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英國癌友染新冠後腫瘤全消失!專家推測:病毒刺激體內免疫細胞

2021.02.01

本月科研期刊《BJH》發布的一篇文章,帶來出人意料的訊息。英國一位61歲的癌症患者從新冠肺炎中康復後,體內腫瘤竟然逐步消退了。科學家推測,這是因為新冠病毒的感染,觸發了人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天冷吃辣喝酒喝熱湯「食道癌」風險飆升!WHO:超過65度就有致癌因子

2021.02.01

喉嚨覺得卡卡、吞嚥困難嗎?小心是食道癌的症狀!「電音女王」謝金燕日前驚爆因吞嚥時有異物感擔心是癌症,慶幸經檢查後是胃食道逆流造成的不適感。綜藝主持天王胡瓜日前也在節目中自爆,前一陣子他懷疑自己得了食道癌,並自揭有吃宵夜的壞習慣,所幸醫生檢查過後,診斷為喉嚨發炎。

胃癌100%可以預防!醫師列舉胃癌症狀、自我篩檢及治療方式一次看

2021.02.01

胃癌常年居國人十大癌症之列,發生率和死亡率皆居高不下,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近五年來,台灣每年胃癌新增人數都維持在近4,000人左右,而最新公布的108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胃癌共奪走2,379人生命,平均每天有6.5人死於胃癌,顯示胃癌防治亟需各界重視。

細胞治療難保效果?!專家揭實驗室真相:治療前一步驟提高成功率

2021.01.18

《特管辦法》通過 2 年,台灣各醫療院所積極投入細胞療法送審,但是細胞療法對於大多數民眾來說,還是相對陌生。最令人卻步的,就是其高昂的價格。專家指出,細胞治療背後的製備過程成本不小,想要取得最好的效果,最好在一開始就與醫師充分溝通了解,並於最佳時機取得細胞做保存。

打破癌友的飲食 4 迷思,營養師:要掌握 5 個營養原則

2021.01.18

癌友在對抗癌症時,需要非常足夠的營養素,才能在抗癌的時候有體力,在確診初期就應該開始注重營養,以免營養不足,對抗癌症時更加艱難,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營養科林奕岑營養師說,癌友如果能提早遵守的 5 個營養原則,就能更有效的抗癌,減少發炎跟併發症的產生。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英國癌友染新冠後腫瘤全消失!專家推測:病毒刺激體內免疫細胞

    
 
  英國癌友染新冠後腫瘤全消失!專家推測:病毒刺激體內免疫細胞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本月科研期刊《BJH》發布的一篇文章,帶來出人意料的訊息。英國一位61歲的癌症患者從新冠肺炎中康復後,體內腫瘤竟然逐步消退了。科學家推測,這是因為新冠病毒的感染,觸發了人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淋巴癌患者罹患新冠後癌症不藥而癒   
     
  這名61歲的嚴重腎病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療時發現患有晚期霍奇金淋巴瘤,而且身體各處都有活躍的癌細胞。更糟的是,確診不久他又因為呼吸困難再次住院,被診斷出患上了新冠肺炎。在醫院住院11天后,他的症狀得到緩解,出院在家中休養。期間沒有用過任何免疫化療和類固醇治療。    
     
  神奇的是,四個月之後,PET/CT檢測發現他體內的腫瘤大部分都消失了,與腫瘤相關的數值也下降了90%以上。    
     
  這個結果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2020年6月,同樣發表於《BJH》的一篇文章曾經回顧了迄今為止有關血液癌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發生並發症的證據,並提出由於免疫力下降,血液癌患者可能會在感染新冠後遭受更嚴重的臨床結局。    
     
  曾有淋巴癌患者在罹患肺炎、結腸炎後腫瘤消失    
     
  不過,淋巴腫瘤「自癒」的案件並不是第一例。2012年在《Clinical Lymphoma, Myeloma & Leukemia》發布的一篇文章中,一名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在得了肺炎和結腸炎後,腫瘤也自發消失了。當時的研究者猜測,抗腫瘤免疫反應可能是導致腫瘤自發緩解的潛在原因。    
     
  基於之前的案例,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猜測可能是新冠感染引發了患者體內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從而導致腫瘤的消退,作用機制可能是T細胞與腫瘤抗原的交叉反應以及感染時產生的炎性細胞因子,活化了抗癌的免疫細胞。    
     
  疫苗以及病毒感染似乎能活化體內免疫細胞    
     
  並不是說明新冠病毒,或者其它病原體可以用來治療癌症。受到感染後腫瘤消失的病例雖然發生過,但是仍然非常罕見。然而,透過活化人體免疫反應來治療癌症和其它疾病的理念卻已經在試驗中得到證實。    
     
  上世紀20年代開發成功的卡介苗,接種卡介苗的兒童的死亡率比沒有接種疫苗的兒童要低4倍。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死亡率是所有原因導致的死亡率,而不是因為結核病導致的死亡率。    
     
  隨後,研究人員在口服小兒麻痺疫苗,麻疹疫苗中都發現了類似的現象。在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前人研究的系統性分析表明,卡介苗和麻疹疫苗在降低死亡率方面的效果高於單純預防結核病或麻疹得到的預期值,顯示它們可能具有防護其它疾病的潛力。    
     
  除此之外,在食道粘膜受傷的情況下,吃了其他刺激性的食物,如麻辣火鍋等,同樣會讓發炎的狀況更嚴重,至於抽菸、喝酒這類本身就是食道癌的高危險因子,更是要注意食道粘膜的發炎狀況。    
     
  「病毒感染」治療癌症已有前例    
     
  而卡介苗在上世紀80年代取代手術切除,成為治療早期原位膀胱癌的首選療法。只要滿足患者免疫系統正常,腫瘤負荷較小,卡介苗能夠直接接觸到腫瘤,而且用藥劑量足夠的條件,卡介苗治療能夠在70%的患者中消除腫瘤。    
     
  目前,卡介苗作為免疫療法治療早期膀胱癌的機理還沒有得到完全的澄清,不過科學家們認為最可能的機制是卡介苗通過感染腫瘤細胞,激發了人體的免疫反應。這些免疫反應包括干擾素等多種細胞因子的生成,以及細胞毒性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巨噬細胞產生的抗癌免疫反應,從而導致腫瘤的破壞。    
     
  如今新興的「溶瘤病毒」領域也是遵從這一理念,通過感染腫瘤,不但能夠直接殺傷細胞,而且還可以活化人體對腫瘤的免疫反應。儘管目前尚不清楚導致這位淋巴瘤患者腫瘤消退的具體機制,但是這篇報告為人們進一步了解COVID-19的相關信息提供了參考,同時也有助於未來研究人員挖掘出更有效的癌症免疫療法。    
     
  參考資料:SARS‐CoV‐2‐induced remission of Hodgkin lymphoma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天冷吃辣喝酒喝熱湯「食道癌」風險飆升!WHO:超過65度就有致癌因子

    
 
  天冷吃辣喝酒喝熱湯「食道癌」風險飆升!WHO:超過65度就有致癌因子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喉嚨覺得卡卡、吞嚥困難嗎?小心是食道癌的症狀!「電音女王」謝金燕日前驚爆因吞嚥時有異物感擔心是癌症,慶幸經檢查後是胃食道逆流造成的不適感。綜藝主持天王胡瓜日前也在節目中自爆,前一陣子他懷疑自己得了食道癌,並自揭有吃宵夜的壞習慣,所幸醫生檢查過後,診斷為喉嚨發炎。    
     
  食道癌可以說是一種吃出來的癌症,若有吞嚥困難、吞嚥疼痛、食道常有異物感、胸骨悶痛、不明原因長期咳嗽及體重下降,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安排檢查。    
     
  每年近3000台灣人罹患食道癌,關鍵原因:菸酒檳榔!    
     
  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每年食道癌新發生個案有2,700人、死亡人數約1,800名,其中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是男性癌症發生率第6位、108年癌症死因排名為第9位。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提醒,食道癌好發於50~70歲,雖主要以男性居多,但國人罹患食道癌有高達9成是鱗狀細胞癌,其誘發的主要原因與抽菸、喝酒、含亞硝胺的食物(香腸、臘肉等)、溫度過熱的飲食有關。    
     
  衛福部曾公布,根據台灣社區世代研究發現,菸、酒、檳對食道癌之終身風險,有飲酒、吸菸、嚼檳榔者,罹患食道癌與無上述三項不良習慣者的機率分別為的3.80、2.29、2.62倍。    
     
  美國史丹佛醫學院也曾發表研究,臺灣是全世界ALDH2缺乏比率最高的地方,有將近一半人口缺乏一種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LDH2),會導致代謝乙醛速度緩慢,造成血液中乙醛濃度升高。而乙醛已經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列為人類的一級致癌物。倘若喝酒會臉紅的人每天喝兩杯紅酒,罹患食道癌的機率高比不喝酒的人高達50倍!    
     
  熱飲也會提高致癌風險!WHO:超過65度C就有風險    
     
  梁程超副院長表示食道癌可以說是一種吃出來的癌症,若愛喝熱湯也要當心溫度過高可能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率,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超過攝氏65度C的熱飲界定為可能的致癌因子。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的致癌物清單中,超過65度C的熱飲被放在2A致癌物,依據2A致癌物的定義是指有明確動物實驗證據,也有致癌機制佐證,但對人類致癌性的證據仍然不足。    
     
  喝了溫度超過65度C的飲料時,飲料在通過食道的時候,有可能因為溫度過高,對食道的粘膜細胞造成灼傷、紅腫等發炎症狀。    
     
  雖然人體食道的粘膜有自然復原的能力,但對於經常在喝熱飲的民眾來說,食道粘膜復原的速度,可能已經趕不上因熱飲刺激而發炎的速度,長久下來受傷的食道反覆受到刺激,就有突變、致癌的疑慮。    
     
  除此之外,在食道粘膜受傷的情況下,吃了其他刺激性的食物,如麻辣火鍋等,同樣會讓發炎的狀況更嚴重,至於抽菸、喝酒這類本身就是食道癌的高危險因子,更是要注意食道粘膜的發炎狀況。    
     
  胸悶、異物感增加,用內視鏡檢查罹癌病灶    
     
  最後梁程超也提醒民眾若有吞嚥困難、吞嚥疼痛、食道常有異物感、胸骨悶痛、不明原因長期咳嗽及體重下降,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安排檢查。    
     
  梁程超建議可安排無痛舒眠腸胃內視鏡檢查,利用窄頻內視鏡的特性,可清楚觀察食道黏膜組織型態,快速、準確判斷是否為早期癌症病變,麻醉舒眠過程放鬆、安全且完全不會有不適感,是篩檢食道癌的最佳工具。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胃癌100%可以預防!醫師列舉胃癌症狀、自我篩檢及治療方式一次看

    
 
  胃癌100%可以預防!醫師列舉胃癌症狀、自我篩檢及治療方式一次看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胃癌常年居國人十大癌症之列,發生率和死亡率皆居高不下,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近五年來,台灣每年胃癌新增人數都維持在近4,000人左右,而最新公布的108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胃癌共奪走2,379人生命,平均每天有6.5人死於胃癌,顯示胃癌防治亟需各界重視。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血液腫瘤科醫師賴基銘表示,胃癌是一種可被「預防」的癌症!只要避開致癌因素,就能降低罹癌風險與機率。    
     
  胃癌是「吃出來」的,6大高風險因子自我篩檢    
     
  研究顯示,胃癌與飲食習慣、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密切相關,如果平時能減少攝取醃製、煎炸、燒烤和煙燻類食物,遵循「高纖、低脂、天天蔬果彩虹579」的原則,同時保持勤洗手的衛生習慣,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如果感染則要積極治療,去除風險因素。    
     
  其實也可以靠著簡單的自我篩檢,了解自己是不是高風險的人。如果以下6個問題,你的答案都是「是」,就需要更加注重胃癌的問題。    
     
  1.喜歡吃醃漬類的食物?    
     
  2.日常生活飲食,蔬菜鮮果類攝取量低於動物性脂肪類攝取?    
     
  3.喜歡吃醃燻、燒烤、高香料的肉類食品?    
     
  4.曾被診斷是萎縮性胃炎、胃酸缺乏、惡性貧血?    
     
  5.曾經有慢性胃炎併幽門螺旋桿菌浸潤?    
     
  6.曾經接受過多次全胃切除者?    
     
  輕忽胃口差、莫名變瘦 近6成確診已是晚期    
     
  除了正確的飲食和衛生習慣之外,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表示,胃癌的早期症狀,例如食慾不振、吞嚥困難、消化不良等,跟胃炎、消化性潰瘍或腸胃功能障礙十分類似,一般人容易輕忽,加上國人較少照胃鏡檢查的習慣,因此,近6成患者初次診斷即為晚期胃癌。另外,體重下降也是晚期胃癌的常見警訊。    
     
  晚期胃癌化療副作用大?健保新給付新型口服化療顛覆刻板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晚期胃癌患者由於癌細胞已經轉移,無法手術,往往主要靠化療續命。不過,趙毅表示,臨床發現,患者在接受前線針劑化療時,容易出現厭食、噁心、腹瀉、體力虛弱、手足症候群、皮疹、心悸、胸悶、肝功能異常、白血球或血小板下降等副作用,因此影響後線治療的意願。    
     
  慶幸的是,最近政府接軌國際,將新型口服化療藥納入健保,讓晚期胃癌的後線治療有新武器。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指出,這是一個送給患者最好的聖誕禮物,也是讓醫師感到欣慰的消息。健保新給付的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主要由1種有效成分和1種保護成分所組成,有效成分能直接嵌入癌細胞的DNA,造成DNA損傷,進而抑制癌細胞生長;保護成分則可以保護有效成分不被體內酵素分解,強化其抑制腫瘤的能力。    
     
  陳明晃表示,研究發現,晚期胃癌患者在針劑化療失效後,改用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不僅可讓超過4成的病友控制疾病不惡化,幫助延命,還能幫助維持良好的日常體能表現和活動度超過4個月,病友可以自由走動,甚至從事一般的家務或辦公室工作,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另外,患者也因為口服劑型方便,不用住院打針,更願意使用。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細胞治療難保效果?!專家揭實驗室真相:治療前一步驟提高成功率

    
 
  細胞治療難保效果?!專家揭實驗室真相:治療前一步驟提高成功率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特管辦法》通過 2 年,台灣各醫療院所積極投入細胞療法送審,但是細胞療法對於大多數民眾來說,還是相對陌生。最令人卻步的,就是其高昂的價格。專家指出,細胞治療背後的製備過程成本不小,想要取得最好的效果,最好在一開始就與醫師充分溝通了解,並於最佳時機取得細胞做保存。    
     
  目前通過特管辦法的治療項目,治療最少要 55 萬元,最高則是整個療程要價 600 萬元,且沒有健保給付。然而,細胞療法並非保證「藥到病除」。美國羅格斯大學微生物暨分子遺傳學博士黃效民表示,細胞療法屬於「量身定制」的治療方式,最好在一開始就決定,並於狀態較好的情況下,先行儲存細胞,才能讓提高療效。    
     
  「治療有效」不一定等於藥到病除!治療前醫病務必充分溝通    
     
  黃效民表示,其實醫病雙方對於細胞療法的效果可能存在落差,在治療前應該要有充分的溝通與共識。   
     
  舉例來說,如果你現在的疾病有10分,細胞療法讓疾病只剩下3分。對醫師來說,降低的這7分是當前其他治療方式都做不到的,因此療效非常顯著;但是從病人端來說,可能是希望細胞療法能讓疾病從10分變成0分,因此剩下的這3分疾病,在病人來看就屬於療效不好。    
     
  「因此,在考慮細胞治療之前,一定要有足夠的溝通,並且取得對於治療結果的共識。」黃效民提醒。    
     
  林奕岑營養師說:「熱量至少要跟一般人一樣,不能做生酮或是低醣飲食,不然會減少肌肉組織,產生肌肉無力的現象,化療的抗體、紅血球的來源都是蛋白質。」癌友需要每日攝取 1.2~1.5 公克 × 癌友的每公斤數,熱量要每日攝取大於 30 大卡 × 癌友的每公斤數。    
     
  癌症深度治療前先儲存免疫細胞,增加未來治療選擇    
     
  黃效民表示,細胞療法中,針對使用免疫細胞治療癌症,確實還是有具體方式可以提高治療的效果。    
     
  「建議在深度治療,也就是化放療之前,就先保存免疫細胞,因為化放療有可能造成你的細胞失去效果,或是效果大打折扣。」現行儲存免疫細胞,未來如果真的需要使用免疫細胞介入治療,就能擁有比較健康、沒有被攻擊過的細胞來源。    
     
  不過黃效民也指出,因為每個病人的健康狀態並不一樣。所以細胞在取出後,能不能擴大到可以使用的數量,擴大後的品質好不好、還有沒有攻擊能力,甚至能不能識別癌細胞,都與治療效果息息相關。在治療之前,需要先由專業團隊衡量效果。    
     
  細胞製備費用高嗎?專家帶你看背後製備成本    
     
  為何細胞療法的價格遠遠高於一般的治療方式?黃效民也親自揭開高規格實驗室面紗。他表示,只有獲得「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GTP)認可的細胞製備場所,才可執行細胞治療製品生產。    
     
  建置細胞製備場所時,主要遵從「1道2度3流4區」的方法:   
     
  •1道:單行道設計原則。   
     
  •2度:溫度和濕度控制。   
     
  •3流:人流、物流、氣流管理。   
     
  •4區:潔淨區分級 (A, B, C, D 或 ISO 5, 6, 7, 8)。   
     
  「為了確保環境、製備產品不受污染,實驗室需要是單行道設計,避免人員折返之間污染;而細胞對於溫度、濕度極為敏感,因此實驗室的這2度也需要仔細掌握;3流分別是人流、物流、氣流管理,舉例來說物流就是要將成品跟廢棄物分流;4區則是將實驗室分區,越核心的地方潔淨度越高,如此像洋蔥般一層層隔離區域,來確保最中心操作區域的潔淨度。」黃效民介紹。    
     
  打造GTP等級實驗室成本高昂,且細胞製備是量身打造,相當於整個產線會被佔用。再加上細胞製備、管理、檢測、保存的人事行政成本,細胞治療的成本確實較高。未來該如何降低成本,讓細胞療法成為大眾用得起的治療方式,也是政府、研究單位都在思考的問題。    
     
  黃效民博士,專長:細胞、微生物、分子基因學研究,經歷:台灣幹細胞庫計畫主持人,現職:永立榮生醫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長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打破癌友的飲食 4 迷思,營養師:要掌握 5 個營養原則

    
 
  打破癌友的飲食 4 迷思,營養師:要掌握 5 個營養原則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癌友在對抗癌症時,需要非常足夠的營養素,才能在抗癌的時候有體力,在確診初期就應該開始注重營養,以免營養不足,對抗癌症時更加艱難,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營養科林奕岑營養師說,癌友如果能提早遵守的 5 個營養原則,就能更有效的抗癌,減少發炎跟併發症的產生。    
     
  癌友飲食 4 迷思   
     
  林奕岑營養師說,癌友對於熱量、營養組成等需求都與一般民眾不同,所以只補充單一營養是不夠的。    
     
  癌友開始進食量變少是一個發炎的症狀,且通常癌友在診斷初期會出現厭食、體重下降、體力下降、疲倦與感到沮喪等症狀,所以盡量在做治療前就要開始注重營養了,儲存體力。    
     
  當癌友的體重一個月下降超過 5%、三個月 7.5%、半年 10%,就是很嚴重的發炎反應現象,林奕岑營養師補充。    
     
  迷思一:維持過往熱量,喝高蛋白粉就足夠?    
     
  林奕岑營養師說:「熱量至少要跟一般人一樣,不能做生酮或是低醣飲食,不然會減少肌肉組織,產生肌肉無力的現象,化療的抗體、紅血球的來源都是蛋白質。」癌友需要每日攝取 1.2~1.5 公克 × 癌友的每公斤數,熱量要每日攝取大於 30 大卡 × 癌友的每公斤數。    
     
  迷思二:低醣∕糖飲食可以餓死癌細胞?   
     
  對癌友來說,低醣(小於 40% 總熱量)飲食死亡風險會提高,高醣(大於 70% 總熱量)死亡風險也會略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適醣才是最好的。    
     
  迷思三:防彈飲食夯,癌友也適合?   
     
  防彈飲食是設計給想控制體重的人使用,喝了防彈咖啡就會沒有飢餓感,會讓癌友食慾降低,不利於癌友攝取營養素,所以不可以進行防彈飲食。    
     
  迷思四:只要是 Omega-3 都可以抗發炎?   
     
  Omega-3 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可由深海魚類、亞麻籽、核桃等地方攝取,Omega-3 有 DHA 和 EPA 兩種,但 DHA 多作用於腦部視網膜和神經,EPA 可以對心血管免疫系統有益,可以抑制發炎反應。    
     
  癌友需掌握的 5 個營養原則    
     
  1. 高蛋白:組織建造抗體、紅血球,維持體重及肌肉質量,可以多補充雞蛋、魚肉、雞肉、豆干等蛋豆魚肉類。   
     
  2. 高熱量:維持身體機能所需要的熱量,可以從烹調方式做起,例如,糖醋、裹粉油煎比清蒸、水煮熱量還高,也可以在餐間補充小點心。   
     
  3. 適醣:快速補充身體能量,可以補充醣類食物,例如,米飯、麵條、燕麥、地瓜、馬鈴薯、玉米等。   
     
  4. 適脂:以不會影響食慾為準則,不可補充過多,可以從芥花油、亞麻油、魚油等地方攝取,建議以 Omega-3為主,同時減少飽和脂肪酸(像是:豬油、椰子油)的攝取。    
     
  5. 2 克於油 EPA 改善發炎:可以降低發炎物質,有效維持體重及肌肉,一天 2 克的魚油很剛好。    
     
  文∕莊筱彤 圖∕何宜婷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