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罹患「乳癌」不害怕!專家解析診斷、治療、術後護理

2021.09.27

乳癌為台灣婦女發生率第一位、死亡率為第四位的癌症。每年約 1 萬 3 千名女性罹患乳癌,逾 2,655 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約有 31 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 位婦女因乳癌失去寶貴性命。

治療方式選擇多!「淋巴癌」最新治療資訊、用藥訊息,問 Line 就知道

2021.09.20

台灣今年推動《淋巴癌攻略》數位工具,響應每年 9 月 15 日的「世界淋巴癌日」,用 LINE 智慧聊天機器人為主軸,提供最新治療方式與用藥訊息,其中「我的就醫筆記」功能,為病友打造個人化的訊息提供,協助病友在不同治療階段檢視病況與治療方式。

致死率最高的婦癌是它!醫:晚期卵巢癌治療不能停!

2021.09.09

前些日子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許多卵巢癌的患者擔心進出醫院會提升染疫風險而止步。不過婦癌專家提醒,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確診時常有轉移擴散的現象,且晚期卵巢癌的復發率高,患者更應該把握時機,盡早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喝水嘴角流出被當顏面神經麻痺 轉診檢出下頷腺癌四期

2021.08.31

彰化縣75歲張姓男子10個月前喝水時,無法控制水從右嘴角流出,求醫診斷罹患顏面神經麻痺,治療8個月卻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轉介到衛福部彰化醫院,確診為下頷腺癌,因腫瘤小,摸不出來,癌細胞早已擴散,已經第四期,無法手術清除,只能透過化療和放射線治療減緩惡化速度。

胃酸逆流就醫檢查出早期癌變 內視鏡手術切除保住器官

2021.08.30

消化科醫師范峻維表示,早期消化道癌症往往只是微小的病灶,在早期就能以內視鏡發現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罹患「乳癌」不害怕!專家解析診斷、治療、術後護理

    
 
  罹患「乳癌」不害怕!專家解析診斷、治療、術後護理  
  Heho健康 日期:2021-09-27 作者:黃慧玫
原載:HEHO health&hope
 
 
  乳癌為台灣婦女發生率第一位、死亡率為第四位的癌症。每年約 1 萬 3 千名女性罹患乳癌,逾 2,655 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約有 31 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 位婦女因乳癌失去寶貴性命。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表示,國人乳癌發生率雖然一直居高不下,但死亡率並沒有隨著發生率而增加,因為乳癌治療發展非常快速且多元化,五年存活率相當的高,因此,就算是罹患了乳癌,也不用特別緊張。   
     
  造成乳癌原因多,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   
 
  造成乳癌的原因眾多,目前已知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12 歲以前)、停經晚(55 歲以後)、家族病史、沒有生育、生育晚(超過 35 歲),或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肥胖等;而環境荷爾蒙、雌激素相關保健品攝取等目前仍無定論。   
 
  劉良智進一步說明,大部分早期乳癌沒有症狀,也不會疼痛,患者多半是觸摸到乳房腫塊或接受乳房攝影篩檢後,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才發現。若是乳房才會出現以下變化,有很高機率是較晚期的乳癌,此時應立即就醫,接受詳細的理學或影像檢查。   
 
  乳癌症狀:    
  1.出現有局部凹陷或凸出變大。   
  2.出現異樣帶血分泌物。   
  3.乳房皮膚出現橘皮、潰爛、紅腫等。   
  4.乳頭凹陷或表皮發癢、變紅、潰瘍等。   
  5.乳房或腋下出現腫塊。   
  6.乳房疼痛、背部疼痛等。   
 
  乳癌常見 3 種檢驗方式    
  1.乳房自我檢查:建議每個月檢查一次。於月經結束後進行,以指腹平壓檢查,瞭解乳房是否有異常硬塊。   
  2.乳房超音波檢查:每半年進行一次。利用超音波反射原理來檢查乳房內有無腫塊,有助分辨乳房腫塊的類別,進行初步的腫瘤診斷與評估。   
  3.乳房 X 光攝影檢查:40~44 歲,二等親以內有乳癌病史;以及 45~69 歲婦女,每兩年進行一次。乳房攝影使用低輻射劑量 X 光透視乳房,可以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腫瘤,有助於早期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   
 
  依據乳癌的分類、分期,制定治療計畫效果佳    
  劉良智提到,乳癌分為四個類型、兩個亞型,共五型;並會依照腫瘤大小、腋下淋巴結轉移與否、遠處是否轉移等,分為五期。醫師會依據其分類、分期,制定治療計畫,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劉良智說明,乳癌治療通常會依據病人的情況,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結合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抗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綜合治療   
 
  常見的乳癌治療方式    
  1.手術治療:惡性腫瘤的手術切除,一直是癌症治療的首要考量及方法,目的在於完全切除腫瘤和腋下淋巴結廓清。淋巴結是否有乳癌細胞轉移,是乳癌病患最重要的預後因子,有了正確的分期,才能計畫術後的治療,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2.放射線治療:利用高能量射線來局部性消滅癌細胞。部分患者於乳房切除後,需給予輔助放射治療,以減少病患局部腫瘤復發的可能性 。   
  3.化學治療:利用化學藥物將體內惡性腫瘤細胞,殺死或抑制其發育,但也會殺死正常細胞。   
  4.抗荷爾蒙治療:利用抗荷爾蒙藥物來阻斷其對癌細胞的刺激,透過抑制雌激素作用從而減緩或停止癌細胞生長。   
  5.標靶治療:針對癌細胞的特定生長因子發展出的藥物,不會一併殺死正常細胞,副作用較少。對特定的癌細胞具有針對性,能識別、鎖定並攻擊癌細胞。   
  6.免疫治療 & 細胞治療:
包含以免疫調節點抑制劑為主的藥物治療,或以細胞治療為主的治療。其概念是建立患者擁有較完整的免疫系統機制,攻擊癌細胞使其凋亡,提升存活率。  
 
 
  主流治療方式,將腫瘤先縮小再手術    
  劉良智說:「有別於過去乳癌治療直接採手術治療,目前較為主流的方式是:先採用化學治療、抗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將腫瘤體積縮小後再進行手術,可大幅縮減傷口的大小,並保留較多的乳房。」   
  為了降低身體外觀改變對乳癌患者的衝擊,如果是早期乳癌,且沒有明顯廣泛性淋巴腺轉移,則可採用內視鏡微創手術,這時候通常會從腋下、乳暈、乳房下緣這三處下刀取腫瘤,將手術傷口隱藏於較不明顯的位置。   
  不過,如果腫瘤生長的位置較差,或有癌細胞轉移疑慮,也是有需要進行全乳及腋下淋巴結切除的可能性,這時候就會在胸前留下 15~20 公分的長傷口;若使用傳統的乳房保留手術,也會在胸前、腋下留下 3~5 公分的傷口。   
 
  傷口修護要趁早,阻斷疤痕形成過程    
  術後不管疤痕大小,多少都會影響患者自信心,因此,傷口照護非常重要。他強調:「如何讓疤痕不明顯,照護第一步是傷口護理,避免讓傷口反覆發炎影響癒合,因此,在拆線前應定期消毒、清潔、換藥,並保持傷口乾燥。」   
  劉良智指出,皮膚具有張力,如果被外力切開時,會有一個向外的張力,呈現翻開感。這也是為何手術後、傷口過大時,都需要縫合及美容膠帶,都是為了降低傷口張力,避免疤痕的產生。   
  對抗疤痕的發生,關鍵在於:盡早使用除疤產品、長期使用耐心等疤消失。他說明:「大概在拆線後,傷口無組織液滲出後,就可以開始使用除疤產品;如果是不用拆線的傷口,大約是術後 7~14 天開始使用,才能阻斷疤痕形成過程。」   
  而且使用除疤產品時間要足夠,基本上,必須不間斷地使用 3~6 個月,也可依據個人傷口修護狀態拉長使用時間,以達到滿意的效果。劉良智提醒,但也有人因為先天體質關係,而有除疤不彰的情形發生。   
 
  選對除疤商品,讓疤痕徹底消失    
  市售除疤產品多樣,該怎麼選擇?他提到,臨床研究發現,使用矽膠是良好的除疤方法。在 2002 年的國際疤痕指南,以及 2013 年出版的亞洲疤痕的臨床指南中,都建議使用矽膠類除疤產品來覆蓋傷口,讓疤痕徹底消失。   
  由於乳房相關手術,傷口位置多在不平整的部位,比較不適合使用矽膠貼片,他建議患者可使用矽膠凝膠,除了使用上較為便利,也能避免貼片類的悶熱感、預防皮膚過敏之發生。   
  劉良智建議,選擇產品時多留意產地,例如,是否為原裝進口;並了解產品是否有國際認證,如美國 FDA 核可等;抑或是相關的臨床研究佐證其除疤的效果,才能確保除疤產品的品質。   
  此外,疤痕除了有傷疤高度、寬度的問題,也會因色素沉澱留下難以抹滅的痕跡。他說:「添加酯化維他命的除疤產品,能降低色素沉澱、增強淡化疤痕效果,也是挑選時考慮的要件之一。」   
  而蟹足腫體質者,使用除疤凝膠有效嗎?劉良智呼籲,「如果真的是蟹足腫體質的病患更要加強傷口、疤痕護理,避免蟹足腫的狀況更加嚴重。」   
     
  文 / 黃慧玫、圖 / 何宜庭   
     

  治療方式選擇多!「淋巴癌」最新治療資訊、用藥訊息,問 Line 就知道

    
 
  治療方式選擇多!「淋巴癌」最新治療資訊、用藥訊息,問 Line 就知道  
  Cancer 文∕莊筱彤 圖∕蘇鈺婷
原載:Cancer
 
     
  台灣今年推動《淋巴癌攻略》數位工具,響應每年 9 月 15 日的「世界淋巴癌日」,用 LINE 智慧聊天機器人為主軸,提供最新治療方式與用藥訊息,其中「我的就醫筆記」功能,為病友打造個人化的訊息提供,協助病友在不同治療階段檢視病況與治療方式。    
     
  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黃泰中醫師說,淋巴癌(惡性淋巴瘤)確診人數逐年攀升,10 年內人數增長已達 4 成,且淋巴癌分類複雜程度居全癌之冠,不同種類、特性,就會有不同治療方式,但積極治療 5 年存活率高達 70%    
     
  淋巴癌是少見能「完全康復」的癌症    
     
  癌症希望基金會王正旭董事長說,淋巴癌是少數可以治療好的癌症,淋巴癌有很多種治療法,也有些是不需要治療的,非常多變。    
     
  淋巴癌可以分成兩大類,分別是何杰金氏與非何杰金氏,但這兩大類底下有多達 80 多種次分型,依照其細胞型態分成 B 細胞或 T/NK 細胞型態,依照侵襲性與生長速度又可以分成低惡性度(和緩性)或高惡性度(侵襲性)。    
     
  早期的淋巴癌會出現持續性(約 3 到 4 個星期)、不明原因的「燒、腫、癢、汗、咳、瘦」6 個症狀,只要有其中一個症狀就有可能是淋巴癌,其中又以「腫」最常見。    
     
  淋巴瘤跟其他腫瘤不同的地方是,人體全身上下除了頭髮跟指甲,其他地方都有可能長淋巴瘤,且淋巴瘤的硬塊可以移動,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王銘崇說:「硬塊通常不會痛,有時候也會自己消掉,大部分的人都會自己察覺有凸起,這時候就可以去看血液腫瘤科。」    
     
  《淋巴癌攻略》提供個人化訊息,使醫病不卡關    
     
  《淋巴癌攻略》的 Line 聊天室有完整、全方位的淋巴癌資訊,包含淋巴癌的詳細介紹、治療方式等,且還有「我的就醫筆記」功能,融入「醫病共同決策」與「就醫提問單」概念,針對病友的健保給付、自費接受度、治療效果、副作用、生活品質期望、生殖問題、性生活問題、工作影響等重要面向進行評估,協助病友在不同治療階段檢視病況與治療方式,    
     
  由血液專科醫師擔任顧問群的《淋巴癌攻略》,能提供正確、專業的資訊,定期更新維護,確保內容持續更新,另外,網頁版也附有語音播放功能,方便年齡較長的病患或家屬聆聽就能使用。    
     
  走過淋巴癌近 10 年的陳先生回想當初確診時的心情,是腦袋一片空白,且一開始不太會上網的夫妻倆很驚慌。不過在主治醫師詳細說明、住進醫院治療,拿到癌症希望基金會出版的「淋巴癌」衛教手冊,對淋巴癌就有了基本認識。    
     
  康復後的他成為病友關懷志工,從志工服務中更深切體認,對剛確診的病人或家屬,取得資訊對心理的安慰有很大的幫助。    
     
  《淋巴癌攻略》Line:https://line.me/R/ti/p/%40487fofcd    
  《淋巴癌攻略》電腦版:https://www.lymphoma-ecancer.org.tw    
     
     

  致死率最高的婦癌是它!醫:晚期卵巢癌治療不能停!

    
 
  致死率最高的婦癌是它!醫:晚期卵巢癌治療不能停!  
  Cancer 作者:陳 美蓉
原載:Cancer
 
     
  台大醫學院婦產科魏凌鴻教授指出,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卵巢癌標準化發生率約每 10 萬人中有 8 名患者,每年新診斷的卵巢癌患者達 1300 名,且逐年增加。至於患者的好發年齡,相比於歐美國家的 65 歲,台灣患者約落在 55 歲左右,有年輕化的趨勢。在台灣,卵巢癌的致死率及死亡人數均是婦科癌症的首位,初期症狀不顯著,且腫瘤細胞易擴散至腹腔,往往確診時已為晚期癌症。    
     
  即使如此,台灣的早期診斷率與全球相比相對是高的。魏凌鴻教授說明,目前已有很多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與部分卵巢癌有高度關聯性,特別是卵巢亮細胞癌。在台灣,臨床上有一部份較為年輕的患者,因巧克力囊腫之子宮內膜異位症,在日常就有定期追蹤與治療,不少患者因此在例行的檢查中發現卵巢有腫瘤,而得以及時進行治療。    
     
  魏凌鴻教授進一步說明,傳統上卵巢癌以手術治療為優先選擇,盡可能將腫瘤切除乾淨後,進行輔助性化學治療,療程結束後,若相關指數正常、電腦斷層未發現殘存腫瘤,之後就是持續追蹤;對於已發生擴散的卵巢癌患者,經醫師評估不適合開刀的患者,則會建議以化學治療將殘存在體內的癌細胞,或是難以切除的癌細胞降到最低,再進行手術。    
     
  卵巢癌復發機率高 延緩復發為患者首要目標    
     
  然而,卵巢癌在三年內復發的機率相當高,魏教授指出,倘若卵巢癌復發,則需要再接受化療,少數病人也可能得進行第二次或第三次手術。卵巢癌一旦復發,後續再復發的間隔時間會一次比一次短,因此,延緩復發是目前治療卵巢癌的首要目標。針對延緩復發所發展的維持性標靶治療,則是近期卵巢癌治療的新突破。    
  魏教授呼籲,早期卵巢癌雖有較佳的預後,晚期卵巢癌的死亡率卻相當高。婦女若有不明腹痛,應及早尋求專科醫師協助,更年期婦女或是有家族病史的高危險群婦女,則應定期接受檢查,唯有及早診斷與治療才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此外,當前處於疫情期間,建議患者應配合中央政策施打COVID-19疫苗,目前已有研究證實,COVID-19疫苗可大幅降低感染轉重症風險,配合遵守預防新冠肺炎的生活指南,患者應可安心回診,定期接受追蹤。    
     
  本衛教訊息由諾華協助刊登    
     
     

  喝水嘴角流出被當顏面神經麻痺 轉診檢出下頷腺癌四期

    
 
  喝水嘴角流出被當顏面神經麻痺 轉診檢出下頷腺癌四期  
  聯合報 / 記者簡慧珍
原載:聯合新聞網
 
     
  彰化縣75歲張姓男子10個月前喝水時,無法控制水從右嘴角流出,求醫診斷罹患顏面神經麻痺,治療8個月卻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轉介到衛福部彰化醫院,確診為下頷腺癌,因腫瘤小,摸不出來,癌細胞早已擴散,已經第四期,無法手術清除,只能透過化療和放射線治療減緩惡化速度。    
     
  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今天表示,下頷腺是眾多唾液腺之一,下頷腺癌雖然少見,但是惡性比例高,一般顏面腫瘤只要夠大就摸得出來,張先生的腫瘤卻較小,無法從嘴巴下面的下頷處摸出來,癌細胞順著腫瘤四周的綿密神經路徑流竄轉移,這種腫瘤小卻已擴散的情況較罕見,顯見癌細胞相當惡性。    
     
  張姓男子告訴醫師,10個月前右嘴角麻痺,喝水時不自覺的從右嘴角流出水,連家人都覺得奇怪,就醫時被當作「貝爾氏麻痺」治療,那位醫師告知那是一種很常見的顏面神經急性發炎,應該很快痊癒好,可是他一直沒復原,進行顏面復健仍不見改善,直到兩個月前聲音沙啞、嗆咳,連吞嚥都有困難,轉介到彰化醫院檢查,沒想到是癌症。   
     
  許嘉方說,若顏面神經麻痺治療無效,就要警覺可能是癌細胞作祟,內視鏡檢查發現張先生的右側聲帶麻痺,只有左側會動,這種聲帶麻痺的狀況在臨床上常是癌症引起,肺癌、甲狀腺癌、食道癌或顏面方面的癌症都有可能發;彰化醫院耳鼻喉科安排頸部電腦斷層及正子攝影,發現張先生下頷腺有一個約2.5公分大的腫瘤,觸診摸不出來,切片確定是惡性腫瘤,已經往外擴散侵犯到顏面神經導致嘴角麻痺,無法控制飲水時水從嘴巴流出,也造成聲帶痲痺及聲音沙啞。   
     
  許嘉方又說,顏面神經麻痺造成嘴歪眼斜,經藥物治療後,大部分3個月內痊癒,但如果好不了,就要警覺可能是其它問題造成,顏面某部位有癌細胞的可能性很大;過去臨床病例出現老人的下頷腺腫瘤很大,但患者較胖,以為那是雙下巴,太晚發現已難治療,大部分的顏面腫瘤只要比較大一點就可摸得到,民眾如果摸到下巴處摸到腫塊,一定要馬上就醫,沒摸到什麼卻顏面神經麻痺,那就是警訊,應趕快找耳鼻喉科檢查。    
     
     
     
     
     

  胃酸逆流就醫檢查出早期癌變 內視鏡手術切除保住器官

    
 
  胃酸逆流就醫檢查出早期癌變 內視鏡手術切除保住器官  
  聯合報 / 記者陳斯穎
原載:聯合新聞網
 
     
  新竹一名60歲男子因胃酸逆流不適到醫院接受胃鏡檢查,發現除了因胃酸過多,造成的食道發炎之外,在胃與食道交接處發現了一處不到1公分的癌變,醫師判斷為最早期癌變,透過內視鏡做癌變處切除即可,不須切除器官,男子術後1天便能開始進食,第3天就出院回家,目前只須定期追蹤。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消化科醫師范峻維表示,早期消化道癌症往往只是微小的病灶,在早期就能以內視鏡發現,再經過仔細評估後,無論手術開刀治療或是用內視鏡完整切除,都能讓病人存活率大大提升。    
     
  以內視鏡手術,大部分早期消化道的癌症,都可以透過一般胃鏡與大腸鏡搭配特殊電刀就可以做完整的切除,不需要如傳統手術一般的切除部分器官.保留完整器官,保有完整消化道功能,就不至於影響日後的生活品質。    
     
  而以這名男子為例,透過內視鏡手術,不需要開刀、不用切胃,即可完整切除早期癌變,手術並沒有在身體外觀或腹部造成任何傷口,也不會因傷口疼痛感到不適。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