹患大腸癌,今天因癌症病逝,享年43歲。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大腸癌已連續11年高居10大癌症首位,全台每年有1.5萬人確診為大腸癌,平均37分鐘就有1人。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全台每年新增的大腸癌患者雖有多達1.5萬人,但死亡率卻位居10大癌症第3名,主要原因就在於是由大腸息肉演變而成,從息肉演變成癌症至少得花上5到10年,只要能及早發現、切除,都有機會治癒。   
     
  糠榮誠說,過去大腸癌患者年齡層主要落在60到70歲,但近年明顯出現年輕化趨勢,臨床觀察發現,20至40歲就發現息肉的族群增加約2成,年輕大腸癌患者也增加近2成,若錯過黃金治療期,拖到50、60歲才發現,恐怕為時已晚。    
     
  糠榮誠指出,癌症年輕化和許多危險因子有關,包括本身有致癌基因、致癌物暴露等,最近門診就有2名28歲女性同時確診大腸癌,其中一人因工作因素經常喝烈酒,另一人每天下班都有吃鹹酥雞的習慣,確診時都已是第三期。   
     
  大腸癌其實有跡可尋,糠榮誠說,很多人都知道大便出血是最重要警訊,但實際上,大便帶血多達90%以上都是痔瘡,若糞便和血液分開、大完便才流血或擦屁屁時出現鮮紅色鮮血,都有較高機率是痔瘡;不過,若便便裡帶有深紅色血液,是腫瘤的機會就比較高。    
     
  其次,大便習慣改變也是重要警訊,糠榮誠指出,一個平時排便順暢的人突然便秘就應提高警覺,另外像是肚子悶脹、便便突然變得很細、嚴重貧血、體重異常降低等,都是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症狀,務必儘速就醫。    
     
  糠榮誠建議,一般民眾年逾50歲後,可以每5年做一次大腸鏡,及早切除息肉,避免演變成癌症;至於父母有大腸癌病史、兄弟姊妹有息肉者,則應提高警覺,時刻關注身體狀況、定期做健檢,平時也應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少吃油炸、燒烤等食物,少碰菸酒,降低罹癌風險。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